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云平台;平面设计;混合教学;教学结构;线上线下

引言

0.1云平台释义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1.1课前准备

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

1.2课中教学

(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

1.3任务拓展

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1.4过程考核

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

1.5大数据分析

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

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

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

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

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

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看似主要原因是因为每年毕业生人数过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占比并不高。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和社会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造成了高校这方面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这方面招工难的两难状况。当下我国会计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也就是说一方面,中低端会计人才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显现。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因此高校转型中调整会计人才的供给结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各地方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当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培养中主要存在的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近十几年来,大量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投入到会计工作岗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多数用人单位对我们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不十分满意。反馈的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这些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各方面适应能力、领悟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部门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 高校会计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近年来,我国会计人才存在着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也就是说一方面,中低端会计人才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显现。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突出。目前会计人才需求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层次和各层次的需求数量是有差异的,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多年来一直未发生实质性改变,造成高校人才输出同质化倾向严重。

2. 未能注重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各地方高校一般关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質的培养。目前学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是单调而匮乏的,主要侧重学历教育,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会计教学体系当中,只是单纯的停留在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层次上,会计专业的教师主要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大多数教师在会计课堂教学中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就显得脱节了,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实用和自我专业价值,无法使德育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我国高校会计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相关科学理论的介绍,而缺少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理论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不具备会计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屡屡受阻。

1. 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仍然选择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一些课程已经开始加大案例教学,微课教学等方式,但在适应市场适应经济发展方面还做得不够。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课教学注重理论教学,辅以例题及课堂练习的讲解以及学生课下刷作业题。大多数高校都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对模拟单位一个月的业务进行处理来巩固理论教学的效果。客观的讲,还是有一定教学效果得。但当前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未能关注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会计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门数仅局限于会计专业或相关内容内,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培养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 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的问题

当前各地方高校本科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受全世界经济和金融热的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规模更是空前上涨,与此同时会计专业教师数量却没能同比增加,使得各高校的生师比极为不合理,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非常重,根本无暇进行科研以及教学法研究,加之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导向往往注重论文数量、课题到位经费以及专著等科研成果,使得教师疲于围绕学校的考核标准跑课题、拉项目,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授课,甚至有些教授让自己带的研究生代替自己给本科生上课,结课考试时利用划重点或透露考试内容给学生,让学生高高兴兴通过课程考试。这些教师无心教学,年终考核时凭借自己的一对科研成果反而成为了教学标兵、科研先进工作者。在这种导向影响下多数青年教师纷纷效仿,把精力全放在了科研上,对待教学马马虎虎,根本无暇顾及教学法研究,更没有精力关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3. 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单纯靠一份试卷的传统的考试方法已经不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单纯依靠一次考试,一个分数就给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进行定论,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三)会计实习流于形式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较为理想实践教学是通过派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来完成。通过对历届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座谈、调查,顶岗实习能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各地方高校的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往往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

1. 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不断强调实践教学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会计专业的会计实习尤为重要,它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半年的毕业实习来完成,但许多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们往往把毕业实习当作求职的途径。加之在这个时间段毕业班的学生忙于参加研究生考试、各地区公务员考试会放弃会计实习,即使一些学生勉强进行了会计毕业实习,大多数情况下,实习生的工作是一些端茶送水,打扫卫生的事务,所以大多心不在焉。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时间、内容以及实习效果并无具体考核监督机制。

2. 毕业实习单位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随着各地方高校本科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高校一般对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实习采取学生自联实习和学校指派老师带队集体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其中学生自联实习占比比较大,往往高达80%-90%。学生自联实习是指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单位鉴定表、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由于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因为大多数实习生到企业后无法独立完成所交付的工作,所以自联实习的学生一般并不真正参加实习,往往是随便找个单位开一份实习鉴定表敷衍了事。

三、提高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高校要贯彻供给侧改革的精神,站在人才供给端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努力克服传统会计教育的不足,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当前我国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对高校而言,就是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很多,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会计专业人才出现了人才结构性过剩,即人才的无效供给过剩。高校会计专业建设务必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关注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借助互联网+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高校会计教学模式

目前各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奉行以学生为本,以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和会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根据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结构的新变化来组织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转换自身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制订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考核方案,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1.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实施线上线下课堂相结合的会计教学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会计专业实施线上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学生利用线上学习课程视频等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思考。线下教学则通过讲授课程重点知识,针对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实践活动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

2. 加强教学研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要硬、软一起抓,既要保证师资的学历结构及科研能力,也要强调师德师风的建设。当前广大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是难点,这是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导向出了问题,为此高校要把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师风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学校制定的师德师风措施应该具体,可检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试卷、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来评判教学水平和教风;在教学、科研各方面對青年教师加以指导。

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符合高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看现状,更要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专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培养锻炼优秀师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最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目前各高校都有政策推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教授开课比例与教授占比应大体相当,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此外高校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参与教学改革,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坚决杜绝:重教改立项,轻教学研究;重鉴定,轻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脱节的问题。

3. 建立对学生学习的综合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改变课程以最后的一次结课考试来评判学生学习成绩,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可以把案例分析与基础知识考核结合起来,从平时考察作业、课堂上的表现力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考核学

生。科学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既可以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其考核评价的结果与课程结课考核结果相结合,又能全面地对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既能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会计实习环节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一、需求分析背景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的需要引发,有了需要学习者开始寻求能够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工具。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打破以往学生毕业再找工作的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校门即可进厂门,这对学生在校学习的需求变更有较大的影响。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从学历层次来看,就业状况具有初次就业率“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和硕士生初次就业率最高,紧接着是专科生,本科生最低。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石化行业是国家重要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对石化类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掌握石油化工类生产技能转变到掌握生产、安全、市场营销等综合性专业知识技能于一身。石化类院校的市场营销相关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程,部分经贸类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差异性。

二、调查情况

1.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高职院校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现象非常普遍。造成教师讲课、学生不听课的局面。如何破解传统课堂带来的这种难题?对传统课堂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势在必行。把学生的低头扭转为抬头,并且认真学习、配合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需要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解决现有教学的难题,首先要对课堂的现状找出病因。教师的必要性——教学是相长的,教师一言堂,学生却沉迷在游戏中,对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不小的打击。提供给学生会做、能做、愿意做的学习氛围,才会实现促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带回课堂,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精细化策略实施,能够增进师生课上课下交流互动,形成朋友式新型教学关系。学习者的必要性——学习的认知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接受、转码、整合、记录、分享、应用,对于知识的学习用新鲜的方法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学的设计都是从学习者出发,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要求、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设计基点,教师在不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不清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没有办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最初目的,导致学无用处。

2.需求分析的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设计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学习现状、营销常识、喜欢的教师类型、课堂情况、对教学的期许、对大学生活的期望等方面,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4份,有效问卷180份,随机访谈80人。课题组成员运用统计学知识,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整理出对该项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行的有利数据。

3.调查对象

包括石化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占总调查人数70%、毕业生占总调查人数15%、教学主任占总调查人数5%、就业处工作人员占总调查人数10%。

三、结论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发现接受调查的在校学生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愿意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占比85%;由此,需要增加市场营销课程的课时分配,加大技能训练课程比例。愿意实际动手做任务,老师辅助,占比90%;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实战演练营销过程可以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的意识,提升技能。喜欢线上线下互动,占比92%;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交友软件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多元的媒体交互实时与学生互动。学习后可以自主创业,占比81%;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调动在校学习期间的主动性,强化读书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侧重向精化和细化发展,创新教育模式,创造可持续变革的适应高职院校,创造出具有普遍适用的《市场营销》精细化教学策略,为高职精细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同军.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天津滨海新区生产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学习需求的现状调查[J].成人教育,2015,35(5):51-55.

[2]喻婷.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方面的行业资讯和管理知识,从而巩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与督导》以管理学实务、旅游学实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为前导课程,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旅游酒店发展概要、酒店集团、组织计划管理、营销管理、人资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产品创新、酒店督导技能等为主的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学以致用,为顶岗实习做好专业储备,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酒店督导训练的必要性

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中,3490名受访者在回答“你是否考虑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路线”的问询时,有385人不重视个人职业路线,约占11%。数据表明,在加强目标培养和全人培养过程中,课程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路线,使学生清晰专业培养的定位和自身可能成长的路径,十分必要督导是对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员工进行管理的人,即为监督指导的人。广义的酒店督导,指酒店的一线现场管理人员。如酒店各部门的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等。狭义的酒店督导指管理者在酒店工作中通过巡视、观察、预防、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使酒店营业正常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即对下属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懂管理的旅游企业基层管理者。经过3~5年的企业历练,顺利成长为酒店主管、部门副经理,相对优秀的学生5~8年成长为部门经理、副总监,充分胜任酒店督导的任务职责。酒店督导是酒店管理的基层有效管理。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有效的定位,加以培养训练,为未来顺利成长为酒店督导岗位的优秀员工,是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思考核心。

三、《酒店管理与督导》的课程体系设计

自2004年以来,该课程经过了4轮课程改革,笔者在2009年发表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的“谈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改思路及措施”一文中提到了一些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武汉会议上交流了“高职酒店管理核心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设计与改革”;第四轮改革内容与方法于2014年发表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同时由笔者牵头完成《饭店概论》教材,入围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第一批立项,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发行。总结分析该课程近4年多来的实践运用,进行第五轮课程建设新做法和新思考。诚然,同一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实践,但以3~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必要的思考提炼,是对课程建设的交代。近年来,正是“95后”学生走入校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个人思想、生源结构、综合素养、学习状况等多个方面较之以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适当结合“95后”学生特点酌情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革新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适应“00后”学生的需求奠定基础,是授课教师应当考虑且必须付诸实践的。如表1所示,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将课程体系分为酒店业态分析、酒店常规管理、酒店提升管理、酒店督导管理等4个模块。其中,酒店业态分析包括认知旅游酒店、关注酒店集团、分析酒店建筑与结构布局等3个项目;酒店常规管理包括酒店组织计划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资管理、酒店安全管理、酒店物资设备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提升管理包括酒店信息管理、酒店品牌经营、绿色酒店管理、酒店产品创新、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4~5个项目;酒店督导管理包括酒店督导技能、西餐厅督导技能等2个项目,在这两个项目里,围绕西餐厅督导实践任务融入自我管理、激励技能、领导协调、管理沟通、团队建设等督导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技能。课程执行期间,结合不同学时需求和实际,可酌情把握不同项目的具体应用,如线上线下配合、课上课后配合等,通过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任务活动,达到预定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将课程名称更新为《酒店管理与督导》,意在传承既往的课程建设脉络和经验,强化《酒店管理》核心课程的核心内容,突出核心技能“酒店督导”的地位和价值,提供新一轮课程建设的结构框架,更好地面对“00后”旅游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

四、新时代《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改革举措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比以往的任何阶段都显得更加急迫,与时俱进的课程反思和调整不仅是对学生培养负责,更是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助力。

(一)深化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新时代,课程改革务必重视网络信息手段。信息化的普及诞生了多种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的网络载体,绝大多数学校都选用了如超星、点为等众多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APP和电脑端教学平台,还有很多如蓝墨云班课等类型的手段。优质共享课、资源库数据平台有着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工具和手段革新。酌情选择可以使用、方便采用的信息化工具手段,以相对稳定的网络平台为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完善微课、微视频、课程录像、在线案例库、在线试题库、PPT、多维动画等课程素材制作和运用,提高“00后”旅游大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强化项目式课程实践训练

新时代,课程建设务必尊重生源特点变化。有效分析学情,进行生源特点和现状解析,应及时准确掌握“00后”旅游大类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设计,突出面对面小组任务的实践性,结合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把线上(信息化工具为载体,把课堂延伸)线下(师生面对面,真实课堂任务)的手段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新的意义上的课堂实践,把课堂的教学核心交给学生,调动旅游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和动手优势,以通过实践项目有效完成提高其兴趣度和成就感。

(三)推进持续性课程反思总结

新职教课程改革务必坚持持续反思总结。旅游高职教师的课程反思显得更加必要。《酒店管理与督导》课程经过一段时间(几月、几个学期)的实际执行,必须有阶段性地反思和总结。有效跟进课程酝酿和反思,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学情实际,及时调整课程侧重、调整授课方法、调整授课思路、调整授课计划,革新教学手段,融入教师日常从行业企业得到的资讯,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更新,推进课程改革。

(四)推广实用性课程建设经验

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角色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作为一名工作两年多的特岗教师,自己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时刻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使我不得不与时俱进,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轨迹和应当遵循的教育理念,加快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步伐,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制定2015-2017年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作为一名特岗教师,在过去工作的两年半里,我对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并投入了大量心血潜心研习课堂教学的种种,我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逐渐实现了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化,成功地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验证,但教学经验较少让我的数学课堂还显得很生涩,对于课标的学习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让理论知识得到相应的内化,随着教育体制和教学着重点的不断改革,我还需要继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复研读新课程标准,来更新我的教学观念,潜心投入教学实践,来滋养我的数学课堂。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数学教学的现状,数学课堂中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部分导入环节生硬,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往往生搬硬套地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失去了创设情境导入教学的意义。

2、未能依照建构主义理论,将数学知识系统化,不利于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的系统地整合和训练。

3、对于教法的运用和学法的引导有时较为欠妥当,一些教学手段略显稚嫩。

4、对于新授课程,在大规模放手的情况下,课堂掌控能力有所欠缺。

二、发展目标

1、整体目标

力争自己由专业型向经验型、科研型教师转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根据共同体内要求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并将数学课堂教学划分为"导入""新授""练习"三个主题分阶段进行研究: "导入"以"情境导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进行研究,研究数学课堂情境导学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周期2015年3月——2016年1月;"新授"以"放手尝试,发挥学生主动性"为主题进行研究,研究数学课堂新授环节的相关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更加有亲和力,更加有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学生热爱数学,周期为2016年3月——2017年12月;"练习"以"变式开放,突出学以致用"为主题进行研究。周期2017年开始研究

2、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通过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达到对相关知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数学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以及共同体内网络交流活动,力争有所收获。

第二阶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有自己的教学模式。练好自己的一项教学特色功(板书设计)。

第三阶段: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完成微型课题的结题并撰写相关论文,力争在校内乃至县里数学教学中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

三、发展措施

在共同体内,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互助、个人自修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提升和实践研究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台上演和台下研相结合等方式,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锻炼,提升个人的学科素养。

1、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并做好课后反思。研读内容及教法,结合"新课标"精神,并付诸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在教学方式中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创设方法,着重研究数学课程中导入和新授环节。在创设情境时,多联系生活实际,拒绝突然打断学生思路的引领和提问,多进行如何让学生与我们一同悄然走进数学,并沉浸于数学思考的研究。丰富自己的课堂建设,建立生活化、趣味性强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每周每月积极参加共同体成员的网络视频活动,讨论教学思路,研究数学课程,进行教学反思。多参加听、评课活动,认真听取有经验教师的课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准备,并将教学结果,课后反思与共同体成员交流研究,多听各位教师的优质意见,不断改善自己的数学课堂。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强化教学反思能力。

4、与共同体成员一同参与好如下活动:学区活动,送教下乡活动,教学技能竞赛,校际间的联合教学活动与交流,课例观摩,课标读书沙龙活动,教师成长专业论坛活动,共同体集体备课活动,同课异构活动,专业成长擂台赛,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通过活动的参加历练自己,让自己在不断地训练强化中破茧成蝶。

5、抓好自身建设,充分学习课标,多读理论专著,力争将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6、建全自己的博客,与同事及时进行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自己的课堂内容以及教学经验转化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共同体成员共建优质教学资料库。

7、充分练习自己的特色功,不仅仅局限于板书设计,而是充分运用电教设施以及教具和课件,设计完美又有实际意义的板书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丰富数学课堂。

8、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和反馈,进行小课题研究,做好主题研究的材料和积累,将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联系教育理论,形成较有学术性的论文成果。

9、在三年规划的基础之上,第四年进行以"便式开放,突出学以致用"为主题的练习环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