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管理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流程 信息化

借助软件系统将信息化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降低成本、为重大的人事决策提供支持、并以人性化的自助服务提升员工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但如何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依然困扰着人力资源部门。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未能充分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本质。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部分企业管理者热情很高, 但存在“盲目”追求的倾向。很多企业管理者存有“重硬轻软,重建轻管”的思想,没有意识到软件承载的管理理念和流程才是信息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信息化建设中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求大、求全、求新、求贵,结果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投入,却并没有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效益,造成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先进的管理思想来变革企业的管理, 信息化的核心是变革管理,而信息技术不过是工具和手段而已。

2.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功能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得到较好的展现。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往往局限于构建一个数据中心,看重于作为静态数据的记录,人员信息“事后维护”的方式使得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更多地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相关管理制度,“信息流”滞后于“工作流”,没有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的流程化管理。另外,由于人力资源部分业务没有形成通用的活动标准,规范性和知识积累的连续性较弱,导致日常工作量繁重,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建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规范管理、知识积累、提高效率、提升能力的作用。

3.供应厂商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供应厂商往往以卖出产品获取盈利为目的, 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为中心,看重的只是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而不是实实在在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 真正帮助企业改进管理运作上的缺陷, 使自己的软件系统能与企业的运营特点相符合, 达到帮助企业完成管理变革的目的。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思路

从部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效果不理想的事例可以看到, 只有适合企业自身的、建立在软件系统与管理流程高度融合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才可能成功。信息化建设思路,可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产品化,产品信息化”的设指导思想,引入知识管理,以业务流程梳理为牵引,在总结经验、遵循政策和文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做法形成产品,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在线运行,以达到业务规范、工作高效、知识共享的效果(见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业务流程是指多个人员、多个活动的有序组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体现在有效管理组织的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的标准化,其实质是适应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程序化运作。知识管理是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的过程,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运行将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基础能力和工作效率、促进了业务增值和知识管理。将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通过科学方法开展业务流程梳理――知识获取过程。流程梳理是对现有业务的整理规范,是知识获取的过程。第一,构建人力资源业务流程框架。流程框架的建立是企业流程梳理优化和管理的基础,流程框架构建以人力资源专业序列任职资格模型为蓝本,运用分层分类的原则,通过系统梳理人力资源管理所有业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视角,自上而下、由高到低对流程进行分级,划分包括业务域、业务场景、业务流程、业务活动四层级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体系,明确了各项职能模块支撑关系。第二,开展业务流程的梳理。在流程体系框架下,通过对现有业务的系统梳理,将流程的六要素“流程的输入、活动、活动关系、输出、价值、客户”逐一细化,明确某一项活动实施的政策依据、工具方法、经验教训,并将每项活动所需的政策、制度、方法、操作要点、经验文档和总结报告等纳入流程要素中,作为知识库定义到流程中,真实反应现有业务的实际情况。

2.通过有效工具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知识创新过程。业务流程的优化,需要对现有的流程信息再加工处理,需要进行合并职能、简化审批、剔除非增值环节,是一个知识再创新的过程。可按照结构化流程编制方法,利用ARIS软件平台,将组织岗位视角、数据表单视角、活动流程视角进行整合,通过对现有流程中非增值环节的剔除和活动关系的调整,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产出质量,达到流程优化的目的。在业务流程中要定义活动步骤、活动输入、活动输出等要素,明确了流程的关键控制点、活动责任人(岗位)、支持工具等内容,以呈现完整的流程。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信息 信息资源管理 协作管理

[分类号]F27

随着政府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单凭政府部门一己之力来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了解决此问题,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列维坦认为,信息资源的本质就是协调和整合。库柏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意味着整合或协调。因此,对于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必须依靠多元合作、多方协调进行管理。不少人提出应该改变政府信息资源的传统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第三部门,甚至社会公众的力量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协作管理。

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概念建立在对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的认识基础上。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等。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可分为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是谢阳群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组成要素出发对其进行的定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既包含信息本身,又包含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朱晓峰、苏新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定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要对政府信息资源本身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还需对其他相关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理论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系统研究,但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协同政府、协同治理的研究中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

2.1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有的研究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人手,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协作管理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欧文・休斯从分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多样性入手,指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当树立“分类共享”的观点,并在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把政府信息产品或服务分成两大类,即纯公共信息和准公共信息。根据在竞争性上存在的差别,准公共信息进一步细分为弱竞争信息和强竞争信息。对于纯公共信息应免费共享;弱竞争信息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费共享;强竞争信息由信息企业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向消费者收费,提供有偿共享。国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多元主体参与协作可形成信息化领导力(E-leader-ship),他们采用Quad模型表示多元主体,涵盖除了政府部门、私营部门、民间社团和创新与教育部门(I&E)四个方面的主体。

旃群认为只有市场经济作用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产品遵循市场供需机制,才能孕育良好的信息资源市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杨玉麟等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领域,凡是能提供公共信息,以提高私人福利、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都能够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第三部门、企业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以公众满意度为宗旨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格局势在必行。陈聪提出了多元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具体而言是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投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从单纯的政府建设转向由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第三部门、社会公众投资或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共同投资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黄志澄通过对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对保证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最大化至关重要,进而提出第三方中介服务(包括咨询、监理、培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建议。黄萃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市场化,正成为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既具有投资的能力,又具有创新的活力,他们的加入将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的介入,不但促进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2.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方式、模型与体制

西方各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官僚制阶段;以“政府外包”、“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为特征的市场多元化阶段;现行的以“整体合作政府”为特征的整体合作阶段。

陈聪所构建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共享模式,包括健全纯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和优化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魏吉华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内外联合开发模式,政府部门可联合社会机构如图书馆、情报所、信息资讯公司、软件开发商、高校等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刘月学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有外源化模式、产业化模式、内外联合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黄萃认为目前来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和资金筹措已经呈现多元化格局,包括伙伴关系、外协外包、政企整合、发行债券和广告筹资五种模式。

2005年,李立明等以信息化城市管理为对象,提出了电子公共服务模型――GBCP模型,描述了政府(G)、企业(B)、公众和社区(C)、公共产品(P)构成的、涵盖电子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完整动态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

笔者提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调动公众以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笔者还曾提出了基于E-Partici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3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政策

政策能为协作管理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支持公司、企业等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与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功效。

1983年,英国信息技术咨询小组(ITAp)提议将一部分政府信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由私营信息部门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开发或者利用。2000年9月英国的《21世纪的电子政务服务》中指出了将商业机构和民间组织引入到电子服务市场的重要作用。2003年10月英国批准执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随后参照此指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例如,

2004年制定了《政府公共信息再利用的最佳实践指南》,2005年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它们明确了政府部门职责以及应公开的信息内容,规定在公共信息再利用时要坚持非歧视与公平的原则,并且规范了公共信息再利用的范围、再利用的申请流程,许可证发放以及批准的程序等问题。

1990年美国工业贸易署的《政府拥有的可交易的信息: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信息交易指南》中指出,美国政府可按市场价出售已形成市场价格的公共信息;政府为企业提供那些尚未形成市场价的信息时可只收信息成本费。在交易完成后,政府不直接参与信息加工活动,而由企业自己投资建设;对于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政府不应再提供类似服务。此外,政府部门应与私营部门加强合作,同时将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工作委托给社会信息服务机构。1993年美国公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提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确定了反对垄断、鼓励竞争与合作、优胜劣汰的方针。该计划支持私人企业在国家信息基础没施建没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采用税收优惠和颁布相应的监管政策的办法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01年1月,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向白宫递交《公共信息传播综合评估》报告,肯定了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001年3月,NCLIS又提交了《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提议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获取计划,并采用多种手段特别是以公私合作的方式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2002年美国颁布了《电子政府法案》(E―Gov―ernment Act 2002),提倡为外包服务商创造有利的环境,鼓励采用外包的方式开展电子政务项目,这样能为承包方带来通过使用lT改造业务流程所节省下来的节余资金(share-in-saving)。

欧盟在多国整合协调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欧盟成立信息协会(information society),该协会的主要职能为领导和协调欧盟成员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进行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欧盟1994年信息化建设报告,提倡国家信息自由化政策,保护信息化领域的多元化竞争。1996年欧盟制订了《促进公共与私人部门在信息市场的协作指导原则》,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协作。1999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公共部门信息:欧洲的重要资源――关于信息社会公共部门信息的绿皮书》,提倡与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机构加强合作以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公平竞争,提高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确规定了官方版权的含义、公共部门信息的范围、获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条件等。2000年11月欧盟通过了《提高和扩展公共部门信息的获取》指令,提倡公共信息的非歧视性公平交易,并且进一步规定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申请流程、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条件、这项指令的具体实施等一系列问题。该项指令旨在促进公共部门信息的再利用与商业性开发。

4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有的研究没有直接提出协作管理的概念,但是多元化管理、公私合作管理、市场化管理、公众参与信息资源管理等研究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为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不成熟,存在不足之处。

4.1 现有研究成果

在理论层面,目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靠政府部门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局限性。不少研究者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的协作,依靠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

有的研究者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指出了哪些类型的公共信息资源具备市场开发的可能性,这些理论为企业参与协作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有的学者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人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归纳,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国家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多元管理体制。

在政策层面,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在电子政务服务的相关条令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公私合作(包括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措施,肯定了企业、第三部门在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指出了协作管理、多元化管理对于信息开发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的影响巨大,许多国家都参照本国的国情制定了政府信息再利用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到政府信息开发和服务中来。各国政府在制定公众参与政策方面的成果也十分突出。联合国自2003年后的电子政务测评报告中,都设立了电子参与指数,将电子参与的程度直接与电子政务的成效挂钩。电子参与指数的设置反映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公众参与的重视。

在实践层面,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方面的项目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协作管理的形式在电子政府、政府门户网站、公共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公共信息商业开发、医疗信息服务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多种领域得到应用。私营部门通过服务外包、多元融资、成立公司、外聘人员、租用设备等形式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的供给、开发利用。第三部门也在信息咨询、技术援助、人员支持等领域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案例也不断涌现。公众参与在政策制定、公众门户、电子论坛、网上民主、服务系统、政府网站、公众参与窗口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理论层面上,把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混为一谈,很少细致地区分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个具体而重要的领域。已有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对多主体协作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讨论上,还没有深入下去,缺乏对协作模式、协作流程、协作机制、协作平台建设方面的系统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课题,它们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等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理论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政策层面,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国家缺乏专门针对此领域的立法和政策。现有的法律和规范都是在把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设立的。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实践应该说已经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滞后的理论研究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为状态,遇到不少困惑和难题。

参考文献:

[1]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26

[2]李志敏浅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学理论,2010(9):40-41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信息 公众参与 电子参与 信息资源管理

[分类号]G203

1、引 言

当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都在关注信息社会和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指所有发生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如何在公共信息资源高效开发的同时,保证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性成为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当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多从政策、法律的层面,从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角度来讨论,这些研究可以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提供宏观框架。但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涉及到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历史证明,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很有可能导致专制,公众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能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研究选择以社会学为基点,以彰显“公共性”和“社会互动”为出发点,以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为主线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试图为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与公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电子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意义上公共资源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又加之政府作为利益集团从本质上具有自利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存在、损公济私的行为。由于局外人式的监督很难真正发挥效用,这需要公众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协同政府进行管理。另外,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范畴,具有公共性。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是以私人物品为基础的。而公共物品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机制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可能会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失灵。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其中有一部分是能完全商品化和盈利化的,这样就为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空间。

2.1 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及改良方法

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公共信息资源。但长期以来,出于安全保密和部门利益的考虑,不仅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观念、内容、方式、途径、渠道以及程序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单一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也使公共信息资源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难以为社会所利用。更为突出的是,政府作为公共性的实现者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作为国家实施公共权力的载体应当是公共的;但是政府本身是具有实体性的,有明确的成员和固定的场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这种特定的实体有一定的自利性。西方的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自利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政府就像一个纯粹交换经济中的市场一样,完全被视为汇总或平衡个人对公共政策之需求的一种制度,政府公共性缺失具有内在必然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政府面对的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等领域对公共信息需求的复杂性与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社会对公共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信息的数量在日益增长,信息需求的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管理统一调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很难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②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要求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比如公众希望获得个性化的公共信息服务,这依靠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根本无法做到;③为了更好地治理信息社会,政府需要将有关社会管理、经济调控、公共服务的信息快速、广泛地向社会传输,而传统公共信息滞后并而且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成本高昂,单单依靠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引入电子参与的内生动力之一。

通过电子参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意味着:①政府组织已经不是惟一的主体,管理的主体扩展到政府以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变化,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③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的共同管理;④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和工具向适应协同模式要求的方向改变。电子参与的核心是强调以“多中心”治理观念替代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单中心”的思维模式,这是参与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整个管理实践行动的出发点。

2.2 公共信息资源市场管理的缺位可以通过电子参与来弥补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选择,市场机制能够按照最优化原则通过供求关系、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衡来推动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是,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利用的非排他性和非抗争性。非排他性指不能轻易地把其他人排除在公共信息资源的分享和利用过程之外;非抗争性是指给定一定数量的公共信息,额外增加一个人使用不会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生产成本的增加,即使用者(或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公共信息资源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是其社会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的;而非抗争性则是由于信息载体的低成本,公共信息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导致公共信息的扩散传递非常容易,社会其他成员消费获得它的成本几乎为零。由于这种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像其他资源和产品一样,可以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是现在人们也在考虑通过消除信息资源的公共产品特性,例如通过法律、技术等手段,使得公共信息产品能在市场上像其他产品一样的流通。带有盈利性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在政府的监管下由企业等盈利性机构进行管理。电子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引入企业等盈利性组织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市场管理机制提供了空间,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有力武器――供求关系、价格、竞争,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E-Partidpation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最早起源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

分法,指在一个民主体系中,公民的核心作用应是在界定“国家意志”时的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的新公众参与运动(new pllblicinvolvemenl),以美国总统约翰逊颁布的伟大社会法案为现代公众参与时代开始的标志。同样,政府所承担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职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中大量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甚至是服务性职能事实上已经由企业及第三部门承担。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参与的广泛应用,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条件更加成熟。电子参与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公众参与上的应用,指为了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质量与可接受性,通过电子参与公共服务系统支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电子参与方式优点如下:①参与人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极大地降低了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成本;②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知识传播与接收的优势,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背景知识更加了解,使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③电子参与方式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参与方式,参与人在一种平等、互动式的环境中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的可接受性。

总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有利于借助于信息技术,调动公众站在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克服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基于E-Pallj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原则、工具和流程等要素(见图1)。

4.1 目标

公众参与式的信息资源管理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政治上的公平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政治上的公平性是指必须保证社会各阶层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与权利。经济上的合理性是指要用尽可能小的管理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管理受益。

4.2 原则

管理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有:①平等协商原则,公共参与体现着开放、民主、公正的精神,对于公共资源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纠纷要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尽可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②权利平衡原则,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主体较为广泛,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或损害他人使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要照顾所有权利主体的共同利益,坚决反对独占垄断权利的现象;③最小省力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公民参与过程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小,如果公众参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会加大交易费用,必将影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4.3 参与主体

在不同类型的公共参与中,对参与者的组织是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和提高参与质量的前提。一般而言,可将公共参与中的主体分为4种类型:

4.3.1 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政府、企业或某个专业委员会,他们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有共同的目标,参与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制定出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2 多个有组织的团体 比如,某个信息行业的委员会,此委员会成员可能由多个有组织的团体参加,他们参与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方案,结果最终往往是兼顾多方利益,多个团体达成一种妥协性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案。

4.3.3 无组织的公民 指一般的公众用户。对于一群无组织的主体来说,公共参与的组织将变得非常困难,不仅确定公民参与场所非常困难,也缺乏与每个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渠道。因此,对无组织的公民,引入公共参与的目的在于了解公民对于公共信息资源使用的要求和呼声,或者通过最终的投票来行使表决权。

4.3.4 三种形式的混合体 这是最常见的公民类型。

4.4 方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采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具体包括:①关键人物接触法;②电子建议法;③网上调查法;④网络公民会议;⑤电子咨询委员会;⑥电子调解。这些方法有利于公众意见的交流和共享,才能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形成集体意识或共识,从而化解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4.4.1 关键人物接触法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向公民中的“关键人物”征询建议是公众参与的最基本形式。管理者可以通过e-mail、电子公共服务系统中的公文流转软件、点对点视频(ppp-Video)等方式向他们提出问题,由他们对特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关键人物接触法的核心环节是要甄别和确定关键人物的名单,名单的确定要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各主题的特点,选择此领域中的权威人员。

4.4.2 电子建议法 所谓电子建议,就是公民通过网站上公布的意见反馈信箱、电子留言版、公共论坛等方式主动提出建议。通过这种途径,公民自发地与公共信息管理机构联系,要求提供某项公共信息服务,或表达改进建议,或提出要求。

4.4.3 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网上调查法,可以参考如下原则来选择:①在公共信息管理的某一问题上,管理者对于公民持有的观点或意见不确定;②针对某问题的行动方案已经被明确界定;③针对某一问题,存在多个有组织团体和无组织团体构成的复杂公民类型。

4.4.4 网络公民会议 当引入电子参与方式来支持决策的制定之后,公共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BS、电子公告牌、e-mail等形式对外公布公共信息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约定集体参与讨论的时间,并在约定的时间共同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就像传统的“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一样,最容易操作,也是现在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子参与方法。

4.4.5 电子咨询委员会 电子参与也可以通过电子咨询委员会的方式来实现。电子咨询委员会由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其中包括商业组织、劳工组织、政府官员以及公民组织。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参与中的“共和体”结构,电子参与针对于那些代表较大公民群体利益的少数个人,而不是向所有人开放。

4.4.6 电子调解 当利益团体之间所追求目标的分歧非常明显,或彼此间不信任感十分强烈,或相关团体的数量过多。此时可以选择电子调解的方法,通过多方沟通来调和利益冲突方的矛盾,最终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案达成共识。

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参与方法的优势,必须对每种方法的特点了然于胸。电子参与优于传统参与方式的地方在于:这些方法的组合几乎可以同时行,而组织者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控制;不同方法之间的讨论还可以相互穿插,以取得更具代表性和更高可接受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方案。

5、基于E-Partid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架构

为了应对复杂、动态的公众信息需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架构应该是一种灵活、弹性的形式,应当建立在对目标、原则、主体的详细描述、对工具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将这些关键要素整合的基础之上,其模式架构如图2所示:

第1步: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机会识别,从而使问题更加清晰。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草拟方案等。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聊天工具等,通过这些方法提出质疑、发现问题。

第2步:具体目标规划。具体目标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确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预期实现的具体任务,主要由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如政府信息主管部门负责人、信息行业协会负责人、高校科研专家等)来完成。在这一阶段,常用的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和网上调查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点视频、留言板、在线调查等,通过这些方法对具体目标达成共识,并统一规划。

第3步:议程设定。议程设定的目的是对公众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详细设定,包括参与流程设定、参与人员选择、经费安排、时间进程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4步:决策生成。决策生成过程包括一系列保证决策可接受性的机制,比如,专家咨询、风险分析、调查分析和执行计划制定等。这是公众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分散参与式电子协商、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或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分散式电子协商是指参与的对象是分散的、无组织的个体,这种形式最民主,但是由于众口难调,协商成本比较高。团队参与式电子协商指参与对象是有组织的团体之间,通常是为了某一集团的利益而协商。这种方式便捷、高效,但是带有维护集团利益的色彩。整体参与式电子协商是指某一集体的内部协商,这一方式的协商成本较低,但是民主精神欠缺。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咨询法和电子调解法等,常用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电子投票、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5步:决策执行。决策执行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意见或者决策规划等的实施过程。常用的电子参与决策模式是电子参与式决策,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网络公民会议、电子建议法和电子咨询法等,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电子公告牌、留言板、聊天工具、公共论坛等。

第6步: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执行过程的监控以及对用户反馈的应对。电子参与方法包括关键人物接触法、电子建议法、网上调查法和电子调解法,对应的电子工具包括e-mail、点对点视频、留言板、电子投票、聊天工具等。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成管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战略 信息组织 信息技术

近几年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集成思想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特别是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具体应用,能够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政府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开发与应用,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有效地解决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的问题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集成观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体系,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构建实践提供参考。

1 集成的内涵及其研究基础

1.1集成的概念与特征

集成的概念是研究集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研究有关集成问题的基础。《现代汉语词典》将集成的基本内涵解释为汇聚之意;我国广为流传的“集大成”之说,将集成界定为事物中好的方面的因素集合,它可以促使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而在英文中,集成(integration)源于拉丁语词根in(内部)和tangere(联系),integration表示综合、融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意思,它强调内部(在)联系。在学术领域,虽然集成一词己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的科技文献之中,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集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对于集成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公认的定义。

根据学者吴秋明[1]的研究,有关集成的代表性的观点有4种:

? 以中国科学院戴汝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集成就是把非常复杂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集其大成[2],虽然该描述以综合集成思想为基础,并针对复杂事物(系统)对集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其解释并不十分明确,同时这种界定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集大成”概念的局限。

? 以华东理工大学龚建桥教授和清华大学刘晓强教授为代表的观点。龚建桥认为集成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3]。与之类似,刘晓强[4]指出集成的本质是一些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上述解释突出强调了集成的对象、集成的过程和集成的结果,但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譬如,对于集成的目的(或结果)用整体来描述显然是不够精确的,而仅仅用“加”、“结合”和“集中”来描述集成活动则没有充分突出集成的特点,若如此理解,则“将一粒粒沙子集中成为堆也可以称为集成了”。

? 以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为代表的观点。他认为“要素仅仅是一般性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能称为集成”[5]。该描述明确指出并强调了集成是主动地寻优过程,而不是一般性的集中、汇聚。

? 以武汉理工大学的李必强教授、武汉大学海峰教授为代表的观点。海峰教授认为:“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某一(些)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6]。 李必强教授也从集成对象、集成结果的方面指出了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

通过以上诸多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集成是要素的集合。而分歧之处在于对集成的条件、内涵、外延及结果的认识不同。根据集成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基于众多学者对集成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总结上述从不同角度关于集成的理解和描述,笔者认为,集成的内涵可以参照黄杰的研究[7]概括为:集成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

1.2集成管理

将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就是集成管理,即运用集成的行为机制和组织机制,将相关要素按照集成的规律整合起来形成协同互补的系统,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潜能,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集成管理在不同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能有所差异。在技术实现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技术方法,如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在科学管理层面有可能表现为战略策略、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管理手段。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指从集成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对待管理活动、管理要素及管理对象,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创新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工具,拓展管理的视野和疆域,促使各管理要素、功能和优势互补、匹配和协同,从而提高各管理要素的交融度,实现整体功能的倍增或涌现,以实现1+1>2的集成放大效应从而提高组织整体功效。

集成管理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 主体性。与集成不同,集成中有因人的主体而产生的人工集成现象也有因非人的主体而产生的非人工集成现象,而集成管理是对集成结果和集成过程的管理,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人的主体的活动,因此集成管理突出强调人的主体行为,它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随机地形成集成体,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寻优选择搭配,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达到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

? 知识性。集成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比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更先进,其根本原因是在集成管理过程中,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不仅管理要素中渗透的知识成分增加了,而且诸如信息、策略、智力等知识性的软性要素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性要素的存在不仅为各要素的整合减少了摩擦和冲突,同时也正是通过它们(知识性要素)才使得各要素能够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竞争性的互补关系,使得集成后的要素之间达到协同有序,从而促进整体效能的倍增或跃变。

? 人本性。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人这一要素已愈来愈受到关注。从“经济人”演变到“社会人”,乃至发展到“文化人”,不论对人做何假设,如果一种管理理论或模式没能真正将人作为核心资源(要素)来对待,那么将无法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前面已经提到集成管理中,创造性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集成管理是一种真正的以人本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人的创造性是集成管理效能形成和发挥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人在集成管理中的特殊位置,使整个管理行为模式打上了深深的人性化的烙印。

? 多样性。这里所谓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在传统的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管理要素,而在集成管理里,人、财、物、信息、知识、核心能力、科学技术方法,甚至于整个组织都将成为它的管理对象,其涉及的集成要素数量众多且复杂多变,其内容性质各不相同,从而使集成管理具有多样性。

? 灵活性。正如前面关于集成的动态性、开放性等特性的描述,集成管理是从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管理的范畴,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流,集成管理不断地吸收各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先进科技成果和资源,同时不断地调整管理对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其管理运作呈现出很强的“随机应变”的柔性。由于集成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靠非强制性的软性(知识性)手段和方式来推动,因此,其转换敏捷而且成本低廉,能够更加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要素解析

2.1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

有关信息资源的定义,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一致,但基本上可以将信息资源的定义分为两类,即对信息资源的狭义理解和对信息资源的广义理解。

乌家培教授认为:“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8]。马大川教授认为:“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类有用信息;②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③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技术。狭义的信息资源则仅仅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内容”[9]。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理解,信息资源至少都包含两个特征:①信息资源是“有用信息的集合”,是“可以利用的信息”;②信息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序化活动。

与信息资源概念相对应,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产生于政府内部的,例如各种条例、规定、章程、命令、指示、批复、议案、通告、公函、会议纪要、合同、协议书等;产生于政府外部的,例如新闻报道、消息资料、提议议案、社会调研等。

广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包括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更有学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相对于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 社会团体、医院、学校、图书馆等,主要是工商企业)的信息资源而言的,是政府所有活动所涉及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它包括信息内容资源以及收集、处理、传输、、使用、储存信息内容的技术、设备、网络和人等资源[10]。

本文根据内容研究的需要采用广义的理解,即政府信息资源除包含信息本身以外,还包含相关的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2.2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集成思想

政府信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政府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政府机构都能有效地履行各自的职责[11]。从这个角度来讲,有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 集成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目前我国政府办公业务网(政务内网)已基本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务外网)也形成了相当规模。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小部门间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隔断了部门内业务上的内在联系,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却不能获得为社会提供便利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回报。可见,当前的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力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使政府关联部门走出“信息孤岛”。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的实现。集成的本质是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因此,推进信息集成有助于信息要素的开发与利用,是改善“信息孤岛”局面的必由之路。

? 集成一直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之一。我国学者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12]。卢泰宏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管理”[13]。而从整个信息费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虽然先后出现了技术集成学派、信息集成学派和集成运动学派三个主要学术派别,但三个学派都认为“集成”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的信息资源集成概念[14]。英国的信息管理学家Beaumont和Sutherland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15]。美国信息管理学家Marchand和Kresslein则更详细地区分了公共机构中的信息孤岛,提出了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模型[16]。可见,集成的思想一直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

整个政府管理决策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政府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见图1):①信息收集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战略目标集成相关的内外部信息资源。②拟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再集成,以便得到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③选定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确定最佳方案。④审查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最终方案中集成新的信息资源,以便完善最终的决策方案。

可见,上述每一阶段都离不开相关的信息资源,政府决策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集成的过程。

事实上,目前集成思想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电子政务GRP解决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例。此外,政府信息化规划、信息战略制定、政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方案等都涉及到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问题。但由于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理论还不成熟,加之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对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是一大难题。

3 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

本课题研究集成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置于集成观之下,用集成的思想审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用集成的理论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说,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理论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在管理视野上突破政府机关的部门与行业限制,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各种信息资源要素,提高各种管理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强管理对象的有序性,最终推动一个高技术与高效率电子政府的建立[17]。

霍国庆指出信息资源集成的管理的空间结构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8],如图2所示:

图2 霍国庆的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结构

其中管理主体是指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它既可以是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门信息机构(如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化领导小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如各类电子政务方案的供应商和外包商)或是个体的信息人员;管理的对象是信息,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狭义上的信息资源要素;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可以在多种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人文的、经济的或技术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而阎严则指出,以管理主体为中心,与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复合结构[19]。在这个复合结构中,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涉及到各类管理主体集成、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集成、信息战略集成4个层次,如图3所示:

图 3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型

阎严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将霍国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具体化到主体、资源、技术与战略上,并强调应以政府信息战略为指引,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信息技术平台三者构成虚拟联盟,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但是,该模型并未很好地阐释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而将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模型的驱动力放在了由“目标、需求、利益、投资和法律所建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的‘五轮驱动’机制”[19]上。而实际上,由集成要素所组成的管理模型是一个完整的集成体,因此,主要驱动力量应该来源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集成的“品性”。

笔者结合霍国庆与阎严的研究,按照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在逻辑,建立了一个以信息战略为出发点,以信息组织为中心,以政府信息为对象,以政府信息技术为保障的“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

3.1 政府信息战略

对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层次,集成的结果是制订与规划政府信息战略,目的是要使政府信息组织、政府信息和信息技术标准化、统一化和整合化,使得整个信息资源管理能够从始至终保持一个良好的、适应当前环境的有序状态。

3.2 政府信息组织

对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就是对各类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的集成,其基本目标是为破除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已经和有可能出现的各类“信息孤岛”现象提供组织保障。组织的核心是人,而政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决策者、操作者都是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政府信息管理非技术因素中的核心。从各国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制约政府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往往就是组织中的壁垒,而不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建设与共享的技术。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关信息组织的集成,才能将政府信息战略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信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终保证政府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3.3 政府信息

对政府信息的集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归宿,政府信息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拆分、组合、编辑、检索、输出成信息产品,组成标准、有序、完整、有价值的信息体系。一方面,政府广泛存在的异构信息需要进行转换和处理统一格式,以实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使得政府信息的表现模式更加丰富,信息需求更加多样,对政府信息的集成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范围、目标和功能组成有机的整体,提高政府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为政府服务提供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3.4 政府信息技术

从来源上来看,信息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流程的外部因素,但是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上看,信息技术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对这些技术的集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从广义上讲,对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的结果是一个由各类信息系统、通信网络和各类技术标准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信息技术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要素都有关联性,它本身并不完全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领域的扩展,由政府信息化所带来的政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集成观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的4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其中,政府信息战略的集成是方向,为政府信息、政府信息组织和政府信息技术提供原则、目标和评价标准;政府信息组织的集成是核心,是政府信息化的实际推动者、组织者或实施者,是联系各要素之间的纽带;政府信息的集成是归宿,是政府信息战略、政府信息技术、政府信息组织的着力方向;政府信息技术的集成是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乏了信息技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无从谈起。更进一步地说,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就是一个各要素综合集成的过程,从业务流程上来说,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进程是从政府信息战略到政府信息组织再到政府信息技术最后落脚到政府信息本身,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紧密协同,相互匹配。因此,一方面,集成与否成为了衡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优劣的标准;另一方面,集成化也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集成观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框架模型为政府信息资源现代化集成管理提供了宏观体系结构参考,并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秋明.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30-31.

[2] 戴汝为.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

[3] 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J].科研管理,1996(5):16-19.

[4] 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l0): 68-69.

[5] 李宝山.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2-36.

[6] 海峰, 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 中国软科学, 2001(1): 55-58.

[7] 黄杰,熊江陵,李必强.集成的内涵与特征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7): 20-22.

[8]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2):17-20.

[9] 马大川.论信息资源网络建设[J].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94-97.

[10] 高纯德.信息化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1.

[11] 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图书情报知识,2002(4): 2-5.

[12] 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53-57.

[13] 卢泰宏.国家信息政策[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14] Horton F W.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Prentice Hall,1985.

[15] Beaumont J R,Sutherland 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Ltd ,1992.

[16] Marchand D A, Kresslein J C.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or[M]// Rabin J, Jackowski E M. Handboo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ew York: Marcel Dekker,1988:395-456.

[17] 周毅.电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3): 256-258.

[18] 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1):2-9.

[19] 阎严.论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杂志,2007(3):99-100,98.

信息资源管理流程范文第5篇

1引言

区域网群是指以各个单位的局域网网络或网络计算机系统为基本单元,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实现各单位、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文件传递、协同工作和系统维护等功能的网络群体。它由中央信息中心、区域信息中心和信息访问点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中央信息中心是区域网群的主节点,作用和地位如下:从管理角度来看中央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域网群组织、管理、规划和建设;负责连接各地的区域信息中心。从服务角度来看中央信息中心提供中央级的资源和信息。同时,为区域信息中心和访问信息点提供培训、维护服务。从应用管理平台来看制定应用管理平台标准、统一不同层次的应用系统、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确定信息共享原则、建立全网群的访问许可认证平台。区域信息中心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托,建立某行政区域内的区域网群的信息中心。图1区域网络群的组成

2区域网群的层次结构

构建一个全单位范围的区域网群,在网络硬件设施、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使用人员和信息访问连接关系等方面都有严格复杂的层次结构。信息资源管理:区域网群的信息资源采用分级、分层方式进行分布和管理;信息资源根据重要性等因素进行分级,按照一定的层次分布在中央信息中心资源库、区域信息中心资源库,并在各信息中心设立专业性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图2信息资源分布结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结构:在区域网群的各个信息中心配置信息管理平台和应用系统,这些平台和应用系统相互配合,信息相互交流、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区域网群的群体功能。因此,在设计应用系统和管理平台软件时,要按图3所示的层次结构进行。

图3管理平台软件的层次结构

信息访问链接关系:为了资源访问的便利,中央信息中心与一级区域信息中心通过Web服务器的连接,组成一个平面的网格链接关系,见图4所示。而一级区域与本地区的二级区域信息中心也构成平面的访问结构。

3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区域网群的核心平台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高效的、可扩展的、安全可靠的内容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制作过程中各个业务处理环节的自动化管理,使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流程;系统支持不同的用户同时使用平台的信息处理功能,并在处理过程中实现信息维护管理与操作流程管理的独立性及个性化,使不同类型的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系统将提供强大的信息功能,使处理审核后的信息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部署到指定的目标系统(包括网站、文件系统等)中。

3.1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

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

(1)实现信息内容的可视化制作:建成后的平台将提供一个集成的、可视化的信息制作工作环境,实现业务人员使用通用的编辑工具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过程。(2)实现灵活的制作流程管理:信息在编辑、审核、的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业务管理岗位,不同类型信息也将对应不同的管理流程。建成后的平台,应提供灵活的流程管理配置手段,通过可视化配置界面,实现不同类型的信息制作管理流程。(3)建立信息制作的分支及协作管理机制:系统分支管理可支持多个用户单位同时使用内容管理平台的功能,每个用户单位将被作为一个分支,独立使用平台的功能对信息进行制作、处理,包括可视化的协同制作环境、不同的信息处理流程管理以及管理等业务,不同的分支之间互不影响;协作管理是在某一分支下,系统管理员设置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团队之间进行协作处理。协作管理可实现信息制作过程中不同业务部门的并行处理,提高处理效率。

图4信息中心的访问链接关系(4)建立分布式信息部署管理机制:使不同的用户在通过平台进行内容的制作后,自动实现信息从管理平台到目标网站的、更新。信息的部署管理将隶属于不同的分支,不同的用户单位自行

定义业务信息规则。

(5)建立信息内容版本管理机制:平台将在制作过程中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的版本控制,对信息本身各时期、各阶段的变化进行记录和管理。版本管理将隶属于不同的分支,使不同的用户单位自行定义维护信息内容。(6)用户权限、角色管理:整个系统设置一个具有最高权限的管理员,负责对系统用户设置用户名、口令、对应的稿件存取权限以及身份区分;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网站管理员、模板管理员、审核员、编辑等不同的角色,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专门的人员,或授权管理、不同的栏目。(7)日志、安全管理:提供详细的登录、检索、修改日志,系统日志管理中提供了相关的详细信息,并以不同的图标区分,方便用户掌握目前系统的操作状态,日志信息也用于以后的系统统计。提供密码存储保护功能,每个用户的密码在数据库中加密存储,即使系统管理员也无法看到密码明文,强化了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同时,可以设置数据库的自动备份功能实现数据的定时备份。

3.2信息系统平台逻辑拓扑设计

鉴于以上建设目标,拟采用的平台逻辑拓扑设计如图5所示。

图5管理平台逻辑拓扑

用户层包括了平台建成后的不同信息采编和审核人员。信息中心以组为单位的采编人员和审核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与内容管理平台相连接,通过浏览器使用平台所提供的不同处理功能,实现信息的编辑、审核及管理。内容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编辑、工作流管理、协作管理、版本控制及内容部署等功能,并在用户单位使用信息制作管理过程中,对信息本身进行存储管理。

应用层的应用子系统包括信息子系统、领导办公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

4结语

本文根据部队现有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的需求,提出了构建一个更加广泛性的区域网群,并基于该区域网群模型,设计一个信息资源的管理系统;能够管理和有效地利用好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区域网络资源。参考文献

[1]高玉雷.中小型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

[2]张蒲生.局域网组网技术与实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