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世界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下简称当代)课程教学中,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寻求好的教学改革方式方法,始终紧盯创新理论发展,紧盯学员特点变化,紧盯教学改革前沿。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教研室多年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经验,对本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探析。
一、梳理整合难易点,实现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改革创新
正确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精心梳理整合各个章节间的理论脉络。将每章的内容分解为“知识点的识记模块”,“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和“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在讲每一章前,将每一模块下的内容要点先交代清楚,然后按模块来进行讲解。精心设计每一模块的内容取舍和教学方法,如“知识点的识记模块”应为本章重要的事件、外交战略名称、国际组织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教员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涉及本章的最基本理论、观点、一国外交战略的内容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员讲授和学员讨论、分析相结合;“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主要涉及本章重大事件、人物的背景资料,以及与本章内容相联系的最新国际热点信息资料,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员应引导启发学员自己去搜集,拿到课堂讨论,最后教师再总结深化。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当代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学员中学偏重理科知识的学习,对于政治和历史知识掌握不是很扎实,对于国际关系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的现状,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积极探索完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有以下教学方式的实践可以作为参考:
1.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引导学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员在亲自参与中感受本门课程的时代性。教员以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为材料提供讨论主题,比如,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是单极化还是多极化?美国为什么发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等。然后指导学员课后找资料,并作好准备,写成小论文或发言材料,按照观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各抒己见,交流思想。最后由教员在学员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学员对于讨论课还是比较欢迎的,因为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员的思考能力,提高学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把生动鲜活的事例带入课堂,把理论和实际、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一是在讲授每个章节时,把有些重点问题作为案例来讲解,或在讲解某个原理或理论时引用实际案例来帮助教学。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主义”等重大知识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重要性,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二是在讲授之前,选择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交给学员,让学员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对具体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撰写分析报告,由教员进行评分。事实证明,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加深学员对重大问题的理解,也受到学员的欢迎。
3.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是思想理论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我们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好社会实践的主题,组织好实践教学,认真指导学员写社会实践报告,并制定了相关的考核、评分的方式与标准。通过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员设计、动手能力;通过撰写学习体会论文、发表对于重大国际热点问题的看法等活动,培养学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破除传统观念,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的考试理念主要是检测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员能力的考查,这种考试扼杀了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讲授当代课的目的是通过教员、学员的双边互动,使学员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养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从各个考试模式入手。创新考试制度,具体分析各章节的具体特征,寻找出适合的考试方式方法,加强阶段性抽查和小考这种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及时给师生双方提供教学效果信息;变革考试形式,初步构建起了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试为辅,增加社会实践报告的科学考试模式,期末考试考查学员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平时抽测以主观题为主,以小组辩论、热点问题研究、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完成;变革计分形式,理论成绩的综合评价,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实践课考评,为全面反映学员的创新意识、动脑动手能力和治学态度,将学员的实践成绩分成三部分:课堂表现、参与讨论、读书报告成绩、体会文章等考核成绩,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40%~50%。使学员不再为分数而学习,而是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而学习。
(一)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拉近了各个地区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便利、频繁、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开拓彼此的视野,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让自己以一个全新的、与时俱进的面貌去走入、去面对未来的社会环境,而且拓宽了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他们能够快速、便捷接收到更多的就业信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把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融入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在使课堂氛围活泼、有趣的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使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做好就业计划和就业选择,避免毕业踏入社会时的迷茫。
目前,很多高校的领导都很有前瞻性,意识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都开始对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加强研究和分析并把其带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在当代我国经济结构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改变了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开始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扬弃,注重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下,高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更重要,高校的这一教育模式适应了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它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必修课,对高校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不断提高就业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我国经济结构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既可以让同学们以不同的方式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又可以更新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同学们的学习作用、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水平。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了教学资源。的确,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使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增加了高校学生就业的难度,但是,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可以使同学们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充电。同学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二是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目前,社会越来越注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看重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加强对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经济结构改变和信息化大背景下,大量的就业信息对高校学生蜂拥而来,教师是不可能把全部的就业信息都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的,所以高校学生就要独立地在大量复杂的就业信息中查询、选择、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在这个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加快高校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速度。
二、 当代中国经济结构下提升高校就业率的措施
(一)提高对当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认识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他们对自身以及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从而缩短他们从学生身份向白领身份转变过程的阵痛。在进行就业教育时,有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研究和分析,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清楚地了解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向着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发展。在进行我国经济结构的分析时,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对经济结构加以细分,使每个专业的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就业形势,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的指向性。
(二)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最新、最好的就业信息
在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不但同学们要努力、积极的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教师更要在了解经济结构的同时,提高对其研究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经济结构的改变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把分析的结果和总结的内容与就业指导书本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提高就业管理水平,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
(三)加强对就业平台的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都积极地寻找与各大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这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目标,对符合工作要求的高校学生进行试用,试用期满时,合格的学生可以留下继续工作。这种方式不但为合作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还有效的解决了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同时,建立专业化的就业信息管理体系。以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为指导及时对各种就业信息进行更新,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相对应的就业信息,并上传一些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的就业教育视频或资料,增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机会,也可以为高校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就业讨论群,以方便学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及时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态,在为他们提供指导的同时,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以后的就业指导教育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为同学们提供质量更高的就业指导课程。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大众文化;媒介传播形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视觉传达设计在当代媒介传播形态中的发展路径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1日
一、视觉设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首先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看,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而今日之“大众”是作为社会消费、娱乐主体的意义被使用的,故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又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它是与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按照市场规律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图形设计和丰富的内涵,其涉及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大众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的过程。
首先,从二者服务的对象和流行的范围来看。我们知道,大众文化是兴起于大众、流行于大众,由大众自己积极参与创造,又反过来服务于大众的文化形态。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视觉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对话和互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传达者(客户和设计师)通过图像向社会大众发送各类商品的、经济的、文化的、娱乐的信息,并引起受传者互动和反馈的一种活动方式。
其次,从二者的发展进程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都与现代都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以现代高科技的电子传播媒介为依托,是现代科技水平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
再次,从二者的属性来看。大众文化和视觉传达设计一样都是一种可被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消费文化形态。”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完全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和性格,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而大众文化也正是视觉传达设计所宣扬、传播的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根本文化属性。
二、视觉设计中广告消费文化的繁荣
媒介的广泛性和大众化使商业者看到了商机,商者开始利用媒体广告,在视觉设计上吸引大众的目光。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购买一件商品,一定是于人有用的,而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的需求奠定了其效用的基础。但是,从现代观念来看,人的需求其实是逐步养成的。现代人的消费行为本身在不断发明着、制造着以及培养着他们自身的需求,特别是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消费本身是一个构筑意义的过程,它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内化,是文化的生成、发展、固化的过程。
广告主总是在探究消费大众心中那深层次的欲望和潜意识的需求,并使其所制造的广告形象与这种欲望和需求相吻合,从而为大众制定一种理想生活的标准和范式,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虚拟的现实,让人们错误地以为只要拥有了那些被鼓吹的商品或形象,人们就能得到一种特殊的、富有精神内容的有价值的东西,直接的欲望和深层的无意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并由此而获得一个崭新的世界。
广告不断制造人们的匮乏感和不平衡心理,人们只有通过购买才能得以消解心理的缺失。广告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消费选择的理由,消费者也为自己接受广告制造出各种借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只不过是一种意义双关的哄骗。”
然而,商业广告的意义并非是完全消极的,人们面对广告时也并非完全被动的,它在为人们编造一个虚拟现实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奋斗目标,为这个社会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其意义并非完全是庸俗的,同时也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广告借助形象符号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商业的、文化的奇迹,它通过广告形象统辖人类,使原来高雅的事物大众化了,又使原来大众化的事物高雅化了……形象的传播繁荣了广告文化,也进一步活跃了消费文化。”
三、审美文化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审美文化是指大众在满足基本情况的条件下,对美的更高的追求。伴随着大众文化的要求,审美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掀起了,日益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和普通大众共同关注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所谓审美文化的兴盛,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两方面。前者指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的“艺术化”问题,人们努力营造一种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后者主要指审美已经从传统的理论思辨和纯文艺领域急剧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二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作为新型媒介和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产物和制造符号商品的主要来源之一,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便与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对风格化、审美化、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促进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视觉传达设计者总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思,不断创作出新颖的、独特的设计作品;另一方面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兴起与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人们对风格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同于以往的精英知识分子,现代的设计者、广告人等已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新媒介人”和“新型知识分子”。大多数的设计者和广告人的设计和创意一般来自生活,所以他们热衷于生活方式的创造。在打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引导大众进行美化时间的领头者,创建时尚的主导者。
视觉文化在现在社会发展中与社会消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视觉形象不仅颠倒了各种文化的原则的和审美标准,而且具有全民性。现代文化中,形象的生产和消费者本身有着不同的指向和作用。视觉文化有着文化削平功能、民主功能、经济功能,民主化使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形象消费,但是形象本身在阶级社会中创造了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于是带动了一切群体追求形象消费,以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和优越体验。形象在消费社会中有着霸权主义,所以也有与之相反的形象存在。当然,形象有着独特的经济价值,它可以创造出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尤其是当我国顺利加入WTO以后,世界各国的企业机构、商业产品等纷纷涌入国内。打开国门,使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接触到了全新的事物,但同时也使国内业界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要想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快更新地发展,就应该克服自身限度,最大可能地参与全球化,以实现跨国的交流与共享。但更为关键的是,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上,才能实现广泛的高质量的文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反倒越容易成为世界的。兼有文化传播责任的视觉设计者应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胸襟和胆略去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本土化是其必然之路,如果一味地追求国际化、全球化,为迎合大众口味而丢掉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精髓,最后只能是毫无特色和意义的随波逐流。就如我国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所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可见,民族的特性影响着视觉设计,因此视觉设计应当在遵循国际化的基础上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使设计立足于国内、流行于全球。
五、视觉设计文化的媒介传播
所谓媒介文化,指的就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媒介不但广泛地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且使得人们越来越处于一种依赖媒介的情景之中。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通过对人类传播方式历史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从面对面的口传文化转向印刷文化,而报业作为最早的印刷文化,成为了最早的传播媒介,并以迅猛的速度发展,造就了媒介文化。然后,媒介便以一种“遥控”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完全由符号所构筑的世界,而这些符号正是由各类媒介所宣扬、所营造的,在这个由媒介符号所编织的社会中,形象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组成元素和表征类型。正如美国哲学家凯尔纳所说:“一种媒介文化已经出现,在这种文化中,形象、声音和景观有助于生产出日常生活的构架,它支配着闲暇时间,塑造着种种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提供了人们构造自己身份的种种素材……媒介文化是一种形象的文化,但它往往利用视觉和听觉,像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音乐盒卡通画等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么突出视觉,要么突出听觉,或是将两者混合起来,以广泛地作用于各种情绪、感情和观念。”
现代视觉设计的理念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传播形式经历了从原始的视、听媒介到古代的纸媒介,再到近现代的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深刻变换和革命。期间,人类的文化亦在不断地经历着创新和扩展,直到今天,图像文化、音像文化乃至多媒体文化已逐步代替了图书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报刊业的前进、新闻产业的发展、广告产业的繁荣、电子图书和报刊的相继问世,当今的文化领土正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姿态。
现在世界是透明的世界,媒体像一面镜子一样监视着社会,而媒体中的视觉设计像是五颜六色的水笔,给媒体发展涂上美丽的颜色,使读者赏心悦目,让我国的传媒事业光彩夺目。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 高校 创新 政治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显然需要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进行深入改革,重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以便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本文认为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创造乐学环境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杜威曾说,科学家的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应该怎么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式接受这堂课的内容”。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这种心理就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使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高度“智能化”,转化为极具弹性和张力的“认识工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对最新信息的掌握已基本和教师同步,过去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部分“权威”优势已不复存在。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找依据,而且要联系当今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最新变化,针对学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讲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比如,作者在讲授“用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提问“1972年2月,是为什么而来”?这个案例学生很熟悉,马上就有学生回答“破冰之旅”、“和中国搞好关系,一起抗衡苏联”等等,然而尼克松的回答是他为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来。当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又及时补充“国家利益论”这一理论知识点。国家利益按内容可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千百年来,国家安全利益一直主要是国家和不受侵犯和威胁。举例:像过去中国存在的“外国租界”及“有海无关”等就使中国受到侵犯、侵蚀,它意味着部分领土之上的国家的丧失,因而中国人民不能接受。接着,作者再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外交实践中较难处理的是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我国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同时,国家受到的约束和限制也越来越多”,并举例:国家征税本来是一国经济的体现与核心,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必须要减免关税和开放市场,这就是对国家的一种制约。只是这种制约是有限度的,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代价。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启发式授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诱导和培养。
二、调动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美国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终身所需的知识,因此,教给学生一种基本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应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并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容器,才能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才能谈得上对知识的创新。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网络中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产生联想,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同时结合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实验法、练习法为基础,同时采用讨论、启发、“小老师”讲课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逐步养成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巧设问题,善设疑点,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提供参与的思维空间,最终为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奠定人格基础。
例如,在学习“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这一知识点前,先请三个学生上台分别扮演理发师、洗衣工、擦鞋匠,模拟一些劳动情景,假设每个学生都是“经济人”,请他们做到“利益最大化”。三个学生积极劳动,互相服务,都分别享受了理发、洗衣、擦鞋的服务,每个人都清洁了自己(获取了福利)且又都赚取了经济利益,达到了双赢,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接着补充“专业化与贸易”这一理论知识点,通过“农民和牧牛人的故事”阐述了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使同学们加深理解“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是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同时又通过实例提醒同学,发展中国家不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必须保持自己的核心创造能力。因为,“比较优势”不能换来“高科技产品”。接着可以提出问题:美国把“购买美国货”塞进了经济刺激计划,谁会受益?由于表演案例在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对“专业化与贸易”的理解,学生们多数认为美国此举不是21世纪能够挽救工作岗位的爱国主义哲学,而是一种既过时又代价昂贵的愚蠢行为。还有学生认为,从美国的角度看: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将使美国的企业丧失创新及降低成本的动力。另一方面,“购买美国货”将创造的工作岗位可能是700个,但其做法很可能会衍生出“购买欧洲货”和“购买韩国货”,这样它将使美国减少70000个工作岗位。美国的出口产业将因此崩溃,同时还将削弱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应对危机领导者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学生们充分认识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战略形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使命意识。
由此看来,教师要善于创造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把学生绕着老师转变为老师绕着学生转。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地组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会得以促进,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三、科学评价,确立多元的教学评价观
教学评价观是教育改革的导向,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宽松、自由、充满激励和方向明确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科学的评价方式对这一教学行为的创设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分数为唯一目标,重知识和智育,导致教学行为以传授知识为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教学评价观必须改变,要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变为弹性、多元的模式。
首先,变只关注教员表现评价为关注学生表现评价。一般的课堂教学评价总是着眼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板书作业的设计等等,只关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现,尚未关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必须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发展评价。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扩大评价领域,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心智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模式。比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要多设计灵活答案的试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与众不同的回答问题,并对有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
再次,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自我评价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学生被动评价形式,建立既来自教师又来自自我的新评价制度,以增加评价的丰富度。最后,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学发展的评价体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开卷和闭卷结合、口试和笔试结合、课堂讨论和写小论文结合,“小教员”讲课和学生评分结合等多种方式考核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同时及时开展评价信息的双向交流,周期性对教学方案执行的情况、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发挥好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形成教学不断革新的机制。
例如,根据军校学员的特点,作者把“当代世界军事及其特征”、“新军革及其影响”、“美国、俄罗斯、北约、日本和印度的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培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等内容分别布置给八组学生,每组学生再推选代表上讲台当“小老师”,同时组织学生评委给出评价并打分,根据综合评分计入期末总成绩。学员们积极性很高,既过了把“教师瘾”,也让讲台下面的学生体会到由这些“小老师”讲课的优缺点。这样做既可以使教师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也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使其更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从而达到能力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所以,不仅是教师使学生成才,学生也能促使教师进步。
通过对“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的自主学习,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军革趋势和发展规律和增强推进中国特色军革的自觉性,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忠诚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总之,以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思想政治教员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素质全面、具有世界眼光的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