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03-02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现今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模式。传统的物流企业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所以,物流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就从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改变了以往物流企业管理中的缺陷,供应链管理影响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否可以取胜,同时供应链也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是否能够得到提升。由此可见,企业之间的竞争如今已经成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我国物流市场已经成为了买方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中小型的物流企业与个体运输户,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有许多的生产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货中心,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恶性的竞争又时常发生,这对物流这一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另一个方面,有许多国际比较大型的物流企业开始急剧的侵占我国物流的市场,他们在设备、资金、人员的配备上都有很大的优势,这又对国内的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的物流市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将自身实力的提升和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作为初级阶段企业发展的核心,供应链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新的核心。物流企业应该通过优化供应链流程使企业的结构变得更加灵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供应链管理以及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首先要对原料进行采购,目的是为了能够制作完最终的产品,然后可以利用其它的手段建立起一支广泛的交际网,将产品销售出去,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目的,以此同时,还要注意将供应商和零售商这些客户组合成一个功能网络。这个结构的网络并不是供应商和客户最终的信息链,它暂时仅仅只是一条增值链,在这个过程中,物料在供应链上的加工或是运输等程序都会相应得到增值,这样企业就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延长了生命力。供应链管理在实质上其实是一种集中性的管理方式,它的基本职能就是物料从供应商那里一直到用户处的一种物流计划,也可以说是一种控制手段,同时供应链管理也是信息流和物流同合作关系的用户之间联结关系时进行规划的流程。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方面,有订货、库存、运输等。供应链的管理尤其基本的侧重点,就是它的管理一定要将总的物流成本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同时还要将供应链的有关部门统一管理,让他们能彼此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使供应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采用供应链管理方法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以物流为对象的管理,他是以所有物流活动的一体化管理为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降低物流的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降低库存来决定的。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的效率完成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这样,就赋予了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且能够对市场的新动态及时做出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供应链有着本身独特的性质,它与传统的物流控制方式或储存运输相比都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将供应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传统的分解来看。第二就是要求最终依靠整条供应链来进行战略决策,也就是说对供应链的有关决策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第三就是供应链的管理对库存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库存的看法也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异,姑且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库存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一种控制平衡度的手段。最后就是供应链管理在实际中要注重规范要求,要将现代化和全球化等多方面标准进行整合,统筹发展。

2 物流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2.1 能够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

无缝连接是能够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物流链不能够无缝连接,需要运输的货物没有在约定的日期送到,顾客的需要就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一些保存性较差的货物会变质,采购货物的质量也会在运输的途中受阻,这就使供应链的合作大打折扣,也会使顾客对物流公司失去信心,最后取消合作。严重的影响企业的信誉。

2.2 缩短处理订单的周期

怎样才能使生产周期缩短?美国有专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专业的论述,他提出,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能够有效的使生产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另外,美国的权威组织也曾对供应链的管理数据进行了认真统计,经过统计的结果显示,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使订单的周期控制在3~4 d,这样的数据就证明了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使时间相对以往减少了30%左右。这是一个完全奇迹般的突破。

2.3 使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物流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措施,企业不仅能够对客户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市场的发展形势也进一步的熟知,同时还能够确定需求量,这就使得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超越市场的真正需求。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确保物流的畅通运作,这样的目的是能够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使企业能够尽快的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了解。这样也使企业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知名度,立足于市场。

以上的各项措施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企业的信誉度与知名度为前提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企业的硬件与软件才可以使企业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物流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物流的要求逐渐的变高,物流企业要想更好的应对市场的挑战,提高本企业的经营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以提高竞争力。

3.1 物流企业要积极的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企业也不断的提高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层次,需求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是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与国际的大型物流企业相差太远,物流的服务仅仅停留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层次上,没有实现从原料的供给到商品最后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距离真正的物流一体化服务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物流企业树立大物流、大流通的思想,积极努力向第三方物流发展。

物流企业的运作也不能局限在仓储和运输上,这是传统物流的思想,新的供应链管理要求物流企业不能仅仅是提供物流链中一个环节的服务,要努力的扩大服务的范围,积极的扩大新的物流服务与业务,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扩大业务范围,这样才能实现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

作为一个优秀的物流企业来说,要无时无刻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并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在物流企业当中,是什么给企业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是什么一直支撑着物流企业的存活?是客户。所以对待物流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一定要注重服务质量,要做到诚信服务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也是使企业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收费的标准;第二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态度;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物流的服务效率。其中,物流的服务效率也就是送货速度的快慢是关键中的关键,能否及时的交货,货物到达以及安全情况和中转的信息等。针对不同的物流消费者的要求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适当的增加有针对性和增值服务也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3.2 物流企业要运用供应链完成一体化的服务流程

传统物流企业虽然也能够完成客户对物流企业的基本要求,但是那是最低的标准,并没有经过很好的设计和组织,更不存在物流一体化服务的理念,而且传统的物流方式有许多的弊端,通常都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市场或客户的需求难以实现;运输的线路不合理、批次的安排不合理,物流运输的成本过高;中介的过程太过复杂,中介太多,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库存的具体数量;与其它的环节中的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比如,有一批货物要从此地运往彼地,其中要经过很多种的运输方式和多种的物流功能,这就意味着要想完成这次的交易客户就要通过多家的物流公司才能完成这次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并不符合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要求,因为这些物流的服务并没有完成物流的一体化服务,这样就没有办法缩短到达的时间,降低成本,也就不能做到让客户真正的满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顾客的需要已经成为了物流市场的主体,顾客的需要成为物流公司确定企业目标与前进方向的重要依据,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是顾客是否选择这家物流企业关键所在。因此,目前物流的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的物流企业拿不到订单,另一方面,一些物流的客户找不到理想的物流公司。因此,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物理企业就应该制定供应链管理的合理的制度,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以客户的最终需要为中心,注重增加用户满意程度,实现订单、配送、仓储、采购的一体化,从而使本企业真正的达到顾客满意。

3.3 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的支持,提高供应链的信息

支持水平

供应链的管理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高度的依赖于大量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及时的处理和更新。从一定的程度上讲,供应链的管理已经逐渐的转化为物理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中间企业之间要通过信息的沟通互通有无,要想进行信息的沟通就要对各个物流企业的内部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而这种数据存在于不同的信息平台之中,给信息的整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此,供应链的管理就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安全可靠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使物流的企业与客户之间更好地沟通。优秀的物流交流平台,可以使选择过本企业的客户在第二次进入企业的系统使更快的进行身份的识别和更快的提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增值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使整个物流行业互通有无,更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形成以客户为主要核心的服务导向。

3.4 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技术

从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综合考虑经营的目标、组织的构建、管理体制和员工的素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是保证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可以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管理制度、运输的方法策略、有效的客户响应的流通模式、配送资源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在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供应管理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推行并不断的改进“为销售而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最大限度的缩减企业的库存与运输途中的中转环节,并及时的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按需求换任务,以信息换库存。

②再造自我销售模式。逐步的实现在线销售、实时销售,现今的社会科技飞速的发展,仅仅利用传统的模式宣传自己的企业与产品已经不能够在信息社会发挥作用了,所以物流企业必须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宣传自己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达到企业的最终发展的目的。

③以经营模式的转化为契机。现代的发展模式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这也是一次机遇,可以利用这次契机对企业进行管理模式上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巩固供应链管理的成效。

4 结 语

物流企业建立完善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市场与顾客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快速的提高个性化服务,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使其顺畅的连接,提高市场效率与竞争力,更快的把企业做大做强。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近年来,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注重从管理角度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多以横向一体化取代原有的纵向管理模式,竞争关系在各企业中的表现更趋向于供应链方面的竞争。而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环节,采购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也随之发生极大的改变,要求采购管理过程中注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以此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一、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传统观念中对采购的认识强调其为内部需求的反应,集中在产品或服务的获取方面。而现阶段的采购工作更侧重于满足企业营运需求、确保采购流程有效、使供应源的选择更为合理且适应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从采购流程角度,主要体现在首先对产品或服务型态进行确定,判断应用一次性或持续性的采购方式。其次需对采购的总金额与实际需求量进行确定,保证与供应商议价过程中获得更明显的优势。最后保证能够企业与供应商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或直接结为策略联盟。而所研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由SCM领域人士提出,且在长期完善与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对其概念从六方面进行概括,即:①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在于市场需求,而管理中心以用户为主;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供应链中对核心业务进行定位,并使其他业务外包;③企业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利益的同时可共同承担风险;④供应链运作时需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保证供应链各流程得以改进;⑤使产品生产时间得以缩短,满足实时需要;⑥使采购以及运输等各环节中涉及的相关成本控制最低[1]。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采购管理策略分析

(一)采购中的全面策略

以往学者对采购中涉及的全面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将其以许多次策略进行概括,如供应商的开发、供应商的缩减以及与供应商的合作等。综合考虑全面采购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确保供应策略,主要指为供给需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而预期计划很大程度上受供需状况变化影响,也可能给因议价方式而发生变化,要求注重相关信息与材料的收集。第二,支出供应策略,要求采购单位在与供应商合作中引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通过网络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双方能够保持随时沟通,尤其采购单位需及时了解供应商产品知识等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第三,环境变动策略,指与采购单位相关的如政策变动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需做好预测工作。

(二)采购中的分阶层策略

该观念的提出主要源自Robert E・Speckman,其对采购策略由不同管理阶层中所执行的策略构成,且各阶层在任务方面也有所不同。从最高管理阶层,即公司阶层角度,采购策略的任务集中在使人员采购能力以及其中的议价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能够对市场环境以及供应商选择方面综合分析以获取更多利益。而其以下阶层即企业的事业部阶层,任务在于管理库存与分析价值并协调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另外,在最底阶层方面则负责执行采购的策略,保证采购活动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2]。

三、采购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除上文中提及的全面采购策略以及分阶层采购策略外,企业中常用的策略也体现在由Peter KraIjie所提出的竞争导向策略,确保在此策略分析基础上对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的关系进行分析。而在具体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采购管理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物料分类管理

许多大型企业中所采购的物料无论在种类或数量上都可能成千上万,很难与每种物料供应商保持长久合作关系,所以需在采购物料分类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综合分析物料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物料的可靠性与获取物料的难易程度;供应市场存在的风险情况;采购单位与供应商之间在优势与劣势方面的对比分析。采购单位可根据这些原则判断未来与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发展趋势。

(二)供应商的选择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便需做好供应商认证工作。对于已认证的供应商应保证供应商能够将成本分析表提供给企业,从表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使不合理成本得以控制。另外,也需注意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有效规范采购业务的同时合理选择供应商,并对建立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产品质量以及采购等内容的沟通。

(三)采购策略的制定

采购策略制定过程中首先应注重采购流程的优化,可引入现代先进企业中成功的采购管理经验,但需保证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如以分散采购配合集中采购的模式等。其次在战略物资采购方面,要求产品或服务的供应需长期稳定,注重做好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构建。最后对于重要物资的采购,前提应从物资自身需求量较大等特征角度出发,在议价谈判中利用采购量大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3]。

四、结论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的提高需注重采购策略的科学合理。而在实际采购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确保其能够实现采购成本降低的目标,通过物料的分类管理、供应商的选择以及采购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完善,以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霆.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理论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管理技术;物资管理;应用

1.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结合,实现行业低成本战略

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单独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价值链管理应运而生。由于制造(生产)企业、企业企业、服务企业、零售企业等关系的日益密切,企业需要把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产品回收和后续服务等整个过程看作一条价值链,并对整个价值链实施有效的管理,达到企业总成本的最低。价值链的概念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企业要从总成本的角度考虑其整体营运效果,而不是片面地追求采购功能的个体成本与个体效益。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实现最佳的效绩,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库存的可见性、企业生产的良好协调,会达到企业库存水平的降低、企业作业更有效等目的。价值链管理是当前国际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

价值链管理理论对于物资管理同样重要。传统的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在质量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力求使物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三者之和达到最低。这只是站在物资供应的角度所要求的目标。比如,在日常采购中,物资部门根据材料计划单,按照规定的规格、质量、数量,通过招标等手段,采购回合格的物资,入库检验后,由企业项目领用出库,就算完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不需要过多考虑采购计划的制订和物资使用的效果与效率。如果把物资管理作为行业整个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链条来考虑,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就需要与企业整体发展的目标一致,要求物资管理具备适应性、多极化、协作性等特征。比如,多年来我们的采购模式一直是在设计院把图纸设计出来后,由各需求项目根据图纸的设计提出材料计划单,然后由物资部门购买到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与成本承受能力的材料。然而仍然较难掌控的是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将部分材料的材质标准提高,比我们与业主签订合同的材质标准高出0.5到2倍,或者出现A、B两种材料都能满足于设计及企业,在价格方面A材料却是B材料的2倍,但在设计中设计单位却选择了A材料,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部分材料成本的增加。如果按照传统的物资供应理念,物资部门在尽力保证了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费用的最低,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管理使命。但是,如果按照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企业在不断进行价值链成员与生产的协调过程中,不难发现以下问题:控制材料的采购成本应包含设计、采购两个环节,同时设计又制约着采购。因此,如果物资部门联合企业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参与到设计变更或图纸会审当中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进行设计优化、工艺改造等,在一系列优化方案决策中,最终取得最优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好材料成本。物资管理部门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参与决策,在价值链中提供增值服务,使得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价值链管理理论对企业物资管理理论与观念是全新的冲击,要求物资管理要打造跨部门团队,深入到工程企业的各环节,通过高速、大量的信息交流,参与到企业管理价值链的管理中,以企业价值链管理为导向,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实现企业的真正低成本战略,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2.信息化建设与流程再造、模块化管理相结合,提升物资管理系统的效率与应急能力

现如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沟通的手段与技术也不断升级。难怪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对于企业企业物资管理来说,网络技术与远程控制不仅能够很好地解决管理地域加大的问题,而且对压缩库存、提高存货周转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物资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

企业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如今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已经在部分项目运行良好,在此不作详细阐述。这里论述信息化对传统物资管理工作产生的变化。

一是实现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可以实现供货厂商信息化。经筛选后确定的合格供应商资料可以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公开,系统具备对系统内出现的非合格供应商资料进行封存或报警等功能,可以保证物资采购质量,杜绝人为违规采购。二是能够实现产品价格信息化。在充分了解主要物资行情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货源和价格信息库,对物资采购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整理供应厂商业绩和资信,尽可能选择质优价廉的供货对象。在物资采购策略上,根据市场变化,在保证物料质量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把采购价格控制在最低限度。对所采购的物资积极主动征求需求企业部门意见,通过比质比价后选择采购。三是能够实现物资库存信息化。能够使物资管理从合同签订,到货物验收和发放,更为规范。在仓储管理中,可以随时或定期对库存和进出库物资进行检查,可以实时掌握实物存量,了解有无盘亏盘盈,有无积压物资、失效变质、报废物资及其原因等,通过库存信息可以及时发现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四是能够实现用料项目信息化。各用料项目的发料情况可以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可以为日后物资消耗分析和企业的成本分析提供数据。综上所述,企业企业通过物资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提供远程授权与控制,而且能够节约人力资源,增加管理跨度,降低物资管理成本。

物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为提高物资管理提供了平台和基本手段,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信息系统只是基于当前的管理流程,客观反映管理过程的基本信息,最终不能解决管理本身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流程再造、模块化管理来解决我们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流程再造就是企业规模化以后,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上思考某一过程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资讯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把组织内部的非增值活动减到最小,最终实现过程最优。模块化管理是指对生产、服务、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相似的过程实施固定营运过程、标准资源配置和标准服务输出的一种便捷的管理方式,它可以将复杂的管理、生产过程通过若干个标准模块组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复杂程度、提高营运效率的目的。因此,归结到物资管理上,首先要实施管理过程的流程再造,把管理过程中非增值活动减到最小。其次是对经过再造的最优业务流程实施模块化管理。形成模块后,同样的模块可以运用于类似的管理过程中。不同的模块在复杂过程中的再组合,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简洁化和成本耗费的最低。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协调、减少耗费、创造价值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物资工作者去努力探索。 [科]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更全面的归纳性研究方法。然而,国内目前的供应链管理研究过于重视定量研究, 忽视定性研究, 更缺乏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论指导, 这一缺陷制约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介绍扎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扎根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和评估方法,以期推动该方法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扎根理论 供应链管理 定性研究方法

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挑战

(一)缺乏整体性理论研究

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多基于实践环节的某些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更多的是提供一些经验上的模型来解释SCM的适用范围、形式、成本和利润,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核心理论的建立。

同时,目前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是针对供应链某部分进行的,并设定特定条件,当条件改变时结论就要发生变化,以致适用于供应链整体的研究成果很少。

(二)缺乏定性研究方法

国内的供应链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定量分析方法。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但是不适合在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动态研究。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数量化和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由于定量研究是通过对事物可量化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测量、计算与分析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因而用其来直接研究复杂且动态的管理问题与现象就比较困难。

在西方尤其是北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由以往仅重视定量研究方法转而对定性研究给予同样的重视。而在定性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是比较突出的一种方法。

扎根理论的内涵与步骤

(一)扎根理论的内涵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之后简写为GT)最早由Glaser提出。它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抽样获取数据,对样本提炼出范畴,并持续比较,找出参与人认知的理论性异同,从而建立在范畴、属性和关系基础上的理论框架。

研究中往往并没有先验假设,从数据中直接获得知识,不受制于已有理论,是一种在被调查者观点基础上理解现象的解释性、归纳性研究方法。

(二)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特点

如图1所示,GT的研究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存在差异。其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

1.文献的解释性作用。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其不以文献回顾和假设开始,相反,在研究中要舍弃文献,从实际数据中产生范畴和关系。GT要求先从数据中产生自己独创的理论,之后再在已有理论或者已有案例事件中寻求解释(步骤6)。

2.抽样和访谈。扎根理论依赖于数据分析,而数据来源于访谈(步骤2和4)。这里的访谈要求逐字记录,以保留细微的差别。同时要求开放式访谈,尽量让参与者自行回答,不对其做任何引导。访谈对象必须覆盖不同组织不同管理层次的雇员以对比不同。

3.开放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规范方式。开放性编码(步骤2)把数据分为不同的有意义的单位,并组合成抽象的概念或范畴。在步骤7,使用选择性编码,将新范畴进行提取并整合。

在研究中,使用备忘录(研究笔记)的方法(步骤3、5、7)来提炼范畴,定义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并获得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4.持续比较。图1显示出研究过程的来回移动,这被称为持续比较。研究者提出基于一组采访、观察和其他形式产生的数据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后续访谈和数据收集活动来测试这一关系。而访谈又带来新想法,从而重新解释之前的范畴和关系,并带来更加集中化的访谈和数据收集。这一过程的重复性使GT区别于其他定性方法。

经过持续比较,定义了清晰的范畴和关系,理论也由此产生(步骤9)。当访谈已经无法增加现有的范畴、属性、过程和关系时,理论达到饱和,从而产生新的理论。

扎根理论的目标就是构建新理论,而理论的目的在于描述在特定结构条件下范畴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行为。

扎根理论价值及其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一)扎根理论的价值

要了解GT的价值,必须先了解它的研究理念与其他研究方式的差异。Burrell and Morgan (1979)和Meredith et al. (1989)把学术研究范式描述为代表研究者和学科的哲学范式的连续体,两端分别为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 解释主义,如图2所示。

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意外证伪,旨在解释和预测。这种范式包括现实主义和科学现实主义,包括实验、数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模拟和统计方法等。

而另一端是相对主义和解释主义。这些研究者强调描述而不是预测。解释主义依靠定性方法,包括实地研究、符号学、案例及现象学。一般来说,相对主义/解释主义试图从个体的角度理解环境,认为个体会影响塑造他们所处的环境。

在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 解释主义之间,则是扎根理论的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就定性方法的解释和预测特性而言,扎根理论更客观。Charmaz(2006)提出“客观主义的扎根理论”即“假设外部事实正在等待着被没有偏见的观察者记录”。

和大多数定性分析方法一样,GT位于接近相对主义/解释主义的一端。然而,扎根理论依赖于定性数据和数据分析方法,强调重复性。它对探求模式和新理论构建的强调,又将它区别于其他定性方法。

扎根理论严格遵循归纳与演绎并用的科学原则,强调理论的特殊性和情景性,通过理论取样、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一整套系统的操作程序,来建立并完善关于某种现象的理论。因此,非常适合构建符合中国现实的供应链管理理论。

(二)扎根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引入

就供应链管理研究对象——供应链的特点而言,扎根理论非常合适。

1.社会性。供应链就内在本质而言是社会性的,相互关联,跨组织、跨企业、跨文化。因此,研究者必须将供应链中存在的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现象作为社会过程来研究。扎根理论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通过揭示组织行为产生的环境、组织结构和过程,使得研究者能了解在供应链框架下个人经历、互动和关系如何形成公司战略和行动。

2.整体性。供应链管理的宏观和相互关联性要求相应的研究方法要能从局部的研究来理解整体科学和逻辑表明,了解整体需要通过归纳法严格地质疑其部分。扎根理论是一个审视的归纳研究方法,它使用了一个全面的、面向过程的方法来确定供应链运作的规则、过程和策略,揭示了供应链管理中的行为维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从公司内部、公司之间不同层级和功能部门人员收集解释数据的方法。

3.自适应性。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组织系统,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自我调整。而所有复杂的自适应系统都涉及到内部潜在的大量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个系统的行为并不是部分行为的简单相加。线性回归、正态相关等类似的数学技术,对于自适应系统的复杂分析进展甚微。GT的聚合、归纳和模式探求的过程,并不仅仅着眼于描述某个范畴的状态(如:知识意识的高低、创新的采用率高低),而是描述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如:知识意识对创新采用程度的影响),对于供应链研究而言非常有效。

笔者认为,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不应完全抛弃定量研究,然而也不应仅仅只有定量研究。因此,引入扎根理论,找出中国情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之后,再使用定量分析,更为合适,也更为客观。

扎根理论应用评估和不足

(一)扎根理论应用的评估

不同于量化方法,定性研究往往缺乏有效简洁的评估方式。为了评估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有效的评价标准。表1对已有的文献和标准进行了小结,有几个标准基本相同,但在文献中可能使用了不同的术语。笔者认为,经过比较和归纳,同一套准则可以用来评判扎根理论的研究,包括:严谨性、可信度、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二)扎根理论的不足

正如任何研究方法,GT也存在缺陷。

1.解释性。扎根理论最大的缺点是它的解释性本质。潜在偏见是对解释性研究结果的有效威胁,即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偏见的影响。同时,因为访谈是开放式的,研究者在访谈中需要控制过程的进行,而不让参与者将访谈引导到自己偏好的方向。

此外,研究者在解释数据的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人员没有这方面的理论敏感度,重要的问题可能会被忽略掉。因此,扎根理论对于理论敏感度有较高要求。

2.推广性。扎根理论的实质是理论建立,而不是理论测试。理论概念和关系的普遍性验证往往需要通过实证调查方法进行。由于研究中相对较小的样本和选择性的参与者,研究中结果比较难在不同企业和环境进行推广。

3.操作难度。由于GT要求数据在现场获取,企业可能不愿意让员工参与重要的访谈,也可能会对访问者进行有目的的企业行为观察感到不舒服,这常常使寻找合适的公司很困难。此外,数据分析方法较为耗费时间,开放式编码的访谈和新范畴的不断比较需要大量时间和耐心。由于持续比较的过程,样本的大小取决于达到理论饱和的过程,数据收集所需的时间长度往往是未知的,也很难确定是否理论已达到饱和。在无法确保没有新范畴出现之前,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抽样。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理论范文第5篇

摘 要 现阶段在营运资金管理中融入供应链思想前提下建立与现代企业环境相适应的营运资金管理新方法是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试图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供应链 运营资金 资金管理

一、依托观念再造加强运营资金管理

运营资金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管理,全面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为落实好该项工作,要求企业各级员工具备较强运营资金管理意识,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运营资金管理活动环节中。然而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致使企业多数员工运营资金管理意识薄弱,未能够充分认识到运营资金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此需要依托观念再造加强运营资金管理。

第一,客户导向。供应链视角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经营管理理念定位于客户导向与创造客户价值,即企业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将自身塑造为市场驱动型组织,能够实时掌握客户的动态,并迅速为客户提供相应服务,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从而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依赖感、信任度。

第二,供应商参与。实际上,诸多企业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单个企业仅是供应链上的一部分,所以单个企业营运运营资金管理绩效和供应链条上的其他企业具有密切的联系,既互惠互利又相互竞争,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整个供应链的活力。实践表明,供应链视角下运营资金管理效率与质量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参与,即协调好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协作关系,借助供应商的力量为提高供应链视角下运营资金管理效率与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供应链整合加快营运资金运转

供应链整合指的是将供应链内所有节点企业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通过规范各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内部之间的各项业务流程,以加快供应链视角下运营资金高效运转,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供应链整合包括内部供应链整合与外部供应链整合两部分,对于前者,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相互联系与影响,若企业围绕业务集成为中心,此时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仅能够集中开展自身的核心业务,需要将其他业务进行外包处理;对于后者,要求企业、客户及供应商三方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落实好客户导向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更多的供应商能够积极参与到运营资金管理活动中。总结来说,供应链视角下运营资金管理实质上为依托供应链整合以真正意义上达到协同化管理目标,即企业将运营资金管理全面贯穿各项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此全面挖掘运营资金运用不合理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以实现运营资金使用价值最大化。

三、订单驱动采购管理模式

采购流程与营销流程整合为订单驱动采购管理模式的核心。受信息不畅通、采购滞后等方面的影响,以致传统的采购流程占用大量的运营资金,造成有效的运营资金难以发挥价值效应最大化。为解决该问题,需要积极推行订单驱动采购管理模式,即采购者结合订单需求将自身需求规律信息准确、全面传递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便会依据产品消耗状况开展小批量库存补充活动,如此既能够规避企业库存量过大,占据大量运营资金现象,又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依托订单驱动采购管理模式还有利于提高采购流程效率,充分体现出采购的及时性,以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良好局面。总之,订单驱动采购管理模式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客户需求产生订单、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及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

四、供应链整合下营运资金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控制是指运用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消除或规避一切可能会引发营运资金风险的相关因素,从而将营运资金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常见的风险控制方法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损失控制及风险保留。

为确保营运资金风险控制得以顺利实施,需要中小企业资金风险控制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中小企业始终坚持风险回避原则,即回避那些不可控制、不可转移的重大风险,回避那些不必要的风险,回避那些中小企业承受能力之外的风险等。同时,通过提高中小企业营运资金风险控制能力,有助于中小企业降低营运资金风险,对中小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供应链整合下营运资金风险自留管理机制

风险自留是风险管理的另一重要手段,其是指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的承受能力,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以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通常情况下,当同时满足下述条件时才可选择风险自留:(1)该类风险是不可保的;(2)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损失;(3)企业自愿选择自留的方式承担风险。

科学合理评估营运资金风险是中小企业实施风险自留的前提条件,通过风险评估掌握风险的大小、风险的损害程度,以确定该类风险是否能够回避或转移。只有在风险难以控制且该项目必须执行的前提下,中小企业方可选择实施营运资金风险自留。另外,中小企业可采取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借入资金、建立意外损失基金及专业自保公司等措施实施营运资金风险自留。

参考文献:

[1]姜金璐.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现代商贸工业.2010(08).

[2]张卓.浅析资金压力分解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3]曹秋萍.营运资金管理的最佳模式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