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群内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面向低端用户,并采取低价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使得产业集群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集群内企业数量过多,内部竞争激烈,原来享有的集群经济优势逐渐减弱。同施耐德、ABB和西门子等跨国企业相比集群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数量多,单价低,利润薄,以及产值低等特点。原因是始终跟在人家后面跑:当集群内的企业在完善第2代产品的时候,跨国企业以第3代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当第3代产品日趋成熟的时候,跨国企业已经开始在开发新一代产品。为了减小差距,突破发展瓶颈,如何从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上取得突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集群内企业普遍思考的问题。
一、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的特点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以模仿设计为基础研制的第1代标准化的产品;20世纪70~80年代,以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为基础制造的第2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跟踪国外新产品技术自行研发的第3代产品。如今我国的低压电器研发正在向新一代迈进。新一代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一)高性能
即对不同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确定重点突破的目标,这些指标较第三代产品有显著提高。
(二)高可靠性
即从产品设计、材料选用、制造工艺、产品检测等方面综合考虑,提高产品可维护性,方便用户使用。
(三)电子智能化
由于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而价格越来越低,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商将智能芯片集成到低压电器产品中,形成智能化的低压电器。如智能断路器、智能热继电器、智能接触器、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等。与此同时,计算机芯片控制系统代替由电气—机械元件组成的系统,已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主流。
(四)模块组合化
将不同功能的模块按不同的需求组合成模块化组合电器,是当今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方向。新一代低压电器模块化程度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产品模块化部件将越来越多,产品功能不断扩展,模块安装与调换更为方便,各类模块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某些模块从不同电流等级到不同产品均可以通用。
(五)可通信网络化
新一代产品除实现多总线通信外,还能直接与工业以太网连接。在某些特殊场合可采用无线通信。产品通信协议、产品描述将更加透明,更加规范,不同公司产品在网络中互换更为方便。
(六)绿色环保
一方面,新一代低压电器主要材料的选用应满足环保要求,并符合欧盟二个指令要求。另一方面,电器寿命终了时大部分材料能回收,要求电器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回收都要考虑是否影响生态环境。
从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高性能、高可靠性和模块化需要加大行业内技术投入得以实现。产品的电子智能化、可通信和绿色化需要行业间的大力协助才能得以实现。
二、基于产业集群实行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由一大批相互竞争和相互联系的产业和企业实体成员组成。产业集群的结构还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至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以及终端客户。产业集群具有网络化、文化同一性、地域性、明确分工等显著特征。即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拥有相同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仅包括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生产服务供应的企业,而且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等。同时,侧面可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机构、行业中介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与产业相联系的网络体。
[关键词] 家电制造业 供应链管理 合作伙伴
中国家电制造业多年来的竞争策略以价格战为主,在原材料和经营成本再难压缩的情况下,家电制造业已开始重视供应链的整合,供应链管理已经被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在现代社会中,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造企业更是如此。中国家电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体企业的竞争演变为供应链的竞争。
一、对我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一: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
交货期和新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顾客需求的多样性,销售渠道多元化, 供应关系的复杂化等要求家电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适应环境的变化,顺应时展,相应做出调整,构建真正适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1.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家电制造业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设计产品,快速反应,并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的多样性和技术周期、生产周期及交货周期的缩短,要求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迅捷、灵活和协作来提升整个链条的响应能力和竞争力。
2.产品和技术的同质化,产品品种结构的高端化
家电类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同质竞争已变成主旋律,家电产品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际厂商已开始由对传统家电市场的争夺转向对未来中高端家电市场的全面开发。家电产品结构的快速变化和终端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要求家电制造业快速响应终端要求,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对库存品种的调控能力。
3.供应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家电行业的供应市场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表现为:技术飞速发展、产品开发周期与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供应链同步化;公司供应链频繁重组;旧的资源面临枯竭、新的资源不断出现、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建立核心竞争力,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为了能在日益变化的供应市场中取得可靠、稳定的供应保障,为了牢牢控制企业的上游资源,家电制造业必须了解供应市场的结构与变化,把握市场脉搏,发展和实施供应链管理。
4.销售渠道多元化
经统计目前我国家电销售渠道构成比例为:电器专营店46.2%,百货商场20.1%,家电专业连锁17.8%,品牌专卖11.6%,综合性连锁0.3%,其他4%。家电销售渠道多元化的业态已经形成,家电连锁专卖开始在销售渠道中取得更多的控制权。多元化的销售业态,需要不同的渠道管理模式和差异化的物流管理策略,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又导致产品流向、流量的复杂化,老式的物流运作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供应链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越来越引起家电制造商的关注。
二、对我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二:加速整合步伐,构建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国家电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国外的管理体系。因为,我国的具体实情与国外的供应链结构体系有一定距离,特别是中国的家电行业与国外的同行业相比,具有竞争区域化集中,地区差异性大的特点。所以,中国家电制造业的供应链变革应该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差异化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国家电业长期以来的低层次的无序的价格竞争和缺少协作的运作机制导致了整个行业竞争力的不断下降和技术创新的缓慢,在当前严峻挑战的环境下,家电制造业要想突破重围,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需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你输我赢”的观念外,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用供应链管理理念统领企业变革全局。
经过多年来的激烈竞争和近年来以资本为基础的产业整合,目前我国家电制造业已具备了进行供应链整合的能力和条件。家电制造业依托自身的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进行以大型家电制造企业为核心和主导的供应链整合,与上下游企业与之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最为有利的采购、生产和技术研发等各种经营活动。
中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根本方向是“构筑扁平化的供应链生态圈”,即供应链的转型将会从传统的线性供应链,转变成扁平的一体化供应环。扁平化不是简单地裁减或压缩中间环节,而是要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实现信息的同步共享,杜绝供应链上的信息失真、计划失控、操作失误的“牛鞭效应”。快节奏的信息共享,必将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和物流周转。在高度集中的信息系统体系里,家电制造商要了解渠道商、零售商的库存与销售,渠道商、零售商也要了解制造商、批发商的库存结构,同时家电制造商要将销售、库存和生产信息与供应商充分共享,由此形成多方真正的供应链合作。
三、对我国家电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三:提升供应链管理,培养战略合作伙伴
1.组织变革,转变观念
供应链管理的提升需要企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首先,家电制造商内部各层级的员工、供应商和渠道商要思考和真正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及目的,树立供应链管理观念;其次,要建立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再者,供应链管理人员的建设和培养是家电制造业推进供应链管理的当务之急,而成员的合作意识又是供应链人才选择的重要因素;最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考核是对供应链管理成果的有效验证和改进点。因此,家电制造业应从观念、机构、人力和考核等全方位进行组织变革,为供应链管理的提升打好基础,创造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2.推进供需战略合作机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选择合适的对象(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 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也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推进战略合作的过程中,家电制造商要设计一种充满合作与信任的供应链关系,并且对这种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建立信任机制和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只有总利润的增加在供应链多方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供应链关系才能得到维持。家电制造商要重视和供应商的关系,重视供应商供应链的精益管理,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家电制造业还要加强与终端渠道商的战略合作,可共同进行客户数据库的开发,共享销售数据,联合进行需求预测和规划,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改善客户的总体服务水平,确保供应链按共同的需求预测运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健全企业的信用体系
实施供应链管理,特别需要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用。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共享准确信息,有助于降低成本,在供应链内实现供需平衡。交易成本的降低及准确信息共享,还有助于缓解供应风险。因此,家电制造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变革中,一定要竖立起商业信誉,诚信至上。
4.加强内部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供应链管理
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家电企业要不断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一是内部的生产管理,二是销售管理,把这两个环节上的数据先整合清楚,为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打实基础。各家电制造业还应根据自身情况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使企业的运作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支撑平台上。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进入外部的供应链,具有与国际制造商接轨的能力。
家电制造企业在进行供应链整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家电制造企业应该把核心竞争力放到产品创新、技术改进及品牌建设上来而不是放在销售体系的建设上。
(2)家电制造企业需要对原材料供应企业,家电产品的技术开发机构等上游环节进行必要的整合。
(3)家电制造企业应该与其下游(家电销售企业)企业形成合作有序、利益共享、快速反应的产销关系。
(4)家电制造企业应明确“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将物流业务外包,积极寻求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6-03
供应链是侯里瀚在1985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运用于企业采购、生产、供应、运输、存储、销售等所有环节。对企业来说,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链、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它是在多个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基础上形成的范围更广的虚拟企业结构模式。它有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等基本特征。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和浪费,提高各节点的运营绩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化。它要求各节点企业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服从于供应链的整体网络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满意为最高目标,参与的各方在打破传统组织的机构界限的基础上,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实现双赢。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是建立在信息的高度集成、各组织高度的协调性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互联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搭建的综合运行平台,通过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去完成整个产品供应过程。供应链管理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探讨。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跨范围的,以技术为保证的运行模式,对企业的整体业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的政务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调动政府、社会与市场的积极性去形成三足鼎立的服务供给的联合格局,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的作用。
1 问题提出:城乡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存在
现在的时代是科学信息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带来网络的普及,信息化高速公路在我们身边切实存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从先是在企业的运用而发展到如今的各个领域的运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更促进了其更广大范围的交流。在政府这一块,构建电子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平台是政府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在过去的实践里面政府的电子化服务创新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特别是在现在积极倡导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去搭建一个受益范围广泛的服务平台,将更助于政府实行对社会的调节和市场的调控,更好地履行服务的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普及率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面临潜在挑战、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不明确。地方政府在环境约束条件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导致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不能互通互联,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正是由于这个“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中央和城乡之间的有些政策不能严格地落实,信息失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政策之间的贯彻和落实。“信息孤岛”成为了各级政府间乃至与中央之间的沟通障碍。
城乡一体化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主体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不断的发展,但事实是城乡差异却是越来越大。社会的整体发展对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公权力运用更加的透明化,服务的落脚点更多的是要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创造新的社会利益,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政府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有效的电子政务平台,从政府的业务层面为缩小城乡服务之间的差距,构建城乡之间沟通的平台,从而实现提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的服务者,有责任去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发展的主流,适应日益改变的环境,改变行政服务方式和扩宽服务的渠道,一个互通、互动的电子化的服务平台是政府最好的选择。城乡政府间电子政务平台的构建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对城乡各级政府沟通的加强。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这个电子平台进行日常工作的讨论、协商,充分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各方面情况以及中央相关政策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之间的资源,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对城乡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发挥城乡市场的积极性,调动城乡群众的参与性,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收集信息基础上的高度集成化为这种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整体性的供应链运转系统有助于城乡政务一体化互动的实现
供应链的管理最初是运用在企业里面,为企业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最大利益和最有利的竞争优势,将其运用到政府里面,是让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控社会的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提供有效的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与电子政务体系的有效结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只有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和借鉴实践的方法,通过一个虚拟的平台,去整合政府的政务,形成一个电子政务的网络体系。这种体系的有效结合点在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集成化、网络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无限虚拟化以及政府政务的烦琐与涉及范围的广泛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其三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的平台。
费舍尔(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即应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供应链设计是在充分分析环境的基础上以客户为导向结合组织的运营情况而设计的一个整体性的涉及各方面的供应链,比如产品、成本等方面。政府进行相关政务的执行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的秩序。政府政务执行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的连贯性、执行过程的合法统一性、公众对产品的满意度、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等方面,这既有表面的也有延伸的意义在里面。这两个整体性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进而形成了信息化
的政务供应链,即电子政务的供应链。
从电子化供应链政府间及其与市场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基于电子政府的几种主要模式:G to G模式、G to E模式、G to B模式、C to C模式,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元素及其关系用图形表示的是一个地方政府与本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之间关系的简要关系图,他们在受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着各种关系的运转,他们是相互制约的。同样,将其置于城乡的环境背景下,电子政务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在这个关系网里表现为:对单个政府来说,它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公务员队伍执行国家的意志,贯彻政策,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向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合法地进行交易,满足公民的需求,同时公民法人需求动向、政府的政策、与公务员政策的传达对企业的定位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公民的意志和需求导向,也影响着政府的政策。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相互进行着有形和无形的联系和影响。可见,城乡间的电子政务涉及了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各主体都是“经济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运转模式为均衡各主体的利益从信息获取的渠道上构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3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城乡电子政务体系实际构建的探讨
3.1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首先,从表面上看,政府掌握着政务供应链的控制权,这在“管制型”的政府体现的非常明显,社会在政府的管制下,只能是政府让做什么就是什么。社会的自由意志的表达机制缺失,导致了政府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政府缺位、越位、错位严重。当今政府改革的导向是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公权力的运用实行向公众转移,社会对利益的表达有了更大的表达权及监督权,现今政务的供给是以服务的消费者为导向,在服务型的政府下,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掌控着服务供应链的控制权。
其次,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为处理的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整个系统具有统一性、自动性、智能性和开放性。目前电子政府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政府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涉及的网络环境有: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政府网站采用最多的技术就是Web技术,即“万维网”。Web服务器利用HTFP传递HTML文件,Web浏览器使用HTFP检索HTML文件。一旦从Web服务器上检索到信息,Web浏览器就会以静态和交互方式显示各种对象。比如政府各部门之间用相关的超媒体技术进行链接,在网页上公布的信息及相关政务与社会的交互窗口等都运用了Web。
最后,基于城乡之间的电子化供应链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乡之间的信息收集,包括政府层面的信息、公众和社会组织层面的信息;存储相关的数据信息,如法律、政策、有关管理的各个数据系统等;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对城乡间的服务供给进行分析和规划;充当供应链中各个主体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3.2运转模型设计思路的理论分析
这个基于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的政务运转模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主体的定位:即政府是服务的供给者,而社会公众及组织是其享受者及监督者。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对三者利用这个平台的目的要明确,站在整个城乡宏观层面上,对城乡间的各个部门和业务进行抽象梳理,使各个节点有效地连在一起,实现这个平台效用的最大化。
在政府层面,通过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技术进行政策的传达及日常的工作交流,通过一些远程的访问技术对各政府的日常运行进行监督,在网络平台上,运用相关Interne技术、超链接、建立联机检索系统来为公众获得信息提供更方便的渠道,加大网络数据库的覆盖面,建立知识库,方便公民浏览,同时,建立相应的反馈系统,提供网上的互动平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变量是基于各种技术的支持为支撑,供应链管理的运转模型搭建起一个由各级政府内部、政府外部及政府内部与外部相整合的电子政务系统运转系统,这种整合,可以有力、有效地将城乡间的各网络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3实体运转的有效性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运转系统中,各相关主体是在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的整合,简单地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目标是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者,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对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实行宏观的调控,广大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及其监督者,既履行着自己的权力也享受着权利,在电子化的环境下,三者靠网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职能实现互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供应链管理的运用就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应用:各级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外部电子政务以及各级政府内部与其外部电子政务整合。这三方面都是以动态的过程存在的,也正是这种动态性确保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战略绩效指标体系
伴随着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应当重新设计其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在总体上应该遵循“内外结合,兼顾各方”的平衡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可遵循如下原则:
财务指标与战略指标相结合原则。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传统的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财务指标都占据着业绩考核之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战略指标又是企业施行战略管理所必须关注的,因此应将二者兼而顾之。
内部战略指标与外部供应链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战略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应该划分出内部战略指标和外部战略指标,而外部战略指标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从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评价。
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原则。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可依然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来分类评析。需要说明的是,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据实从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选取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并注意与其他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间的冗余、冲突。
对企业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过程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研发评估和员工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是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产品达标率,产品合格率等指标来进行内部经营质量方面的评价;从生产周期效率(mce)等方面来进行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评价。
研发评估是很多高技术供应链管理型企业业绩考核所必须关注的一块。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收益率、新产品开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
员工评估则是基于企业长远战略角度来考核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都十分重视其对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投资,提高员工素质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在这一方面应设置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收入指数(hcrv)、人力经济增值指数(heva)等指标,其中员工满意度也可以用员工流动率来代替。
对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是从供应链角度来来考虑的。假定一条简单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来组成的(其实任何一个供应链型企业都可以在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基于盟主型供应链角度来述的),作为核心企业,应从供应链上、下游角度来综合考虑其外部绩效。
从供应商的资金角度来看,其与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周转的快慢,对供应商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整个供应关系也有着很大影响;另外,采购占用资金比率也是一个影响供应关系的重要比率。版权所有
销售商则是供应链中直接面对顾客的子系统,其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更直接关系着整条供应链绩效的优劣。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其一般关注核心企业的两个方面——产品交货情况和产品竞争力。可以设置订单完成率、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等指标。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关键词】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影响现代企业物流的一个着重因素——物流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1. 物流管理内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我国《物流术语》中对物流管理的表述为:“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物流管理是由以下活动或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管理工作:采购、仓储、运输、物料搬运、用户服务、通讯联络、废物利用和处理,环境控制,其中运输与库存决策、供应和分配及其渠道一体化、用户服务等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系统化和集成化是现代物流突出的特点。
2. 供应链管理内涵
我国2001年8月正式施行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他们既向其上游的贸易伙伴订购产品或服务,又向其下游的贸易伙伴供应产品或服务。供应链强调的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策略,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将具有供需关系(包括服务供需、物料供需和资金供需)的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
《物流术语》中规定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从本质上看,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其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分工,致力于整个“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化,从而提高整条“链”的竞争能力。
3. 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3.1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联系
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从时间上看物流管理的产生早于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也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纵向上要求企业将提品或运输服务等供货商和用户纳入管理范围,并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项中心内容在横向上通过同一行业中多个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与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形成多方位、互相渗透的协作有机体即实现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网络化。从某方面来看,供应链管理正是物流垂直一体化管理的扩展和延伸,但是供应链的范围更为广泛,它涵盖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等,而且它的目标是将多个具有供需关系的企业通过合作协调机制集成一个共同对应市场的有机整体,这种供需关系不仅涉及到产品需求,可能还有服务需求、资金需求甚至信息需求。总之,供应链管理比物流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层次更高。
3.2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区别
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两个方面,物流管理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一方面,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而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供应链管理则包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物流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是企业之间的衔接管理活动。另外,供应链管理注重结果,物流管理注重过程;物流管理对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要实时跟踪、监控,而供应链管理更注重各节点企业自身情况,对各节点企业之间如何运作不太关心。基于以上,供应链管理更偏向管理,而物流管理更偏向技术。
4.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管理
4.1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特点
物流供应管理是以物流为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它致力于所有物流活动一体化管理的整个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水平,降低库存,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供,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物流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控制及储运管理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二是要求并最终依靠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战略决策;三是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有不同看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的工具;四是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化、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综合化、一体化、全球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
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物流管理有了很大的改进。企业物流管理特点包括:
4.1.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的流量增加了,信息的传递网络化。通过网络信息共享,供应链上任何结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4.1.2库存总量减少,供应链环境下,成员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每个成员的安全库存量。
4.1.3物流系统快速反应能力极强,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加速了物流作业流程重组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对客户物品需求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4.1.4物流系统无缝连接,这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物资中途受阻,这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
4.1.5用户的满意度提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可以尽快地把握真实的用户需求(一般性产品及服务、个性化产品与特殊服务)和准确的需求量,使企业的供应活动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通畅,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供应给用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4.2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物流的要求更高了。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物流管理。
4.2.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如: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电子商务等使得一切变得简单、迅速而准确。利用EDI 等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和加强客户联系,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运行状况的跟踪能力,直至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的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
4.2.2建立科学、合理、优化的配送网络和配送中心。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缺乏健全的配送网络,电子商务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4.2.3利用第三方物流。利用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运作能力,可以获得其专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信息优势,可以快速获得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达到物流合理化。并且,企业通过将非不专长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2.4建立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机制。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比现行的企业评价指标更为广泛,它不仅仅代替会计数据,同时还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是否有能力及时满足下游企业或市场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上,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应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
(3)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不是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4)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因为这要比仅做事后分析要有价值得多。
结语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就是要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响应性好、具有敏捷性的企业经营机制,产生一种超常的竞争优势;就是要使企业从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灵活性等方面显著提高竞争优势,加快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这种战略思想的实现需要供应链物流系统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运筹,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 夏春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
[2] Bow ersox D J,Closs D J.林国龙,宋柏,沙梅译.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301.
[3] 程世平,彭其渊.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业供应链物流能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