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URP SURP 高等教育 资源共享

一、从企业ERP到高等院校URP

1、从ERP到URP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来的。ERP系统是一套将财会、分销、制造和其它业务功能合理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实施ERP是支持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技术和管理改造措施之一。近年来,国内ERP市场呈现飞速成长的态势,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南方,约有半数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已经采用或者有购买ERP产品的计划。

ERP系统面向企业,实施目的是为了整合企业资源,使其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使企业始终运行在一个良好的生产运营状态,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URP则指大学资源规划,即University Resource Plan的缩写,是随着大学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URP和ERP面向对象不同,URP是面向高等院校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高等院校内教育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提高管理效率。URP虽与ERP类似,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URP是数字校园的核心解决方案,是大学信息系统的总集成,它从全局的高度分析大学内部的关系,并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提供平台与接口规范,将各种信息系统以松散耦合的方式集成起来,以统一的形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URP将解决当前大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发展规划、资源不能共享、应用难以集成、用户使用繁杂等问题。

2、URP实施现状

清华大学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校园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应用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整体化的数字校园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的信息化、网络化。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结合高校的特征,清华大学提出了“数字校园”与“大学资源计划URP”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目前,URP管理已经在清华大学得以实施。其他大学借鉴清华的经验,像复旦等我国的一些重点大学开展较为顺利,正在加强URP的实施管理,或正在逐步计划实施URP系统。但是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暂没有URP的实施计划,这些院校的校园网络上也运行着或大或小的一些管理系统,如科研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等,但是这些管理系统之间基本没有联系,自成一体。

总之,URP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很多高校较为重视关于URP的研究,并举办了关于URP发展和实践的演讲和讲座。相信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逐步实施URP。

3、实施URP的优缺点

(1)实现高校内部资源整合。U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大学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管理大学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大学提供决策、计划、管理、运行,以及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URP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不仅仅是信息系统;URP利用大学的所有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为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实现高校教育资源整合。URP管理思想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是信息时代的管理思想与理论。

(2)需要大量资金。虽然URP实施的成效远远高于其资金投入,但是URP的实施毕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URP虽不像ERP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但大学毕竟不是企业,资金来源是有限的。像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可以确保资金投入,但多数高校资金并不充足,使得对URP的实施望而却步。

(3)资源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施URP的优点,但是资源重复建设是实施URP最大的缺点,两者并不矛盾。URP的实施局限在一个具体高等院校内,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立资源,实施URP对于大学内部资源整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URP的实施并未考虑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各个高校独自实施URP,必将形成一种“大学资源孤岛”的现象。造成有限的资源仅仅局限在大学内部共享,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并没有实现。URP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内部,而资源重复建设的缺点体现在院校之间。

二、共享大学资源规划(SURP)

1、SURP新理念

共享大学资源规划(SURP)是指将大学资源从校园内共享拓展到大学间资源共享的新思想,校内资源和校间资源共享并重。SURP可以实现一定区域所有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变“大学资源孤岛”为“大学资源共享”。SURP的研究和实施将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

SURP思想是借助于URP理念并加以扩展的,把URP思想从校园内解放到校园外。实施SURP,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大学的资源,实现整个区域内高等资源共享,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SURP思想旨在探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其思想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合理决策。

SURP的实施时机应该在URP实施初级阶段,这样既保证了URP的实施技术的成熟,其核心理念被广泛接受,又为SURP思想提供土壤和时机,也为SURP成功实施创造条件。

2、SURP和URP的关系

实施SURP并不是对URP的否定,相反URP是SURP的基本组成要素。SURP实施基础是URP,SURP是URP的扩展和连接。SURP的实施和发展稍落后于URP,其目的是实现URP的互联,提高URP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区域资源整合。SURP和URP的实施和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图1只是粗略表示了SURP和URP的实施和发展历程。从图中可以看出,SURP和URP的发展是同步和相互促进的。

SURP的实施必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共享,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一个大学内没有或欠缺的教育资源,可以从其他大学内得到共享和补充;一个大学内的教育资源,也可为其他大学所共享。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教室、图书馆、操场、课程等。部分教师不再隶属于哪所大学,一种区域性社会独立高校教师作为一种新生职业将出现。高校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图书借阅也将更加快捷和方便,在一定区域内高校将成立网络图书馆,实现馆藏图书资源共享。

3、实施SURP的条件

SURP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在SURP实施的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将局限在一定区域内,主要以省、市为区域单位实现。SURP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

SURP的规划者和领导者是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以天津市为例,主管部门应该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SURP由主管部门联合其他部门统筹规划、安排,区域内的所有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实施。成功实施SURP还须注意:

(1)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制度,突破教育资源独占壁垒,协调各高校利益分配,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主管部门负责,分级管理,职责清晰。由主管部门规划各高校的资源配置,协调高校间的资源互联。

(3)SURP的资金投入需要主管部门支持,URP的资金可由院校自己负担。

(4)实施资源整合,避免出现高等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统一协调。

(5)SURP的实施需要网络运营商、教育网的技术支持。

三、结束语

SURP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然发展趋势,其发展需经历一个从提出到成熟的历程,必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SURP新思想的提出;SURP理念的推广,为各级主管部门所逐步接受;区域SURP实施方案的提出和论证;区域SURP方案的实施;区域SURP方案的维护和发展;国家SURP的实施。

SURP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区域到全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摸索、实现、完善的过程。在我国,SURP的提出和实施过程的快慢与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及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陈怀楚、王映雪、沈培华等:大学资源计划(URP)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

[2] 沈培华、蒋东兴、王映雪等: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建议书[R].清华大学计算中心,2000.

[3] 姚芝: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组织结构与网络架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4] 高山、吴晓明、谢惠芳:高校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2(3).

[5] 张计龙、张成洪、闫华、宓:复旦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及实施要点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2(10).

[6] 郑明达: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3(3).

[7] 钟元生:数字化校园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的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3(5).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联盟型图书馆 资源共享模式 SOA Web 2.0

分类号 G250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图书馆均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单个馆内的资源集成和管理自动化,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一体,各自独立。为能够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互相访问和资源共享,基于网络构建联盟型图书馆成为当前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目前,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已逐渐形成两大派别,分别代表了两种研究思想:一个主张遵循SOA框架模型,以Web服务作为封装图书馆各种业务的基本单位,强调通过屏蔽虚拟组织内部一切有用的异构性来实现资源集成,对外部用户则是透明的;另一个主张借鉴Web 2.0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技术,强调图书馆与外部用户之间的互动,强化用户体验,并直接作用于用户需求,构建一种新型的被称为图书馆2.0的资源共享模式。

分别以这两种主张为出发点,不少学者展开了各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即把它们视为两个彼此无关、相互平行的框架模型或技术体系。这样就导致仅立足于某一方面或视角进行研究,缺乏能够覆盖整个体系所有构成要素的全面研究。实际上,SOA与Web 2.0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补充,有日渐融合的趋势。而两者的结合不仅可拓宽现有研究思路与方法,甚至还可能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这种观点在面向企业的信息共享研究中已开始引起严重关注,但尚停留于讨论阶段,没有相关成果,在图书馆方面则更是空白。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拟以联盟型图书馆为特定对象,研究其在Web 2.0与SOA融合下的资源共享新模式,从而进行有益的探索。

2 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构成要素

关于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究竟应包括哪些要素,不同专家、学者由于所基于的角度和研究目标不同,对该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还未能形成较统一的认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文献2从虚拟图书馆联盟的角度出发,认为以知识共享为目的的图书馆联盟应包括:图书馆基础设施、制度安排、思想观念、组织机构、显性知识资源、隐性知识资源以及用户等7个部分,并着重指出其中的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应被视为核心要素;文献3从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实施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把各种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服务看作基本要素,具体包括:数字资源、整合的目录体系、网络信息的服务机制、网络信息的馆际合作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的专业队伍等部分;文献4从文献信息门户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门户是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可行形式,通过构建图书馆文献信息门户,把多种数字化文献资源整合、集成在一起,并对外展现为一套完整服务界面的集合。该观点与文献3有相似之处,即也把文献资源与网络服务看作基本要素,但更加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与表现方式。

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思考,本文认为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馆际间资源共享,前提是资源数字化,形式分为以馆藏文献为主的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和以用户与图书馆互动(如虚拟咨询、个性化定制等)信息流为主的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两种,信息服务模式及其环境搭建则取决于同时期的相关Web技术。基于此认识,并充分借鉴上述各观点,本文提出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组成应包括以下4部分: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基于Web的信息服务机制以及用户。

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格式的数字化馆藏文献,基本上由联盟内各成员馆共同提供。虽然数字信息属于易共享资源,但由于信息格式取决于所采用的数字化技术,所以不同资源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格式不统一等局限性,从而引发新的问题。目前,异构资源库集成已逐渐成为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用户方主导型资源:主要包括用户与图书馆进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信息流,基本上由登录盟的合法用户执行的交互式操作隐性提供。在以往进行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中,对象域都仅设定于馆藏文献,长期忽视或根本不承认那些由用户参与行为而产生的隐性信息也应被看作可共享资源的一部分。随着图书馆与外部用户之间交流的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催生了以广泛的参与行为为特征的信息沟通新模式,带有强烈的用户自主化服务色彩。在此推动下,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成为整个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第二极,与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一起共同构成整个共享体系的基本资源实体。

基于Web的信息服务机制:主要包括Web环境下联盟型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各种网络服务及其技术体系。无论是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还是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其实现形式主要是各种网络服务。因此,可把网络服务看作共享体系的基本功能实体。由于网络服务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还必须映射到某个具体技术平台。目前,可采用的技术平台虽然非常多(如MSDN、J2EE、Websphere等),但封装性使得采用不同技术实现的网络服务对外部用户而言均是透明的,所以具体技术不是关注重点。另一方面,不同技术体系的架构、面向对象以及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图书馆共享体系中反映为不同的共享实现模式,所以应把技术体系(而不是具体技术)也视为一个基本组成要素,构成共享体系的基本实现实体。

用户:在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中,用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从资源共享来看,它是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的终端;从资源生成来看,它又是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的源端。因此,用户与图书馆各类共享资源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整个共享体系的设计。具体来说,考虑用户因素的图书馆共享模式应包括两个方面:域内馆藏数字文献的资源整合模式以及域外由用户驱动的共享新模式。由此可见,用户因素关系到整个共享体系的广度、设计与评价,是基本参与实体。

此外,图书馆员承担域内各成员馆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数字资源的制作与采集、与用户的交互性操作等工作,也是共享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属于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在基于Web的虚拟组织研究中,往往假定一个前提,即设定所有必需的基础性设施均已实现,而把精力集中于体系结构设计、实现模式选择以及相关Web技术应用等核心方面。由于图书馆员一方面参与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的制作;另一方面又与用户一起合作生产部分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因此可看作基本参与实体的一种特殊类型。

3 两种主要的资源共享模式

由以上论述,联盟型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由四要素构成,分别属于三种类型实体:基本资源实体、基本实现实体和基本参与实体。其中,基本资源实体是共享的主体部分,基本实现实体是共享的技术支撑,基本参与实体是共享的面向对象。本文重点围绕基本资源实体这个主体部分,考虑基本参与实体的因素,从基本实现实体的角度对现有主要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分析,以探索新的模式。

3.1 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共享模式

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是基本资源实体的主体部分。相比用户方主导型资源而言,针对其进行的研究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如:Z39.50协议、OAI元数据互操作协议、基于XML的元数据互操作以及Web Services集成等。剥开这些研究的具体内容、技术细节等表象因素,深入分析其本质,可归纳为两种模式类型:面向异构系统的互操作与面向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

3.1.1 面向异构系统的互操作 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构建标准协议,内容涵盖数字资源的描述、存储、发现、检索以及其他服务,通过标准协议来约束分布式环境下各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Z39.50、OAI、基于XML的元数据互操作等都属于该类型。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服务互操作,却没有在不同协议体系之间形成标准,如OAI协议无法对基于Z39.50协议的服务器进行兼容访问,因而在实用中尤其是在Web环境下具有较大受限性。联盟型图书馆是一个松耦合逻辑组织,各成员馆拥有完全自治性,各系统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在方方面面。另外,标准制定还不能脱离对技术因素的考虑。随着技术的发展,标准本身所面对的内容也可能不断变化。因此,该模式仅能在某一特定标准协议框架内解决共享问题,缺乏更高层面上的共享方法。

3.1.2 面向异构系统的数据集 成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充分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不同来源、格式、特征的异构数据源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起来,为一般用户提供在异质实体问获取所需数据的透明访问能力。联邦数据库、中间件技术、数据仓库、SOA等均属于该类型。其中,SOA不仅可用于异构数据集成,还可用于分布式业务集成,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集成框架,成为典型代表。

与互操作模式中的构建标准协议相比,基于SOA的数据-集成并不强调组织内各成员在数据或服务互操作方面必须遵守某种标准,而是通过封装方式为不同标准体系的互操作接口编写Web Service,从而在更高层面上为这些标准又提供一个共同规范,即建立标准的标准,不仅保持局部系统足够的自治性而且实现全局内的资源共享,这种特性使其成为Web环境下联盟型图书馆最主要的资源共享模式。但是该模式只面向图书馆方主导型资源,对于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则未提供相关处理手段,用户方仅被看作纯粹的服务消费实体,基本不参与共享资源生产,在技术支撑方面,实现该模式所需的技术体系主要由各种属于Web 1.0的技术组成,几乎不涉及Web2.0。

3.2 用户方主导型资源共享模式

用户方主导型资源是一种存在于联盟图书馆与终端用户交互过程中的潜在资源,可提供与传统服务不同的“额外”服务。其共享模式受Web技术的主导,但不为概念所束缚,没有固定的组织架构,只有阶段性表现形式。目前,正处于Web2.0导向阶段,提供的共享服务方式有:内容聚合、Web OPAC服务、个性化门户(频道定制)、我的收藏夹、读者俱乐部、虚拟参考工作等。这些新方式在联盟内为馆员之间或馆员与用户之间提供了一种信息双向流动以及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改变局部结构的图书馆隐性资源共享模式。

可从资源与交互两个方面研究该模式的本质。在资源方面,就信息获取途径而言,是由用户创造或贡献资源(而不是图书馆方),充分体现了用户参与信息生产的主导地位,不再是纯粹的信息消费者;就信息组织管理而言,由用户自主编辑或标引资源(而不是图书馆员),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建立具有个人特色的外部资源视图;就信息服务方式而言,图书馆根据用户行为进行自动推送或由用户直接定制资源(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固有的传统业务范围)。在交互方面,联盟图书馆与终端用户之间存在三种信息流,映射为三种关系结构,即:联盟内不同馆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映射为工作关系;专业馆员与普通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映射为服务关系;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映射为社区关系。故该模式本质可归纳为三点:①以用户为中心;②以隐性信息为对象;③集体性共建与个性化服务共存。与图书馆方资源共享模式相比,该模式充分挖掘用户在参与资源创造方面的潜力,把以往不受考虑甚至完全忽视的用户交互信息通过技术支持也转化为一种在域内可被其他个体共享的资源,对前者显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补充。现阶段,实现该模式所需的技术体系主要是Web2.0。

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①它只能被理解为一种抽象概念,没有可以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形象化表示的可视模型,即无法准确给出其具体结构,只能停留在一系列由自然语言所描述的功能列表上。即便是对于Web 2.0技术体系,也只是一系列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带来传统服务模式显著变化的技术统称,很难象SOA那样形成一个结构明确、定义规范的技术框架。这使得该模式的研究直至目前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能够进行“理论化”研究的基础。②该模式的共享对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各种交互式信息,虽然在图书馆领域提出了用户从“信息消费者”向“信息创造者”转变的主张,但实际上在图书馆或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内,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与图书馆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并非是对等的,图书馆的共享主体地位无可替代,用户创造的隐性信息只能在图书馆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对之进行补充性的模式创新,处于辅助地位。

综上各种分析可知,单纯依靠某一种模式来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都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从这些模式各自所面向的问题域来看,彼此之间又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若能研究一种基于模式融合、兼具各方特点的新模式显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4 SOA与Web 2.0融合下的资源共享模式

4.1 两种共享模式融合的可行性

鉴于SOA与Web 2.0已分别成为当前支持两种主要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的典型代表,接下来就针对这两者的融合,分别从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与结构体系三个维度对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

4.1.1 技术体系方面 Web 2.0从技术体系上讲是基于Web架构的,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都是面向Web应用的。因此,Web2.0可嵌套在SOA架构中,作为SOA的一个子集,完善其框架体系。另外,Web 2.0的主要技术,如Ajax、BLOG、RSS、Wild、SNS、P2P、IM等,虽然在概念上被划分为和Web 1.0有所区别的新技术,但就其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而言,与SOA

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目前支持Web 2.0的各种主流平台(如BEA、IBM等),在此之前也都支持SOA。所以,两者的融合在技术体系上是可行的。

4.1.2 服务体系方面 基于Web 2.0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主要关注两方面服务:将网络中高度离散的信息集中化以及在组织外与组织内之间沟通信息。而基于SOA的资源共享则主要关注于域内各种异构资源的集成。当SOA的内部服务可以利用外部信息(或服务)时,两者在服务体系方面的融合就成为可能。从功能互补的角度来说,SOA不仅将联盟内的各种异构资源集成在一起,而且为之提供定义严谨的服务规范和统一的服务管理。所以,内部整合与有序控制是SOA服务体系最显著的特征。而Web 2.0则强调域内实体与域外实体的交互以及域外实体之间的协作,缺乏整体层面的服务控制,因此,弱化的控制结构是Web 2.0服务体系的显著特征。基于这种差异,SOA与Web 2.0融合在一起,在联盟内以SOA为基本构架,建立严谨有序的系统服务,在外部则以Web 2.0为基本构架,建立强交互性的“富客户端”,为联盟型图书馆增加“社会元素”。

4.1.3 结构体系方面 根据SOA与Web2.0在服务体系方面各自的特点以及融合时各自适合承担的角色,可以基本决定两者在结构体系方面的融合方法,即在新的图书馆共享架构中,Web2.0作为前端应用,SOA则作为后台支持。这样,Web2.0位于“接口”层面,成为“浏览器”版的桌面处理软件,而SOA依然是整个体系结构的中心,为包括Web2.0应用在内的所有业务提供全面支持。所以,新模式的基本架构仍应以SOA为基础,只不过将原架构中的“服务请求者”由Web 2.0客户端所取代,成为兼具“服务请求”与“服务提供”双重作用的“客户方”实体,增强了新构架的灵活性。

4.2 基于SOA/Web 2.0融合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新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SOA与Web2.0进行模式融合的基本思路:以SOA为基本架构,提供图书馆的各种核心业务服务以及馆有数字资产的共享;以Web 2.0为SOA的重要扩展,提供柔性的、面向多人的、依赖交互的边沿性业务服务以及隐性资源的共享。在新模式中,Web 2.0强调用户的参与,这个用户应视为包括图书馆员在内的所有参与实体,而SOA则强调服务的封装与集成,用于屏蔽联盟内的各种异构资源库和软硬件平台,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对该架构中各层的说明如下:

4.2.1 Web 2.0应用层 该层包括三方面功能,即提供符合Web 2.0特征的Web应用客户端(Web Client)、实现同层内各实体间的协作(collaboration)以及根据SOA所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服务视图(TaskViews)。其中WebClient通过BLOG、RSS、WIKI、Ajax等Web 2.0技术负责为用户提供诸如博客、新闻聚合、读者俱乐部、个性化定制等特色服务,同时还为用户方信息生产提供广泛源头;Collaboration通过为不同实体的交互与协作提供支持机制(如即时通讯、评论反馈、在线咨询等),在实体间建立社区型关系结构;Task Views通过创建特色服务视图来快速响应各种动态变化的用户需求,使整个应用更富个性化(该功能需借助SOA整合层)。由此,Web 2.0应用层在最为用户方主导的隐性资源提供了一个共建、共享及个性化的环境。

4.2.2 SOA整合层 该层又可分为两个子层,即服务子层与流程子层。其中,服务子层负责提供各种Web服务以及业务管理服务(一个业务对应为一个特定的用户需求);流程子层主要负责协调/管理所有流程(一个流程对应为完成某种业务所需的一个环节)。在SOA整合层中,服务子层的各Web服务之间一般相互独立,而业务就由一些服务的某种组合生成,组合的粘合剂为流程。由此,SOA整合层在联盟内部承担两种类型的整合:异构资源整合与Web服务整合。前者通过封装图书馆方资源层的各种异构数据库访问接口来实现不同电子文献库的集成,后者通过流程重组对不同Web服务进行组合,以快速响应变化的业务。Web 2.0应用层在访问SOA整合层的Web服务时,根据情况分别涉及不同的子层。

4.2.3 图书馆方资源层 该层负责提供电子文献信息的实际存储和相应数据库的访问接口。访问接口可选择各种互操作标准协议,并通过封装成为Web服务,注册到SOA整合层,从而实现全局范围内的数据集成,为整个共享架构提供物质基础。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第3篇

服装网络销售是企业或者个人借助网络平台将服装商品通过图文信息表达,第三方物流和在线支付或者货到付款的方式传送给消费者的过程,目前网络销售模式有B2C和C2C等销售模式,有的个别企业采用定制的男装网络销售模式。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互联网购物目前已经成为大家比较热衷的一种购物方式,各种服装、配饰、生活用品等都在网络上进行购买,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或购买到自己喜爱的商品。

2.理论基础

2.1网络营销的基础——Internet

Internet一词源于英文Interconnectnetworks,即互联网,Internet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六大类,电子邮件服务、交互式信息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信息研讨和公布服务、其他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用户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等。

2.2网络营销运营模式具体分析

2.2.1营销模式B2C、C2C介绍

B2C是Business-to-Customer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B2C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支付。C2C实际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比如一个消费者有一台电脑,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把它出售给另外一个消费者,此种交易类型就称为C2C电子商务。

2.2.2营销模式PPG介绍与分析

PPG的核心商业模式是通过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业进行创新性融合。PPG将现代化网络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业进行创新性融合,以区别于传统的渠道分销模式,采用更优化的直效营销方式,辅助以卓越的供应链管理的体系,在统一的品牌战略管理理念下,呈现一种全新的高效商业管理模式。从结构而言,PPG模式的核心在于生产销售与供应链管理。这一生产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缩短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链”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反映速度。PPG汲取现代商业模式中的核心理念,通过系统且严密的筛选过程,仅挑选最好的生产供应商进行合作。PPG通过严密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面料选材时即开始严格的筛选,同时实时监控供应商生产流程,并以接近苛刻的质量检测标准,力图保障PPG的产品品质的最优化。

3.X品牌男西装天猫店铺销售模式优化

天猫店铺销售模式B2PW概述。B2PW意为BusinessToPart-timeWorker,是指企业与在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兼职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共同为企业设计制作出顾客满意合体的高级定制男西装,此种销售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合作的形式展开活动。此种模式源于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获得整体的最优。在资源整合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分析了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旨在为企业提供如何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建设性建议。

4.销售模式X品牌男西装B2PW具体实施运行

X品牌男西装消费群体年龄定位于20—40岁男士,西装一套价格在800—1500之间。

4.1宣传渠道

X品牌男西装采用B2PW的销售模式,在宣传方面采取人工宣传和网络宣传两种渠道。同时企业自己也会进行一些网络推广,如搜索引擎营销、E-mail营销、病毒性营销以及其他推广方法,这些都是目前店铺推广常用的方法。搜索引擎是常用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和最基本的网络营销手段,搜索引擎服务市场的竞争也随着搜索引擎广告价值的不断提高而日趋激烈,广受企业青睐。

4.2优质售后服务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第4篇

Abstract: As the 1980s, research association (RJVs) is in the ascendant, and is the development mode that enterprises increasingly esteem.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model for anti-monopoly law.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integr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in RJVs enterprise,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utility maxim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关键词: RJVs;科技人力资源;整合

Key words: RJVs;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005-02

0 引言

研究联合体(Research Joint Ventures,RJVs),是指多家企业在R&D阶段共同投资研发,在生产制造和市场开发阶段进行竞争的一种组织形式。文章主要探讨的RJVs主要形式为不同的企业自发地相互联系,投资设立RJVs,RJVs内部形成研发成果,企业自身拥有研发成果的所有权,其母公司付费使用研发成果,享有使用权。

科技人力资源,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学历水平、企业氛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当这些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发挥产生消极或者积极的作用。当不同的企业建立起RJVs时,对于各自企业的员工,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源,将对他们的心理能力和认知水平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RJVs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还未用于指导实践。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的整合的文献则多集中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共享。

马宗国、武博(2008)对中小企业形成的RJVs企业,其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动因进行分析,指出RJVs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信任是中小企业RJVs合作的基础,运用博弈论对中小企业RJVs信任形成动因进行研究。在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方面,谢嘉惠(2010)认为在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的原则下,以沟通、信任为主,激励为辅,构建出由沟通机制、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组成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在科技人力资源的组织模式设计方面,王林雪、游月琴(2009)认为,必须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并提出网络组织的设计框架,网络目标确定、共享伙伴选择、组织结构与共享平台设计、网络组织运行反馈构成其四个子活动。

2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在政治体系、经济体制和社会格局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脱胎于市场经济,在科技人力资源政策制定方面,依然带有很深的痼疾,科技人力资源单位所属、部门所属的现象严重;在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多通过简单直接的行政调配,而非通过市场化配置;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益上,多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用政策驱动,反之,从企业内部自我要求改进的情形则寥寥无几。科技人力资源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巨大,其思想智慧形成的主要产物是以无形资产存在。无形资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具有物质形态,不依存于某一部分或特定的物件存在,导致无形资产的保护比较困难。对于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的保护,我国的法律体系在这一方面与外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3 RJVs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多家企业在组建RJVs时需要对资产、人事、领导层重新解构定位,形成有利于RJVs模式的组织方式。外显性的资产、人事以及领导层构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如何配置隐性的科技人力资源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不能单纯地一刀切地将科技人力资源按照各自的研究领域划分,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按照不同产品线划分,RJVs对科技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级的要求,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3.1 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必须遵循协调性要求 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考虑,RJVs根据不同的分类,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系统,所辖政府、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等子系统,科技人力资源在其中必须主动协调沟通各个子系统,以保证各个子系统在其系统范围内各司其职,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必须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相互促进。

3.2 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必须遵循整体性要求 整体性要求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全局观念,从新成立的RJVs的角度考虑,不能仅仅考虑合并之前的企业,应该从整个RJVs企业整体考虑,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除了结合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同时也需要虚心听取其他各部门、各领导单位的意见,高瞻远瞩,做好前期的准备,打好铺垫,只要真正地打好地基。

3.3 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必须遵循针对性要求 企业形成RJVs主要是为了解决所处行业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需要多家企业的配合,因此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的要求必须具有针对性。

3.4 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必须遵循能动性 与自然资源最大的区别,科技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学习、自主思考,在压力中更加奋进、在曲折中更加坚强。RJVs形势下,来自不同企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合作企业的科技人才配合,互相学习,交流意见,才能真正地发挥“1+1>2”的功效。

4 基于RJVs对科技人力资源整合的对策

在RJVs模式下,未来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这对于科技人力资源来说,也更加具有挑战性。交叉多缘的学科,跨专业的合作,要求科技人员接触越来越多未知的领域,同时也要求科技人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持续不停地学习。在国家政策层面,必须将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市场化;在RJVs内部,组织结构复杂,人事管理综合,研究的问题具有多样性,整个行业呈现各种多变的局面,科技人力资源将会难以应付。

4.1 宏观政策必须放开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监管 国家已经明确“科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思路,要实现这一发展路径,必须切实改变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方案,将权力集中型行政模式改变为权力分散型服务模式,将科技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和保持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利用市场化来配置人才,辅之以行政监管、政策指引等来确定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方案。

在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成果保护方面,必须做好完整的规划,防止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避免多头领导,互相推诿责任。明确上级领导组织,确立迅速、实效的问责机制。

在公共服务方面,为了促进我国各个省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便利的交通必将成为吸引科技人力资源的一项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因此在公共服务方面,需要加大基础建设,为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提供更快捷、更方面的服务,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科研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提升。

在人才保留方面,科技部、留学基金委可以建立留学海外人才数据库,形成中国人才智库NGO,进一步关注这些海外留学人员的动态,劝导并鼓励其回国创业,同时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为海外学成归来人员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增强对其的重视程度。

4.2 行业之间要形成科技人力资源集聚化、区域化 RJVs主要强调的是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在R&D阶段合作,在生产和市场阶段竞争。相同或者相似行业的企业在形成RJVs时,务必要追求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化、区域化。

4.2.1 加强交流开放 科研人才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以及政府研发部门,科技人力资源单位所属、部门所属的思想比较根深蒂固,担心自己的专利技术或者科研数据被窃取,因而固守在自己的领域或行业中。RJVs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因此企业必须主动出击,打破僵局,用自己的诚意、信誉打动对方,使众多的科技人力资源进行交流,由浅入深,由表入里,形成研究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专业领域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等的交流。

4.2.2 形成区域优势 竞争的年代更加要加强合作,强强联合才能促进成功。形成区域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力资源,给这片区域带来产业集聚现象,当地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从而吸引更多的相关上下游的企业,真正地形成类似于美国的“硅谷”。

4.3 RJVs企业内部对科技人才进行四种激励 据相关研究表明,经过激励可能达到的工作水平,与平常表现的工作能力相比,两者之间差距为50%。也就是说,科技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需要正确的激励和明确的引导。承认科技人力资源资本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这是社会的共识。

4.3.1 物质激励——必要的物质条件是科技人力资源赖以工作和生存的基础,因此对科技人力资源提供适当的医疗保险,舒适的住房环境,能够使得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项目中,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

4.3.2 荣誉激励——科技人力资源对于金钱、权力的追求比较淡薄,因此物质激励对于科技人力资源来说,只是较少的一部分。科技人力资源看中的是自己的荣誉和名誉,他们或许不在乎完成项目所能得到的经费,他们更加看中的是这个项目能够为企业、为高校、为整个国家所带来的利益,他们对集体有种强烈的荣誉感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4.3.3 情感激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情感。多关注科技人力资源的心理状态,在科技人力资源遭到巨大压力时,能够帮助他们及时地排解,在技术攻关时能够多一些鼓励,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士气,也能够培养领导与团队的亲和力,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以便能够将其团结在一起,防止由于某些员工的个别情绪导致整个团队的士气低落。

4.3.4 知识激励——“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对于科技人力资源来说,日新月异的环境,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飞速更新,科技人力资源也必须越来越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在本领域中最前沿的技术,掌握在本行业中最先进的技能,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行业的知识。

5 结束语

文章基于RJVs的研发模式进行了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针对科技人力资源在当前形势下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RJVs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四种新要求,得出相应的对策措施,针对RJVs型的企业,提出内部员工的激励因素,提供必要的物质激励,有针对性地进行荣誉激励,善于善用“感情牌”,最重要的是知识激励,不断进行培训,才能提出应对RJVs模式下科技人力资源整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尚智丛.中国科学院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的年龄特征[J].科学学研究,2007(04).

[2]马宗国,武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RJVs信任合作动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7).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富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 富网络应用 媒体

一、富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富媒体技术,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页、流媒体、富网络应用(RIA)等先进技术对多种媒体进行渲染展示和交互控制的技术。[1]富媒体技术集桌面应用程序丰富的用户使用界面功能,便捷高效的部署以及友好的互动交流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网络资源融合应用技术。从概念中我们发现,富媒体技术主要有两层内涵:

(一)富媒体技术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富媒体技术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发展形成的一种技术,它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问题。网络传输有其特定的技术标准,需要符合不同带宽的限制,流畅的将信息资源呈现到用户界面。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因其受格式、数据量大小的限制,很大程度上不能符合网络传输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传播时出现了迟滞性。富媒体技术则使用流媒体、富网络应用(RIA)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很好的解决了信息资源在网络中传播的稳定和速度的问题。

(二)富媒体技术关注点在于交互控制和双向信息推送。富媒体技术除了对多种媒体进行渲染展示以外,其更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富网络应用(RIA)以及Web技术搭建一个用户交互控制和信息双向推送的平台,它为信息资源和用户之间构筑了一条稳定、便捷的通道,服务器可以将用户需求的资源推送到客户端,用户也可以实时回传用户数据,达到双向交互的目的。

二、富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富媒体技术是一种网络应用技术手段,它着力解决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传播的关键技术难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技术,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一)富媒体技术的特点: 根据富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富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应包括一下几点:1.丰富的UI展现。富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丰富的页面控制功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UI界面,将用户最需要的操作功能集成整合在页面或者客户端中;2.深度的用户交互。用户对于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交互,不只是满足与对于资源的播放、暂停等简单的交互,富媒体技术能赋予用户和信息资源之间更深层次的交互控制,使用户在浏览信息资源的同时,使用客户端的各种外接设备主动参与交互;3.动态驱动的响应机制。富媒体技术的动态响应机制能够持续的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并对于用户的操作给予及时的回馈,并间接的影响用户的下一步操作,从而引导用户进行学习体验;4.部署的便捷特性。富媒体技术支持包括浏览器或者客户端的访问,用户不用安装任何插件,就能通过浏览器或者客户端对信息资源进行自由访问,并且服务器推送的信息能通过网络高速、准确的传递到每个终端节点;5.融合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富媒体技术能够将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完美结合,实现桌面即Web,浏览器即桌面。富媒体技术能够将单机的应用程序实现网络连接,使用户能够更为便捷进行网络学习。

(二)富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富媒体技术的特点,其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同样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归结出以下几点主要优势:1.更加丰富的媒体展现能力。富媒体技术编译的场景中除了可整合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还涵盖了矢量图形交互电影和各种复杂的交互式流媒体格式;2.强大的动态交互能力。富媒体技术在进行丰富媒体信息展现的同时,还能更多的加入了网络交互性操作,使用户融入整个网络教学训练的环境之中;3.融合式网络教学的业务体验。富媒体技术能够通过一组连续的富媒体场景信息传递,使用户在PC终端上体验音视频服务、动画、下载、媒体控制播放、呼叫、sms/mms发送、定时提醒、摄像头捕获等各类业务操作,最终将信息资源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资源平台,提高用户的业务体验;4.实时的内容分发。富媒体技术能将服务器端的资源更新实时推送到客户端,客户端的信息一旦改变提交,其他的各个终端上的数据同时更新。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富媒体技术实现了“网络应用”和“丰富媒体”的结合,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遵从网络教学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解决学习前端的交互控制、网络资源共享和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

三、富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比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基本概念是: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图、文、声、像等媒体通过计算机进行集成整合的信息处理技术。[2]笔者已经通过上文介绍了富媒体技术基本内涵,但是人们经常混用多媒体技术和富媒体技术这两个概念,为了进一步理清这两个概念,笔者从以下几点说明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基本定义的区别。从两种技术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强调媒体类型多样性的计算机技术,而富媒体技术则强调页面控制、页面展现、互动交流、信息资源推送、桌面应用和Web应用的一种网络融合技术。

(二)集成整合能力不同。多媒体技术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但是对于媒体格式、资源类型有限制,并且对于用户使用要求必要的插件或者播放器。富媒体技术具有优异的资源集成整合能力,对于媒体格式几乎没有限制,并且不不需要客户端安装任何插件就能进行信息资源浏览,自带渲染器,形成一个完整、无缝的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三)对于网络的依附程度不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必须全部下载才能浏览,会话活动仅限于浏览器,一旦浏览器关闭,会话则会中断,信息资源则停止传递;富媒体技术则具有一次加载,多次使用的特性,数据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缓存,即使终端会话,用户也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离线浏览使用。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和富媒体技术在其根本上存在着区别,两种技术各自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富媒体技术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一种补偿和完善,它不仅重视媒体展示的丰富性,更加重视信息资源的交互性、桌面应用和Web应用的融合性,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