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早在1950年政府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就独树一帜地提出无形文化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和保护办法,而对那些造诣颇深、身怀绝技的艺人和工匠,日本媒体称其为“人间国宝”。从195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每年发给他们200万日元(约14万人民币)的特别扶助金,用以磨练技艺、培养传人。如今,经文部省认定的“人间国宝”已累计360位。日本已有1000项无形文化遗产成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其中能、歌舞伎、文乐等3项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除呵护“人间国宝”外,日本政府还积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用”创造条件。位于东京皇宫护城河畔的“国立剧场”,是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专为歌舞伎等传统艺术表演而修建的一座现代化艺术殿堂,有些演出场次甚至要提前一年预定才能排上。

韩国

韩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保护法》。半个世纪以来,韩国已经陆续公布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文化财保护法》根据价值大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国家确定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给予100%的经费保障;省、市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给予50%经费保障,剩余由所在地区筹集资助。

韩国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他们是全国具有传统文化技能、民间文化艺能或者是掌握传统工艺制作、加工的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共有199名,国家给予他们用于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同时政府还提供每人每月100万韩元的生活补助并提供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舆论监督体系完善,确保了各项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由来自大学、研究机构、文化团体的专职专家以及政府聘请的50多名非专家包括普通群众组成。由各省长、市长及国家文化财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交由他们论证,委员们将进行项目调研并撰写提交调查报告,通过审议后最终确立国家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立的名录要公示一年,期间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并听取各方意见,如果没有被公众接受的项目将重新进行调研论证。

法国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国家。1840年,法国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的法律。法国在制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法律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且随着人们对保护工作意识的不断增强,保护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展。

目前,法国有1.8万多个文化协会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全法国已划定了91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达4万多处,有80万居民生活在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将其封闭保护,法国政府采取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敞开大门,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

“文化遗产日”是法国人的首创。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所有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公立博物馆免门票,像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博物馆和历史古迹也在免费开放之列。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它们可以得到税收优惠。法国设立的“文化遗产日”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欧洲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意大利

意大利人曾不无自豪地说,全世界大约4%的历史艺术品出自意大利。也有人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作为希腊文化重地、罗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保存下来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多得数不胜数。1996年,意大利当时还只有9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意大利的世界遗产数目已发展到37处。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遗产;保护创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would explore new practices in the broader and deeper level. The new practices include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orrect and scientific method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heritage,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ouses and heritage, active research of urban and rural heritage, promoting the civil socie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echanism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ng-term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so on.

Key words: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urban heritage;the protection of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7-10(4)

1超前准备未雨绸缪

中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周干峙院士曾预计至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55%,在这种快速发展中,诸多城市扩大了规模,建设成为特大城市,如大沈阳、大济南、大广州、大郑州等。2005年就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也在形成城市带、城市群,如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以及新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城市群、川渝城市群等。

城市拓展就是用地的扩展,在拓展中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遗迹立即成为推土机下的牺牲品,如重庆修建高等级公路中对古墓遗址的破坏,沈阳某房地产项目擅自开工致使汉代墓葬群被毁,北京首都机场扩建忽视地下文物保护……这种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对需建设地区缺乏必要的事先准备,对地下地上遗存未能掌握确切的资料,以致造成事后惨痛的损失。

郑州新区在规划建设中高度重视地下地上文物遗址的保护,先勘探,再规划,使建设用地的布局能事先避开重要的地下地上文物遗址。同济大学和郑州文物部门合作,对城市总体规划未来预计建设发展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勘查调研,制定了“郑州新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面积达1840平方千米,涉及85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划定了可建设、不宜建设以及必须保护的区划,为后续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就是超前准备,未雨绸缪。特别对于那些地下埋藏特别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尤为显得重要,名城要舍得花这个精力和经费,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遗憾(图1)。

2科学技艺确保原真

文物建筑要进行经常性的保护修缮,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也要进行整修,对文物古迹的修缮有四原的要求――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对于历史环境和历史地段有尊重历史风貌和“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许多名城由于急于求成,囿于观赏的因素,造成一些虚假及粗制滥造的不当做法。例如曲阜、南京新修建的部分城墙都是内部用钢筋水泥,外饰以新制的砖块。上海的石库门里弄老建筑为迎接世博会而进行的立面整治,很多都是在老墙上刷了涂料然后用白粉画出白砖缝,一看就是表面文章,老百姓也不喜欢。

像古城墙过去内部用生土夯筑,外面包砖,如何做得坚固,有成分配比,夯筑也有专门的工具与方法,而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了。平遥的古城墙几年前就是修了坍,坍了修,还有人乱说是古人的豆腐渣工程。同济大学建筑系专门建立了建筑保护技术研究室,引进了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购置了先进仪器,在平遥实地试验古城墙保护,反复实践,在保护夯土城墙方面取得了实效,也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非常值得推广。在上海外滩源地区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中,同样也按“四原”的原则进行,对原存的老砖、外墙原有的涂层进行研究分析,用科学方法进行清理和复制,达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效果。这里面有科学性和严格把关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遗产保护的技艺与国际接轨,把历史信息完整地留给后人(图2)。

江南地区在明代以后普遍运用蛎壳窗取代了宋元时的纸糊窗,清中叶以后玻璃出现,蛎壳窗逐步消失,很久以来都找不到这种东西了。我们在乌镇、西塘与当地合作,在福建找到了原材料,海蛎子的壳,研究试做了蛎壳窗片,又重新恢复了蛎壳窗的生产,重现了明代的原本样式。原材料的采集、加工、制作都经历了一番努力,这就是对历史的尊重,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发掘与保护的成果(图3)。

3保护民居继承传统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始于对历史文化景点和文物古迹的修复,逐步才有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但对于历史居住地段和传统住宅的保护与更新却很少有成效的保护。现在新的住宅建设基本上摒弃了中国传统住宅的形式和内涵,居住地段的规划与布局,基本上是从国外学来的一套方法与原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江南的街巷和厅堂式住宅,以及上海的里弄和石库门,都成为过去的历史和遗存,大家谈起来津津乐道,但仅作为逝去的风景,没有挽回的措施与计划。而在保护理念上也存在着误区,如上海公开宣传的石库门保护的三种模式:新天地模式、步高里模式、田子坊模式,我认为都不是完善的保护模式,还是关注在商业效益和发展旅游方面。

上海还有多少石库门没有拆除,还有多少可以保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2009年开始,我们对上海中心城区的石库门建筑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提出了还可以保护的,可以划为历史风貌区的石库门地块。这个调查报告已交给上海市政府,但迟迟没有答复。对石库门如何保,保多少,我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的事情:首先是要有相应的政策,二是要有保护经费,三是要做试验和实践才能有效果。传统住宅的保护,全国绝大部分名城都没有做好,这是一个既新又老的大课题。

在平遥古城中留有大量的原生态的民居,这些土坯墙、木构架、瓦屋顶、锢窑式建筑如何改善居住条件?如何延年益寿?多年来我们一直和相关国际遗产研究机构一起探索研究与试验,如生土墙体的修造、地热资源的运用、房屋设施的更新、防火措施的实施等,平遥古城米家巷12号典型住宅的试点保护和梁村的保护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肯定。只有认真研究并取得实效才能切实地保护住这些传统建筑,并使其赋予新的生命,不至于变成古董而逐渐老死(图4)。

4发现珍宝遗珠拾粹

我国拥有近两万个城镇,几十万个村庄,这里蕴藏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在大规模城镇化中许多历史城镇迅速地消失了。据悉,全国现在平均每天要撤并四个乡镇,仅江苏省10年来就撤除了四千个乡镇,一万五千个村。春节期间为此我写了一首词,冯骥才先生从天津发来了和词:“年来忧心又重重,万村欲变容,你我嘴硬又何用,人做耳边风,文人单,性本弱,骨软更无力。只缘我辈心不死,相助亦相惜”。我们面对这些拆迁是无奈和无助的。但是我们名城研究中心坚持了十年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村镇的调研,就是希望发现、抢救、保护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乡历史遗存。我用“遗珠拾粹”的栏目在《城市规划》期刊上刊载,迄今已有84篇,就是84个实例,这些实例都是实地调查的记录,都经过我的编辑修改。我说这项工作就像形容一样:“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告诉我们这是散落在各地的不为人所知的珍珠,捡拾起来就是宝贝,一定要珍重保护。现在这项工作不仅是我的团队在做,也不光是同济大学的学生们在做,已经有许多同行和别的学校的同学来积极参与。我希望大家都来关心,都来调研发现,保护住这些可能被遗落的历史街区与村镇。

5发动群众全民给力

遗产保护应该是全民的事,只有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的意义后,才能真正做好保护的事。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保护只是政府的事,知识分子也只有呼吁的份。

在国外,民间的保护力量占很大的比重,在有的国家重要的保护项目全是民间组织在做。如英国的“国家信托”、美国的“盖蒂基金会”,都是很权威的民间保护组织。在我国民间保护力量才刚刚兴起,政府支持也不够,还都是小打小闹。如: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志愿者工作群、天津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老北京拍摄记者队、中国记忆网、上海古建保护网、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和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等。我发起的这个基金会筹的钱也很少,只能支持一些交流、教育、调研、培训等事项,但自从有了经费和队伍,就进行了上海中心城区石库门调查、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的调查以及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培训。我们基金会特别支持青年人的保护志愿活动,因为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青年人是主力军,是接班人。2010年我们基金会支持了在法国的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营活动,推荐和资助中国大学生参加维修法国古堡的劳动,培育了青年人的保护热情。他们回来后就自发成立了青年建筑遗产保护联盟,希望在他们中间能成长起新一代遗产保护的中坚分子。

6跟踪规划不离不弃

现在有许多名城都有保护整治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新申报的名城名镇,其中政绩的要求比较突出,要有实效,要即时即刻地出效果,急于求成,许多名城的历史遗址及文化遗迹等都以景点、景区的面目出现,有的还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因此,这样修出的东西,很多只是图表面,只能是粗制滥造,甚至出现许多错误和笑柄,如:砖砌的汉式城墙、到处的旅游文化街等。

我们的经验是不能急于求成,要认真做好规划,做好设计,找好的施工队伍和懂行的工匠,筹备必要的资金,不受某些领导的驱使,有时要据理力争,没有条件时,要等到有条件时再上,要耐得住性子。

如平遥古城是1980年做的规划,周庄古镇是1986年做的保护规划,在这以后我们一直跟踪,有修缮和建设项目就及时补充修订,直到1996年以后才逐步呈现出规划的实效。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是从1995年开始做的保护规划,其中的平江路是2003年开始实施保护整治项目的,在实施中一直跟踪设计,不断有调整补充,直到现在还在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保护工作的平江区政府就曾受制于上层领导和舆论的压力,要大力发展商业旅游,要尽快出经济效益。这时专家作用就呈现了,坚决守住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才使平江路没有沦为一般的旅游商业街区,而成为文化气氛浓郁,历史风貌原生的文化街区(图5)。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29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9340.2016.01.00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我国的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和精神遗存。下面结合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做好保山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谈几点感受和看法。

一、保山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保山地处古亚洲大陆与东南亚、南亚半岛接合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边地主要的人类聚居区和对外交往通道。由于开发早、历史长,各个时期遗留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遗产,就其存在形式来讲,主要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一)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及经费投入状况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物质形态遗留下来的各个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近现代纪念性设施及可移动文物如石器、青铜器、瓷器、字画、文献资料等。保山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08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8个,市级45个,县级237个。在三百多个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古建筑类222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8个,市34个,县级175个。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隆阳太保山玉皇阁、汉庄古城、腾冲国殇墓园、和顺图书馆、龙陵松山抗战遗址、施甸清平洞等500余处,可移动文物有昌宁战国铜鼓、铜盒、铜钺,腾冲西汉铜案和隆阳徐悲鸿字画等10000余件。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投入的经费也地日益增长。特别在文物古建筑保护方面,2014年云南省文物局和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共计投入780多万元,好几项文物保护工程得以有效落实。隆阳区国保单位玉皇阁、省保单位光尊寺和梁金山故居;施甸县省级文保单位邓子龙靖边遗迹群;腾冲县省级文保单位英国领事馆旧址,县级文保单位药王宫、镇邑关桥、护珠寺、龙川江铁索桥修缮工程;龙陵县市级文保单位苏帕河朝阳风雨桥修缮工程等已完成。还有部分文物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如省保单位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惠通桥,市级文保单位腾阳会馆、打鱼村水月寺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类型及保护人员编制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遗留下来各个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民歌、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美术、雕塑和传统工艺技术如冶铸、制陶、雕刻、纺织、刺绣、编织、造纸、印刷等。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知的传统艺术形式有隆阳汉族洞经、彝族擦大钹、德昂水鼓舞,腾冲佤族清戏、傈僳族上刀杆、汉族皮影戏,施甸布朗山歌、龙陵阿昌族登窝罗、昌宁苗族踩花山等上百种,传统工艺技术有隆阳金鸡制陶、乌铜走银、沙登甄子、永铸铸铝、潞江傣锦,腾冲土法造纸、藤编、玉雕、制药和昌宁苗族刺绣等数十种。而保山市自上世纪80年代始,相继设立了市、县文物管理机构,构成了市、县(区)两级文物保护网,在乡镇文化站工作职责中设有文物保护内容。全市现有文物管理机构12个。市级设有文物管理委员会,2006年还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将文物保护执法纳入其工作范畴。文物保护工作者102人,其中隆阳区文管所7人,施甸县5人,龙陵县14,昌宁县3人,腾冲县文管所及所属各文物管理所共计55人,市文管所(博物馆)18人。以上历史文化遗产,是保山市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体现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和物质产品,是各族人民数千年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做好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是我们今天繁荣文化事业,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和源泉。

二、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

保山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最早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的重视支持,经各级文化部门的几十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

(一)文物古迹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在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古迹的保护方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建立完善市县两级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以来,主要取得了以下四项成效:一是经过1981和2008年两次大面积的文物普查以及一系列的专题文物调查发掘,先后发现和揭示全市地上地下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00余项,并逐项进行了系统的实地测查和登记存档,基本摸清掌握了全市现有的文物家底。二是在基本查清其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内涵价值的不同,先后推荐公布了隆阳和腾冲两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金鸡、板桥、蒲缥、和顺、姚关、象达六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太保山玉皇阁、汉庄古城址、和顺图书馆、绮罗文昌宫、松山战役遗址、板桥光尊寺、腾越会馆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个,为日后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通过广泛的调查征集,先后收集各类馆藏文物1万2千余件,其中包括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200余件,为日后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宣传展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利用现有的业务技术力量对已知的各类文物史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先后编印出版了《保山史前考古》、《哀牢文化研究》、《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保山碑刻》《保山历史文化词典》《保山文化史》等十余部文物地方史书稿,整理发表各类专业文章约300万字,初步确立了保山市的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体系;五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逐步建起了以保山市博物馆为中心,包括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李根源故居、艾思奇纪念馆、龙陵抗战纪念馆、龙陵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在内的多个地方历史文化陈展基地,有效推动了当前全市社会教育和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从2004年成立市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主要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效:一是根据省市要求组织了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先后查清全市五县区11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1个,整理调查报告297份共120余万字,记录曲谱313首,拍摄照片4600余张,录制影像资料65份,基本摸清了全市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二是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及时申报公布了一大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腾冲皮影、佤族清戏和昌宁苗族刺绣三个国家级保护项目和乌铜走银、腾冲玉雕、滇滩傈僳族传统文化区、龙陵蛮旦阿昌族传统文化区等18个省级保护项目。并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55人、市级传承人148人。为推动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三是根据保护开发的需要,实时整理出版了《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一批专业书稿,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四是组织指导各县区对其中有价值的项目如腾冲玉雕、背幺刺绣、隆阳金鸡制陶、乌铜走银、龙陵纸伞、黄龙玉雕、施甸彩扎、昌宁苗族刺绣等作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差距和不足

纵观上述情况,几十年来,虽然我们在全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从党和政府的要求和地方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仍有一些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保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全市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主要是由文化部门一家来做,其别是“非遗”一块,市县两级都只是在文化馆内设有一个办公室,人力物力都十分有限,无法适应保护开发工作长期发展的需要。另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舆论和氛围没有形成,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人、财、物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倾斜。2、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不完善因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不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执法力度有限,远远适应不了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其中尤其是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面,面对当前全市各地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乱拆乱建和盗掘破坏文物现象不断发生的现实,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时常处于一种十分无奈的境地。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政府部门没有对相关项目投以足够重视和开发利用。3、人员、经费投入与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人员、经费投入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需求的差距严重制约着保护工作的及时有效展开,其中尤其是重点文物和非遗频危项目的的抢救保护,时常因经费不足、人才缺失而让人扼腕叹息,留下许多不应有的遗憾。特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由于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民间艺术门类市场疲软,文化艺术项目缺乏支持,传承人员出现断层现象,在艺术表现方面仍然停留在粗放的原生态,缺乏创新。

四、保护市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问题,要使保山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稳步健康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一)以政府为主导,倡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从意识上重视保山市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的规划,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进一步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特别是要从领导层面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对推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把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通盘考虑,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得到转变,才能在行动上付诸实践。可在全面摸清本市的文化遗产现存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一批具有较大历史研究价值、特色突出鲜明并处于濒危状态且急需抢修保存的文化遗产项目,建立起科学并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建立保障体制,加强法制化管理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说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显示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管理的加强。[1]在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强调把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联合各相关部门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加以实施,同时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保山市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办法,由市人大公布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依法保护,坚决制止各类破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法现象发生。

(三)加强机构和业务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强保护机构和业务队伍建设、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为保护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创造坚实的条件。确保保护工作的规范有效开展,要注意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文化环境保护,其中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特别强调其所需要的传承空间和场所以及传承人的观念更新,在目前市文化馆“非遗”保护办公室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编制,有效承担起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同时利用文字、图片、数字化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有效的记录,建立起全面系统的档案和资料信息库。[2]更重要的是,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内涵,遵循其演变规律,不可一味寻求经济效益而改变其面貌和精神。同时,要加强对县乡两级文化馆站的业务培训扶持,协力做好当地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钧贤.温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多年的实验证明,学生喜欢它,教师接受它。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对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理解偏差以及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其次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二、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文物古迹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2001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2000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大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大盂。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大盂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2000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大盂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大盂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著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盂,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盂,大运路――南高庄――大盂——辛庄。至此,大盂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大盂、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大盂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大盂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优化产业,形成特色。巩固优化传统产业,以景庄、北家庄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在景庄、北家庄、金家岗等村规模发展小杂粮种植,以砂河、棘针沟养猪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发展农户规模养猪,以中低产田改造项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调查报

“认知企业”实践报告

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

09年大学生手机市场的调查报

大学生人民广播电台实践报告

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白色污染研究性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