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酒文化;发展现状;文化价值;问题;对策

酒是一种经含淀粉或者糖等的物质通过一定的发酵程序而制成的饮料,根据酿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白酒、米酒、药酒、果酒等。酒文化就是酒转化到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各种意识形态中,然后被人们以一种约定俗称的文化模式确定下来,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模式。饮酒文化是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一同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涤和沉淀,中国酒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内涵。酒之所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军事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活动中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各级博物馆以及个人拥有的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藏品都是对中国酒文化的繁荣发展的现状的一种展现。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加快了酒企业产品的创新和进步,活跃了酒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

1.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六千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人工谷物酒,她与啤酒的发源地亚述地区和葡萄酒的发源地中东两河地区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古国,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巨变和历史的沉淀,现在中国的酒业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酿造工艺以及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而早已超越了两河地区的葡萄酒和亚述地区的啤酒,在世界酒林中获得了最大的产量和销量,独占鳌头。

所谓文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衍生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酒文化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各种聚会和宴会上都没有离开过酒,在酒席上还往往会为了助酒兴、活跃宴会气氛而增加许多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文娱节目和内容等,酒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人们进行情感的表达以及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并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文化就是以酒为特质载体,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以及消费这些核心而产生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现象总和,在中国文化的总范畴里,酒文化形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相对独立且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它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功能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来说,酒文化是同时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种文化,它主要是以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为基础的酒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酒的社会属性作为研究的重点,比如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科学以及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酒文化所关注的内容。

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中国物质酒文化作为酒文化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变化的发展历程。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酿酒技术的发展,在材料和工艺上都不断的进行开拓创新,在酿酒器具的制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酒的实用功能,同时还要从造型、材质、花纹、图案等方面考虑它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自古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在社会中较为流行的酒杯设计。这些酒杯在材质上有所区别,工匠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敏材质,使其一步一步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酒杯艺术品。另外,酿酒技艺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也对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酒文化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文化。自古以来,有无数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都是在酒文化所渲染的分为中实现了政治目的。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孔融就曾在《与曹操书》中列举了许多以酒推动政事发展、立国兴邦、创建功勋伟业、帮助政治家做出英明决策的实例,这足以可见酒文化即使是在圣人那里也是一种无法脱离的政治文化[2]。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酒虽然使以一种客观物质的形式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道家哲学中,几千年的酿酒与饮酒以及发展中形成的习俗等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与中国的诗词、书画等艺术文化同和在一起,使其更具有文学艺术价值。

2.中国酒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中外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中国酒文化的研究上来,通过对查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自建国以后,大量的有关酒文化的研究著作呈现在社会大众眼前,比如《酒文化小品集义》、《中国酒典》、《中国酒文化辞典》等等。相关的学术论文也较多,比如任运伟的“浅说中国酒文化及其开发利用”(2008),陆平的“论中国酒文化及其发展特点”(2009),黄平的“论酒文化与酒业发展的关系”(2012)等。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多数著作停留在对历代学术成果进行搜集、整理、汇集成册,缺乏对酒文化深度的挖掘;并且在有关中国酒文化研究行为本身来看,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全国统一的组织、协调和引导,有关组织、有关地区基本上是在自行其事地开展活动,特别是缺乏一批全面研究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学者;二是关于酒文化研究的国际交流活动不多,特别是与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名酒大国的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太少。因此,在有关酒文化学术队伍的组织和建设,酒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选题设计,酒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都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讨。

3.中国酒文化研究的发展对策

酒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文化价值,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酒文化,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当前中国酒文化研究中的不足,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从而把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推向新的发展台阶。

3.1 充分认识到酒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当中,酒是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酒的客观性和巨大的潜在力量,决定了酒文化、酒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酒与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托关系。生活中,酒的风俗和故事广为流传。历史上,不乏酒引起战争和酒化解纠纷的事件。通过酒的文化潜在影响力,对国家、民族、政权、组织可产生作用。利用酒文化的广泛性,推动不同文化系统的交流、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质”和“各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双重目的。科学“酿酒、饮酒、用酒、管酒”将始终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社会话题。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从文化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酒文化和酒文明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成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酒文化和酒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化解民族矛盾的良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应该将酒文化局限于卖酒的层面建设酒文化,或仅仅从酒经济效益的角度发展酒文明。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酒文化的内涵,全面认识酒文化的价值和社会功能,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积极搭建中国酒文化研究平台

酒文化的研究离不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此,积极搭建中国酒文化研究平台,无疑是促进酒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建议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培养研究力量。开展酒文化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研究力量支持。酒文化研究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就在于要培养一大批研究人才,特别是有外语基础,又通晓酿造和酒文化知识的青年才俊。有无酒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关系到酒文化研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因此对于酿酒企业而言,可以借助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力量,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使他们既是企业业务骨干,也是酒文化研究能手的后备力量。其次,可以组织有关酒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要使国内有关酒文化的专家学者们加强交流,而且要进行中外酒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比如泸州作为国内知名酒业产地,可以要求有关专家学者来华参加酒文化研究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探讨有关酒文化发展的课题,联合进行中外酒文化比较研究课题。(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9页)第三,可以以国内名酒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我国酒文化向深层次发展。作为国内名酒企业,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待我国酒文化和就文明的发展,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不损害企业核心利益,则完全应当并起并坐,推心置腹地切磋研究,交流发展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互惠格局。因此,针对当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名酒企业,比如贵州茅台、浙江黄酒集团、烟台葡萄酒、青岛啤酒、泸州酒业等联合起来,共同探索我国酒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这不仅为广大酒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促进名酒企业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3.3 要加强对“酒文化和酒文明”的科学研究

对酒文化的研究,必须深刻领悟酒文化和酒文明的内涵,而不能是停留在对其概念的表面理解。因此要加强对酒文化的科学研究,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指导酒文化的建设,以发挥其社会价值。在当前酒文化研究实践中,比较多的一种就是为卖酒服务”的酒文化现象。显然,这种现象已经背离了酒文化的真正社会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相关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酒文化和就文明已存在潜在危机,对社会风气和文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酒的媒介作用,从文化安全角度来审视酒文化的建设。也只有把当前先进的文化思想、民族传统、历史经验、文化遗产、地理优势同酒业经济和酒文化生态融为一体,突破传统酒文化领域的束缚,与时俱进,才能使酒文化和酒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结束语

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酒在中国的历史中并不仅仅是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的,它的精神文化形态在宗教、礼仪、风俗、政治、军事、文学等哥哥社会领域中的渗透和呈现给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国酒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微小缩影,由此可见中国酒文化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酒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加以解决,进一步的推动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映发.试论中国酒文化主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9(04):75-76.

[2]王岳川.中国文化精神与酒之深层关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1):48-49.

基金项目:泸州市科技局项目:泸酒产业文化资源库的构建[编号:2012-S-43(3/8)];四川省教育厅项目:泸酒产业文化科技资源库构建[编号:CJY12-26];泸州市科技局项目:泸酒产业文化发展科技研究平台[编号:2012-S-43(2/8)]。

作者简介: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2篇

酒类品牌连锁专卖店卖的不仅仅是酒。酒只是载体,专卖店承载的是浓浓的氛围、深邃的文化,能够令消费者反复回味的一种全方位的精神、心灵愉悦享受。

因而,专卖店要准备比较全面的围绕本品牌和产品的外围商品,真正达到推广酒品文化的效果,使目标消费者能更具体、更系统地理解、接受、传播产品的品牌文化,从而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消费循环。

专卖店卖的是文化

事实上,酒企可以通过挖掘和提炼特色酒文化,强化品牌的竞争力。企业的核心文化除了通过产品包装等进行表现和传播外,邀请目标消费群体到企业参观也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但是,面对庞大的目标消费群体,邀请所有人进入企业参观是不现实的,而专卖店就成为一个展现企业核心文化内涵的良好载体。

笔者发现,很多酒企的专卖店除了摆放企业的宣传册及该企业的高层与政商界知名人物的合影外,其他展现企业文化内涵的形式少之又少,专卖店在设计上也并无新意可言。这样的专卖店,很难吸引消费者驻足并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形成重复购买。

在专卖店的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上,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的仰韶国陶酒道馆就做得很好。因为仰韶文化就是彩陶文化,仰韶酒业的专卖店就在专卖店里融入了陶吧功能,消费者到店后不但可以欣赏、了解彩陶文化,而且可以在技师的指导下,进行陶艺体验。

消费者通过文化体验加深对彩陶文化的了解的同时,也加深对品牌的认识和了解。而文化的差异化,无异是提升高端品牌附加值的不二法门。

以专卖店为载体,强化消费者对企业文化和品牌特质的理解,是发挥专卖店核心功能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专卖店设计和装修时,要把文化元素一一体现出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强化品牌美誉度的传播。

搭建消费体验的平台

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在狂轰乱炸的广告和琳琅满目的产品面前,有些无所适从。酒类连锁专卖店则建立了一种可以让消费者亲身体验的良好平台。

那么,该如何充分发挥专卖店产品体验功能?

品牌故事化

国际知名品牌无不具有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故事。好的故事不但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品牌,而且可以增加品牌的粘性。企业把发生在品牌上的事件进行故事化处理。一方面,在店面装修中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把故事印如成小册子,便于顾客阅读和了解;另外,导购员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产品品鉴精细化

很多企业在广告投入上可谓大手笔,但就是不愿意在专卖店里为顾客提供品鉴酒。为了便于顾客对产品的了解,专卖店里可以增加品鉴内容和环节,顾客进入专卖店可以对产品进行品鉴。

企业要对导购员进行品鉴知识培训,还要增加顾客品鉴的专用酒具。如今,不少企业专卖店设有专门房间,用于邀请目标消费群到店内进行品鉴和用餐,甚至配置了专门的厨师和厨具,这一做法很有推荐价值。

生产工艺模拟化

消费者对具有几千年酿造历史的白酒具有浓厚兴趣,专卖店可以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的平台。企业完全可以在专卖店进行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模拟,让消费者能够进行生产工艺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要让专卖店“动”起来,开展或协办一波又一波的推介品尝活动、公益活动,开拓维护固有的消费群体,形成特定的圈子。

从而使消费者能更具体、更系统地理解、接受、传播企业的品牌文化,并在市场上形成良好的消费循环。

消费者体验多样化

要让消费者在专卖店里详细进行体验,需要为顾客提供一个休闲和沟通的场所,增加顾客停留的时间,增加产品成交的机会。

现在,一些企业的专卖店开设了茶台,为顾客提供休息场所和品茶的服务内容。但是,很多企业只把它当作一个摆设,并没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很难真正吸引顾客。很多企业和专卖店加盟商认为添加这些专业用具和服务人员,会增加成本,而无助于销售,其实这是一种短视和片面的看法。

虽然,专卖店的生意在店外,但是,专卖店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软件设施却代表着一个企业和品牌的形象,它是企业和品牌形象甚至管理能力在一线市场上最直接的体现。一个连专卖店管理都做不好的企业,能指望企业管理是优秀的吗?它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吗?它能打造出优秀品牌吗?如果这些疑问总在消费者的脑海中盘旋,他还会认为这家企业的产品和品牌能走远吗?

重视专卖店的现场管理和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是企业打造品牌、发挥专卖店功能必要条件。

倡导健康酒文化的场所

与前面提到的让消费者体验企业的酒文化不同,倡导健康酒文化,是企业从行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出发所做的公益之举。只有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掌握科学饮酒的常识,企业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这种公益行为,会树立企业和品牌的正面形象,更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品牌的美誉度。

企业利用专卖店进行健康酒文化的宣传,应做到以下两点。

宣传文明健康的饮酒文化

很多人对白酒存在偏见,是因为不科学、不文明的饮酒方式,让他们产生喝酒伤身、误事的看法,甚至闻酒色变。通过科学文明的饮酒文化的宣传,让更多消费者全面了解白酒,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宣传博大精深的白酒文化

除了白酒知识和饮酒文化,中华几千年的酒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对白酒消费群体的扩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企业营销的前沿阵地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3篇

摘 要:醉驾入刑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犯罪圈,通过对立法者立法思维和民意的影响,推动醉驾入刑,完善我国非传统社会安全法治体系。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国对酒驾行为的刑罚较其他国家轻,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对酒驾进行规制的刑罚体系稍显混乱、规定过于笼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关键词:文化;醉驾入刑;公共安全

醉驾入刑是我国社会公共安全法治的一大进步,对维护社会公共交通安全意义重大。其实质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和文化失调的一种反应。文化是阐释刑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醉驾入刑问题不仅可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加以说明,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对醉驾入刑问题进行研究。

一、醉酒驾车的文化背景分析

(一)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渭城曲》,寄予了诗人对即将出远门友人的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后人往往能从诗歌中营造的清新自然、旷远豁达的意境中感受到古人的豪放气概,而其中表达情感的工具就是酒。

酒文化作为广义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不是一种个体精神心理现象,而是一种集体精神模式。文化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一整套观念性普遍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沉积下来并通过遗传、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等途径而延续和存在的。在纵向上,文化能把现在的人及其活动同过去的人和未来的人及其活动沟通起来使之形成连续性;在横向上,能把同一社会的人与人连接起来,使之相互认同形成统一性。饮酒是中国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从夏商时期至今,酒在中国延续了五千多年,酒文化也逐渐形成、积淀、延续至今,将古代的饮酒活动与现代的饮酒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酒在古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都是须臾难离的,中国人对酒的认同感不言而喻。中国人表达情感、喜事、白事、身体困乏等处处离不开酒。饮酒自古以来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酒是礼仪的象征、酒是情谊的象征、酒是情感的宣泄。劝酒也是中国酒文化的特色之一,极富文化内涵。如果主人不劝酒则显得招待不周,诚意不够,酒桌气氛不够活跃。请人喝酒,不劝人多喝几杯,就是失礼,会让人误认为小气。而自己被劝喝酒,如果不喝,就是不给人面子,不够义气。

正是由于酒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劝酒之风的盛行,中国社会中的饮酒甚至一醉方休、不醉不归的风气才会如此泛滥。饮酒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添节日的氛围,适当饮酒还有益身体健康。但是,饮酒过度则会危害身体健康,情绪失控容易引起人身冲突。在古代和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前的中国,饮酒不会危害社会管理秩序和公共安全。中国酒文化不仅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甚至还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契合中国传统社会风俗习惯。所以,中国传统酒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现代,没有被明令禁止或规制。

(二)中国酒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

在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酒文化和社会公共秩序没有直接的冲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社会交通发生重大改变,汽车被发明出来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因醉驾入刑是在2011年,因此我们研究背景仅限于2011年之前中国的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逐步成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车的保有量逐年提高。到刑法修正案八通过之前的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7802万辆,仅次于美国,超过日本的75361876万辆,成为世界第二的汽车大国。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里程已达39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99亿量;拥有驾驶证人数接近2.05亿,其中汽车驾驶证人1.44亿。大踏步迈入汽车生活时代的中国,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驾驶员。随之发生的是违法驾驶行为及其所致交通事故的频发,其中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远远高于其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据公安机关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5075起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案件,造成2363人死亡;2008年发生7518起,死亡3060人;2009年1月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性、高发态势,危害更加严重,一次致多人死亡的案件屡有发生。

汽车的广泛使用和饮酒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普遍性,发生在同一时代就造就了醉酒驾驶。中国进入汽车时代,汽车是由西方人制造的以钢铁为载体,以追求速度为宗旨的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西方文明与中国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以水为载体,以追求悠闲为宗旨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相碰撞,结合产生了醉酒驾驶这一怪胎。中国酒文化在几千年来根植于中国土壤,在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之下极具生命力,如果没有现代文明的冲击,也许我们不会去审视传统酒文化。但是两种文化冲突在中国当代切实发生了,造成了严重恶果,就使得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一现实问题。中国人一头撞进“酒文化”的怀抱,无酒不成席、不醉不成欢的饮酒传统,把酒驾变成新的社会顽疾。

二、中国文化对醉驾入刑的影响

法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是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共同构筑中国文化。如梁治平先生所说:文化是整体,法是部分,法是文化的命题中应有之义,法与文化不可分割,西方的法制是被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来看待的,法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国刑事立法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特定时期的文化要素的深刻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犯罪圈

社会总体文化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刑法也不例外,一国的刑法总是处于一国的社会总体文化覆盖下,这就使得人们对刑法的认识和运用带上了民族文化的特色。社会总体文化作为人们的总体精神指向,贯穿于人们的所有活动之中,人们在刑法问题上的精神指向是社会总体精神指向在刑法领域的具体化和特殊表现。

中西方在犯罪的认识上所受到的来自宗教和封建伦理的影响是不同。西方的犯罪概念深受宗教的浸润,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对犯罪概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西方文化被称为罪感文化。中国文化缺乏宗教,一般认为宗教对“犯罪圈”界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伦理法为特征,犯罪包含许多伦理内涵,犯罪首先被视为对传统道德的严重背叛,是一种应当在道德上予以严厉谴责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饮酒行为没有被划入犯罪圈,但是现代文化的剧烈冲击,导致了我国将醉酒行为与驾车行为相结合的醉酒驾车行为划入犯罪圈。

传统酒文化与现代汽车文明的碰撞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结果,影响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带来了我国犯罪圈的变动。饮酒虽然容易引起危害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行为,但是,酒文化在我国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受我国传统酒文化和现实状况制约,将饮酒行为本身入罪在现阶段的中国是不可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行为入刑,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通过扩大犯罪圈,用刑法规制醉驾行为,表明中国传统酒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在中国已经不可调和,行政法律法规已无法有效控制,只有通过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才有可能解决中国目前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醉驾入刑的方式

醉驾入刑的直接原因是醉酒驾驶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影响我国的道路交通公共安全,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将其规定为犯罪。虽然中国文化对醉驾入刑的影响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直接影响,而是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但是这种间接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立法者的立法思维影响醉驾入刑。对法律的直接制定者必然是立法机关,虽然各国的立法机关不同,但是,都是由若干人通过特定的方式,提出议案,制定并审议、通过立法草案。而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沉积下来并通过遗传、社会规定、社会制度等途径而延续和存在共同的思维模式,虽然人往往不能自觉,但是这种共同的思维模式时刻都对人起作用。当醉驾行为对公共交通安全产生巨大威胁,严重影响社会和谐时,立法相关者们便会将这类行为的立法规制工作纳入议题。

其次,中国文化通过民意影响醉驾入刑。在判断是否应将醉驾行为犯罪化,用刑事制裁处罚时,要通过衡量醉驾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在判断某一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小时,将民意纳入参考范围是符合罪刑法定精神的。因为“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之一是法律主义,而法律主义是以政治上的民主主义为基础的”,“从刑法民主的角度而言,何种行为构成犯罪,必须由国民选出的代表决定”,既然立法者是“国民”的代表,当然要受到后者意愿即民意的影响。而普通大众的意愿更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模式。因此,醉驾是否入刑在立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倾听民众的声音,建立在民意基础上的法律才会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收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此外,在中国酒文化影响下的饮酒行为,是醉酒驾驶的前提,因饮酒行为属原因自由行为,醉酒驾驶的过错仍应由醉酒驾驶者承担,这也是要对醉驾者实行刑法制裁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文化对醉酒驾驶行为刑罚的影响

(一)国外对醉驾行为的法律规制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将醉酒驾驶规定为犯罪,判处轻重不同的刑罚。如在美国,酒后驾车即上铐逮捕,并列入个人档案记录;如属首次醉酒驾车,除了罚款还可判处坐牢6个月;倘若酒后驾车被吊销执照后,仍继续驾车,则将罚款500美元或坐牢一年。日本刑法对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最高判刑20年;纵使无伤亡事故发生,最高亦可处拘役3年。澳大利亚则规定,对醉酒驾驶员,如系初犯,罚款10美元;如系重犯,要处10年有期徒刑;除判刑外,还要把驾驶员登报示众。马来西亚规定,一旦发现酒后驾车者,立即予以拘留,并将他的妻子也一同拘留,关在一起,令妻子彻夜教育丈夫。在土耳其,对酒后驾车的驾驶员由警方押出城至20公里外的地方,然后强迫他步行回城。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对于醉酒驾驶都规定了较重的刑罚,均可判处有期徒刑。美国除记入个人档案、罚款外,根据初犯和再犯分别可判处6个月或一年。日本可判处3年到20年不等。澳大利亚对初犯和重犯者也区别对待,初犯仅罚款,重犯可处10年有期徒刑。马来西亚和土耳其也对酒后驾车者规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刑法。

(二)我国危险驾驶罪的刑罚规定及缺陷

中国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的危险驾驶罪规定,对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我国的拘役刑期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中国的规定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处罚明显较轻且规定过于笼统。

中国的立法规定与中国的文化不无关系。首先,刑罚是犯罪行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的集中体现,立法者和社会公众意识到醉酒驾驶行为带来的严重危险通过一定程序将其写入刑法。但是中国酒文化的盛行,酒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普遍性,增加了饮酒行为的可接受性,因此,认为该行为的主观恶性较小,仅判处拘役刑。我国传统“慎刑”的刑法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立法者的立法理念。

其次,从我国刑罚体系上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均对醉酒驾驶行为作出规定,根据主观恶性和犯罪情节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共同构成了对醉酒驾驶行为的犯罪规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传统的“宜粗不宜细”的刑法思想的影响。但是,罪行的衔接问题会构成司法实践操作的难题之一。因此,可以将醉酒驾驶行为的危险犯、结果犯和结果加重犯统一规定到危险驾驶罪之下,以增加法律的明确性,方便司法操作。

此外,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醉驾行为的发生,对于危险驾驶罪本身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如规定可以对初犯判处拘役,对再犯者判处有期徒刑等等。

(三)通过司法活动影响个案量刑

对醉酒驾车行为个案的处理,是由司法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刑法进行处罚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该罪的法条本身和刑法第13条规定,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犯罪情节的判定和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判处怎样的刑罚则受法官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如前所述,法官的思维方式也无法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的酒文化和刑法行为也可以通过法官的具体司法活动,影响个案的量刑。

四、醉驾入刑催生新的中国酒文化

人对文化具有创造性,人具有想象能力、解释能力、重建能力,不仅可以否定旧文化,也可以重筑新文化。立法过程中充分考虑民意,有助于促进社会公众对刑事立法的认同,在运行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才能最终获得公众的信仰。通过对某种行为一系列的立法司法活动,能够在社会中引导公众理念,重筑公众对某种行为新的认识。

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两年来,治理酒驾取得了明显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酒驾行为已得到明显遏制。法律实施两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酒后驾驶87.1万起,同比下降39.3%,其中,醉酒驾驶机动车12.2万起,同比下降42.7%,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行为总量大幅下降。全国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呈明显下降趋势。据统计,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全国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了12.4%。其中,因醉酒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2%、21.1%和34.7%。

“醉驾入刑”能够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对公民的行为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方式。醉驾就是犯罪,“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逐渐成为所有车主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醉驾入刑不仅仅对车主们的饮酒观念产生了影响,也让传承数千年的酒文化和人们生活的行为习惯逐渐改变。醉驾入刑引导公众理性饮酒,让“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理念逐步深入到中国的酒文化之中,在新时代赋予中国酒文化新的内涵。(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赵秉志:《“醉驾入刑”专家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 许发民:《刑法文化与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

[5] 周振杰:《刑事法治视野中的民意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6] 赵秉志、赵远:《危险驾驶罪研析与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8期。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日文化;酒文化

酒是饮料的一种,按分类,它当属饮食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饮品,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用来解渴。然而,它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却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叫“无酒不成席”。的确,如果没有酒,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会黯然失色。只有美酒配佳肴,才会使宴放异彩。酒不仅宴席上少不了,也是平常百姓家餐桌上不可缺少之物。有亲朋好友来了喝酒;家人团聚了喝酒;节假日、休息日喝酒;有个大事小情自不必说,即使没有什么原由,有人也天天喝,甚至是顿顿喝。酒是人生的伴侣,人们经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饯行、以酒庆功、以酒助兴等。可以说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构成色彩斑斓的酒文化,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点。

中日两国人民对酒情有独钟,并具有大抵上的共识,但酒的种类与饮酒方式却不尽相同。中国人以喝白酒、啤酒为主,果酒、老酒次之,洋酒(威士忌、白兰地)则很少喝。日本人以喝清酒、啤酒、洋酒为主,中国的老酒、白酒次之,而喝洋酒或中国的白酒时,有加冰块,或用水稀释后饮用的习惯。中国人喝酒比较重视下酒菜,讲究凉热兼顾,荤素搭配,少则几道,多则十几道。而日本人相比之下,似乎不太讲究下酒菜,如家里来了关系不赖的友人或同事,只要有个打牙的,如花生米、小咸菜之类的,主宾就推杯换盏地喝上几口。当然,正式宴请或招待客人时还是要准备下酒菜的,但一般不如我们中国丰盛,这也与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十分注重酒德,在酒席间只敬酒,不劝酒,一般情况下,更不强求对方饮酒,而是奉行各自按着自己的意愿,随意饮用的习俗。时下中国也大力提倡注重酒德,敬酒不劝酒。但在一些个别地区劝酒风不止,酗酒不断,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人们把这一酗酒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用四个“语”来概括。第一阶段是“甜言密语”。这个阶段人们的大脑很清楚,谈话方式比较得体,彼此亲亲热热,说些感激、祝愿的话。席间人们挖空心思地寻找干杯的话题,只要有人提出为什么事或什么人干杯,出于礼貌或迫于情面,一般都会响应。劝酒者把酒和感情联系在一起,不喝没感情,喝少了感情又不深,那就只有多喝或干杯了。第二阶段是“豪言壮语”。当几杯酒下肚之后人们的大脑开始兴奋,并不断将其推向极至。人们的谈话内容由情意转向义气,即开始向对方表白自己如何如何义气。豪言壮语不停,干杯不断,于是开始出现醉意。第三阶段是“胡言乱语”。大脑的兴奋开始转为抑制,酒力开始发作,醉意不断加深,此阶段不再有劝酒辞,不劝自饮,来者不拒,见酒就喝,谈话语无伦次,开始胡言乱语。最后是第四阶段,烂醉如泥,自然就“一言不语”了。

劝酒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在一些社会阶层或某种文化圈子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想不附和也并非易事。这种强硬的劝酒方式暴露了中国一些地区饮酒方式是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理应逐渐改进直至彻底摒弃。

究其根源,实际上劝酒也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在家里招待客人时生怕饭菜不够吃,所以准备的要比实际的需要多出一些,待客人用餐完了时饭菜有所剩余,主人才心安。而客人也有同样心理,一旦发现餐桌上的菜剩的不多了,就不敢大胆地吃了,或佯做吃饱了,所以,盘子里的菜少了时,主人就立刻再把盘盛满,以此来打消客人的顾虑。劝酒也是出于同样的所想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日本人招待客人时情形正好与中国人相反。日本主人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客人把为他准备的菜吃光,吃光了证明菜合客人的口味,这样主人的脸上才有光,所以客人在用餐时也无需顾忌菜被吃光了,因为吃光了是好事。如客人不吃光,主人会认为菜不合客人的口味,所以也不硬劝,因强迫人家吃不爱吃的东西是不礼貌的,所以日本人也没有劝酒的习惯。相反,中国人不仅劝吃,劝酒,而且有时还硬劝,不然就会认为或被认为缺少诚意或不够盛情。

中国人喝酒,不管喝多长时间,也始终是在同一个酒馆里,没有换个地方再喝的习惯。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喝酒有换地方的习惯,有的时候,一个晚上可换二、三个地方。喝酒换地方出于两种目的:一是酒宴结束后,余兴未了,换个地方再继续喝自然会有新的感觉。到第二个地方喝酒时,主要是以喝洋酒或啤酒为主,多半是去酒吧。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关系比较要好几个人另去一个地方,继续他们的联谊活动,所以从第二次喝酒起,参加的人数会越来越少。

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平时彼此之间无暇沟通想法。加之工作一天容易疲劳,所以一到晚上便习惯与同事、上司去酒馆喝酒、聊天。日本的酒馆、酒吧是放松、发泄情绪的最好场所。在这里几杯酒下肚以后,话自然多起来,他们的谈话内容广泛,而且很随便,可以抱怨,发牢骚,一阵神侃之后,心中的郁闷和不快烟消云散,一天的劳累与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他们在酒店可以尽情地放纵自己,不受任何拘束。日本人虽然不劝酒,不强求对方喝酒,但他们在喝酒时似乎不太约束自己,加之日本人的酒量都不大,每天夜晚,特别是临近末班车结束时分,在酒馆前,站台上,喝得面红耳赤,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醉汉并不少见。在许多国家,上层人士如果喝得酩酊大醉,招摇过市,必然会名声扫地,可是在日本,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烂醉如泥,也不会损伤自己的名声。日本社会普遍认为醉酒是清除个人工作疲劳的一种手段,无论饮酒过量到什么程度,酒后作出了违反常规的举动,人们均可以“那时喝醉了”这句话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哪怕是当众侮辱上司的过激行为,也可以因“酒后失言”而得到谅解。

日本男人也喜欢和酒吧里的老板娘或女招待聊天,原因是他们可以从老板娘和女招待的不含半点责备,又柔情似水的并带有鼓励性的语言中得到安慰和满足。日本的男性总是下意识地寻求自己童年时代的母亲那种绝不含半点责备的爱,但这多半是要落空的,大多数日本男子找情人,或到酒吧听女招待的恭维话,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在酒吧、酒店与同事们一起喝酒、聊天不仅可以得到放松和安慰,而且还可以密切同事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日本的职员下班去酒店、酒吧喝酒,而且喝到很晚,被视为是极正常的事,妻子也绝不过问或干涉,如果下班就回家反倒被视为不正常,这已成为现代日本人的生存方式暨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伴随着酒的出现,不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而且它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深入了各民族的生活,对民族文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对中日酒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丰富酒文化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加深对彼此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当前,中日两国都走在世界的前端,而且两国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加强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实现两国长期的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蕙萱,《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第5篇

2016年,五粮液开启的“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是其加速国际化步伐的新尝试,而其自身品质与内在的“文化感染力”则是中国白酒连通国内外消费者的关键点

从高阳酒徒、彘肩斗酒、杯酒释兵权、姚子雪曲再到雅俗共赏的“五粮液”得名,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王立群以其独特的视角,娓娓道来历史悠久的酒文化典故。精彩的演讲,引得现场300余名嘉宾掌声不断。这是在4月20日五粮液“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成都站文化论坛中的精彩一幕。

从1915年首登国际舞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崭露头角,到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喜获世博大奖,五粮液始终以行业领军品牌的姿态,积极探索将中国白酒推广至全世界。为了纪念这份百年荣耀,2016年,五粮液开启“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五粮液加速国际化步伐的新尝试,而其自身品质与内在的“文化感染力”则是中国白酒连通国内外消费者的关键点。

以品质为根 赢取国际市场

随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出路也成为各行业积极探索的问题。白酒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其国际化之路,必然以品质为根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实现“中国智造”,才能立足海外市场。

正如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唐桥所说,过去一百年五粮液续写了百年世博、百年荣耀的辉煌,当前,五粮液在继承和弘扬“世博精神”的基础上,开启新的百年品牌国际发展之路,要在国际化的新征程中成为世界蒸馏酒的“领导品牌”,未来五粮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坚持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将是五粮液赢取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据了解,五粮液所拥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五种粮食配方、十里酒城规模、明初古窖池群、传统酿造工艺、中庸和谐文化等六大优势,缔造了“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协调、恰到好处”的品质标杆,成为五粮液得天独厚的品质之源。

同时,为保证产品质量,五粮液坚决贯彻“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消费者而生而长”的质量观,提出了“预防、把关、报告”的“三并重”,以及由“42道防线”衍化提升的18个关键过程和76个专检点的质量管理思想,公司还实行自检、跟踪与专检相结合,切实做到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进入下道工序,不合格成品不准出厂,在确保五粮液产品质量的同时,形成了一套五粮液独特的安全保证体系,成为五粮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在见证了白酒数十年进程的酒业前辈看来,传承与创新是白酒工业的一体两面。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白酒行业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从作坊到“中国制造”的转型,未来的十年,将是酒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期。中国白酒要继续坚守和传承“工匠精神”,倡导和弘扬中国白酒独特工艺和酒体风味的科学性,让世界消费者真正从中国白酒的内在科学性来认识白酒,了解白酒。

作为消费类产品,五粮液始终秉承品质是产品的第一竞争力,始终坚持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与传承,将高品质五粮美酒作为撬动海内外市场的不二法宝。据了解,自1915年以来,五粮液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先后三次获得国家质量奖。目前,五粮液已在海外市场开设专卖店、旗舰店,还与DFS环球免税集团、美国百富门集团、韩国乐天集团等开展实质性合作,产品也已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备受消费者青睐。

以文化为媒 国际化脚步越迈越大

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的习俗。中国白酒,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之中,成为数千年诗酒文章的神韵、民俗风情的载体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说,中国白酒的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

在五粮液“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成都首航仪式现场,当代诗人流沙河,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麦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香港传媒人马家辉,美食评论家石光华等文化名人就如何弘扬白酒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他们一致认为,“酒文化所传播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礼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中国酒已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特的载体之一,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以文化为媒,加速推进白酒国际化,将是中国白酒“走出去”的重要契机。

五粮液股份公司董事长刘中国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表示,文化是最具感染力的东西,只有做好酒文化的对外输出和渗透,才能让国外消费者了解白酒的精髓,只有让消费者真正了解白酒、认同白酒,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中国白酒走出国门就应该巧妙地把中国酒文化与当前世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坚持白酒传统的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保持独特风味口感与符合国际食品标准相结合;让各国消费者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人的生活习俗,进而接受中国白酒,喜爱中国人的饮酒方式。

相关期刊更多

酿酒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科学院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酿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