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转型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该报告对蒸发器和冷凝器内部能量传递机理进行研究,探索了蓄热过程传热传质的强化机理与方法,建立内燃机废热有机朗肯循环单螺杆膨胀机实验台。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度该研究的主要进展如下:(1)研究组建立了烟气-有机工质蒸发器和空冷冷凝器传热的数学模型,编制了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设计分析程序,进行了247 kW柴油机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烟气蒸发器和空冷冷凝器的设计计算,计算获得了管翅式蒸发器总换热量、各区换热量及其进出口参数随内燃机工况的变化规律。研制了螺旋盘管强化传热钛管和波纹管烟气蒸发器和弯曲型平行流冷凝器。(2)提出了一种螺旋管熔盐蓄热换热器的创新方案,建立了蓄热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螺旋管蓄热换热器和套管式蓄热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搭建了套管式蓄热换热单元性能测试实验系统,进行了套管蓄热换热器的蓄热、放热和传热试验。(3)分析去年试验存在的问题,更换了适合该系统余热负荷的Φ155 mm螺杆的单螺杆膨胀机,研制了螺旋盘管钛管烟气蒸发器和弯曲型平行流冷凝器,重新选择了多级离心泵,优化了有机朗肯循环流程,建立了247 kW柴油机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试验台,进行柴油机变工况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试验,获得了不同发动机工况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参数(输出功率、膨胀机效率、有机朗肯循环效率、换热量等)随发动机工况变化的性能规律。(4)该课题组选取了8种滑移温度不同的非共沸混合工质,研究了内燃机变工况下,非共沸混合工质对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4种纯工质、4种共沸混合工质和4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对变工况下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性能的影响。(5)提出比转数作为有机朗肯循环工质泵的选型指标,给出了蒸发温度为100 ℃,冷凝温度为45 ℃时不同工质所需泵的比转数随功率的变化关系,并给出了不同比转数适用泵的建议。进行了旋喷泵的性能试验,获得了不同频率下泵的扬程和效率随流量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内燃机 余热 有机朗肯循环 单螺杆膨胀机
Abstract:Main progresses of the project in 2013 are as follows: (1) Mathematical models on heat transfer of flue gas - organic working fluid evaporator and air cooling condenser were established. Design analysis program of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were developed. Design for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of 247 kW diesel waste heat of flue gas evaporator and air condenser was made. By analyzing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n ORC evaporator applied on an R425 diesel engine, the mechanism of the total and zone heat transfer rates, inlet and outlet parameters with engine speed and load were obtained. Spiral titanium coil tube evaporator, bellows evaporator and curved parallel flow condenser were developed. (2) An innovative concept for spiral coil heat exchanger with molten salt thermal storage was proposed. Mathematical models of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storage were established, and calculation for spiral coil and sleeve heat exchanger with storage was performed. Experiments on heat storage, discharge and heat transfer of sleeve heat transfer unit were made. (3) By replacing with a single screw expander of Φ155 mm, multi-stage centrifugal pump, spiral titanium coil tube evaporator and curved parallel flow condenser, an modified ORC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from exhaust gas of 247 kW diesel was made. The performances with engine power were tested. (4) The first law and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net power output, thermal efficiency, exergy efficiency and mass flow rates of 8 kinds of zeotropic mixtures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a diesel engine.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efficiency (WHRE)and power output increasing rate (POIR) are also presented and studied. (5) Specific revolution was proposed as the selection indicator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working fluid pump. The relation between specific revolution and power for different working fluid pump was given under the evaporation temperature of 100 ℃ and the condensing temperature of 45 ℃.Suitable pumps for different specific revolutions were recommended. A rotary jet pump performance test was conduct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head and efficiency with frequencies were obtained.
Key Words: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Waste heat;Organic rankine cycle;Single screw expander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0618&flag=1。
【关键词】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提出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创建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0年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5年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在2001年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的“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要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2.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3.低碳城市的构成
(1)新能源利用
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2)清洁技术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
(3)绿色规划
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4)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概念
虽然“生态建筑”的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但“当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生态建筑理论或被普遍认可的生态建筑的界定,生态建筑的定义和内涵,因不同国家的环境需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建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追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更重要的是都以生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达到人工环境的生态化。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提出并关注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被称为具有“深绿色环境观”的运动,重新界定和扩展了环境概念,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寻求其生态合理性,这种思想的视野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
“低碳筷行动”
3.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
毫无疑问,城市建筑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当代建筑的生态化是一种整体的环境概念:“建筑环境不仅要以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群体设计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我们认为,系统环境观下建筑呈现如下特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生态与技术的协同而不是排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筑作为一个过程而形成新的经济观;环境健康与文化功能的融合。
【总结】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减排努力令世人瞩目,但是不敌能源消费总量上升,中国仍然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并日这一趋势在“十二五”期间仍将延续,中国将进一步拉大与第二大排放国美国的距离。
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承受的国际压力依然巨大。与此同时,围内经济转型的需求迫切。两股合力正在推动中国向低碳发展转型,然而,前面的道路充满了一系列复杂挑战。强度下降、总量上升:减排依然严峻
我国“十五”时期能源强度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十一五”期间一举得到扭转,并实现19.1%的下降,节能6.3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0.8%,减碳15.5亿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了1.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了9亿立方米。
这是2011年11月9日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以下简称《报告》)最新出炉的一组减排数据。
“这些数据看似简单,但是它背后折射出中国为经济转型作出的巨大努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表示。
同时,中国已形成了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基础。但中国清华人学气候政策中心主任齐晔分析指出,这一基础“仍非常脆弱”,“十二五”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齐晔进一步指出,如果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标煤估计,2015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可能达到84.6亿吨,超过美国49%左右,这无疑将对中国的国际气候谈判形成巨大压力。
“强度下降与总量上升而形成的交叉型、剪刀状格局构成了我国现阶段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格局下,‘十二五’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6%、二氧化碳强度下降17%的目标充满挑战。”齐晔表示。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解近忧
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冲动也对“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构成巨大威胁。《报告》指出,若各省区执行地方指标,2015年全国能耗将比执行中央规划指标高出5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出10.4亿吨。地方与中央的能耗缺口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高达14亿吨标煤,约占2010年能耗的四成。整个“十二五”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缺口高达30亿吨。
中央和地方指标的差异也增加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11.4%目标的实现难度。齐晔指出,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目标,最大挑战在于能源消费总量的不确定性。若各省区执行地方指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需求将比中央规划指标多5759万吨标煤。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表示,“十二五”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设想,比实施GDP能源强度下降目标更为有力,但能源总量一方面取决于GDP能源强度下降的幅度,一方面取决于GDP的年均增速。
根据目前各地区的GDP预期增速来看,即使实现GDP能源强度下降16%的目标,到2015年能源需求总量也将达到43.7亿吨标煤,比2010年增长34.5%,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超过90亿吨。
张国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十一五”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32.5亿吨标煤,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十二五”能轻易达到40亿吨标煤,超过全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50%,对我国的压力和挑战十分巨大。尤其是最近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油价升高,制定能源消费控制总量很有必要。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评论认为,能源总量控制是一项政策创新,可以为盲目追求GDP增速起到“点刹车”的作用。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就此评论认为,总量控制的思路不可取,应该更多关注质量的提升。
据悉,目前国务院已责成国家能源局制定和测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并将分解到各省。然而,相关测算的基数和标准仍不明朗,张国宝坦陈:“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要和各个省区有很多的意见交换。”
低碳转型:基础有待夯实
在齐晔等学者看来,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增加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森林蓄积量三个约束性指标,其导向性更强、指标更绿、目标分解更合理,但这将是一项更高难度的任务。
个中原因是,在节能目标更高、指标力度更大,节能减碳空间减小、边际成本上升的情境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出[J总量仍将上升,这些因素将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形成实质性挑战。
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也使得未来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中国正处于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公众消费行为LE在发生剧烈转变。《报告》指出,2010年与消费直接相关的建筑和交通碳排放约占社会总量的31%,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41%,快于社会总量的增速。齐晔认为,中国需要对公众的消费行为加以引导和制约,否则,消费侧二氧化碳排放的过快增长也将对低碳发展构成压力。
周大地认为,现有市场机制难以推动低碳发展,因为现在的发展是资本增值和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目标依然是比拼物质消费水平。他认为,应开创推动低碳发展的市场引导机制和干预机制,推动改变世界经济中不合理的价值分配和国际分工体系。
关键词: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及跨越式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这类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根据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本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方式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1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能源消耗型城市在传统能源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系在能源不断消耗下也正向着日渐衰落的趋势发展。而能源消耗型城市传统经济结构使得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改变传统能源经济结构,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开展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稳定目标。
2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分析
2.1 深刻认识能源消耗经济现状,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我国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特点。针对 能源消耗式城市的经济特点进行经济转型,以此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经济日渐衰落的趋势,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加快经济转型脚步。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特点进行跨越式经济发展,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对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对能源开采趋势进行分析,以能源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科学地制定经济转型策略。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小型城市的发展中,能源开采、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而招商引资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就业、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调研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而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城市粉尘、城市旱涝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加上能源开采的日渐枯竭,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须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城市发展环境的分析中认识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
2.3 深入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目标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的关键。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自身地域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开展。以煤炭能源消耗型城市为例,经济转型应从自身地域特点入手。针对地域所在地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开发旅游资源。同时,以旅游资源促进综合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发城市特有资源、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以乡村游、植被种植与保护、特色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进行改变,进而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2.4 加快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这样的经济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极易受到冲进,进而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应从基础工作入手。以能源消耗企业的上下游经济为切入点,调动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能源消耗经济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河津市为例,其原有矿产资源为原煤、焦炭、电、铝等能源开采与消耗性加工方式。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产品深加工的转型,以焦化企业转型生产化工产品,铝产品也是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产品,而转型铝产品深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以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经济结构特点,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应将高新科技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主导方向进行引导。结合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以及自身劣势引入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因素,以此为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针对高新科技对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能源消耗型城市应从高新科技企业的引进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进行招商引资。以此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利用高新企业特点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以高新企业实现能源消耗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长,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运用。
3 注重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在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中,城市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更多的依赖于招商引资以及高新科技企业落户,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对这类企业的落户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应注重自身招商引资以及政府机构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以服务工作为基础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促进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跨越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能源开采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针对能源开采日渐枯竭的现状,能源消耗型城市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针对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点以及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在这一过程中,以城市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利用城市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进行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为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构建、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结构;转型
一、低碳经济研究
低碳经济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和低碳能源的发展;核心是能源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世界各国采取的行动
英国政府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问题上始终十分积极,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利用税收这一手段促使重工业能源用户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
挪威政府在气候信息方面进行长期投资,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给予明确、固定和长期的补贴,通过设立试点和示范项目来进一步开发技术创新,再根据环境激励措施、政府采购和政府法规来全方位的保证低碳行为。 在日本坚持的三项低碳社会原则: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高消耗,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谐的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与能源相关的立法需继续采取或修改,以适应日本的“低碳社会”的发展。 --!>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科院于2009年3月3日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从报告中不难看出,我们国家虽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但是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我国还是通过大力开展新能源项目,投资研究新技术、新型机器,利用金融行业的导向作用,坚决担起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的重任。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一)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第一是在需求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是依赖于进口和出口,消费者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效果不明显。第二是产业结构的失衡,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是生产要素的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依赖于高强度的生产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第四是城乡结构性失衡,城市发展和建设速度较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偏低。第五是区域结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部和西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较弱。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1、重视我国的客观国情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层次低是客观的情况。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现状,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只强调发展高科技产业,将会背离中国资源与要素禀赋的产业政策,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会丧失。
2、支持教育与社会研发
教育与社会研发带有公共性,私人部门很难在此方面进行支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特有职能。同时,社会研发与知识产权意识也是促使社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科研项目上,应加大审核力度,合理利用科研经费,项目审批上应更注重科研的实用性。
3、区域产业间合理的梯度升级
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结合起来看,实现生产规模最优,在两个市场上都能保持竞争力。出口产业应有效利用东部大城市和大港口这类工业必然条件,合理规划,采取合适的发展密度,避免盲目的不科学的向中西部迁移,均衡经济发展。
4、合理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充分意识到私募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巨大作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推动发展转型,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调整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引导和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5、外贸结构的合理调整
如果要提高外贸的增长,甚至要改变外贸结构,要着眼于提高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及一般贸易的出口比重。政府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强调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尼古拉斯·斯特恩.斯特恩报告[R].2006-10-30.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京都议定书[R].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1997-12.
[3]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R].1992-5-22.
[5] 欧洲气候交易所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研究[Z].http:///new/21602a21676aa2010/2010924majian11568.shtml
[6] 英国政府.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文书局.[R].2003.
[7] 付文军.在应对危机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人民日报,2009-11-02.
[8] 柯健.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北华大学学报,2010(3).
[9] 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理论参考,2009(12).
[10] 华民.中国经济结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J].观察与思考,2007(4).
[11] 黄栋.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6).
[12] 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