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小学;教学;处理;传统;创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我国传统教学的确存在着许多弊端。新课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推陈出新。我们所持的态度应对传统教学在总体批判的同时不妨对其部分合理内核的吸收、继承与创新。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新课程下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创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这是正确的。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来得及真正领悟“主导”和“主体”二者间关系的实质,却为了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能与时俱进,急于“照葫芦画起瓢”来:在课堂上该讲的不讲,认为要落实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做到“少讲”,甚至“不讲”。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着不需要教”。他这句话揭示了教与学的密切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学生的未知领域,该讲解处就应理直气壮地去讲解。否则,如果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不加明晰,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给予纠正,学生就会误解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也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新的教育经验,产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二、正确处理接受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凭借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实际上,探究性学习方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两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其局限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是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过分讲解而言的,并不否定教师讲解的意义和价值。对孩子们初次接触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等内容是人为规定、约定俗成的,就宜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而并非一定得合作探究,组织构建。
事实证明,决定学习方式是否有意义、有效的关键并不在于学习方式本身,而在于学习者的态度、方法、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条件,学习方式运用的好坏,关键在于选择。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好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系。让两者优势互补,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看到学生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看到师生之间无拘无束的情感交流,又可以看到教师对基础知识扎实有效的训练,充分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正确处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就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数学的生活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普遍关注的情况下,却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沿袭传统,仍然注重传授数学知识,忽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另一种是“超越”标准,一味追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忽略数学学科必要的双基。数学基本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贴近生活:但数学又高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和“粘贴”,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我们应该要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也应注意生活问题数学化,恰当正确地处理好两者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做到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才能真正地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我们应该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对于新课标新课程,我们不必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标旧课程,也没有必要过多去吐口水。一句话,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
1.1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information),实际上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网路系统加工完善整合成为一个新的信息资源后,提供给需要的人使用。利于他们了解行业发展势态与动向,以便于生产组合的优化,为使用者的决策作出参考依据,从而使得企业的资源能够达到优化配置,使企业能够顺应市场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战略目标,从而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1.2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最早出现在1970年,沃特•科文给它定义为:“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由定义可以看出,沃特•科文并没有指出要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就一定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运用,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全能够实现以人为主导,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内置设备对企业的管理信息进行实施的收集、加工、储存。并方便于管理信息的传递,方便使用者的实时查阅,便于消息利用者对数据信息的决策,相应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其基本功能包括控制功能、预测和决策功能、数据处理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
1.3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美国著名的Garter公司所提出和创办的,Garter公司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一整套的体系与标准,其原因在于通过制造资源计划更深一步的发展关于供应链的一套管理思想。通过相关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资源设计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资源管理体系——以ERP作为软件的管理依托所在。同时综合整合企业的人力物力、电子资源、业务流程与企业管理系统于一体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他们三者不仅有区别还包含着联系,通过以下的表述能够反应出来。MIS作为一个人机系统,但是其管辖的范围与所运用的深度却大不相同,所以说MIS所具有的深度与广度大有不同;ERP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如果想要运转就必须依靠ERP的软件操作系统,它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属于较高等级。从文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完善,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每一个阶段MIS的深度与广度各不相同,采用的ERP系统也有所不一样,只有特定的时间段才能够使用。
2管理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
2.1其对应静态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会计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都是属于动态的范畴,与之相对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是属于静态范畴。从范围上来说,管理信息系统的范围远远大于会计信息系统,同时还可以说会计信息系统被管理信息系统所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有会计、客户关系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管理,包含内容广泛。而会计信息系统需要通过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来监管企业的经济业务运行状况。由此看出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子系统中范围最为广泛的,其综合内容也是最为齐全。
2.2从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发展历程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
中国的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道路来进行阐述。第一种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了提高公司的生产制造与管理水产,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国外引进的MRP(物料需求计划),这是当时国外最为先进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它能够降低库存又不出现物料短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自主研发了MRPII系统,推动了中国的制造业快速的向前发展。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只能够处理物料计划信息,这是种非常单一的系统,必须要开发出不但能够处理物料计划还能够处理财务信息。两者同步进行,不但能够使企业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系统从财务会计系统中过去的资金流,还能够实时监督与控制企业的生产计划,从而达到财力与物力的一体化。这样的路程可以阐述为;“RP—MRP2—ERP(全面企业管理信息化阶段)—企业间管理信息化阶段—电子商务阶段”。在中国,会计信息化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萌芽发展不断地被深化为人所知。但是,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包含了会计信息化的第一阶段中,他只是属于会计信息核算阶段的一个内容。则表明会计信息化的范围与深度非常广泛。只有把会计信息化不断地实现动态的更新与完善,把它与其它企业的管理信息相结合才能够把会计信息化深化为会计管理信息化。
3对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车险;车险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需求分析
阳光车险管理系统总体业务活动图如图1所示:
上述业务活动图描述了这个系统的工作流程: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后进行用户信息管理,并对不同用户设置权限管理;然后业务人员和理赔人员就可以对业务进行操作。当有新的客户来时,业务人员以自己的身份登录系统,增加客户信息,根据系统里的判断算法,判定是否承保。若承保就填写保单信息,接收保费。若出险时,理赔人员先进行实地勘察,审核等流程,确认赔款时,以自己理赔人员的身份登录系统,进行理赔管理操作。当保单即将过期时,业务人员可以在系统自动提示管理中查询即将过期的保单,及时与客户沟通看是否再保。
2 信息系统设计
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 结构,从逻辑上来讲可分为三个层次:客户机、WEB 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客户机通过网络连接到文件服务器,通过SQL查询语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2.2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阳光车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类图如图2所示:
2.3 数据库设计
逻辑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根据设计类图得到以下关系模式,关系的码用下划线表示。
(1)员工信息表(员工编号,密码,姓名,性别,权限);(2)员工权限表(员工编号,权限);(3)客户信息表(客户编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住址,邮编,车牌号,车辆性质,出险次数);(4)保单表(保单编号,客户姓名,投保险种,被保险人姓名,被保险人身份证号,投保车数量,承保日期,生效日期,失效日期,基本保费,保险金额);(5)保费表(保单编号,保险金额,基本保费,赔付率,保费,收费状态);(6)理赔表(保单编号,被保险人姓名,有效日期,情况,保费,赔付率,赔付金额);(7)提示信息表(保单编号,客户编号,承保日期,生效日期,失效日期)。
3 阳光车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3.1 系统中使用的算法
在本系统中用到的风险系数是根据各个因素所占权重与不同情况所占的比例相乘再合计而得。
}
3.2 数据库安全性实现
在阳光车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安全设计中,使用了两种策略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1)用户身份标识
保险系统的使用者要登录到工作平台,首先必须经过身份验证。员工登录时,系统将员工输入的身份与存储在User中的信息进行比对,通过身份验证才能进行系统,否则被拒绝。
(2)读写控制
用户只有被授予一定的权限,才有权对数据读写操作。在数据库中创建权限表 Role,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划分为系统管理员、业务人员、理赔人员等角色。把权限表Role 和员工信息表User 联系起来,授予每种角色具备的操作权限。从而实现对员工操作授权。只有权限恰当时,允许其或读或写,权限不够时,拒绝操作。
参考文献:
[1]王富饶.汽车保险理赔岗位培训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中国建设银行在发展历程中,一直注重应用信息技术,为了更好的建设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全行范围内对大力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规模:初步实施了信贷业务、财务会计业务和资金划拨清算业务信息化,在2005年在全行范围内的进行了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和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其中数据集中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后,建设银行开始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对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完善方面,并试图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初步建立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理统为代表的管理支持平台,将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从对业务操作层向管理决策层进行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体系初步形成。
二、建设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建设
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业务快速发展、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建立明晰的应用体系架构、统一版本的核心业务、安全集中的经营数据、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促进的技术业务、信息技术体制高效运行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体系,建成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同时满足客户、员工、管理者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管理体制,广泛人群可以受益的,稳定、高效、安全、可信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建设银行在银行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提供保障。完善建设银行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成熟、高效和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与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相适应的形式;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相互协调,不断开拓创新建设银行能力,提升依托信息技术而开展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的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策略
(一)保持系统规划与战略目标一致
建设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实现企业的技术投资决策与建设银行意愿相符合。建设银行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了解业务规划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依靠先进科技的支撑体系,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二)结合自身特点运用先进技术
建设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不仅要随时紧跟国际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和领先银行的科技发展,而且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业务特点,把建设银行的科技水平提高到国际银行一流水平上。建设银行应该在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框、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确定具体的信息系统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
(三)坚持整体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银行应该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对信息化的建设进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及时地满足和应对企业发展的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提高服务的水平,降低相应的营运成本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辅助决策,提升经营管理的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数据系统共享机制
对各业务部门所有的信息来源,要做到记录数据标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将信息采集渠道做到统一,避免采集出现的重复性,同时从不同系统采集的信息要符合一致性。尽快做到全行各信息系统数据标准的统一,保证不同信息系统中相同数据的定义一致,尽量避免出现某些共用数据信息的不一致性,提高这些数据在每个子系统间的共享程度。并对数据传输进行及时的监测记录和查询,避免丢失和出现重复的数据信息,同时尽量降低人工输入信息的数量,实现数据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减轻前台部门的信息维护工作量,而且也有效提高了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分析、加工、共享提供了基础。
(五)建立综合渠道管理系统健全
建设银行服务和销售渠道的管理机制,加强渠道的拓展能力,降低渠道变化给系统稳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综合渠道管理系统可以整合综合业务系统所有的前台输入渠道,把交易信息统一转发到后台核心账务系统或者交由第三方系统进行处理,再把处理信息反馈给不同的接入前台,确保唯一性。综合渠道管理系统整合主要用来实现多协议的统一接入、可配置的全过程工作流程控制及多系统应用资源调度三大核心功能。
(六)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风险管理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信息资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进行同步运行。其包括了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具体有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计量、定量分析和定量测试;能够实时地反映风险矩阵、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进行信息报警;能够满足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信息报告制度和对外部审计等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同时要保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能够稳定、安全运行。
(七)完善人力资源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仅只是实现对员工的基本信息和工资发放情况查询的功能,还需要按照建设银行的业务规划提供系统的平台支持,促进决策层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职位体系、开张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施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同时,可以针根据建设银行的现状将有关如人事招聘、干部考核、员工房改情况、工资薪酬、人事档案和劳动合同等信息,进行重新分析和设计后加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随着金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建设企业文化,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全面支持的目标。
四、结语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网络,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根据MIS发展的时序和特点,可将MIS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三个阶段。
1面向业务的EDPS
EDPS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代替人「操作的计算机系统,如!资结算、报表统计等。特点是面向操作层,以单项应用为土,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以批处理方式为土。EDPS是较少涉及管理问题,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初级阶段。
2面向管理的MIS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使MIS逐渐成熟起来。MIS的特点:(l)能够将组织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高度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MIS的重要标志。MIS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2)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
MIS由EDPS发展而来,与EDPS相比,MIS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系统性、综合性,除要求在事务处理上的高效率外,还强调对组织内部的各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活动的支持。早期的MIS是指面向中层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解决结构化问题。于是人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解决管理中的平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DSS。
3面向决策的DSS
DSS以帮助高层次管理人员制定决策为目标,强调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决策者和决策分析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引导,详细了解和分析其决策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激发其思维创造力,从而在DSS系统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步深入地透视问题,最终有效地作出决策,即通过人机互助完成最终决策。
DSS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具有管理控制的功能,但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部分时,它使MIS具有了将数据库处理和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为管理者解决更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它虽然不是管理信息系统,但是使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更加完善。它与早期的MIS结合,成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内容的扩展可以看出,它始终是以中小企业的管理活动为核心,不断综合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善系统功能,以提高更完善的服务或满足新的需求。这一发展过程也体现出管理信息系统不断集成新技术并扩展系统功能的发展特点。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将朝着智能、集成和网络等方向的趋势不断发展。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中小企业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中小企业复杂的管理活动给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典型的应用环境和广阔的应用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工具与手段,开始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应用。50多年来,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从简单、局部应用到高级、全面解决管理问题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中小企业MIS都蕴含着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由于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和输出方式都与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个MIS都是其具体管理思想的缩影。
中小企业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实质就是各种管理思想的信息化实现。
2.1国外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安装的第一台商业用数据处理计算机,开创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小企业管理的先河。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EDPS在中小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手工劳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统计产量等。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报告系统应运而生。这类系统的特点是按事先规定的要求提供各类报告。如能反映库存数量的库存状态报告,反映生产进度的生产状态报告。这一时期,为了解决生产中库存控制的问题,1965年,美国的管理专家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MRP)的新的管理思想,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件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这一思想对以后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思想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7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将中小企业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还可以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这一时期研究者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过程,形成了闭环MRP。
80年代在中小企业中开始使用一种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RPⅡ(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于1977年提出的,它以MRP为核心,将生产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工程管理、采购供应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部门纳入整体管理之中,构成了完整运作体系。
90年代以来MRPⅡ也逐渐发展成为新一代的中小企业资源系统(ERP)。ERP在MRPⅡ基础上将供应商和中小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看作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中小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集成管理,以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追求中小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高中小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以MRPⅡ/ERP为代表的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业务。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各种管理思想和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等。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步会发展成为一种融合各种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集成系统,以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享、适应网络经济的充分柔性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ERP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多数大中型中小企业已经采用ERP系统和先进管理方式多年,目前正在推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敏捷中小企业后期系统,许多小中小企业也在纷纷应用ERP系统。
2.2国内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中小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中小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中国中小企业引入MRPⅡ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约有上千家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MRPⅡ系统。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小企业已开始实施ERP。
从国家软件工业应用现状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大型中小企业使用管理软件的比例高达95%以上。其中,财务软件占98%以上;业务/商务软件约占60%;ERP占40%左右。中小企业使用管理软件的比例约45%,绝大数都是财务软件。上述软件应用项目的成功率小于56%(中国学术期刊物大拇指中心)。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型中小企业的应用情况要好于中小企业,大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已逐渐的从单项业务管理系统向集成的管理系统转变,而中小型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信息基础薄弱等原因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不理想,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个性的存在以及管理软件业务流程的固化,不是应用了管理软件就能实现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效益。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可中小企业的环境和条件。
三、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l)行业特点带来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是离散的加工装配烈行业,其生产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产品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不同产品制造工艺流程不同和多产品混流生产。由于这个特点,机械制造业的管理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复杂、更困难,管理的复杂性也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目前,MRPⅡ/ERP是针对制造业的典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解决生产管理难题为核心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在全球都受到广泛质疑。据研究数据表明,全球的ERP实施失败率一直高达60%以上,约有50%的项目半途而废,就连ERP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的美国目前ERP的成功率也不到30%。
我国近两年ERP市场增长迅速,目前市场现有的ERP产品从总体上看,在满足用户需求上存在不足,对于财务、人力资源等通用型业务,市场上现有的ERP软件模块相对成熟,但针对生产制造环节信息化的软件模块与用户需求存在差距,由于生产环节的复杂性,生产环节的管理信息化是许多软件厂商都回避的问题。
(2)中小企业规模带来的问题
中小型机械制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受到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等。而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制约管理信息系统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机械制造行业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方案的咨询与规划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费用,软件费用和软件的实施、服务、升级、维护等费用。硬件和网络建设风险相对较小。软件选型风险最大,不仅包括一次性购买标准的或定制的管理软件费用,还包括后期维护、升级以及二次开发等持续追加费用。中小企业受资金限制只是选择一些价格便宜,通用型强的管理软件,而这些软件往往不具有系统性,对机械制造类中小企业复杂的生产管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存在明显地不足。另外,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除了考虑资金情况以外,还要求系统能尽快创造效益,但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收益的投资,投资的收益更多地间接来自于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所以在短期可能使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危及中小企业生存。
这些规模较小的中小型机械制造中小企业还普遍存在业务流程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正是这种管理的不规范造成许多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失败,中小企业若想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先规范业务流程和管理。
(3)中小企业个性带来的问题
中小企业个性是指中小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需要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自我意识及独特能力。中小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及其市场形象等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小企业个性。现代中小企业越来越强调个性的发展,认为中小企业个性是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而管理信息系统固化了管理思想和模式,如果应用不好束缚了中小企业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管理软件对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侯有利.2005.对当前企业ERP实施高失败率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