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化为创造性成果和产品的人才。大量的中外教育实践充分说明 ,数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数学作为高校非数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联着许多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 它所提供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由于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导致招收学生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普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等数学教学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势必造成学生由于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

面对新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1、 强调新时期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当今世界, 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和综合的趋势, 数学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了多种新的学科与分支。也正是由于和数学的结合, 使得许多学科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所以数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看重。数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这就要求数学教育改革并发展, 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适应实际的需要。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不管他们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 ,数学思想都是必不可缺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 ,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 ,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 ,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 ,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单一,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上课时疲于将内容完整地教给学生,忽略了兴趣的培养和逻辑推理思维的宣扬;教学中习惯于教师“满堂灌输”,而学生全盘消极接受,学生很少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目的性不强,兴趣缺乏,觉得学习没用,更不会去思考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是种填鸭式的教学,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压制了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讲得过多过细、 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的思维留出时间和空间 ,避免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的心理和思想懒情的习惯,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用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 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 教师从中加以指点, 最后加以总结。要爱护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意识,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不同见解,特别是对独特的、即便是最简单的思想和方法给予肯定和赞扬,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3、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在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 ,启发学生运用归纳法和类比的思想;大胆猜想 ,严格论证;并且学会抓主要矛盾。比如在讲授极限的时候, 从 “值的历史”开始, 引出中国古代的 “割圆术” [1], 让学生在体会数学美的同时领会其中所包含的极限思想, 再从中抽象出极限的数学定义, 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授完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条件极值后, 反问他们 “在约束条件不是一个等式而是不等式的时候怎么办, 在目标函数不是一个而是多个的时候又怎么办? ” ,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并且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通过类比一元函数微积分可以让学生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多元函数与一元函数毕竟有本质的不同 ,因此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

4、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高等数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各有其优点。在传授与反馈知识等方面,传统的黑板教学要比多媒体教学技高一筹,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把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原味原汁”地传授给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从繁复的板书和画图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充足的时间将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许多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图形动态化、精确化、立体化,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因此, 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相辅相成和有机结合, 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教学手段取代另一种教学手段。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上仍应处于核心地位,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合理、恰当地采用板书、多媒体等手

如何通过高等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作为高等数学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今后我们会不断研究和实践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更多、 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 杨立敏 . 重视直观性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大学数学 ,2003 ,4

[2] [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 张理京,张锦炎,蒋泽涵,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唐晓翠.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心理学 舞蹈创作与表演 舞蹈审美与欣赏

一、舞蹈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设立

舞蹈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近设立的应用学科,主要对舞蹈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上,以心理学为框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舞蹈心理学新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心认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以心理学原理为内容和体系。它不仅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而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研究思路是以普通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为依据,从而形成舞蹈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有以下章节:舞蹈感觉、舞蹈意象与想象、舞蹈思维、舞蹈情感、舞蹈动作技能、舞蹈气质与性格、舞蹈能力、舞蹈教育、舞蹈心理学理论等。既然是基本内容和理论,自然就涉及舞蹈的各个环节并对舞蹈的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与作用。”①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与美学,这种分类方法利用了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作为框架,对舞蹈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的分类,纵横交错,自成一体,为整个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舞蹈心理学的三个领域

舞蹈心理学大致分为三个领域――舞蹈教育与教学领域、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这三个领域中,舞蹈教学心理的研究早已从教育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则更成熟一些。

1.舞蹈教学是舞蹈心理学的重点,着墨较多,主要涉及舞蹈感觉、舞蹈思维、舞蹈技能等章节,在舞蹈教育中的动作记忆、舞蹈动作、操作思维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舞蹈教育成效。

在舞蹈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的感知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思维,学习舞蹈技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舞蹈动作技能。这里所说的舞蹈技术是指学习某一舞蹈科目,如蒙古舞蹈的硬肩、软肩技术。这里所指的舞蹈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是经过训练后熟练并自动化完成舞蹈作品的能力。这种舞蹈技能较一般的纯运动技能更复杂,因为舞蹈表演需要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即演员在完成动作时还要有情感表达,舞蹈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做了一定的论述与表达。

舞蹈学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长期努力与潜移默化教育的过程。舞蹈学生对智力要求有何特点、智力与个性的养成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员个别差异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以及舞蹈演员气质类型划分与角色扮演,都是舞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的探讨

《舞蹈心理学》主要谈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思维与艺术想象,主要涉及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章节。

舞蹈思维可分为舞蹈动作思维、舞蹈形象思维、舞蹈抽象思维,该书谈了如何激发创作灵感及舞蹈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二次创造的能动性,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舞蹈表演必须形神兼备,表演者须先学习角色的外部动作技术,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艺术形象。演员的面部与肢体表情是观众认识舞蹈形象的重要方面。舞蹈心理学一书详细论述了情感的概念、分类与舞蹈表情手法。

在舞蹈表演中,青少年学生初次参加表演时会产生焦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等也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舞蹈心理学还研究舞蹈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舞蹈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3.在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的探究

舞蹈美学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中对著名的美学理论布洛“心理距离”学说进行了新发展,并首先提出“心理距离产生美的机制是想象”,他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产生的机制作出了科学与精辟的解释,并且对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悠远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

平心最后将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舞蹈理论、行为主义舞蹈理论、人本主义舞蹈理论、超越心理学舞蹈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实践,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平心最后提出了有一定创意与哲学意义的“四个世界划分理论”,他认为,“人类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个世界,而舞蹈艺术位于四个世界的交叉点上,任何一个舞蹈作品,它既是身体的(自然的)、人际环境的(社会心理的),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②这个学说为舞蹈心理学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结语

总体来讲,《舞蹈心理学》的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是一本优秀的舞蹈专业本科(包括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专业)与研究生选用教材,它是应用心理学的新拓展,也是艺术心理学的新创见,对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它可以替代普教《教育心理学》,并更有针对性,它对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心理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注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吉林大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思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1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1—02

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王丽荣(196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1]这给研究生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惑与挑战。一方面,在小众化时期的个别化教学、研究指导型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教学需求,课堂教学开始成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递,传递知识的目的在于“转识成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也是区别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2]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点,立足于理论探究,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3]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4]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川.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J].高等教育管理, 2007(2).

[2]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4]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梁丹阳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GG0604。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在21世纪发展下的今天,教

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所以,近些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但是,在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对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知道,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是我国大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所以,今天本文就以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为线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途径;研究

本文就以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学教学改革进行详细探讨。

我们知道,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新

时代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所以,高职教育中心理学

的改革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整体素质。心理学是我国

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是其他教育类

课程系列的重要基础,于培养学生生的素质,提高他们在日后的

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代下心

理学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体系、教材编写质量及教学方法和手

段等就成为影响这门课程能否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下

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不清晰。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

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

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

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问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教学理

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

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

1.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

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

够。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

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

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

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

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

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

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

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

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我国高校中多媒体在

教学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仅仅是

电子化的教科书,内容乏味,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达到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标

准化”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由

于全校参加该课程考试的学生数量较多,为“公平”起见,考试

方式多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出大多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

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自

身人格状态的了解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同时忽视了考查学

生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应用应用的能力,违背了心理学特殊的育

心规律与教育价值。

2.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2.1 明确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首

先要明确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课程功能和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

标。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知识、文化、观念等时刻都在发生

着深刻的变化,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

心理素质,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人

材,高职院校如果仍将心理学课程功能定位于传授书本知识,只

重视课程的育知功能,显然不合时宜。除了育知(传授知识)功

能外,公共课心理学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育能(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育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

因此,笔者认为,公共课心理学也应确立起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

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心理观;会运用

心理学的知识和观点去指导教学工作,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能

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理解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掌握

认识自我的方法,形成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

技能,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

重讲授的多样性、科学性,同时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多将基本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将基本理

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作为讲授重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开展

一些专题讨论,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

心理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进

一步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

施,发挥其视听优势,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调

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增强心理学教学的吸引力;设计一些心理学的教学活动,

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让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体验。教学评价时应尽可能减小只图省时省力的标准化考试办

法。而是将学生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

生对自己心理特征的了解、心理学对学生自身的启发以及日常教

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等作为考查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改进教学

方法和手段将公共课心理学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开放

式课堂。

参考文献:

[1]于淑云.论现代教师的反思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

联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106-02

教师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其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新时代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共同特征即,生活于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思维非常活跃,思想具有超前性,创新意识较强,敢于对不解的问题进行质疑,容易对生活现状产生不满,自我观念比较强等。所以,有关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顺应新形式与新要求,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与掌握,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负面的心理状况,扫除各种心理障碍,科学有效的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质量与成效的真正提升。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延伸出来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与发展规律。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状态以及教育干预的最终结果,它的主旨在于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尽可能应用于教育中,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对于合理设计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心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其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正确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迅速,种种外界因素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这一阶段中其个性表现过强,不愿向老师与家长表露自己的心声,但与其他同学却无话不说;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时期的学生则由于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两个阶段的学生也存在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这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适当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变化,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学习压力重的高中生而言,还是对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都有助于教师对其心理烦恼与压力进行有效的疏通排解,从而有助于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正确开展教育心理学,并加以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系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

(三)强化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知道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明白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与关注点,清楚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将一切不健康的心理行为逐一进行化解,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自身的潜能是靠自我得以实现的,并非教育的作用。教育学家在此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便由此产生。而启发式教学正是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出教师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以此驱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消化一切游泳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学习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协作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要尊重学生,要由衷的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加强师生互动与沟通,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以高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生动形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之后,也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正面评价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人都喜爱鼓励赞美之词,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减少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批评学生、指责学生的错误,势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尊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教育工作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要充分意识到正面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在课堂课后学习上多给正面评价,努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3]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性格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面对胆小羞涩、不善言谈的学生时,对于他们问题回答的是否正确、是否流畅,都应该做出充分的肯定并尽量以鼓励的方式正面、积极引导。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鼓励、正面评价的重要性。这告诉教师不要盲目地指责学生,要以积极正面的工作方式面对学生,相信遇到同样的问题用鼓励的语言代替批评的语言将会收获更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人生态度。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正面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4]

(三)巧用心理暗示,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

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一种不明显的形式给个体传达某种信息,个体无意识中受到影响,并做出一定反应的心理现象。无论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坏的学生,积极的暗示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改变原来的不良学习态度,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对症下药,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师期望以达到正面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师期望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产生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具有高的期望值,同时也投入较多的关注与关心,这些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将更有自信更加坚强,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终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5]相反的道理,假如教师讨厌某些学生,不予重视他们,这些学生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知道教师并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好与坏便无多大意义,由此,他们便会放任自己,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这无疑会打击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罗森塔尔效应”,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真正注意教师期望效应,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值,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给予其合理的期望,有技巧地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爱,指引他们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与要求。现代化的教育观与人才观,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素质与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心理学则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为促使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发挥,则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了解与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克服各种负面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009(8).

[2]刘燕斌,陈国强,陈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09(2).

[3]张菡.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学生工作,2015(4).

[4]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