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城市规划;静海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范围及特点
1、概念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2、范围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特点
①先行性和基础性;②不可贸易性;③整体不可分性;④准公共物品性
(二)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总需求的共同承载体和支撑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很大一部分以社会方式直接参与了生产企业的生产,其中,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煤气、热力、电报、电话等设施,以各自特殊的方式,直接进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生产全过程。城市基础设施中有一部分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但也间接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运转。在很多领域都影响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给予其很大的支撑作用。
2、城市基础设施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实现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使城市各社会经济单位更好地分工协作加强联系,城市基础设施的各个方面迅速传导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地域内各社会经济要素紧密地聚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城市所有部门的经济效益、城市社会效益和城市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整体的城市聚集效益。
3、城市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安全
先进的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舒适和便捷,使之能获得较多的外部收益。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现代化设施,能增加居民非货币价值收益,而恶劣的城市环境或文化娱乐设施的缺失, 则会给人带来疾病、麻烦和不安等非货币损失及为弥补非货币损失付出的货币损失代价。
(三)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借鉴
1、巴西库里蒂巴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践经验
当前,正值世界杯开战之际,库里蒂巴市作为巴西重要参与城市之一,也在迎接着世界各国到访球迷的光临。库里蒂巴市为什么能在其他城市驻足不前之处获得成功呢,原因之一就是开明的市政府在该市进行了城市发展新方式的实验――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公交线路和单车道把这些公园与城市交通系统连接起来,这种“结合自然设计”策略的实行,同时解决了许多问题。库里蒂巴市没有一个由道路交织而成的核心,这也是该市与其他城市最显著的区别。事实上该城有5条轴线,每条由3组平行的道路组成。土地使用法鼓励在每条轴线附近进行高密度开发,同时建设服务和商业设施。方便和快速的公交系统使这座城市的空间变化更富有特色。市内线和各支线完善了主干道的快速公交系统。正是这样的健全的公交枢纽配套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才使得库里蒂巴市在应对世界杯这样国际赛事中如此的游刃有余。
2、上海市推行的BOT等投融资模式实践经验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思是建设-运营-移交,其要义是:投资人通过合同方式从政府手中获得项目的特许权,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和建设,并在特许期内运营维护,特许期满后,将项目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上海引进BOT模式的尝试始于黄浦江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工程,这是第一次参照香港东西区海底隧道的BOT投融资模式建造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近几年来上海的BOT项目还包括大场水厂、逸仙路高架等。上海市基础设施采用BOT的可行性1、从国外经验来看,一般采用BOT方式或TOT、BT、BOO等BOT变形方式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2、从国内实践来看,各地政府已经普遍采用通过公开招商方式确定BOT项目投资运营商。一方面解决了政府财力短期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专业化程度,降低投资成本和建设运营风险。 3、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和企业投资、政府采购服务的模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二 静海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静海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间协调不够,配套能力较差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缺乏统一规划,综合协同能力差,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中,由于条块管理、规划不足等原因,给排水、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城市内部协调布局和区域间有效衔接,一定程度上导致发展失衡,综合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城区交通不够顺畅,重要路段交通阻塞时有发生
尽管我县在城市公交治理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但城区交通不顺畅,重要路段交通堵塞也是不争事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公交规划滞后,规划内容不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中公共汽车、出租车等组成部分难以发挥系统的协调性、整体性;二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缺乏完善的法规保障和政策支撑体系。导致政府对公交市场监管中,缺乏必要的政策及法规支持,造成主体不明,权责不清,行为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三是城市公交场地建设严重不足,公交换乘枢纽设施建设滞后,线网密度、场站覆盖率低,公交专用车道建设步伐缓慢,公交车辆营运速度过低,准点率不高;高峰时公交运力紧张,拥堵严重。由于公交可达性差,公交服务设施覆盖率低,公交车况差等原因,导致公共交通车行比例偏低,严重制约了静海的健康发展。
3、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稳定规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起来,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十分有限,资金严重缺乏。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5个途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国家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经营性收入、其他收入(利用外资、集资、自筹、配套收费) 。其中,唯一规范且固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仅为“两项”资金,而由于其税率低、税基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其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社会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
(二)静海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公共交通建设
加强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的新建与改造建设一是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科学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二是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是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结构,大力发展常规公交系统;四是保障城市公共交通道路优先使用权,科学设置优先车道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调整公交车辆与其他社会车辆的路权使用分配关系,提高公交车辆运营速度和道路资源利用率;五是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行特许经营。
2、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及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
对于解决洪涝灾害灾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未来几年规划中,更应重视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和排水防洪防涝设施建设。一是应该提高地下水道建设与排污标准,并且做出明确的规范;二是市政排水系统应该采取分流的方式;三是增加排水系统的蓄水能力;四是建立有效的、系统地疏通渠道;最后,应建立完善的维护机制。建立完善的维护机制,包括定时清理、定时维修检查、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解决等。
3、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
1.1城市交通拥挤
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机动化的发展,居民使用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增高,行车量的增加致使交通高峰期经常出现堵塞,拥挤现象。加上停车设施不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落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面临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方式简单僵硬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1.2 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布局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城市规划水平较低,规划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由此导致了许多城市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制约了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发挥。
1.3 有些项目建设周期过长
许多政府由于基金和时间计划考虑的周全,造成盲目投资。一个项目很可能只进行到一半就没有了资金,只好停止,要么等待新资金拨入,要么等下届政府解决。还有很多项目效率低下,施工时间太长,不能够按期完成。
1.4 政府机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政府垄断经营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公用产业资不抵债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改革中的顽症。长期垄断经营,会导致经营单位缺乏竞争压力,生产、运营效率低,技术、管理创新乏力,人员大量冗余,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企业经营包袱沉重。此外我国政府机构臃肿,设置众多,机构重叠、业务交叉,而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又不够明晰,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政令不一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对策
2.1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公共交通建设
首先,加强城市道路细致规划,使交通网便于通行。通过增加养路费、限行等政策控制私家车和政府用车出行的数量,提倡乘坐公交出行。其次,完善公共交通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公交部门的补贴,使公交成为方便实惠的交通工具。开通快速公交,并提高快速公交的效率。根据"公交优先"的原则,构筑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
2.2加强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其长期有效的执行有赖于合理的长期总体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率。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应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状态转变。政府应广泛听取城市居民意见,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
2.3寻找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入竞争机制
除了政府出资外,还可以利用民间资本,外资等来参与基础设施建立,用多元化投资方略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其次,对一个项目的规划以及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项目办事效率。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包单位。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实行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2.4加强公众监督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公众的监督,抵制腐败现象。政府部门应广泛听取城市居民意见,建立专门机构收集公众建议,通过投票和听证会制度来解决信息失灵问题。全面评价政府官员的政绩,对于和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追求政绩的官员要给以严厉处分。
2.5根据不同类型的城市,突出建设重点
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要围绕国务院确定的五大功能定位,全面推进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城市要围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与城市组团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接,高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与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城市要围绕发挥吸纳农业人口转移主阵地作用,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小城镇要围绕形成小城市、特色镇、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等不同功能类型的发展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和保障能力。
三、智慧城市载体建设投融资模式
智慧城市载体建设需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裕资金保障。
3.1国内模式和经验
3.1.1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全面开放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行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投资运营新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引进专业咨询机构,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顶层设计和整体策划。对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交通、地铁、公共停车场、污水处理、热力和垃圾焚烧等),通过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使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对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城市道路、桥梁、地下排水管网、公园绿地等),推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特色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建设等商业地产开发的市场化融合模式,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对于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燃气、电力等),通过公开招标,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城镇供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运营和养护。
3.1.2融资方式。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积极争取试点省纳入市政债券发行试点地区。鼓励投融资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债、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信托、保险资金、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股权转让等多种融资方式。培育和支持各类市政公用企业、投资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扩大IPO融资规模,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实现再融资。省内各级人民银行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力度,通过委托贷款、银信合作、银保合作、理财产品等多种方式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3.1.3强化市政公用行业市场监督管理。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自主、权责明确、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改革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标准,建立完善特许经营招标投标、运营监督、市场准入退出、履约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等制度,有效规范特许经营行为。健全市政公用行业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手段,加强公用事业监管。
3.1.4健全服务价格和费用征收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财政补偿机制。省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价格改革,解决成本与价格倒挂问题,减少政策性亏损,建立良性投入产出机制。因价格、收费标准不到位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地方财政应在年度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予以补贴。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加强自备水源用户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完善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管理办法,改进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合理确定收费载体和标准。进一步加强城市市政公用领域各项费用的征收和管理,健全费用征收机构,完善征收机制,提高收缴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3.1.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项目储备,采取项目捆绑、整体包装等方式,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项目洽谈活动,及时向社会推介,公开项目信息。细化招商优惠政策,增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吸引力。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落实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各市县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台账,明确项目建设单位、政府部门责任,量化项目推进进度,开展项目实地观摩讲评,强化项目督导考评措施,对项目实施常态化管理,保障招商项目实施。
3.2国外典型国家做法及借鉴
3.2.1保障城市基础设施资金
美国各级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项目上。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涉及国家全局或需投巨资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据此向地方政府提供拨款、贷款和税收补贴。美国州一级政府,尤其是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角。其资金来源包括税收、基础设施企业的收入、市政债券、赞助捐赠等。但地方政府财力同样是有限的。为此,美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均通过组织发行市政债券募集了大量低成本社会资金,不仅对推动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代际公平负担问题。美国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较为典型的模式有BOT和TOT两种。
3.2.2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埃及现有的铁路全部由国家经营,连年出现亏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开罗等大中型城市居民住宅区不断扩大,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还需要兴建连接这些城区的轻轨铁路。这些将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算能力。因此,埃及政府制定了新法案引进私人资本的投资。埃及政府向人民议会提交了关于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城市轻轨铁路建设的新法案。由于新法案的通过,埃及出现了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
3.2.3规划谨慎细致
巴黎启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达73项,小项目预算为几百万欧元,最大的项目高达30亿欧元。作为巴黎市政府的项目,由城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进行讨论,确定原则与目标,同时听取周围居民的意见,再报市政府批准。如果出现两种意见争执不下、难分优劣的情况,规划局则将两种不同意见提交政府,并说明各自的理由,由市政府组织公开的听证会,吸引各方代表参加,最终由巴黎城建委员会决定取舍。涉及与巴黎大区有关的项目时,市政府要与有关省政府磋商,达成共识。
四、落实和保障智慧城市载体建设
4.1加大财政和土地支持力度
重视智慧城市载体建设,各市、县人民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加大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支持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制定、监测监督、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和研究经费等。研究出台配套财政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将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项目所在地政府要落实土地征收、群众安置的主体责任,做到和谐征收、无障碍施工。
4.2提高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对确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项目立项、规划、环保、用地等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简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向备案、核准与审批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要强化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做好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审查论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
4.3加快项目建设
各市县要统筹组织协调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施工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各市县要列出在建项目的竣工时间表,倒排工期,分项、分段落实;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设资金、材料、人工、装备设施等及时到位;要优化工程组织设计,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在建项目实施。对经审核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抓紧落实招投标、施工图设计审查、确定施工及监理单位等配套工作,尽快开工建设。
4.4强化监督考核
省政府与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签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度目标责任书,将涉及民生和城市安全的城市管网、供水、节水、排水防涝、防洪、污水垃圾处理、消防及道路交通等重点项目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组织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城市、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质量评价不合格、发生重大事故的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上海城市规划,2010(3).
[2]代淑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研究[J].新西部,2010(5).
[3]王立校,靳秉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初探[J].经济论坛,2008(15).
[4]郭先登.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J].东岳论丛,2008(1).
关键词: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公共安全网 生命线工程 复合通道 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1.1 基础设施体系的内涵
对城市而言,基础设施是指直接为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机构。城市工程系统一般分为城市能源动力系统、城市水资源及供水排水系统、城市邮电通信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等多个系统。
对区域而言,基础设施是保障区域安全和实现区域协同互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一体的纽带。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区域化,延伸到区域来看,主要由上述五大系统的线网状工程和枢纽型设施构成。
1.2 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视角
(1)设施网络向区域延伸。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城市供给需求膨胀和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靠单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难以“独善其身”,区域性设施必须向区域延伸,以获得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互补。
(2)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就城乡一体化而言,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全面供给是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要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城乡。应本着城乡平等,设施共享的原则,等同看待农村与城市设施布局,着力消除农村与城市的设施环境差异,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全面的公共服务。
1.3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问题
过去,由于区域内各行政主体间缺乏协调及城乡结构二元等原因,区域层面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往往被忽视,产生了诸多问题与矛盾。一方面,区域性通道衔接不畅,分散建设影响新建线网落地;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建设滞后,城乡设施差异大等问题。
图1 区域公共安全网与生命线工程构建思路
2 构建以复合通道为主体的区域公共安全网
由于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无序建设,加之区域内土地资源紧张,区域性线网工程通道走廊落地难困局越发凸显。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及市政通道,从区域角度对水、能源等战略性通道实施预留控制,同时加强通道整合,完善和预留区域性供水、输配电、输油气廊道,以形成保障“生命线”畅通的公共安全网。
2.1 控制战略性供应设施廊道,保障设施可持续建设
战略性通道多指由区域统一配置,维系区域整体运行安全的通道工程,包括区域供排水通道,特高压、高压输电走廊以及天然气长输管线等。应通过区域性市政走廊的分类管制,实现省、市政府对战略性通道资源的管控。主要包括:(1)建设联网调度的区域供水安全网。通过建设江库联网工程、区域调水工程,解决供水保证率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2)建设一体化的区域能源供应网络。确保区域战略性能源通道得以控制,同时融入大电网,适应电源、负荷逆向分布的,实现大规模跨地区消纳。
2.2 构建区域性基础设施复合通道系统,促进通道集约高效利用
为进一步集约利用有限的通道和土地资源,应大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通道复合。以往,复合通道多指将多种运输方式集中在同一路线上所形成的高效率运输通道[5]。为了更高效的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通道资源,应将上述复合通道概念拓展至其它市政线网状通道,将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通道统一纳入考虑。区域性复合通道是指区域间多种运输线路以及交通运输线路与供水、电力、油气以及防灾等市政线路集中在同一路线上的高效率通道,包括交通复合通道、市政复合通道、交通市政复合通道以及区域性避难通道等。
(1)构建集约高效的区域复合通道。以集约共享为原则,在有效利用现有交通及市政通道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和各专项工程规划要求,调整通道,构建输送能力大、占地空间少的复合通道体系。复合通道可分为完善型通道、整治型通道和预留型通道。其中完善型通道指已建通道,以完善与提升为主;整治型通道指规划建议调整的通道,以培育与发展为主;预留型通道指规划建议预留的通道,此类通道应作为城市长期的开敞空间予以保护,加强通道设施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配合与协调,以控制与保护为主。
(2)划定覆盖城乡区域的避难通道。以区域骨干交通通道为基底的避难通道,应串联区域内的具备避难条件的公共开敞空间。同时结合区域绿道、城市广场、公园及体育场等绿色开敞空间营造,构建区域性避难场所。
3 建设以覆盖城乡、共建共享为特征的生命线工程体系
3.1 强化战略性设施统一布局
对区域而言,水、能源资源都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需要通过枢纽型设施布局建设,推动区域内水资源和能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包括重点加强重大水厂以及重大再生水厂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的配置和实现再生利用;在区域内合理评估能源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多元拓展天然气气源,推动能源一体化输配和能源可持续利用。
(1)协调区域水资源配置。区域性供水系统是通过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符合城乡统筹要求。它将区域内若干净水厂及其配水管网联合成一体,统一开发和分配水资源的网络化供水系统,其特征是根据水源水系地理及环境等要素来划分供水区域,系统向区域内城市供水的同时,还向周围乡镇和农村供水。
(2)加快区域清洁能源联合开发。为保障区域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应在区域内选择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积极开展绿色能源基地的联合开发。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核电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形成多元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3)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为减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识别区域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流域水环境污染、大气复合型污染和“垃圾围城”等。应从区域环境问题的源头出发,重点构建流域共治的区域水环境保护系统、联防联治的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系统以及共建共享的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3.2 协调城际、城乡设施共建共享
除上述区域性战略性设施布局之外,区域生命线工程建设还应从协调城际、城乡设施的角度,打破城乡界限、行政界限,促进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共建。
(1)协调城际设施建设。以区域协调为原则,以解决城际设施衔接和城际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开展城际基础设施协调工作。对城际地区的设施衔接与环境治理方面,应尊重自然因素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重点协调城际供水、排水、流域治理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2)协调城乡设施建设。通过城市与乡村联系,或由乡镇、村庄联合,划分不同区域范围,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并进行综合协调,服从城乡区域整体的统一管理,形成一体化体系。
4 建立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运营机制
在完善区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方面,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设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专责机构。以便对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可以通过成立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专责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区域设施规划建设。(2)合理选择设施建设模式。区域内各市政府可共同出资设立基础设施协调建设专项基金,用于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建设以及区域资源的联合开发等。(3)创新设施运营管理机制。应强化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各市区域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数据库与动态规划信息库应实现共享,并方便查询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状况。
5 结论
区域公共安全网和生命线工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中应在区域协调的视角下,明确区域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要求,初步提出了区域公共安全网和生命线工程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应重点关注区域战略性通道建设与控制,区域战略性、枢纽型设施建设以及城际、城乡之间的通道与设施建设协调,从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为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闫萍 戴慎志等. 集约用地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整合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186)1.
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理念;评价体系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environment pressure highligh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hrough to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ased on green concept, from six subsystems, four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evaluation index, assum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and policy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Green ideas;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表现出规划不合理、投资不均衡、建设滞后、运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等问题[ , ,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I: gree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绿色基础设施不仅是独立于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 ]。还包括以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系统、能源系统以及废物处理等问题(Moffatt, 2001)。
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评价可以为项目决策、政策建议提供依据,有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已有很多学者从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申立银等[ ]构建了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韩传峰等[ ]建立了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评价物元模型。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的绿图计划,是近代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代表,并已经形成独特的评价体系[ ]。Rosa Arce和Natalia Gullon将战略环境评价法(SEA)运用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评价中构建了评价体系[ ]。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对传统灰色基础设施从生态角度考虑,更多的关注经济及社会效益外的生态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构建评价体系,从而评价创建绿色城市的基础设施绿色化程度,以及为决策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
2 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础设施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在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多伦多大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系研究认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基础设施的技术更新,有关能源和资源利用,防止环境退化的基础设施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 ]。因此,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分层分析。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对基础设施的分类,将基础设施系统分为城市能源子系统,城市供排水子系统,城市交通子系统,城市通讯子系统,城市环境子系统,城市防灾子系统[ ]。
基础设施的所表现出来的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的特性,就是绿色理念在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体现。《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应具有的特征,包括Distributed(分布式的小规模的,分布于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Clustered(集群式的,分布式网络节点所组成的层级结构)和Interconnected(相互连接的,地区之间的各种物质流、信息流的连接)等。这些特征的集合本质的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各个侧面,体现了基础设施中的绿色理念 [ ]。基于绿色理念,结合绿色建筑(GB: Green Building)的定义[ ],从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水、土地、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供舒适的服务、改善自身效率四个维度对上述10项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这四个维度的指标。
(1)高效利用资源。分布式的(Distributed)基础设施能充分利用当地现存优势资源,设为 ;相互连接的(Interconnected)基础设施使资源易于流动,从而容易得到充分利用,设为 ;反应灵敏的(Responsive)基础设施能灵活的利用各种资源,设为 ;使用可再生、低负面影响的(Renewable, Low-impact)资源和能源,设为 ;适应现今使用要求的(Appropriate)资源能源不至于造成浪费,设为 ;在功能和适用条件上能转变的(Adaptable)基础设施使用周期长从而节约且高效利用了资源,设为 。
(2)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分布式的基础设施较集中式的对环境的破坏更小且容易利用废料,设为 ;一体化的(Integrated)基础设施融多种功能于一体且在各个维度上与周围环境融合,设为设为 ;反应灵敏的基础设施其产出应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设为设为 ;低负面影响的基础设施表现为其过程和产出对环境的影响都较小,设为 。
(3)提供舒适的服务。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便于提供完善服务,设为 ;以服务为导向的(Service Orientation)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设为 ;与要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适当的服务而不至于造成浪费,设为 ;多用途的(Multi-Purpose)基础设施能满足多种服务需求,设为 ;能转变的基础设施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变化,设为 。
(4)改善自身效率。集群式的(Clustered)基础设施便于管理和改善,设为 ;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易于发挥整合效应,提高自身效益,设为 ;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使其各组成部分都能发挥功效,设为 ;能转变的基础设施变更功能和适应条件时成本更低,设为 。
2.2 层级结构及权重
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体系的目标是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由六个子系统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这六个子系统都受到高效利用资源等四个维度的影响; 各项指标分别体现了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基于绿色理念的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
为进一步完善这个评价体系,寻求各评价指标对目标的影响权重,通过专家评分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从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再通过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出层次总排序权向量。经过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后,确定出四个维度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如下。
= =
= =
= =
= =
3 结论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公共物流区周边的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与交通主干线之间的道路联络线还很不完善,有些必要的供水、污水、通讯、供电等管线还没有到位,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比较薄弱。 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引进更多企业奠定基础。
加强公共物流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类物流节点的内部道路管线等市政设施、口岸功能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物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重要功能性设施的保障作用。加强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协调和政策指导,优先安排土地供应,对列入规划的重点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项目以贴息或补助等形式给予资金支持,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物流投资的引导、调控和放大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13个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60多亿元。
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产业物流。加快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积极探索以粮食物流、果菜物流和冷藏物流为主体的农业物流发展模式,逐步建立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运用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物流资源,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等一体化运作,提高制造业物流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城市物流配送功能,促进商业物流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IT行业物流、农产品物流、汽车物流、医药物流、图书物流、冷链物流等行业物流,不断提升绿色物流、特种物流的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区域物流。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航空、公路和铁路枢纽的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适应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以建设京津第二高速公路和京津快速铁路为契机,合理规划北京―天津―塘沽、北京―上海、北京―广州等物流通道,重点发展公路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运输,开发重量轻、附加值高的空中运输走廊,实现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货物运输,加强北京与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物流合作,巩固北京作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的地位,提高物流运作水平。
努力提升国际物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为北京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和区域竞争与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口岸功能区、保税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区的各项功能,重点引进国际知名航空公司、船运公司、跨国采购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集聚一批拥有全球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大通关基地建设,建立大通关长效运作机制,建设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于一体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通道。
建设公共物流应急体系。公共物流应急体系是首都应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首都特点,规划建设应对不同类别突发事件的物流安全保障体系,就应急物资的采购、储运、调拨,制定应急预案,优化物流应急作业组织和程序,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切实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和城市经济正常运行,提高城市综合应急减灾处理能力。
完善奥运物流体系。高标准、快速建设好空港物流基地内的奥运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发挥其奥运物流供应功能。积极协调北京奥组委选定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物流和快递服务赞助商美国UPS公司,保障其做好奥运赛事物流工作,提高奥运会物流组织管理水平。鼓励我市物流企业开发奥运物流市场,并以此为契机,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物流运作水平。
转变物流增长方式
以培育大型企业为重点,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行业进行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加快物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进程;吸引大型外资跨国物流、货代企业进入我市,建立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鼓励传统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增强行业活力;规范物流市场经营秩序,鼓励公平竞争,打击和遏制恶性竞争。
发展高端物流,提高行业附加值。调整物流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业。鼓励我市物流企业进入跨国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参与高端物流业务的竞争。重点发展航空快递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询和国际货代等业务。
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应用。充分利用我市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切实提高物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现代物流技术和装备,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运作和管理水平,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的装卸、搬运、传送、分拣设备以及自动分拣系统(ASS)、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子识别系统(EPC)、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订货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的物流技术;鼓励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支持建立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