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促进“互联网+”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够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及平台,探索教学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教学方法灵活、交流互动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信息化获奖作品的质量和参赛数量来看,高职院校对信息化给予极大的热情。大部分职业院校不惜重金打造比赛作品,从VR、AR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和视频的拍摄等各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投影等,教学设计没有新意,没有创设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对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的促进作用
(1)创新了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环境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训室、全息投影等技术来创设和营造情境,使授课、学习、评价等与教学流程相关的各个环节全部信息化,这样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与学习方式。
(2)创设教学环境。获奖作品越来越注重利用信息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影视鉴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播放影视作品,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借助蓝墨云班课,自主微课,使学生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头脑风暴区上传喜爱的电影人物图片、在讨论版推荐影片,教师汇总后针对性地挑选并制成数字电影库,为课堂练习做好准备。
(3)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综览近几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大赛越来越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职业院校必备的教学平台,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大部分职业院校从2016年开启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历程。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职业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性,开展了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从政策、制度、评优等方面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倾斜力度。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国家层面
1.以提质培优为契机,全方位提升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双高计划”和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对职业院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有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人工智能、5G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最新发展,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工作场所和虚拟场景及其相互融合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工厂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改革,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水平。
2.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积极转化大赛成果并广泛共享。国家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视,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院校的申报环节中,把信息化国赛获奖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国家应出台转化大赛成果的制度,推动比赛成果转化。
(二)学校层面
1.推进智慧数字教室建设。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升级校园网主干带宽,实现无线WI-FI6和5G通信网络全覆盖,完成IPv6规模化部署。按照新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现代技术为一体的智能教室,建成全向交互、全面感知、高效协同的智慧校园。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全学段推动“课堂革命”。
2.健全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完善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机制,每年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积极打造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并对获奖教师在职称评定以及各种评优活动中倾斜。把学生信息化能力素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及日常学习计划中,提高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层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方法改革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系统众所周知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服务化的网络教育推动着教育方法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变革提供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通道。尤其“211工程”院校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便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大胆创新,这种通过网络自助学习与教师在线互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更是被“环球网校”、“考试吧”等各大知名培训机构所采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对教育传播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资源、专业与学科设置、学生自身等等各方面起着强有力的催化作用,这一时代的变革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抓紧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发展。
2.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不适应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发展
2.1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与特点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最高特征,包括现代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内容。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图1所示,在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措施都围绕学生展开。受到信息网络技术的冲击,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来说都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方面产生了质的变革。
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的高度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个性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征。
2.2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与方法早已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尤其在承担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很多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固定的教室、一块固定的黑板、几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个性化创造力。
走进高职课堂,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游戏、耍手机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代价的,它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物联网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再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牢牢的固化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讲,学生呆板的在下面听,师生之间缺乏统一的载体来有效的互动与思考,长期下来教师也就机械式的板书、讲解、没有发挥出创新教学手段的意识与环境。
3.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3.1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模式应是随时随地就地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校园,不仅仅在于使学校的师生都能掌握应用网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目的是使学校在这样网络化的环境下,培养出学生更强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与自主学习的技能。学生通过教育网络环境下获取的信息远比老师课堂讲述的详细、完整的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安排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比如出差在外的人,可以选择有网络的宾馆、酒店等场地,利用闲暇时间根据个人进度安排学习。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师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推行项目捆绑式协作型教学。
比如目前在一些211高校开设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课堂转移到网络中利用现代智能远程教育系统(Modem Distance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MDITS),而实施的现代教学手段。目的就是克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局限,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化需要与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辅导或针对个别案例进行个性化指导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并非要求学生一定在特定的教室里接受教育,而是学生以自我为主去合理安排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开放式的学习完成相应的课程并在线考核合格即可。很显然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注重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学习的主体权利以学生自身为主,高度尊重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可以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手机智能技术等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推广与普及,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具有高度开发性、高度互联性、资源共享性、高度自主性等服务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创新的综合智能化的教育模式。
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化课堂很多功能与优势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及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的全新模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做到只要有网络就可随时随地去学习。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高效的教育服务。
3.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应不断丰富与拓展自身的综合知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比较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教学教案等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自身更应该赶上信息化时代的步法,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域。总体上来讲,目前我们很多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普遍较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与方法老套,又不善于运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也不愿查阅教学资料等等这类的显现很是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向前发展,这必将促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将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和信息。教师的传统地位将受到挑战,他们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信息支持者、知识建构者、道德监控者和指导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主要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此学校应当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硬性制度,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第一,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样式的课件,说明所讲解知识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展示动态变化的过程等;营造一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沉浸感,并且尝试让学生主动使用媒体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那么就能把单纯的教师演示工具变成环境创设工具,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第二,提高教师的信息检索与综合处理能力。通过网络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如果仅仅依靠阅读书刊来获取知识信息,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种方式是不快捷的、低效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掌握先进的智能化教学系统。教学实施是指教师实践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的全过程。网络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讲解和答疑的能力,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指导能力。因为网络教学的教学实施不具备传统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现场操作的可控性和可变性,为此,教师事先一定要精心策划好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学生协作活动的设置等),以确保整个网络教学能顺利、高效地进行。
3.3高度信息化状态下课堂教学应趋于网络化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是更加网络化、更具灵活性、授课形式多样化、高度智能化、高度人机交换功能等。因此在信息化课堂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多媒体、互联网、自动化教学系统、等等先进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凸现出来。例如可以采取分组进行“项目捆绑”式教学,将课堂上的学生分成信息化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至少一网计算机,理科课程还可以给小组配备实验器材、模拟软件或者传感器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利用计算机进行个别学习和小组式合作学习。
再比如,利用网络教室,通过教学系统软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数字化辅导学习。这种类型是指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学习终端,教师并能够运用这一终端系统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者单独互动辅导学习。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人机交互工具,对学生进行个别学习辅导;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协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指导学生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根据不同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计算、数据统计等活动。
当然最常用的就是多年媒体课室,教师通过多媒体合成技术对讲授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生动的描述与分解,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数字化模拟信息技术展示出来。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使得学生不断自我意识上去形象生动的思考与反复记忆。我们称这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第一,有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系统;第二,以各种种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第三,教学信息按超文本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的联想记忆方式;第四,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催生的现代教学多媒体智能化教学模式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3.4信息时代的教学应是正视学生的个性与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教育
信息时代的教育更应该是高素质的综合性教育,它将以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为原则,以“数字智能化”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终生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网络虚拟学习资源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在老师精心指导帮助下,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借助人机交互的多媒体资源自主创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未来教育将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学。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克服“一刀切”“一概而论”的教学倾向。把教育、教学的目标、效果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做到学生个别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自主发展、超常发展。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完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现代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多元化的指导,构建出既有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管理,又有团队合作的高度自主化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多样性、鼓励学生创造是现代信息化教育的灵魂。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终端人机交换设备根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或对感兴趣的学科方向去发展,实现个性化学习需求。
4.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最新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人数为4.20亿。由此可见现阶段到将来一段时间网络信息技术仍会飞速的普及,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催促教育教学更加快步地去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未来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不受省市、空间和地缘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
当今时代,教学手段与资源更趋于多媒体化,多媒体教育应用正在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电子书刊等,可以说目前国际上的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走向多媒化。同样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与研究,很多针对学生训练与学习的智能化模块不断的被开发并应用在教学当中。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越发加强,新时代的教育正面临着向前沿科技领域变革与应用方向发展。
课题:本论文为教育部科研十二五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下子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提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1820089-ZC-5。
参考文献:
[1] 张京,张庆秀.试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与新型的教学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
[2] 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易朝晖,李宏斌,李明霞.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计算机教育,2007-6
[4] 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一出现便迅速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形成信息化外语教学的局面,为长久以来语言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听、说、读、写方面互通性不足提供了新的渠道。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内在共生性、本体性和封闭性,使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产生了交融与整合的学理基础和逻辑基础[1]。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的推进,综观外语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信息技术在外语教育教学中已经从辅助地位达到深度融合,并将在未来引领外语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一)信息技术的基础辅应用阶段
早期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结合主要是指通过借助计算机、幻灯片、无线电等技术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来传递丰富多样的信息,并以此来影响语言学习者,最终使学习者习得这门语言。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重要代表,其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本质上讲,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外语教学手段、方式。课堂教学知识传递的媒介从“黑板+粉笔”,变成了电脑+PPT,传统课堂结构中的“教师中心”仍未被颠覆,外语课堂教学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变革。在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结合初级阶段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对外语教学手段、方式零散的“渐进式的修修补补”[2]这一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自身扩展局限性,因此未能触及外语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变革。
(二)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阶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CALL)为特征的新型学习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与语言学习模式、方法的整合。此阶段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和学习的融合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促使外语教学核心要素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同时,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是引起了语言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促使外语教育教与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教师与学习者角色、学习材料、学习环境与评估和测试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3]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引起了语言教育教学多方面的变革。第一,互联网促使外语教学与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学与教室的分离,语言教学和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点,任意网络终端。第二,互联网资源打破了常规以教师中心的语言知识获取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和资源中心。第三,互联网信息技术促使学习者地位转变和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互联网具有的便捷高效的信息获得、沟通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开始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模式形成。信息技术开始与现代外语教育教学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平等关系,且两者的深度融合为外语教育教学开启了新的探索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外语教育教学开始重新定义、规划、建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参与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是全新的,具有开创性的发展变革。在此基础上兴起的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不仅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开端,更意味着一场席卷全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启程。[4]
二、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微课、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都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们各具特点,但又相互关联,都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碎片化特点。[5]这几种课程是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在教育教学的不同层面上探索的成果,也代表了目前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改革趋势。信息技术作为它们的共同基础,促使了外语教育教学在不同层面上的重新构建。
(一)微课中的信息技术
微课是一门基于教学核心内容设计的,通过3~5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展示教学重点、难点的课程。微课的本质是一种视频教学。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微课视频是对传统的学习材料的一种补充。但与传统电化视频教学不同的是,微课的教学视频抛掉了教学授课中的非核心环节,更加重视对教育、心理理论的依托,并开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制作。微课的实施从信息技术角度方面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软件技术应用层面,另一个是网络技术层面。这两个层面构成微课实施的必要条件。前者的运用水平决定了微课的质量,后者的便利性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微课视频录制方式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摄像机、摄像头、手机、专业录播设备现场录制;另外一种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端讲解录制。常用计算机录制工具有汗微微课宝、Focusky、超级录屏、CamtasiaStudio8、EasySketch等。录制完成后,根据需要进行后期视频处理,例如,添加字幕、特效、片头、片尾等,一般可使用爱剪辑、会声会影等软件进行编辑。以上微课录制软件虽然操作各异,但录制思路基本一致,都需要教师提前规划,整理好授课思路,并对文本、图片、音视频资料做好线性规划安排。后期编辑围绕主题添加动画、字幕、转场以及画面调整等,来实现高质量的微课视频。网络技术层面,主要解决微课视频向学生终端传送的问题,基于目前便利的网络宽带和无线WIFI连接状况,教师只需掌握常用通讯软件即可。
(二)翻转课堂中的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某种程度上的颠覆,在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微创新”(容梅,彭雪红2015)[6]。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习得过程放在课前,通过学生在线自学的方式完成。课堂让学生在展示、辩论、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洞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翻转课堂实施要确保两个方面的高质量实施,一是学习材料的高质量,二是资料、信息沟通渠道的通畅。鉴于班级特征,学习难度,课程内容的不同,网络慕课平台的开放性公共资源很难直接用做课前学习材料。因此,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制作优质的微课视频,才能保证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从这一点可以说,在翻转课堂是依托微课而展开的[7]。对于微课制作技术前文已说,不再赘述。翻转课堂需要重视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学习平台的使用。翻转课堂的实施从技术上要确保课前和课后学习资源的高效及时传递。对于没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的院校,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共享技能就尤为重要。
(三)混合式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其主要实现的是四个方面的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和学习方式的混合。混合式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其目的在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也不是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简单混合,而是对两种学习形式中的各种学习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并运用各种教学理论,协调各个要素,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实现教学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结合展望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才刚刚开始,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学将融入更多的技术因素,将与更多的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发展方向。未来的互联网多媒体外语教学将重点朝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虚拟化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和大数据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将逐步走向日常教学。虚拟现实可同时实现外语学习中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环境模拟,摆脱现实物理环境因素的限制,其终极目标是尽可能接近现实世界,当虚拟现实无限接近真实世界的同时,外语学习的方式也将无限接近母语的习得方式。因此,将来的外语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外语学习将成为常态,并成为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新兴技术力量。
(二)智慧化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快速提升,百度、腾讯、Face++旷视、讯飞等应用算法平台的纷纷涌现,不断推动“AI+”应用深度部署,智能化应用逐步以爆发式的规模涌现,并服务于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如今的智能教室,智能翻译机,智能人机对话软件,智能写作批改软件等仅仅是语言学习智能化的开端,其智能化程度离成熟甚远。随着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型芯片、智能控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智慧型产品,语言学习的习得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推动语言教学朝向具有一定深度方向发展。
(三)数据化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习得的过程、认知表征的过程和信息建构的过程。这种习得、心理认知、信息构建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众多学科又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特征,导致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经验假设普遍存在。在网络大数据时代随着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教育大数据的激增,一切皆可量化概念已经形成,并开始为学习者建立数据模型。数据将成为语言学习过程的最直接表达,数据化将使语言学习行为产生数据价值。过去无法量化的无形之物将变得可视,语言学习心理、认知、行为之间将因数据化的存在而建立清晰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行为、心理、语言数据库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宝贵资源。
四、结语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过程;改革
一、引言
“互联网+”概念在2012年被提出。在2015年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务院要求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互联网+”教育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了共享优质资源,减轻教师工作强度,促进教学开展,调动学生积极性,便于学生管理等目标。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这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我们发现,“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思考在课堂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
二、“互联网+”教学过程的改革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作为学习工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来完成教学过程,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1.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和大容量存储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借助互联网,在用户的下载和上传过程中,教育资源可以跨越校园、地区、国家,传输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例如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学生可以在MOOC中学习,查看共享的教育资源,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些共享的教育资源,拓展视野,了解更多、更全的课程相关内容,从而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2.互动课堂的组织
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平台相继出现。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我们调查发现,99%的学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因此,我们可以将手机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让学生在教室中使用智能手机来学习,也就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的BYOD。BYOD是“Bring your own device”的首字母缩写,即人们在学习和工作场所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行为。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手机上安装对应的学习软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做到课堂的互动。(1)课前。课前是预习阶段,是为课中学习做准备。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安排,自主查看微课视频、知识笔记、教学重点,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软件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根据预习情况及时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的数据,设计、制订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2)课中。教师按照制订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实现信息化教学,另一方面利用手机学习软件让学生通过签到、调查、答疑讨论、闯关、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其学习兴趣,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手机上记录课堂笔记,也可以共享课堂笔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3)课后。课后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扩充。教师可以通过常规作业和创新性作业,共享的视频、文字、图像等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在总结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探索新知识。
3.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建立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也不相同。教师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挖掘学生的学习特征,优化学习资源,为其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情境。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进行智能分析;然后在软件中定制一套学习模式,供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实时更新学习模式。例如,国内已经有部分游戏公司开发了教育类游戏。这种游戏将学习内容与游戏情境相结合,学生在游戏中通过闯关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协作学习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学生素质养成的目标之一。协作学习中分组很重要。在前期的学习中,学习软件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信息决定分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小组成员协商确定任务完成的方式和步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组织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5.教学评价的自动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判断教学过程的开展是否合理、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传统的教学评价相对单一,而且存在阶段性问题,不能做到实时评价和全面评价。而将“互联网+”应用到教学评价中,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方面采集教学信息,并快速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系统化的评价。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家长都可以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评价的数据不但准确,还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了解教W过程。
6.教学管理便捷化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管理,省去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让教学管理更加自动化、便捷化、智能化。对于每节课的学生学习信息(出勤记录、课堂表现、学习情况等)和教师信息(上课进度、授课方式、授课效果等),通过大数据技术,经过数据挖掘,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查看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教学监督、教务管理,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互联网+”教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但是“互联网+”各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改革创新,进行有效的探索。伴随着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采用“互联网+”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
关键词:虚拟现实;辅助教学;三维;人机交互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人类的交流进入新的领域。从文字发展到图像,从平面图像发展到3D环境的虚拟现实(VRML)。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大量现代化的媒体形式在教学中应用,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概念也逐渐为人所熟识,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传播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今天,3D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则将为今后的教学形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1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受到人们极大关注,成为一种新技术、新媒体,尤其最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商业、医疗、科学研究及其产品制造等领域内的应用,其应用发展前景十分诱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世界、自己、空间和时间的看法。它是一项发展中的、具有深远的潜在应用方向的新技术。可以相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多的应用系统将会被开发出来,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其优势。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现今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书本、教师授课的形式。CAI的引入,弥补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许多方面。在表现一些空间立体化、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如模拟设备的组成结构、机械运动时,三维模拟的展现形式必然使学习过程形象话,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开发出满足某方面教学需要的模拟教学系统,虚拟现实场景,实现和实际相应的动画效果,并可输入实际操作数据,模拟真实的指令并及时反馈信息,达到人机交互、模拟实际操作的目的。三维性和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显著的本质特征。通过应用该技术,用户可以浏览以三维形式表现的物体,并对其进行交互性操作以体验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以军队院校教学为例,特别是对于部队院校一些武器装备组成、操作等教学方面,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武器操作,能够展现出武器的各部分组成,加上互动操作,演示武器部件的功能和实际操作模拟,更能够在课余时间帮助学员熟悉和熟练武器的使用和操作流程,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
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军队教学方面突出特点:
⑴三维立体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军队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增强相关环境、武器装备组成等的三维展示效果,学员可以随同鼠标、键盘前后上下左右展示模拟演练环境的各种角度,可以在任意的地理环境中进行演练,进行多角度观查,没有任何死角,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
⑵环境真实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军队辅助教学软件,可以模拟白天、黑夜、风雨天等各种自然环境,在装备操作教学方面,可以真实再现特殊天气条件对武器装备使用时的影响,让学员对实操课程中的特殊情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⑶增强体验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军队辅助教学软件,让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让学员感觉身临其境,增强学员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并能针对系统模拟的特殊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形成指导实战的知识归纳总结。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虚拟环境中的参与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给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愉悦经历。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遇到的具体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积极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为虚拟现实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⑴虚拟现实技术要求高:虚拟现实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涉及领域多,知识更新发展快,这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开发者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一般授课教员无法按照各自课程需求独自完成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制作,必须转而求助相应学科专业人员开发研究相关教学应用软件。
⑵三维数据要求高:为使虚拟环境与客观世界相一致,需要对其中种类繁多、构形复杂的信息做出准确、完备的描述,必须要有教学人员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出发收集。同时,需要研究高效的建模方法,重建其演化规律以及虚拟对象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这同时也要有专业技术开发人员根据建模需要指导数据收集,这些数据十分庞大,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组织,以求更加真实的模拟场景。
⑶计算机硬件要求高: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硬件条件太过苛刻,图形生成是虚拟现实的重要瓶颈,虚拟现实最重要的特性是人可以在随意变化的交互控制下感受到场景的动态特性,换句话说,虚拟现实系统要求随着人的活动(位置、方向的变化)即时生成相应的图形画面,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已比较成熟,而关键是怎样“实时生成”,任何一台计算机,按照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都不可能把一个无限大的场景装载进去.
针对以上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紧贴教学实际需求,在实践中搜集准确数据,力求真实模拟环境,并通过对大场景模型拆分、动态下载和动态调度等方法,克服计算机硬件的瓶颈限制,开发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用虚拟现实软件。
4 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仍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现实应用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开发人员也都在研究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交互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会在教育教学方面更多得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