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第1篇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是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目标、将社会责任要素渗透到战略管理全过程以及各管理层级的体系。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确立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第二,识别企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及其各自的利益诉求,分析组织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资源与能力;第三,确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第四,确立基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组织结构,确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文化,通过预算控制等方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第五,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做出评价,并根据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确定战略的调整方案。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要求:战略分析是基于企业使命与目标,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是战略选择的基础;战略选择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战略方案,是战略实施的依据;战略实施或执行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决策,即采取具体措施使战略发挥作用;最后,战略评价和调整是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考察战略实施结果是否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

企业使命的确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企业使命与目标的确定是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认为,营利组织的使命是为所有者带来经济价值,企业目标体系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构建。在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企业使命体现为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综合利益最大化。组织的战略目标体系应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要求。因此,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及战略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础。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析

在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以及内部环境分析。其中,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以及产业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组织的资源与能力分析。在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下,战略分析的内容体现为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的识别以及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的资源与能力条件分析。

企业组织是以一定资源为基础、通过特定经营活动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经营活动是通过组织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或价值链活动来完成的,如图所示。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企业内部运营或价值链活动实现,其履行结果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企业的资源基础或能力。因此,在企业资源基础或能力分析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应根据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考察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体情况;第二,在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对企业目标影响的不同,确定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排序。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选择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体现为企业制定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使企业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总体层次上确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职责;第二,根据企业的运营特征确定不同部门的责任。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企业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企业发展体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但是,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利益期望不同,必然会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是企业战略选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制定利益协调战略时,企业可根据美国的约瑟夫・W・韦斯构造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识别进行属性与优先度分析,确定企业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交换与依存关系,选择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方式,进行相应治理,即企业可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与利益诉求确定不同的战略。应注意的是,企业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为了满足某一特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

企业不同部门的责任

为了实现针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目标,企业应在内部构建包括总部、业务层以及职能层等各层级部门在内的分工协作机制,并确定各自的职责。对一般企业而言,研发设计、供应、生产、销售、服务、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公关等内部组织应根据各自职能特征,确定对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责任。例如,研发设计和生产部门应特别考虑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应特别关注员工对工作回报的要求,并创造学习和成长的良好环境等等。此外,不同职能部门还应相互配合,通过提高组织效率,共同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就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首先,基于社会责任的组织结构不再以股东为核心,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亦不再是股东大会,而是利益相关者大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共同决定组织的战略方针;第二,构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是组织战略实施的基础,实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目标应成为渗透到组织各层级的核心价值观;第三,企业计划,特别是预算安排应围绕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最后,在控制环节,应注意企业不应仅仅出于增加利润或成本控制的要求而损害员工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应特别关注组织运营可能带来的环境及社会影响。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评价

对企业战略实施结果的评价可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

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组织战略密切相关。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组织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反映组织战略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施战略方案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评价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有效性的工具,同时,也是评价战略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标准,并为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企业在过去几十年内,更多地追求财务价值的最大化。而随着社会和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人们迫切希望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及环境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型中介企业,提供独立和高质量的鉴证报告,其不应只以营利为企业经营目标,更应注重营利目标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目前,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责任管理并不完善。本文将以Sandra Waddock与Charles Bodwell提出的《全面责任管理指南》为依据,旨在为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供建议与支持。

2.如何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2002年,受全面质量管理的启发,Sandra Waddock与Charles Bodwell根据一些跨国公司已初步形成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提出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TRM)。而后,在2009年,出版了《全面责任管理指南》一书,书中详细阐述了全面社会责任的理念以及如何在企业中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此书中,作者提出了构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4I”体系,即内在动力(Inspiration)、融合(Integration)、绩效指标体系(Indicators)以及创新和持续改进(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依据“4I”体系,本文结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流程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即全面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社会责任长期战略-将社会责任长期战略融人事务所战略中-建立社会责任治理机构-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培训员工-建立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内部审核评价-利益相关方及社会评价监督-创新和持续改进。

2.1内在动力

(1)全面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认识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鉴证中介服务的现代企业,诚信是其发展的基石,其承担社会责任对其发展意义重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从上到下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将有利于社会责任管理的开展和政策的贯彻实施。

(2)建立社会责任长期战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从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中确立核心价值观,将社会责任融人事务所经营管理中,并与关键利益相关方合作,通过互动参与形成必要的反馈和信息传递,熔铸事务所的长期愿景和战略。

2.2融合

(1)将社会责任长期战略融人事务所战略中。在制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战略时,应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将事务所制定的社会责任战略融合到事务所战略中,确立事务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并考虑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2)建立社会责任治理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立企业责任委员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高机构,负责企业责任策略统筹,提供政策指导以及考察项目进展。企业责任委员会负责人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担任,负责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责任事项。同时可以建立下属推进部门,负责具体项目的安排及进行。

(3)内部管理体系。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责任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事务所内部各级部门任命社会责任负责人,规定其职能、职权,用以监督事务所社会责任管理在各级部门的实施情况,并定时向上级负责人汇报,以确保社会责任战略在事务所内部顺利高效的推进。企业责任委员会、推进部门以及各级部门社会责任负责人组成事务所内部社会责任管理网络,由上往下,共同推动事务所社会责任管理实施。

(4)员工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社会责任培训融人事务所原有培训体系中,建立严密的包括社会责任培训的培训体系,使员工了解并理解事务所社会责任价值观,并认可事务所社会责任价值观。培养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并规范员工的行为。

2.3绩效指标体系

(1)建立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有以下好处:一是对事务所的社会责任活动、管理等方面有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二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能够指引事务所社会责任管理前进的方向,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社会责任管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社会责任指标要考虑以下原则:可得性、全面性及有效性。同时,可以对运营绩效、利益相关方绩效、生态绩效和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分别设立社会责任指标。根据其重要性大小分别设立不同的分值。

(2)内部审核评价。在每一年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应对本事务所社会责任管理情况、社会责任项目实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依照绩效评价指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总结这一年的进步与不足之处。此处审核应有社会责任委员会负责收集信息及汇制报告,在企业内部公布,并接受事务所其他合伙人及各级同事的监督、评价。

(3)利益相关方及社会评价监督。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每一年度结束时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并对外公布。这有利于利益相关方了解事务所社会责任实施情况,利益相关方也更易于提出事务所在社会责任管理上的缺陷,可以促进事务所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主动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并恳请社会监督,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提升公信力,树立品牌形象,从而达到营利目标与社会责任双赢的局面。

2.4创新和持续改进

在建立绩效和指标体系环节后,可以收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利益相关者及社会评价,因此,事务所可以根据建议和意见对事务所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同时也根据在过去一年实施的不足及遇到的困难,制定和调整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使其不断适应事务所发展及社会发展需求,帮助事务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第3篇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是对当前教科书唯一倡导的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它以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价值创造结果作为标准来衡量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重点并不是满足“三重底线”的要求,更不是单纯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的利润目标,而是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它坚持的是“价值理性”,即企业行为要对社会负责任,而不是仅为股东谋取利润目标。

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由综合价值(Comprehensive Value)、合作(Cooperation)和共识(Consensus)等三要素组合而成的3C思想体系;二是由全员参与(Total Staff)、全过程融合(Total Processes)和全方位覆盖(Total Fields)等三部分构成的3T实施体系。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C思想体系:综合价值+合作+共识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3C思想体系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综合价值最大化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企业运营既是生产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方与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而不管是内部利益相关方还是外部利益相关方,他们都是经过特定社会建构的成年人,其价值认定或偏好不可能一模一样。这就决定了在特定企业运营过程中,利益相关团体的价值追求是多元的,既追求经济价值,也追求非经济价值;他们对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的偏好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作为负责任的企业的运营目标具有多元价值特性,反映人的多元需求,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这就使得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不再是传统的利润最大化,而是综合考虑利益相关方所关注的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追求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企业应把综合价值最大化作为开展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指导思想,并将其全面融入企业使命、战略、文化以及日常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活动中。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价值偏好的显示机制是不同的,财务价值依靠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予以反映,而综合价值的衡量标准则具有多元性。

合作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即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因为企业运营过程不仅仅是人与人通过竞争完成市场交易的过程,同时更是人与人通过合作实现多方面价值需求的社会交往过程,企业在履责意愿的推动下,完全可以通过创建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充分容纳利益相关方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提升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认知能力以及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创造潜能,进而更大限度地创造企业运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促进各种资源的更优配置。因此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中,利益相关方合作是综合价值创造的基本方式,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优化的重要机制。企业要能有效创建利益相关方合作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促使利益相关各方认识到相互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并通过创造相互信任、优势互补和有效激励等三个前提条件,将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这种共同利益转化成为合作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共识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基石。从微观层面来看,如果企业上下以及利益相关方对于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企业核心社会功能等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对于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多元性没有达成共识,那么综合价值最大化这一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就缺乏认识基础;如果企业和利益相关方之间无法认识到共同利益的存在,无法认识到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于企业运营可能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同价值存在各自优势,就无法合作创造价值的理念达成共识,那么利益相关方合作这一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实现机制也就无从谈起。从宏观层面来看,如果政府和社会无法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能够通过创造“合作剩余”增进社会福利,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并对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机制无法达成共识,那么企业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就缺少适宜的环境基础。可见,共识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基石。当然,只有企业使命承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并愿意接受内外部监督,具有创造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偏好的利益相关方才会意识到和相信有可能通过参与企业的运营过程实现个人的多元价值效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推动企业使命由内部利益相关方扩展到外部利益相关方,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共识,共同致力于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T实施体系: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合+全方位覆盖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要真正变成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特别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C思想体系要得到付诸实施,企业就必须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合和全方位覆盖的3T实施体系,如图2所示。

全员参与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层级和各岗位的所有员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落实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并将其化为行动。同时,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还要求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理念拓展到利益相关方,携手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最广泛的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意味着企业必须采取五项行动:

① 领导承诺履行社会责任。各级领导的持续支持和承诺是企业全员参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动力。为此,各级领导应着眼长远,以企业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最大化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为长远目标,树立以长远目标为导向开展企业运营的长远观点;明确倡议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公开承诺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经常正式和非正式地在各部门、各层级进行广泛宣传,明确要求贯彻落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承诺,并将其拓展至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价值链成员;以身示范,按照承诺的责任愿景、价值观和责任目标规范自身行为,切实成为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成为落实企业价值观的榜样。

② 全员树立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和深化履行社会责任理念是全体员工转变思维模式和改变行为方式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全员参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条件。为此,企业要通过全方位培训和内外部沟通交流来培育、增强和深化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帮助员工树立利益相关方视野、系统思考观、长远利益观、合作共赢发展观、节约环保意识和守法合规意识等。

③ 提升全员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具备履责能力是全员将履责意愿转化为履责行为的基本条件,是决定全员履责绩效的关键要素。为此,企业要通过推进全员社会责任培训、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建设、开展重大社会责任活动、研发应用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加强社会责任的国内外交流以及建立社会责任知识管理体系来提升全员履行社会责任的素质能力、执行能力、实践能力、要素能力、动态能力和创新能力。

④ 全员自觉采取履行社会责任行动。社会责任理念切实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局面,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目标。为此,企业全体员工应将综合价值创造的要求自觉融入岗位工作实践,切实做到在工作岗位上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弘扬高尚情操,切实履行社会公民责任;注重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与合作,切实建立和谐利益相关方关系的理念。

⑤ 组织支持全员履责。全体员工责任理念的树立与强化、履责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履责行为的触发与促进,都离不开组织的强有力支持。为此,企业应为员工培养责任理念、提高履责能力和促进履责行动提供财务支持,为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人员保障,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全员参与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制度支持。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责任文化建设,为全员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文化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全方位覆盖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要求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全面融入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从思想、战略、组织、制度和考核上形成全方位覆盖。

全方位覆盖意味着企业必须采取六项行动:

① 基于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对企业核心价值观进行重塑。通过对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社会责任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化,提出融入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使命和愿景,优化甚至再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科学回答企业因为什么而存在,因为什么而发展这一基本问题。

② 基于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重塑。只有在战略层面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才能确保企业发展方式的科学与有效。为此,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综合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 实现目标定位的视角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利益相关方;企业战略的实施应从关注企业财务实力转向关注企业核心能力,特别是要与政府、社会、伙伴与员工等利益相关方合作推进企业战略的实施,培育动态的企业能力优势。

③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是指为服务和促进企业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而建立的组织机构与运行程序。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是企业推行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组织保障和强劲动力。从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构成来看,尽管不同的企业所建立的组织架构和运行程序不尽相同,但“委员会+推进部门”的模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体系构架。

④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职能管理支持体系。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要求对企业现有的职能管理体系进行改进、丰富和完善,特别是要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科技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风险控制体系等企业职能管理支持体系,形成完整的社会责任管理支持体系,为企业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资源和员工能力素质的全面支持。

⑤ 建立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是企业推行社会责任全面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是指企业为保证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推进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制度安排、资源保障和行动部署,旨在提高利益相关方满意度,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为此,企业应根据利益相关方参与议题重要性的不同,分别构建战略型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和业务型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分别制定具体的参与制度,包括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⑥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体系是指对企业整体、各部门或各单位以及员工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和结果符合职责要求和考核目标的程度进行具体评价与奖惩安排,旨在建立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制度、社会责任绩效考核组织体系、社会责任绩效考核程序等内容组成。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体系要求企业必须立足社会责任视野,追求综合价值和长远目标,注重多种考核目标之间的平衡。

全过程融合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要求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在企业价值链的所有活动中都贯彻落实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并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日常运行机制所有环节的全面融合。

全过程融合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三项行动:

① 构建融合社会责任理念的生产经营体系。企业应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要求融入采购、生产和运营等价值链管理的全过程,优化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形成融合社会责任理念的生产经营体系。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第4篇

HM3000 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

HM3000 认为企业是通过有效地资源配置, 以实现自我生存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价值创造组织。在企业的两个目的中, 前者是初级形式, 后者是高级形式, 前者是基本目的, 后者是最终目的。两者在实现过程中是互为统一、相互促进的。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其两个目的, 即自我生存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须遵循的一种发展机制。具体地说, 企业为了实现自我生存发展,须尊重客户需求, 保障员工利益, 实现股东资产保值、增值。

本质上, 企业社会责任是平衡企业自我生存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发展机制, 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模式。而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企业商道、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道。

HM3000 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路

基于HM3000 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HM3000 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各要素与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相关度分析法”。“相关度分析法”是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多个视角, 着重以新制度经济学、企业伦理学、利益相关者管理、风险管理为理论基础, 以国家宏观政策、当前中国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国内外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为实践基础, 分析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发生的行为内容,并深度剖析该行为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相关程度。基于该相关度, 制定了HM3000 中各子体系的内容构成。

HM3000 的企业社会责任框架

HM3000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由六个子体系构成, 如图:

这六个子体系分别从企业所应践行的社会责任行为规范, 企业自我审核与外部审核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办法, 企业导入、实施标准的管理方法,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实际范例,企业与外界进行有效交流、沟通的指导办法, 企业阶段或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制定的指导办法等六个方向系统地中国企业所应践行的社会责任规范要求和务实、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办法。

HM3000 的核心价值

HM3000 的制定始终以构建企业持续竞争力、社会持续发展力为价值导向。HM3000 务实地反映了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 存在的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有效地指导企业通过设定目标、持续改进来管理社会责任行为,提升经营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构建企业持续竞争力; 务实地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在发展中, 所存在的一些发展问题, 有效地通过企业自我实践、社会评价, 引导企业遵循良好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机制,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构建社会持续发展力。

HM3000 的制定始终坚持体现了以下六大价值原则:

系统性。标准体系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视角,着重以新制度经济学、企业伦理学、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为基础, 深入结合当前企业和社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系统地提出了促进企业自我生存发展和社会共同发展的一套发展机制。

可导入性。标准体系不仅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套规范与要求, 同时阐述了达到该规范与要求的管理步骤与内容, 使企业能通过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以逐渐达到社会责任目标要求。

可评价性。标准体系使用简约的表达方式, 建立精要、易于获取的评价指标, 使社会、第三方机构或企业自身能对社会责任行为的状况与改善程度进行定期的评估。

科学性。标准体系通过设立少量可选择的条款, 以体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社会责任管理上的差异性。

社会责任体系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现状;途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在企业集团财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作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新的管理模式,不仅是现代成本管理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标志财务报表、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等信息的完整性负责。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当做是慈善事业追求的目标,与企业的经济目标毫无关系。因此,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等一系列后果。国家针对这一情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为企业构建一个公平性、完整性、合法性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定义及核算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定义

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社会成本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社会责任可以对企业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反馈和掌控。另一方面,社会成本需要基于社会责任进行会计信息计算。总之,一个完整的责任成本核算体系需要企业履行会计职责,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协调好企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界定没有唯一的标准。按照企业社会责任发生范畴来看,社会责任成本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等;按照成本类型来看,社会责任成本分为税务成本、职工责任成本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现状

近几年,我国企业一直实行“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运用还不够到位。虽然有些大型企业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对会计处理过程中的相关准则、制度还没有明确规定。另外,企业在对会计处理中遇到的责任成本费用问题当做常规费用支出,直接将生产成本纳入制造费用中去,将其他费用纳入管理费用中去,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费用纳入营业外支出,没有独立的核算账户,也没有设立明细科目。这些现象导致企业的成本在实际的账面上不能明细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不能在实际账面上得到披露。总而言之,我国企业对会计责任核算体系认识还不够到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社会责任法规,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支出还不能准确计量。

二、构建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

(一)计量要素

对会计要素内容加以延伸是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条件之一。从社会责任核算占整个成本核算体系中的比例看,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经济目标、企业经济活动执行力情况。与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内容相比,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在形式上、结构上、内容上并没有做多大改变。但是在核算要素上增加了从宏观角度看待成本处理事项的内容,比如社会责任收益、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资产等等。社会责任收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过程中给企业创造的纯收益,具体反映在会计账面上就是扣除社会成本之后的净收入;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销售等阶段发生的费用支出,或者是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如向国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各种税款)时导致资金减少的行为;社会责任资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投入的资金,或者其他股东的股票、基金投入。

(二)计量假设

传统的会计计量假设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会计计量假设以不能满足企业社会责任核算体系对会计信息处理的综合要求。企业成本核算不能单纯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价格机制标准来核算,也不能将货币作为唯一计量单位。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希望可以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用实物量或者时间单位作为假设计量单位。相比而言,用实物量或者时间单位作为假设计量单位,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真实、更可靠、更及时的财务信息。

(三)计量方法

现行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是构成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货币是会计计量的单位。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成本信息输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也不能全面评价企业费用支出和收益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因此,针对传统企业计量方法的不全面性、不专业性和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问题,我国学者诸如周游对计量方法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创新。综合归纳学者周游的计量方法主要有:替代评价法、调查分析法、生态社会责任法、其他核算方法。其中,周游对调差分析方法相当推崇,认为调查分析方法可以让企业了解博弈知识(调差分析法包括博弈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目前,这些方法在上市公司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计量体系,国外和国内的许多学者虽然都对社会责任核算计量方法和核算单位上有过深入研究,但是要在企业中普遍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四)计量主体

经济组织是区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主体和传统会计计量的临界点,经济组织可以是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也可以是社会团体。计量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一个地区。所谓会计核算计量就是对主体企业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核算,对企业产生的社会责任收益进行计量。传统的会计计量只是对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进行资产核算,忽略了政府、地区的社会成本,从而导致国家账面总成本支出与实际支出不一致现象。

三、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核算体系的途径

(一)国家设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成本核算部门

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微观调控为辅。因此,站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需要设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核算部门,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设施,实行双重成本核算模式。所谓双重核算模式是政府设置专门核算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形成一个统一的核算规则制度,方便政府向企业下达指标,也让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参考依据。而企业在接到政府指标分配后,根据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计算核算成本。首先,国家管理中心要事先计量好企业的社会成本率,针对特殊企业的强制性社会责任成本根据特殊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计量。其次,对于有些企业采取自愿性社会责任成本计量时,国家要设立风险防控管理部门,根据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来归属各生产部门对自身企业成本负责。最后,对有明确归属的社会责任成本的企业,国家根据配比原则将社会责任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例如,国家对股票、基金、证劵等金融行业成立一个市场风险成本控制核算部门,不定期抽查企业社会成本,对企业成本核算后将社会责任依次分配到股票、基金、证劵行业,市场风险成本控制核算部门计算出各行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率。国家设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核算部门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各行业的成本率,还可以减低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危害。

(二)企业要明确核算方法

国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率做出了明确指标,并在总体上对社会责任成本进行了计量,企业就可以将社会责任成本作为费用或者成本对成本进行计提、分配。企业对成本计提、分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将社会责任成本看做是净利润的减项。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可以避免出现费用在税后扣除现象,将社会责任成本当做是企业的费用,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费用可以在税前计提。对企业账户设置时专门设置一个“社会责任成本”科目和“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科目。社会责任成本率和当期税前利润的乘积就是社会责任成本,即当期税前利润×社会责任成本率=社会责任成本。对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进行账务处理时的借贷方分别为当计提应付成本时,借方为“社会责任成本”,贷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当对企业期末结转时,借方为“本年利润”,贷方为“社会责任成本”;当企业向国家缴费时,借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贷方为“银行存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对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纳入其他流动负债项目中,从消费者的角度使社会责任成本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第二,将社会责任成本直接看做是一般企业成本。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本期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当做“制造费用”处理,与将社会责任成本看做是净利润的减项处理方法是相同的。社会责任成本率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乘积就是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即期主营业务收入×社会责任成本率=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将社会责任成本直接看做是一般企业成本的账务处理的借贷方分别为:借方为“制造费用”,贷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对比分析方法一与方法二,可以明确,将社会责任成本看做是净利润的减项这种核算方法是国家提倡的,原因是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最后是要上缴国家的,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将社会责任成本直接看做是一般企业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是企业提倡的,原因是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了产品成本,将社会责任成本基金留给了企业,并将社会责任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是这种核算方法就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国家的支出就不能从企业中得到补偿。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要将一部分社会责任成本基金按照一定的比例上缴至国家。企业在向国家缴纳社会责任成本基金时,需要在对应的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因此,对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进行账务处理时的借贷方分别为:当提取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用时,借方为“制造费用”,贷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当企业向国家缴纳费用时,借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上缴国家”,贷方为“银行存款”。当企业留用一部分社会责任成本基金时,借方为“应付社会责任成本费-企业留用”,贷方为“银行存款”。企业将社会责任成本看作是费用或者成本进行不同核算方法时,需要依据国家对会计成本核算率的标准进行会计责任成本的计量。传统的成本核算是将成本信息通过账簿的形式记录,但是企业当期发生的成本在上月或者上个季度没有计提、分配,使企业整体账目不明确,不便于企业对本期成本统一规划。企业将社会责任成本作为费用或者成本对成本进行计提、分配这种核算模式不仅方便企业将本期成本发生额与各期成本发生额进行对比、计量,使财务信息更加完整性;还可以加强国家对企业责任管理的宏观调控,明确各行业的会计责任,让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将社会责任问题当做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探讨话题,承担企业应尽的义务。

(三)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的监督是保障社会责任核算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会计责任成本不是以一个单一的个体或者形式存在在核算体系中,在社会监督体系中还扮演着社会核算职能的角色。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成本核算的引导、监督力度。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会计行为,将社会责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得到落实。其次,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监督机关要加强对社会责任核算体系的监督力度,让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各个部门都成立社会责任管理组织,对企业财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人为操控、虚假漏报等现象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做成调查报告书,最有上报给监督机关、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和监督机关通过法律手段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处理好企业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承担企业在社会环境中应尽的社会责任。最后,政府要改变单一的监督方式,采用多元化形式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根据不同企业机构设置的不同,实施与企业核算体系的运营、监管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资产和社会责任成本相匹配,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从根源上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成本的有效控制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中,成本的合理支出也是与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息息相关。构建一个完整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监督,还需要企业自身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放在同等位置,自觉履行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义务。

作者:李艳伟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付建龙.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的构建——从毒胶囊事件谈起[J].特区经济,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