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在线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范文第1篇

一.在高效对话中升华情感、形成态度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之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熏陶、感染,而这种熏陶感染要选择一个适宜的时机,找准一个恰当的抓手,营造一种真切的氛围,形成一份动人的和谐,才能使学生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教师要体察锤炼文本的情意与价值,将这种情意与价值浓缩在一幅场景,一个画面,一则故事,一种生活感受里,在师生对话中给学生可感悟的画面,可触摸的场景,可联系的实际,在真切的感触中涌动真情,唤醒心灵,让情意刻骨铭心。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边听《二泉映月》的乐曲,边读边画出文中带“听”的句子。然后提问:师父说倾听泉声会听到什么声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奇妙的声音”,(文中有这样的话)接着老师感情充沛地说:“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长大后又一次来到了泉池畔,这次他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学生一齐激动地读着:“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接着语速缓缓地问:“这声音奇妙吗?为什么?”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略有所思后回答道“不奇妙”,有的说“因为阿炳靠卖艺度日,生活清苦不会品尝到这奇妙的声音”,有的说:“因为阿炳双目失明,看不到这靓丽的世界,再加上日子清苦,根本不会把这声音放在心上,更不会去体味这声音的奇妙。”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不能见光明的生活和街头卖艺人的艰辛。然后声情并茂地说:“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他……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他……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在凄凉悲壮的《二泉映月》乐曲声中,学生想象阿炳卖艺度日的情景。想象之后教师趁势而上,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的滑动着……”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得情真意切,荡气回肠。

由此可见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然而,情感不是飞来之物,文本的情感跳动需要转化为师生的情感生活。转化为需要的基础和过程。生活的体验,场景的再现是情感产生的依靠,造势、铺垫、积蓄、喷发是情感深化的过程,有了依据和过程才有真情的体验和流露。课堂情感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激情奔放,它更需要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平等的对话与碰撞,引诱与点燃。只有这样才能将情感的熏陶和态度的形成有效地落到实处。

二.在深度叩问中发展思维、提升理性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也许谁也不会忘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具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等等。惟独可以忘记的却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是以言语形式和内容为主进行教学的。然而就是这容易遗忘的思维发展却时时反作用于语言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精神搏动了,对语言也就敏感了,好奇了,就会乐于高效并富于创造地学习使用语言,也就发展了语言,而僵化的思维却往往会导致语言学习的僵化和无效,进而制约了语言的发展。面对教师设置的简单、缺乏思维冲突与碰撞的问题,学生对照文本进行单向、线性的思考,思维难以深入。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范文第2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笔者现把这些年来听课时发现的一些教师提问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

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二、提问作用缺乏启发性

提问作用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总是会不自觉地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什么“好不好”、“美不美”、“是不是”、“对不对”,等等,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答对如流”又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呢?

三、提问过程缺乏目的性

问题是支撑教学过程的工具。提问时应当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内容,是问识记、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封闭性问题,还是问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

如一位教师在教《七月的天山》一文时,用多媒体放映花朵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问:“这是什么?”

生:花。

师:什么花?

生:……

师:花怎么样?

生:好看。

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很明显,这里教师提问的目的很不明确,其实可以直接问:天山这儿的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前面的提问都是无效的,浪费了很多时间。 转贴于

四、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由于缺乏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很容易带有随意性。在上街区外国语小学的实习中,起初明显地感到初到班级,问题提出后,没有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意地喊一下某学生回答,时常会造成这些结果: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问题按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由易到难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请好、中、差生回答,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能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五、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范文第3篇

1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表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是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语文信息转化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等形式,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把枯燥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生动,从而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冲动油然而生,自觉地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甚至达到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忘我境界。

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传递的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在学习“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时,笔者利用PPT课件播放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奇珍异宝图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明园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她是世界上的万园之首,是人类最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油然而生。这时,笔者话锋一转:“同学们,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把圆明园变成了一片火海,只剩下了一片废墟,请看――”说着播放一段电影《》的片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画面,亲眼目睹英法联军疯狂掠夺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甚至把城墙整段锯下来拉回他们的国家;亭台楼阁带不走,他们就一把大火把圆明园变成一片火海,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圆明园从此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以此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的无限憎恨之情,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任何学科的学习单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还要乐学、善学、会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能否达成上述目标,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点石成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活化内容情境,把语文教学内容变成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促进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长城与运河》一课,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教师播放有关长城的录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气势,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地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气魄。再通过PPT课件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等,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乐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肖川教授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通过声、形、色的展现具有了形象性、直观性,而且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再现性。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使得大千世界变小,课堂内外变成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学生看到百家思想而思路开阔,促进学生自主与探究。

如教学五年级语文《》时,课标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工农在主席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雄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作为诗人的豪迈和作为伟人的博怀,从而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文章进行思想情感训练。要通过短短的56个字让学生体会如此深厚的思想情感,学生首先面对的困难就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陌生。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就得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收集的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的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

有的学生还收集到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等视频资料,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始终沉浸在不怕远征难的豪放美、巧渡金沙江的乐观美、飞夺泸定桥的悲壮美及翻越岷山后的喜悦美之中,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波,长久震撼学生的心灵。

4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语文学习活动,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活动,因为古诗词时空和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久远,再加上古诗词高度的语言凝练,会使学生产生生僻难懂的感觉。这时,学生的学习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声情并茂、视听兼容、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很好地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诗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受益者,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

如《登鹳雀楼》一诗,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把诗句设置成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同时播放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优美壮观场面,把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为学生理解诗意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

再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为配合学生很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可以通过5幅Flas,为学生提供庐山瀑布真实而生动的画面,搭建起学生直观理解庐山瀑布的平台:日照香炉峰的动画;瀑布挂前川的动画;飞流三千尺的画面;香炉生紫烟的画面;整体效果的画面。5幅动画展示之后,学生对庐山瀑布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和轮廓,这时再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纪录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全面地了解庐山瀑布的秀丽风光,为学生体会诗人李白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体验到诗仙李白那虚无缥缈的状物写实手法其实是多么的真实而又美丽。这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赏心悦目、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范文第4篇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应该利用网络,创设相关情境,把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融为一个统一和谐的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欣赏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涵养性情。

关键词: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各个学科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师生随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有利条件,面对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显然不能仍然只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古老教学模式上裹足不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必向高效课堂迈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和处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还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应该利用网络,创设相关情境,把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融为一个统一和谐的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欣赏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涵养性情。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

一、利用网络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对图、文、声、乐、像感觉灵敏、兴趣浓厚的特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如果能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前大量收集有关课文的图、文、声、乐、像材料输入计算机中,供学生观看、欣赏、学习之用,取得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的。上课前,以图文音乐导入教学,可点出课文的标题、重要语句和板书等文字;在朗读时,可点出配合课文的背景音乐,课堂教学既井然有秩序,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社会经历尚浅的小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从网上搜集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三叶虫”、“化石”、“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等知识点时,我播放了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已经灭绝上亿年的史前动物“三叶虫”等画面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也逐渐提高。

二、用网络展现过程,理解重点

多媒体网络课件在再现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大大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网络中的原理性媒体呈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机制,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找尾巴》一文中如果靠讲解来理解“甩”、“摇”、“摆”,非常抽象,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度特别大。为了解决这一重点,我从三辰影库上剪取了小鱼、老牛、燕子的不同动作,并设置为循环放映,然后又利用authware制作出小鱼在水里游和小鱼失去尾巴在水里扑通却原地不动的情景,又制出老牛有尾巴和没尾巴赶蝇子的情景、燕子有尾巴和没尾巴摇摆不定的情景,同时借助网上的课件,终于制作出自己的生动逼真的课件。上课时,随着鼠标的点击,出现了清凌凌的小河,一条小鲤鱼摇着尾巴在水里面游来游去……小燕子像喝醉了似的,在空中摇摇摆摆,从东边突然撞到西边。学生全都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全都被这充满动感,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住了。在这种情景氛围下,根本无需教师讲解,学生们都明白了鱼、牛、燕子没有尾巴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化难为易,理解了课文的重点了。

三、用网络化解难点,解决问题

多年来,由于课堂学习情景创设局限,手段使用的单一,学生受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情感的制约,作文教学进程显得艰难,小学生普遍“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成为师生的包袱,作文教学质量始终徘徊不前,严重影响小学生语文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这个难点呢?

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怕作文的这个难点,激发学生爱作文、学作文的情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在作文课上,学生边看、边听、边查、边议、边写、边评、边改,指导、动笔、讲评、修改、定稿全部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作文训练的密度,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其发展自己的兴趣。

多媒体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视野,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激发了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而具有意义建构性质的个别化、协作式学习,提高了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小学生在作文学习活动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更强的主动性。从而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点。

四、用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已经可以与互联网相链接,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我常常在课件的资料库中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拓宽知识面,扩阔视野。

小学语文在线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应用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面对小学生自身所特有的个性,把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与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语文抽象的语言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逐渐的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把这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授相结合,能更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从而保证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中,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大部分还处于儿童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激发学生强力的求知欲,这是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

其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得教学难点、重点变得简单化、形象化。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方面还没有发展完全,对于理解较难的抽象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教师就可以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生活化,有利于克服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利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

再有,信息技术的形式包括很多种,例如,光盘、磁带、教学软件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多形式的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的教学,一般是基础语文知识的讲授,大多是认识汉字,以及其中的读音,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得学生把所学生字、生词录下来,从中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会使得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内容。

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能拉近师生彼此的距离。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络这一特殊的形式,把握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这样必然有利于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渲染课堂气氛,利于情感提升

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应把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更利于小学语文知识的讲授。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中,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古诗时,学生很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作者当时的感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究竟是怎样的江南美景吸引大诗人白居易停住了脚步,留下来关注。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从而对学生有了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这样使得学生更能体会白居易当时的感情。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情的流露,才能使得学生感情的升华,这样不仅利于教师语文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提高了学生情感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境,利于形象思维培养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得语文抽象的语言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中,一课叫做“桂林山水”,这一个描述自然景观的课文,对于没有亲自去游玩过的小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寻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书本中的内容,不仅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的容易理解,而且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创造,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三)动画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的基础阶段,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具体的感知。教师在语文的课堂上,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枯燥的语文课文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中《小英雄雨来》一课,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可能有些偏长,不利于整体内容的阅读,教师可以寻找相关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把此片段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去理解这一课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此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课本中所要表达的主旨内容,与此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于实现学生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三、总结语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贯彻,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更是打好学习基础的时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将其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直观、生动,从而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保证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双明.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改聚焦[J].2012(12)

[2]史文高.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