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教学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借鉴母语的学习方法提升听说能力,因为专业英语的终极目标是交流学术思想和专业问题。二是以学生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学到的专业英语能真正用到实习和工作中,体会学以致用带来的乐趣。教学途径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形象记忆教学、实验法、演示法等。情境教学应用在模拟面试和短剧方面,如药店英语短剧,采用表演英语短剧的方式,选择以对话为主线的教材,故事内容涵盖秋、冬、春、夏不同季节常见疾病对症药物的药店购药及用药咨询等方面的对话,让学生根据分配到的对话故事自由分组,根据剧情大胆发挥,可以改编,但要求表演和着装能体现行业标准和特色;医药代表向医生销售药物的短剧,销售的药物选择美国辉瑞公司(Pfizer)全球销量TOP10药物之一,模拟角色为该公司的药品推销员和美国洛杉矶某医院神经科医生等,情境话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力求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于有词根的单词(如细胞结构、各种酶类)和较难记忆的单词(如药品说明书的十大构成部分)多采用形象记忆法教学,即一个新单词或词根通过动画和图片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大胆联想),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头脑风暴出新的单词或词根。举例来说,细胞结构教学中,cyto-”表示“细胞”,“-some”表示“体,和细胞器相关的”,可以通过看一段英文教学动画视频,主要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记录下与以上词根相关的单词,并根据词根的意思,猜测单词的意思,通常听2-3遍,有的同学就能写出cytoplasm(细胞质)、cytoskeleton(细胞骨架)、chromosome(染色体)、ribosome(核糖体)等单词。还可以灵活穿插生动有趣的游戏,如通过字母树、表演猜猜看等。考虑到有部分同学将来从事实验室分析检测相关工作,可以灵活运用实验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设计实验室英语教学模块,让学生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根据英文的实验操作流程做实验。可以选择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如革兰氏染色、培养基配置、75%酒精的配置等。教师扮演实验室管理员,如学生需要氯化钠试剂的时候,就需要用英语来问我“Excuseme?DoyouknowwhereIcanfindsodiumchloride?”,教师可以回答“yeah,ofcourse!Followme,please.”又如,实验中需要同学递给他烧杯,就可以说“Couldyoupassmethebeaker,please?”,可以回答“Hereyouare.Noworries!”等。让学生在实验室边动手边学习容器与耗材、化学试剂及日常交际用语,通过加强感性认知提高记忆能力。
二、开发(Development)——准备教学材料或训练材料
廖莉芳等在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高达49%的教师反映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为缺乏合适的教材。[5]Hutchinson&Waters指出教材编写是专业英语教学区别于一般英语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笔者总结近几年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材料开发过程主要遵循内容的多样化、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资料的整合和编写过程中,吸收了以下素材:国外生物和微生物专业权威原版教材、医药专业口语教材、制药时事新闻双语网站(生物谷),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的自编教材《药品说明书读写译》,以及结合笔者在澳大利亚CSIRO微生物研究所为期一年的留学经历,编写的《生物实验室英语—BiolaboratoryEnglish》等。另外英文原版教材光盘中的教学动画,BBCdiscovery系列--史上100个伟大发现中的生物学、医学和化学,都是非常好的听说训练材料,内含大量生物制药领域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另外,教学导入环节常采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和感染力较强的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刺激大脑视听功能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引起兴趣;教学过程力求松弛有度,遵循记忆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回忆,灵活插入包含专业词汇和知识的音乐或者广告MV,使学生陶醉和放松,并体会创意无处不在,设计问题和任务使学生思考和与人合作。鉴于此,还需要开发一些趣味性较大、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英文生物产品推广广告歌、MV等,并设计创意操,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看、听、说、做,反复操练,在加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教学材料或训练材料的开发需要在教学实践和积累过程中不断完善,现将笔者近几年开发的教材绘制框架图展示如表2。
三、执行(Implementation)
执行是指讲授或分配教学材料,评估是指确信达到预定目标。执行过程具体到每节课,针对工作任务,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精心备课和准备教具,一堂好课必须追求细节,课堂上实施接近真实职业工作领域的专业英语使用情境,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体验的同时,灵活掌握专业英语的运用,如药店对话,医生与医药代表的对话,走入实验室根据英文实验手册操作试验,并用英语与实验合作者进行交流等。在这个阶段不仅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英语对的乐趣而且教师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笔者主要采用模块教学,在模块大方向的指导下,每次课采用话题教学,以话题引入教学,话题可以来源于制药行业时事新闻中英文对照(附英文原文,如盘点:跨国巨头中国研发中心哪家强?在引导学生关注制药世界十强企业的同时,带领学生朗读世界十强的英文名字,如辉瑞Pfizer,拜耳Bayer,罗氏Roche,强生Johnson&Johnson,诺华Novartis等)、焦点话题(如中国仿制药质量低于印度?埃博拉Ebola将入侵中国?等),以上话题主要来源于生物谷网站(/,中国专业的生物医药学网站,提供生物医药领域的资讯信息,以及与生物产业,新药开发,生物医药行业报告,生物医药人才招聘等综合服务),指引学生用英语关注行业发展和动向,站在国际视野提高头脑的敏锐性,在增强就业意识的同时扩宽专业英语学习渠道,体现语言的实用性。并运用思维导图法,在教案中绘制教学框架图,理清教学思路,使教学语言做到简单清晰明了,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正确发音的引导,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单词表,掌握单词的发音有利于记忆和运用词汇;然后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张口练习,纠正学生只会拼单词(spell),不会读单词(read)的不良学习习惯,告诉学生见到单词,fisrtreadit,thenspellit。掌握发音后重点解释和分析常用的生物学词汇,对单词进行构词分析,并举一反三。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有一定的特点,通过构词分析讲授能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单词的方法。下面以Unit1:LabEnglish(单元1:生物实验室英语),Module3: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模块3: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为例,谈谈笔者教学中的执行实例,主体内容的实施过程如下:准备:课前5分钟,分发PCR之歌和GTCAsong两首广告歌的歌词。导入:(1)Drama话剧(故事吸引):《policestory警察故事》:故事线索,hair—lab—DNA—amplyfyDNAinvitro—Xtechnique—matchuptheDNAinthehairwithasuspect—Arresthim!提问Xtechnique是什么?留下悬疑!(2)GTCAsong广告歌曲(试听陶冶):①给出三个关键词概括广告歌词中心大意,enzyme,GTCA,Xtechnique;②问题:数3个关键词出现次数?找出“GTCA创意操”动作?③看广告;④快速朗读歌词,边朗读,边回答问题,自然而然找出Xtechnique就是PCR技术,警察侦破案件就是用PCR技术。开始新课:通过视频和图片演示教学,展现PCR实验全过程,结合Bio-Rad公司PCR操作流程学习相关英文表达。穿插GTCA创意操:(A-T,G-C)健身操。学唱PCR之歌:Bio-Rad的另一首广告MV,囊括PCR技术整个过程和主要专业词汇,作为本节课总结和课后作业。整堂课以故事开始,在歌曲中结束,让学生感受到创意无处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无限乐趣。
四、评估(Evaluation)
教材内容精心选自原汁原味的电影,力求真实反映英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点,在优化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提高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的应用能力。该课程强化视、听、说三个感官对语言习得的综合作用,对教学模式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色。文化特色:有别于传统“情景对话”,大学英语视听说在电影片段遴选上注重文化导入,内容丰富多变,有助于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真实特色:所有语料都来源于原版电影,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实用特色:课程各板块由不同主题支撑,这些主题涵盖了言语交流的方方面面;技术特色:多媒体辅助课件中容纳了所有遴选出的电影片段,针对课内教学和自学两部分,切实反映了多媒体技术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递增特色:课程各环节遵循从易至难的形式,逐步递增,由此适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包容性: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了课堂和课后的安排以及不同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师生均有更多自主选择。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整体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应用为主、学以致用”以及学习者为主体,教授者为主导的教学准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表达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和口语表达策略方法,提高兴趣,拓宽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总目标涵盖下属五个子目标。知识目标:各个交际语境模块中的语言知识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主题相关知识点等;能力目标:学生能听懂第一母语者的语言并且能适应不同语境和地方口音的变化,能流利表达观点,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并能适当使用常用非正式场合的口语,能熟练使用自主学习系统,在课外增加对听说的训练;情感目标:通过电影片段的引入和视听感觉带动,拉近学生与语言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爱上学习;策略目标:利用语用策略,如对会话涵义的理解,对语码的切换,对于合作、礼貌、顺应等语用原则的遵循,以达到最佳交际目的;素质目标: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全方位体味跨文化交际,拓宽视野。
三、课程体系内容设计
该课程以视听说为核心,分为六大模块,每个大板块又由下级具体的交际小板块构成,小板块中的主题覆盖真实交际各个层面。它们分别是:生活模块(包括孩子、成长、家庭、节日、健康、运动、音乐等主题)、工作与学习模块(涵盖学校生活、学习、留学、找工作、升职等主题)、社交模块(涉及娱乐休闲、旅游、冒险、信息交流、聚会、社会仪式、特殊场合、社交礼仪等主题)、自然环境模块(包括人与自然、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科技模块(涵盖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魔力等主题)、人文模块(涉及战争与和平、伟人与英雄、梦想、神秘现象、信仰与宗教)。每一个板块的主题由不同的教学单元来承载,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题与主题间的语言文字和听力表达的难度等级呈现递增的趋势,有助于能力层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个交际主题音乐为例具体介绍实施步骤。主题引入:教师以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与音乐相关紧密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该交际主题有大致了解。电影片段视听:教师先对整部电影的剧情和所选片段的场景简要介绍,使学生明确剪辑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片段中的重点难点词汇短语并讲解所含文化负载词;以任务型习题(简答、选择、填空、复述、判断、连线等)为导向使学生进行视听,促进学生对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基于该主题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形式力求多样灵活,例如角色扮演、电影对白配音、小组讨论、辩论、陈述报告、给题目演讲、即兴表达、诗朗诵等。表达拓展:补充与该主题语境相关联的口语句型和表达法,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学生预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结合,由此而强化拓展学生的言语输入。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或课堂外对提供的电影片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设置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加强该主题相关信息。
四、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遵循灵活、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能力主体进行工作和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替并进。让学生尽可能成为课堂的积极元素,而不只是被动接纳知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灵活地贯穿各种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站位法、关键词卡片法、旋转木马法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时,课程实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在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中,教师的主旨应是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达到学习效果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模式,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把联想记忆、循环法、归纳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学之中,而指导学生自己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主张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五、考核评价方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56-0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是一种基本课型,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去获取信息、预测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英语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不少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当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不高等现象,与问题设计单一、问题内容不够深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必须优化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
1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阅读板块,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具有容量大、密度高、课时紧的特点。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很重要。问题设计的得体、巧妙,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不重视问题设计艺术,致使问题设计存在一些误区。
1.1无效设问
从问题质量上来看,设计的问题多但能力训练目标不具体,有的甚至是无效提问。问题涉及到文章的主旨、脉络、目的的比较少,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1.2问题形式单调
一些教师为了方便,问题设计时常采用对或错的形式,学生的听觉、视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
2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艺术
2.1读前设问,激发兴趣
阅读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8A Unit 4 Reading Giant pandas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熟悉的图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Who is it?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It is Po,a hero panda。师:Yes.In the film,which is his favourite food?生:Noodles.师:In the film,what can he do?生:Play Kungfu.师:Good!What dou you think of Po?生:Lovely,brave…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Today,we will meet another lovely giant panda named Xi Wang.Let's see wether the two giant pandas are different or not.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学生对大熊猫的认识有了初步的印象,为有效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读中巧问,逐层推进
2.2.1读中设问,层层递进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条理性,深化学生思维。如教学8A Unit 5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时,可以先设计一级问题:where is ZhaLong?What makes ZhaLong special?What problem does ZhaLong have?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再设计二级问题:Why are there so many birds and wildlife there?这个问题是在前面一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信息;最后再设计一个开放式的讨论题: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protect wetlands?要问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回读课文。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2.2.2读中追问,开启思维
阅读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即时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追问,开启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8A Unit 4 Reading Giant pandas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前三段,并根据the growth of Xi Wang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本部分细节。What did Xi Wang look like when she was ten days old?What did she start to do at four months old?这样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学生会透彻了解“希望”的成长过程。然后教师追问:Why does the writer give the giant panda the name Xi Wang?这个问题稍带有深度,能引起学生深思,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阅读材料体会作者的意图,从而开启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2.3读后设问,注重应用
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并且学生的答案基本上趋同,虽然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开放式问题则没有固定的答案,容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比例,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语言输出,使师生课堂互动更具有交际性。如教学7B Reading A ghost in the zoo后,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What will you do if you meet something unusual?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给出答案。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会给出很多答案如call 110 for help;shout loudly for help等。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能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阅读的交际化。
总之,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有优化问题设计,改革英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目标。
参考文献:
以下实录的两个问题设计,均针对人教社出版的现行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第42课课文。使用这两个问题设计的两个班级学生水平相当,人数仅相差1人(A班52人,B班53人)。为了说明不同的问题设计所产生的不同的课堂效果,作者还将呈现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
表现。本文将对两个问题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探讨问题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1.对比
1,1.问题设计
教师A:1.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popular during the 1990s?
2.Was it about city life?
3. Did people think money was important in the 1950s?
4. Were young students angry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5. How much money can country music bring in?
6. Are country music singers all from Tennessee? Where are they from?
7. Why did the first country singers like to sing to the guitar?
8. Does country music change a lot today? Why?
教师B:1.Di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first appear in the early 1990s? Is it still popular today?
2.Why has country music become a big business now?
3.What do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USA mean?
4.Wer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n the 1960s about the same subjects? Wha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60s? Why?
5.Do country music singers sing to the guitar? Are they all from Ten nessee?
1.2.问题类型及参与人数
问题类型
(约占问题总数%) 提问人数(人) 群体参与率(约%)
A班 B 班
A 班 B 班
A 班 B 班
直接获取信息型
50% 3%
4
3
14% 40%
间接获取信息型
32% 44%
5
4
20% 94.3%
探究型
30% 33%
4
6
32% 98%
学生插问(质疑)
4% 26%
2
9
4% 28%
1.3.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表现
课堂活动
参与人数(约占总人数%)
A 班
B 班
Note Taking(阅读笔记)
全部照搬课文
35%
5%
部分照搬课文
45%
15%
参照课文简明扼要
15%
46%
基本上不再翻阅课文,简明扼要
5%
35%
Summarizing The Text (概述课文)
重点不突出,近似朗读课文
35%
8%
能说出主要内容,但基本上摘录课文中
55%
25%
的相关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主要内容
10%
67%
Topic Discussion: Music, People and society(讨论:音乐、人和社会)
不参与
A班没有此项活动
0.01%
参与,但不太开口
12%
积极参与
78%
2.分析
两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数量相差无几,但A班的问题缺少探究性,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且在难度方面没有递进。从量化统计结果看,群体参与率不高,问答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质疑。后继课堂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课文概述抓不住重点,且不能用自己的话语陈述要表达的内容。
B班的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难度上层层推进,且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提问,学生必须在对课文有完整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此外,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一定深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所以提问人数虽然不多,但群体参与率较高,且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很活跃,所以也容易发出质疑。由于问题设计的导读作用很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在后继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活动质量高于A班。
转贴于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的问题设计产生的课堂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们从上面两组问题设计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问题设计的预定目标各不相同。教师A的预定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潜意识里在追求一种非常形式化的“课堂效果”,那就降低问题的风险性,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这种做法显然是受“为教而设计教”的传统理念的影响所致。教师B的预定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处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究课文的深层涵义,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的。该教师并没有刻意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渗透等。
3.讨论
3.1.教师应准确领会阅读的真正意义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搜寻信息,语言无论是以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交际。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读者对文意的捕捉、剖析、感悟、发挥等。教师的提问,要促使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就要设法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便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潜能,使他们对课文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应在为被提问者提供阐述观点的机会的同时,能给未被提问者提供评价、指正别人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这项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而没有促使其参与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提问就很容易变成“指定任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答案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我是否找到了那个位置?”上。提问一旦变成任务,阅读就变成被动活动。我们知道“Reading is anything but passive…It involves processing ideas generated by others that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D.Nunan,1999)。这种“指挥棒”式的问题,还有可能使未被提问的学生产生“这个问题与我无关”的想法,长期如此,思维的萌芽畏缩,参与意识渐弱,而学习一旦变成旁观活动,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2.不可忽视语言的输出量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输入和输出相结合(H.D.Brown,1987),否则就达不到学会运用之目的,而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课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阅读课文,它还包含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而运用能力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的输出量。那么,课文教学中问题设计就应考虑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输出量问题。以上列举的两个问题设计,学生在作答时的语言输出量显然是有差异的,也正是这个差异,导致学生在后继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大不相同。这也反映出教师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3.3.教师角色转换的形式化在问题设计中的反映
问题设计过程中出现提问过于简单的现象,不仅是因为教师对课文教学及阅读的实质或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准,另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反感学生出错,反感学生“迟钝”,希望学生对提问快速作出反应,而且最好是正确的反应,以求体现“课堂气氛”或“课堂效果”。看上去教师在问答过程中引而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但实际上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追求表面效果的做法,反映出教师本身并没有真正进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师生之间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关系:
Teacher:questioner, task assigner, inspector, controller
Student: information hunter, correct answer pursuer, careful error-protector
流于形式的教师角色转换对于构建师生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学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Teacher: facilitator with the tool of necessary questions, task presenter, organizer, participant and monitor
Student: question user, finder and active player, motivated risk taker
4.建议
4.1.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促使其在对文章进行感悟、释义、质疑、评价以及与同伴交流过程中达到与作者互动的目的。
4.2.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让他们通过表述对课文的理解、评判、感想等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4.3.问题设计应考虑到与后继课堂活动的整合,为学生参与后继活动作好语料准备。
4.4.问题设计不是指挥棒和检测仪,关注师生间的合作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是问题设计的兼容价值之一。 参考文献
1. H.D. Brown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Hall, Inc.
2. D. Nunan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3. 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外语教学》2002.2
关键词:图式阅读理论;阅读策略;问题设计;阅读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0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