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金融行业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第三方;回收物流;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017-01
1 回收物流的概念
回收物流作为逆向物流的一部分,1998年Carter和Ellram对回收物流下了比较成熟的定义,他们认为“回收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客户)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
2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市场前景分析
2008年,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8%,仍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我国制造业缺乏精细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太高,增值空间太小。在国外制造业中,纯生产时间只占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利润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90%。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物流资源成本、设备成本均大大低于美国的条件下,显然在供应链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隐含成本,其中就包括回收物流成本,估计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25%以上。
3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通过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取得立足之地。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这些企业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企业组织臃肿,制约了核心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制造企业囊括了采购、销售、物流等流程,企业一揽子思想根深蒂固,导致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升,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实力,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有些企业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当前,无论微观的还是宏观的制造行业,其物流成本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繁荣兴旺,我国的物流成本才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3.2 制造企业不愿意选择物流外包
在经济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大多选择把非主营业务外包模式,重点发展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业务,如耐克这样的虚拟公司,把生产也外包出去了。物流被一般工商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视为非主营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流外包成为了大的趋势。美国、日本等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比例达到80%以上。而我国制造企业中,销售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只有16%,原材料供应物流外包的占18%,运输和仓储外包的达到60%,生产物流外包的几乎没有。
4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回收物流的影响和重要性随行业和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对于那些产品价值很大或是回流率较高的企业,回收物流的构建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供应链模式的不同也影响着回收物流的重要性。然而,从回收物流的上述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回收物流的总成本将在物流总成本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并随着循环经济的推进而不断增长。
4.1 第三方回收物流利用物流网络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目前国内的回收模式还没有成型,企业很难做到大批量集中回收,而第三方回收物流具有更专业水平和相应的物流网络,采用第三方回收物流可以使生产等业务进一步专业化,企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而把非核心领域外包给其他专业企业,已成为企业增加竞争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战略手段之一。
4.2 第三方回收物流有助于企业节约物流成本
降低制造业物流费用的关键是制造企业要降低偏高的物流费用,我国的库存周转期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4倍,其商品储存的各项费用支出成为降低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在制造企业中,库存占用的费用达到40%~70%,有的企业库存竟占用了全部的流动资金,使企业无法正常生产。采用第三方回收物流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从而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首先对回收物流处理设备的建设等配置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回收周期长、系统建设和实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3 第三方回收物流能使服务的质量得到保证
社会分工专业细致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更高质量、更高专业的服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优于其同行的另一项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服务专业水平,而第三方物流的大量信息网络和节点网络,能加快退货处理和废品回收,保证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
4.4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发展第三方回收模式提供引导
发达国家的一些物流公司通过重组、资本扩张、兼并、购买、流程再造等形式,形成了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的跨国综合型物流集团和全球性的服务物流网络,使物流成为创造财富的技术与服务型产业。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把现代物流产业列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十大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产业的繁荣意味着物流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物流服务可以达到高技术的、一体化的、高附加值的水平,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8月末,海尔电器全面收购青岛海尔物流,也暗示着全面发展第三方相关业务的成熟。
5 结 论
面对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的双重后续效应,我国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应对出口下滑、效益不佳的现状,必须从粗放产业转向大力发展专业化、节约化的第三方回收物流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在总体上扭转我国制造业不利状况,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宇,唐春勇.逆向物流的有效管理策略分析[S].软科学,2004,18(1):30-32.
[关键词]光伏产业;欧美“双反”调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53-02
作者简介:刘先雨(1968-),男,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品交易与模拟实验室副教授。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日益紧缺,世界上许多国家确定了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应对能源、环境及气候问题。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制造水平、产业体系、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国内外市场前景总体看好。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光伏产业遭遇了需求持续萎缩、供给不断增长的严重挑战,2011年受美国 “双反”调查的影响,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严峻。2012年4月和5月,同比下降幅度均在50%左右,2012年6月美国进口中国太阳能产品总值为9960万美元,同比下降近60%。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一)美欧“双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年10月,7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市场非法倾销多晶硅光伏电池,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包括供应链补贴、设置贸易壁垒等非法补贴,要求联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超过10亿美元的关税。同年11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该调查涉及到多达75家的中国光伏企业。同时,国际光伏巨头Solarworld正式向欧盟提交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对多数中国光伏企业而言,相较于已经失去的美国市场,失去欧洲市场的后果将更加严重。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约为358亿美元,近六成以上输往欧盟,欧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板消费地区,一旦这个市场的大门关闭,中国光伏出口企业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美欧“双反”的根源是贸易保护主义。新能源是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而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在国际市场觅得先机。欧美国家相继对中国新能源展开“双反”,从表面上看是一场国际贸易纠纷,但从深层次分析则是在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争夺市场的一场残酷战争。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2005年无锡尚德电力集团在美国上市,仅浙江省就有200多家从事光伏产品制造的企业。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光伏产业遭遇了需求持续萎缩、供给不断增长的严重挑战。2011年形势更加急转直下,多晶硅已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跌至21美元/公斤~28美元/公斤。目前,该行业库存高企、经营性现金流锐减,面临资金链条紧绷甚至断裂的风险。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赛维、尚德电力、英利在内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业全部亏损,总计亏损高达6.12亿美元。
造成这一局面是因为光伏产业虽投入大,但能创造高额GDP且环保节能,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从而造成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和各地方政府的过度激励。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不是因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如何领先,而是因为中国的污染成本极为低廉,拥有欧美企业难以奢望的成本优势。国内光伏企业普遍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低纯度的工业硅,然后作为工业原料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国外,工业技术极为简单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同时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面临进入新兴市场的门槛
当前,日本已经正式通过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批准了太阳能补贴政策,将鼓励本国新增至少96亿安装量即320万瓦的光伏以及太阳能,输出量相当于三个核反应堆的发电量。这个政策意味着日本政府将为光伏发电提供每千瓦时42日元的补贴,这个补贴量是德国补贴金额的两倍,是中国补贴金额的三倍之多。面对日本高额的补贴政策,中国光伏企业跃跃欲试,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并非日本无需求,而是中国光伏企业很难进入该市场。尴尬的市场门槛、复杂的操作流程让中国光伏企业无所适从。此外,印度、中东、非洲、南美、澳洲等被行业分析机构看好新兴市场,同样让许多中国企业感到极度困惑。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需求、未来潜力、盈利模式、行业标准、产品操作模式等一直困扰着中国一大批光伏企业。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面对国外“双反”调查,要正面交锋,据理力争,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以维护自身权益;要创新机制,对国内产业运行机制进行大力改革,强化光伏企业的市场化地位,争取国际贸易的平等地位;政府应寻找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的产业,对欧美国家实行相应制裁,以此缓解光伏产业遭遇“双反”调查的危局;国家应在财政上资助战略性科技研发,以国家的力量研发多元化光伏材料,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装备技术,提高转换率,大幅降低成本;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推进绿能回购;优化国家产业的区域分布,倡导高耗能产业追随光伏电站的脚步向西部转移。
(二)企业层面
积极布局海外,由于“双反”制裁的仅仅是光伏产业的某个环节,所以在牢牢掌握产业核心的基础上,可以将其制裁的环节转移到第三方国家,或者直接投向美欧国家,进行产业渗透;积极开发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国际新兴太阳能市场,认真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规则和操作流程,争取快速进入;积极投资科技,创新产品,保证质量,保持产品在全球的良好信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流;物流发展;物流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过去的几年间,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需求结构不断优化,行业运行环境逐步改善,物流企业经营有所好转。物流运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成本控制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物流业向更强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行业发展效益水平不高。出现了物流成本偏高与盈利偏低相并存的局面。虽然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额增长较快,社会物流总收入平稳增长,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但是如果从“强”的角度分析,物流行业在发展中,服务的价格仍然低位震荡,企业盈利能力偏弱。从2014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可以看出,12月份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为50.3%,该指数全年平均为50.6%,保持在较低水平。数据直接反映出,我国重点物流整体行业盈利能力较弱。
(二)“物流围城”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形成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紧缺日益明显;同时,由于货运车辆的市内交通管控,导致“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证难求”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在最后一公里派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成本较高、速度较慢、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
(三)物流企业融资困难与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存。物流企业多属于轻资产企业,取得抵押贷款较难、资金不足都制约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资金方面的制约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同时,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的物流企业又多存在大多规模小、实力弱、能力低,在与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竞争力偏弱。融资困难制约了物流企业的有效发展,同时也难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四)科技化水平低与物流人才匮乏共存。一方面中国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仍属于“单家独户”封闭运行的电子商务信息,未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和产业的网络平台,与世界一流流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连接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集成平台,造成整个产业链过长,跨国公司不能在信息平台上与客户直接沟通,导致物流的效率十分低下。另外,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导致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不高又直接制约了行业整体发展的思维和科技化、信息化等的推广。
二、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成就总结
(一)物流总体发展稳中有升,需求结构不断优化。过去的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增速较为稳定。具体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增速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进出口物流方面,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品种看,大宗商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物流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增长7.5%;钢材1,321万吨,增长3.4%;涡轮喷气发动机进口增长26.8%;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增长10.7%。微观角度来看,消费对物流需求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2.8%,增速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高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长36.7个百分点;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平均达到156.1点,说明以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物流需求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总体来看,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物流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图1)
(二)我国物流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行业运行的数据来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2016年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90元,比上年下降6.9%。由此f明,物流行业运行质量是有提升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改变,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不断下降;供给侧改革的推行,提升了物流管理水平,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物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并且细分却是越来越明显,新的物流业态快速发展,整个物流行业运行效率不断优化。物流行业运行质量的提升,必然会进一步加速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真正实现由大变强。
(三)行业运行环境不断改善。运行环境的改善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物流市场价格改善和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几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方面,物流运输通行设施改善。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建设改造持续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其次,2016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平均为49.9%,比2015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市场价格得到改善;再次,从宏观层面来看,2016年物流相关政策、规划密集出台。如,“营改增”试点全面扩围、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推进、标准化托盘扩大使用范围、寄递物流渠道安全要求升级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及推行,大大改善了物流行业运行的环境,为物流业整体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三、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不断提出物流战略规划可以看出,物流行业政策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善,这为物流行业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方向引导;从微观层面看,物流需求稳定增长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泉。
(一)创新是物流行业进行升级的动力源。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方法,最终赢得市场。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也是物流行业在目前新形势下要得到长久有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物流行业发展要向更强的方向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离不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道路。物流行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来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二)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物流不是孤立发展的产业,物流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互联网+物流”从本质上来讲同样是强调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问题。在互联网技术创新支撑下,物流业将出现服务模式创新、跨界经营等现象,产业的界限会进一步打破,将出现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大融合。也就是说,在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的主体背景下,物流业因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供应链化,成为融合的引领者和融合创新的重要手段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均衡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会引导物流行业向国际化转变。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引导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我国物流行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一部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这些企业作为整体行业发展的领导者,必然要向国际化深入。因此,物流业也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与全球经济进行深度融合,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以大带小的发展模式,逐步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相关产业一同“走出去”。
(四)物流行业高效发展必然会走向一体化。首先,物流各个作业会一体化进行整合。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各个物流作业子系统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这也是物流管理理念的精髓所在,也即系统整合的概念。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组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其次,社会资源一体化。也就是资源配置要更有效,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甚至零库存,最终实现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再次,物流行业发展还要实现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统一。一体化的实现必然使得整个行业发展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山.新商业环境下传统物流转型必要性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3.
2009-4-5 21:17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4719次
大三的学年论文,就要个题目和提纲,想到的或者有的留下QQ,我加你,答案满意的另外加分悬赏,谢谢!问题补充:
诶。。也别留下QQ了,不然估计没人留,就直接发在这里吧。。
提纲呢?我还想要个提纲。。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2009-4-5 21:22 满意回答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2007年修订)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既是本科教育的一项必要训练环节,也是对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务必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这里提供的论文题目可作为学生直接选题。
一、总体要求
1、题目要明确、精炼,语句通顺且相对完整,选题不要太泛、过广。
2、内容体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不管具体体系如何,基本上应按如下层次和逻辑关系展开:①提出问题(立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②分析问题(事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③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策等)。
3、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语句通顺。
4、紧扣主题展开写作,无必要或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写。
5、要严格按继续教育学院规定的规范写作论文。①内容齐全: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②页面设置符合规范;③章节设计符合规范;④字体设置符合规范;⑤图表设计符合规范。
二、理论性论文具体要求
原则上不鼓励写纯理论性的论文。如选择了写该类论文,要注意:
1、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
2、要有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如某一理论的修正、某一方法的改进、某些学术观点的系统整合、某些新事物或新现象的解析等。
3、一般应有案例分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应用性论文具体要求
鼓励写作该类论文,要注意:
1、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管理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针对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2、研究的问题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提倡“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
3、分析问题多以事实说话,建议多采用数据、统计图表展示事实现状、存在的问题,展示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
4、要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措施或对策等。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1 提高我国广告业设计水平的对策思考
2 论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与培训机制建设
3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探索
4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若干思考
5 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灵活应用
6 体验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7 论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8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9 项目成本费用控制管理研究
10 论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
11 因特网数据中心的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
12 “壳”资源重组有关问题的研究
13 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14 我国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5 论我国企业如何正确选择和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16 中国企业的民族品牌策略研究
17 论我国企业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18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19 某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析
20 论企业产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21 论现代企业的管理激励机制建设
22 现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23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和实施成功的营销战略
24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5 论我国零售物流企业如何迎接国际化挑战
26 中国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
27 论电子商务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
28 论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
29 论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
30 某集团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
31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32 论汽车制造业的品牌经营策略
33 创业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34 房地产企业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5 体育服务器材市场渠道管理研究
36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37 教育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8 国企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39 某地区家政服务业市场分析
40 论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科学设计
41 论广告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42 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营销管理
43 论建筑工程的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
44 论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
45 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管理
46 建筑施工质量监控管理研究
47 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48 论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49 需求个性化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50 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51 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环保意识
52 论投资活动中的造价管理
53 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分析
5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55 论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6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57 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8 论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9 论企业的危机管理
60 某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
61 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62 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63 某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64 论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65 论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
66 中国外资利用的状况分析及合理利用外资策略研究 67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68 新环境下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
69 管理本土化问题研究
70 论银行如何加强对民企放贷款的管理
70 某企业总经销制方案设计
71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对策思考
72 经济转型阶段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的重构研究 73 国有大中型企业薪酬机制研究
74 论新的资质就位政策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75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76 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77 对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78 税务的现状、前景与发展对策研究
79 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
80 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81 论企业如何创建名牌
82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83 税收征管的制度因素分析
84 论市场经济下的我国财政职能转变
85 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
86 论国有资产重组与国企活力再造
87 我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
88 论我国轿车制造企业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
89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现状分析
90 试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可持续发展
91 企业重大事故预防机制研究
92 论房地产企业如何打造强势品牌
93 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94 论金融风险管理
95 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96 论我国保险企业的诚信经营
97 企业投资决策机制研究
98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
99 论我国增值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100 企业战略并购行为研究
101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02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103 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104 国有企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105 论烟草行业的创新发展
106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107 关于中国保险市场规范化管理的系统思考
108 中国城镇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
109 国有企业要走创新之路
110 税收征收成本分析
111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分析
112 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113 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供需矛盾分析
114 企业cis的导入研究
115 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探索
116 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17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评析
118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119 控制税收征管成本的途径分析
120 现代商业连锁经营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 121 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研究
122 中国商品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形势分析
123 论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管理
124 论现行增值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125 税务机制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126 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127 论加强对经济诈骗犯罪的打击防范
128 论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品牌
129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130 论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战略到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131 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132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构想
133 国有大型零售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134 现代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研究 135 小型配套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136 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机制研究 137 住宅产业现代化研究
138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 139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40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41 论家政服务行业的市场营销
142 基于消费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选择 143 长寿企业的成功秘诀探析 144 论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一、对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再认识
自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的实行使我国的汇率水平一直处于一种长期的低估状态。我国之所以采取目前的这种汇率制度有其必然性,因为如果人民币升值,我国的经济就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发展成本。最近几年我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们采取了外向型经济政策,这种出口外向型经济既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又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奥肯定律表明,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人口就会增加三个百分点,而我国的外贸部门对GDP的贡献度已达到了3―4个百分点,因此,如果汇率升值,则会大大削弱我国的出口整体水平。
然而,在看到现行汇率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汇率制度的缺陷。在“蒙代尔三角”理论前提下,假如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状况下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会上升,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上升带来对本国投资收益的增加,外国资本会大量流入,造成本币升值的压力,为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政府要卖出本币买入外币进行干预,这样紧缩的货币又被扩张了,货币政策则无效。我国目前正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汇率水平的变化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相脱节,使得我国名义汇率水平偏离了均衡汇率水平,进而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使资源重新分配,带来经济结构扭曲。当前,我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这种长期过于向外向型经济部门倾斜的汇率政策,使国内资源在外向型部门和内向型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加剧了我国本来就存在的内部经济结构性矛盾,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
二、汇率低估对于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
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汇率水平对一国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影响,显然,在汇率低估状态下,长期采取盯住汇率制度,必然导致对贸易出口的刺激,使我国大量的优质资源向外向型经济部门聚集,而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与改造的第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则处于相对的资源缺乏状态,使部门间、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差距拉大。
1.汇率低估导致国内资源配置严重失调
我国进出口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尤其突出。20世纪80年代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只有0.5%,到90年代则达到7.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产品中70.3%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服装、玩具、体育用品等。受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特性的驱使,那些从事外贸活动的企业开始扩大生产规模,而那些非出口企业也开始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向外贸产品的投资和生产过渡。
由于国内的储蓄率较高、在劳动力供给上又具有天然优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其加工和出口基地,使得出口保持了年均增长15%的高速度,对外贸易成为推动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然而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人均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过度鼓励低水平的外贸出口,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输出。我国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中,大部分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只有极少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众所周知,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集中最多优质资源的地区(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而优质资源大量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不说是一种对于资源的浪费,这是造成我国目前有的地区人才和资金过剩,而另外一些地区则出现人才和资金极度缺乏状况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我国开放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可贸易品生产部门和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长期看,优质资源被占用,不利于高新技术行业吸收资源以获得长足发展,使我国本来就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更加固化。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借鉴90年代日本在亚洲推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雁行模式”,即将夕阳行业转移到亚洲其他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国家,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另外一个国家继续延续,从而使亚洲出现大雁排列的模式。而幅员辽阔,产业结构多样化的中国,可以在自己国内形成这样的发展模式,即东部地区作为领头雁,需要将已经成熟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生产,而集中东部资源进行高端产业的开发。进行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同时调整我国的汇率政策和经济政策,使优质经济资源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上来,同时将出口制造行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2.汇率低估不利于扩大内需
汇率低估虽然能刺激贸易出口的增长,但也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对外部经济较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在我国加入WTO并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之后将更加明显。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7.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44%,分别是1990年的4.4倍和1.47倍,甚至高于美国、日本等开放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所的2004年全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情况,2004年中国进出口高达11547.4亿美元,这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一般较低,为了争夺外部市场,出口企业通常在国外市场上进行价格战。过度打压价格,不但是对国家资源和利益的一种浪费,而且还带来了出口竞争性国家和逆差国家的指责。据统计,仅2003年的一年内,中国出口企业的71%、出口产品的39%遭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食品和土畜产品出口有90%的企业受损,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轻工、机电类产品在“入世”后受技术壁垒限制加大,损失分别约40亿美元和20亿美元。在对我进行技术壁垒限制的国家中,欧、日、美三大经济体总共占到95%,分别是41%、30%和24%。近20年来,我国商品受到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近400起倾销指控,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已给我国造成的损失累计约近100亿美元。然而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们为了获得出口对GDP的支持,仍然不得不坚持以低估的汇率政策以及出口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贸易出口,这对我国的整体利益而言得不偿失。
汇率政策的适当调整,不仅能够为竞争日益激烈的出口企业寻找更大的市场,还能使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国内市场自身的需求,将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内部需求的扩张。我国从1997年“软着陆”之后就进入了长达六年的经济紧缩时期,内需增长不足已成为我国当前所要解决的一大经济难题。我国外向型经济部门所生产制造的产品多数集中在轻工、机电、电器、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这些行业目前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需求基本已经达到饱和,国外市场也同样趋于饱和,进一步的生产不利于增加行业利润,拉动需求;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则对这些行业的商品存在有效需求,如果能顺利地实现产业的跨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收入,另一方面也开发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3.汇率低估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对一个实行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国家来说,汇率制度安排的变动或多或少会改变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近些年来,在强劲的外贸出口态势下,我国一直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状态。这种情况使我们面临更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了稳定币值,要投放大量货币到外汇市场,使得央行不得不紧缩银根,压缩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冲销操作。其结果是将由外向型经济部门带来的损失转嫁给了内向型经济部门。很显然,这种单一盯住美元制度的“分配效应”所产生的利益格局造成经济资源的再分配,使外经贸企业、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表现相对内向型企业和地区处于优势地位。
4.在汇率低估下产业结构升级不能完全解决就业难题
实物期权模型理论认为在需求达到一定限度之后,需求水平的少量变动不会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尽管传统的出口部门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部分解决了我国的就业难题,然而出口制造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进一步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了。由于原有的出口部门的市场需求已经趋向饱和,因此对劳动力雇佣的需求增加将非常有限。原有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已经不能再解决更多的就业量;然而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却存在缺乏和浪费两种现象,这非常需要正确的产业政策进行引导调整。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革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才是解决我国就业难题的根本方法。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国家能够使需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将会带来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倾向性政策将会作用于这些行业,从而带动它们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向型发展是以优质产品和服务取胜于市场,并不需要汇率过度偏离均衡水平来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
三、汇率调整的前景分析
国际社会共同关注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一方面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事实上,只要汇率调整向均衡汇率逼近,而没有形成超调,那么人民币有效升值并不可怕。从战略上考虑,等到问题严重到不能维持的时候再调整是不可取的,应该早做预案,早做准备,以防止矛盾的累积和恶化。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吸引外资,90年代后进入迅速增长期,自1993年以来,吸引外资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在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仍然势头不减,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了约2000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厂和发电设备制造厂都已经和正在把他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将中国纳入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之中。这可以充分说明外资更多地瞄准了中国将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这些外资能够为我所用,可以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汇率适当上浮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国际投资,一方面,从经常性项目上看,可能会出现顺差下降,但是由于国内生产制造行业具有充分价格优势,而且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将来会更倚重质量竞争,因此会促进这些行业提高质量,并因价格上浮而抵消部分销售减少的损失。另一方面,从资本项目上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重要场所。出于资金安全性、有效性等因素的考虑,这些资金多数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