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饰设计趋势

服饰设计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饰设计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饰设计趋势

服饰设计趋势范文第1篇

通过对一场场国际时装秀的分析,阐述当前服装设计的国际宏观趋势以及产生这些趋势的原因。运动系列、环保系列和高科技面料的运用是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对服装舒适、健康、防水透气、免烫、防污等需求的一种穿着体现。

关键词:服装设计

运动系列

环保系列

高科技面料

宏观趋势

分析

虽然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我们的生活空间正逐渐被其各种衍生物所占据。于是,在科技与自我之间,我们也在寻求新的平衡:对自然生活的渴望、对无拘无束人生的向往、对自然清晰的认识与再认识、对科技客观的评价与把握、对精神空间的深层探寻、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反思......一场场国际时装秀都强烈地给我们这些信息。消费者、生产者、乃至民族和国家都十分关注服装设计的国际宏观趋势。

那么当今服装设计的国际宏观趋势到底有哪些呢?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呢?

服装设计的国际宏观趋势是设计师必须把握的重要趋势。它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的深层定位,其包括三大趋势:运动系列、环保系列和高科技面料的运用。

一 、运动系列

现在不论是T台还是大街,时尚的运动风扑面而来:窄小的茄克、轻薄的裙子、流线型的轻便女鞋加上高科技的材料和舒适的剪裁,拉链、连帽设计、尼龙搭扣、T恤、热裤...... 其实,这并非一夜之间的改变,时装与运动装的“感情”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蒸汽机车和商用飞机使人们感到空间在不断变小、好莱坞的影剧院和纽约的摩天大厦、汽车和家用电器、各种传播媒介和每天塞满家庭信箱的各种推销目录将人们推向一种前所未有的快节奏生活。女人们纷纷走出家庭从事各种工作和体育、娱乐活动。敏感的设计师们很快抓抓住了这一社会变化。“时装女王”夏奈尔在女装设计制作中首先引入了针织概念,设计出朴素而时髦的机能性很强的管子状女装(将在此之前只用与于男式内衣的针织面料做成男式女套装,无领对襟羊毛衫套等),虽然她的锐意创新招来非议纷纷,但却同时发出了一个革命的信号:柔软、轻巧、不皱、针织令行动自由,让身体毫无羁绊地移动。它使人感觉自由舒适又毫不影响优美风度。同时夏奈尔还创作出长及腿肚的长裤、平绒茄克和大框架墨镜等一系列运动型作品,被誉为“运动型之母”。夏奈尔虽然“只有一种样式”(夏奈尔自称),但她的样式却有惊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这是一种与现代生活非常合拍的,结构简练、合理、实用性很强的20世纪的代表作。

历史上运动时装成功范例府拾皆是:八十年代,极富运动精神又不缺乏女性味的索尼娅·里奇尔那舒适的海绵慢跑鞋是妇女们的青睐之物;她们还爱穿马里捷和费朗索瓦·吉尔搏设计的牛仔衣;还有十裁不衰的鳄鱼翻领运动衫;雷佩托设计的轻便舞鞋,混色的阿迪达斯迷你茄克和飘马的塑料运动包......

近几季的运动系列服装更是愈演愈烈,在颜色和面料上,金属系列与明亮色(鲜黄、粉玫瑰色、橙色、草绿色、靛蓝色等,虽不是整体使用,但却有一种标志、一种在路上起信号的作用)的搭配,面料采用半透明尼龙、浆棉府绸、丝质雪纺、网状面料、翻新牛仔布、皮革、仿毛皮等;在外型上采用无袖短上衣、T恤、包型臂饰、无袖背心(两种面料叠用)、皮上衣、短裤、五分裤、运动配饰等,值得一提的是腰间背包,包型臂饰,展示出青年人希望两手空空,无任何负担,渴望自由的思想;在服装细节处理上,拉链与系带结合使用、衣兜处凸型滚边、暗扣新用途——尼龙搭扣、金属小扣、拉链代替钮扣、同质材料与其它材料综合使用,鞋子使人想起那种专门保护脚的鞋子——流线的造型从侧面看象一辆法拉利赛车,等等。现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年轻人或是长者,都穿上了球鞋和轻巧的茄克,运动装消除了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差异,难怪一位时装史学家说:“运动装是一个全球化世界的标志性产物,过去的价值观失去了它的合理性,而人类尚未发明出新的玩意儿取而代之,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前途难卜的千年。面对疑惑,有两种态度。聪明的人踩着篮球鞋、套上拉链衫轻松自在地冲向未来,其余的人则蜷缩在自己狭小的壳中。”

横亘于两个世纪交汇处的运动装选择了我们,紧张工作下的新千年的我们能拒绝她吗?

二、环保系列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设计倾向。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们掀起了一股“生态学热”的风潮,不断推出环保系列服装,而且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这股热潮有増无减。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以自己的生态环境换来了这种发展:黑烟、废水、废气、酸雨、温室效应、原油污染、病牛病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于是各国人民都开始自发地反省和制止人为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国际性的环境保护组织成立了。时装向来就是社会事象的睛雨表,“生态学热”这一主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现在国际时装设计在这一趋势中的主要特点是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和新的节俭意识。

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海滩色、泥土色、森林色、天空色、冰川色以及非洲原始民族的自然色彩是设计师的主要用色。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在面料上选用一些未经人工处理的本白色原棉、麻、生丝等天然纤维织物,加上粗糙的手感;在造型上采用不加垫肩的自然肩线,追求无拘束的舒适性、原始民族服饰中一些自然随意的造型特点以及“内衣外化”、“薄、透、露”等手法大量使用;同时伴随生态保护意识出现的是人们对资源的珍视,开始重“质”而不是重“量”,追求以最低的素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强调节约和废物再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的“破烂式”令世人瞠目,现在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也出现了类似的设计倾向:故意露着毛边或流苏装饰,或不拆衣服的缝捺线,或有意暴露衣服的内部结构。甚至粗糙的大针脚也成为一种绕有趣味的装饰。在2000年12月份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在日本设计师古川云雪先生的时装秀中始终给我们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环保:手绘的鹦鹉图案、针织面料上印的昆虫图案都出现在时装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这些面料大都是由环保厚材料做成的,就是用饮料瓶碾碎后纺成的,他说:“我热爱自然中的色彩和图案,太阳的火红、鲜花的艳丽及各种生物的形象、都是我灵感的源泉。这次时装秀的主要目的是要向人们提倡一种环保的意识,环保理念深入到我的服装中,热爱自然就要保护它。这些环保面料设计成的时装,既是人类一种智慧的展现,对大自然也是贡献,而且对身体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对皮肤也有一些好处。”

这些现象,无不说明一个事实,环保这一主题在时装界方兴未艾,从某种角度看,它将引发一场人类服饰文明的深层革命。

三、高科技面料的运用

高速发展的科技使我们的很多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同时也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制造了不少麻烦,我们面临着由于臭氧层的破坏而导致阳光中过度紫外线的辐射;电脑、微波炉等家电以及手机的电磁波的辐射等,这些辐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需要抗此类辐射的新型面料,同时随着我们人类自身文明的发展,我们其他的诸如舒适、保健、防水透气、免烫、防油污等需求也要得到满足,现在,高科技已能使我们的这些种种需求变为现实。例如,用微细旦长丝制织的高密度织物,具有优异的防水透气功能,解决了以前防水织物闷热不透气的缺点;“棉+莱卡”的内衣解决了以前纯棉洗涤后变型、缩水、走样的问题;“舒丝莱卡”这种高科技材料做成的内衣在强化塑身承托效果之余,更让女性感受到贴身的舒适与自由,打破了有关内衣“修形与舒适”不可兼得的观念;还有冬暧夏凉的面料、反射红外线的面料、消臭面料、防蚊虫叮咬面料、智能播放音乐面料、随环境温度或光线变化而出现变色的面料等等。这些高科技功能性面料不胜枚举。千变万化的面料为服装设计的国际宏观趋势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服装与高科技面料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服装设计的国际宏观趋势是以面料材质为构思创造的源泉,通过面料发挥与众不同特色,表达时装设计师的创意与灵感,传达服装最本质的美。现在高科技功能性面料正在走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运动系列,环保系列,高科技面料的运用这三大宏观趋势并不是单独存在、绝无联系的,一方面,所有技术性的发明和新面料首先运用到运动服装,如前面所提到的冬暖夏凉的面料首先运用在登山服,消臭面料运用到足球服、反射红外线的面料运用到长跑服等。再如古川云雪先生的环保系列时装面料本身就是高科技面料;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人类自身不断变化的需求心理的作用,总是希望有新功能的新面料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就促使新面料不断地被开发和被国际时装设计师们所运用。可以说运动系列、环保系列这两者与高科技材料的运用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一体。

参考文献

[1]

李当岐《服装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7~299

1998年7月第一版

[2] 《世界时装之苑》杂志

1999年第8期

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社合作出版

64~66

[3] 《服装时报》 2000年12月29日第9版——时装周专版

服饰设计趋势范文第2篇

1 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崇拜

自然元素的概述:在当代服装设计中时常提及“设计中的自然元素”一词,那么到底什么是设计中的自然,什么是设计中的元素呢?我们所说的自然是指大自然即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它是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总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水、空气、山脉、河流、微生物、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等。而“元素”根据《辞海》中的解释为普遍意义上了解的最初被应用于化学和数学领域中的抽象名词,是指构成事物的基本物质的名称。服装设计中的“自然元素”概念则是借用了元素的化学及数学的概念,引申为服装设计中以大自然为灵感源的服装的具体细节的集合。包括色彩、造型、图案、材质、装饰手法等能够传达设计者设计理念的服装构成。设计师千奇百怪的设计理念就通过元素符号这一媒介进行物化的表现,传达流行和时尚的信息。而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的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深深的依赖和崇拜。科学表明,人类的穿衣历史至今已有 7 万余年,从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穿兽皮,盖草叶的原始欲望和需求,到今日追求的社会地位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服装经历了一个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的一个过程的转变。但是无论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元素的运用还是现代的服装设计,统统是对自然元素无论是物质或形态的依赖。

2 自然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2.1 自然元素应用于服装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的时代精神。服装不仅浓缩着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自然元素就通过服装这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古往今来,不分种族地域人类不停地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从自然中汲取材料利用自然元素变换着服装的色彩、图案、和材料。

2.1.1 自然元素在服装色彩中的运用

《天工开物》记载:“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大自然浑然天成的色彩就是设计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一方面日出日落的瞬间的唯美,花卉绽放时的绚烂艳丽,海底生物在万丈海底下的璀璨色泽都被人们运用到了服装色彩美学中。在查罗•莫拉(Charon Mora)的书中,曾经对设计师阿莱格拉•希克斯提问:你的服装系列的色彩灵感从何而来?设计师回答: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树叶、昆虫和贝壳都能激发我的灵感。设计师从丰富多彩的自然中提取元素,从生生不息的万物中汲取色泽,大美的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大自然的馈赠永远都是慷慨的,神秘的黑色,艳丽的红色,纯洁的白色,传奇的棕色。“色彩!时尚!我爱它!”汤姆•福特(TomFord)曾在 2003 年秋冬时装会的后台发表过这样的感慨。汲取大自然中最浓烈奔放的色彩,为 YSL的成长史添上一笔极其重要的绚烂印记。另一方面对大自然的崇拜造就了自然元素在服装色彩中的地位,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涵义。中国自古以来就尊崇黄色这也与对大自然的崇拜有关。黄色五行为土,按中国的阴阳学说这种“土”就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土”为尊。此后这种思想又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处于“中央土”的帝国,而有别于周边的“四夷”,这样“黄色”通过土就与“正统”、“尊崇”联系起来。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黄色与君主就发生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样,黄色就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种朴素的唯心主义观,自然元素就这样被广大劳动人民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

2.1.2 自然元素在服装图案中的运用

图案元素应用于服装表现为以印染、刺绣、提花、缀等各种手段在服装表面形成的各种抽象的或是具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装饰符号。早在夏商周时期,勤劳的古代中国人民就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图案应用于服饰的装饰。秦汉时期有代表性的织物图案就是人们学习自然利用自然的代表。马王堆出土的对鸟菱纹绮的图案组织,以双菱纹为骨骼,在菱纹中交替填饰以双鸟和图案化的植物纹,图案精巧而优美。相比较于 2011 年的国际时装周频繁出现的动物纹理印花,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演绎大自然原始和自由的风貌,传达着奔放的气质。Louis Vuitton 的长颈鹿(图 1)、熊猫,MiuMiu 的鹅、大雁和蛇,前者在乎存在感和写实感,后者则强调神韵上的妖冶抽象,各有千秋。

2.1.3 自然元素在服装材料中的运用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这是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代表作《织妇词》。早在新石器时代, 中国就已发明丝织技术。1958 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公元前 2700 多年的丝织品(图 2),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丝织实物,而皮、革、棉、麻,这些传统的有机材料早在商周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使用,历经千年的历史演变,它们依然是人类着衣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人们不断从自然中汲取元素创造更多的可穿面料,比如说近几年来经过改良的天然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玉米纤维、竹纤维、牛奶纤维这些新兴原料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元素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以牛奶纤维举例,它的原料是液态牛奶的奶制品提炼残渣——奶粕,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制成牛奶长丝或者牛奶短纤维。这种面料轻盈柔软,具有特殊的生物保健功能。材料上的环保,资源上的节约这都是对自然元素在当今社会的全新应用。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断的改良着传统材料。随着环保主义和复古主义思潮的泛滥,传统面料经过改良同样焕发了新的神采。设计师梁子与品牌“天意”的成功跟莨绸这种看似朴素的面料不无关系。大自然为莨绸提供了所有原料,从织布的蚕丝到染色的河泥无一不是大美自然的馈赠。梁子在取古存精的同时还不停的改良着莨绸的不足,比如说受传统染色方法的限制,莨绸的颜色暗沉且可印染的花色图案都相应有限,很难制做出浅色的面料。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色彩各异的新型莨绸出现在“天意”的卖场里。这也是对自然元素的更进一步的改良。

2.2 自然元素在服装款式设计中的运用

自然元素在服装款式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服装廓形的影响。服装的总体印象由外轮廓决定,是服装款式设计的基础。在大自然中,造型元素千变万化,随之人们可利用的元素也取之不尽。设计师自然不会错过这些模仿的对象。宋代的展翅漆纱襥头,即俗称的乌纱帽(图 3),此帽制出于北齐,是一种黑色罗纱做的软胎帽,形为禽鸟展翅。制作者以自然中展翅高飞的禽鸟形象赋予帽子以新的型制。20 世纪 80 年代,蝙蝠衫(图 4)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款式,髦青年视其为必备的时髦行头。蝙蝠衫得名于它与众不同出奇夸张的袖子,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双臂展开,形似蝙蝠。以自然中的生物外轮廓为设计元素的服装还有诸如孔雀裙,喇叭裤,荷叶领,灯笼裤等造型。这些都是设计师利用自然元素在服装中的不同演绎的结果。

3 自然元素在服装上的发展和创新

服饰设计趋势范文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era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apparel industry is going to follow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dvocate "low-carbon lif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clothing in low-carbon economy era is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lothing are proposed. This paper tried to transform the old clothes and fabric to provide useful less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lothing. The low-carbon products will b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garment industry.

关键词: 低碳服装;面料再造;发展

Key words: low-carbon clothing;fabrics and recycling;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324-03

1 什么是低碳服装

低碳服装广义上讲就是一种服装环保概念,它选择总碳排放量较低的服装,使用再生服装材料,以及提高其利用率,减少服装服装总消费。因此它就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费服装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较低的方法。

以降低碳排放来说,化纤类服装本身不易降解,其生产过程是利用石油等原料人工合,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水,棉、麻等天然纤维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天然化纤的面料。另外,购买的服饰和其生产过程应该符合低碳标准,尽量少买不必要的服饰、据国外相关资料显示以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为例,少买一件500克的衣服就能够减少5.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全国2500 万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减少的碳排放量就是14万吨二氧化碳。而穿过的衣服最好能够循环利用、洗衣、烘干和熨烫的次数也最好减少,从机洗改为手洗,变烘干为自然晾干,减少衣物熨烫都是降低能耗的途径。从减少碳排放量方面来讲,首先,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水,使用的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人工合成,所以化纤服装本身不容易随时间得到降解。然而棉,麻等天然纤维较少的人工合成能减少碳排放更有优势,由此可见,我们应选择天然纤维织物;此外,购买服装和其生产过程应符合低碳的标准,尽可能的只卖自己需要的衣服和装饰,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就以每年买一个的衣服为例,买一件500克的衣服就相当于5.7公斤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假使全国2500万人每年都多买一件衣服,那就将会使的碳排放二氧化碳增加14万吨;还有就是尽可能的循环利用旧衣服,衣服尽量减少被洗、被烘以及被熨烫,也就是说减少机洗增加手洗,变烘干为自然晾晒,不要频繁的熨烫衣服。这些都是能够降低对能源和材料的消耗。

少购置新的服饰能够减少碳排放量来说衣服,可减少碳排放量,闲置不穿的服装越多就相当于有更多的碳排放。年轻人追逐千变万化的时尚乐于添置新衣,旧衣则被长期搁置甚至被丢弃。旧衣的捐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需要保证捐赠渠道的畅通性。从废物回收利用方面来讲,对旧衣服的再利用和翻新在避免搁置和丢弃造成的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服饰的再利用,从而减少碳排放。其中包含一定的商务机遇。一些城市也出现了针对旧衣服缝纫开设的商店,而且电视网络等媒体也在介绍利用旧衣服的措施,这是一种集环保和实用为一体的时尚趋势。在国内,旧衣的翻新只是注重了衣服的功能性,而国外在功能性之外还注重了服饰设计的美感性,以及在参与翻新设计的趣味性。在国内,旧衣翻新的改造方法在一些专门的网站上可以搜索到,但是还需要向国外学习,增加专业人员参与设计的指导。目前大部分的服装品牌与服装的修改仅仅限于建立在购物商场的一个角落里员工简单的修改裤腿或者腰围尺寸,应该采取更好的措施促进品牌服装的修改,比如为服装提供个性化的设计改制;为消费者提供自己动手设计和修改的服务等。国内DIY理念运用于旧衣的绿色改制的趋势没有起步的原因在于国内的旧衣翻新少有设计感而且旧衣改制采用的一些措施、技术、材料、工具成本较高。相对而言,国外的低碳环保理念的翻新则得到完善的发展,因为其利用互联网,书籍和其他的方式向大众向大众传授的技术窍门改制的主体不仅包括服装,还包含包,眼镜及相关的配饰,并提供了一系列关于使用的材料,工具等的相应介绍。

服饰设计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热力网设计,地沟,坡度,管道

中图分类号: TM621.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迅速崛起。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包括热网在内的地下管线的建设也的迅速增长。大多数人都知道,热网建设需要的成本较高,一般为整个供热设施投资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现代城市居民区和工业区的供热热力网,除个别地区外,一般都采用地沟敷设。采用热力网地沟敷设计,既不影响厂区环境美化,又不影响厂区内的交通安全.虽然建设通行地沟和半通行地沟检修和维修方便,但是却大大地增加了基建投资和施工周期,因此绝大多数热力网设计都采用不通行地沟.为了给热网建设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下面将对小型厂区的热力网地沟敷设进行论述分析。

1、热力网地沟敷设概述

热力网是由集中供热而形成的供热管道的集合网。热力网是热电厂和中央锅炉房的配套系统,是集中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热力网地沟敷设是指供热管道采用地下管道铺设。供热管道须考虑保温、热膨胀补偿、运行检修便利和防腐等问题。热网敷设方式有架空和地下敷设两种。架空敷设即将热力管道安装在支架或栈桥上。架空敷设最经济,便于检修,也最可靠。但由于地面上布置的要求,此法不能广泛推广,只用于建筑物或天然障碍复杂交叉处、沼泽地以及地面布置许可的工矿企业内部。更常用的敷设方式为地下敷设,它又分地沟敷设和无地沟敷设两种。按结构尺寸,地沟敷设又分为通行、半通行和不通行三种。通行和半通行地沟敷设最可靠,但造价最高。不通行地沟敷设不理想因地沟漏水对管道有腐蚀,破坏保温层的保温性能。所以大多数小型厂区都采用热力网地沟敷设设计。

2、热力管网的布置与形式

小型厂区热力网的布置应在厂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与厂区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协调;考虑热源位置,热负荷分布,与各种地上、地下管道及构筑物、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厂区供热管网分为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因枝状管网形式简单、造价较低、运行管理方便,其管径可根据热源距离增加的用户的减少而逐渐减少。因此厂区供热管网多采用枝状管网地沟敷设的布置形式。管网布置应根据已拟定的供热管网系统和各用户的热负荷、厂区地形图(包括横纵坐标、高程和用户位置)、热源布置(包括热网接口尺寸)和对外供热最大负荷、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和地下设施等资料进行。厂区热网管道应考虑电厂厂区近、远期扩建规划,主干管应按最终容量考虑,一次建成。

3、地沟及检查井设计

热力网地沟敷设需要较高的设计技术,而且注意的问题很多。第一,地沟的设计。很多小型厂区的热力网都是采用的地沟铺设设计。一般小型厂区采暖管道数量不多而且管道管径较小,所以大多数是不通行地沟。当有大量富裕热量可以外供热时,多采用架空管道敷设。低支架敷设时管道保温层外表面距地面净高不低于0.5米,当通过道路时管道保温层外表面距地面净高不低于4. 5 米,以保证车辆安全通过。基于上述所说,以下着重介绍不通行地沟敷设方式及设计方法。厂区热网管道采用不通行地沟敷设时,应尽量避让主车道,减少施工、维修给交通带来的不便。尽量避开湿陷性黄土、垃圾回填土地带、地震断裂带、滑坡危险地带以及地下水位高等不利地带。主干线应尽量走热负荷密集区域,分支管线亦应尽量靠近用户,力求达到最短的管线和最经济的造价。厂区热网管道在规划走向前应与厂区内其他公用设施如厂区动力管线、埋地电力网、给水排水网相协调,如无法避免在同一平面布置或相互交叉时,可采取错开标高的方法解决。尽量避免管线相互打架,最大程度减少给施工和将来运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厂区热网地沟应与厂区道路和建筑物平行布置,避免穿越建筑物或在建筑物下敷设。敷设时沿厂区道路一侧敷设在车行道外侧,如任意敷设可能把后期场地占用。给后期扩建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地下敷设的地沟应有一定的坡度,地沟坡度应与管道敷设时坡度相同并且坡向也相同。

第二,检查井的布置。厂区内敷设的地下供热管道,在管道分支处(主干管与单体建筑物连接处)和装有补偿器、阀门、排水除污装置和放气及压力和流量计量表装置处,应设置检查井,以便检查管网运行情况和管网出现故障时维修时使用。检查井的尺寸应根据井管道的数量、管径和阀门及其他仪表的尺寸确定,一般净高不小于1. 8 米,干管保温结构表面与检查井地面距离不小于0. 6 米。检查井的人孔直径不小于0.7米,人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并应对角布置。为方便检修人员进出检查井,人孔应避免设置在检查井内的设备的正上方。

第三,热力管道的布置。小型厂区室外热力网管道由于热媒温度、压力不高故一般采用钢10的无缝钢管即可满足设计要求。为保证管道疏放水和排气的通畅,水平敷设的采暖管道应设置一定的坡度。管道敷设时坡度应与地沟坡度相同并且坡向也相同。热水供水管道应抬头走, 蒸汽供汽干管、凝结水管道,回水管道应低头走。在管道疏水方面,应在水平管道上每隔100 米至150米设一个启动疏水点。在蒸汽管道的低点和末端及管道上升段之前,应设经常疏水点。水平布置的蒸汽管道顺坡每隔400 米至500 米,逆坡时每隔200 米至300 米应设置启动疏水和经常疏水装置。所有设置经常疏水的地点应同时设置启动疏水装置。在管道放水方面,应在蒸汽管道及热水的低点和末端及管道上升段之前,设置管道放水装置。蒸汽管道的放水装置与疏水装置一般可以联合装设。热水及蒸汽管道的疏放水阀门一般采用截止阀。在管道放气方面,热水及蒸汽管道的高点及可能积存空气的凸起布置管段,应设置放气装置。放气管应采用厚壁管道。热网管道放气阀门一般采用闸阀。在管道补偿方面,热网管道补偿一般应尽量利用管道的转弯进行自然补偿,在无法利用自然补偿的直管段上采用方形补偿器或套筒补偿器来补偿管段的热伸长。补偿器应安装在直管段上两个固定支架的中心或接近中心的位置,当不能满足时不得少于两个固定点间距的1 /3处。水平布置的方形补偿器两侧外伸臂的直管段的适当位置应设置导向支架,防止产生纵向弯曲。热网管道的补偿器安装时必须拉伸补偿量的一半。在管道连接方面,热网管道一般采用焊接连接,管道与设备、阀门或其他需要拆卸检修管道的连接采用法兰连接。在管道防腐方面,地沟内敷设的供热管道及其附件、支架均应防腐除锈。在管道保温方面,所有表面温度高压50摄氏度的供热管道及其阀门等附件均应保温。在地沟内敷设的凝结水管不保温。检查井内的管道及阀门等设备,保温结构表面温度应低于60摄氏度。保温材料管道及其附件、支架刷底漆前应先除去表面灰尘、污垢、锈斑及焊渣等物。地沟内敷设的不保温供热管道及其附件、支架刷一道防锈底漆,两道耐热色漆。保温管道刷两道底漆后再做保温层。在管道除污方面,热水管网主干线的低点,垂直升高的管段前、分段阀门前应设置阻力小的永久性除污装置。在管道试压方面,室外热力管道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严密性水压试验。

4、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小型厂区热力网地沟敷设设计应注意的管网设计、地沟敷设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地沟敷设网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在为地沟敷设设计者们提供相应的参考,注意地沟敷设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保证设计师们设计的地沟敷设设计方案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S].

[2]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S].

服饰设计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智能化;需求分析;模式研究

服装设计的智能化发展,通常是基于对生命系统的模拟与感知,来构建基于服装传感技术的双重反馈机制。智能服装设计能够从感知、反馈与反应中来满足智能服装的设计需求,其前沿技术是建立在服装材料的智能化,特别是记忆材料、变色材料、相变材料等;另一方面依托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柔性传感器、导电材料来实现通信。智能服装作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已经成为当前可穿戴多媒体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传感技术、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为智能服装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针对智能服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将着重探讨智能服装的设计需求,以及设计模式,并就未来趋势展开探析。

1智能服装的设计需求

智能服装设计是以科技为驱动力,并从可穿戴性上来说科技与服装设计的融合。智能服装设计的需求是基于用户为中心,来将服装设计与智能化技术进行平衡。如J.Rantanen等人设计的雪地救援智能服装,从满足极地严寒条件下,实现电子组件与服装美学的融合,并能够为用户提供定位、健康状况监测等;J.McCann等人利用决策树法来探讨智能服装设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满足用户自身可穿戴需求,从服装的合体性、透气性、吸湿性等方面来调节服装的舒适性;二是满足用户的作业需求,如具备与某行业相关的服装整体和细节设计,便于适当场合、主要活动的作业规律等;三是满足用户文化需求,即能够从穿戴中遵守相关着装规定,并不影响用户对其他服装的穿着需求;四是满足美学需求,能够从服装的颜色、款型、样式等方面体现潮流等美学特征,从而为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智能化服装。

2智能服装设计的技术手段及表现

智能服装的服装与科技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从智能服装开发来看,其关键在于新技术的运用来满足智能服装的设计目标。

2.1柔性设计技术

所谓柔性设计技术是基于生物医学实现智能服装设计的一种应用,通过在面料中嵌入电子系统线路,并与腰带、衬衫等其他服装共同构成微电子接受、通信系统。如利用传感外套来改变服装的情境感知能力,实现对不同运动需求下的具体操作。在科技运用中,这些传感器与面料的结合,还可以与电脑相连,满足信息存储与交互。如雪地救援智能服装,内置GPS定位系统及电子指南系统,便于穿着者根据自身需求来定位,并获取极地气象信息。在传感器技术中,一方面从内置的光线、声音脉冲装置来获取异常信息,并触发相应报警信息;如果用户在1min中取消报警,则消息被取消;否则则通过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向外发送警报信息。

2.2智能服装面料设计

从智能服装的发展来看,智能面料设计对于提升智能服装的舒适性具有重要作用。以雪地救援智能服装为例,内衣、背心、裤子等,其材料多采用针织技术,并通过相变材料来调节体温,提升舒适度;在外套材料上,利用聚四氟乙烯材料来制作锦纶布,不仅具有抗破坏性,还具有耐磨性,吸湿性等。当然,智能服装设计在功能上可以利用面料设计来保障合体性,改善智能服装的美学效果。如军用服装中采用面料分层技术,内层材料具有吸湿透气、快干、导汗等功能,外层面料具有隔热、保温,且能够与周围空气形成平衡。可见,智能服装的设计目标在于从科技运用上、面料设计上来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最大化增强服装的舒适性。

2.3智能服装造型设计

从造型设计来看,智能服装的研究较少。如L.Li等人通过研究医疗智能服装,利用针织技术来设计经皮神经电刺激智能服装,能够满足医疗智能服装的治疗效果。在选型上比正常服装小,并通过肩线前移、缩小领围等方式,便于衬衫上的电极能够刺激人体穴位;在缝制上采用手工方式,以保障服装满足患者的身体需求。另外,S.F.Rogale等人通过研究自动热防护功能的智能服装,从夹克造型应用中来制板,制作出满足特定活动需求的舒适性夹克。在智能服装设计上,多依赖于市场需求来融入智能化技术,在造型设计上,也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变化来导入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法,使其更具综合功能性要求。如草地消防服装,首先要考虑其生产条件、安全性及穿着舒适度,并保障各运动关节点不同部位之间的关系协同。如在服装细节设计上,要注重裆部的弹性,能够满足活动需求;在拉链设计上采用魔术贴;在腰带设计上增加可调节设计,如松紧带等。

3智能服装设计的效果评价

智能服装在设计上不仅要求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从智能服装的电子模块、整体效果上具备舒适性、可用性。由于电子技术本身的特点,对于智能服装设计还需要通过检测,确保各项模块达到相应要求。如对于雪地救援智能服装,不仅要进行洗涤测试,电子模块测试,还要通过真实的使用环境,来测试其整体性能。在单一电子技术测试中,通过配置相应的测试模块,将至性能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来获得智能服装的电子技术稳定性。在真实环境测试中,通过模拟各类真实使用环境,如滑雪环境、机动雪橇作业方式等,对可能触发的报警系统进行综合测评;另外,对于雪地救援智能服装的电池能耗进行测试,对其用户界面及导线稳定性进行优化。在老年智能服装测试环节,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获得使用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对智能服装用户需求分析中,特别是穿着后评价,其喜好程度、使用建议进行分析,来获得相应的改进思路。由于智能服装在使用领域、功能设计上存在差异性,对用户需求的分析,以及对智能服装的测试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智能服装的测试与评价可以采用分级式体系,从基础物理分析、电子测试、气候适应性、服装舒适度及服装现场试验等方面来获取全面评价信息,为优化智能服装设计模式提供参考。

4智能服装设计的趋势

通过对智能服装设计的分析,在未来发展趋势上,智能服装重点在于技术创新,特别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的发展,为智能服装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智能服装设计模式的研究,将会更加关注智能服装的开发与评价,特别是从人的需求、行业发展上,通过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推进智能服装设计商业化、大众化发展。国外在智能服装设计领域,一方面从智能服装的功能上满足专业性要求,另一方面从健康、时尚、绿色环保等方面来推进智能服装的市场化发展。另外在特殊领域,如军队、救援、防护等行业,智能服装设计将在智能技术提升是行满足特殊性要求。我国对智能服装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将着重从提升智能服装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智能服装的交互性上,围绕用户需求,加强学科交叉与重叠,突出智能服装设计的技术性,来提升我国智能服装的自主研发水平。

作者:诸燕亚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苗,李俊.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J].纺织学报,2014(02).

[2]王军,陈晓玫,穆芸,李晓久,潘力.智能纺织品的内涵、设计及其应用前景分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