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区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生态修复是一种时间长、见效慢的工程,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性的投入资金,才能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必须考虑到方案措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所制定的修复方案应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能够承受的资金范围之内,超出资金范围的或者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根本没有实施的意义。这就需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各项措施的成本,制定稳定的、持续的生态修复方案。
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目的。以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为例,除了要重视各种植被与水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之外,还应在方案中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措施,并综合利用各种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够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措施上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和特殊性,决不能照搬所谓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在消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案。
修复模式长期化的原则
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贯彻到当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当中去,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设计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各个关节,并能长期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干旱地区生态破坏形式的认识,认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工矿园区生态修复模式
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蕴含着各种丰富资源,而目前正处于各种工矿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气候干旱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资源开发开采过程中受到开发形式、粗放生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工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的修复,应该采取工矿生态修复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主要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地貌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一般要求,重点做好工矿区水土保持和保水护土工作。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复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工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的恢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工矿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表土转换、土壤改良等措施。
(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先锋种种植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矿区的固氮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修复技术,这种生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从中找到最适合工矿区生态修复需要的措施。
2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模式
新疆的荒漠—绿洲区是绿洲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的耦合带,这一地带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干旱地区生态破坏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在荒漠—绿洲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应该以绿洲区的保护作为第一道屏障,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工程措施当中,应该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干旱地区薪碳问题和建筑材料问题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些材料在原来的生活习惯当中主要取材于干旱地区的各种植物,如胡杨等等,因此在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当中,满足当地居民薪碳和建筑材料的需要能够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荒漠—绿洲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防风固沙工作,主要工程措施有建设防风、防沙林带,设置网格沙障固沙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富有成效的措施。
其次,在生物措施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好荒漠—绿洲区过渡地带的各种植被,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物,如胡杨等,在此基础上施行“退耕还林(草)”,注重调整人地关系,同时减少绿洲放牧数量,实行牲畜圈养,减少牲畜对草场的破坏。
3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
水是万物之源,有水万物才能生存,水生态系统对于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做好其它生态修复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当中,关键是做好水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在这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法”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各大城市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之外利用管道将污水排放到沙漠地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干旱地区城市污水的排放问题,又能解决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透过地表的净化能力还能涵养干旱地区的地下水,改善干旱地区的水循环系统。
关键词: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理论
矿产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其开采程度越来越高,在矿产资源被高度开采的情况下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是在矿产开采中不可避免的。目前由于矿山生态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结构损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受到污染、气候环境变化、土地生态退化、生物减少等情况,而这些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长时间作用下会致使矿上生态功能结构的衰退,严重时还会致使矿山变为荒山。因此必须要通过修复、重建、复垦等方式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避免因矿山环境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生态问题。
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发展
1.1 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在矿山因过度开发或是过度损坏后其生态结构及功能出现衰退及消失等情况就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对矿山生态进行改善,以此来避免矿山因生态功能完全消失而变为荒山。目前在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中将因生产建设或是自然灾害损毁的矿山归类为需要进行整治修复的区域,采用适当的治理措施来帮助矿山重新恢复为可进行活动及具备基本生态功能的状态。对于矿山生态的修复其并不是要求使矿山生态环境完全恢复成受到破坏之前的生态原貌,其主要是根据矿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来恢复其所必须的部分,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回归为可利用的状态。
1.2 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
目前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生态演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指在生态恢复中通过矿山中各类植物的演替及发展来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部落,此种理论的应用决定了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整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在生态演替的过程中其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为此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工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生态演替的时间。同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其包含了生态原理、植物原理、生物原理及控制原理等,可以说其属于一种综合性多层次工程。为此必须要以科学的角度矿山生态进行理解,并选用适当的恢复方案来对生态结构进行改善,从而使矿山可以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特点。
2 矿山生态修复的处理方法
2.1 对矿山生态结构进行稳定
根据矿山的生态结构及地质环境,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物理及化学两种方式来对矿山生态进行稳定,具体实用措施有以下内容。
物理处理主要是对矿山生态进行前期的生态修复,由于在排矸场就采矿区都经过了长期的开采及生产活动,因此其地质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在排矸场主要应用熟土进行掩埋工作,而在采矿区则是进行填充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矿山地表景观区的稳定性。
化学处理则是利用稳定剂来处理尾矿,在应用稳定剂后尾矿会经由化学反应出现一层保护膜,利用这层保护膜可以有效的提高尾矿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侵蚀的情况。但是此种方法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其因化学药剂而极易造成生态污染,并且整体成本略高,不适宜大规模使用。
2.2 进行矿山植被修复的方法
进行植被修复是最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法,根据矿山生态修复的需要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直接种植及覆土种植两种措施,在实际中对植被修复方法的选用需要根据矿山土壤情况及土壤肥力等进行合理选择。
直接种植在应用中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在实际中其要求矿山地质需要具备一定的营养条件,且土壤结构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但是在许多废弃矿山中其土地多为裸地,地表无植物存活或是存活量较少,其土壤内部微生物及其它有益生物存活率量较少,不适宜直接种植。因此直接种植的方式仅适用于矿山土壤生态损坏程度较低的区域。
覆土种植在实际中需要对地表生态修复区域进行覆土工作,并且要保证覆土的厚度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为此其成本较高,覆土厚度需要达到5cm-10cm。在进行植被修复时可以采用种植豆科植物来降低成本,或是选用适地性良好的植被种子。
2.3 进行矿山土壤生物修复的方法
在土壤生态结构中其内部生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为此对于土壤生物的修复需要从微生物及土壤动物两个部分来开展。
土壤中微生物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土壤活性,还可以促使土壤养分快速分解,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同时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分解污染物及垃圾,有效的减少污染问题,并且对微生物进行修复还可以提高矿山生态修复水平,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同时对于微生物的修复需要根据矿山原有生态中微生物的种类进行恢复,避免引进不同的微生物造成生态结构受到破坏,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动物可以有效的疏松土壤结构,并且多数土壤动物会对落叶及枯枝进行分解,通过分解这些残枝,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进而使植被土壤可以形成完整的营养循环。因此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对土壤动物的修复也是其在实际中需要重点控制的部分。
3 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对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需要依据科学的修复理念及发展观开展相应的工作,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结合与自然和C共处的观念来制定相应的规划,在考虑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自愈能力来选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环境修复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且对于技术的使用需要对其经济性及适用性进行考虑,从而保证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实际需求。
3.1 采矿区生态修复
坑下开采矿山应采用减轻地表沉陷的开采技术,并推广使用充填采矿工艺。尽量减少地表沉陷面积,对已造成地面裂缝的地方,应采取废石充填和表土覆盖,最后恢复植被。露天矿开采后,多形成坡度陡的岩石边坡,以及宽度不大的台阶,因此,在对露天采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时,要对其形成的坡面进行不同程度处理,对边坡坡度大于75°的,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3.2 排土场复垦
排土场生态环境修复,首先要保证边坡稳定,其次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主要是植树种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要进行工程措施处理,其主要包括修建拦河坝、削坡开级、修建抗滑桩、深空预应力锚、长锚杆加固等工程措施。排土场植物措施所选择的植物树种要抗性强、品质好,栽植树木的方法主要包括堆土袋、挂网绿化、植生袋、植生盘等。排土场修复为林地时,应在其表层覆土,厚度应大于30cm;若采用坑栽,可在坑内填入少量的客土;在边坡小于35°的人工挖土缓边坡地带可种植一般的林木。
3.3 尾矿库复垦
在进行尾矿库复垦工作时需要在保证其完全闭库后且整个工程设施都稳定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根据其实际的性质对复垦工作进行调整。无论尾矿为酸性还是碱性,要根据场地的利用方向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尾矿中含有放射性、有毒物质时,应根据其含量水平确定是否有必要设置隔离层,并尽可能深度覆盖;尾矿所含盐分较大时,应对其进行除盐处理,或者深度覆盖处理。同时,要在尾矿库周围设置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必须满足一定防洪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生态修复成果,对尾矿库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在其表层覆盖厚度大于5cm的土壤,并设置各项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3.4 排矸场生态修复
排矸场生态修复首要工作是对以坡地和丘陵为主的排矸场进行边坡稳定,主要措施包括水平阶整地,稳定坡面,降低矸石山的相对高度。在矸石堆放前,必须对沟底进行推平、夯实处理,堆放矸石以3m为一层进行分层堆放,且台阶的宽度要大于3m。堆放顺序为从沟里向沟口进行,层层压实,同时在沟口设置拦渣坝和浆砌石排水沟。在边坡地带以15m为间隔设置导流渠,且层与层之间错落布设排列呈“品”字状;其次在排矸场上进行表土覆盖;最后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栽植。
4 结束语
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必须要根据矿山生B修复工程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处理规划。在进行矿山生态修复之前需要对矿山生态受到破坏的程度、矿山类型、生态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规划。对于矿山生态修复必须要遵循其生态修复原理从土壤、植被、生物等多方面进行改善,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对矿山生态进行修复,以此来保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进展的顺利性。以上根据矿上废弃后的特点从多角度提出了在实际中对不同区域采用的不同生态修复方法,以此来保证生态修复的有效性,使矿山生态结构可以满足持续、平衡发展的需求,并具备应有的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金一鸣.矿山废弃地工程绿化技术模式生态修复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2]冯少华,陈炜,祁冉,等.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及工程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23):26.
关键词: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发展
Abstract: coal mining provides the guarantee for human energy supplies, after the mining subsidence also affec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subsidence new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to cultivate new growth point, developing the local economy, improve the level of liv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coal mining subsiden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煤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煤炭开采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荒废。严重影响了矿区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首次在十报告中提出,这充分证明了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采煤塌陷区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矛盾共同体,其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治理开发采煤塌陷区,修复其生态环境,产业转型,拓展新的发展思路成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2.塌陷区生态恢复
2.1指导思想和目标
2.1.1指导思想
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的实施相衔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因地制宜,按照生态恢复程序进行塌陷区生态恢复。以恢复生态生产力为基础,以补充耕地为重点,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形态为目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善土地条件,优化生态环境,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重建生态一经济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保障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1.2生态恢复目标
经过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稳沉区的土地条件,非稳沉区实现宜地宜用;培肥土壤,改善生境,恢复植被,保证生物群系正常演进,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食物链完整;根据基础资源条件,建立生态一经济模式,完善技术配套;改善景观,把部分塌陷区建成宜生产、宜居住、宜观光的环境优美区。近期建成适宜恢复和开发的生态格局。中期保证生态—经济功能走上稳定恢复,并取得显著效益。远期塌陷区治理总面积达到全区塌陷稳沉面积的80%,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恢复,效益优于塌陷前水平。
2.2生态恢复的原则和程序
按照统一规划,分片治理,分期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针对性、整体性、综合性生态恢复。在充分调查、评价塌陷区条件及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恢复方案,制定行动计划。
(1)改善环境,确保生态安全。开沟筑堤,防止洪涝侵袭,沿河坝堤修建排灌站,做到雨季能排。
(2)实施土方工程,整治塌陷土地。挖低填高,控制稳定沉陷区的水面水位;建立坡地、浅水湿地和深水区整体格局;平整土地,建成农田、园地和林地。
(3)恢复植被,培肥土壤。浅水湿地栽藕和其他湿生植物;深水放养水生植物;耕地和园林地,建立农作制度,种植适生农作物。
(4)搞好水利、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工程配套。
(5)搞好技术配套,确保恢复进程。
2.3生态恢复措施
2.3.1工程措施
塌陷区生态恢复首先要采用工程改善土地条件,包括:
①整治土地。对能恢复为农田的地块,按标准耕地的要求进行平整,按照有利于种植、机械作业、水土保持和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划定作业单元。
②整修水利。根据田块布局和田间渠系规范要求,考虑复垦后种植制度、灌溉水源和排水容泄区的地形条件,结合整修恢复塌陷区原有水利设施,完善水利工程。
③整修道路。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塌陷区实际情况,按照等级标准设计路网布局,充分利用塌陷区已有道路,采取新修与复旧结合,全面改善恢复区道路。
④建设防护林网。按农田防护、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统一要求,兼顾农田、道路、水渠、水体绿化,设计林网、林被斑块和廊道,建成结构、功能和景观协调的绿化体系。
⑤治理塌陷湿地。根据塌陷深浅和开发需要,设定水体和低湿地功能,根据功能定位,整治成自然恢复区、种养经营区和观光游憩区。
⑥村庄拆迁。结合移民并村,对塌陷被毁村庄进行拆迁,对拆迁后的土地进行整治,纳入统一恢复规划进行复垦。
2.3.2构建生态经济模式
根据塌陷区的类型和土地条件,在生态恢复整体框架控制下,设计构建不同的生态经济模式。借鉴外地经验,可供选择的生态经济模式有:恢复耕地,发展粮、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恢复林草地,以林草复合种植为基础,发展养殖和加工生产;恢复湿地,种植湿生植物和相应发展加工业;恢复水面,发展水产或水禽养殖;利用农、林、水组合景观,发展观光游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恢复模式,同时组织技术配套,沿着一定方向进行培育和经营管理。
2.3.3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恢复
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重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土地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恢复植被,重建初级生产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重建食物链网。①确定农田格局和种植制度,优化作物结构;②按设计方案植树造林,恢复稳定性植被,特别要注意加密林被斑块和廊道,提高覆盖度;③以加强保护,自然恢复为主,结合人工栽植,恢复湿地植被;④优化生境和严格保护相结合,恢复动物种群;⑤制定生态恢复区生物保护条例,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恢复的干扰。
2.3.4培育土地资源潜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根据恢复区的土地利用方向,采取相应措施培肥土壤,增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改善耕作和保护植被覆盖,严防土壤侵蚀;增施有机肥和保护植物残体自然归还;坚持生态恢复方向,不随意转换土地利用。建立适宜的生态恢复模式,加强技术调控,改善管理,注意开发利用与资源潜力维护相结合,利用要服从恢复,加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产业创新思路
3.1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城郊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城郊农业处于城市农业的初级阶段,其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市农业处于城市农业的高级阶段,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上更加突出农业的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要发展都市农业就要对原来城郊农业副食品生产基地功能进行提升和拓展,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是在都市农业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现在,泥河镇的农业基本上还是完全农村农业。因此,近期发展的城郊农业,远期发展的都市农业,主要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从市场需求来讲,资源型城镇环境质量差,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的需求很大。结合现在所处的区域位置特点,选择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方向将主要是为大城市生活服务,以后应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农业,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对农副产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3.2适当发展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结合起来,在有条件接收部分旧城区转移来的产业类型的基础上,近期将大力支持发展一些建材等工业类型,积极引导发展无污染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新兴工业一律进入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入园。同时,还要考虑下岗职工的问题,在环境条件可以情况下,要发展一些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业。
3.3发展第三产业
结合为矿区职工生活服务配套,配合相应的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形成以文化教育、居住休闲、商业贸易、会议度假旅游等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要扶持当地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导作用,引导本镇范围内的居住休闲区开发建设,建成有特色的高尚住居群落,形成良性发展的商贸—居住区。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在塌陷地整治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当地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建设有市场前景、有基础条件支撑的旅游项目,结合原有的旅游资源,纳入整个“大旅游”系统。按照生态旅游的定性和特点,结合本地区的条件,生态旅游应尽力体现三大“基地”的功能:(1)生态农、渔业生产基地;(2)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度假基地;(3)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在产品开发上,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兴建水上公园。通过兴建游乐设施,建立水上公园,不仅能改善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2)开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旅游模式,在塌陷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展以观光、体验农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展示无公害蔬菜园、水产养殖园、畜牧养殖园、经济果林园,不仅能使游客了解塌陷区整个生态农业系统,而且通过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家生产和生活,从而进一步了解生态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发展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以工业企业以及工业历史遗迹等为载体,游客通过对工业景观、工业流程、劳动场面等内容进行参观、学习和劳动,以此满足游客的求知、猎奇和购物等旅游需求的专项旅游活动。随着部分矿井煤炭资源的严重枯竭,一些矿井陆续关闭,矿井关闭后,井下的设施保存完好,可作为旅游景点来开发,开展探险旅游。采煤工艺先进、采煤过程神秘,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建设煤矿科技博物馆,建立煤炭生产流程模型和模拟工作区、煤矿矿床形成的演化史、煤矿资源发现研究史等,逼真地展示神秘的地下采矿过程,体现煤文化,建立采煤塌陷地生态工业园,利用生产流程参观游览,让人民了解循环经济,也是值得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
4.结束语
如何让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有资源丰富时的辉煌,也能在资源枯竭时成功转型,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以此做为一个探讨,为更多的专业人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光全,何书金,郭焕成.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2] 岑慧贤,王树功.生态恢复与重建.环境科学进展,1996年06期.
[3] 聂振龙,张光辉,李金河.采矿塌陷作用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神木大柳塔矿区为研究.勘察科学技术,1998年04期.
[4] 陆建华,周锦华.开滦矿区开采塌陷特征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矿山测量,2000年01期.
[5] 韦朝阳,张立城,何书金,赵桂久.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对策.地理学报,1997年04期.
[6] 常秋玲,康鸳鸯.河南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浅析.中国矿业,2006年11期.
一、第一阶段绿色矿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自2018年12月份以来,全县各部门、各乡镇及生产的矿山企业积极投入到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当中。县委、县政府也积极探索研究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标准和要求,也积极对标先进,不断努力的找方法、找差距,进一步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目前全县已完成抑尘苫盖面积206万平方米、覆土113万平方米、绿化205万平方米(共栽植各类苗木895万株)、道路硬化26万平方米。其中:采区治理工程。完成抑尘苫盖170万平方米、覆土53万平方米、绿化70万平方米、道路硬化17万平方米。排土场绿化工程。完成抑尘苫盖6万平方米、覆土60万平方米,绿化52万平方米。尾矿库披绿工程。完成抑尘苫盖15万平方米,绿化68万平方米、道路硬化5万平方米。选厂绿化工程。完成抑尘苫盖15万平方米、绿化15万平方米、道路硬化4万平方米。
二、第二阶段绿色矿山建设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推进绿色矿山达标建设工作。自 月 日第二阶绿色矿山建设动员会后,我们立即行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绿色矿山建设专项工作办公室,由局党组书记亲自带队,分管副局长具体抓,测绘、矿管、地勘储量和地环所有人员全部上阵,以“时不我待、奋勇拼博”的精神,全面做好绿色矿山建设的提标攻坚工作。目前,已聘请矿山修复方面专家逐矿山进行实地核查,对照矿山实测图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查找问题,共核查矿山企业 家,存在 方面的问题 个,已全部列入整改台帐,下发给企业 整改清单。同时,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职责,协调各部门在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做好
调整战略,全面推进强力攻坚突出重点,点面结合
面对全县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按照“提高标准、强力攻坚”的原则,制定了《滦平县矿山环境整治及绿色矿山建设第二阶段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完成时限和工作措施;制定了《滦平县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标准。成立了滦平县绿色矿山建设第二阶段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务副县长和人大党组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各主要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第二阶段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
三、存在主要困难
从近期矿区环境整治及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治理标准有待提高。选厂、尾矿库、排土场、采区精准绿化、精细管理不到位,特别是选厂硬化美化、尾矿库绿化硬化、排土场绿化、采区挂网覆土等工作还需加大力度,提高标准,确保成效能保持、可持续。二是扬尘治理有待加强。采区长期未利用区域挂网没有实现应挂尽挂,湿式凿岩、湿法装卸、湿法爆破等抑尘措施不到位。运输车辆还没有彻底整改到位,超载和苫盖不严现象偶有发生,同时大部分矿山企业车辆洗消设备没有长期稳定运行,扬尘问题依然存在。三是有满足情绪、持续用力不足。大部分企业认为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根据有色金属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还任重道远。
四、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循序渐进、提档升级、由表及里、内外兼修”的十六字方针,深入推进矿区环境整治及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保质保量、按时间节点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一)实施提质提标工程,建设精细化绿色矿山。一是道路硬化按照“应覆盖尽覆盖、能硬化尽硬化”的原则,对矿山道路进行硬化和美化。二是对矿山道路两侧、排土场、生产区、办公区进行100%绿化,确保不留死角。三是对矿山内所有区域进行洁净化处理,实行常态化的清扫和冲洗,长期保持各个区域干净。四是对生产车间、廊道输送、物料装卸等区域进行除尘收尘技术改造,露天矿山采区全部购置雾炮车。五是对事故池和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排查整改,使用率达到100%。六是采区作业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实行规范化开采,达到开采层级标准整齐,开采实行湿式方法作业。
关键词:乌溪江流域;现状;特征;发展条件;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66-02
1引言
遂昌县乌溪江流域地处县域中部和西南部,包括湖山、金竹、王村口、焦滩等12个乡镇的部分区域,流域面积1510km2,占全县的64%;乌溪江流域地处上游地区,担负着乌溪江水库水源保护和水源涵养两大生态功能。乌溪江流域又是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由于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基础薄弱以及森林限伐、水源保护等因素的制约,贫困现象较为突出,居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极为迫切,面临着“维护生态、共保环境”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双重压力。亟待通过编制和实施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指导流域生态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开发,进而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为遂昌建设生态文明,谋求跨越发展,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2乌溪江流域发展现状
2.1钱塘江水系的源头区域
乌溪江古称东溪,为衢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浙、闽交界处仙霞岭山脉的大福罗山,自龙泉流入遂昌,县域境内有洋溪源、周公源和湖山源,均汇流入湖南镇水库,属钱塘江水系。乌溪江流域地处水系上游,是衢州市乃至钱塘江流域下游重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在全省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钱塘江水环境容量研究成果,钱塘江水系在75%水文保证率下,遂昌境内环境容量COD为5914t/年,氨氮为411t/年,目前遂昌相应污染物现状排放量均低于环境容量。水环境监测表明,全年平均为Ⅱ类水,水质状况良好。
2.2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发区域
乌溪江流域多高山深谷,人口密度较低,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迟滞,属全县后发地区。工业经济薄弱,仅有矿产加工、食品生产等零星产业,该区域是遂昌茶叶、高山蔬菜、食用菌、水干果和竹炭粗加工产品的主产区,依托温泉、水库风光和历史遗迹的休闲旅游已有所起步。受制于产业基础薄弱、水资源保护约束和林业限伐等因素,流域居民经济来源比较单一,生活较为贫困。近年来,通过实施“下山脱贫”、“乌溪江库区异地脱贫”、“强村固基”等工程,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取得初步成效,居民生活继续改善,但相对遂昌东部区域仍处较低水平。
2.3待开发资源较为丰富的潜力区域
(1)旅游资源。不但拥有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湖山森林公园、周公源“小三峡”、焦滩龙门瀑布等秀丽自然风光,而且保存了王村口革命遗址、独山明代一条街等宝贵人文景观。流域现有两处温泉,是浙江省目前发现的出水量最大的温泉。
(2)土地资源。拥有若干离城镇及交通干线较近的低丘缓坡区,开发条件好,用地成本低,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宝贵空间。
(3)森林资源。乌溪江流域拥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13万h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89%;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4.2%,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遂昌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境内。
(4)矿产资源。湖山素有“萤石之乡”美誉,是浙江省四大萤石开发基地之一,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1200万t,现保有资源储量约400万t。
(5)生物资源。流域内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存完好,珍稀生物富集,是浙江省的生物基因宝库。流域共有种子植物1000多种,包括南方红豆杉、香果树、白豆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0多种,森林中栖息着110多种鸟类和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黄腹角雉、穿山甲和黑麂等。水库内有鱼类38种,包括娃娃鱼、鲥鱼、长臂银鱼、鳜鱼等国家保护的珍稀鱼类。
3有利条件分析
3.1生态环境价值不断提升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全社会对高品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优势将日益成为推进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交通条件的加速完善,将大大缩短遂昌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时空距离,为生态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乌溪江流域层峦叠嶂、植被良好、人口稀少,拥有原生态的环境和人文资源,面对长三角城市消费的升级趋势,恰恰具有针对其市场需求的供给条件,休闲度假、原生态农产品等将成为吸引长三角高端需求的潜力产品。
3.2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为确保乌溪江水质完全达标、保护好下游饮用水源,遂昌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沿江沿溪污染源基本得到整治,先后关闭工业企业2家,分类治理萤石矿开采等,严格禁止有污染企业进入。流域内森林限伐基本得到落实,每年减少林木采伐量约6.57万m3。生态能源推广取得进展,及时开展了以沼气建设和综合利用为主的畜禽养殖污水治理工作。
3.3休闲名城建设不断推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遂昌县委、县政府从长三角发展大局和区域分工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重大决策。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高度重视湖山区块产业培育和旅游开发,以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温泉、休闲、运动、观光等为特色,将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峡谷观光、生态农业等有机融合,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好湖山旅游整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适时启动项目建设,努力把湖山区块建设成为以温泉养生度假为核心主题的休闲度假天堂。
4制约因素分析
4.1现行传统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乌溪江流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传统发展模式已对其造成一定影响。流域土质以红黄壤丘陵山地为主,土壤表层一般为非稳性粘状构造,加之分布有大片毛竹林和板栗林,高强度农业开发中的松土除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前期萤石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尚未及时得以补救与恢复,特别是矿山开采时遗弃的废土、废渣,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
4.2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推进
乌溪江流域地处高山深谷,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于县域平均水平,对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较大制约。道路交通仍处较落后状态,道路等级偏低,线型较差,大部分为四级、准四级公路,极易受雨雪天气影响;乡镇客运站标准低,设施简陋,难以适应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场地等尚未普及;湖南镇电站水库发电水位年季变化较大,消落深度高达40m,因此湖山库区水位很不稳定,枯水期下送水体水质保障问题突出,壅水净化工程项目亟待建设。
4.3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难题亟待破解
长期以来,乌溪江流域居民为了达到水源涵养要求,产业开发受到诸多限制,生活水平难以快速提高,为下游用水安全做出了牺牲。近年来,通过启动异地脱贫工程,采取有土安置、无土安置、分散安置等多种形式,已异地安置库区群众690户6000人,相应减轻了流域生态压力。然而,随着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和节能减排约束的加强,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日益缩小。当地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呼声极为热烈,亟待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以解决。5加强生态建设的措施
5.1水质水环境整治
认真实施《浙江省乌溪江环境保护若干规定》,加强对断面水质的环境监测工作,制定水污染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出境水质达到水功能区要求。积极筹划壅水净化工程建设,稳定湖山库区枯水期水体自净库容,保障下送水体质量。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乌溪江流域治理工程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标准江堤和河口治理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整治,搞好渠系配套,减轻洪涝灾害;保护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5.2水土保持
按照钱塘江源头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要求,重点整治乌溪江水库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提高区内植被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减轻下游河道和水库淤积,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修复,通过营造水保林、经济林,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切实改善流域水土保持能力。严格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栖息地,以自然为主恢复退化的森林植被或生态系统,科学治理水土流失,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建立严格保护区域,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5.3林地保护
全力抓好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认真实施林分改造工程,做好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套种工作,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切实做好绿化造林工作,抓好迹地更新、城区山体景观林、生物防火林带、阔叶林改造、自然保护区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以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林建设为重点,骨干生态林工程为主体,制定和实施乌溪江流域植被恢复方案。着眼于构建生态网络,改善森林结构,大力发展公益林,打造以山体森林为主体、道路景观林与河道(库区)防护林为绿色连接线的生态林网体系,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5.5矿山环境恢复
结合萤石矿资源开发利用、矿山日常监督管理、矿山关、停、转、迁等,积极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对限采区实行矿山收缩,禁止白马山森林公园矿区的开采活动。对乌溪江库区周边莹石矿废渣堆放加强监管,制定矿山环境应急预案,防止突发生态环境事故。对已关闭矿山造成的退化土地分阶段进行修复,正在开采的矿山应做到边开采、边修复。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时,如修复成建筑用地,必须达到地基沉降量的限制标准;如修复成草地,植被覆盖率也应达到相应要求,生态环境修复类型要与矿区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相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