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科学应用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53
0 引言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更要使学生能够结合实例掌握具体的开发技能。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涉及到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诸多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基本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了解甚少,对管理策略的具体应用缺乏实际体验。因此,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难度很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法很难让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部流程、要点有直观感受。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贴近实际、参与性强的特点,通过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引入案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结合企业实际来分析、设计和实施信息系统。
1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特点
1.1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难点
由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其教学难点主要有:第一是理论和方法容易理解却难掌握;第二是相关知识点太多但体系性不强;第三是实践性强但学生知识面不够、实践经验太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1.2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师素质要求
从课程特点来看,从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既懂管理知识,最好有从事企业管理的经历;又懂计算机技术,尤其要熟悉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还最好是有开发信息系统项目的实际经验。然而,要全部满足这些要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1.3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实际教学上,很多教师或偏重于对开发方法、开发原则、流程等的课堂讲述,或偏重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操作,或强调软件编程的介绍。学生学了后,对信息系统开发认识非常模糊,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缺乏直观感受。
2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或者通过对一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思索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也叫实例,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或者是一个现实发生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式是问答式或讨论式,有别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巧和技能,其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缩短学校与实际应用环境的差距,使学生以后能更容易适应自己的工作角色案例教学法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法律课程教学、商务课程教学等。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有:
(1)传统教学法内容主要依据固定模式的教科书;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实际案例,即对特定情景和实际企业应用的描述。
(2)传统教学法的组织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演示等形式传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问题进行的讨论和分析,师生不分主辅,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任务是熟悉教材、实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扮演多种角色,而且要求知识面广,视角新。
(4)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气氛一般要求严肃、安静;案例教学中气氛要求活跃,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满交流与讨论,学生要扮演相应的角色。
(5)传统教学法的教学场所主要是课堂或实验室,案例教学的教学场所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课堂、实验室,也可以是机房、模拟的环境等。
3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选择
从各种公开文献来看,案例法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网站建设、图形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等。但是案例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的应用还较少。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择。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关键是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来进行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案例资源特别多,种类也非常丰富。其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涉及的学科内容分:管理学案例、数据库案例和编程案例。
(2)按照信息系统开发阶段分:系统分析案例、系统设计案例、系统集成案例、系统测试案例等。
(3)按照来源分:企业案例、教程案例、网络案例、报刊杂志案例的和自制案例等。
(4)按照形式分:操作型案例、知识型案例、讨论型案例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案例,但是必须紧扣教学目的进行合理取舍案例,避免把案例变成故事。尤其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多选择讨论型案例、操作型案例,并最好选择企业实际开发的信息系统案例进行教学。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很快,因此更要重视信息系统案例时间的新颖性,避免把错误信息和落后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高职教育重在技能的教育,因此学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广度较低。所以,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选用案例要得当,应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案例,尽量选用开发规模比较小的信息系统项目作为案例,选择中小企业作为开发背景的案例。比如选择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超市收银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作为教学案例就是比较合适的。
4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探索。如何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达到教学效果,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4.1 课前要高度重视案例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个方面。教师准备,选择恰当的案例、弄清楚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关键。学生准备,主要是根据教师的提前布置,作好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技术知识等。比如讲述ERP相关章节时,老师可以先列出将要介绍的ERP案例,然后让学生提前收集此案例公司的相关背景资料、ERP发展情况等,再进行课堂讨论。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日常的案例资料收集。通过案例整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是提高信息系统开发案例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做好案例的分类编写、修正更新,可以使案例更加系统化和案例反映学科实际状况和最新进展,保持课程活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4.2 课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环境
课堂效果如何,是衡量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能否发挥作用的标准。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案例法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教学中,需要尽可能提供逼真的模拟环境,以体验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步骤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情形。在给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要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设想。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体验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懂得遇到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变化时如何合理处理。
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一个具体的开发案例,比如选取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充当系统开发方(某软件公司)、系统需求方(某中学),然后在两个虚拟的组织(开发方、需求方)里又分别进行角色的细分,并根据教学的进程,让学生对每个开发阶段需要做的工作结合案例完成任务。这样,学生获得的系统开发知识将更为直观,也更能提高其实际能力。
4.3 注意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流程
案例教学的流程一般是:案例,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引导发言,相互交流,教师总结。合理把握这些环节,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还有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比如系统实施阶段的数据库设计、程序编写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该在计算机房进行案例模拟教学,以分组配合完成案例任务教学,此时不宜采用讨论模式的案例教学。
4.4 课后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
教师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学效果检查和评价,一般可以通过让学生书写方案设计书或报告、案例分析书面作业等来进行,也可以找学生访谈、交流心得体会的方式来评价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案例法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让学生从一个个实例中来逐步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阶段和步骤,培养学生模仿实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工作做好素质能力的准备。案例教学法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因为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问题的案例为核心,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多依赖案例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总体掌握,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片面的认知,容易根据个别典型案例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出现以偏概全的认识。因此,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法还应该配合常规的课堂讲述、多媒体展示、实验实训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吴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9):120-121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7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80-483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员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67-02
“系统科学与方法”是军械工程学院的一门工程技术基础类和通识教育类课程,是全院所有本科专业的一门新的必修课程[1],以事理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系统科学理论、思想与方法。在以往“系统工程”和“运筹学”两门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梳理、优化整合和补充完善,“系统科学与方法”课程应运而生,其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对该课程进行全面建设与改革,即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军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员的任职需求和部队实际需要为牵引,全面规划“系统科学与方法”课程,从教员队伍、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等角度实施全方位的整合和重塑,力争打造出一门内容完善、体系科学、梯队合理、特色明显的优质课程。
一、课程作用地位
“系统科学与方法”是本科学员人才培养体系中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以传授系统科学相关思想、理论、技术与方法为目的,为学员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后从事装备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培养学员的系统分析能力、系统综合能力、系统评价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现有基础
“系统科学与方法”是由“系统工程”和“运筹学”两门课程演变而来的,其中“运筹学”为学院第四批优质课程,“系统工程”为学院重点专业课程,整体建设水平较高,师资队伍配置合理,总体授课质量较高,教学资源完整丰富,教案、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在以往检查中多次被评为优秀。目前,“系统科学与方法”课程建设基础较为扎实,课程组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硕士2人,结构较为合理。然而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目前迫切需要针对新时期军队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对本课程开展进一步的系统建设,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全面展开课程建设和改革。
三、课程建设目的
以新时期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本课程有五个建设目标:一是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适应学员专业需求,编写配套的课程授课教材;三是适应学习与授课需求,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料体系;四是适应师资队伍需求,培养合理的师资人才梯队;五是适应教学需求,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体系。
四、课程建设内容
1.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教学的定位,从构建合理知识结构、满足学员系统思维和系统优化能力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科学制定课程标准,采用模块化设计,对课程内容实施优化组合,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系统先进,课程设计符合教学规律,设计思路清晰、操作性强,教学环节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恰当。特别是在内容设计上,以系统科学与方法的思想理念与逻辑步骤为主线,突出学员系统思维能力与建模决策能力的培养。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广度优先;在理论性和应用性上,以应用性优先。
2.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员队伍。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培训深造、代职锻炼、集体备课、组织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活动,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员队伍,加大有潜质主讲教员的培养力度,力争培养2―3名教学质量优秀且在学院有一定影响的教员。通过送学、在职进修和室内调整等途径进一步优化课程组教员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和学员结构[2]。借助示范课、公开课、参加各级讲课比赛等手段,加强“双员型”和“双师型”教员的培养。统筹安排中青年教员参加学院和总装优质授课评比,争取获得较好的成绩。
3.编写先进配套的课程教材。在前期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经验,以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基础,按照针对性、实用性、基础性和先进性的要求,编写适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系统科学与方法”课程教材,确保教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内容新颖、特色鲜明,突出军队特色和学员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需要。
4.建设功能完善的网络课程。充分利用学院校园网等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系统科学与方法”网络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和信息,拓宽学员视野,方便学员的课外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资源共享与下载,满足不同类型学员的学习需要。对原有的网络试题库、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视频讲座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补充更新;完善网络课程功能,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各个模块功能进行梳理与调整;适应学员学习需求,实时更新网络资源。
5.开发实用有效的试题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学院网络试题库平台,建设题型多样、区分度大、难度适中、题目规范的课程题库,以客观反映和科学考核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新编各种题型的试题,以适应学员的课程学习要求和教员的课程考核要求,预计编制试题1000~1300道;规范网络试题库平台录入格式,强化试题优化机制,探索合理的试卷生成方法,满足不同类型学员的考试需要,实现试卷生成科学化、考试方式多样化、题库更新规范化。
6.精选典型实用的教学案例。面向教学实践需要,针对部队工作需求,精选若干军校生活、部队管理、装备保障、训练演习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素材和学员自学材料。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既要考虑学员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系统分析与优化技术的应用;既要考虑学员的第一任职岗位需要,更要注重长远发展。
7.创新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围绕学员管理能力的提升,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2],确保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活跃,学员参与度高,互动效果良好。实验教学可以对理论教学内容起到应用和补充的作用,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运用LINGO、WinQSB、YAAHP软件程序快速求解大规模的最优化问题。网络教室为师生的及时反馈与良好互动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由于师生联系方式单一,学员在课后无法及时与教员交流,致使疑问成堆并给后续内容的学习带来困难的问题。
五、结束语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体系将更加完善,课程的适用性与针对性将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将得到增强;通过建设完善案例库、网络课程、试题库和教材等配套资源,教学条件将进一步改善,进而构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完善、教学组织规范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课程比起理论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学生对一些高深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重点不明显,与网络发展的现状有较大的偏离,理论介绍和网络的实际使用出现脱节现象,部分教师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误区。
2.教学模式不科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不仅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还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以及课堂和特殊实验环境的结合。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网络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3.实验教学较薄弱
计算机网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实践性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如网络综合布线室及局域网搭建等专业实验室仍需建立健全。
二、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发展的综合结果,同时又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探讨科技领域普遍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创新,尤其是代表其最初基本思想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控制论,影响非常广泛,在教育领域应用极多,给教育界带来新的思维启示。因此笔者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策略如下。
1.基于系统论的宏观指导,优化教学模式
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促使我们从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考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使得教学问题可以得到优化处理。传统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点的讲授贯穿课堂的始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1创新讲解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讲解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时,可以多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例子。同时,在文字中结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立体地呈现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操练设备仪器,在实践中体会、领悟,真正掌握知识,把理论知识真正投入实践操作中。
1.2改进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使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如在教授局域网的创建时,可以让学生以网吧式局域网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搭建一个可以进行连网游戏的游戏平台,把学生对游戏的喜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实践理论知识的动力。
2.基于信息论的启发借鉴,改革教学内容
教育信息论就是研究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的传递、交换、反馈和使用规律的理论。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信息量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多样抽象的学科,例如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广域网技术等,这对于刚从初中升上来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挑战。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时要对一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删减,例如,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
3.基于控制论的研究探析,构建实践教学
控制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为核心控制目标,以教育信息传递为主要传输形式的系统,是以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行为,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1健全实验教学平台,创设网络实践课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设备,配备网络实验教学设备和软件,比如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分流器、工作站、网络管理软件、系统操作软件等教学硬件设备及配备软件,使得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可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探索的兴趣。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72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学生自身的素质。
2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现状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及运筹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因此,在课程开设以前,学生必须学习这些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与其他课程相比,《管理信息系统》的讲授比较困难。因为MIS的开发方法非常抽象,同时现有的教材仍然存在着知识陈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问题。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知识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一些观念,使得他们急功近利,偏重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语言以及一些可视化开发工具的学习,而对《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兴趣不高。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很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教学。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是迫切需要的。
3 《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革措施
3.1 改进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叉边缘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本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相关计算机类课程及相关管理类课程,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MIS的分析、设计、实施等,并以课程设计等方式,开发业务级的小型MIS。《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后续课程,一般可以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将学生前期所学的各类课程,包括管理类、语言类、数据库类等课程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应职能力和必要的职业技术素质。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知识和开发流程,并能用实际的编程语言或开发工具开发出实用的业务级规模MIS。此外,学生在掌握有关信息管理基本知识的同时,扩充专业知识面,增强专业思维意识、专业洞察能力和专业实施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
3.2 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编写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根据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并遵循企业实际项目工作流程,注重项目设计文档的规范和细节。在案例选取上,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并贴近实际,容易理解掌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挑选或编写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其中,由此引入课程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较快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3.3 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
鉴于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行缺乏了解,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企业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实务能力,就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案例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剖析型案例:从企业应用MIS的得失,让学生懂得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②综合型案例:针对企业MIS的开发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设计,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讨论型案例:就目前学术界正在争论的相关问题或方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以学生讨论为中心,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分为:①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MIS规划。②上机实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MIS软件,让学生掌握怎样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③课程设计:以实际企业为背景,通过小组的方式开发一个简单的MIS,让学生掌握企业MIS开发的整体流程。
3.4 改革考核方式,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考核目标上,既要考核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理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实验和期末卷面考试。其中,加强对实验成绩的权重,在试卷题目设置上倾向于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平时和实验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探索。
4 结束语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等,一些因素也与之密切相关,如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等。此外,可以邀请企业MIS技术骨干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爱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1,(6):117-118.
[2]陈丰照,蒋秀莲.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242-243.
[3]张勇,段君玮,董启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13-115.
[4]赵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08-110.
一、社会需求对商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根据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编写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商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商法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在商法中,商是法的本源,是法的服务对象,是法的最终目的;法是商规矩,是商的准则,是商的游戏规则。新世纪需要“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兼有“法”“商”两种知识结构,能运用“法”、“商两种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因此,我们的商法定位应该是培养系统掌握商法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扎实的商事和法律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方法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首先应当服务于其目的。对于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它不仅仅应该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更应该以获得商事法律职业专业能力为目标。
二、商法学课程教学现有模式的不足
要实现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商法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必要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能具有一定法律应用和操作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下教育和考核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应用意识,这显然与法学应本文由收集整理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早期商法学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但有一定局限性:如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教师水平影响教学效果,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交流的单向性,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的割裂与分离。针对这一弊端,当前各高校逐步在商法学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比重。[2]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司法世界。但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法律文化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差异很大
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在英美等国的法学高等教育中普遍应用,主要原因之一是英美等国是普通法国家,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对于学习和研究英美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推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判例不是审判的依据,法学教育仍应以系统的法学理论、解释成文规则及其运用等为主,完全的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应我国的法律教育。
(二)我国的法学教育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有所不同
英美法系大学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官、律师等,在他们的大学法学教育中掌握法律推理和如何遵循先例是两大要务。英国大学法学教育中“重实践、轻理论的法律文化传统仍保持着其潜在的影响”[3]。美国的法学教育则是研究生教育,法学院学生是从其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申请者中录取的,他们在某一专业已经有相当造诣并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既适合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其教学的目标。我国法学专业本科生绝大多数来自高中毕业生,他们不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没有构建一定法律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不切实际的。
(三)法学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有不足
一方面,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却难以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此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其反应和思辨能力,参与人数有限。而我国法学院本科的班容量一般为50至100人,不可能让案例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身上。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应我国法律本科教学。
三、改进商法学课程教学的两点建议
(一)积极推广seminar教学法
seminar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4] 。1773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首次将seminar引入到大学。洪堡(w.v.humboldt)在创建柏林大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为科学而生活”的大学理念[5],真正使seminar由原生性的涵义发展到一种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目前,seminar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席明纳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它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6]席明纳教学模式的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学术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