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高中数学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只简单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与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与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与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紧迫性
数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顺势而为,向上快速发展思维。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与现行高中教材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加之高中教学内容突然增多,高中一年级整体教学内容远超过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另外高中的数学语言更抽象,要求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质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迁移。此外,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基础知识的差异、学习方法的不同步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顿感前途渺茫,认为数学深奥、高不可攀、不可接近,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学心理。
为了使每个学生很快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问题值得数学老师研究探索。因为这将有助于初中高中教材脱节现象早日得到解决,有助于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观念、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统一认识,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习惯等个性特征对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进行数学衔接教学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综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形成数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所以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 研究教材,平稳过渡
1.注重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初中、高中教材有很多内容需要做好对接工作,如函数概念、映射对应、方程的求解、无理不等式、指数、对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和线性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关系;简单几何体的点、线、面与平面几何中的点、线的关系;抛物线图形与二次函数关系;配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这些内容有的是高中新知识,有的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在教学中不仅要复习旧知识,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比较和学习,渗透类比转化、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方法以达到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2.立足教学大纲,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数学是知识连贯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如果有一个环节知识点的遗漏,都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那么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就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补全学生过去学习的遗漏,以缩短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跨度,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3.从实际出发,自编习题,因势利导
在数学教学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步子、低台阶、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自编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二)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1.开始较慢,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学习内容不多,高中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课改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在初中高中教学衔接上,注意创设问题情况,充分发挥表象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情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热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以及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化抽象为具体,由难变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函数性质的教学讲授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反复利用图象的翻转与旋转,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性质后再给予证明。学生既感兴趣又更好理解。
4.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的时间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下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采取组织阅读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5.做好课后小结,培养探索能力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末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其知识更加系统化。在学生做完题之后要求学生反思,即在一道习题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式多变、有无规律可循,还要求学生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进行论证。在小结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使其将掌握的现存知识结构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爱因斯坦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概念、命题是思想的凝结点,是静态的方法技巧,是具体的程序化;而思想则是发展的、动态的,它比具体的方法更宏观、更抽象,概括性更高,因此只有以数学思想方法统领教学过程,学生才能从本质上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加强这方面的渗透,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开端。
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简明地表述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因此衔接阶段,教师应注重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及文字表达语言几方面进行训练教学。
7.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听课、消化、整理、巩固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对于每一个问题要独立思考,在学生遭遇挫折后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加强个别指导,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会学习。
(三)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初中生与高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注意力集中,自觉性增强,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对所学的内容在课前形成一个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有成就感。
(2)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认识事物更加深刻、全面,善于分析思考,善于质疑探索。因此在衔接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甄别性。
(3)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学习目的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因此在衔接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集体讨论问题时敢于发表独到见解。
(4)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更加具备“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这一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衔接中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地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胜利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1.防止负迁移发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其今后的学习具有某种迁移作用。如果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不正确、不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且先入为主,就会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衔接中,可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出新知识,将新知识顺利纳入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完成同化过程,同时认真剖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揭示新知识的本质,顺利地将新知识转化为熟悉的旧知识,强化巩固新知识,发展认知结构。
2.实施开放式教学,克服思维定势
人的思维具有定向性即思维定势,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也会不自觉地表现为因循守旧,由简化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在教学衔接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题多解,一式多变,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运算方式给予对比评价和表扬,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心理。
【关键词】初中高数学 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 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34-01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高中的数学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上都有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初中生在进入高中之后,在数学学习上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高中数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与初高中数学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差别也有比较大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过渡时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设计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帮助高中新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
一、学习方法的转变
当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之后,一些学生暂时不适应高中快节奏的数学学习方式,以及繁多的知识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这部分高中新生仍然以依赖性、慢节奏来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掌握好听课和记笔记这两者的关系。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高中数学的学习方式,把学习方法由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概念、定理学习的过程中,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而不是单纯地去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纠正在学习方式上的缺陷,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后,指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基础上,对以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教师还可以以专题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来开展,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自由的、活泼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学习,由此获得不同的数学学习的感悟和体验,以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建构。比如,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模型、图标等形象、直观的材料,结合当今社会的潮流和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社会、数学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如,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一节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棱柱、棱锥这些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可以先让学生观摩埃及金字塔图片,最好是电脑三维图像,讨论金字塔的结构特征。这样在一种直观和自由讨论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把形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加深对棱柱、棱锥这些几何体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养成从初中借物思考的思维习惯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习惯,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转变。掌握数学结合、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方法。
二、学习能力的过渡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如果只依靠教师的灌输式、应试教育的讲授方式,很难学好高中数学。为此,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特点,在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编拟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如讲解某一个概念的时候,要学生学会联系初中时候所学到的相关概念,并且举一些与他们学过的知识比较接近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如在讲解数学定理时候,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定理来分析问题,教会学生如何从已知条件中找到与定理相关的切入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加灵活应用定理,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学会一题多解。在一章学习结束之后,教会学生用图表法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把它与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如在《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一节课中,教师教学体积公式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柱体、椎体、台体的表面积的理解,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初中所学过的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此逐渐引入到对柱体、台体、椎体的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导能力。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中阶段一些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在高中学习阶段如果不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会因为计算能力薄弱,造成数学学习上的困难。在计算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会获得提高。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学习的特点是比较具体,不需要太多的辩证思维,但高中数学却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性思维。具备比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把高中数学学好。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方法的能力。
相对于初中生来说,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心理状况、学习方法上,都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调整。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高一教师,要注意了解、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状况,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调整策略,因材施教。在教学进度上,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和分析,学会对易错点、易混点的知识开展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从本质和整体上掌握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学习能力上进行过渡培养。
一、背景资料丰富,内容设计合理,注重双基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老教材中一些传统的、现代数学发展中的一些非主流的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将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知识列为学习内容.而且在内容编排上也有了较大幅度变化,高中数学课程设计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这些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二、注重学生差异 ,体现知识层次,遵从认知规律
新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以及地区间的差异,对这种差异能区别对待,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与此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实际学习水平,制定课程发展计划,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有效的控制所学内容的难度与广度.
三、知识通俗易懂,有助自主培养,体现发展过程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每一章的引言部分和阅读材料部分或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求知欲,或配以直观形象的照片,或以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通俗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了注解与阅读材料有利于学生自学,了解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字、美丽而富有启发性的照片和图画以及精心选择的有利于扩展视野的阅读资料,更好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注重数学实效,增强工具功能,体现跨学科能力
数学是自然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工具,也是科研的工具,更是日常生活的工具.作为重要的工具,它应用广泛,功能强大.在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新增了算法、三视图、函数零点与二分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定积分与微积分、几何概型与条件概率、回归分析与茎叶图、独立性检验、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幂函数等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等内容,更加直接、鲜明地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特点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特点. 转贴于
五、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矛盾
1、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新教材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而素质教育下的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又明显减少了;与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知识难度大为提高.高一学生昨天还是初中生,今天就是高中生;知识昨天是初中教材,比较容易、简单,高一一开学,就是高中教材,变得抽象难懂.台阶太高,缺少一个缓冲过渡,《初中课程标准 》在某些知识点的要求只是最为一般的要求,与高中阶段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高中阶段又缺少针对初中这些知识点与高中阶段的要求的衔接准备的课时存在,举例如:二次函数、十字相乘法等等.而且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和严格的论证推理.又由于多数高中老师是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多数刚带完高三,突然的对象变化使他们在教学时有意或无意间要求偏高.因此形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较大反差,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数学教学.
2. 教材本身知识体系上的衔接问题
新课标教材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螺旋式上升”,在下一阶段的知识的学习中,必须以前一阶段的知识为基础. 比如选修2-1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地回顾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类比平面向量,推广学习空间向量. 这样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问题不大,但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就有了较大难度.对很多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信心是一种打击,有些时候也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
3.例题和课后习题的安排问题
1.多数教师认为数学课程改革具有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以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唯一教学目标。当前所提倡的是一种新价值观以及教育理念,这种转变与时展与社会进步相吻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学教师应当以一种专业角度去认识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教学价值以及意义;另一方面,教学从学生角度出发,活动的开展应当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发现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素养提高十分有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发展需要。通过分析调查发现,大多教师都认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为传统数学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内容也未跟上课程发展步伐,教师注重在知识点上做深入分析,这些现象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压力较大,最终使得数学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精英,而对普通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
2.教师大多认为课程改革具有实用性
在调查分析中,衡量新课程是否有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教学风格方面、课程目标清晰性方面、教师专业能力方面、评价方法可操作性方面。从最终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在实用性认识方面大多倾向于积极面。大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能够较好适应新课程教学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教师授课阶段里清楚课程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表明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可操作性。在教学方面教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多,需要探索的知识点也愈来愈多,随着教学时间缩减,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有教师指出:“每个学期数学教学中,内容含量比较大,这样对学生毫无益处,同时,教材习题难题设置比较多,有些数学知识点在编排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在绝对值不等式中,这部分内容学生并未接触,然而,在习题部分却设置了题目练习。数学在内容方面尽管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而其中思想理念的转变就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深度方面、层次方面不够明确。”还有教师指出:“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并不具备实用性这一特点,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就出现了许多麻烦,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课程改革出发点很好,然而,教材编写以及标准制定应当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吻合,并且在知识结构方面也要做到合理。前期知识学习应当为后期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铺垫,例如,高一阶段数学课程学习中,应当要加入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分式不等式解法。”这样能让初中高教材顺利衔接。
3.学校基本上形成了课程改革的实施环境
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认同感通常也有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过程中,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课程改革的态度都对教师认同感产生了一定作用。学校定期举行教师合作,使教师之间能够进行经验的沟通交流工作。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学校配套的硬件设施方面以及教学资源方面认同感不高,许多教师,尤其是县级、乡镇教师大多反映学校中不具备配套硬件设施,尤其是教科书中新增知识点部分,例如高中阶段在算法方面、统计方面都无法进行电脑操作。有教师认为:“高中阶段算法这一部分教学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然而,这在许多学校还无法实现。课程改革在发达区域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对于偏远农村来说,课程改革在实施方面就出现了一些困难。除了在一些重点高中,其他学生无法做到将多媒体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在教材编写方面还存在教科书与教辅材料无法配套这一现象,有教师指出:“习题与数学教材无法匹配,与新教材搭配的相关习题并不多见。在新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内容已经删去,然而,在习题中仍旧再次出现。”为此,我们要充分参与教研,实践调查,让我们的教材更进一步走进生活,走进我们的平凡一线教师的视野。
4.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十分有利
教师在课程改革使学生具有更多发展空间上有较高认同感,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少数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加剧了学生学习负担。有教师指出:“初中阶段学生强调让学生进行多次练习,到了高中阶段教学模式有所改变,就高一阶段学习来说,函数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兼顾高考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贯彻素质教育,这对教师教学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采用正确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发展。”
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认同感上并没有很高,尽管大多教师赞成课程改革,并且能够较好把握数学教材内容,对教材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理解,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目标转变相应的教学方式。然而,还有一小部分教师持反对意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消极态度,因而,这部分教师在认同感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认同感在课程改革上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认同感,促进数学教学更为高效地开展。
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靠着一成不变的传统,有的时候我们需依靠着过去的传统,有的时候也需要拓展一下新的改革,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改革中继承传统,在传统中颠覆传统。因为知识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课程不能一成不变,如此才会让学生在短时间里面有着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