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制图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制图;金工实训;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54-02
一、前言
《机械制图》被称为工程界的通用语言,是机械和机电类专业培养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必学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前人的不断摸索积累下,它已形成特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1]。为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它的课程内容设置大体上按如下的顺序来搭建:投影理论—三视图的形成—基本体—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及标准件—零件图—测绘—装配图。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2,3],但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调查交流,仍有一些教学漏洞:一,当时学得很好,但时间长了就忘了;二,学生的读图能力比绘图能力差很多;三,对技术要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没有深刻体会,不知对生产和应用具有多大意义;四,学生画的图纸不够规范、内容不齐全,不能指导实际生产。
针对以上这些反馈意见,我们做了深刻的反思。《机械制图》课程的最终教学成果都是学生绘制的工程图纸,老师对其进行考核评分。但实际上,工程图纸的作用是用来指导生产,进行技术交流,图纸的好坏没有高低分的区别,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结果。所以最终检验学生有没有学好《机械制图》,要看学生的图纸能不能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图纸的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也就弥补了课程存在的以上漏洞。
因此,《机械制图》与《金工实训》结合起来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这比单门的课程教学效果要显著得多,也能为学校节约教学成本。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对《机械制图》与《金工实训》新的教学发展
(一)合理目标的确定
在实行一体化教学当中,要将《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指导性的理论,让《金工实训》成为专业技能,同时必须强调表现它们的实用性及现实性,亲手做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再对作品进行检测、装配来验证、体会、理解理论知识。每一次实训要对理论部分取精去杂,突出重点,更主要的是要以实训为中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培养出良好的空间感。
(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
正确合理的实施方案是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遵循学习规律[4],通过反复实践和修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供参考,如表1所示: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灵活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讲模块6时,教学结构流程如图1所示。
(三)一体化教学成果
依照上述的实施方案,在历经两轮的教学实践后,我们也惊喜地收获了看到了一些成效,收获了一些成果和心得体会,仅大家交流:
1.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以前学生通过图片、三维造型对相贯线理解不到位,绘制相贯线的问题较多;现在通过实物制造、装配过程对相贯线理解较深刻,绘图错误明显减少。
2.学生的机床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学生根据自己画的图纸进行生产制造,对图纸了解更深,动手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于难加工的结构,我们建议学生用形体分析法分开制造,然后粘合到一起,为不影响美观,再喷砂,效果很好。
3.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老师可事先有目的地做好计划,给每小组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务,做出的零件不一样,最终学生汇总到一起的作品,可直接作为今后的教学模型。因而节约了购买教学模型的成本,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图2所示为学生制作的部分教学模型。另外,此教学模型还可供同专业的《公差与测量技术》、《三维产品造型》、《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共享使用。
三、总结
《机械制图》与《金工实训》的并轨,是我院校的一项新尝试,得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一致肯定。这两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沉睡很久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励。更主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并为学校量身定做了一批宝贵的教学模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说《机械制图》与《金工实训》实行一体化教学,是我院校的一大成功创举。
参考文献:
[1]胡春亮,王维昌.机械制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李莹.谈如何提高《机械制图》课堂效率[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
[3]王海燕.《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2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机械制图 应用
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相关的国家标准中基本规定;培养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它注重师生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方案。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和具体的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4)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5)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6)评价特点: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二、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在做项目实验的时候,理解与掌握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工艺技术,感受生产劳动的不易和快乐,也能够学习到寻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办法。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项目教学法是利用小组来进行教学的,锻炼了学生思维、操作、实践、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其体验到了团队协作得重要性。
(三)可以促进学习应用一体化,提高教学效率。建设专门的实验室和训练场地,实施学习应用一体化。根据专业内容的要求,在合适的位置、墙面或宣传栏张贴各种图表,配备一定的器材如播放器、物品与多媒体器材等。
(四)可以完善课程教学程序与有效地成绩评价。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学生的技术程度是否有进步、知识的使用效率是否有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否良好等必须作为基本标准。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学生小组分步分组绘图、识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其独有的教学形式、交流方式、师生参与程度、学习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项目教学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较如表1所示。
1、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调动了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一种真实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2、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小组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能力、合作的精神,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等方面努力实践。
3、理论实践一体化
建设专业教室,实行讲练一体化。按照专业环境要求,布置挂图,配备必要设备、工具和教学模型。我们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粉笔+黑板、口授+板书”及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搬到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教学效果和成绩评价
[关键词]机械制图;分组式教学;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07103
0引言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国家标准关于机械制图的相关规定;掌握零件图以及装配图的阅读及绘制等相关内容。但由于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学生在学习到立体以后,就明显跟不上课堂进度,而且越落越远,慢慢地对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无从谈起。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教学目标仍然以强调知识的传授为重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这种教育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2]。此外,当前教学学时的不断压缩以及社会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提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将“分组式”教学方式引入到课程中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教师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探索;由个人单独完成课程任务转变为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分组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实现分组教学法的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分组教学主要分为课前分组、课堂教学以及成绩评定3个方面。这3个方面涵盖了教学的全部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能够充分反映分组式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具体的课程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图1分组教学流程
1.1如何分组
分组式教学中,分组是教学过程实施的第一步。组内成员的确定按照学生分组和教师分组两个步骤完成。课程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学生分组,即学生自愿分组。此次分组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个人的学习转变为集体的学习,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个人学习的程度不仅影响到个人也会影响到整个集体,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每个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有利于组内成员随时对课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人数太少,起不到团队的凝聚力作用;人数太多,又不利于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另外,每个组里,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目的是就不同教学任务,协调组内成员的角色,也方便任课教师对每组成员的了解和学习程度的把握。
在课程的中期阶段采用教师分组,即教师根据各个组之间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别,重新调整分组。比如,有一组学生整体水平都较高,而另外一组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则不够理想。这时,教师就将这两组重新进行拆分,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稍差的学生,以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1.2如何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教师课堂讲授。这部分内容包括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等基础知识方面,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投影方法、投影规律以及不同位置直线或者平面的投影特性,为教师对后续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学生课堂讲解。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所学内容深入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遇到的难点,以此为依据来设定学生的讲解内容;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和解答。例如,当学到平面截切平面立体时,学生们经常就会出现上课时听教师讲得很明白,但自己做起题来就不知道如何着手,还有的学生经常出现丢线、漏线的现象。因此,在学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会留出一部分时间供学生讲授,即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具体过程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道符合课程难度的平面与平面立体截切例题,并集体讨论出该题的分析方法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然后在课上,每组派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将题目展现给其他学生,并讲解详细的解题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平面截切平面立体这部分内容掌握得比较透彻,而且在完成教师设定题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学术报告形式展示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教学目标设置了学术报告的教学模式,如讲到组合体构型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构型设计方面的相关内容,比如构型设计的概念、构型设计的方法以及构型设计的注意事项。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项构型设计,并且以报告的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构型设计的全部过程,包括为什么进行这样一项构型设计?所构物体有哪些基本形体组成,各基本形体是怎么组合到一起的?在完成构型设计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构型设计,还要认真听其他学生的构型设计报告,针对构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可行性提出疑问并与其他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以得到最佳解决方案。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鼓励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1.3如何评价各组成绩
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将每个小组的成绩评定方式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 基础习题部分。基础习题主要是指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绘图知识及投影理论而设定的习题,这部分内容的成绩评定也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决定作业的具体评分方法。比如点、线、面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差别都不大,这时就以个人成绩来记入学生的当次成绩。当课程难度增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鼓励学生在做作业期间进行组内以及各组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成绩将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即同次作业中,同一小组的所有成员将得到相同的分数。例如,有时教师会将小组成员中的最低分数作为这个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数,有时将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平均分数作为小组成员的分数。这种成绩评定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不能因为个人学习成绩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讲解部分。对于学生演示和讲解的部分,每组的成绩评定内容包括选题难度、解题是否正确、讲解以及解答学生疑问是否清晰等,进行综合考虑。考核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即某一小组成绩由其他小组成员给出,取各组成绩的平均值记入本小组当次任务的最终成绩。
3) 教学实践部分。对于组合体构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就其展示作品进行现场汇报、讨论,以找到最佳表达方案,此部分考核采用师生共评的方式,即小组成绩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评分,另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的互评,师生将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准确程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存在问题的多少等方面综合考量并进行打分,最后一并记入到每组学生的成绩中。
2分组式教学法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心得体会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摸索,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能够随时根据课堂内容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会就某些问题去思考“对或者不对”“应该怎样会更好”而不再像以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图2所示为分组班级与未分组班级成绩的对比,可以看出分组班级的5次作业的平均成绩均明显高于未分组班级,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计算机上机课 教学形式 多样性
上机操作是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机时,利用生动形象的人机对话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眼心脑的合作并用能够形成强烈的专注,知识理解和吸收得都很快。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学生很容易各自为政,不按指定内容练习,而是凭个人的爱好、兴趣操作。这样不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那么,职业学校如何上好计算机上机课,以使学生真正学会应掌握的操作技能并正确运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任务驱动,创造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创造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灵活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各班上机都安排好机房,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在每次上机之前我都给学生下达一份上机任务书,明确上机的目的、要求和具体任务,并指导学生定向自学相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在任务书上明确上机计划及相关操作步骤。在充分准备后,学生在上机时就有事可做,知道该怎么做,做了之后能够获得成功。这样一个“自学—尝试—成功”的过程基本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很有成就感。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解决,也可由老师点拨解决,最后将完成这一过程的心得体会、经验技巧、存在的疑问和建议等记录在任务书上后上交。老师认真批阅并进行总结,下次上课时把经验技巧和心得体会推广,同时解决个别同学的疑问。在下达任务书时,对于学生刚接触的操作要有明确的操作任务,当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后,下达的任务书不再有具体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行设计。比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一节时,先下达具体任务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绘制自选图形、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操作,然后下达任务书,让学生自行设计班级的班徽、寝室室徽、篮球队队徽等,或绘制校园一角。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计算机上机教学中,“任务驱动”原则是一条基本原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积极作用。
二、思维锻炼,启发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启发性教学”就是在计算机上机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软件安装这一节时,学生上机的任务是分组采用默认方式安装不同的软件,要求仔细观察每一步对话框的具体内容。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上机尝试,很快掌握了软件默认安装的方法。这时,我让学生停下来并向他们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软件都可以采用一路默认的方式安装,虽然简单,但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刚才上机时要求大家仔细阅读每一步对话框的内容,从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吗?”通过认真自学,再经过安装尝试,很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各组安装的软件不同,他们发现的问题也不同。有的同学提出:是不是可以改变安装路径,否则都安装在C盘,C盘的容量就会越来越小,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有的同学提出:安装Office时,分典型安装和自定义安装,默认方式是典型安装,能不能通过自定义安装进行有选择的安装。还有的同学提出:他的软件在安装结束前提示可以选择安装一些插件,默认都是选中,不需要的话能不能不选它们等。然后,我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尝试一次软件的安装,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我总结:同学们发现的问题就是安装软件时需注意的问题,合理地安装软件对我们使用和维护计算机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认真地观察思考,学生发现了软件安装应注意的问题,最终掌握了合理安装软件的方法,同时锻炼了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应用性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机房上机时有一种近似人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境,充分体现计算机操作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比如,对于毕业班学生,他们正在学习就业指导,上机时就教他们如何制作个人简历、求职报告等;在学习Word制表时,让学生制作班级课程表、值日表等相关表格;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让学生制作标语、条幅等;在学习Excel表格时,让学生制作期中考试各科成绩统计、班级账目统计等;在学习PowerPoint时,让学生制作同学生日贺卡、新年贺卡、个人风采展示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他们所学的知识、所练的技能在工作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调动了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分组合作,开放性教学
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开放性教学”就是积极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更加开放的合作关系。在计算机上机课教学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生很容易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性,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性的合作关系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分小组共同制作电子版报,小组成员具体分工:有的负责版面布局设计;有的负责素材的搜集;有的负责内容的整理;有的负责具体制作。在分工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回答,一会儿帮助,一会儿评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提供一定的指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供学生参考。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巧、沟通能力得到训练,不仅高质量地完成电子版报的制作,而且全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开放,既可以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又可以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
五、因人制宜,个体性教学
在计算机上机课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所谓“计算机上机课的个体性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其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和上机任务。通过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潜能,使他们学有所成,不断提高。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录入时,由于在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操作,对文字录入有一定基础,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学习过,这就使得学生文字录入的水平不一。针对这一状况,我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不是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下达不同的上机任务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鼓励层次较低的学生努力练习,只要认真练习就可以赶上并超过层次较高的学生。同时提醒层次较高的学生不可掉以轻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录入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可喜的是在层次较高的学生中已涌现出许多拔尖的学生。
六、学科整合,针对性教学
摘 要:笔者学校正在创建国家示范性学校,为了加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内涵建设,对数控技术应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零件普通车床加工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体化课程,要培养学生掌握典型零件加工方法、操作技能和编写简单零件加工工艺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技工学校 零件普通车床加工
笔者与同事通过对珠三角、河源市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企业要求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能在工作中有创造性劳动,有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能有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技能。这给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需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和内涵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它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生分组、讲授和操作示范、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为载体,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这门课程,主要掌握车削基本知识、车内外圆柱面、车内外圆锥面、加工成形面、加工螺纹、切削原理和刀具、常用车床夹具的结构和原理、车削较复杂零件及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提高学生车工中级考证的通过率。
根据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求,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提炼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将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七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
模块一,车削基本知识,分成:任务一,车床的使用和保养;任务二,认识车刀和刃磨。模块二,车外圆端面,分成:任务一,手动车削外圆端面;任务二,机动车削外圆端面;任务三,车削轴类零件;任务四,外圆沟槽车削、切断。模块三,孔加工,分成:任务一,使用麻花钻刃磨;任务二,加工钻孔、车刀刃磨;任务三,加工通孔、台阶孔车削;任务四,加工盲孔、内沟槽车削;任务五,加工铰孔。模块四,加工圆锥面和成形面,分成:任务一,小滑板车削外圆锥面;任务二,小滑板车削内圆锥面;任务三,车削成形面;任务四,表面修饰加工。模块五,加工车削螺纹,分成:任务一,使用三角形螺纹车刀刃磨;任务二,车削螺距螺纹;任务三,车削大螺距外螺纹;任务四,车削内三角形螺纹。模块六,加工梯形螺纹及蜗杆车削,分成:任务一,使用外梯形螺纹车刀刃磨;任务二,车削外梯形螺纹;任务三,车削内梯形螺纹;任务四,车削多线螺纹。模块七,车削复杂零件:任务一,车削偏心工件;任务二,车削细长轴。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
每个模块分成若干个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任务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车削螺距螺纹任务中,按照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1.分组
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4~5个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每个组选出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实训管理和任务分配。组长要用“活动记录表”对本组学生的考勤、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记录在案,为学生的最后评价提供依据。
2.教师讲授
螺纹车削加工工艺流程是车端面、车螺纹大径、车退刀槽、倒角、车螺纹。
3.教师示范
根据给定的零件图,一是分析零件图,得出数据。二是确定加工步骤:车右端端面,粗精车外圆,车螺纹大径,切槽,倒角,车螺纹。三是选择刀具及切削用量,教师与学生互动,计算进刀次数、背吃刀量确定粗加工、精加工的数据。四是安装工件,选择合适的夹紧位置和足够的夹紧力。五是安装刀具,教师示范,学生演示,注意刀尖分角线垂直于工件轴线。六是调整机床,调整主轴转速和螺距。七是螺纹车削操作方法,采用正反车车削法,对刀、车螺纹、退刀。
4.学生操作训练
教师巡回指导,遇到典型问题,集中讲解,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5.评价
学生完成作品后要进行螺纹的测量,使用量具游标卡尺、钢尺、螺距规、螺纹千分尺对测量要素大径、螺距、牙型角、中径进行有效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活动记录表见表1。教师要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现场评分确定学生成绩,学生评价表,见表2。
6.总结
指导学生写实习日记,将自己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总结
1.加强课堂管理
有些技校学生不守纪律,在实操场地走动,乱拿工具当玩具,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应严抓课堂纪律,合理安排学生操作,维持课堂秩序。
2.教师要加强指导
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操作,老师应督促学生人人动手。
3.师资要求
要选择一名专业综合能力过硬的老师来主讲这门课程。教师应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任务,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学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3]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