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青海省;水资源;政策;生态补偿
近些年来全国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消耗也大幅增长。而进入新时期,在诸多国家重大战略面前,都对水资源的调配与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青海省,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作为中华水塔,是三江源的所在地、国家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却面临着有水不能用和有水用不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且青海省是全国性水源地,而我国专门针对水源地发展的涉水政策法规起步较晚,其制定、部门权责的划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失。种种困境使得青海省在面对省内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时,所面临的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
1 青海省水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青海省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积极应对水挑战,中央以及青海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以解决其水资源矛盾问题:如一系列国家水资源立法体系、青海依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颁布并实施的《青海省河道管理办法》等针对性较强的文件;除此之外,青海省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事实表明,青海省的现行水政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发现,在青海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生态资源环境得到维护的同时,现行涉青水政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新时期青海省水资源需求战略规划的实施与青海省水利事业的发展。
我国专门针对水源地的水政策法规起步较晚,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部门权责的划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失。在对涉及青海省的现行水利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分析以及实地调研中,发现青海省的现行水利政策存在如下问题:水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现行水利政策法规体系缺乏有机内在联系且对水资源的保护规范不到位、水资源产权法律界定不清、水权行使主体不明确、水权转让试点对失水农民生存问题重视不够、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范围狭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途径单一以及补偿资金筹集及管理效率低等。各层级的法律法规较零散、不协调、缺乏一致性、适用性不强等问题使得其难以对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具体环节给予指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海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限制了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2 青海省水政策需求
2.1 东部干旱山区水资源政策需求
众所周知,东部地区是青海省的重要农业产区,故东部地区的水资源政策需求中,农业用水政策需求最为迫切。为确保该地区水资源需求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其政策需求有:有从法律、经济等方面扶持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出台的需求,以鼓励水利工程建设;有制定鼓励、加强农业节水,对农业节水各个环节的产业予以支持的政策法规的需求,以提高用户节水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有促进农业用水研究、技术推广的相关法规细则出台的需求,以具体指导其生产实践等;有加快建立完善的青海省水权转让机制的需求,硖岣吲┮蹈咝в盟和节水水平。
2.2 柴达木地区水资源政策需求
柴达木地区的工业用水水政策需求较为急迫。而工业用水的最大难题是废弃水的处理问题及工业用水水平提高的问题。故其水政策需求有:需要有从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维度促进工业节水的政策法规,如实施梯度水价等;需要有强制以及鼓励企业节水减排、提高污水排放标准的政策法规,以减少水污染以及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需要有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相配套的规章制度;需要扶持水务专业化管理模式建设的政策,以促进其建设和发展。
2.3 环青海湖地区水资源政策需求
环青海湖地区,是青海的人口集中区域,保障此地区的城镇生活用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其所需水资源政策有:有出台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生活节水等方面相关鼓励政策、办法细则等的需求,强化生活和服务业用水管理;有尽快建立建成以按市场规律调整水价的机制的需求,运用好市场和价格两个杠杆;有制定扶持鼓励污水处理企业、水资源保护企业或项目政策的需求;需要建立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与备用水源建设的政策。
2.4 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政策需求
祁连山被誉为河西走廊的脊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中,存在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不同步、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因此,祁连山地区的水资源政策需求有:需要有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办法细则,以促进其落地、实施;需要有系统、完善的生态功能区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尽快完善生态功能区的补偿机制,以提高生态功能区内各方的水资源保护积极性;有积极探索祁连山林区碳交易机制、创新“以碳养林,以林涵水,山青水秀,中华氧吧”模式的需求,以拓展青海省善林水的多维度,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2.5 三江源地区水资源政策需求
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其又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类型区,而三江源地区进行水生态保护投入的保护工程直接成本和地区限制发展的间接成本都十分巨大,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低,使其收支缺口很大。因此,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政策需求有:需要有系统的、完善的生态功能区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需要尽快出台三江源区水生态保护的专项与系统设计等;需要尽快完善三江源水生态补偿机制的需求,特别是将水生态补偿作为三江源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
3 青海省水政策建议
3.1 国家涉青水政策建议
3.1.1 重新调整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面对黄河输沙用水量已大大节省,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已建成供水等新情况、新形势,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黄河可用水量分配方案已不再适用,建议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更加合理的新分配方案。而新分配方案的水量分配倾斜补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面向青海省未来发展需求提高全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二是在黄河流域正常年份可供水量分配指标中提高青海省所占比例;三是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的适当倾斜。
3.1.2 加大对青海省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扶持力度
青海省水资源面临着资源总量和时空分布不均、社会发展需求不均衡的严峻问题,因此青海省需建设重大跨流域调控和输配水的水利工程来应对其工程性及资源性缺水,以提高其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故建议国家可对青海省此类工程从经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经济上,构建可采用经济支援的手段,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及“PPP”模式等,加大对青海省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促使合适、必需的水利工程高效上马;政策上,可对此类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以及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等,以促进青海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1.3 优化完善青海省作为国家水源地的补偿政策
目前我国的补偿制度仍停留在政策和行政法规零星规定的理论层面,但补偿机制属于实际操作范畴。因此,应借鉴国外水源地补偿运作的先进模式,以及国内部分省市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快优化完善青海省的补偿政策。首先,应健全水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法律体系及明确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地位,为生态补偿的实施和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应从政府经济补偿和市场经济补偿两方面来完善青海的经济补偿制度建设,以明确补偿资金来源、补偿途径等;再次,可对青海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推进返补利税机制建设,以活跃青海投资氛围、吸引技术人才聚集、提高生态保护积极性等;最后,还应健全青海省补偿管理制度,如建立上至国务院下至各地方行政区协调统一的补偿管理机构等,以保证补偿机制的运行,补偿对象的确认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估等。
3.2 青海省水政策建议
3.2.1 全省范围内水政策建议
(1)加大对省内水资源开发等水利工程的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好青海省水资源分布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政府可通过把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列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扩大工程建设融资渠道等手段予以经济支持;通过对相应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审批、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出台相关水利工程实施细则等途径予以政策和法律支持等。此类工程从经济、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予扶持。
(2)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及优化配置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要优化配置、合理利用。青海省可通过水权制度创新以及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
青海的独特优势,在于生态地位的独一无二,具有着无法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这是青海最具影响的品牌。故青海省应建立建成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来加强水资源管理,这是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的一部分。
(4)加大对相关科研、技术新工作的扶持力度
理论研究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青海省应加强鼓励各科研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对节水、流域生态补偿等领域的研究。水资源开发保护与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可以设置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专项;应成立相应的科研基金等以增加对相关科研工作的经济支持。
(5)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总体看来,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业务需要,水量调度和水环境保护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和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故需要将原有水资源管理领域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完善,进而实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水平。
(6)加强水政策宣传教育及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为确保青海省水相关政策的全面高效实施应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应通过正式会议、讲座、新闻媒体等宣传方式,加强水政策的宣传教育;也应通过建立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协商对话制度等方式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3.2.2 省内不同区域水政策建议
(1)东部干旱山区水资源政策
农牧业是青海省的传统及支柱产业,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青海省今后的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同时农林牧要走产业化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可通过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加强节水研究及推广农业节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及加强农业区水权转让机制建设等方式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2)柴达木地区水资源政策
近些年来,柴达木地区在其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用水粗放、用水效率低、污水排放超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与柴达木地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相背离。为此,该地区应施行梯度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同时建立工业水价预报预警制度;需出台奖罚分明的政策,强制污水达标排放,加强中水利用,以促使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用水水平;结合柴达木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让三条红线“硬”起来;还需建立水务专业化管理模式,如参照上海市模式,以满足柴达木地区的发展需求。
(3)青海湖地区水资源政策
青海湖地区可利用市场和价格两个杠杆,按市场规律调整水价,以及尽快出台居民节水鼓励办法细则,以调动社会节水积极性、遏制城市局部下沉,减少水污染,使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同时还应加强对废水处理产业的扶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污水作为可利用的资源将是解决青海湖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4)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政策
祁连山地区必须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发展之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就要求祁连山地区应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动真格;同时也应完善对该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生态补偿领域,逐步提高补偿标准等;祁连山地区可探索“以碳养林,以林涵水,山青水秀,中华氧吧”模式,拓展青海省山林水的多维度,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祁连山地区生态美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5)三江源地区水资源政策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类型区,因此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政策也应先行先试。首先应设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专项,专门用于三江源及其保护实施主体地区的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等相关工作;其次,着力建设以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补偿机制,以弥补三江源水生态保护损失的机会收益;还应根据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需要逐步设立生态税,将现行宜于以税收形式管理的环保收费项目逐步纳入征税范围,比如开征水源地生态保护专项税、开征环境污染税等。
4 结束语
为解决青海省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青海水资源开发利用配套政策应先行。在完善其水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青海省作为是三江源的所在地、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特点以及青海省五大功能区划各自的发展需求,建立健全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法律保障机制、经济运作机制、管理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以构建完善的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配套政策体系,是解决青海省水资源矛盾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卢寿德,王海龙,刘睿.黄河上游青海境内水资源量计算评价[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8(04):238-239+246.
[2]李东海,梁淇倡,魏俊毅.论青海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333-334.
[3]刘耀.面向21世纪的青海水利发展战略问题[J].中国水利,2000(09):37-38.
[4]严琼.青海祁连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攀登,2015(01):81-86.
[5]陈兆开,施国庆,毛春梅.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3):51-55.
[6]王赫.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07):62-65.
[7]高彤,杨姝影.国际生态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环境保护,2006(19):71-76.
[8]葛颜祥,梁丽娟,接玉梅.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运作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09):22-27+79.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务; 水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7-0040-02
1.引言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一体化,指水务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一体化,一般包括资源一体化和体制一体化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会同我省政府编制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该规划把我省的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者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以水为核心,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省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该规划提出了包括骨干水源工程、灌区配套和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在内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骨干水源工程建成后,原水供应可以得到基本保证,但水资源是个系统工程,后续的净水处理、污水排放和处理、中水回用等都可能影响原水水质水量,从而影响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进而影响城市发展。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理顺现有“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有必要借鉴国内其它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实现我省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涉水事务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同时对水质水量负责。
我国最早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于1993年7月组建了水务局对城乡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收到了明显成效。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城市水业改革。省会以上城市先后有上海市、武汉市等成立了水务局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的水务体制改革己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理顺了水管理体制,提高了水务行政部门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实践证明,统一管理各种涉水事务,是保证水生态系统健康循环,满足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以水务及水务管理为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实践价值。
2011年2月,铜仁市在省内成立首家地区级水务局,也是省内首家水务局,标志着我省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要全面实现水务一体化还任重道远。
2.贵州省水务及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我省虽然年降雨量较大,但由于时空分配不均,加之多头治水的影响,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导致全省多数地区供水水量不足以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供水保证率不够。同时,社会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供水企业节水管理手段较少,用户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行业和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偏低。
(2)水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部分重度污染企业入驻我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地质原因,部分地区存在重金属超标等影响,同时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也对水资源环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却有限。因此,以工业污染为主的水体污染已开始影响居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及社会发展。
2.2 水价体系不合理
根据我省2013年最新颁布的《贵州省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黔价格【2013】146号)文,办法对城镇供水价格的组成作了明确规定,即“城镇供水价格由供水定价成本、税金和利润构成。供水定价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由于多数供水企业都归属县级行政部门管理,导致水价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生活饮用水的商品属性又长期被忽视。同时,过低水价也使居民没有节水意识,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供水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经营,没有扩大再生产能力。并且,该办法没有清晰明确原水费用。究其原因,源于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供水价格体系。
2.3 缺乏水务投融资机制及平台
水务产业属于自然垄断性比较强的市政基础设施产业,同时还具有社会公益性,因此长期以来供水都是城建部门下属的供水企业作为唯一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经营,扩大再生产投资几乎全部由国家相关渠道资金投入。同时部分原水却是来自国家水利部门投资修建的水库水,加上水利部门的整治城市河道投入,该部分资金量非常大。但由于贵州省原水费及灌溉费收取没有严格执行,水库只体现了其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所有水务产业的投资全部来自国家资金,其根本原因是贵州省没有建立健全统一的投融资机制及平台,对水务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战略性规划,导致水务企业没有自造血功能。
2.4 多头治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弊端
多头治水一直都是大多数城市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格局,涉水事务管理部门涉及水利、城建和环保等部门,没有一个真正的行政部门来统一管理水资源,导致“原水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治污、治污不管回用”等。部门职责范围交叉、同时又责任不清、政企不分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水务管理的难度;二是供需矛盾不能有效解决;三是无法有效控制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四是无法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法规;五是无法合理制定水价。
3.贵州省水务及其管理一体化对策
针对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国家早在1998年就提出将水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防治水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及管理体制。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工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发展也提上省政府议事日程,城市与农村,河水与水库水、水量与水质等分割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导致各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已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变“多龙管水”为“单龙管水”,打破城乡、城区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水污染防治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针对我省水务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参考其他地区和省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水务一体化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所有涉水事务建议统一归口各级水利部门管理,从而有效缓解城乡用水的供需矛盾;明确水行政执法部门及职责关系;水利部门还可以整合现有水务资产,拓宽水务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开展水污染整治;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水商品意识和社会对水资源管理的监督。
(2)形成合理的水价体系。根据上述黔价格【2013】146号文及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的水价相关政策,建议推动供水价格市场化改革。同时考虑省内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议对不同供水类型及其重要性采取不同水价收取政策,酌情增收原水费、水资源费等。
(3)建立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实现水务企业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水务体制一体化后,考虑到国家现行的政策变化,对供水企业投入逐渐减少,可以整合省内各地、州、县的水务资产,成立水务公司实行统一管理。水务公司在市场化作用下合理制定水价,合理调配全省的水资源,同时根据各地、州、县的实际用水需求,积极投资加大供水规模,对经济效益较好的水务项目,可以考虑把项目推向市场,积极引进外部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同时水务公司还可以开发水务产业链上的其他经营项目,实现水务企业的自造血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务一体化已势在必行,建立健全水务及其管理一体化,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困扰我省的工程性缺水难题,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水环境,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水务公司在水务一体化管理下可以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引进外部资金,在合理制定水价的基础上,实现水务企业的盈利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红鑫.常州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对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8.
[2] 谢京.城市水务大系统分析与管理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 刘继平.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4] 吴升.我国水务一体化体制的研究-杭州案例[D].渐江大学,2007.
[5] 王芳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务产业化模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6] 吴小怡.深圳水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8.
[7] Eduardo Araral,王亚华.Water Demand Management: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ison in Southeast Asia[J];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and Tsinghua University,2013年
[8] 刘凤珍.论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J].经营管理,2010(02):127.
[9] 刘晓鹏.浅谈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新趋势-水务一体化[J].广东水利水电,2010(11):98-100.
[10] 官森.浅谈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分析与对策[J].科技向导,2012(36):369.
我局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重视,按照水利部、省委的总体部署,按照珠江委党组以及机关党委的具体要求,我们全局总动员,领导职工齐行动,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概括地说,我局在第一阶段确实是“真学、真动脑筋、真有收获”。
一、认真部署安排学习实践活动,一步步认真抓好实施。
(一)思想发动工作广泛深入,责任落实。我局把思想发动工作做到广大职工中,召开了全体职工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尤其是把江门基地、芳村基地60位职工都集中到局里参加动员大会,算是本局最大规模的动员会了。动员大会后,我们马上又召开了局各级主要领导、党支部书记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参加的工作会议,进一步作了具体的布置和安排,列出了本局学习实践活动计划安排工作表,并强调了各级行政领导要负责抓好本单位、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二)学习及座谈调研工作全面开花,认真扎实。我们落实了读一天、听一天、谈一天、访一天、讲一天的“五个一天”活动,动员会后,各单位都组织了集中学习或自学; 局于11月14日组织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在委11楼会议室听了庞元正教授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六位局领导分别到各自的联系点进行了访谈,召开各种座谈会8 次,与职工亲切交流,了解职工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查找局的存在问题,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黄建强书记与吴亚帝副局长到科研所(监测中心)与党员与职工进行了两次座谈;吴建青局长、刘智森副局长陪同崔伟中副主任到勘测中心召开职工座谈会,认真听取职工意见,谋求勘测中心发展大计;曹卫平副局长在局办公室、人事处开展调研座谈;刘新媛总工程师到水情处与职工一起学习讨论,作调研座谈;吴建青局长、黄建强书记召开了退休干部代表座谈会,征求退休干部的意见;总的来说,领导班子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十分认真和深入的作风。
(三)专题调研工作领导牵头,有成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局实际情况,由领导牵头开展调研工作,议定了三个调研专题。一个专题是珠江委议定给我们的关于“如何突出解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中存在问题及做好水文预警预报工作”的调研,由吴亚帝、刘智森、刘新媛三位领导牵头,局监督管理处、水情处参加的调研课题,近日已完成调研报告上报珠江委;另外二个调研专题是我局根据本局实际自定的,其中一个是“如何拓展水文水资源业务,促进勘测中心又好又快发展”专题,由吴建青局长、刘智森副局长牵头,局站网处、局办公室参加完成的;另一个是“加强科技和管理工作,推动科研所、监测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专题,由黄建强书记、吴亚帝副局长牵头,局监督管理处、人事处参加,黄建强书记亲自撰写了调研报告。
(四)举行学习交流互学互动,有共识。11月21日我局召开了“水源局(水文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交流会”,参加的人员有局领导全体成员、二级单位领导成员、局机关正副处长、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共29人;会议由黄建强书记主持,局属各单位、各处都在认真做好书面准备的基础上畅谈了本单位、本部门的学习体会,查找本局及本单位的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大家进行了认真和热烈的交流。吴建青局长对交流会作了高度评价,他说,从大家的交流发言可以看出来,我们局各级领导、局属各单位各部门都是真学、真动脑筋了,大家结合工作谈局的科学发展,查找突出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下一阶段要很好的研究落实。
二、学习调研阶段的收获体会。
在学习调研阶段中,从头到尾都突出结合实际,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来认识本局的工作,通过深入思考、认真撰写心得体会,我局近日收到副处以上干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交流心得体会20份;上报珠江委的调研报告2份;本局议定的调研报告2份。综合我局座谈交流、调研的总体情况,有以下三点收获:
(一)在局如何科学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1、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局的第一要务。以创新水源局(水文局)合署的管理机制来促进局的发展;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能力来提高局发展的后劲;以拓展服务领域、服务地域来扩大局的经济增长点。要在珠江委“建设绿色珠江,争取成为实践科学发展的流域典范”的进程中,水源局(水文局)要在“支撑”上取得新的突破。要建立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的指标体系,建立流域水情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要把水文水资源基础工作向全流域拓展,要突破水文、水资源基础研究的技术瓶颈,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2、必须实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推动局的发展。实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局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是职工 的全面发展与局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关键在于局领导实行有效的组织和领导,要在全局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和物质支持系统。一要形成局的目标(愿景)、精神、道德、风气等精神文化要素构成的观念系统,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氛围。二是要把人才效应理念贯穿在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始终,制定促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要加强财务、人事、科技等各方面的管理,建立有效的制度加有效的执行,实现有效的管理;三是要把满足职工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作为局发展的目标,依靠发展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职工。
3、必须运用统筹的方法促进局的发展。要在局的工作实践中,牢固树立大局理念,运用统筹的方法,力求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局机关与下属单位的关系;二是水资源保护与水文的关系;三是参照公务员管理与事业单位管理的关系;四是基础研究与项目的关系;五是纵向与横向的关系。坚持水文与水资源保护并重,同步推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各单位、各部门理清了发展思路
1、科研所拟定的发展战略是;实施“三以”即“以人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中心”。发展目标是为建设绿色珠江,保护绿色珠江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全面优质的服务,真正成为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代言人。科研所撰写了15页近万字的学习实践分析检查报告,针对存在问题详细地提出了对策措施及需要局支持解决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
2、勘测中心的发展思路是: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国家现代化相适应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评价、管理、服务体系,早日实现珠江水文现代化。分别从勘测中心、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两个方面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对策措施。
3、局监督管理处的工作思路是:着眼整体,构建体系,注重关联,把握动态,有效约束,主动服务。
4、水情处的发展思路是:建设具有灵敏嗅觉,第一时间捕捉并传递水雨情和天气信息的敏锐之队;建设设备精良、预报精确、预报员之间无缝连接的精武之队。
5、人事处的发展思路是:要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为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初步查找了影响和制约我局发展的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办法
1、局存在发展不快、发展不好的问题:①没能整合两局的业务能力和人才能力,形成唯独我局才有的水文水资源保护的强劲优势。②水文专业单一,长期来没能占有水文计算、分析等技术性的业务,水文发展受到较大的局限。③顾此失彼,近几年只重视市场开发,忽视了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使科研所科技含量不高,科研能力下降,有被边缘化的走向。④市场占有份额不足,人员经费负担过重,参与市场投标竞争无优势。
初步提出的对策是:①要改变单一水文测验的状况,扩大开展水文计算、水资源论证、防洪评价、水下地形测量等业务。②水文方面拓展流域水文水情站网信息收集分析工作,要加强基础研究,;水资源保护方面要在生态方面大做文章,开展科学研究,要打好生态保护这张牌。③开发新的业务市场,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局管理上的存在问题:①没理顺两局并存的机制,几年来都困在协调矛盾中,处在“和稀泥”的状态,未能以体制创新促发展。②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存在人员编制紧缺、人员不精干、人员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的问题。③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存在只管使用,只管派任务,缺少组织引导,缺少商量计议、缺少激励机制的问题。④考核缺少评价机制,考核只是走过场,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⑤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制度执行不力,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控制;对策
1 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基本概况。我市地处钱塘江中上游,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全市现有河道1479.2公里,其中省级河道3条84.2公里,县级河道39条514.2公里,乡镇级河道164条610.8公里,其它河道270公里。在42条县级以上河道中,除新安江、兰江、富春江、寿昌江以外,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条(清渚溪、胥溪、后源溪、大溪、长宁溪、莲花溪、大同溪);50~100平方公里的有8条(盆柏溪、前源溪、大洋溪、大洲溪、劳村溪、小江溪、乌龙溪、童家溪);10~50平方公里的有23条(江南溪、姚村溪、洋尾溪、南山溪、三河溪、南峰溪、湖涯溪、赤溪、里叶溪、儒源溪、邓家溪、绪塘溪、马目溪、洋安溪、山河溪、江村溪、朱家溪、南浦溪、翠坑溪、山峰溪、石岭溪、石马溪、甘溪)。全市水域面积64.66平方公里,其中千岛湖水域5.33平方公里,山塘水库水面约18平方公里,河溪水面约41.33平方公里。
我市降水充沛,属丰水湿润地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545.5mm。全市水资源总量18.5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45亿m3,地下水2.12亿m3。全市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61.35亿m3,出境水量274.34亿m3,过境水量十分可观。
2 水资源利用情况
2.1 各行业用水情况
根据2011年水利普查成果,全市用水量为2.94亿m3。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占7.5%,农业用水量占49.3%、工业用水量占40.2%,农业在我市用水量所占比重较大(详见表1)。
表1 全市2011年各行业用水量统计
行业
用水量 居民生活
用水量 工业
用水量 农业
用水量 第三产业和
建筑业用水量 生态环境
用水量 总用水量 万元GDP
用水量 万元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
单位 万立
方米 万立
方米 万立
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
方米 万立
方米 立方米/万元 立方米/万元
建德市 2210 11835 14486 653 218 29400 131 102
2.2 分乡镇用水情况
根据2011年水利普查分析统计如下:
(1)居民生活用水量:根据各乡镇常驻人口推算。普查中,抽取20户城镇居民、80户农村居民进行调查。
(2)工业用水量:普查中,对工业用水大户(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47家、典型用水户78家进行调查。125家工业企业实际用水量1.05亿立方米。
(3)农业用水量:包括农业灌溉用水量和畜禽养殖用水量。普查中,抽取50个典型灌区、145个规模化养殖场(大牲畜100头以上,小牲畜1000头以上,家禽10000只以上)进行调查。
(4)第三产业和建筑业用水量:抽取第三产业82家、建筑业6家进行调查。
(5)生态环境用水量:根据各乡镇街道环卫洒水车用量统计。
2.3 各产业用水效率
据2011年59家规模以上(总产值2000万元)工业企业用水量分析,化工、冶金、制水、采矿等四大行业用水总量为1.075亿立方米。其中:
(1)饮料业用水量567.1万立方米,占工业用水量4.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6立方米/万元;
(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用水量8802.2万立方米,占74.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15立方米/万元;
(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用水量1134.2万立方米,占9.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1立方米/万元。
(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等)用水量248.1万立方米,占2.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8立方米/万元;
以上四个行业用水量所占工业用水量的比重达到91%,其中化工业所占比重最大,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最高,达到415立方米,是全市工业平均用水量的4.1倍。
3 存在问题分析
(1)公众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意识不强。我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过境水量大,一般不会对水资源感到担忧。由此对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节水意识不强,全市用水浪费严重现象普遍存在。农业灌溉大水漫灌十分普遍;化工、冶金工业企业和制水企业的用水量所占比重较大,用水效率偏低,全市三大产业2011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26.3立方米/万元,是全市工业平均用水量的3.2倍。
(2)水资源管理力量薄弱。一是水资源管理涉及部门众多,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未能做到涉水事务一体化;二是管理队伍不强,全市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缺乏技术支撑;三是管理手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水资源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四是部分取水企业或个人对取水许可证办理和水资源费征收不理解,特别是招商引资企业不缴、拖缴水资源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难以执行到位。
(3)乡镇万元GDP用水量不平衡。最多的大洋镇高达332.5立方米/万元,最少的钦堂乡、航头镇只有12.5立方米/万元。说明以化工为支柱产业的乡镇,在今后执行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中难度会很大。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水法》和水资源保护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利用3月22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三是定期开展相关政策和业务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未办理取水许可的企业和个人加强法律灌输,增强依法办事、配合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自觉性。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增强群众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意识,营造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4.2 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分解落实考核指标。根据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分解落实乡镇用水指标和行业用水指标,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
二是建立水资源区域限批制度。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乡镇(园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项目;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限制审批新增用水;建立严格的取用水备案和公示制度。
三是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根据上级统一部署,适时做好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工作,建立用水累计加价制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四是建立排污口论证制度。对现有排污口进行登记和复核,严格执行纳污总量控制;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对在其它河段设置排污口的,要严格排污口设置许可论证,凡超过水域纳污能力的,一律不得批准。
五是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全面开展全市9个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监测工作,按月向社会全市水资源质量公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把执行“三条红线”情况纳入乡镇(街道)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责制。对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并自觉全额缴纳水资源费的企业或个人按一定比例奖励返还。
4.3 严格监督执法
加大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无证取水、乱设排污口、不安装计量设施、不缴纳水资源费等违法行为。对违法违规取水和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依照《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4.4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一是充实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调整优化管理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取水监控系统建设和维护力度。三是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议市政府设立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代振明,刘晓洁,李冰.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刍议[J].科技信息,2010(23).
[2]吴浩云,季笠.太湖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J].水利信息化,2010(3).
【关键词】灌区管理;基本情况;问题;建议
1 灌区基本情况
灌区一般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面积,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灌区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它是依靠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土壤资源,加上人为选择的作物和安排的作物种植比例等人工调控手段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的开放式生态系统。灌区的主体是由供水方和用水方组成,供水方是灌区的管理部门是由国家设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2 灌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灌区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灌区管理运行的基础,工程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合理运行,建筑物的检查和观测,建筑物的维修和养护,工程的坚固和改造等。灌区工程管理存在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现有的大中型灌区大多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资金、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且不配套,施工质量差,有的是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基本上属于没有完工就投入运行工程。同时,由于长时期实行无偿或低偿供水方式,已建工程缺乏必要的维护经费,工程老化失修损坏现象普遍,造成灌区供水能力衰退,灌溉效益衰减。
(2)管理粗放,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由于灌区田间工程不配套,渠系工程失修,损坏严重,输水过程水量损失严重。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应用进展缓慢,渠系利用系数一般只有0.4~0.5。灌区工程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
(3)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灌区工程产权不清,机构臃肿,权责不明,效率低下。灌区工程缺乏科学分类,性质不明、责任不清,公益性水管单位社会效益难以发挥,经营性水管单位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活力。
(4)水资源紧缺,供水矛盾突出。水资源可利用量日益减少,农田灌溉是用水大户。目前,灌溉水利用率一般在0.4~0.5左右,有50%的水被浪费;水资源紧缺,就需要统一调度和管理,但是,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模式还难于实现统一调度。
2.2 灌区用水管理
现代化的灌溉用水管理是实现农业高效用水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实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灌溉系统的优化调度,达到节水增产目的,使有限的水资源获得最大效益。灌区用水管理内容包括,灌溉制度的制定,水资源的优化分配和调度,灌区用水计划的制定,灌区节水技术等内容。也就是通过作物的灌溉制度和作物需水量,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制定一系列的用水计划,把有限的水资源在灌区的上下游,左右岸进行合理的调度和分配,达到全灌区均衡收益的目的。
(1)实施节水方是用水户(农民),受到农民节水意识及种植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农艺节水技术与工程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与生产应用脱节,其中,覆盖保墒技术受到灌区灌溉面积和保墒材料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只能在灌溉试验站应用,很难在灌区大规模地进行推广。
(2)化学制剂保水技术在理论上很有发展潜力,但考虑到作物成本和技术可行性因素等原因在灌区几乎也没有得到推广。
(3)受到灌区灌溉水源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灌区灌溉面积及作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灌区制定的用水计划及灌溉制度往往无法落实。
(4)虽然,这几年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与补助,利用国际及国内一些对农村节水扶持项目的资金,帮助灌区大力的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但,最后的节水及增产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灌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受到农民用水、节水意识、灌溉面积、灌溉时间、技术、灌溉用水的质量、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制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达不到预期的节水增产效果。
2.3 灌区组织管理
灌区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延伸,涉及到水资源、水工程、水环境是旱涝灾害直接受体,组织管理是做好灌区管理的根本保证。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管理组织,配备合格管理人员,组织培训管理人员,制定管理人员的规章制度,做好灌区的宣传工作,组织领导灌区各项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灌区灌溉管理实行供水双向管理,由灌区向水管所下达水量,水管所向用水村组通报供水水量及时间,每轮供水结束后由供需双方共同复核水量,按旬结算水费。支渠以上水利骨干工程实行以灌区“专管”为主,骨干工程维修由灌区投资为主的管理模式。斗渠及斗渠以下的田间工程由受益村组承担管护维修义务。灌区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人事由政府统管,采用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不同的身份工资不同,工资和生产劳动岗位无关,工资一律按国家有关规定发放。灌区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灌区工程缺乏科学分类,性质不明、责任不清,公益性水管单位社会效益难以发挥。
(2)管理队伍整体难以适应灌区改革发展的需求,管理水平不高。在劳动人事方面,没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干部职工都是铁饭碗,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还是过去的“大锅饭”,能力大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3)由于水管单位职工收入低,生活艰苦,综合素质差。水管单位职工子女就业方面依靠单位安排工作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大多灌区水管单位到目前还没有实行定岗定编,这使让部分人员利用权力等手段往水管单位安排工作人员。最终导致目前的水管单位工作人员多,但文化素质差,缺乏人才等现象,影响了水管单位正常工作持续。
2.4 灌区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维持和扩大灌区在生产,做好灌区管理的物质保证。通过综合利用灌区的丰富的水土资源,大力发展供水、发电、养殖、旅游等多种经营,增强灌区水管单位的实力,合理计收水费,加强财务管理,实行经济独立核算,逐步做到“以水养水,自力更生”,为灌区可持续发展积累资金,增强后劲。灌区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起步较晚,由无偿供水到有偿供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经过长时间的系列改革后,农业供水价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灌区水管单位大多经济困难。灌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回收水费,水费由政府核定,且低标准的水费难以足额到位。
(2)枯水年需要用水时水量不足,丰水年风调雨顺,农民不需要用水,也造成灌区收益不稳定。尤其是纯农业灌区,不引水灌区管理单位就没有收入,没有财政补贴,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灌区正常运营就更加艰难。
3 措施及建议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做文章,要为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体制平台。从而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换,建立起一个能对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统一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灌区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应是一种多样化的、兼顾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准市场”体制。
(1)争取政府支持。抓住机遇,加快灌区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 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逐年增加了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项目的投入,给大型灌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很多灌区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在当地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争取资金,加快灌区的改造和续建配套。
灌区改革涉及到国家、灌区和农民三方面的利益,国家应扶持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措施的实施还要依靠多方协调,尤其是乡镇村组与灌区的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工程技术、科学管水用水、财务管理等方面对经营人或农户给以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管理水平。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灌区改革是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等各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紧密配合,宣传尤为重要。组织培训班等宣传方式,加深职工、用水户对改革的认识,使改革顺利进行。灌区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合同供水制度,以保证供需双方直接见面。要以对全灌区的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和环保供水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在坚持和完善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水利的投入产出关系和产权关系,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行计量用水和合同制供水,并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商、用水户参与管理这样一种崭新的水利管理体制模式。
(3)在水资源权属问题上,要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但水资源的经营权则可以通过政府授权或有偿出让的形式让渡给水管单位,由水管单位对所辖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
(4)水价改革。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除了灌区自身发展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在降低供水成本上下工夫,通过精简人员,以工补农等多种形式实现灌区和农户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