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景观设计 ,居住区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具有诸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居住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增加舒适度还可以起到调节居住区周边的气候环境的作用,而且随着提升居住区整体环境的特色的提升可以有效的带动周边环境的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国内整体环境恶化严重,城市机动车和工厂造成的各类气体污染、噪声污染逐渐加剧,使得城市居民在选择居住区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考虑到园区周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程度。居住区环境质量水平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意义逐渐得到放大和关注。这也就是我们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所在。
二、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和效应
城市园林景观除了其本身存在的生态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以外,它带来的巨大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也是开发者和设计者不断追求的动力。在城市居住区兴建的园林景观力求要与城市其他功能分区的园林景观达到相互和谐,共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园林景观所具有的巨大功能和效应,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
1.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发挥的生态和环境效应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发展和气候环境的急剧变化,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彰显无疑,面对突然的大范围降雨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城市内涝,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路面的硬化程度高加之土壤硬化城市排水系统部完善,导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内涝严重地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而一个设计优良的城市园林景观将有助于能够有效的缓解一个城市的排水问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注重整体的排水和含水能力,多采用布置立体式、复合式的园林结构,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同时对城市地下水的质量和含量也能起到大幅地改善作用。
2.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发挥的休闲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节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在经济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想到的是是休闲和养生。而居住区是人们重要的生活场所的同时也能是一个休闲养生场所。通过建设自然地景致,色彩和休闲设施,搭配良好的环境,同时注重树木花草的搭配营造视觉和感觉上舒适来舒缓居民的生活压力,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空间美感
一、建筑美感概述
建筑美感的本质有: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空间形式理论(Space Theory)、文化产物论(Kunstgeschiche)、比例(Porpotion)等四项①。但是这四项建筑美感教条非常明显地是以理性物为核心的论述,缺乏主体人及其历史相对应思维,“空间”成了无地域性及无差异性的普遍假设物既存的生活空间必定是在社会生活的现实脉络中历史地被建构而成,生活空间的存在更与生活者存在着微妙相契关系。个体美好体验是构造空间美感的基本资源,也是形成特定时空情境美感经验的资源②。
从美感的角度审视,当前城市社会生活审美惯习或者仍维系于统治与中产阶级的美感品味,缺乏对社会阶层所分殊出来的美感差异进行讨论。又由于城市社会变迁,不同的美感形式正处于不可融合中而难以处理。本研究根据这一问题提出,经由文献分析法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空间美感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生活空间美感经验
思考居住区景观设计地方性美感经验,始终不能避免与建筑有关事务。建筑是人类所有事务的基础,在文明初即已出现,极端的说没有建造一事即无文明与文化。生活空间成了空间美学的基本会韵词,内含着主体生活世界意蕴。一般空间美学关心的是空间的抽象形式与其美感,反而不是对生活者在其生活空间中,对材料、技术与空间用途、需求等的经验加以探索。其实,空间的形成是形与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或立体材料内部结构的中空部份,能表现出形体的位置、方向、面积以及距离等。因此,空间本身不是设计元素,但空间美感却是由原理及元素相互作用而创造出来的。
图1空间构成的形式③
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地方性空间美感,有必要建构于关乎主体意识对地方的认同感受上。它起始于地方地理形势幻思与身体体验,和着地方历史事件与发生场景留存,确立其历史阶段与变迁,更因地方产业(尤其是农业与手工艺)前现代氛围与植入日常结构的交往。[2]因此生活空间美感经验必须是生活者的,于居住区景观设计总体营造的推展中,仍需对生活者所体验的、自我行为的好空间品质加以确立,形成一深具生活体验或人文、风土的独特诠释,空间美感研究即属这一范畴。
(一)材料、工法、结构形态与地方特质的相关性
发掘具有地域特质材料、工法、结构形态是塑造地方性最基本的要素。材料与结构形态不是一死的物品,而是与人身体和文化活动相互动的人文存在物,于生活者的主体意识中,因身体存在和文化活动,而对特定空间质材的可居性,有生活、活动向度上的深度诠释。由风土思维所引用材料、工法、结构形态,造就了营造形式必须反映(生活)活动者身体的操作逻辑,而非机械操作的逻辑。这种品质由作为审美对象“材料、工法、结构形态”─“人体及其活动需求”─“生活形态”所合铸的美感品质,符于身体空间性的美感书写。④它们可以随生活的变化而更易书写,在身体对空间的感受更易去主导空间的美感呈现,而且对于营造一事更易形成一主体审美意识。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总体营造而言,可以期待这样的审美意识进入社会及历史脉络中,对地方经验形成一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的过程。
可居性的地方特质,正是一系列的历史脉络积淀着感觉结构,经营了所谓的地方场所,可用以抵抗现代性无地方性美感特性,从地质地势、农业生产与乡镇生活形态、建物建造与公共场所经营、生活物品与手工艺到一切再现的创造,均与生活者身体,尤其是触觉形成了地方性特有的“痕迹美感”。痕迹对审美意识而言,是领悟存在意义与在日常中了解时间深度回忆留念。日常生活中的痕迹于主体一如是记忆般,现实痕迹空间特性一如记忆剧场(theatre of memory),“历史的荣耀感”与“对现实困境的克服”两者,对于城市土地上的居住人们而言,均已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记忆的艺术(the artof memory)。⑤它可以促成人们有根性的情绪建构,有身份的自我认同与造象,并且形成人们对日常事务思维的前提。
(二)居住区生活结构产生的情境空间
空间意象把生活经验的丰富特性贫困化,而现代营造空间的再现方式过于抽象,把空间中的人体简化成单一特性的机能,致使空间不再是生活空间,而是建筑师的空间。使用者的空间是生活的,非再现的或想像的(conceived),与专业者的抽象空间相比,使用者每日活动的空间是具体的,也就是主观的。
空间形式不是依据几何分析而分类,空间形式是经由社会生活所需而被主体及其社会权力所建构与营造,事实上也因生活者对生活活动的自身参与,对空间的生活逻辑所需而讨论共议创生的,生活空间形成了生活结构中平凡的、有意蕴的美感。尤其当这一生活结构与地方产业息息相关时,总是塑造着自然与人文相契空间地景。
日常生活中呈现空间,空间是具体生活与身体活动的一部份,诠释理解这空间的主体感受,也恒是情境地、氛围地呈现空间,情境常说明着主体世界的建构模式。当前建构居住区景观设计美感在于召唤生活空间诗意品质,建构一属于主体创造的情境作品,不可复制地根著于地方历史世界中。所以生活空间不仅是一实质实体,和某人地方性活动而已,更是一精神心灵上的建构,它是生活者经验空间的概念,并且经验着与界定着日常情境,也称为“情境美感”。它围绕着家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空间经验脉络。⑥情境美感为生活者带来熟悉的家乡感受,一种善意存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世界,寻找情境存在意义即是审美的深度。生活空间以地方意蕴为建构基础,意蕴则引自于使用价值、行为诠释或期待以及地方的符号。
三、景观设计象征与时间性深度想像
城市本身便是人民的集体记忆;是与人为事实和场所密切相关的记忆,因此城市可以说是集体记忆的“场所”。如果视历史价值为集体记忆,也就是集体性以及地域理念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此掌握景观结构、景观独特性以及城市建筑的意义。就实质空间的角度来理解,地方的独特性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集体记忆是结合在一起的,涵蕴了天地人神四元的场所精神。
(一)象征性诠释沟通
符号象征的互动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对话,使得寄寓于日常中的我们,得以经验生活的流动、发展、创造、变迁品质,象征建构更促成主体意识内在与外在相交融。而时空的主体意识因社会生活历程而建构,社会建构的场所是空间景观地景与认同间建立关联,诠解符号于生活世界的社会性中建立了其时间性的认知。
象征符号的创造是意图令生活空间,因主体的经验与思维同一于意义诠释与想像中,它则又涉及到形象思维(imaged thought)的处理,对事物的具体印象以创造的想像,显现于日常生活中。这显现的象征符号带着其独有的意义时间性。“时间”概念揭示人类生活及其在文化历程中的语言文字的“沉淀物”和“结晶”的内在含义,意义的时间起着一种时间性的运裁作用,使得在传统中“储存”的“沉积物”又浮现出来并流传着,同时又使“解释的时间”得以渗透到传统的内在结构,给予一新的作用,换句话说,“意义的时间”的实施,使得传递的时间真正地流动起。又使解释的时间获得更新。
象征符号所戴负的形象及意义,因着时间的传递与解释,促成了主体审美资源的灵感来源。唯城市的生活空间因历经数次的被殖民经验建构空间的主体意识薄弱,可谓象征诠释尚未成形,美感经验也未被记述与发掘,而目前的困扰转机正是自我认同的象征创造与日常生活空间、身体感触与姿态的合铸,形成特殊的地方性,尤其是原初体悟的空间景观;地理形势与自然传说的互铸,是将城市山川平原引入“城市生活世界图像”,并铸成城市形象的场所象征,乡镇聚落的成形在历史社会的因缘、生活空间与经济地景是根着本土的乡土风貌,聚集公共空间与宗教界域、绕境仪式有着身体姿态与信仰结构的神圣境域。对诸此的美感经验记述与诠解是城市迈向空间美学必要作为,因为每个人或每个地区共同体对自己的生活过程和生活经验的认识,是在自身生活的记述中,即(空间)“自传”形式中表现出来的。
(二)时间性想像重构
时间原本于社会生活中,扮演变迁、过程与主体记忆的综合表现,时间本系审美一维。然而,于现代性的生产中,时间反而金钱化地与空间扮演商品资本积果的社会权力一,因此时空基于商品生产经由社会实践的组织而被定义着。时空的审美特征不论前现代或现代社会,均以社群共同体的生活实践记忆,被标帜与具体化。时间性的具体化上是空间显现与流动的景象,透显著共同体的记忆、生活惯习、自我行为、生活建构与生存心态。所谓的时间性想像重构是针对城市社会变迁中,主体性尚未建构,有必要重新确认城市社会变迁过程中“历史图像”。
时间过程于日常生活虽然有结构性重覆,可是由于每一时刻独特性系来自于个体与社群社会实践与社会关系的具体情境,它既可成为社会权力资源,也可成为审美资料。确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意义并再现为“审美图像”,系帮助认知历史意义与自我认同的必要行为,它成了情绪、感知、感性与想像投射的地方、确认每个地方、乡镇社会实践中的时间图像,便在于一方面建构象征符号,一方面重绘历史图像。由并时性清晰形象思维积累成贯时性历程想像,促成历史复诠审美的精致化,老照片即有这一审美特质。
时间性想像重构也在建构城市历史社会现实的人文性,关于本土特性的氛围(aura),它涉及了感觉意象(sensuous image),身体语言的复苏,拟态的欢庆纪念,尤其是具有说故事的效应,使得空间的审美更丰富更具意向性。启蒙时代的地图罗列了所有幻思与,一如任何经验的符号均涉及了当时代生产,也变成了抽象与严谨的机能系统而反映于空间中的实质秩序。在刻意图建构城市地方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美感的同时,扩大地理解城市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现实,是重新考掘美感经验的必要取向。
结论
重新考掘过去生活的历史图像就象在唤醒集体记忆,对流逝时光的氛围进行无声的发音,意在投射当下主体审美意识的想像,构置一可回归的精神处所,并且神入于过去生活光景的独特体验,形成因历史过程、地方现实、人物义气所合演的记忆剧场,将空间美感植入当前生活结构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空间美感部分,我们必须重新考掘过去生活的历史图像,投射当下主体审美意识的想像,构建景观上可回归的精神处所,形成因历史过程、地方现实所合演的空间美感。(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华,徐辉.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0
[2] 苏凯勇.小议居住区景观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3] 陈媛,王玉华.居住区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
[4] 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
[5] 马一科.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J].民营科技.2007
注解:
① 高华,徐辉.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0:26-28.
② 苏凯勇.小议居住区景观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14.
③ 图片来源:本研究作者拍摄。
④ 陈媛,王玉华.居住区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9:14-16.
关键词: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随着住宅建设高速发展和扩大,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探讨。
1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1.1 园林景观特性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层面上来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
园林景观作为游览区域,必须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园林学、美学作为景观规划的指导,围绕游览、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或环保为主题展开。在景观创意、内涵、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方面均形成独特的表达特点,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
1.2 园林景观的生态特性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植物体内,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于生存的基础。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万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理想的家园。无论是人工建造的园林,还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财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循环。近些年,人类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园林的这一生态特性。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
2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居住区环境从设计理念到营造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纵观近年来居住区环境设计及建设,仍存在一些间题。
2.1 居住区绿地水平低,未达到国家标准
目前, 我国城市人口集中,城市土地短缺,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很低,有些未改造居住区几乎没有绿化条件。因此,绿地水平低是居住区建设的主要间题,绝大多数小区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预留绿地,未能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所要求的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的水平。
2.2 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严重失衡
园林花卉植物是园林绿化中的主要造园和造景要素,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十分有限的可绿化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居住区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衡。他们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绿色空间应具有的多样化功能而是注重美观和造价以求较高的取费标准,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以求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产商的快、新、超越的心态图。片面追求硬质景观的结果,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3 选用树种、花卉不当
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闭。园林植物都有特定的生态习性,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才能最大发挥其景观绿化效应,由于居住区居住楼的方位、数量和高低不同,居住区周围的土壤环境各异,形成了许多特定的生态环境区域,因此, 必须根据这些特定的小生境和园林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对居住区周围进行绿化设计、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但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绿化过程中,许多园林工作者缺乏对实际的生境和植物的生态特性作系统分析,导致绿化造景过程中植物选择和配置不当,进而影响景观效果,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一些房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新异和增强买点,不顾植物生态特性和当地土壤条件,盲目引进热带棕搁, 搬迁名木古树,贪大求古,最终导致成活率很低,不仅没有达到景观绿化的效果, 反而还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2.4 形式单一,未能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但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绿化过程中 有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导致不能形成多层次的稳定的复合生态群落系统, 虽然有较强的观赏性,但实用性却很弱。而且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一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组合绿地的3~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则是同面积复合群落的1/4 阁,这直接导致经济和生态效益上的不合算。
3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3.1 强调回归自然,追求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今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生态、自然无疑是一剂良药困。营造和谐健康绿色生态的园林景观,构建人与自然结合的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将自然引入社区,引向居民,使居民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将是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
3.2 重视景观设计的整体性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在有限的地块空间创造最优化的和提供满足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景观环境,这种景观源于景观的整体效果的体现。因此,整体性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灵魂”,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各个组成空间割裂成片段。通过居住区的绿地设计,构造小区的整体景观形象,保证彼此间的协调,形成自然、优雅、有序的社区景观环境。同时,设计过程中还应将局部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置于较大的城市区域节点来考虑,这有利于城市特定场所环境的创建和园林景观总体格局的完善。
3.3 注重绿色健康理念
健康是人们对居住区绿化景观的基本要求,随着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其设计朝着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植物在四季常绿的基础上,尽量实现果化、药化、绿化、香化等方向发展。果化就是多种植寿命长、景观效果好的果树,如批把、石榴、银杏、柿树等。药化就是多种植有药用价值的药材,如杜仲、香樟、麦冬等。绿化就是注重常绿植物的合理搭配,使居住区周围的乔、灌、草尽量常绿化。香化就是多种植花期较长、四季飘香的植物, 如桂花、桅子花、樱花等。总之,现代居住区绿化要求做到尽量运用植物的姿态、体形、叶色、花期、花色以及四季叶色的变化等因素,保持居住区周围绿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并同时注重植物的色相变化,从而提高绿地的艺术效果,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3.4 注重人们的情感满足
当今社会物质已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得到相当的满足,并开始转向精神需求和情感享受。而居住区绿地景观则是一个重要的人们舒展心灵和情感享受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体现
居民对周围景观绿化的情感需求。而这种情感需求又体现在安全需求、舒适需求、认知需求、交往需求和回归自然需求等方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断创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寻常景观;景观设计;特色设计;可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S731.5;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48-05
Abstract: Here, we used the scenery designs of Kunming Transit City plot number 7-3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sing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analyzing the project′s perception, we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projects overall design, individual sector designs and characteristic design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returning to the land” and understanding “prolific beauty” and “weed beauty” were then annotated,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scenery” i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lso advocating designs for commoners, designs based on the public and service for the people in today′s world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ordinary scenery;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 designs; participatory
1项目研究背景
居住区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品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随着城市进程加快、社会阶层分化,居住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对美的理解与喜好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住宅景观风格呈现出诸如“欧陆风”、“海洋风”、“东南亚风”等风靡一时的题材形式,在这些“外来主义”铺天盖地袭来时,人们早已迷失了自我。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寻常事物的景观价值,探讨一种景观设计的新视角――寻常景观。以实际项目为研究载体,寻找如何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追求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挖掘景观的可参与性,而非普遍意义上的观赏性、纯美化性景观的设计途径。
2项目认知分析
2.1区位认知
昆明市五华区“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7-3号地块位于龙泉路北三环外,由项目地经高速公路可北至成都、重庆,东达昆明长水机场,南通缅甸、越南,西至拉萨等地。“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面积为61 218.3 m2,背倚地块9长虫山森林公园主入口紧接昆明市区主干道―龙泉路。
2.2项目规划条件及现状分析
2.2.1规划文件分析
“中天城”7-3号地块居住区总用地61 218.3 m2,净用地60 204.2 m2,居住用地60 204.2 m2,居住户数920户,居住人数2 944人,绿地面积为27 469.1 m2,绿地率45.6%,容积率1.71,建筑高度60m;建筑定位为原居民回迁用房。
2.2.2场地现状认知分析
车库顶板绿化多;场地原有地形遭到严重破坏:场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场地建筑朝向统一为坐西南朝东北。
2.3项目地理信息调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1)场地高差变化大: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总高程差约45.5 m。
2)场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整体倚靠西北长虫山,向东、东南放坡接龙泉路。
3)台地式地形:场地整体呈梯台状地势,中央三块绿地平坦,整体坡向以东向、东南坡向为主。
2.3.2日照分析
1)场地夏季中心景观区和东面、东南面光照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遮阳。
2)场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该地应充分加以利用,设置康体活动场所。
2.4项目使用主体分析
岗头村城中村改造项目7-3号地块为原城中村居民回迁用房。基于居住主体――原城中村居民组成成员的复杂性,其文化层次的参差性、职业构成的多样性、普遍城中村居民无专业职业技能、无稳定工作等特点,如何营造出一个能使居民充分参与其中的环境景观成为本次设计的一大挑战(图1)。
3项目设计
3.1总体景观定位
通过对设计市场现状之辨析,项目规划信息之认知,居住主体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拟定本项目的总体景观定位,即营造一个平民化、寻常化、体验与参与性极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主体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该环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纯观赏、展示、游玩场所。设计上应体现出寻常之景观、参与性之景观、生产性之景观。
3.2设计理念
3.2.1人文需求
城市化带来的污染和绿地减少困扰着现代人。对使用人群的内心需求作了分析,结论充分表现出现代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的崇尚。未来业主对自然、健康、绿色、田园等的需求理应成为设计追求的目标。
3.2.2周边条件
场地周边作为城中村待开发地块,环境凌乱泥泞。昆明目前也有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地产作品,但多以“拿来主义、外来主义”为切入点,或者掘地三尺,构建一个个假古董居住区等“异常景观”。本案应对策略:磨平浮夸的线脚,剔除繁琐的装饰,倡导“寻常景观”之诗意,在整体定位上突出独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2.3场地条件及设计策略
以场地地理信息系统为设计依据,设计遵循场地适宜性分析成果。场地设计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用科学手段分析、利用场地自然资源,与土地建立友好关系,倡导“丰产之美”、“野草之美”。
3.2.4核心理念辨析
在诗意栖居上,避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病。寻求如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中“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寻常栖居。在回归乡土方面,其误区有:“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避问题,消极遁世”。力求发展易成活、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景观,能与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和思想。对于丰产之美,误区:“大型产业基地,专业农场配置”。体现食物生态安全意义、亲子体验教育意义、二十四节气之展览意义。在野草之美上,误区:“消极反规划,类似元素丛林之野味”。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植物自身生长习性,构建系统化生态系统体系。回到土地问题上,反对浮夸之线脚,非人之尺度,磨砂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倡导以GIS系统为依据,善待自然生态系统之机能,借助生态系统之机能为人类做工,造福于民。景观之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反对庆宴式之奢华、城市化妆舞会式之浮夸,倡导如乾隆皇帝所说“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的价值观和景观审美观。
4总体景观设计
4.1景观结构
由景观构筑物层+场所空间层+水景系统层+路网系统层+田网系统层构成了整体景观1个景观主轴、3个一级景观节点、3个二级景观节点、4个三级景观节点(图2)。
图2 景观结构分析与道路组织设计
Fig.2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oads organization design
4.2景观道路组织
依托小区规划道路,设置三级景观游步道和主轴景观桥,将居民从每个单元入户口与小区主干道串联起来,方便出行与游览。
4.3景观总平面图
在总体设计中以17个节点景观设计来体现寻常景观价值:1)居住区主入口;2)居住区次入口;3)入口商业广场;4)康体广场;5)跌瀑水田;6)油菜花梯田;7)索桥栈道;8)交换广场;9)彩虹桥;10)中心水景
;11)雨水花园;12)体验田;13)种植示范田;14)果林田;15)野草梯田;16)儿童娱乐;17)宅间交互空间(图3)。
5分区设计(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5.1入口商业区和康体广场
1)巷口生活:该区域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设计为平民化时代而设计。
2)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场地之文脉故事,提取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之元素载体,体现设计为文化传承、教育展示、寻常生活而设计。
3)芳草萋萋:解放脚下之土地,尊重场地自发生长之芳草,倡导野草之美、自然之美。
4)康体健身:把人吸引到户外来交流、健身、休憩(图4)。
5.2跌瀑野草水梯田设计
为利用此区域近8 m高程,效仿云贵高原上千百年农耕文化中先祖们与土地之间友好相处之产物―梯田,顺着等高线做台地景观处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时加以原木栈道搭建起居住区快速进入通道,缩短景观与居民的距离(图5)。
5.3油菜花梯田设计
尽量保持场地之原有地形,顺着等高线建挡土墙,形成油菜花梯田(图5),为居民提供美丽田园风景的同时,又具有高回报、高产值,与消费型景观彻底说再见。倡导如乾隆帝诗句所言“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5.4中心景观区生产性景观设计
倡导回到土地、回到生产、丰产之美的人地关系理念,叩问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淀,进行生产性机理设计。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之田制机理,融入现代人之生活交流习惯,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发展生产、娱乐、休闲、康体活动等人地环境行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园、种植体验田、种植观景田、果林田、康体广场、儿童游乐场、观景盒等单元组成的居住区中心景观区。此中心景观区有别于传统中心景观设计做法,它将充分带动居民参与其间,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教育示范意义、增强人文关怀意义、邻里交互意义等(图6)。
5.524节气种植体验田设计
打造开心农场、亲子体验农场、生态蔬菜种植园等新都市乡土体验景观。把租赁体验庄园搬到家门口,使居民能体验耕作过程、管养过程,体味收获之喜,建立邻里关系。
5.6交易与交流广场
以物易物、以钱易物之生态种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动场所,增强区内居民间的交流互动,建立起邻里交流平台。此区域之小商铺间管理用房构筑物设计,提取云贵高原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营造“屋舍俨然”的居住环境效果(图6)。
5.7彩虹桥设计
思考解决3块中心景观区间13 m的高程差,加强3块景观区之间的联系,搭建起主轴景观的快速游览观光通道。彩虹桥自由穿梭于果林、田野间,自然成趣(图6)。
6项目特色设计分析
根据该项目设计出发点:发掘寻常景观文化价值,拉近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距离,让居民完全参与其中;伴随24节气的更替,居住区环境景观也将随之更替变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观区的植物设计与水体设计方面提出特殊设计策略。
6.1植物规划设计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设计理念,提出设计原则:1)适地适树;2)遵循养护零成本、低成本―有回报、高回报原则;3)发动居民参与到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中来;4)总结、分析、整理出24节气作物轮作循环表,以此作为参考来进行种植设计。
6.2中心景观雨水花园设计
珍惜自然馈赠之资源―雨水,对建筑屋顶雨水、道路雨水等进行收集,汇入雨水花园,通过水生植物过滤净化,溢出管接景观用水补给管,使雨水慢下来,取代传统市政管网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为虫鸟、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扩大生物圈模式。
7小结
如今,在人居环境中依然存在诸如景观过于形式化、可参与性低、人文关怀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问题,探索景观设计新思路,挖掘寻常景观价值,注重景观的人为可参与性,不断尝试与创新,才能不断地为景观设计注入新生命。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 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ing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growing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for a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requirements, so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Settings has become necessary. This article is to residential distri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main points of the given analysed.
Key words: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条件也日益变化,从开始的“买房子”到现在的“买环境”,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多。把家安在公园里、安在大自然中,已经成为人们更高的追求。这些新转变的出现对住宅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讲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1.1因地制宜:对住宅所在地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包括植物结构、地形、地貌等,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景观改造而产生的成本投入,还能使园林绿化工作具备更加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园林植物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另外,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之前,设计人员也应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以便使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性化内容。
1.2 以人为本: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可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使居住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实现统筹规划、景为人用的设计目标,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都能够从中受益。
1.3 有所创新: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其它的规划设计一样,只有在继承现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突出自身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创新也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除了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他们能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合理应用。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对有关主题和风格进行创新体现,力求将本地的文化、民情、习俗等内容与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应尽量选择那些生态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2.注重历史文化:
特色是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及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设计。对于安阳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有文字的起源地、周易易经的发源地等等。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毕竟也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园林景观风格,将历史融入景观中让人们身临其境去陶冶自己的情操。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大,因此绿化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夏季应考虑通风,遮阴降温的作用。楼间绿地应有足够的遮阴乔木。其次,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例如:重庆龙湖 “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 营造了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 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同时, 景观设计也应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4.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 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 ”、 “依山就势”、 “随高就低 ”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原创的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出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 前庭、 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 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 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 ”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5.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 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应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 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 老年人, 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其主要户外活动空间。这一前提是确定空间的大小、 铺装的质感、 地面的高差等的着手途径。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 ”、 “静”两大功能, 居住需要的“动”包括运动、 健身,所以居住区有篮球场、 网球场、 羽毛球场等, 儿童玩耍、 老人跳舞、 健身的集散场都属 “动”的部分, 而人们休息赏景、 下棋等则属 静 的部分。设计时, “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 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6.强化中心、 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要讲究主次分明,强化中心景观、 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种空间,包括公共空间 、私秘空间 、半私秘空间,并且各空间要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好,该空间的人性化,并且愿意在这里驻足逗留 。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 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 除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个“ 围而不闭,疏而不透” 的空间氛围 。通过乔木、 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结语: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 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 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是我们设计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艳青.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探讨[J]. 价值工程, 2010,(35) .
【2】廖德梅,司马列东. 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04) .
【3】龚雪松.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 民营科技, 2011,(04) .
【4】张如龙. 现代商品房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J]. 民营科技, 2011,(12) .
【5】刘福智,景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