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的具体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国的财政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作为财政机构中比较特殊的三公经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关注,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财政预算体系,并且将资源配置当成核心工作开展起来以后,国家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更加重视,要求严格执行监督管理,这就包括财政机构中三公经费的实际预算和决算。本文从初探三公经费与财政结构的现状入手,从而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后续这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三公经费 财政结构 问题研究
自从党的十召开以后,国家和政府就对财政结构中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三公经费作为财政机构中重要的支出部分,严格控制做到真正的使财政经费花到实处,是国家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由此政府将三公经费的具体信息采取公开的方式,由民众和国家一起行驶监督管理职权,目的是为了建设透明廉洁的政府机构,优化财政结构的同时将三公经费进行具体的管理,但是由于三公经费管理以及财政结构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使得这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并没有实施到位。
一、初探三公经费与财政结构现状
三公经费可以说是政府在行政资金支出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政府能够正常运转必须要支出的资金,同时也是政府进行公共服务必备的前提条件,但是就近几年的三公经费支出来看,三公经费并没有真正的行驶到其真正的作用,而是成为了一些官员“自肥”的手段。就我国目前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三公经费作为财政结构中比较重要的支出资金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随着时间在累计增长,呈现出过度消费的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就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的行政单位中由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就高达94亿元,其中公务车购置以及出行费用达到了59亿元,出国公务经费达20亿元,涉及的公务接待费用达15亿元,比2011年同比例增长了1.5%,在这些经费中,拿出公务经费来说,基本上每个部门一年中就有将近1000人出国公务,据海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工信部门在2013年出国公务的人数为1933人,体育总局出国的人数为11849人,而每人出国的费用基本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甚至人均高达5万元。而作为划分三公经费的国家财政机构,就其本身的财政结构来说,传统的财政结构依然存在,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部门结构间职能的不同进行内容的更新。就目前来说,财政结构中,一方面并没有对财政支出进行合理的控制,财政支出逐年增长,严重超出了财政预算,并且财政支出的范围涉及较广,例如已经泛滥的各种补贴资金、庞大复杂的事业费用支出等等,据统计2013年对社会保障部门支出的财政费用是400亿元,占全国整体财政支出的9%,相较于发达国家的30%来说,差距较大,而在行政管理支出中高达790亿元,占全国整体财政支出的17.8%,并且逐年增长,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预算拨款71.51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
二、三公经费与财政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三公经费制度
就目前来说三公经费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并没有比较详细统一的规范条例,究其原因,一方面各个地区不同,环境经济也不尽相同,因而在经费方面无法制定一个比较统一的支出标准,有的地方支出高,有的地方支出有相对来说低一些,也就没有办法拿各地的财政支出经费和全国平均经费进行比对,各地并不清楚实际的财政经费处于全国平局经费以上还是以下,怕做“出头鸟被批评”的心理使得其不敢公开财政经费中实际三公经费的账单,另一方面对于三公经费的实际的管理和监督必然会造成一些人利益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工作可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加之机构部门的领导没有对这些现象足够的关注,完全是随性的进行经费支出安排,并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三公经费制度。
(二)模糊不清的三公经费内容
就其三公经费的具体内容来讲,并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分。模糊不清成为了三公经费内容的现状。例如在财政支出三公经费的“《政府收支的相关分类》科目”中,对于什么是“公务招待费用”以及“公务出国费用”和“公务交通费用公车购买费用”的内容没有进行具体的界定,究竟在怎样的状况下才能够置办公车,又是怎样的项目需要公务招待费用?具体怎样确定招待费用标准等等这些比较细致的内容并没有提到,只是将三公费用划分了几大类,三公费用的具体支出状况完全是领导层的决定,在核算时,相关会计人员也只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账目是否出现错误等情况。这样模糊不清的经费内容直接导致了三公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三)较低的财政经济建设支出
在财政机构中,往往可以发现在经济建设中的支出明显较低,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在2010年到2012年这两年间,地方的经济建设支出从所占全国经费支出总额的20%增长到23%,从数据可以看出,涨幅不大,基本上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纵观全国在这两年的经济建设支出,也仅仅是由26%增长到了32%,虽然有增长,但是就地方政府对农业和事业费用方面的支出比例已经从2010年的5.2%降低到了4.9%。由此可见在实际的财政结构中,经济建设的支出基本上处于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的现象可以显示出财政结构的不合理,但是由于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还是会压缩在经济建设中的费用支出,从而保证经常性费用数目的不变,其中就包含三公经费使用[1]。
(四)较高的财政行政管理支出
通常来说,行政费用是地方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要素,近些年来行政费用越来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并且随着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而逐年递长,但是从理论角度来讲,行政管理支出费用的增长速度不能过快,一旦支出较大就会对公共建设的支出以及公共产品的支出费用起到限制作用。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13年地方的行政管理支出大约是2000亿元,比2012年同比例增长了5.3%,而地方政府中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可以说很大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填补行政管理费用的不足,而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加说明了我国政府机构为劳务提供了较大的成本费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资金分配的压力,不利于政府对公共环境的建设。
三、控制三公经费与优化财政结构的对策
(一)完善三公经费制度
三公经费的实际意义在于可以使国家政府机关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行使驶公务,为人民服务。因而就其意义来说这项经费具有必要性质。但是针对三公经费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国家政府应该狠抓制度管理,真正将三公经费制度完善到位,例如制定三公经费具体的管理条例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要针对每个部门的实际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三公费用的标准的拟定,切实划分三公费用的支出的实际范围,同时严格审批三公使用费用,“经费用来作什么?”、“经费怎么用”要严格规范,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费用报销环节的管理。对于审批单位要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审批人员强调审批环节的重要性等等,对三公费用制度的管理真正完善到位[2]。2014年是我国三公问题取得较大成就的一年,虽然提出了力治“三公经费”的“三个严禁”思想即严禁费钱、严禁突破、严禁节制,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尚待时日,因此制度的完善成为了紧迫的需求。
(二)明确三公经费内容
针对三公经费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要切实的明确三公经费的具体容,将经费的内容细致的划分清楚,进行具体的界定。例如在公务出国费用中,要划分这项费用具体包括住宿费以及人员的伙食费和相关的培训费用。并且严格按照这几项内容来确定经费的数目和具体的使用。不能只规定了有这项费用,实施中随意使用。这种现象要严格杜绝。再比如在公务执行中公车的使用以及置办要进行内容的具体划分,在使用中,要明确的记录公车使用的燃料费以及过路费和相关保险费内容,具体支出费用要记录清楚。在置办公车中,怎样的情况下可以置办公车,公车的具体规格以及价钱,都要有明确的界定。严格控制公车高消费的现象发生。真正的将三公经费的内容划分清楚,做到有效的、科学的使用。国务院在2014年10月了《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将政府债务的自借自偿纳入到了考核标准当中,但三公经费究竟需要明确到何种程度,也许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优化财政结构中经济建设支出
所谓的优化经济建设支出就是政府要科学合理的定位经济建设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要优化经济建设支出,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用于实际生产和比较固定的再生产项目进行财政拨款。其次是政府机构利用自筹资金方式建设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拨款,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运行,其三是对技术型企业以及创新型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以便这些企业能够更好的创造新产品。其四要对货场以及一些运输车辆这类流动设施进行资金扶助。其五,要增加公共事业以及相关机构的活动费用,便于其从事公共事业。真正的将经济建设应该涉及的费用实施到位,而不是压缩经济建设费用。
(一)优化财政结构中行政管理支出
针对财政结构中行政管理支出费用较多的问题,要合理的优化行政费用的支出范围,对行政管理费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通常行政支出作为政府进行正常运作的基础条件,在保障其正常费用支出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其他费用的支出。做到财政管理费用的大范围降低。具体来说,要依据具体的行政管理内容,将费用支出的项目以及内容结构进行严格的划分,例如“支出范围”、“支出用途”等等,优化行政费用结构,剔除行政费用的“擦边球”,避免行政费用的浪费。同时还要对行政费用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真正有效使用行政费用,将行政费用利用到最需要的地方[3]。
综上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国的财政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三公经费作为财政机构中重要的支出部分,只有对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真正使财政经费花到实处,同时有效的优化国家的财政机构。
参考文献:
[1]唐文芳.三公经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02(25):041-042.
[2]肖建文.基于公共预算视角下的三公经费管理问题及优化治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25):018-019.
在我国做出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之后,水利经济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中,水利经济建设取得一系列明显的成果,不管是在水利建设的规模上还是在水利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方面,均有所成就,这些成就是被广大社会群众和相关部门所认可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水利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其中主要的问题如下所示:
(一)水利企业数量较多,企业实力不强
很多人知道,国内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水利企业在最近的几年中,其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其发展规模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小的,鉴于此,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以及项目的建设上,不能够有效的针对水利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很多水利企业在发展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别,发展局面呈现混乱的状态,尤其是无序竞争屡禁不止,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在利用上不合理,这些问题均阻滞了水利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水利经济发展资金不足
从本质上分析,水利经济发展属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内容。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在政策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促使树立经济发展制度上也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国家在水利经济发展上,没有给出有效可行的财政政策支持。除此之外,因为国家在水利经济发展上的政策编制以及相关发展资金下发方面上,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促使水利经济发展与当下实施的政策不相符合,再加上政府部门给予的发展资金迟迟得不到落实,因此给树立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
(三)水利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且人才缺乏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水利经济属于一项庞杂的工程,该工程在施工流程上,必然存在很多问题,其管理上也困难重重,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知识的人员来进行监管,保证水利经济项目在建设上得到顺利开展。但是纵观当下某些企业内部,可以发现,水利企业人员在岗位职责上存在明显的混乱,每个部门中的责任和权利得不到落实,在问题上,每个部门无法积极承担责任,促使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进一步扩展。除此之外,当下水利企业部门中的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得不到更新,其管理模式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与当下的经济发展状态相适应,并且其掌握的管理知识落后,其整体素质比较低下,这成为阻滞水利建设事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措施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水利建设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为了能够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空间,需要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建议,本文所给出的建议主要如下所示:
(一)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因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其中水利经济发展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该在水利经济的发展上,给出政策支持。第一,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水利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经济,只要想实现有效的发展,均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假如发展上得不到有效的资金保障,其水利经济的发展便的不到开展,鉴于此,需要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为水利基础建设提供有效空间。第二,政府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扶持水利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那些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水利企业或者有着一定发展潜力的树立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比如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等,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合并的措施来壮大企业的发展规模。
(二)加强对水利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
要想解决水利经济人才方面匮乏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水利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可以通过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是引进国外优秀管理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下的水利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鉴于此需要我们积极引入国外人力资源和其它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来为我国的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第二个方式是加大对国内水利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来对当下管理人员的知识进行更新,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改变其管理理念等。
(三)加强水利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发展
水利经济的有效发展,从微观层面上分析,离不开企业自身的管理。鉴于此,水利企业需要站在自身的发展角度上,编制出与当下时期相适应的发展战略目标,来指导水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使用。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提高在水利管理方面的技术层次,进一步对每个部门中责任和权利予以落实,将责任和权利具体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构建起企业当代管理制度。
(四)强化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在灌区管理上,需要建立起更加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灌区的财务管理质量。当下,灌区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统一对外"的理念来实施。以目标管理方式来管理水利单位,定额上交,超收分成。从短期来看,能够有利十统一调度、平衡收支,但是从长远的生产发展大局来看,还有待通过改革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所以,要对(局)处各单位留成的收入部分,让他们自己来规范财务行为,对各单位的有效资金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的各种使用行为,贯彻党的十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
三、结语
我们今天专门抽出时间,专题研究循环经济工作,目的在于对加快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迅速掀起一个循环经济建设的新。刚才,冯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动员报告,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的工作,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安排部署,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两个方面。
一、关于循环经济工作
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我市的循环经济工作是在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正式提出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义马对外形象的一张名片,前不久省环保局还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循环经济现场会,应当说我市的循环经济起步良好,发展健康。但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感到难度最大的还是大家的认识问题,因为认识的不到位,影响到了一些同志工作的积极性和开拓精神;有些同志甚至认为,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搞形象工程,是沽名钓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必须澄清,务必使全市人民的思想高度统一起来。怎么认识和看待循环经济,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宣传,让循环经济知识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环保意识成为全民的共识。
在宣传中要先进选准切入点,抓住兴奋点。一是要让全市人民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义马实现崛起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义马的未来将成为一座地下空城,成为一个工业垃圾城;二是要让全市人民了解循环经济与自己切身利益的紧密联系,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吃的自来水,我们所居住的环境都会变得更加恶劣;三是鼓励全市人民都行动起来,自觉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中去,通过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让市民和群众知道自己应当做些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打一场循环经济的人民战争。
(二)突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工程建设。循环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体讲,他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并不是一项独立成章的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人的具体任务,而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但循环经济又是具体的,实在的,他需要通过一个一个有实实在在内容的载体来体现在我们的发展中,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我们抓循环经济建设,就必须搞清楚具体抓什么,应该怎么抓,思路必须清晰,重点必须突出,从而才能带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去年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近期要实施的十项工程,这十大工程就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就是我们当前必须牢牢把握的重点。第一项是推进清洁生产,建设循环型示范企业工程,目前这项工作我们正在有序推进。二是垃圾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厂的选址已经确定,已建成垃圾中转站2个。计划再建垃圾中转站5个;三是污水处理工程,今年元月份正式开工,目前已经完成全部工程量的20%。四是治理矿井疏干水工程,这项工作义煤集团已经开始启动。五是城市公厕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4个,计划再建5个;六是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七是土地复垦工程,北露天万亩复垦工程正在做扫尾工作,还启动了4个空心村治理工程,其他工程正在建设。八是大气环境整治工程,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集中治理,几个大企业已经安装了脱硫设施。正在按计划推进,拆除小锅炉16台。九是农业标准化公示范工程,这项工作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拿规划。十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按计划推进。从工程进度来看,有些工程进展顺利,有的超出了计划进度,但还有一大部分工程速度滞后,进展不大,希望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起来,积极行动起来,确保工程按期推进。
(三)科学组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从循环经济的范畴看,它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由一个个细胞体系组成。我们聘请专家在编制《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时,他们依据我市的工业基础、三大基地,结合世界上的前沿技术和产业前景,给我们定位了能源、煤化工、铬化工、建材与材料、城市基础设施、高效农业六大循环产业链条,也是六个循环经济建设体系。这六个体系是对义马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概括,也是我们工作的总纲领。
总体定位有了,关键在于抓好实施,有力推进。怎样组织好,建设好这六大体系,我想关键是抓好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的
建设。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我们建设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是当前推进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已经下发了一个关于下达20*年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任务的通知,在循环型工业企业方面,列出了23个重点,对每个企业应该怎么做,每个工程的责任人是谁,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对号入座,自觉承担起历史任务,多想办法,多动脑筋,克服一切困难,向前推进。第二个层面,是抓好新上项目建设,按我们目前手中的项目和正在建设的项目,要形成六个完整的产业循环链条,还远远不够,当务之急,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合我市实际,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来补充完善我们的循环链条,大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把这些项目信息的了解、选择、确定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第三个层面,是抓好基础性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精心组织施工,科学安排工期,确保在雨季来临之前,实现大头落地。在组织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坚持大小工作一齐抓,大小工程一齐上,切实抓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建设、城市居民环保行动等细胞性工程,打牢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通力合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现在有些同志还错误地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管,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希望同志务必要澄清这种错误的认识。前边我已经讲过,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与每个义马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承担有循环经济建设具体任务的单位和部门,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各个工程的项目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要以身做则;没有具体任务的单位,要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当中,为各项工程的推进提供一切便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注意调动社会各个层面、各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注意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各届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
二、实现二次创业,再创义马辉煌
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因为义马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需要全市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再创辉煌。
所谓二次创业,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胆略,大幅度提升产业档次,壮大产业规模,扩张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实现更大、更快的跨越发展。
为什么现在提出“二次创业”?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推进二次创业是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的需要。随着我国入世最后过渡期限的到来,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将严格按照完全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运作,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目前,我国在发展观念、发展战略、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转变将会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变化。对东部、中部、西部国家将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并将持续一段时间。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个变化,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
(二)推进二次创业是应对区域竞争的需要。目前,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到处都在加快发展,我们省内109个县市发展势头都很猛,特别是我们周边的县市发展力度更大、步子更快,我们一不小心、稍有松懈,就有落后的危险,所以必须实施二次创业。
(三)推进二次创业是义马发展现状决定的。应当说,我们义马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平台,按照十五规划及本世纪头十年的发展规划,第一个翻一番的目标已经实现,20*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比*年翻了一番,第二个翻一番的目标即将实现,可以说,我们是抓住了十六大后第一轮发展机遇,实现了第一次创业。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如何实现第三个翻一番,经济总量达到100亿,跨入全国百强县市?唯一的办法就是推进二次创业,发展发展再发展,加鞭加鞭再加鞭,一鼓作气,再创义马的辉煌。
(四)推进二次创业是产业基础所决定的。经过建市以来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义马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电能源、煤化工、铬盐三个支柱产业,应当说,是这三大产业支撑了义马目前这样的发展局面,我们要实现奋斗目标,关键的关键也在产业的培育。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们的三大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档次还不够高,科技含量还比较低,竞争力还
不强,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所以,产业基础和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推进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怎么抓?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方面:
一是要树雄心、立壮志,以更大的气魄和胆略,谋求更大的发展。气魄和胆略决定着事业成就的大小。我们要实现二次创业,就必须要有更解放的思想、更宏大的气魄、更大的胆略,敢于谋大发展。这个做不到,二次创业就难以推进,发展就必然会滞后。
二是要做大煤电能源基地。目前能源基地规模太小,要进一步扩大原煤生产,要加快在建电厂的建设步伐,同时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4×60电厂前期工作步伐,尽快建成投产。
三是要做大煤化工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大型的煤化工基地。以气化厂为基础,以现有下游产品项目为基础,加快气化厂二期扩建步伐,加快50万吨甲醇建设进度,还要开工建设40万吨甲醇和100万吨甲醇项目,届时,全市甲醇产量达到220万吨,在此基础上,再作一系列下游产品。同时,煤制油项目我们也要想方设法争到手,这样,煤化工基地有可能成为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
[关键词]城乡建设 经济发展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32-1
0引言
城乡居民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一种“乐居”的幸福感,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取得成效的一个有力的参考。如何使得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的提升,这就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在进行城乡环境生态规划的时候能够将“人本”的思想切实的融入工作之中,及时的发现在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绿色生态理念作为城乡规划的着眼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1城乡环境规划现状分析
1.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政策实效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城乡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也刺激了一些地方城乡建设机构,在进行城镇以及乡村环境治理的时候,着力将视角放在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上,在对于环境的治理上面有所忽视。即使相应的政策有所规划,但是却常常出现一时性的治理,而忽略了政策落实之后的实际效应。
1.2工业排污治理不当,环境污染严重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城乡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作为经济支撑的工业,却有很多企业能源消耗过高,排放在空气中的废气使得城乡的空气质量恶化。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汽车成为了人们代步的重要工具,因此汽车尾气也成为了影响城乡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此外,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也越来越多的显现在城乡的角落。但是由于一些治理不当,很多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却依然存在,影响了城乡环境规划的顺利实施。
1.3强制实施监管规划,降低其幸福指数
伴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进行城乡环境规划的时候,往往侧重的是城乡经济效益,实施粗放型的监管计划。在规划一些影响城乡环境的建筑上,一些地方规划部门将强制性的手段作为了主要的治理手段,这样就使得本意是“宜居”的环境规划理念,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居民在意识形态上的认可,其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幸福指数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1.4监管常“一时”性,匮乏长效性监管
城乡环境规划应当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这样才能够将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让城乡载体切实的感受到治理环境益处,进而推进经济建设的长效稳定的发展。现今的城乡环境治理匮乏清晰的指导规划,上级下达环境治理任务之后,虽然地方也能够响应号召实施整治,但是,后续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
2构造生态生活环境的策略
而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加强了彼此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共同发展的历程中,构造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生态生活环境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一种共识。
2.1将效益与生态并举,落实政策监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已经日渐意识到发展经济与同步构建生态型城乡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城乡环境规划中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产业结构,使得生态理念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进程中。
此外,将生态生活的理念真正的融入到城乡经济发展进程之中,还需要从政策领域对城乡环境规划实施监管,构建有法可依的政策监督机制,听取民意,严厉惩治破坏城乡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从而切实推进城乡环境合理规划的进程。
2.2落实生态环保意识,整治“三污”企业
规范城乡环境建设,除了政令的监管之外,最主要的还需要参与主体都能够在主观意识中有一种重视环境规划的意识。在整个的城乡环境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进过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方式让规划主体、监管者以及城乡居民都能够有一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重视所处周边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牵制作用,从而自己担负起个体在城乡环境规划进程中的责任。
“三污“企业是影响城乡环境规划顺利实施的因素之一,因此在使得生态环境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应当从根本上彻底整治污染环境的企业,从而显现职能部门规范城乡环境的决心以及力度,使得重视环境规划真正的得民心,顺民意。
2.3完善生活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建设
实施城乡规划,不仅仅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约束力,还应当在资金以及人力上完善对于城乡居民的生活保障机制,构建层出化、规范化的城乡环境规划的便民体系。具体在交通设施的构建,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业化占地的处理,娱乐设施的配备等方面让居民真正的额感受到城乡环境规划的益处,从而使得上下形成一种合理,真正的推进城乡建设的进程。
2.4注重规划的长效性,拒绝表象敷衍
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于城乡环境规划的实施力度,也使得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真正的落实城乡环境治理还需要一种长效的坚持,拒绝形式主义。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通过统一的监管机制,有效的监督城乡环境建设实施的进程,严厉打击不正之风,使得这项推动城乡经济建设的惠民举措真正的落到实处。
3结语
城乡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地区经济的大踏步前进,更需要一种绿色、生态的环境建设,使得经济与环保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强化城乡环境规划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推进城乡环境规划实施的进程。当然,相关职能部门在落实城乡环境规划工作时,会不断的发现影响工作实施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相应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工作是建设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年,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同时,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搞好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工作 不仅要有业务素质高的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专门人才,而且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有重点的控制。笔者结合多年的投资控制工作,就投资控制的优化设计、搞好招标投标、科学管理、加强审计这四个关键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优化设计
有资料显示,在项目决策及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的30~75%,而在施工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25%。 显然,项目的决策及设计阶段,是工程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在项目决策之后,控制投资的关键在于科学的设计。设计图纸一旦完成。 项目的结构形式、装饰标准、材料设备选型等就确定了。项目投资额也基本确定了。
长期以来,我国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对设计质量、进度、工程技术比较重视,而对工程造价考虑的很少,部分工程设计人员经 济观念淡薄,通常以为技术上可行,质量上可靠,就算完成任务,工程造价是概预算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由于从经济的角度考虑 ,施工图浓度不够,“碰、缺、少、漏、”“肥梁、胖柱、深基础”等多有发生。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国家建设奖金的较大浪费。为 此,必须强化优化设计工作。
在设计阶段,应采用科学地理论方法加强经济论证,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不仅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 合的角度,进行充分地论证。在方案的比选时,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依据经济指 标选择设计方案。而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又可采用价值工程方法,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价值工程就是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分析,使 之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套科学现代化手段。运用这一方法,就可能通过功能细化, 把多余的功能去掉,对造价高的功能实施重点控制,从而最终降低工程投资,实现建设项目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搞好招标投标
招标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手段,实行工程建设从设计、施工、设备、供应、监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招标、择优选择,切实杜绝 工程招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
招标投标是一种复杂的竞争性贸易方式,是一个严肃的法律行为,它要求招标业务人员对招标程序、招标技巧特别精通,还要 了解法律、金融、经济、外贸等知识,因此必须由专门的人员来执行,否则容易产生法律纠纷,在具体招标投标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 个方面的工作:
1.标底的合理性
标底反映的是建筑工程产品的价格,而不是市场行情价。它主要根据现行的国家定额、费用、设备、材料价格、设计工程量等 规定计算出来的。按照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格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施工能力作为标底,应该说是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符合市 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但是我们的实际招投标工程中,标底与建筑产品的价值背离程度太大。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编制标底时间紧, 工作组粗糙或编制人员素质低,工程量计算不准确。定额与材料价格选用不合理等。因此编制标底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同时必须由 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2.投标报价的规范性
投标报价是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的自主定价,体现了企业的自主定价权。企业自主定价必须建立在企业的自我成本的测算基本 上,反映的是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的有机结合,投标报价应建立在此基础上。同时,工程招标应体现“统一 量、指导价、竞争费”这一基本指导原则,不能任意压低工程直接费和背离定额计价依据,否则一旦中标,受损的不仅是承包商,业 主的损失会更大。
3.评标规则的公正性
评标定标是招标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要体现招标的公平合理,必须要有一个公正合理、科学先进、可操作性强的评标办法。 由于部分地区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使得招、投标在评标过程中表现出的明显不规范性及不公正性应加以杜绝。
三、科学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有了很大改善,多年的实践已证明管理出效益,管理省投资,并被越来越 多的业主,承包商所认识,这样业主与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均自觉地把科学管理放在首位。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贯穿于项目从筹建至 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包括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但受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建筑工程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部分 承包商一味追求高额利润,偷工减料,造成低劣或报废产品以及各种质量事故屡屡发生;另一种是建设过程中管理不善,施工组织不 科学,造成窝工、返工及人、财、物的浪费,非建设性的费用支出过大,造成投资严重失控。我相信在业主与承包商认识的不断提高 下,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必将成为投资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加强审价
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查与审计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措施。从项目一开始就应加强审查,审计力度,对资金和使用实行全过程动态跟 踪,做好项目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环节控制,这是解决“三超”顽疾的有效方法。究其建设项目的“三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 项目初期阶段,设计未到规定深度,工作粗糙,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量增加或扩大投资规定模或挪作他用。预算人员在编制估算 时,机械地套用指标或调整不当,在编概算时定额、项目选择不合理,设备、材料价格定位不准,有“长官意识、业主思想”的影响 等。所有这些,都是造成投资失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项目的初期阶段,应审查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投资估算、概算、投资效益 等。在项目中期,即项目实施阶段应跟踪审查设备、材料订货、工程预算、工程进度款拨付。在项目的后期,重点是审查工程的结算 与决算。更具体来说,工程预结算的审查是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阶段,同时,工程项目的余款额只有在审查后才能确认。 开放建筑市场以来,建筑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预(结)算方法的纠纷时有发生,有时矛盾还十分尖锐,这就需要委托工程造价中介 机构进行合理审价,被委托的中介机构,必须持有工程造价资质证书没有资质证书的则不能委托。据本人多年来的实践,有些送审的 项目,程序不同地存在着高估冒算的现象,有的竟高达30%以上,令人吃惊。只有经过中介机构的公正审价,才能有效地解决纠纷。
总之,投资商应审查估算概算的准确性,工程预结算的真实性,开支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