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教育的核心

自然教育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教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教育的核心

自然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身心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有着许多专业课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性高校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是很大程度上为了考级任务(外语、计算机)、考研通过率(高等数学等)以及迎合教改等,导致师生对开设课程的目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完全了解通识教育的仅占2.8%,听说过的占17.3%,没听说过和完全不了解的高达79.9%。此外,学生对开展通识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较低,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34.6%,没有必要的占23.4%,持无所谓态度的占42%。其中,认为没有必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原因(多选)主要有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占86.3%,居首位),不感兴趣(68.2%),专业课学习业务过重(68.3%)。此外,个别地方高校通识类课程开设成为普及型或概论型的课程,过于强调对学生“点”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完善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此积极性较低。而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也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将选修课仅仅作为一种获取学分的手段(认为比专业选修课容易拿学分的占82.3%),导致很多娱乐性强、易获学分,课堂考勤少的课程成了热门,而忽视了通识教育课程真正的价值。师生的这种认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较低,课程价值无法真正实现。

(二)公共选修课数量少、内容杂,且学科分布不合理随着各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持续扩招,参加选修课的学生也逐年递增,就目前学校每个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而言,无法真正满足学生选修的需求,从而导致某些热门课程的扩班,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识类选修课内容杂乱无章,在各个地方性综合大学中普遍存在,且很多学校的选修课学科大类分布不合理,没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如以温州大学和宁波大学为例,2013-2014学年,温州大学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129门,其中以人文与社会科学板块开设课程最多,为39门,占总开课数的30.23%。其次为数学与自然科学板块,为27门,占总开课数的20.93%,单独体育板块开课数也占5.43%。[3]宁波大学2012-2013学年,共开设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379门,其中人文科学板块所开设课程最多,占35.4%,而社会科学次之,工程技术和综合板块最少,分别占了13.7%。[4]由此可见,各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相差较大,且以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主,技能类以及地方文化类较少,各类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好的反应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应更多的增设艺术类及体育保健类课程,以弥补基础教育时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缺陷。(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目标不清,且未成规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通识教育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能够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而言,各地方性综合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多,对此还处于逐步摸索改进的阶段。对于核心课程的设置也过于随意和零散,难以形成成套的体系。此外,很多地方高校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主要以教师自由申报为主,缺乏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及核心课程体系的作用和目标的深刻把握和深入剖析。如宁波大学于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2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申报,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科发展优势和现有教学资源,宁波大学先后开设了以下几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首批开设的《英语学习方法》《神奇的大自然》《社交礼仪》《金融政策解读》《日本企业文化》《经典红歌赏析》以及第二批开设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海洋与人类文明》《现代生态学热点问题》共9门课程。[5]在以上课程中,涉及人文科学板块3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板块各2门,各板块所占总通识选修课程的比例基本相差不大,同时,通过第二批的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综合板块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目前还未涉及工程技术板块。但是,宁波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涉及面不广,仅仅包括了零散的几个点,没有形成该有的规模,学生选择余地较少。且很少有学生了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学校对此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在此过程中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型重点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经验借鉴

由于更多的地方性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实施状况并不成熟,在此,选取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较为领先的复旦大学及中山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建立合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做参考。

(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复旦大学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始于2006年,共6个模块,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及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且于2011-2012春季学期,共开设97门核心课程,[6]远远高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核心课程开课数。中山大学从2009年开始推行,共4大类,分别是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以及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且于2012-2013春季学期共开设了99门核心课程(见表1)。经过几年建设,不断暴露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明显”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中山大学,其核心课程数量都已达到近100门,但是相比各自学校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学校要求学生通识核心课程选修学分相对较少(复旦大学为12学分,即每个模块2学分,而中山大学为16学分,即每个模块4学分),因此无论从每个学期需要选修的核心课程量而言或从必修学分的量而言,学生对核心课程的选修空间均比较有限。正因为此,“核心课程”在学生心目中与普通选修课程意义趋同,学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视度较低。2.核心课程内容缺乏跨学科性核心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当从通识教育的最初理念出发,打破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平台。因此,作为核心课程,不应当只是各类不同学科、专业简单的累加,而应将若干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后重新编排、整合形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大部分的课程有着浓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迫使外专业学生望而却步,因而,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整合课程。3.核心课程实施缺乏足够资源、基金支撑纵观各重点高校的核心课程实施情况,开课教师大多为资深教授、副教授,但是这类教师大多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以专才教育为主,开展的核心课程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跨学科及课程通识性相对不足。其次,从各重点院校核心课程的授课形式来看,主要以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参半实行,较多核心课程讨论课的实施除对教师水平、学生参与度提出更高要求外,同时也需要学校更好的硬件资源支撑。此外,相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更多高校老师更愿意通过接项目、做课题来提高个人的专业成就,由此导致了开课教师积极性不足,这也严重制约了核心课程的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建设经验借鉴首先,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因此,在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过程中应避免所有通识教育课程“一刀切”的现象,应充分体现出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适当提高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所占的学分比重,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其次,地方性综合大学具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广泛等特点。其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打破各类专业学科的壁垒,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全民化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选择资深教授、讲师等,编排富有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核心课程教育方案,来提升地方性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质量。最后,从综合型重点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不能忽视资金的作用,对此,高校可以设置用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专项资金,贯彻并落实专项资金的使用,从而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对照国内各重点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有必要建立地方性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课程体系设置依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指导哲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是受到多种教育哲学混合影响的产物,这些哲学包括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以及进步主义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应当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关注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理性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后工业化社会。[7]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性综合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其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着数量巨大的业务骨干和基层工作者,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性综合大学应该以培养地方及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基础,选择能够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相应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内容及形式,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客服专业教育所带来的素质偏失,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中岗位变动和职业变迁,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对地方性综合大学而言,由于校内各专业齐全,有着许多资深的教授、教师以及素质和智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且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这一切都为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及特色,发展有自身优势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各院校可以参照原有的通识教育板块体系,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再细分为几个模块,增设相应的课程,具体见表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应涵盖以上6大领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同时也能让学科专业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心智上的相互了解和思想上的相互碰撞。

1.人文科学与文化设置该领域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课程模块可以分为两类,即文史经典阅读与批判、中外文化继承与传播。文史经典阅读与批判模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受过教育的眼和耳”对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的“读、看、听”能力。课程主要以鉴赏和批判文学作品为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探讨文艺批判和分析的方法。文学作品的类型多样,包括小说、戏剧、诗歌和民间文学等。中外文化继承与传播模块为学生提供一种看待本土及外来文化现象和传统的独到视角,借此来审视自己原有的文化观点和本国的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重点介绍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如印度、东亚、苏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还可包括已经不复存在的文明,如丝绸之路等。[8]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各种文化体系的宗教伦理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各种思潮、文学艺术及其文化成就等,探讨各方面彼此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文化因素对塑造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2.社会科学与道德该领域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观点及方法,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人类各种行为的理解以及对我们居住的社会的了解,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此领域课程希望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数量统计的方法,来探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的问题。如探究某一特殊学科领域的方法是如何运用到与人和社会组织相关的问题上的。此外,该领域课程还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接受较高的道德标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西方伦理道德观念,使学生举办做出合理的道德和政治选择的能力。3.自然科学与技术该课程领域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4.医药科学与健康该领域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自身规律、人类疾病及治疗原则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关注自身身体,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5.艺术科学与审美该领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美术手法介绍、视觉艺术享受、音乐风格欣赏等,启发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蕴含,使其在艺术赏析过程中得到美的陶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6.创新精神与创业该领域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以适应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在这个领域的课程设置过程当中,地方性高校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聘请地方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做相关课程教学,以此来增加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此外,在具体课程设置过程中,各地方高校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及相关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如宁波大学可以利用宁波特殊的地理位置开设具有港口或海洋特色的核心课程,为目前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全能型的人才;又如以宁波帮人士为依托,加大对外的沟通交流合作机会,使开设课程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通识教育课程是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泛指专业课外的所有课程。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整个通识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合理的、明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有助于更好的完善学校的通识教育培养方案,更有效的推动通识教育发展。因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通识教育得以实现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提高通识教育意识,推动核心课程纵深发展在深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应当不断提高通识教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只有对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必要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会在全校师生中主动加强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必要性的宣传力度,这也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获得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保证通识教育各项改革得以向纵深发展。此外,全校师生的通识教育意识也亟待加强,从而保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展。

(三)重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教育教师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要求教师有宽阔的知识面,同时还得具备运用不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师选拔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有较强专业素养,知识面宽广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同时应当做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授课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通过学校的良好政策来鼓励和培养年轻优秀教师。此外,学校还应及时整合教师资源,适时进行系统的通识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自然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原地位,高校美术教育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理念,通过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美术作品创作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要求。只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才能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并创作出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美术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历来重视的是学生美术技能技法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个性突出,但有时会脱离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会使学生跟上社会主流思想,创作的作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基础,其中指导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八荣八耻是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的内容贯彻到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用指导高校美术教育,使学生知道礼仪廉耻,具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涵义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标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使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应该从这三个层次上要求他们,使他们个体上爱岗敬业,社会上平等自由,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从实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即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这里的“人”是指具体的所有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本”是指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其主线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人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属,所有的事物都围绕人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价值所具有的多维性特点。“所谓全面,意味着多维是不可取消的,取消或压抑意味着不全面;全面也意味着多维之间是相互连结、相互补充的,是统一的,是人的全面发展。”①主要包括:

(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一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全面发展,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属性,他会产生一些自发性的行为动机,如母亲保护她的孩子、吃饭、睡觉等。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发展的前提。在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于社会而存在,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是孤立的人,不会产生社会关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人要与社会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人的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指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具有经常性、固定性的各种能力、心理和倾向等。人的个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共性和差异性,但是个体始终只是群体的一个部分而已,个体的发展不能超越群体的发展,个体的表现最终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就是对人的本质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充分解析。

二、高校美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性

高校美术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随我国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以往那种将高校美术教育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于技法表现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综合体系。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通过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实现美术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来贯彻实施的。我们应当看到,目前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知识目标的弱化与人的目标的强化。知识目标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对美术系的学生而言就是美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就高校美术教学困难的是对学生整体美术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也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等综合素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教育就是要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使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认知自己,强调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专业技能的传递和实现,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美的陶养和塑造,在于对社会主体文化的弘扬,只有把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得到升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②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正是实现人的目标的要求,它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成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合格公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思想起到引领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高校美术教育受到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在逐渐解构,新的价值观不断形成,学生往往处于盲从的状况,许多学生存在世俗化、功利化的发展趋势。比如,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所崇尚的行为艺术,反映出的不是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反映出的是庸俗的、低下的社会道德观。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不能与社会很好的接轨,创作出的作品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风貌,这部分学生“不是把人性——人的灵魂——铭刻在自己的生存上,最终却使之仅仅变成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所耕耘的科学园地的某种标记。”③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在社会的土壤中,倾听社会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更多地认知和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如果在美术教育中背离社会主流思想,就会陷入无的放失的说教,就会离开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虽然能学到美术的技法,但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成为脱离社会、脱离群众的空洞作品,不会与社会产生共鸣,也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美术教育的前提是把握社会主流思想,即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高校美术教育不仅是要求学生学会对“美的事物”的描绘和观察,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流文化所强调的美贯穿于整个绘画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美术教育方向。是由高校美术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只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才能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起符合社会利益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的行为规范。当今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高校美术教育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理念,通过课堂教育提升价值观念,引领美术作品创作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激发他们创作出一些高尚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的优秀美术作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贡献。

自然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生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整体运动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的过程,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知识能力传授、道德品性影响、生命本质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和社会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人既是价值实践的主体,又是价值实践的客体,同时也是价值实践的中介与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然而,在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著名学者冯建军在《生命与教育》专著中指出,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几个原因: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规训、病理性教育,正是如此,教育的价值本旨并未真正的实现过。特别是在过去的20世纪,由于世界战争、技术革命的驱使,使得教育更加完全地沦为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附庸品,这更加剧了教育价值的失落。因此,美国学者费洛姆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类死了。”在他的理解中,“上帝死了”是指人的精神信仰失落,“人死了”是指人的生命精神失落。正是因为人的生命精神的失落,所以,才需要教育本身价值的回归。在以人为本成为时代最强音的背景下,教育本真价值的回归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三生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提出的,它的价值本质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提升人在认知、体验、感悟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中的主体性,并以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为中介,进而推进教育价值体系的建设,实现教育的本旨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从整体内涵上来看,实施“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在学校教育中,“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力量,同时整合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三生教育”各个组成部分来看,三个部分都有其各自特色的内涵体系。首先,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根本来构建教育的理念与价值本旨。在生命教育的视域中,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有其内在的运行法则。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生命的整体性,祛除生命的单纯形式与单一意义,来把握各个生命形式的发展规律,实现生命价值的整体性与最大化。

同时,生命教育还要确立一个最直接的标旨,这个标旨就是“领悟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其次,生存教育以生存为关键来构建教育的价值目标。从知识层面上来看,生存教育就是生存规律的教育;从意识层面上来看,生存教育就是生存意志、生存理性与生命激情的塑造与养成;从实践层面上来看,生存教育就是提升生存意志与生存能力以不断破解生存危机、走出生存困境。最后,生活教育以生活为目标来构建教育的价值目标。生活是人生存与生命的实践“场域”,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都需要在生活中体验与实现。所以,很多研究生活哲学的人,都将哲学的终极价值定位到生活的意义上。生活教育正是将具有重大价值的哲学理念与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发我们深刻体现生活,追求生活意义,塑造生活的公共体系,推进生活品质与生活精神的提升。

二“、三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

“三生教育”推进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是“三生教育”的实施所产生的价值功效是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这必然也就会成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二是“三生教育”的实践直接渗透到价值主体的价值创造中,从而不断推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这两者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是注重价值体系的内容,而后者关注价值体系的创造手段和途径。

(一)“三生教育”提升了受教育者价值创造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

从根本上来看“,三生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主体性、能动性为宗旨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和生命精神被技术宰割的支离破碎,人的思想与精神被技术的强大力量遮蔽了。哲学家尼采就曾说过“,由于这种非人化的机械和机械主义,由于工人的‘非人格化’,由于错误的‘分工’经济,生命便成为病态了。人类的目的,也就是文化,便看不见了,作为达到文化手段的现代科学活动,产生了野蛮化。”可以看出,由于现代科学主义、技术统治以及商品经济与市场化的充分运用,现代社会中人的灵性逐渐丧失了,人的物化与迷惘趋势日益明显。从价值目标上来看,实施“三生教育”,就是要回归的教育的生命本质,促使教育关注生命的完整、凸显生命的灵动,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价值创造活动中,人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价值主体。价值创造活动就是价值主体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下的实践活动。袁贵仁认为,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客体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至少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主体认识的提升,这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条件与前提;二是主体的实践,这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现。所以,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或者说价值的创造活动是要在两个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的。要提升价值主体的创造活动,首先就是要提升价值主体的认识程度。“认识是对主体能力的一种表达:人的认知越深刻,人的主体性能力就越强;人的主体性能力越强,主体客体化的趋势就更加明显。”在主体认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主体的实践就被提到日常上来了,因为“实践是价值产生的根本途径”、“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实践关系”。在实践关系中,价值才能得以生成,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换言之,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可能变成现实。从价值哲学上来看“,三生教育”就是要实现教育对生命、生存、生活重要影响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行为。#p#分页标题#e#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教育者通过生命教育过程将受教育者个体的生命能力、生存能力与生活能力提升,并使他们与教育者本身共同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生命、生存、生活是人存在方式的基本类型,它包含对生命本原与生命意志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认识、对生存状态生存意志的认识、对生活经验与生活体验的认识等。因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对人的认知体系的一种教育。从认识论上来看“,三生教育”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对生命特征、生命发展规律、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责任、生命本质、生命本旨、生存意志、生存技巧、生存能力、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生活道德等关于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一切认识。“三生教育”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唤醒生命意识、激发生存意志、提升生活能力、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并以此来提升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程度。同时“,三生教育”也是一种提升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在“三生教育”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在对生命、生存、生活认知提升的前提下,去独立自主地探索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与生命责任。“三生教育”实践目的不仅是要使受教育者生命、生存、生活自我能力得到提升,还要使得受教育者生命、生存、生活的社会能力得到发展。单纯的生命、生存、生活自我能力的提升,并不是生命能力的全部,生命能力的核心就是生命社会能力的提升。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生命的能力同样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显现。从“三生教育”中的个体与其外在环境的关系来看,“三生教育”将个体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融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中、融入到人与人关系的教育中、融入到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中。从“三生教育”的社会化手段来看,“三生教育”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教育力量有机整合起来。从“三生教育”与教育体系关系来看,“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三生教育”的价值也必然是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这么说,“三生教育”的实施与推进有力提升了价值主体价值创造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有力推动了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二)“三生教育”提升了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了“三生教育”的主体内容。“三生教育”的每一个内容都与价值观念、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无论从每一个内容还是从整体上来看“,三生教育”与价值观念、价值体系都是契合的。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下“,三生教育”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与重要途径。从价值体系的构成上来看,“三生教育”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三生教育”的实施是现代教育体系创新的重大举措。“三生教育”深刻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目的是将受教育者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促使受教育者个体的生命能力、生存能力与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创新能力、人格心理等,使他们能够成为肩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代新人。“三生教育”深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发展,它以完善学生基本素质为价值导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性能力、基础性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成人,着力于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因而,“三生教育”的实施是提升素质教育效果、实现素质教育价值的重要举措。“三生教育”的实施还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人性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三生教育”立足于维护每个个体的生命尊严,以人的生命为本位,以完善人的情感、意志、信仰、理念、价值观为导向,从这几点上可以看出,“三生教育”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与现代教育的人本化、人性化,与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公平性等原则、要求是吻合的。因而,“三生教育”的实施无疑是推动现代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从价值观念构成上来看“,三生教育”推进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是“三生教育”的重要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中包含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与社会的关系、生命的本原问题、生存意志、生存道德、生活价值、生活道德等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当代中国主导的价值观念的凝聚与整合,在这其中,每一个核心价值观都是有很多的不同层面上的价值观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也是一个有内核、层级和边沿的价值系统。它既有内核———核心价值观,又有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社会生活价值观等不同层次。”因此,虽然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看不到生命价值观这个词语,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在价值本质上已经蕴含了生命价值、生存价值与生活价值了。

“三生教育”既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它就应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寻求“出场”。作为价值观念教育形态的“三生教育”首先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价值认同这个基础作用。“三生教育”的实施不仅是基于对生命、生存与生活规律的正确把握,而且还基于受教育者对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三生教育”的实施既是合规律性的又是合目的性的。因而“,三生教育”的价值实现具有合法性。这一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价值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诉求,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为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视角”。“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价值实现的逻辑始点上是具有了同一性的,这是“三生教育”能够形成最大的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是“三生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点。“三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生活品质与道德品质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中。“三生教育”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服务,将受教育者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与创造能力有机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三生教育”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将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与社会责任、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起来。“三生教育”坚持为社会和谐服务,将个体的幸福、家庭幸福与社会幸福,将爱心、感恩之心与社会责任,将激情、理智与意志力有机融合起来。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三生教育”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三生教育”是从教育的层面上体现了指导思想下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与特点。“三生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新一代人的教育,它将个体生命的价值、生命意义、生活的品质与社会整体发展统一起来,从而深刻体现出“三生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持久的价值认同。“三生教育”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契合主要表现在“三生教育”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提供了在教育领域中的新探索“,三生教育”的创新性及其培养人才的创新性要求不仅丰富了时代精神,而且有力推动了受教育者的创新品质的发展。“三生教育”同时还是生命、生存与生活领域中的一种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这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理念是契合的。所以“,三生教育”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和途径。#p#分页标题#e#

(三)“三生教育”提升了受教育者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能力

从的内容上看“,三生教育”至少在三个方面提升了受教育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实践能力。

一是生命教育提升了受教育者关爱自我生命、关爱他人生命、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受教育者营造生命精神、设计生命发展、控制生命危机、激发生命潜能的实践能力。关爱自我生命是价值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决条件,自我关爱生命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价值主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情感、心理与意志。关爱他人生命、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能力越强则表明一个人在价值多元化的价值博弈中能够和谐地与不同价值观念的价值主体相处,并可能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与“虹吸”作用。营造生命精神、设计生命发展、控制生命危机、激发生命潜能的能力反映的是生命旅程中的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无疑对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肯定,随着生命教育的发展,受教育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能力与主体能力会越来越强。

自然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一、核心素养培养从美术体验入手

要想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在美术学习体验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美术学习及美术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而体验式教学更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教师引导小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活动,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趣味性的课堂引导,让其在体验中审美,在审美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色彩大家庭》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大自然中的色彩,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趣味涂色练习。让学生自由创作,真正参与到趣味涂色中,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其美术学习与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色彩识别及美术分析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二、核心素养培养要坚持游戏导入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的游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趣味性的美术游戏,让学生进入到良好的艺术情境之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情境的刺激,学习的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正式授课前,组织美术课程相关的游戏,通过讲解趣味性的故事,消除学生陌生知识学习的紧张感。

在趣味性的美术游戏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例如,在学习《纸袋玩偶》时,教师可以讲解森林玩偶的趣味小故事,让学生制作不同的纸袋玩偶,扮演不同的玩偶角色,形成玩偶游戏,在美术学习与手工制作中实现其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也提升其表演能力,起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三、核心素养培养侧重审美习惯的养成

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想深入彻底,就必须引导小学生养成自觉审美的好习惯。教师应走出一味地营造环境,忽视课堂内容讲解的认识误区,在轻松的环境中,在高效的环境中,做好美术课堂教学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是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受能力,更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强化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做好小学生良好审美习惯的培养。在学习《民间面塑》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面塑实物作品,让学生观察面塑中的审美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作品具有审美性。小学生有的说是陶瓷艺术品有审美性,有的说剪纸艺术,有的说中国山水画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术作品中所应蕴含的思想,一步步更深层次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多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习惯。

四、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联系现实生活

美来源于生活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生活的启迪。因此,美术教学要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做好与生活的关联,返璞归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启迪。只有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关联,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其美术素养,实现核心素养的转化,并产生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小学美术教学关注与生活的关联,以生活的关照为切入点做好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最真实的想法。认识彩泥的特性,了解泥塑的常用表现方法。例如,在学习《花式点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时父髦值阈幕蛘吲纳愕阈恼掌?,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点心店去观看,让学生观看点心师傅的制作过程,试着用彩泥制作不同的花式点心,提高学生造型、设计与色彩搭配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美术教学与生活的关联,要求必须走出课堂的局限,走到自然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生活和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的多姿多彩,自由发挥创造助力核心素养的养成。

五、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发挥多媒体优势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好专业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以理论为主,带有很大的抽象与枯燥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加强美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音视频结合,图文并茂地讲解知识,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相关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技能的有效把握。例如,在组织《动物身上的斑点》这部分教学时,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动物视频,认识不同动物身上的斑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斑点的艺术运用,呈现来自于动物斑点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意识到各种斑点的形状、大小变化及组合关系,了解斑点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运用。尝试运用动物身上的斑点来装饰生活中的物品,在抽象到具体的展示中实现学生知识的把握和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渗透爱国教育

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当属爱国思想,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价值导向,从长远看,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做好爱国教育的渗透,引导小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格,提升核心素养。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入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悟到我国艺术成就的辉煌璀璨。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可以从传统的剪纸艺术入手,教师向学生介绍剪纸的文化历史,讲解其历史艺术价值,让学生在好奇与自豪的情感驱动下去探寻传统艺术的魅力,去揭秘更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轻轻松松实现了小学生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自然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一、教育如水,化育生命

南通依江临海,南通教育,承载了扬子江的源远流长,又经历着南黄海的潮涨潮落,千余年江风海浪洗涤,成其化育童蒙、敢为人先的江海品质。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宽阔无边的大海,给我以很多启发。我们惊喜地发现,水润之地,茂林修竹,奇花异草,一派欣欣向荣;水近之域,莺歌燕舞,狮吼虎跃,处处生机盎然;水流之疆,更是文化繁荣,商贾云集,人杰地灵,历史源远流长。水,以其质朴与清净,滋润万物,化育地球多彩生命,成就一个缤纷世界。

真水无香,却能以一化万。这个“一”,便是水之“道”,水的本真属性――滋润,清澈无言,平和守望。这是水之化育的大“道”,也应是教育之大“道”。教育,是一项化育人的事业,虽不能如水般孕育一个个伟大的生命,但它成就个体生命的精彩,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以至简至朴的等待和润泽,拥抱每一个幼小生命花朵的精彩绽放。教育如水。真水无香,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所要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二、循道崇真,文化之根

教育如水,应该有自己的原则与坚守。教育的原则是遵循规律,教育的坚守是追崇真实。基于这样的思考,2011年10月,我们将“循道崇真”作为学校的价值追求。这个“道”就是事物的本源、规律,这个“真”就是真实。具体来说,就是遵循教育教学和师生个体发展成长的科学规律,崇尚真实,展现真实,传递真实,培育真实,达成真实――用教师的真知识、真本领、真情感、真创造,促成孩子们“积储真德,蕴藉真情,培养真趣,获取真知,历练真能,敬重‘真劳’,欣赏‘真美’,追求‘真健’”,成长为“真人”。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中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孩子遇到了“早开的紫丁香、好奇的鱼儿、飞绕的海鸥、父亲的慈爱”,这些,就成了孩子的一部分。这首诗给我以灵感,孩子最初遇到的“真东西”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爱心、好奇心、自信心、好习惯。教育就是创造这种“美丽的遇见”,引领孩子向前、向上、向善。因此,我们把“办向着儿童生长方向的学校”作为我们的办学目标定位,努力建设“童真文化”,让孩子享受自然而温暖的童真生活。

我们构建的童真文化:返璞归真,大道至简,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每一个可贵的生命个体,让教育贴近自然,靠近心灵,真实、亲切地发生,散发着美好而又不乏理性的光芒。用文化滋润孩子自然生长、激励孩子自信生长、引导孩子自由生长、实现孩子自觉生长,让孩子“携爱心同行,伴信心齐飞,与童心共舞,牵手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

我们向往这样的校园生活:每一棵树都有诉不尽的童年的故事,每一幢房子都怀揣一群教育人的美好梦想。栖居在这样一个温暖如画的校园,于“崇真楼”上,静静聆听,来自童年的天籁声音;落日的斑斑余晖里,指尖上的童心闪烁,樟树叶隙筛下童年的光影流年。有风吹过,不知是树在动,抑或影在动,绰约的风姿里,总有一份宁静闲淡穿梭其间。

围绕“循道崇真”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设计了自己的标识系统:“真字”校徽、“香樟”校树、“龙娃”吉祥物、校歌《遇见》……每一个后面,都有“童年的故事”。

在“循道崇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以“做真人,真做事”为校训,形成了“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校风。与“做真人、获真知、动真情”三个方面相呼应,我们建设了“童真园、知真园、情真园”等三个主题园,形象地展现“童真文化”的构建路径。我们具体从六个方面入手,即:归真,崇尚管理的科学与人文;绘真,展现环境的静美与动感;修真,历练队伍的个性与素养;达真,追求教学的生动与深刻;储真,回归德育的浸润与熏染;练真,绽放童年的梦想与精彩。

三、核心素养,童真内核

水的存在就是利生――滋润花草树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滋润人与动物发育、成长,奔腾、欢悦。教育存在价值的“利生”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社会意义上安生立命――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那什么是人的核心素养呢?《人民教育》杂志刊发的《走向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逐渐代替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改革的视点也从单一重视学科教学规律走向人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叠加和融合。”这段话,给我两点启示:我们可以将“核心素养”理解为“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是“促进个人发展”和“维系终身学习”的素养;我们先前所思考的那些“孩子最初遇到的‘真东西’――爱心、好奇心、自信心、好习惯”,是小学阶段儿童应该拥有的核心素养重要组成。

围绕“循道崇真”的核心价值观,我们通过反复研究,把“懂得关爱、充满自信、热爱运动、敬畏规则、勇于担当、享受阅读、自主探索、乐于创新”作为我们开发区实验小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概括出其通俗易懂的外显成长样态:关心的品格、自主的本领、创造的志向。关心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美德,也是道德素养。自主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能力,是个人独立生活、学习的素养。创造是一种志向,也是一种智慧,是社会层面的基本素养。这“三大核心素养”体现了“童真文化”的核心理念,朝向儿童生长与发展的美好未来。每一条核心素养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大写的人。它超越了分数,超越了知识,超越了能力,让儿童成为真正的、真实的生命个体。

核心素养如“真水”,是滋养生命根须的“源头活水”。她本身纯洁、澄澈、宁静、无香,但一旦悄无声息地滋养了儿童的生命之后,她就能让生命散发出淡淡的馨香,让人性闪耀温暖的光芒,让每一孩子都能感受到悠远的幸福。

四、润物无声,花开童年

水因时而变,因势而为,因器而异,故曰“水无常形”。水因势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同样,教育的路径与手段应有水的灵动,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因事而新。尽管我们童真文化建设的路径不同,但都是指向人的成长与发展,指向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关心的品格、自主的本领、创造的志向”的人。

(一)营造自然柔和的管理氛围

清澈、自然,是水;调和、柔性,是水;自己流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很多时候,管理就是这样的引领,这样的推动。童真文化建设首先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如水、包容万物的氛围。为此,校长应该是一个能让别人读懂的简单人,能读懂师生的明白人。

1.做一个宽厚包容的校长。校长不仅应该欣赏优秀,更应该接纳平凡,宽容失误。常常的,我给因生病迟到的教师一个微笑的眼神,在不够出彩的随堂课中挑出几处亮点,在学生不经意犯错时抚摸一下他的头……

2.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校长。做简单的校长,应该是管理目标简练、管理制度简明、管理流程简易、交际沟通简直、思想简单,往往能出奇制胜;制度简单,效率更高。

3.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校长。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每位教师的内心渴望的是得到学校领导的赏识、关心、尊重。于是,我尝试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校长。无论是行政例会还是校务会议,我喜欢以讲故事方式向全体教师传递自己的声音,我从传承学校文化、诠释教育理念、化解棘手问题、激发教师行动、鼓励团体协作、调节和谐气氛、勾画美好未来等方面来说故事,事半功倍。

4.做一个善于改变的校长。会改变,才能创造。我认为,学校的常规事务,常变常新,微小的“形变”可以撬动管理的质变。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学校每学期对学校工作计划的解读,我都安排不同的方式。有时是“答记者”会,行政领导即兴回答老师就学校工作计划的提问;有时是“有奖竞答”,随机抽取教师回答问题;有时是“论文答辩”,校长出题,中层领导阐述工作要点……

(二)传递大音希声的关爱力量

水,无声。在秋天的夜晚,似乎并没感觉到水的存在,但在外面坐久了,就会感觉衣服被濡湿了。这就是水的智慧,悄然无声中给万物以影响。在养成学生关心的品格中,我们汲取水的智慧,多用熏陶、浸染、渗透,于不经意中、在不易觉察处,给予童心的沐浴和行为的引领。

1.关注校园,将关心的种子悄悄撒播

我觉得,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目光凝望的方向,就是儿童生长的方向,但是,仅仅关注儿童,而忽略儿童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教师是不可取的。让学生养成关心的品格,我们从关心教师做起。

2015年9月10日,我校开展了以“与责任相约 和梦想奔跑”为主题的庆祝教师节活动。伴随着鼓号队演奏的《迎宾曲》,教师们走过师生夹道欢迎的红地毯,然后在签名墙上签名,接着分批进行集体宣誓。最后把老师们走红地毯、签名、宣誓的三张照片印在纪念封上,给老师们留下一个永久的美好记忆。这种别开生面的庆祝教师节方式,让我校每一位老师既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也享受到心里的温暖。

关心与爱可以无声传递。在校园中,从学生的天性出发,让他们关心的种子自然萌芽,是我们最欣喜的事情。像这样的关心活动,还有“我与龙娃同成长”“我为同学献真情”“我给花木写介绍”“我让爸妈露笑脸”等系列活动,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感受璀璨动人的关心之光。“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教育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学校的文化具有弥散性,弥散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能春风化雨。

2.关注自然,将关心的行动默默展现

儿童,是成人的影子。要使儿童拥有自然,首先必须成人拥有亲近自然之行动引领,为此,我们开展了系列的活动。

首先,我们倡导并组织教师开展亲近自然系列活动。除了教师利用节假日游览名山大川、家住农村教师回家探望双亲外,近几年,学校还组织教师到城市绿谷感受森林的静谧生机,到石港渔湾水道体验生态湿地的缤纷多彩,到通州湾滨海沙滩踩文蛤、拾泥螺,到金土地生态园去观赏奇花异草,到启东圆陀角看海上日出,到黄泥山上梅庵亭聆听江涛声,参加一次田间劳动,推荐一处乡间小景……我们力求让每一个教师,尤其是40岁以下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教师,人人都有“大自然的故事”,人人都有“大自然的情怀”。

学校课题组和家长委员会研究制定《开发区实小学生亲近活动指南》,倡议家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领孩子到乡下、到大自然中去,走走,看看,做做。我们通过《指南》唤醒家长的“自然意识”,借助家长的力量,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意识,树立人的生存基于自然、人对自然的索取要有节有度、人与自然万物要和谐相处的理念。

我们组织孩子们走进长江边,欣赏绿浪起伏的芦苇荡,呼吸清新的空气,看数十种鸟儿嬉戏翻飞;我们带孩子们来到狼山脚下,翻拨小石块捉蟛蜞,把水洼里里小鱼儿送回大江。同时,我们也让孩子们在江边在山脚下,目睹了偷猎者布下的捕鸟网中那一只只被缠死的鸟儿,目睹了被波浪送到砂石滩上成堆的塑料瓶、泡沫盒等生活垃圾。我们带孩子们去欣赏素有翡翠项链之称的濠河,带孩子们去开发区竹行街道看被钢丝绳企业排水污染的褐色小河小渠。我们尽可能地把自然应然的美好,把因人类过度掠夺开发留下的疮痍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从珍惜一粥一饭、一水一电着手,珍惜自然的馈赠,关注自然的变化,维持生态的多样平衡。

3.关注社会,将关心的春风柔柔吹拂

如果说关心是爱的感性形式,那么对社会承担责任则是爱的理性升华。孩子并非只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所以他们必须要有关注、关心社会的意识。

“同心圆”爱心团队是由家委会的家长们出谋划策,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这个团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义务卖报纸、拍卖物品,将所得全部寄给新疆伊宁第十三小学;主动捐图书、献出旧衣服,与江海晚报联系,将它们寄给贫困地区的学生;看望福利院的孩子,与他们共度节日;红领巾义卖活动,筹得善款捐给红十字会等。这些小活动,却有着大内涵,让学生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同时,也开展“争当绿叶”“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等活动,让学生懂舍、懂得,有舍、有得。

(三)设计顺应天性的多样课程

水,善于应对困难的多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它会始终前进――是山,绕过去;是平原,漫过去;是沙滩,就渗过去。校园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自由的、独特的。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跑道”(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巧妙点燃孩子的创造火花。

1.实践“童真课堂”样式

从2011年10月,自提出“童真文化”的主张后,我校就努力构建“童真课堂”,力求“用课程观照每一个生命的生长”,追求“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对于童真课堂的探索,我们从实践“童真语文”开始。

我们认为,童真语文,即儿童的语文,真实的语文。就是顺应儿童学习语文的天性,研究儿童语文学习的真实需求,善待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独特方式,丰富儿童语文生活,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儿童自信、向上生长。我提出了一个基本构想,即确立一个宗旨、树立三个基本理念、坚持四个课程核心要素、实施六个课堂操作路径、收获八个方面的进步。具体来说,“一个宗旨”就是让每一个儿童都向上、自信生长;“三个基本理念”是儿童本位、语文本色、习得本真;“四个课堂核心要求”是“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乐在分享”;“六个课堂操作路径”是指以儿童的“真思”为视角,解读教材文本,以儿童的“真力”为原点确定生长目标,以儿童的“真趣”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法,以儿童的“真言”为底色走向深度学习,以儿童的“真情”为观照关注个性体验,以儿童的“真性”为取向实现多元评价。“八种收获”即觅得真趣味、投入真感情、进行真思考、说出真心话、获取真知识、悟出真方法、练就真能力、得到真发展。

我们以语文学科为参照,全面推进童真课堂建设。我们以“诊断式听课”“学科工作室”“放羊点评”为抓手,以“我的课堂每天有,我的课堂我做主,坚持突出一项、研究一点、改进一法、获取一得”为策略,强有力推进“理念到教学行为自觉”的转化。我校被南通市教育局确定为“南通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培育学校”。

2.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我们学校除了开设一些活泼的“配方课程”(社团活动)以外,还形成了一些特色课程。

(1)童谣课程。童谣是孩子们喜欢的文化语言。孩子们爱读、爱背,甚至喜欢创作。学校就顺应儿童的天性,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让孩子自主成长。在“童谣汉堡伴我成长”的日子里,我们开展了“画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的系列活动,让童谣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儿童的稚嫩天地。一个个“童谣汉堡”在师生手中出炉了。学校精选300首,汇编成一本厚重的《童谣汉堡》。童谣汉堡正涵养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童谣成了诱发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催化剂。

(2)农庄课程。2010年,一所城郊小学被拆并了。怎么把这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呢?阳春三月,队旗猎猎,老师、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农庄,他们用手中的五彩画笔,描绘出农庄的美好蓝图。小河清清,那不是垂钓的好去处吗?于是,钓鱼台应运而生。清风拂柳,那不是动物撒欢的好场所吗?于是,有了生机勃勃的牧趣园。忆故屋、摸鱼池、报春图、知耕篷、自炊乐、百草亭、钓鱼台、打谷场、种子室、毕业林……一个个景点诞生了,饱含着独特的创意和寓意!

(3)“银行”课程。德育评价是学生评价中一块“硬骨头”。如何让学生评价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依据儿童的兴趣和特征,通过建立“储真银行”课程,引导儿童追寻正能量。所谓“储真银行”,就是参照银行运行模式,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进行记录和奖励的一种德育形式。“银行”给每名学生免费发放一张储真卡。“银行”发行的是仿照1元硬币制作的“真真币”。学生可通过努力从老师那里获得“真真币”,积储自己的道德资产,并在累积到一定数量时进行相应的奖励兑换。我们制定了《“储真银行”学生个人获得“真真币”细则》,分为三大类(“关心”“自主”“创造”),每大类包括八小项,比如“关心”类包括尊敬长辈、主动问候、团结协作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发放“真真币”,巩固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引导缺乏文明行为习惯的学生逐步改进不良行为。德育处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都会统计学生储币情况,并定期评选出“晨迎小龙娃”“升旗小龙娃”“绿龙娃”“红龙娃”“蓝龙娃”等荣誉称号。玩转“储真银行”,孩子们意趣盎然。

(四)展现滴水穿石的指尖风采

水,一滴水,不起眼,但却以她的韧性,穿透了磐石。教育的事情大大小小,看似简单而又平凡。但是,是一种有韧性、有创造地坚持。我们引导学生养成滴水般的毅力和定力,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舞台,尽显指尖智慧的精彩。

1.指尖作品,扮靓校园。走进我们的校园,琳琅满目的校园小品,独具创意的五彩图案,都诞生于学生的指尖。由孩子们设计、剪刻而成的剪纸作品,林立于校园景观之中,个个会剪纸,已成为全校孩子的骄傲;知真园里,用易拉罐搭成的“龙娃一号”火箭造型,用塑料桶叠成的“桃园三结义”图腾模型,用草绳扎成的“勤劳的小蜜蜂”等,栩栩如生;藏真楼的墙壁文化自然是孩子们的杰作,“罐上风情”那是废旧易拉罐的变身,“蓝色的海洋”那是五彩瓶盖的整队待发……徜徉在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满眼尽是指尖上舞动的童年。一件件变废为宝的环保作品,传递着孩子们绿色的环保梦;一件件奇思妙想的科技作品,表达着孩子们蓝色的科技梦;一件件意蕴悠长的艺术作品,讲述着孩子们多彩的艺术梦。

2.指尖算盘,神算惊人。2014年,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珠心算比赛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举行,我校黄英琪同学代表江苏队参赛。在强手如林、紧张激烈的比赛中,黄英琪同学沉着应战,获得个人一等奖。两天后,黄英琪同学又获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第五届珠心算比赛一等奖。黄英琪同学是我校珠心算社团中的优秀代表。我校是江苏省珠心算实验学校。近年来,在一、二、三年级全面开展珠心算实验教学。学校将珠心算与数学教材融合起来,让珠算走进课程,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们每天手不离算盘,有了这样的坚持,才有了学生们表演时的神奇效果,比赛时的骄人成绩。

3.指尖课堂,自由驰骋。基于“指尖上的童真课堂”的理念,我们成功开发出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并建设了三个基于安卓系统的电子书包互动教室。“电子书包”教室里,一人一台平板电脑。随着手指尖轻轻一点,一堂以信息化为技术支持的智慧变革在这里悄然进行。孩子们或互联网上畅游,或拍照上传,或录音比对,或记录、或圈画、或批注……平板电脑进课堂,让教学更自由,学生更自主。电子书包作为一种运用新技术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拓展到思品、科学、音乐、美术等十多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