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战略任务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2-02

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 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认清两者的辨证关系,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强军的统一性,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防现代化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无法保障。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关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破除一些思想障碍,牢牢把握两者的统一性,把思想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从经济效益这个意义上讲,国防建设是要花钱的。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军费消耗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和政治账,要充分认清国防建设的安全价值和社会效益,更主要是表现在国家和的捍卫、民族利益的保卫上。因此,不能仅用经济眼光看“物质消耗”,更要用安全的眼光看潜在的“威协消灭”。党的十对军队各项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可以说,国防和军队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坚决克服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等被动消极的等靠思想,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投身到军革之中,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兼容性,努力提高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胡主席曾经强调,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触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因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挖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大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其生产任务是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在生产军品过程中,特别是在随着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国防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拉动与之相关的民用经济产业的相应规模扩充。同时,国防工业消费增长能够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的增长。可以说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在互补中发展。因而,加大国防科技力度并将其释放于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将有利于促进民用经济尤其是民用科技的发展,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相对性,不断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软实力。富国才能强军,这是国防建设发展基本规律。但是,富裕的国家,军队不一定强,也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变强了。

因而,富国和强军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富国是强军的物质保证,但绝不是唯一条件,强军还包括全民国防观念的提升,部队战斗精神的生成等软实力。当今世界,富国与强军并不是完全对等关系。一种是国富军又强,另一种是国富但军不强,还有一种是国不富但军强。可以说,富国与强军之间没有绝对联系,富国是强军的基础,是前提,但不能自然等同于强军,再富有的国家,如果不重视国防建设,不增强国防投入,国防不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所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统一,方法是统筹,关键是投入。国防不是军防,是全民的国防,如果仅有军队而无全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 ]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2]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2篇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进入了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的要求,已经决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这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国营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正确地体现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恰当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的要求,并完全适合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情况。它是我们遵循总路线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指针。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规定,我们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要相适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这样,我们的国家计划既抓住了经济建设中的决定环节——着重发展重工业,又掌握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原则。

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就要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保障我们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国防的巩固,使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获得技术装备,给农业集体化创造物质的和技术的条件,使社会生产不断上升,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所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决出环节,只有抓住了这个环节,才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才能顺利地“发展生产,保证需要”。

我们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只是把重工业当作重点,当然不能因此而完全忽视轻工业,而应该把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正确的比例结合起来,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建设重工业往往要三、四年以至七、八年才能发挥投资效果,国家资金如果过多地积压在重工业的建设,就会使国家的资金周转不灵,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轻工业不能发展,也会引起国家积累资金困难和日用品缺乏等严重现象。我们适当地发展轻工业,就不仅可以适当地满足人民对日用品的需要,而且可利用轻工业中积累的资金来发展重工业。所以我们在工业的基本建设和生产方面,要保证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大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同时要使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扩大再生产的速度相适应,并使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人民购买力提高的速度相适应。

我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当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工业上面。但是工业的发展是不能和农业分开的,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了农业,增产了粮食、棉花、甘蔗、油料等,才能保证工业原料的源源供应,满足工人和城市居民对商品粮食及工业品的需要,同时也才能扩大工业品在农村中的销售市场,并从农业方面积累工业建设的资金,促进工业的发展。如果农业发展迟缓,工业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要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使农业有相适应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对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满足人民的需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运输能力不足,就会妨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时生产了大批的工业品和农产品,因为运输能力不足,就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就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同时也就影响了工农业的发展。并且交通运输业对于全国人民政治上的团结、文化上的联系和国防的巩固,也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中,它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经济建设,必须注意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商业在我国过渡时期有相当大的作用。我国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各种经济成分,主要是通过商业来相互联系的。我们收购农产品和销售工业品都要通过商业。我们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和小商品经济在生产上和销售上的领导,也要通过商业,通过价格政策来实现。所以我们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地利用商业,适当地扩大商业,特别是扩大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上面说来,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一方面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也要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只有这两方面有适当的配合,我们的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但是,我们的经济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经济建设还必须和其他各种建设事业,如国防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相互配合。国防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而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条件,需要其他建设事业为它服务。先说国防建设,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能提供我国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国防的巩固,又能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免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威胁。再说政权建设,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将愈益巩固我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我国人民民主的巩固,又是我国经济建设能够胜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文化建设也是一样,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就给经济建设提供了必需的干部和科学技术等条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也要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也要加强国防建设、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3篇

军民结合作为指导我国国防工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从最初军工企业生产上的军民结合,到后来实现国防工业体制的军民结合,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中国特色军革的不断深入,军民结合已不再局限于国防工业或国防经济,而是要使“军”与“民”在更深层次上结合,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建设一体化发展。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领域推进军民结合。经济体制和技术条件决定着“军”与“民”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前,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军队建设的各项保障主要靠自身来完成,“军”与“民”的结合则主要体现在国防工业领域,具体表现为军工企业在完成军品生产任务的同时,生产技术相似的民品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提供了体制和技术条件。如信息技术以及从事信息技术开发的信息人才,其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军民之分,既可以用来发展经济,又可以用来建设国防。因此,在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时,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不断探索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的新方法、新途径,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

军队和政府双向互动推进军民结合。军民结合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作为军队一方来说,既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又要善于从国家社会发展之中汲取能量;既要依靠国家提供的各种宏观条件,又要积极主动的发挥推动作用。其中关键是要强化军民结合意识,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的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如要广泛吸纳成熟的民用先进技术,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和从社会引进专业人才工作的力度,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的社会化。作为政府一方来说,要把军队建设纳入整个国家建设的整体规划,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必须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有机地融入军事需求。如在国民经济基础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军事需求,促进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把国防教育、国防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拓宽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途径。

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根本推进军民结合。从目前来看,全面推动“军”与“民”在各个领域的结合,还基本上处在依靠行政手段的层次上,军民结合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实践证明,改革体制机制对落实军民结合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军民结合要以体制建设为核心,以政策制度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作为纽带,以规划计划作为重要手段和依据,把国防建设规划计划纳入到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计划之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按照国防建设需要和市场经济法则,在装备研制、科技发展、人才吸引、社会化保障等方面,抓紧制定既有强大吸引力又有严格约束力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在国防科研、经济动员、军事订货、交通战备、人防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明确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要求,制定基本建设、科技发展、教育及人才流动等方面贯彻国防要求的法律法规。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财力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E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56-01

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使国防和军队建设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和军队保障“三个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军队建设领域方方面面的关系,所以,财力资源配置也要紧紧围绕这“三个体系”,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更好地提供财力保障。对地方来讲,就是做到“五个纳入”,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到国家科技工业体系;将重大国防战场设施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军队人才基础培养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到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统筹思考,统筹安排,统筹部署。尤其是在地方制度战略规划、进行产业布局、实施结构调整、安排重大项目建设时,要充分分征求和考虑军队意见,落实国防需求,万不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看成是额外负担、单项给予。对军队来讲,就是要形成三个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

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战斗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安定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所以要充分重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效率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是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领域,因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效率的实现必须依靠统筹规划军民两用资源,而统筹规划军民两用资源首先需要统筹规划的就是财力资源。首先,通过财力资源配置的决定性,能保证更多资源为装备科研生产与国家经济建设共用,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其次,充分调动军民双方创新能力,就要充分调动各行业、部门、单位的创新能力,这就必须通过财力资源配置,发挥其应激励作用,使各行业、部门、单位自发、自愿的、高效的投入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来;再次,大力研发军民两用关键技术,需要军民双方对军民两用技术攻关有长远的认识,集中军民双方科研技术力量,积极为研发军民两用技术创造条件,提高军民两用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能力,而这一切必须要有充足的财力做支撑才可能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效率离不开财力资源的统筹配置,且统筹配置的范围覆盖军民双方,所以要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效率,就必须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军民双方的财力资源,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

二、人才培养领域

人才,是经济发展之根,社会进步之源。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总希望用最少的钱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军队双方各自优势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军队需要高技术人才,但是,相对于国民教育资源,军队教育资源还比较分散,人才培训缺乏整体筹划,换言之,军队对高技术人才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地方高校的投资回报率。所以应该要逐步走开依托培养的路子,调整优化院校职能定位和任务分工,建立和完善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统筹各类军事人才培养,加大军官、士官、技术兵同校培训力度,统一整合院校、训练机构,收缩摊点,加速军队教育转型和财力资源优化整合,把握住在人才培养领域军地双方各自的投资重点,构建人才培养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财力资源配置体系。

三、军队保障领域

军队保障必须纳入军民融合式发展财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是因为传统的军民分立式军队保障模式相对封闭,国家无偿分配给军队的资金或资源一经流人军事部门,就丧失了统筹配置的可能性,财政资金一旦变成国防费,就只有消费性质,而历年由国防费转化或物化而形成的各类设施、设备、人才,虽然大多具有军民通用性而可能转用于经济建设,但由于体制的限制,这种可能性不能成为现实。在军民分立的军队后勤保障模式下,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关系的政策选择面是极其狭窄的,就是“切块式”的决策。同时,这种体制又由于不能直接利用社会资源和服务,就不断要求国家加大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使军队后勤的摊子越铺越大。由此造成一种体制性的浪费,即不足与过剩并存,“不足”只能向上伸手,“过剩”则只能闲置。在这种模式之下,对国防费的合理分配与科学使用只能依赖领导者的个人素质,依赖计划和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但是,再合理的计划和规划只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客观现实如国际战略、周边环境、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武器装备的更新等却总是变化的,军队后勤的各类硬件建设要跟上军事形势的变化,就需不断追加经费投入以铺新摊子。因此,“短缺与浪费”就是这种模式的内在特征。所以,必须要统筹配置财力资源,不能单纯的从经费总量上做文章,才能消除上述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军队保障这一领域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财力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雷刚.论军事高科技财力保障[J].军事经济研究,2005(10).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作用范文第5篇

观念更新是强化军费管理的前提。我们应当从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统一出发,高度重视推进中国特色军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充分认识要完成军革所赋予的任务,必须以相应的军费投入为基础。同时,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必须充分发挥军费的杠杆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更新军费管理理念,创新军事管理理论。综观世界军费管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也就很难引导军费管理迈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因此,必须强化以下几个观念: 一是要把军费与军队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军费预算能够体现军事战略的要求,把握推进中国特色军革与军费保障的内在联系,使军费投入达到预定保障目标。二是要注重军费对战略的约束作用,把握好军费需求与财力可能之间的平衡,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超越经费保障的条件。三是要注重投入产出比较,广泛开展效费比分析,发挥军费在促进经济力向战斗力转化过程中媒介作用,使军费投入能够产生相应的战斗力。四是要理顺军费管理体制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经济手段管理经费,确保军费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军费管理效益。

二、围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需要,科学确定军费规模

综合国力是国家强盛的标志。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力、军事力和民族凝聚力等诸要素,任何一项薄弱都会影响整个综合国力。因而,必须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国国防建设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是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对国防的投入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冷战结束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国家军费占GDP的比例保持在2%~4%之间。按照国防经济学术界的观点,军费占GDP 的比例在2%~4%之间,是比较安全的比例区间。参照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值,我们应将军费占GDP的比例适度提高。在今后20年中,我国仍需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为主,不必也不应该将过多的社会财富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防力量,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忽略国防,从而影响综合国力。要根据协调发展的方针,围绕着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对国防的投入由“忍耐期”转向“补偿期”,逐步走向“适度发展期”。尤其是在本世纪头20年,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不确定性,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是根本不行的。例如,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升国防战略能力;扩大对外经济贸易,保障我国的海上战略通道;以及开发海上战略资源,都需要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安全保障,需要增加对国防建设的投入。

三、围绕提升军事战略能力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军费结构

军事战略能力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能力,是战略决策能力、战略威慑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战略投送能力和综合集成能力的集中体现,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军费投入要把全面提升军事战略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随着新军革的推进和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的实施,军队建设战略重点将发生重大变化,军费投向投量要作相应调整。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军费投向投量的优化,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军费的杠杆作用,整合优化军队建设结构。要努力寻找制约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加大对“瓶颈”的投入,要把军费投向重点放在提升军事战略能力上,通过关键部位的跃升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围绕着战略重点,加大对军事人力开发、培训和吸引的投入,增强军事人力开发和吸引能力;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增强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能力;加大对战略武器的投入,增强战略威慑能力;加大对信息等高新技术的投入,增强综合集成能力;加大对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和引进,增强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加大对战略后勤的投入,增强战略投送和支援能力;要加大对国防动员的投入,增强经济向国防的转化能力。

四、注重军费制度创新,确保军费规范运行

军费制度创新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决策层次高、涉及面宽,要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军费运行的特点规律,按照全面协调的思路,统筹考虑国家安全需要与财力配置、统筹考虑国家经济发展与财力配置、统筹考虑军队质量建设与财力配置、统筹考虑军事斗争准备与财力配置、统筹考虑广大官兵利益与财力配置的关系,能够优化整合国防财力资源,全面提高军费使用效益。对此,在制度方面应突出五个创新:一是预算制度创新。必须建立能够使军队建设规划、计划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预算管理制度。全军要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机构把军队建设规划、计划与年度军费预算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统一组织,并建立一整套规范的实施程序和规则,确保军费分配与事业建设任务有机结合,确保军队建设各项计划任务的落实。二是归口管理制度创新。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的特征和军费管理的专业性特点,要求军费管理由统一的系统,应精简归并同类型军费管理系统,实施由一个部门统一制定并执行政策制度,统一负责军费的供应、管理和监督。三是项目评审制度创新。现代军队建设复杂性增大,尤其当前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十分繁重,对军队建设重大项目,必须由各业务领域专家组成班子,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以成本效益分析为主要内容,按科学的程序,严格审查、评估每一个预算项目,确保军事经济效益的最优。四是供应标准制度创新。要坚持维持性经费实行标准化供应的思路,应根据全军部队担负的任务、驻地自然经济条件、物价波动幅度等因素的差异,调整现行经费供应标准体系,优化经费供应标准结构,规范经费供应管理办法,逐步推进和扩大维持性经费标准经供应范围,最终建立起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不同物价水平的结构优化、标准合理、操作简便的经费供应标准化体系。五是采购制度创新。可借鉴国家实行政府采购的办法,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业务部门提出采购计划需求,财务部门负责汇总审核和划拨经费,物资采购部门负责订货采购的具体运作,审计部门负责监督的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制约的采购机制。明确划分事业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的职责,合理界定实行集中采购的范围,规范采购的运行程序,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从而全面提高采购效益。

五、伴随体制编制的调整,削减非军事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