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的基础

生态学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的基础

生态学的基础范文第1篇

一、教育信息化对生态管理提出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生态管理的统一概念是: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外部环境与生态物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生态学来研究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针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是方方面面的,首先,将学堂比喻成一个生态系统,而教师和学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基本生态要素。其次,将学校看成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各个生态因子协调发展,要求生态要素相互联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教育生态学中,学校生态内部各要素不仅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还是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中的。当一个要素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将是其他关联要素的变动和重组。教育生态学的出现,为新一代的教育研究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觉和出发点。

二、生态学视角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做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信息技术因子切实带动了让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改变,使其遵循着平衡-失衡-平衡的动态规律。虽然就目前来说,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只要不违背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只要从教育生态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一定会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摆脱传统束缚,改变陈旧观念

就目前的生物学发展而言,生态学的改革始终没有摆脱因子限制的定律,这极大的束缚了生物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生物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影响最大的要数限制因子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存在限制性,但有些限制性的因子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转换成非限制性的因子。所以,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束缚,改变陈旧观念,尽量将限制因素降到最低的程度,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创造良好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平衡基本定律

生态学上强调的生态平衡的原理,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发展的,不能一味的侧重单一的、静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维护等方面。教育信息化决策在制定时,需要慎重考虑像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等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必须密切关注各生态要素在教育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内在联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此同时,在制定有关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激励政策时,也应该考虑到教师教学的真实情景环境等因素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可以说,要想从生态视觉环境下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活动,就必须从系统的、联系的、多元的角度加以思考。

生态学的基础范文第2篇

美国生态文学的思想文化基础

从根本上来看,生态文学批评是生态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反映。生态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思考动物是否具有道德地位,把道德关怀从人扩展到人类社会以外是其基本思想。在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那里,动物根本是感觉不到痛苦的,只不过是一架“自动机”。与此大相径庭,哲学家边沁则在其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在判断个人行为正确或错误时应该把动物痛苦也考虑进去,因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行为取决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多少,而动物也是能感觉到痛苦的。1892年,《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一书出版,作者塞尔特在书中进步明确: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天赋的生存权利和自由。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长期在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美国语言文学家在上述思想启蒙下首次对这种人类中心进行了批评,明确提出任何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产物。面对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一些原来司空见惯的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除人之外还有没有其它价值主体,人类之外的物是否具有对人类来说工具价值以外的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的正当权利和必要义务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不得不重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生态文学批评正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是人们社会观念深刻变革,自然和荒野是粗俗而危险的观念逐渐被清除人的思维。在美国的东海岸,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包括那些具有文学、艺术倾向的绅士阶层、自然神论哲学家以及自然诗人,他们开始用热爱自然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自然神秘的面纱被彻底揭下,露出其含情脉脉的一面,人们甚至对原生荒野的迅速消失感到恐惧。劳伦斯?布伊尔对此有这样的解释:“远离城市的郊区和前工业化的地域开始于美国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成为美国本土文学的一个神话。美国的自然环境成为最显著的一种文化资源。”②独立战争后,美国大众对国家的热爱集中表现在人们对荒野、自然的热爱上。这主要是因为,与欧洲方兴未艾的工业革命相比,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正是那广阔而未开垦的土地、无边无际的荒野,荒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美国人民热爱的对象。华盛顿?欧文《见闻札记》、布赖恩特《森林之歌》、惠特曼《草叶集》等一大批以描写自然为主体的文学作品,开始在美国社会广泛流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科学技术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但是也无可奈何的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苦闷。进入20世纪后50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是消费主义和社会商品化的形成,人和自然都被纳入商品的范畴,这就必然带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这一矛盾面前,人们不得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冷静思考。生态批评文学正是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兴起与20世纪80、90年代的美国。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是美国文学理论江河四溢、汹涌澎湃的一个时期,各种文学理论纷纷登上美国文学舞台。仅仅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就有几十种。20世纪后期,当人类面临日益紧迫的生存困境时候,生态文学批评开始走进现实世界,走向文学舞台的正中央。美国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就指出:“事实上,自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已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从对文学作修辞学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等背景中的位置。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由解读(即集中注意研究语言本身及其性质的能力)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上(即注意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等被看作是语言之外的事物的关系)。”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自然与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是研究的重点。生态文学批评家在这一时期对文学普遍认为在许多作品中是以一种比较陈旧模式来描写自然的。在这种陈旧模式影响下,文学家在伊甸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和处女地与瘴气弥漫的沼泽地和无情的荒野这两种意义上使用自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持续到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生态文学批评家把重点放在弘扬那些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开始深入探讨和研究。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风格题材以及所取的成就。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批评家是利奥波德和卡森,利奥波德的“生态中心论”思想成为环境主义的金科玉律;而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开启了生态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纪元,因为这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生态文学批评家试图来创建一种生态诗学,这种生态诗学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生态文学批评家们注重吸收“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等哲学思想来进行理论体系的创建,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

生态文学批评旨在解决的问题

生态学的基础范文第3篇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课堂出现了非生态因素,许多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接受知识很被动,缺乏主动性。课堂教学活动一旦出现非生态情况,势必影响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学生缺乏主体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和构建,师生关系也陷入不健康的非生态状态中。

二、基础教育课堂非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的非生态现象

(1)尚未摆脱长官意识。当前,众多基础教育课堂并未摆脱填鸭式教学以及长官制作风。长官一声令下,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许多教师仍坚持认为,学生配合与否,是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课堂依旧沉闷、枯燥。教师往往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提出硬性的要求和相应的评价来震慑学生,以达到促使学生听从指挥少说话多做事的效果。笔者认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更应关注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如学习内容的重演、简单问题的讨论以及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观点分析等。

(2)未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生态中的重要生态因子。如何发挥这一重要生态因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作用,值得众多教师思考。受国外先进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当前很多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不得不说,这是对新时期基础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做好引导者,发挥引领作用,做好学生的引领者,使学生从自由学习转变成为自主学习。

2.学生的非生态现象

如前文所述,学生在法律课堂的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自由学习的情况。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只爱听课, 不爱讨论。沿袭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课这一课堂主要生态行为。二是缺乏互动交流的欲望。教师不断地进行信息的输入,这种信息能量在课堂生态环境中流动,只进不出,学生不互动不交流,信息无法反馈,则法律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呈现单向性,能量逐级递减。因此,这样的课堂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失衡,甚至处于不健康的状态。

此外,迫于教师所扮演的长官制,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扮演听话的盲从者。学生的惰性导致在进行案例探讨环节,他们不思考,不动笔,随大流。这样一方面会导致自己不用做任何事就可以获得成果;另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也得到了认可(分数)。

3.师生关系的非生态化

教师以及学生属于高职法律课堂中的能动因素与主导因素,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生态效果实现。而高职法律课程中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师生间有效的情感交流。高职法律课堂中师生关系所具有的非生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运用填鸭式以及 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对话。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情况下会过度重视课时计划的顺利完成,而忽视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缺乏情感交流。情感投入的缺乏不仅会降低学生课堂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使学生出现学习倦怠,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进而制约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优化基础教育课堂生态的若干策略

课堂生态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课堂生态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第一, 课堂生态外部因素,即外部环境与课堂生态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而形成的课堂;第二,课堂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的动态的、生态的课堂。

1.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态课堂的构建

目前,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思考的能力,并不是老师能通过课程传授的,这种能力在于平时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应是主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讲授知识,并作出示范分析或从提出思考方法的角度,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造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态课堂。目前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年轻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可挑剔,但在构建健康的生态课堂时,年轻的教师们需要考虑在课堂中建立由自己主导的课堂,而非控制或放任。以政治课为例,教师们可以适当地在课堂活动中加入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分析、评判。当然,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平时注重个人知识的培养和积累,且对社会上、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有较高的敏锐性,如此一来,在基础课堂的构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以学生为主体的法律高职生态课堂的构建

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以及学生人格的塑造。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上课之前,各中小学可以通过微视频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其次是上课中。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给予学生辩论以及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上课 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学习结果的检验环节,对教师来说是评价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从学生角度出发,检验环节是对预习效果以及课堂知识的最终获取量进行检验的必要因素。

生态学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级水平 泰国学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在上课之前把即将用于课堂演示的两本书,两块儿橡皮,两把尺子和两支笔上分别贴上醒目的价格标签:1000Bht,100Bht,10Bht和1Bht

二、教学导入

带领学生复习汉语数字的数法,教师在白板上写出“2”,“20”指着这两个数字分别用英语问学生:“How to pronounce in Chinese?(用汉语怎么读?)”学生回答:“èr”, “èr shí”。(2分钟)[1]

三、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完毕以后,在白板上继续写出“200”, “2000”, “20000”和“200000000”这几个数字,用英语告诉学生:“These four numbers have two ways to pronounce in Chinese and listen to my pronunciations and read them after me. (这四个数字有两种读法, 听我发音并跟我读。)”分别指着这四个数字发音:“èrbǎi, liǎngbǎi; èrqiān, liǎngqiān; èrwàn,liǎngwàn; èryì,liǎngyì.”教师不发音,分别指着数字让学生朗读。教师在进行“èr”音的发音指导时,可以把自己的手比作协助发音的舌头。不发音时舌头(手掌)是平的,发音时舌头(手掌)向上卷曲是弯的,在发[]的同时舌尖(手指尖)向硬腭卷起。领读讲解完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2”,“20”, “200”, “2000”, “20000”和“200000000”的读法规律。讨论结束以后,学生代表发言公布讨论结果。(10分钟)

教师核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对这几个数字的读法规律进行总结:“‘2’ and ‘20’have only one pronunciation : ‘èr ’ and ‘èrshí’; Each number of‘200’, ‘2000’, ‘20000’and‘200000000’ has two pronunciations : ‘èrbǎi, ‘ liǎngbǎi’;‘èrqiān’, ‘liǎngqiān’;‘èrwàn’, ‘liǎngwàn’and ‘èryì’, ‘liǎngyì’教师在白板上画出指向两点钟的钟表,然后用汉语问学生:“现在几点?”,对于“现在二点。”的答案用英语予以纠正:“We must say:‘现在两点(xiànzài liǎngdiǎn)。’, we can not say:‘现在二点(xiànzài èrdiǎn)。’.(5分钟)

根据卡拉申监控假说中的输入假说,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水平的语言材料,他们便会在理解信息的同时,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教师积极创造语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争取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提供尽量多的语言输入。教师在白板上画出两个苹果,然后用汉语问学生:“几个苹果?”,对于“二个苹果。”的答案予用英语给以纠正:“The saying of‘两个苹果(liǎnggè píngguǒ)。’is right,saying of ‘二个苹果(èr gèpíngguǒ)。’is wrong.教师拿起某位学生的两本书用英语问学生:“几本书?”对于不正确的回答用英语予以纠正:“We can say:‘两本书(liǎngběn shū。’, we can not say:‘二本书(èrběn shū)。’教师接着用英语向学生发问:“我有几本书?”(复习“人称代词+有+名词”的句型结构)学生回答:“老师有两本书。”如果学生们的回答基本无误,随后拿起学生的两支笔,两个本子,两把尺子等分别向学生提问:“我有几支笔?”,“我有几个本子?”,“我有几把尺子?”等。如果学生回答基本无误,教师分别指着指着两本书,两块儿橡皮,两把尺子和两支笔上的标签问学生:“两本书多少钱?”并让学生猜测这句话的意思 。然后用英语对这句话进行解释:“How much are these two books?”,学生回答:“两本书两千铢。”如果回答有误,教师予以纠正。接着用汉语问:“两块儿橡皮多少铢?”,“两把尺子多少铢?”和“两支笔多少铢?”学生分别回答:“两块儿橡皮两百铢。”,“两把尺子二十铢。”和“两支笔两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二”和“两”的用法。讨论完毕以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15分钟)

进行课堂活动(买文具)。教师组织学生拿出自己的两本书,两块儿橡皮,两把尺子和两支笔,准备好后,组织学生仿照教师在两本书,两块儿橡皮,两把尺子和两支笔上分别贴上较为醒目的价格标签,分别为:1000铢,100B铢,10铢和1铢。活动道具准备好以后,教师把所有的学生分为A,B两组,A组的学生扮演买方,B组的学生扮演卖方。同桌的两位学生,坐在左边的学生为A组,坐在右边的学生为B组。A组的学生分别指着准备好的两本书,两块儿橡皮,两把尺子和两支笔问B组的学生:“两本书多少钱?”,“两块儿橡皮多少钱?”,“两把尺子多少钱?”和“两支笔多少钱?”B组的学生分别回答:“两本书两千铢。”,“两块儿橡皮两百铢。”,“两把尺子二十铢。”和“两支笔两铢。”五分钟后,A,B两组学生交换扮演角色进行问答练习。教师在班级里巡视监督学生们的练习情况以督促学生进行会话练习。(10分钟)[2]

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布置:判断正误,共十道小题。学生听教师说话,判断正误,对的在作业本上画“√”,错的在作业本上画“×”,并写出正确说法,不会写的汉字可写汉语拼音。①现在二点。②两千铢。③二个苹果二十铢。④两个苹果两十铢。⑤二个学生。⑥两百铢⑦二百铢。⑧我要两本书。⑨两支笔二铢。⑩我要二把尺子。题目答案为:① × 正确说法是:现在两点。② √ ③ × 正确说法为:两个苹果二十铢。④ × 正确说法为:两个苹果二十铢。⑤ × 正确说法为:两个学生。⑥ √ ⑦ √ ⑧ √ ⑨ × 正确说法为:两支笔两铢⑩ √。家庭作业是:跟录音进行会话练习。(8分钟)

参考文献

生态学的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学习态度 兴趣 积极性 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43-01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目标中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验的获得而不断变化的。现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谈一些浅见。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倾向,这是初中生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愈加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即使是学习难点也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这个语言王国大门时,要很好地点拨,细心地诱导,耐心地启发和积极地鼓励,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以英语的美感来唤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如一首歌,每个字母仿佛都是跳动的音符,其中妙不可言,乐趣无穷。授课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单词、词组、语法”的老一套和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方法。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体裁的英语录音,并让他们不断地加以模仿,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英语的美感,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益,都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课堂上人人有言可发,有事可做,学生发言后,应及时给予评价,老师的每一个“Good”、“Great”、“Ok”、“Right”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信心倍增。同时,其他同学也会更加踊跃地举手发言。对于害羞、紧张、答不出来的学生,应用期待的目光,亲切的语言“Take is easy”、“It doesn’t matter”、“please think it over”、“Try,please”并给予适当的提示、诱导,使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树立自信。通过一次次的激发和鼓励,使学生不断接受求索和成功的喜悦,师生之间产生和谐共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兴趣盎然,对应掌握的内容孜孜追求,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定中求变,变中求活,使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积极冲动”,形成“共振”。为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吃透两头。备教材时,应以课本为根本,课标为标准,拜教参为参谋。备学生时,要深入把握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为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能否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极为相关。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保持求知的热情,把语言学习变成愉快而又美好的旅程。如,讲到爱迪生,讲述一下电灯泡的发明等等,使学生感到在英语课上接受的不仅是一种新语言、而且感到他们的智慧之门被开启,兴趣被呼唤。此外,英语课堂设计应以综合课为主,辅以听力,集中说、读、写的训练于一体。同时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始终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又如,设计出适当问题情景,适当的复述课文情景,适当的生活常识叙述情景等,让学生充分显示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总之,课堂设计应以同学生交流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随着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授课而起伏跌宕,时而激昂,时而兴奋,时而抒情,时面平静。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浓厚,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为加强,思维敏捷度也就会得到提高。

三、创设语言的实践情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