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前景

教育信息化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前景

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地理信息技术,创设地理情景,地理教学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地理学科集聚世上精华,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下面我肤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1.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环境,用生活解读地理

地理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新教材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地理”比“学会地理”更重要。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知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我们用生活解读地理,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中探索、领悟学习。经常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环境,用生活解读地理。比如:带学生到野外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地平面的方向?学生们的答案有: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向日葵定向和看树叶的疏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来展示相应的图片和实物进行课外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与学习中自己得出结论。

2.构建地理活动情景,地理学习更加精彩

信息技术因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包罗万象的地理学知识,可以引发学生们对这些奇妙现象的浓厚兴趣,加上教师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了解有关地理的奇闻趣事。利用并优化组合多种手段,老师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学生:法国的轮廓像什么图形?此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在书本上把法国领土的端点用线连接看看,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图形,然后让所有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又如,地理“天气与气候”这课中,老师可以先播放美国灾难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如龙卷风袭击、水灾及火灾等。待学生看后,老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状况会发生吗?”学生往往会积极的展开讨论,此时,老师可将教学主题自然地引入到世界的气候,并与学生一起探索和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再比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课,其中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FLASH播放模拟视频画面,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再进行具体授课。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学的精彩,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面向全体学生,所采取的活动形式都是为了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充满兴趣,主动学习,讨论时各抒己见,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老师通过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能帮助学生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而是成为学生探究地理奥秘的乐园。

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环境;中学课程;教与学

当前,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教育的变革。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化教学是随着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新式教育形态。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有买才有卖,无学则无所谓教。传统教学中的学生是被迫的接受,教学过程犹如“强买”;学生生硬的下咽,不利于消化吸收。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学习者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通过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为主,以“教”为辅,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的过程。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自古以来都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媒体课堂则是信息化环境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多媒体课堂设备主要有三种形式:多媒体电脑+普通电视、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多媒体电脑+投影机。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融于一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信息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

1.信息环境下教师教的方式

(1)问题情境式。

教师根据教学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把教学内容分成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细小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依靠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知识讲授式。

讲授式是传统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这种方式也需与其他方式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教学高效化。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运用语言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总结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式。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证实和强化已获得的知识,并根据观察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如在讲《波的形成与传播》时,对横波、纵波中质点的运动过程在真实的演示实验中较难观察,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来模拟横波、纵波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观察的更仔细,真切地感受到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

2.信息环境下中学生学的方式

(1)自主式学习。

指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所提供的手段和资源,积极主动地对中学课程相关内容或者是疑点、难点进行学习。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目标明确。

(2)探究式学习。

指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对学习客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

(3)接受式学习。

此种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应用甚广,通过教师以定论的形式讲授教材,学生来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接受教师提供的材料,加以理解内化,储存在认知结构中,并学以致用。

(4)合作式学习。

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小组协作学习。针对一些个人完成不了的教学任务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方法。

四、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任何事物的应用都有一个度,过之犹如不及。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学课件重形式轻内容

漂亮的多媒体课件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而缺少内容,在使用中往往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课件教学重展示轻互动

多媒体教学,教师不用记,不用写,而容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为了紧跟课件的步伐,教师常常成为盯着电脑的“报幕员”,只记得展示、解说课件的内容,而忽视台下学生的思想表情和动态。现代媒体技术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工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性作用。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3.教学实验重模拟轻动手实践

多媒体模拟实验是用于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时的一种辅助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实验过程。模拟实验虽然能看出明显的效果,但毕竟是用一些软件做出来的,缺乏说服力,也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避免一种懒惰或怕麻烦的心理,将什么实验都用电脑来演示,这样远离实验教学的目标。

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的教与学更活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给我们教学提供的平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给学生的“学”插上一双理想的翅膀,让他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彭绍东:《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人杰译:《关于新的教育技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实验教学 微型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多彩,但在中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新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作概括和总结,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表现:重实验现象轻对现象的理性探究;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及操作规范;重用语言表达,轻在实验中的具体实施。故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应该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新理念。

一、实验教学内容要创新

1.化学实验要趣味化

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兴趣,实验越有趣味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实验选题的单调,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逐渐降低。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为此,新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 空瓶生烟”、“火山爆发”、“神蜡自燃”、“烧不坏的手帕”、“水面鞭炮”、“冰川上的火焰”、“燃烧出的文字或图案”、“滴水着火”、“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净水变色”、“会开花的树”、“水中火花”等。

2.化学实验要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新课程安排了很多的家庭小实验,尽可能将实验内容平常化、生活化。例如:需要CO2,买来一瓶汽水即可;酸碱反应可以到商店买一瓶柠檬酸和一包苏打发酵粉;H2爆鸣实验可以在空的易拉罐进行。在家里可以用醋和紫萝卜汁做指示剂变色实验,没有烧杯可用茶杯,没有玻璃棒可用筷子。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走进化学世界”时,我先避开书本,通过放录像,让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奇妙无穷,并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又如讲了石墨可作剂的性质时,可用铅笔芯的粉末加入锁孔,去打开因长期未用而难以打开的铁锁;在讲到木炭的吸附作用后,可动员同学们回到家中自制一个简易的冰箱的‘“除臭宝”;讲了无水硫酸铜吸少量水由白色变成蓝色的晶体后,可补充实验:怎样检验无水酒精或煤油中是否含有水分?用来识别伪劣产品;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4、实验内容要进行整合创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材为主,教材怎么说就怎么做,缺少创新。将已有的化学实验按一些共同特征或功能进行合理组合(不是任意的拼凑),使其具有某种新的功能,是对原有化学实验的一种创新。例如“铵盐的检验与喷泉实验” 相结合。实验步骤与现象:在试管中装入一定量氯化铵和熟石灰,并在靠近橡皮塞的长导管处连接一个T形管,一端连盛有湿润石蕊试纸的万能瓶,另一端连一倒置烧瓶,烧瓶接上一个盛水的塑料瓶(滴加几点无色酚酞试液),装配好。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氯化铵和熟石灰开始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气体由下而上充满烧瓶,空气被排出,塑料瓶中有气体逸出,逸出的少量气体被收集在气球中(防止污染)。当整个烧瓶充满氨气时,用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立即形成美丽的喷泉。上述实验将铵盐的检验实验、氨气与水反应的喷泉实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装置简单、仪器少;两个反应连贯性强,一气呵成;操作简便,无污染;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该实验不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二、从实验方式看以验证性的为主化学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教材中的实验多以验证性的为主。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对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的安排好,甚至将结论也预先告知学生、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被动的做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必须改变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课标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演示实验进行整合或更新,其基本结构一般为:

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

功能: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发现新知――获得结论――发展能力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此富有启发性问题,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出假设,合理推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查阅资料、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某些预测。

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数据,直接掌握感性材料。

探究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化学概念、原理或规律,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巩固开拓,迁移发展。面对新的问题,学生能准确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使刚学的新知识得以巩固提高,迁移发展。

这类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问题为基础,依循“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再假设―再实验―分析―综合―结论”的思路贯串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学氧化碳性质,学生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探究任务3:CO2能与水反应吗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会有什么现象?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是什么物质是石蕊变成了红色呢:

探究:“花儿”为什么变红了

【学生活动:】

(1.)提出猜想

猜想一:是水

猜想二:是二氧化碳

猜想三: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一种新物质

(2)设计实验方案: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

(3)动手实验探究

(4)观察现象,讨论交流:

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Ⅰ Ⅱ Ⅲ Ⅳ

(5.)得出结论,汇报成果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碳酸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实验:把上面溶液放在洒精灯火焰上加热。

【学生活动:】再观察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结论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 + CO2

【提出问题:】展示一瓶可乐,提出问题:可乐中冒出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怎样证实该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

按照学生设计的方案,将二氧化碳导出,并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结论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CO2+Ca(OH)2==CaCO3+H2O

【思考:】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了?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

整个过程中学生围绕“二氧化碳性质”这个主题设计并实施的一种方案。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路线和可能的其他假设,向学生提问或与学生讨论有关实验的问题,需要及时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学生结合实验对各种推测作进一步的探索,最终获得有关二氧化碳的化学知识和探索知识过程的方法训练。

探究性实验不仅是实验操作方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探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三、从实验特点看化学实验向微型化转变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小、快、灵、省、多、好(小:仪器小巧;快:反应快速;灵:反应灵敏;省:省时、省力、省钱;多:教学功能多;好:教学效果好)等突出的优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方面,表现出了常规化学实验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实践表明通过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实验的技巧确实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常规实验因仪器,试剂价格偏高,有时只能2-3人合用一套仪器,实验通常只允许学生做一次。微型化学实验试剂用量少、仪器价廉,学生人手一套,且实验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当学生对某一实验现象有疑问时,可以反复操作多次,从而提高了动手能力。常规实验中使用的试管、烧瓶等均为玻璃器皿,稍不留神便会损坏,并伴有爆炸、有毒试剂的泄漏、飞溅,使学生产生恐惧心态。微型化学实验使用塑料器皿较多,试剂用量降至最少,仪器的破损、试剂的飞溅、爆炸等实验事故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使化学实验变得更安全。消除了学生对实验的畏惧心理,即使一些胆小的同学在微型实验中也能放开手脚、大胆操作、反复验证,使自己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此外,微型实验仪器还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可将化学实验引入家庭,使学生在家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进行研究。微型化学实验的家庭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会学习,会劳动、会生活的良好品质。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这种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素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微型化学实验为培养创造具有发明创新精神的学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化学实验实验己不再是单一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而提供的直观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机和行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杏娟.发挥实验功效,培养学生兴趣[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第4篇

一、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1.加强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

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需要完善校内的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这四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服务与教学,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提供基本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来说,还可以建设互动反馈系统和专业的录课室。反馈系统可以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与学生进行互动。录课室则可以让教师制作高水平的课堂实录,用于今后的教学研究中。

除了基本设施的建设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内建设校园网。校园网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可以通过校园网在第一时间内将通知信息公布出来,有效避免了管理死角的出现。门户网站则是学校进行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道让校外人员对本校进行了解。对于家长来说,校园网也是他们与学校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另外,在校园网中,也可以为教师建立一个专门的学习平台,里面包含各种教学资料和各部门的计划、总结,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2.增加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愿意接受现代教育手段,改变教学方式。还有一部分教师即使愿意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但是因为技术方面的障碍不得不放弃。

因此,学校要定期邀请教研专家为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改变他们的教学态度,并引导他们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多媒体制作等等。必要时,还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1.定期召开信息化现场会

为了完善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学校需要定期召开信息化现场会,会议的内容包括了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课堂教学的观摩或是教学软件的展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让教师了解目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情况,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现场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例如,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互动反馈教学的研究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各项现代化教学的评比,不断提升教师水平。

2.?淞⒔萄?信息化典型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在信息化教学中树立典型,能够有效激发其他教师的动力,让他们在信息化工作中做到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有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除了本校的教研活动,还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做到校校通,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并做到教育资源共享。

三、实现学校整体的均衡发展

1.利用信息化平台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学校网络平台的构建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程度。在过去集体教研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的教师同时在场。信息化平台则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师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

除此之外,信息化的平台也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让他们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2.利用信息化平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又不能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目前的信息化教学中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另外,网络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素材、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前景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