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

二、奋斗目标

做好学生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扎实完成高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为高中毕业会考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的、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所了解,但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和初三不开设地理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非常有限,对地理教学的观念,也仍保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副科”。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素质。

2、做好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衔接工作。

3、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应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五、本学期教学内容

单元

基本规律和原理

与人类关系

宇宙环境

日地关系

地球运动关系及其意义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利用

大气环境

大气环流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气候资源与灾害

大气环境保护

陆地与海洋

海水运动;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于地貌

水循环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制

自然资源和能源

地质灾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增强师生关系,实施开放教学。

2、理解记忆为主,强化训练为辅。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市场营销;营销策略;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229-01

    引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当前经济市场的多元化趋向。企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复杂的开放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一定角度上说,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前的市场营销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所谓知识经济,也叫作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理论。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类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具有科技型、创新性、市场化、应用性等特点。知识经济是在传统经济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是在坚持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来取代濒临耗尽的自然资源,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受市场环境制约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市场营销及其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与价值以满足个体需求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相关目标而创造或传递价值、协调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立足于顾客需求为基点,根据实际经验判断获取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期望值,并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通过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新型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经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营销的发展,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营销注重倡导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注重企业经济在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促进了专业性营销调研咨询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三、知识经济对于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个性化和理性化;开放性市场经济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消费对象的可比性。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使企业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放性,导致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等都延化为商品,由于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无形性特征,以知识含量为基础的无形产品价值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对象。

    (三)知识经济对商品价格和分销的影响。当前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商品价格信息调整与定位实现了快捷化沟通。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和应对网上交易销售方式对于传统销售产品方式形成的巨大冲击。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中,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通讯形式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相对于传统的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约束的松散型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来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应面向市场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转变。

    四、针对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提出的对策

    (一)创新营销观念。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坚持市场为导向,立足于顾客需求,依靠科技信息针对顾客需求进行新型产品开发,深化市场营销理念,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拓展产品的市场营销空间,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二)创新营销策略。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及促销的创新。企业产品价值的衡量是以知识含量为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合理的进行产品成本价格控制,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售后服务,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为战略。

    (三)创新营销管理。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市场营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形式进行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市场营销管理,应基于企业营销的传统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营销监管运行机制,构建市场营销的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协调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提高营销效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 物权 合理限制 生态补偿

一 、自然资源物权和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一)自然资源物权的意义

自然资源,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包括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过程中自然界中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物权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客体的物权,即权利人为满足其权益需要,对自然资源依法或依合同所享有的直接支配与排除妨碍的权利。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没有分清对土地本身的使用与开采埋藏于地下的矿藏以及采伐生长于土地之上的林木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土地是承载其他自然资源的载体,其他自然资源均依赖于土地而存在。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资源是可以与土地分离或相对分离的,或者具有独立于土地的自身价值,同时由于资源本身具有稀缺性、价值性与可支配性,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尤其是从民法的角度来说,资源可以成为物权的客体。而学界也一般将自然资源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土地与除土地以外的其它资源(也有简称资源的)。相应地,自然资源物权亦可分为土地资源物权和与其他自然资源物权。

与一般物权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物权属于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基础物权。原因在于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和支配,意味着对人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要素的垄断或专有。在此基础上,学界认为,自然资源物权体系是指由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基本的物权权利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自然资源他项权利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由于自然资源可分为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自然资源物权体系又可分为土地资源物权体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物权体系。

(二)生态补偿的意义

对于生态补偿的意义,国内外有不少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对由于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所起的缓冲和补偿作用。另一种则是将生态补偿理解为一种资源保护的经济手段,通过对损害(或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受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我们认为,生态补偿不单是为了控制生态破坏,而应该包括因自然资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生态功能丧失的恢复和补偿,具体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

(三)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生态补偿机制是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它以“资源价值论”的观念重新评价生态环境资源的现实价值,运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人们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的对象和政策制定的方向是,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或破坏行为产生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以经济激励为主要特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环境利益是保护活动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提高,或破坏行为造成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经济利益是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价值或效益。纠正后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享受因劳动付出而带来的生态服务的主体要支付费用,生产生态服务的主体应得到经济回报;相反,造成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主体支付费用,生态服务功能的产权人或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主体(如政府)应得到经济赔偿。

生态补偿机制涉及生态补偿的法律规范的形成、实施到产生调整社会关系效果的整个运行过程的综合原理,有系统和过程的意义。作为一种法律机制,它是从法律的各个方面的系统性联系和从法律的动态上来考察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的运行过程。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因此,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理解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它是指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 促使环境、资源、生态的受益方给予施益方以合理的补偿, 实现索取与禀赋的相对平衡, 以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度和法规。由此可见, 建立公平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不仅能直接受益于每个人, 也是我们最终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二、我国在自然资源物权受限下生态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研究薄弱

自然资源物权人在物权受到合理限制之下,遭受的损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难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而且补偿对象有时很难准确确定。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对象,成为制约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在全面实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

1、补偿强度难以货币化。要对物权受限者进行合理科学的补偿,就必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的投入成本及效益进行科学的计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保护和重建行为的科学性。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特性,很难计算出间接成本或收益,从而难以科学确定补偿强度的量化。

2、补偿者和补偿接受者问题。产权的界定是生态环境补偿的前提,只有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了,才能确定谁补偿谁的问题。但在资源和环境领域,产权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许多生态环境的产权往往是模糊和虚化的,甚至是不可能清楚界定的,这样在实践中往往使生态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失去主体,导致无法清楚地确定补偿承担者和接受者。在对自然资源物权人进行补偿时,补偿承担者难以确定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3、生态补偿的内容不明确。生态补偿的内容很多,涉及面极广,而且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需要补偿的范围还要增多。由于国家和政府对在重点保护区农民的自然资源物权有更多的限制,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日益显现。

(二)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

补偿资金渠道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补偿的重点为西部部分地区,而且以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及其配套措施为主要形式;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地方投入较少;有限的资金主要以毛毛雨的形式,分散用于各个地区,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费。

(三)征收和使用方式不合理

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不能完全依法进行,基本上是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收费和使用主要以部门或行业为界,部门间各自为政,行业、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不能形成合力,也没有真正实现收支两条线。部门行政色彩浓,导致生态补偿不到位,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置良性持续和谐发展运行机制和谐社会

一、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切实地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没施或者公共设备,不断地、切实地改善居住条件,可持续地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需要尽快完善社会稳定器——以社会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强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合理引导及科学管理。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需要在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前提下作好社会利益结构调整和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距离和贫富差距,切实地加大反贫力度,强化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实现共同富裕和安居乐业。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需要依法治国,积极推进并切实完善民主政治和政治法制化,按照我国具体国情以及现有规制,使人民群众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切实地构建群众利益的社会表达机制。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处于社会公共利益中心的作用,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有力作用,遵循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全心全意地、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尤其是要积极调节、缓解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尽力减少转型的经济损失或社会代价,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促进整个社会良性运行。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切实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可见,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子系统是一项长期的、极其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二、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表现出高消耗、低产出、高投入、低质量和高污染的特征,使我国社会生产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低、技术进步缓慢和工业设备落后等问题。在眼前的短期收益消失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使经济发展受阻,而且派生了影响社会和谐的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及社会隐患。我国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选择包括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以此切实地为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设置良性持续与发展协调的经济系统,需要我们采用集约型、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伴随经济社会与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正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首要因素,通过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大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率。知识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也是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①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需要我们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产品,积极推行ISO14000系列国际绿色认证标准。要求企业从选择生产技术、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方式、废气物处理,到产品寿命及市场营销,都必须切实注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过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定位在污染物“末端”的控制和处理上,转移到污染物的“全程”控制和预防上。设置良性持续与发展协调的经济系统,需要我们在积极进行传统产业知识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良持续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自然资源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虽然我国富源辽阔,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以往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剧了这种矛盾。过去那种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使用和浪费,不仅已经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且将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建立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自然资源系统,旨在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不断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

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自然资源系统,需要我们积极地开源节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一方面,能力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是其物尽其用,循环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体系,尽可能节约稀缺而宝贵的自然资源。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自然资源系统,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无穷无尽、可再生的知识资源。以知识资源的投入部分地代替物质资源的投入,以知识经济的消耗部分地代替日益短缺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以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部分地代替置换资本,以知识激活传统产业。通过强化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社会能力优势,能够有效地弥补自然资源、资本上的劣势或不足之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加快发展及其增长的速度。事实上,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最终都不能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为前者建立在土地资源、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上,后者则建立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基础上,只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无穷无尽的、可持续的可创新的知识资源基础上。显然,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包括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三元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自然资源系统,对我国构建与发展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四、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的背景之下启动的,迫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给我们的压力和遏制,我们更多地考虑发展总量和发展速度,而对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较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极大障碍。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我们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的行动,使社会公众人人都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者。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价值补偿机制,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经济价值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使这种经济价值得到合理的、超额的补偿,从而建立起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使用与补偿之间的市场交换关系。例如,环境税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具有成本最优化、能把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符合污染者补偿原则以及易于产业政策相结合等特点。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我国作出相关的制度安排以及配套的法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将一部分经济学上的所谓外部性问题转为内部性问题,使生态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利益机制驱动下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和社会行为。

五、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系统为重要基础,必须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保证人口素质可持续提高,也必须深入开发人力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但是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或潜在的人力环境。设置良性持续与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系统,必须以人为本,通过以现代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文化普及为主要途径的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我国人口的沉重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和谐中的创造者和受益者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管理中促进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

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资源丰富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地质地貌景观外,还有许多特有的气象景观、生物景观,比如太白积雪、华山日出等;除了多样的自然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华清池、烽火台和大量的文物古迹等。多样的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资源丰富并不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声名海外的原因在于它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除了有与其他景区同类型的景观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景观,比如远古猿人遗址、独特的地质地貌等。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的原因还在于它不受季节影响。许多旅游资源都受季节的影响,比如夏季漂流、冬季滑雪,但是,陕西秦岭由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不管哪个季节去游览都可观赏到不同的风景。

2开发旅游资源的有效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客源为了应对市场压力,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制订有效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走向世界。除了将陕西秦岭推向世界外,还要注重对国内客源地的扩展,将目光瞄准临近的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逐步形成稳定的客源。

2.2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山地体育旅游虽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对从业人员有比较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旅游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熟知一些常识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更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必须要重视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在选择从业员人员时,必须要以以上几点作为参考,同时,这也是员工培训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3做好基础配套设施基础配套设施直接体现了该区山地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为了能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旅游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必须要跟上,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合理布置基础设施,突出设施的功能,保障游客的安全。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