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学过程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从“教”的方面分析

1. 从认识论看。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殊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存在很大的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老师的水平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与本质,寻找教学突破口,进行有效教学。

例如:倒数的认识,有的教师这样引入:先出示汉字“吞、呆、由”,请学生说出调换部首后的汉字“吴、杏、甲”。学生以为“倒数”就是位置颠倒的数,导致学生会写出1/3的倒数,却不会写0.3的倒数是几。学生只看到了倒数的外在形式,没有真正理解倒数这一概念的核心:“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紧紧抓住“乘积是1”这一关键点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顺应,使学生自己重新建构知识,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真正理解。

2. 从方法论看。很多数学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感知、猜想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的。而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教师上课如果用归纳法,学生做题用演绎法,这样会造成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思维方式的脱节。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就题论题,不详细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析题、答题,缺少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就难于提高解题能力,更难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教师只是反复强调梯形的概念,学生也能流利地背出它的定义,但并不一定说明他掌握了该概念。当出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辨析其中哪些是梯形时,其中的一个直角梯形却被学生剔除了,原因是学生认为其两腰的走向与常规形象不符。显然,学生对梯形概念的掌握尚未达到本质抽象的程度。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让学生辨析: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②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④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⑤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通过以上问题的辨析,学生体会“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不同含义。这样就突出了梯形概念的本质属性,并把它和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

3. 从教学论看。教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很多教师总怕学生听不懂,从课头讲到课尾,讲得认真而详细。而教师的讲却包办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学生是在被动情况下被“灌”懂的,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将其想通,抑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无法发现学生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有“陷阱”的题便错误百出了。

二、从“学”的方面分析

1. 从知识上看。有的学生觉得新知识听懂了,可是一做题就发现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求甚解,不去深入地领悟所学知识,更不重视对探索过程、发现过程的反思。部分学生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下已习惯于老师“灌”,只求知道最终结果和基本套路。这样的“懂”是经不起考验的,一旦知识变化或深化,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2. 从能力上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个独立思考过程。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于是解决问题陷入困境。

3. 从意志上看。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会遇到困难。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关系到解决问题的成败。成功的希望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失败的教训在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第2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则要靠教育者的激发,如何达到上述目的,作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切不可滔滔不绝或串讲串问,问的过小过细,使学生的潜能思维受到抑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索推导,自己寻找解答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处在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许多事实说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在知识上感到困惑,产生知识冲突,引起深入探索。它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标新立异。创新思维能力决定了人们善于创新,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创新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改革过去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在确定课时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就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细究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Moodle;核心课程;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154-02

1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马丁・多基马(Martin Dougiamas)于2002年设计推出的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开发理念开发的一种课程管理系统(CMS)。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Moodle平台主要是通过简单易学的操作介面和通畅的网络环境,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快速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课程链接。

基于Moodle的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在对话、合作、互动等社会性活动方面的实践充分展现自己,对学生本人及群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在加强教学内容管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实践性活动的支持。通过该网络平台,将书本上的国际贸易操作过程全程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领悟真正的操作方法,既能节省老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又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为将来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2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目标既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又是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并将其细分到单元目标以及各知识节点的学习目标。Moodle平台的设计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培训,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操作意识。

各高校应坚持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原则,努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又能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商务函电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多方考证和分析提出了以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商品流通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外贸英语口语、报关报检实务和电子商务8门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中包括2门基础课、6门专业课,加大学时,进行重点建设。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讲课内容通过Moodle平台各子菜单组织起来,具有较强的模块化特点,并且使用灵活,取舍自如。其中包括“信息导航”、“调查问卷”、“课程精解”、“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媒体赏析”、“自测自评”、“团队协作”八个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的子菜单里均相应选取了一些资料,可以灵活取用,使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众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面向教务、教师和学生,为其提供与教学有关的较为完整的操作支持,参与者可以完全在其基础上完成相关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本着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管理方面,达到管理和使用方便,程序及目录结构清晰,便于系统维护和扩充,从而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因此,平台具有可扩充性、自适应性、可定制性等特点,在结构上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网络教学系统主要包括学习、交流、作业、测试、资源、管理六个子系统,而这个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又由不同的模块组成。

31课程学习系统

课程学习系统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教学安排、电子讲义、电子黑板子模块。其中“教学安排”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与上课、考试时间及教学计划等有关的安排;而“电子讲义”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较详细的讲义;所谓“电子黑板”模块,是指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室中去,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黑板模块,事先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板书及其他相关素材事先整理好储存到网上,到教室后,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讲课,该系统也可以提供点名、备忘录等功能模块。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和整理课堂内容。

32交流系统

网络在教育中最大的两个用处,一是拥有丰富的资源,二是联系快捷方便。因此,交流系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保障,也是实现协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物质基础。交流系统是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信息中心”和“在线交流”两部分构成。其中,“信息中心”与留言板类似,它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服务中心,老师和学生通过登录信息中心,可以了解整个网站的信息变化。而“在线交流”,则是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类似于普通的聊天室的场所,方便师生的互动交流。

3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主要由“作业管理”和“分数测评”等模块组成。能以学生和教师两种不同身份登录,通过作业系统,教师可以在网上作业,实现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作业的功能,作业过期不允许提交。在这里,教师可以方便地批阅及进行分数管理。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成绩和评语。

34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主要由“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和“试卷管理”三个模块组成。学籍管理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学习情况记录;成绩管理主要是每个用户数据库在测验完毕之后都会根据成绩形成一张成绩表,包括测验时间、成绩和评价。在多次测验后就会形成一张比较系统的成绩表,供用户参考和管理员收集信息;试卷管理则包括随机出题,评分和登记成绩等功能。

35资源系统

教学资源大部分来自专业制作的成品课件,只有小部分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建的与课程有关的多媒体素材。因此,资源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课程资源”、“FTP资源”、“网络资源”等模块。首先,课程资源部分,教师可以将有关软件、资料等材料上传到课程资源处;其次FTP资源部分,可以利用FTP提供的大量资源,如素材、免费软件、源代码等;最后是网络资源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一些好的网址。也可由学生参与推选。

36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用户信息”、“学籍管理”、“课程学习管理”、“系统管理”模块。管理系统主要是关于实现一些教学管理方面的事务。

本文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并对Moodle平台的网络教学平台架构做出了具体分析。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升,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玉淑美论基于Moodle的引领式学习的师生交往[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

[2]刘瑶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网络外贸论坛的运用[J].电子商务,2009

[3]陈恒法,罗兵基于Moodle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4]别文群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实现及分析[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师德建设

师德即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含了教师的职业理想、责任、态度、纪律、良心、作风、荣誉以及职业技能等内容,师德在于满足教育活动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要。

1 新时期高职教育师德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

(1)学校扩招,教师队伍扩大,工学结合发展快,建设时间短,质量问题多。(2)新增教师多,非师范教师多,应届毕业生多,师资能力与质量下降。(3)80年代出生教师比例增加,独生子女、少子女家庭成长教师增加,责任意识、独立能力和热爱劳动与艰苦奋斗精神不强。(4)高职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命感不强,缺乏职业奉献精神。(5)忽视教育教学质量,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动力。(6)教师缺乏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7)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差、学习能力差、协作能力差。(8)面向高职教育新形势、新特点、新内容、新方法的师德建设研究不足。(9)师资队伍建设片面强调“双师”,有工具主义倾向。(10)师德建设中未能重视学生评价及社会评价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高职教育师德建设研究的方法目前还主要局限在问卷调查研究和文献的论证,还未形成严谨的方法论体系,局限在对策研究,因此其研究结果导致研究结论的空泛,未能针对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不够强,提出的对策缺乏实践操作性,而且也不易推广。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员和组织特点进行实际论证研究的很少,可归纳整理提升为高职教育师德建设适用模式的几乎没有。

2 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教育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2.1 必须构建师生互动的师德建设模式

以主体性教育作为理念先导,构建师生互动的师德建设模式。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与未来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而主体参与的兴趣是在师生共同互动中形成的。所以,师生互动是主体性教育的必然要求。 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然后,借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理论,构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模式的基本框架,对师德建设的组织方式和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根据新要求构建高职教育师德建设模式。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师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者在师德建设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学生对师德建设的需求和评价的比重,充分实现教与学相互激励、互相促进的师德建设的新模式。该模式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构建基础,遵循教学相长、相互激励的原则,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为关键环节,将师生互动呼应的特色文化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最终实现师生共建共享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师德的目的。

2.2 加强师德建设实用性的对策研究

随着全社会对师德建设关注度的提升,与之有关的对策研究逐渐增多,仔细分析这些研究会发现其中有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不易操作和不易推广。师德建设新要求的所有研究应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找到切合点才有意义,师德建设研究必须坚持实用性原则,只有具有了可操作性、易推广性以及能持久性,师德建设才更有生命力、更有实践价值。只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模式”研究,才可以克服现有对策研究的弊端,达到上面的这些要求,满足其实用性。“模式”研究的要点是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出发,分析主要矛盾,抓住基本特征,合理进行分类,给人提供“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是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2.3 探索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新方法

在不同的时期,师德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新时期下,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持续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已形成共识,各个高职院校都在通过引企入校、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形式,对工学结合模式不断进行探索,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适合这种模式的师德建设的新的内容、方法和机制等,尤其要使师德建设体现时代性,贴近实际。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更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具体行业发展特点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周期短,目标是重技能重实用。作为教师,必须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符合行业职业道德、工作要求等的需要。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师德建设,必须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法,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立“双师型”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强骨干教师与教管人员的培训,制定高职教师任职标准,树立先进典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职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 将专业实践技能纳入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评价的指标应具备时代特征以满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师德评价的指标体系已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师德规范。但高职院校师德评价的方案在内容详尽的基础上应定出明确的指标,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要细化到针对高职院校特点要求的具体的观察点。

在新时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过程中,强调的是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对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及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实行“访问工程师”和出国进修等制度,让教师以挂职锻炼、企业顶岗实践,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时,必须将教师的企业实践、专业能力提升的情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点,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师德挂钩,反映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

师德建设工作中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这支主力军,要对如何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调研,体验劳动艰辛,感受生产力进步,培养与企业感情,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教学;创新意识

传统的初中教学中,一直都是将学到的知识和公式生搬硬套,学生就只会根据公式做题,而没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我们的学生会丧失他们的思想,会失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的稳固性时,就应该让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看看自己身边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给他们展示一下我们古代的建筑物,尤其是住房,多展示一些房屋里面的构造,大多数都是以三角形为基本构架,顺便巩固一下算数能力,数数我们的大梁上有多少个三角形,并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建一所自己设计的房子,画出草图,并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展示给班上的同学,让大家来评论房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的设计,既具创新意识,不仅让学生发现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数学的影子,而且能使学生对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产生浓厚的

兴趣。

二、教学氛围的创新

如果学生处于非常紧张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会受到限制,会使得大脑处于一种比较紧张和不适的环境中,从而阻止大脑的发挥和利用。所以,老师应该积极营造比较和谐舒适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从而使得老师和学生构建一定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