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的意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诗情画意中国皇家古典园林避暑山庄最具特色的美学特点就是它的意境美,它其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意境,因此它又被称作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建造园林在满足居住游玩这个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唐宋之后,很多的文人都参与到了园林的建造过程中,他们都把自身的人格追求以及审美理想等融入到了园林的各种布局构造中,这样就使得“诗情画意”变为了园林建筑中的主导设计理念。一个小小的园林能够体现出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以及独钓寒江等多种的山水画面,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而诗画意境又可以赋予园林一种更为丰富的文化内蕴,一些对联和匾额或者题咏等都可以增加园林的典雅感。
2、经营空间作为对空间进行经营的艺术形式,园林往往都是通过以实写虚、以小见大等手法来传达出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古典园林避暑山庄的营造是和特定的时空观念相对应的,要在一方小天地中传达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感悟认知,就必然要通过有限的时空来传达无尽的意境。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中,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境界。“境”是对于“象”的一种延展和突破,通过“境”人们可以感悟到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道”,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我们知道诗词绘画大都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避暑山庄在空间处理方面也是一样,多以植物、山石等材料来营造一种无穷变幻的自然空间。不管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清泉石上流”,又或者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徐渭的《青藤书屋图》,都能在避暑山庄中找到它们的印记。
3、写意手法古典园林的建造大多都采用托物言志和寓意于物或者是以物比德的表现手法,经常把各种自然景物视为一种精神和人格美的象征,这样就让自然景观带有了很强的抒彩,也让园林带有非常鲜明的写意特征。比如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园”内就是假山嶙峋,再借助于园子里的花草和石料的颜色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让观赏者可以感受到其中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造
1、避暑山庄中古典建筑意境美的表达作为一种人文景观,避暑山庄中古典建筑建筑通过和自然山水以及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的融合,将园林的意境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自然山水在古典园林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园林的设计理念大都是遵循着“山水为主,建筑为次”的原则。避暑山庄里的建筑比如亭台楼阁等多是木质的。亭子是让人们观赏和休息的场所,大多样式复杂而又小巧玲珑,比如“水心榭”,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山庄的廊是一个狭长的通道,起着连接各景点的作用,空透弯曲的廊可以达到步移景异的特殊效果;山庄的阁一般比较高,整体也多是空透的,可以四处瞭望或者观景,带有清雅和温婉的意蕴。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避暑山庄中古典园林建筑大都重视对称和迂回,追求整体上的统一和谐。遵循着返璞归真和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避暑山庄中的古典园林把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观以及审美追求等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园林变成了一个丰富的艺术空间。
2、山石理水意境美的表达我们知道,“石者,乃天地之骨也”,山石具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但凡名胜古迹都是以山石为灵,比如黄山的怪石就是一绝。俗语也有无山不成园的说法。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通过各种石头来营造出一种意境,以山石来比喻人生,通过山石来传达人格和精神的象征意义。避暑山庄也是如此,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造园者们的主要设计方法就是模山范水,把自然界中的名山秀景通过艺术美的方式提炼出来,根据石材的纹理和脉络,把假山堆叠成真山一样的结构,通过假山来传达出自然山水的秀丽。山被认为是园林的骨架,而水则是园林的灵魂,丰富的水体景致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大自然的秀美。郭熙就认为,“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这就意味着水体景观是古典园林的灵魂和血液,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就是把江河、潭溪以及泉池作为水体。在园林的理水中,造园者都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设计原则,把大自然中的自然水体潭、池、涧等作为建造园林的基础,再依据自然水体的本性和规律进行创造,使得湖泊、清泉、山溪等各具特色。
3、植物意境美的表达在避暑山庄建造中,植物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元素,山庄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空间都是通过植物来填充的,这些植物通常都包涵着独特的文化寓意,对于园林景观的营造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郭熙就认为“山得水而活,园得草木而华”,这就是说,园林只有有了植物才会有华润之美。由于受到了江南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熏陶影响,避暑山庄的建造特别注重各种植物的“品格”,这些花草树木往往都和园林的自然景致融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悠远含蓄的意境。例如“松鹤斋”,是乾隆的母亲皇太后的居所,院内油松遍植,饲养仙鹤,寓意松鹤延年,体现了乾隆对母亲的孝心。用花草树木来陪衬山水和建筑,会使景物的层次和轮廓更加鲜明和清晰,也就会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感。比如“烟雨楼”,就是以荷花为主来营造楼阁的各种景致,体现出了一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景致,传达出了柳暗花明的意境美。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 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
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中国有着文人造园的传统,山水园林多为仕途坎坷的文人所建,这些园林的立意较高,表达着一种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有着借物言志的目的。如苏州的耦园中“耦”就有着夫妻同耕、双双归隐的含义;苏州的拙政园就取名于潘岳《闲居赋》中的“是以拙者之为政也”,表现了园主仕途不顺的宦海经历与自命清高的性情;吴江的退思园则取自于《吕氏春秋》中的“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与园林主人任兰生的人生经历有关,任兰生因贪污而被罢免官职,回到故里之后建造了退思园,以表达自己的反思与忏悔。
园林风景题名也是营造园林感情空间的重要方法,匾额、题记等可以反映出园林主人高雅的情趣与景观特色。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就因远处的岩壑、附近的古松而得名,当清风吹入松林时,就会发出瑟瑟的涛声,正如康熙皇帝所言,“云卷千松色, 泉如万籁吟”。在拙政园的远香堂上,环视四面景物定会有“香远益清”的感觉;登上绣绮亭,则“绮绣相展转,琳琅衾青荧”的诗句定会涌上心头。这些园林借题名点题意,产生的意境远远超越了自然空间本身,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浮想联翩,感受那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p#分页标题#e#
关键词:园林景观;环境理念;意境
园林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外部环境。有人会觉得园林和我们通常说的花园很类似,更像是被艺术了的花园。更准确地来讲,园林空间应该是一种提供愉快环境,一种具有环境设计的艺术,是在人们休闲时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活动场所。园林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则是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投入到改造山水地貌和外部环境的建设中,使之升华为高雅的、有韵味的艺术品,既有生态作用,又具游憩、欣赏、审美的情趣。
在中国,园林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活动空间。在古代神话中就有“瑶池仙境”,它是向往美好空间的人们的一个想象。基于这种美好的向往,从古至今,古代中国建筑中的园林更是数不胜数,虽然和想象的仙境有别,但是其景与境也令人心旷神怡。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先秦,早期是帝王们狩猎活动用的“苑”“圃”。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玄等诸家争鸣,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这个时期,士大夫逃避世事而寄情于山水,他们的诗歌、散文、游记对田园山水的细致刻画、对造园的手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经隋唐时代文人墨客和官商士僚的进一步推动,从宋代到清代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繁盛时期。造园活动逐步普及到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中国古代上至辉煌大气的皇家园林,下到小巧雅致的私家官商园林,可以说都非常热衷于园林的建造。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园林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师于自然、高于自然;第二,融物于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融合;第三,富于诗情画意;第四,园林体现出的意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四个特点,使中国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同时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与审美意蕴。本文对中国园林艺术中的景观进行了界定,对景观的特点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和划分。
一、景观的含义
1.景观
什么是景观?景观,原是地理名词。作为一般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作为特定区域的概念,是指发生学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景观与风景、园林有本质的区别。风景、园林、建筑之类只是对象物,景观则是“景”与“观”结合起来,成了视觉对象物 ,所以并不是纯客观的。从美学角度来看,“景观”就可以理解为供人观赏、游玩的风景。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文化现象。其中多数的文化现象可以构成我们所说的景观,但并非所有人类文明都能构成景观。例如文学艺术,音乐等等都属于精神文明,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用文章或是符号表达出来,它所描绘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虽然可以欣赏,却不呈现具象的直观形态,所以就不是景观。因此,景观一定是直观的对象,可以看到的具体的形体。本文提到的园林景观即是景观中的一种。
2.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是人工构造出来的。英国的纽拜说:“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风景一直发生着可观的人为变化,因而现在基本上都是人造的了。”1这话当然不完全正确,因为纯粹的自然风景的确还存在着。至于园林,则显然基本上属于人造风景,所以,建设园林景观称为“造园”或“造景”。
二、园林景观的构造原则
园林景观是根据审美原则进行构造的呢。
1.求真性
造园,必须求真。真与假是一对矛盾,若能从假中见真,就能给人无限的美感。所以,造园要求“做假成真”。明明是叠的假山,但要使人看上去就像真山一样。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最重要的就是贵乎自然。叶燮说:“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也,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 2也就是说假山的建造应该符合真山的自然规律,这就叫做师于自然。而后者提到的高于自然,则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去掉劣势,添加或者组合更多优势进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正如我国明代造园学家记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
2.宜人性
我们知道早期的园林是由一种简单的生活设施逐渐演变到审美娱乐的需要。因此,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不是建造园林的主要目的;休闲游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建造园林的主要原因。因此,园林的建设一定要服从宜人性原则,要让人们在园林欣赏中获得美感。所以,我们看到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住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让人居住,它还必须可以游、可以行、可以望。例如颐和园的长廊,它不但领导我们“游”,也引导我们“望”。因而,园林景观就是供人欣赏、游乐、审美。园林中的一切布置都应当具有宜人性,从中也体现出园林景观的第二个特点: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融合。
3.合理组织,构园得体
任何园林的构造,首先都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这个规划的首要根据,就是现实的地理条件和一些具体的实际因素。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周围的虎皮石墙,就是随山势起伏而建的,长达10公里。园内北部的宫殿区内,主殿为:“万壑松风”,是清帝读书、批阅奏章、接见官员的地方,就建在地势较高处。这种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做法,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园子,就是构造得体了。
4.情景交融与文化韵味
园林景观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意、配景意与“天人合一”的环境创作理念。也就是在园林景观的创作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通过不同的载体,讲这种虚化的物质实体化,传达给他人,启发或感悟他人。这是一种将自然环境和谐之外的人文思想、情感、生活感悟与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是人情化了的自然环境。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待霜亭”,四周遍植桔树。取唐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命名,充满诗情画,即使树上无桔,但看到匾额和四周的桔树,大概也会使人感到桔红时那种鲜艳的色泽和芬芳的清香,使人由视觉的欣赏,变为情感的交流。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是构成人们生活环境、心理需求、审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改造活动,又促进了园林景观艺术的变迁与演化、丰富与发展。而我国园林景观艺术发展中体现出的这几种构造原则,也是其主要的美学特征,成为了现今园林景观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需把握的尺度和依据。
参考文献
:
1.纽拜.《对于风景的一种理解》,《美学译文》(2)第1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江南古典园林 特点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5-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硬件设施也并不完善,因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必定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优良的传统,将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必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园林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非常善于利用空间,来体现出层次性。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意义
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拓宽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尤其是要做到古今结合。在江南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很多中国古典的元素,这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园林案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的社会学科或者是自然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设计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教师在讲授古典园林案例的时候,可以带学生亲自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等工具将优秀的设计作品拍摄下来,为以后的学习与设计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鉴赏相关的环境设计效果。
二是利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水平。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通常都充满着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设置也应该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和专业发展的方向,江南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高水平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剖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特征。同时学生根据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可以提高自己方案的设计效率。
三是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的效果。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设计,缺少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再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与研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探寻其中蕴含的艺术奥妙,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设计表象的深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深度与高度的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就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也扩展了教学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让他们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设计环境,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推广延续开来。
参考文献:
[1]刘晓娜. 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2]周赛. 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华章,2010(17)
建筑意境,作为中国建筑美学理论有的一个重要概念,早在1932年我国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就对这一内涵做了独到的诠释。随后,侯幼彬教授更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建筑意境是建筑创作的高层课题。”吴良镛先生进一步指出建筑意境所涉及的问题“是我们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应予以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些专家学者都为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建筑意境打开了视野。什么是建筑意境,它不是什么神秘玄虚的东西。众所周知,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空间构成及其设计来完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由空间体量、尺度、比例、格局、材料、色彩、光影以及地面、墙面、屋顶天花、室内外装修、室内外陈设等空间要素所构成的,它是立体的画面。这种立体的画面所造成的各种空间气氛,通过感知和领悟,使人强烈的感受到此建筑所蕴涵的情趣,由此产生一种美的意境,达到了建筑意境美的效果。它是艺术家注入一定的思想内容后,融于作品中的主观的情思和大自然客观的形象、神态的有机统一,即情与景的统一。
意境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把握和渗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情于景、寓景以情、情景交融”。可以这样说,建筑意境是建筑表现的美学评价标准,是建筑艺术的最高灵魂。与诗词、音乐、绘画相比,园林建筑是一种更具实体感和空间感的艺术。满足人的需要,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是建筑最低一级的功能。再进一步,便是上升到美学范畴,在创造美和审美的过程中,体味一种艺术的精神内涵。这种艺术的精神内涵,集中的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创作中。江南园林秉承中国古典传统文化,汲取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枝奇葩,有人称它是“文人园”也不为过。它是一种用工程技术手段来创造的特殊艺术形式,同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一样,江南古典园林极其讲究诗情画意,并把“意境”作为它的最高审美境界。一方面,艺术家通过比例、对称、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艺术手段,使人产生美的愉悦,产生驻足停留的欲望,产生欣赏的。另一方面,不仅是通过空间结构,更是通过它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环境氛围来使人受到感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水融,建筑与其周围的环境一道,带给人或雄浑或雅致或悲壮或温馨或苍凉或宁静或壮丽或隽永的情绪氛围,让在其中产生莫名的感动,亦随着这一氛围或悲或喜或嗔或痴,陶醉其间。它所渲染的是一种感情、一种格调、一种思想、一种心灵的震颤。如果说,轮廓是建筑的形体,材料是建筑的生命,光影是建筑的表情,细节是建筑的品味,那么建筑意境,便是江南古典园林的思想和灵魂。
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一种建筑艺术,通过它特有的物质形式———园林景观,把园主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表达出来。这种情景关系在园林中得到完美体现的,就称之为有“诗情画意”、有“意境”。游者往往能在这有意境的园林中,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同时,在思想感情和园林景观的相互交融中,又再次产生新的意境。这种艺术与精神情景物化了江南园林,它积淀了江南数千年优秀文化,荟萃了江南艺术与造物的熠熠传承,是江南建筑文化中精华、精粹,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江南的人文精神,其所蕴含的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创造集中而典型的体现,更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2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美的特点
意境能使读者(观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如身入其境,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再通过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智慧的结晶。江南古典园林将自然、建筑和人文元素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以意境创造为至高的审美取向,由意境创造确立造园的主导思想与法则,从而形成了把园林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艺术特点来进行创作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大多借中国传统院落的手法,以空间划分大小、高低、虚实、明暗、曲直,与山水、花树、景点、路桥等构成对比呼应,与富于美感很强的有机空间体系,营造赏心悦目氛围。其大中小型院落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大型院落常以围墙、房舍、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中型院落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它是园林之主要建筑的前景;小型院落多布置于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趋小,构图灵活,采光与通风较佳,通常只植乔木一两株,或栽天竹、腊梅、芭蕉,配以少数湖石,无异于大型盆景,在审美上既增添了情趣,又减少空间的单调感。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处理的特点是通透性大,凉亭、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等手法的运用,构成了建筑内外空间的交流、穿插和融合,造成深邃的空间意境。在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中,一个园门的门洞、景窗、漏窗,不再仅仅是实用性的建筑构件,而是转化成为了一件艺术景观的画框。在江南古典园林的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中,建筑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然而,正是这些建筑,往往会出现在空间联系和关键的景观节点部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过“点”(如亭)“线”(如廊)“连接”(如桥),把自己巧妙地融合于园林景观之中,完美的构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画,体现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这也正是园林建筑的价值所在。
从空间组成的成分来看,江南古典园林大多由不规则、非对称、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所组成。楼阁亭榭等建筑元素,无不围绕着丰富空间来布置。建筑穿插错落于园林之中,很符合人们游览欣赏的审美心理的节奏和韵律的需求。廊是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组织手段。无论是中国建筑环境还是园林景观,都是群体组合。群体是由若干个单体有机地构成的。这种有机构成,常以廊来串联与组织,通过廊、墙等把一栋栋的单体建筑组织起来,形成了空间层次上丰富多变的建筑群体。当人在长廊行进时,这条流动的线通常被安排为曲折迂回的,意在通过流动空间的变化来丰富体验的过程。亭一般体形不大,起到组织空间、造成空间节奏、层次美感的重要作用。园林中的道路、小径、廊道等流动空间,常常被设置为“曲”,不仅有水平的“曲”,还要有竖向的“曲”———起伏。“曲径通幽”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原则和常用手法,成了园林空间意境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曲”这种艺术处理,就会大大缩短和降低园林的艺术之美,使人们失去了对“幽”的探寻满足感。园林中先遮挡再展示的手法,称之为“掩映”,这正是为了满足人的环境心理的一种处理方法,“掩”的目的在于“映”,使人的心理经历未知—期待—想象—惊喜—满足—回味的审美过程。这种悬疑手法是对心理学唤醒理论的最好佐证,它能积极调动人的探究和想象空间,进而产生积极的审美行为。而假山,其实是真山的艺术再现,将这些山巧妙地进行微缩,用意象这一艺术手法列于园林中,从而丰富了园林空间,可谓一绝。
苏州古典园林把建筑空间表现的很有生活情趣,使人充满了想象力。在这种美的艺术意境里,有声音、有颜色、有意象、有情感,构成了全美的艺术意境,令人五官愉悦、心灵陶醉。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艺术,一种意境化了的艺术。人们正是在这些意境化的建筑空间中领略到一种美的意境。
3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美的分析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而最具代表性的拙政园和留园则分别代表着明、清两个朝代的艺术风格。创造美的意境,是江南古典园林造园的主导思想。拙政园全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其空间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同时又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给不大的空间平添了几分美感。从拙政园的空间构成来看,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拙政园的空间布局既疏放又紧凑,既开阔又幽深,既以水取胜,又以建筑、山石、草树竞美,再配以种种文学、书艺,更是构成意境深邃的景观。从空间构图看,拙政园里的水面景观,正是园主的画龙点睛之笔。其特点是围绕水景主题,各种景观独立成趣,层次丰富多变,意境开阔而幽深。许多形体各异,高低错落的建筑物临水而建。如果我们站在香洲(旱船)前面的平台上,放眼水面、丛林、亭台楼阁,就似在船上观景,美感不言而喻。远香堂西侧的香洲,是形似画舫、旱舟的园林建筑。人若站在远香堂廊下隔池相望,可见其“舫”上楼阁灿烂、层次重叠、三面临水、有隐隐浮动之感。随着观赏者缓移的脚步,景移引起了视觉的错觉,仿佛那“旱舟”也在向前徐徐移动。拙政园小沧浪位于西南隅,用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此处为水阁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东西两侧亭廊围绕,构成一个娴静的水院。
其间溪水分流,港汊出没,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光。拙政园中部,池水为其中心,水面有聚有分,其聚处如远香堂北面以辽阔见长,分处如小沧浪一带则以曲折取胜。整个水面既有分隔变化,又彼此贯通,互相联系,并在东、西、西南留有水口,伸出如水湾,有深远不尽之意。园内建筑大都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山水景色。因水多而桥多,平桥低栏,简洁轻快,与平静的水面及环境相互协调。拙政园的空间划分,妙在利用山池、树木、房屋而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山池、房屋布置疏密有致,以疏为主,空间尺度恰如其分。许多空间的处理看似不经意间随手拈来,实际是园主思想和情感的。像这类例子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所以说,“中国园林(包括园林建筑)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梁思成语),这句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苏州留园的建筑空间布局也是独具匠心。西北为山、中间为池、东南为建筑的格局,空间处理颇为精湛。建筑以造型精巧、秀丽见长,尤其临水亭阁,又以小、低、透取胜。水岸曲致多情,似尽无尽,显得朴素而自然,整个空间处处体现出以小见大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