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风险与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29-02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医院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相关安全事件,是现代临床护理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复杂多变等特点,是一个高风险的临床科室,对于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并且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强化对于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
1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 由于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治疗环境特殊,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多数患者处于浅昏迷或躁动状态,护理人员如果不能树立较强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极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甚至造成患者在急救中死亡,这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
1.2 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救护中,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多需要置入气管插管、尿管、胃管、中心静脉置管等配合治疗,如果镇静与麻醉处理措施不当,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意识模糊等现象,护理人员不能加以有效的约束,极易造成患者自行拔管现象的出现,其后果是较为严重的。
1.3 重症监护室中使用的医疗设备、仪器较多,需要特殊救护的患者数量也比较多,多数患者在面临陌生的环境与设施时,有可能产生强烈的不适感,部分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孤独的感觉,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安全意识教育,可能会激发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这也是常见的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之一。
1.4 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重症监护室的病房环境相对封闭,侵入性操作较多,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无菌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但是从国内医院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现状而言,虽然多数医院都制定了严格的护理工作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规范流程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在急救中执行相关制度具有一定的难度,致使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率居高不下,不但严重影响了救治效果,而且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在纠纷中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2]。
2 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
2.1 完善各种护理风险管理制度:通通过多年的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研究与实践,本院在护理风险的管理工作中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毒麻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危重患者转运制度、查房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等,以制度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同时,本院规范了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相关操作流程,例如:在患者转出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认真进行记录,以便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护理人员可以提供相关证据,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权益。
2.2 规范各种文书的准确、及时记录: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以后,强调了护理文书所具有的法律效能,所以,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注重各种文书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与客观性。本院现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办公,重症监护室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的采集也应用了专业的设备,有利于护理人员随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情况,并且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在各种文书的记录中,本院还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与主治医生的交流,保证医护记录的一致性,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
2.3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呼吸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院内感染现象较为常见,护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无菌操作意识,认真做好手术室和病房的灭菌和消毒处理,对于各种医疗设备、仪器也要按照规定进行清洁处理,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3]。同时,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注重自身的防护,在操作前后必须洗手,以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危机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2.4 加强与患者沟通与交流,落实健康宣教: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服务质量,有效化解有可能出现的护患纠纷。对于情绪过于激动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应耐心进行讲解,对于他们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使得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护理人员足够的理解,更好的配合相关护理工作,以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5 加强业务训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医院应充分利用技能培训、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手段,使护理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娴熟的急救与护理技能,这是防范护理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在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中,还要注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提高,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面对护患纠纷时,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从而切实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风险的管理效果[4]。
3 总结
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中,出现护理风险的几率相对较大,如何在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前提下,切实保障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重症监护室中危重患者多,抢救几率多,急救设备、仪器操作复杂,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潜在的各类护理风险,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减少各类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余珍华,魏彩虹,等.ICU病房护理风险与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02-1603
[2] 黄秀华,陈韫琴,黄碧灵.ICU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J].淮海医药,2007,25(1):66-67
关键词: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15
银行会计管理在整个银行管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对银行而言,分析潜在风险,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是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主题。
1 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分析
银行会计管理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核算、管理和结算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的任务是确保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及时核算与组织经济业务。核算效果受到银行核算程序规范程度的影响,核算质量低会导致银行业务交易过程中银行利润下降,垂直的管理制度造成银行管理人员的自主管理机会少,只能被动的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核算任务,对银行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会计管理风险
会计管理风险通常是潜在的,主要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员的能力上。现今银行的招聘中,只注重单方面的业务,造成银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潜在风险的判断能力较差。银行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较少,在对不同网点之间的风险判断能力较差,风险集中控制效果不佳。随着银行管理制度的完善,目前更多的商业银行强调事前管理,强调对潜在风险的预防与提前处理。但由于制度上缺乏必要的保障,事前管理的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事后监督依然占据主要地位,过程简单且效果不明显。另外,随着y行业务的增加,银行的潜在风险随之而增加。对银行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银行存在业务量下滑情况。
1.3 银行会计结算业务的风险
银行会计结算主要表现为票据风险。银行在完善票据管理的同时,不法分子的科技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善于利用银行的漏洞来获取银行信息。银行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业务范围广,一旦出现手续不全等现象,就会给银行带来较大潜在风险。部分银行的自身管理人员存在资金盗用等问题,使银行结算不准确。
2 银行会计管理风险处理对策
2.1 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核算质量
数字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应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管理风险,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首先,银行应重视会计管理这一问题,采用集中化的管理手段,按照现今银行的管理模式,采用分级管理,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对会计核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提前分析,做到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客观。针对一些银行存在会计管理规范欠缺的情况,分析并制定会计管理机构人员的工作流程,采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2.2 建立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防范
针对银行管理现状,要实施现代化的管理组织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合理的银行岗位细则,按照需求进行人才招聘,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对银行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风险警惕意识。对银行会计行为和其它业务行为进行监督,实施有效的监督方案才能确保工作高效率的完成,才能落实银行风险管理方案,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完成银行会计核算、会计结算和银行管理等行为。对现代商业银行而言,市场形势多变,银行人员还要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经济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银行的商业贷款行为的实施作出准确的判断,从根本上降低银行风险。
2.3 改进业务流程,降低会计业务风险
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流程缺陷而给不法分子留下的漏洞随处可见,会计管理中的后台管理是其重要部分之一,因此,除了要加强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外,还要着重强调管理人员对于业务流程的制定。可建立集中管理平台,并且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降低银行运行成本,提高银行管理效率。为了减轻银行业务人员的压力,做到专业化,应将快进业务进行细分,并且培养专业的会计结算人才、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使业务处理得当,处理效率更高。
2.4 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
会计人员作为银行会计管理的主体,长时间接触单据、数据,应对单据潜在风险具有一定的敏锐性,合理把握会计凭证。内部控制的关键就是对员工工作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重要风险集中点的控制。发挥内部部门的直接核算作用以及监督管理人员的核查作用,确保银行会计管理部门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发挥其管理主体作用。内部风险问题目前依然是各大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他与银行管理、银行制度之间都具有极大的关系。
3 总结
现代商业银行面临大量的新业务,潜在风险大,尤其是在会计管理过程中,管理漏洞等因素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要处理银行潜在风险,银行要注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实施。如改进业务流程,降低会计业务风险、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核算质量等。日后,银行应从经济市场和银行自身出发,降低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115-03
手术室是高度紧张严谨的工作环境,医务人员需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优秀的岗位技能完成繁重细致、技术性、专业性强的医疗服务工作。但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意外事件高发等特点引起的手术室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难以避免,护理管理难度大[1]。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众多,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将有助于手术室护理的完善。因此,笔者对2011年度手术室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12年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手术室的各类手术患者7974例及各手术科室及手术室医生55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011年1~12月(2011年)3879例患者,手术包括头颈外科557例、肝胆外科663例、骨科755例、妇产科868例、肛肠科584例、其他452例。选择2012年1~12月(2012年)4095例患者,手术包括头颈外科596例、肝胆外科678例、骨科797例、妇产科896例、肛肠科634例、其他494例。
1.2调查方法
收集2011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质控的数据及原因,采用问卷对患者和医生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分析原因,将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1)人员因素,包括责任心不足、岗位技能差、心理障碍、沟通能力欠缺等;(2)用药因素,包括药品标示模糊、执行医嘱错误、药品摆放错误等;(3)设备及环境因素,包括设备维护不佳、环境或器械消毒不合格、物品摆放无序;(4)术中操作因素,包括不当、无菌操作不规范、器械或仪器使用不当、术后物品清点不到位、标本处置不当;(5)管理因素,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组织纪律性不足、团队建设欠缺。
1.3风险管理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由护理部及相关部门协助制定了对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由2012年1月起实施,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根据我院手术室具体资源和管理目标,细化规章条目,明确人员责任和设备管理。(2)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设立监督员,巡回检查各手术室环境、设备、药品及人员,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3)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评价考核;加强岗位培训和团队建设,增强责任感,定期反馈护理质量存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基本技能巩固和先进技能学习,组织团体活动增强凝聚力。(4)环境及设备管理,制度和监督的管理前提下,定期由专人进行手术室空气、仪器、器械消毒检测,保证手术室空气质量及无菌条件合格,规划手术室物品摆放,限制参观人数并对之进行管理。(5)手术配合管理,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三查七对原则、仪器管理和物品清点,根据手术方式做好护理,避免压疮发生;手术所留标本严格按规定进行留存、送检,避免接触样本、暴露于传染源。(6)心理关怀和沟通技巧培训,心理关怀主要针对手术室护士自身,合理排班和接班,避免过度疲惫和紧张,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团队成员相互进行心理疏导;沟通技巧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与患者、家属和医生有效性,避免误解造成的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医护合作。
1.4效果评价
对比2011年和2012年的手术室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质量的数据及患者和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包括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评价和医生对手术室护理评价,分为满意和不满意[2]。采用我院护理质量考核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分析风险因素,干预效果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2011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护理差错和投诉分别为279例和312例,其中人员因素是护理差错和护理投诉的主要原因,设备及环境因素、术中操作因素分别为护理差错和投诉的次要原因。见表1。
表1 2011年我院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布
2.2风险管理干预效果
2012年护理差错率、投诉率均低于2011年,护理质量得分、患者护理满意率、手术室医生满意率均高于201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见表2、3。
3讨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是导致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将2011年的113例护理差错和132例护理投诉的风险因素归纳为人员因素、用药因素、设备及环境因素、术中操作因素和管理因素等5大风险因素。风险管理是依据风险因素调查结果,通过对制度、人员、环境及设备、手术配合和心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
人员因素包括责任心不足、岗位技能差、心理障碍、沟通能力欠缺等个人素质内容;责任心是护理工作尤其是手术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的工作态度;手术室是严格的消毒环境,室内的物品、器械、仪器、药品的摆放、消毒、清点、维护和使用都是手术室护士工作内容,也是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高度的责任心是确保手术室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2-3];岗位技能则是在责任心、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但有效的培训机制,将有助于低年资护士的快速成长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整体技能提高;心理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医务人员职业态度和行为相关的重要因素,重复而繁重的工作、长时间的加班等工作特点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并可能出现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4];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和谐沟通能尽量减少由于误解导致的矛盾或矛盾激化产生的医疗纠纷引发投诉,而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的有效交流和配合则是协同顺利完成手术,避免差错的关键。在2011年度调查中,人员因素是护理差错和投诉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风险管理措施中必须强化人员的全方位管理,完善人员责任制度,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合理化排班,系统化培训,重视心理疏导及团队建设都是针对人员因素采取的措施。
设备及环境因素包括设备维护不佳、环境或器械消毒不合格、物品摆放无序等内容;手术室内包括心电监护、麻醉剂、内镜设备等多种类型的设备,都需要正确的使用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功能,设备维护不佳出现老化或导致损坏则是护理差错甚至是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手术室对环境要求严格,患者手术部位直接暴露于空气,对空气菌落有严格要求,手术器械和设备直接接触患者组织、血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载体,因此,严格消毒、无菌操作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原则[5-6];手术室物品类型繁多,摆放秩序混乱无序极易发生误取无用损害患者利益。在2011年度分析中,设备及环境因素是导致护理差错的第二大原因,是导致护理投诉的第三大原因。因此,风险管理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在制度的规范下,由专人执行定期检测监督环境及设备消毒情况并对参观人员数量进行限制,以2个及以下为宜[7],并要求严格准时手术室行为规范,合理规划每间手术室的物品摆放和保存,做到易取易放易区分。
术中操作因素所包括的内容涵盖了手术过程及术后的各项操作,任何一项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引发投诉,且影响到与医生的配合;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导致压疮,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患者不适感明显增加等[8];无菌操作是手术室操作最重要的原则,如操作不规范则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器械或仪器使用不当,反映了护理人员对所参与手术事前准备不充分、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与手术医生的配合及手术顺利进行[9];术后物品清点不到位则是发生医疗事故、纠纷的重要差错,是责任心欠缺的表现;标本处置不当,导致遗失、污染、误留、损坏,或者发生传染性样本暴露接触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等都是严重的护理差错[10-11]。2011年调查结果显示,术中操作分别是导致护理差错和投诉的第三大和第二大原因。因此,风险管理必须对手术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采取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三查七对原则避免感染及药品误用,增强责任心,对术毕前各类物品的清点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培训,杜绝任何物品遗留患者体腔的事故发生,强调做好术前准备根据手术方式选择做好护理;按不同类型手术标本保存和送检进行流程细化,提高操作的规范性。用药因素和管理因素也是导致护理差错和投诉的原因之一,但占比并不高,通过各项风险管理措施也都得到有效的管理。
2012年执行风险管理后护理差错率、投诉率均较2011年显著减低,而护理质量考核分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手术室医生满意度均明显提高。风险管理对控制手术室护理风险和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明显,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手术室医生满意度都达到了90%以上较高的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持续增加患者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灵,张婉婷. 手术室药品管理与风险防范[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73-674.
[2] 王煜娟,李怀娟. 定期强化培训对改善大型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掌握情况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87-88.
[3] 吴福丽,雷璐敏,张敏.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821-3822.
[4] 林皓洁. 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与压力因素的分析与干预措施[J]. 中国医师杂志,2012,(1):161-162.
[5] 马玉莲. 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药导刊,2012,(2):774-775.
[6] 鲁海蜃,胡丽君. 手术室应用医用瓶装气体的风险评估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41-1042.
[7] 徐玲琳,姚冬利. 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36):3422-3423.
[8] 易红. 风险管理法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520-521.
[9] 钟飞燕. 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认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2):292-293.
[10] 童丽娟,陈坚.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08-3309.
一、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评价制度
(一)提升风险管理理念。1992年的COSO报告将“控制环境”要素列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首,2004年的ERM框架则把“控制环境”进一步扩大到“内部环境”。将“控制环境”(内部环境)要素明确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就在于把公司治理看作内部控制要素所含的内容,表明内部控制首先要以体现公司治理的本质并实现其目标为起点。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内部控制正向公司治理和管理实践转变。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基本规范》仍停留在会计、审计导向上,这套规范既没有“控制环境”的内容,也没有强调风险管理的价值。应将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在理论与方法上从会计、审计的范畴中超脱出来,建设公司治理和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以满足企业的内在需求。
(二)拓展内部控制目标。美国ERM框架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四个方面,而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仅局限于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我国应拓展内部控制的目标,由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向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扩展,以调动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关注和需求。
(三)丰富内部控制责任主体。2006年2月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已将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向上扩展到治理层(董事会),向下扩展到其他员工。应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丰富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发展。
(四)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于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有关部门应加快对内部控制规范的修订,甚至重新制定。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两个层次:基本规范应是一套类似于美国COSO报告那样的概念性的制度框架,具有强制力;具体规范可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应是参照性的。有关部门应将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提到日程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外部审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提供评价依据。
二、从COSO角度完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考虑的因素
ERM详细地描述了风险管理过程的八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公司应当从以下方面说明内部环境:①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②内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③人力资源政策。从内部环境这一个要素来看,首先,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这是一个公司风险管理存在与否以及是否有效的首要因素。董事会商讨公司日常工作并监督其运行情况,而管理层则负责工作的管理来使公司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二者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未来走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内部环境问题严重的话,很可能导致公司的全面崩溃。因此,董事会和管理层首先应该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其次,合理设置内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也是内部环境里重要的一环。管理需要人员和结构,一个合理的结构是保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基础。再有,就是人员。管理是人的管理,由人来管理。这就需要合理的员工激励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来搞好内部人员的关系,协调他们一起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
(二)目标设定。即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做人要有做人的目标,一个企业也该有企业的目标。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能够使企业准确定位,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道路。管理当局应当确保所选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企业自身的最终目标,并且与企业的风险容量相符。
(三)事项识别。即必须识别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事项。一个企业若想健康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对周围的环境有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企业必须要区分风险和机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项识别。因此,企业应当说明其事项识别机制,找到事项识别的有效方法,比如SWOT分析等。
(四)风险评估。即通过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来对其加以分析,并以此作为决定如何进行管理的依据。
我们现在的公司都处在风险中,面临的风险来自方方面面。如,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信贷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等。事项识别是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风险有所认识,但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对公司未来的影响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一个进一步认识风险的过程,对接下来的风险应对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公司要运用正确严谨的评估方法,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来确保对风险的预防和及时有效的应对。公司一般采用数学方法和模型,并运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预测来评估风险及其影响。
(五)控制活动。即制定和执行政策与程序以帮助确保风险应对得以有效实施。有了风险评估和应对,就要运用评估的结果和应对的措施来指导实践,来对风险加以控制。控制活动就是建立的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在整个机构内所有级别和所有职能部门内进行。这项活动是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为控制而控制,也不能仅认为应该控制而控制。管理者必须将控制活动与控制目标相结合,控制活动是努力实现目标的一种机制。在一个企业中,具体的控制活动应当包括批准、授权、验证、核对、审核工作业绩、资产的安全性及职责分工。从这些不同方面来控制,互相牵制和弥补,可以使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能有效地实施风险应对。
(六)信息与沟通。相关的信息以确保员工履行其职责的方式和时机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随着人们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增加,信息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不准确的信息会导致风险不被确认或错误的评估,以及低劣的管理决策。为提高数据信息质量,每一组织必须建立企业级的数据管理项目,包括相关信息的获取、维护和分发。提高信息质量的困难很多,包括职能部门的需求矛盾、系统限制,都会阻碍信息的获取与有效使用。要迎接这些挑战,管理层必须在数据的整合方面制定清晰的战略计划,明确职责并定期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估。而沟通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有效的沟通应包括: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企业的目标;企业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度;每个员工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所有员工,特别是负责经营或财务管理职责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得到公司最高管理层的明确指令:严肃认真地对待企业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账务管理;风险成因;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前言
现今市场竞争状况越发激烈,为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对其内部的账务工作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增强账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企业账务管理风险成因
1.账务管理内部结构存在弊端
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人员而言,为了获取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推动整个企业的良好发展,对企业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化是十分合理的事情。但是为了达成这一发展目标,进行大量的资金借贷活动则是缺乏科学性的。资金借贷活动的大量进行极易使得企业在其发展中背负过多的债务,逐渐走入到一个债款连连的境地中。与此同时还会使得企业财务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资本内部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弊端,给账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风险威胁。
2.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资金在进行投入决策时,其最终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将会对是否存在账务工作风险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当前,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未真正进入到相关市场中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也未对诸多存在的风险因素实行充分考量,并没有将国家所制定的调控政策纳入至投资决策工作中。拍脑门式的投资决策使得投资失败的情况在企业发展中常有发生。企业不仅无法获取到预期的经济收益,投资的本金也无法完全收回,身上所背负的债务逐渐增多无法一次性还清。之后企业在进行重复融资工作,账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逐渐增加。如某家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在IT主导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之下便将投资的重点放置在了房地产、营养品等行业之上。各个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偏低,且彼此之间存在的距离较大。投入资金较为有限,在最终的投资中,整个投入资金的分布较为分散,极不利于成本的回收及投资收益的获取。另外,在进行投资项目建设时,由于企业未对相关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也未将国家政策纳入至投资决策之中,使得最终的项目建成一波三折,变动不断。最终花费的投入资金量较大,却又受到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在贷款方面出现问题。因贷款限制引起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不得不将企业行业的投资资金迅速撤回,一个短期投资活动逐渐变为固定资产,企业在账务管理方面出现危机,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到影响。
3.账务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大部分的企业在实行账务管理工作时都忽略了相关监督机制建立的问题[1]。而有小部分企业虽然已进行了账务监督机制的建立工作,但却未能将其贯彻落实到底,使其始终处于一个空置的状态下,无法将自身的作用进行最大化的发挥。虽然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审计部门能够对其账务状况实行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企业的收益提供保障。但当前审计机构在其运用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监管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有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权责始终无法准确辨别,致使审计监管工作始终流于表面。审计工作人员对于相关法规未真正熟悉掌握,监管作用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二、企业账务管理控制对策
1.完善内控手段及工具
企业账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范围为事前、事中及事后等三方面。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内控工作时,会将重点放置在事中及事后,对于事前控制的关注度较低。所以,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应将重点放置在事前控制上,将其作为根本的依据前提进行相关预防措施的科学制定,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企业内控工作的科学有效性。为了将事前账务管理控制的科学有效性进一步的发挥到底应从会计系统、预算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考量,将企业账务内控手段方式进一步的健全完善。
2.提升决策水平,优化投资结构
为了对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账务风险进一步的科学规避,应着重关注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可以适当运用问卷调查、相邻指标比较等方法进一步的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决策体系。尽可能地将决策失误损失降到最低。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应在事先进行相应的核算工作,确保预算结果的准确。与此同时,还需积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得企业内部各部门均能够对最终制定的预算结果进行掌握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在项目投资工作中,还需对其资金结构实行必要的整合优化操作。将债务与权益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促使其逐渐走向平衡。第一,需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所投资行业市场具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充分考量。在项目投资中,尽可能地将企业负债减少。在经济膨胀的状况之下尽可能地增进融资活动,将财务杠杆功能进行最大化的应用。第二,科学处理流动及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流动型的资产领域进行短期负债的应用,将一些中长期的负债运用于固定资产中。将债务的还款期限进行明确。以此尽可能地避免应还款期设定过于集中化而产生的账务偿还时间风险[2]。
3.健全完善企业账务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对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账务风险实行科学的规避,可以运用观察法、报表法等方式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对企业的实际负债表进行分析研究,对其经营中存在的账务风险进行合理预测。另外,还可通过总账预警体系的建立来对账务风险进行科学避免。企业可以进行专业会计账务人员的聘请,对自身的经营账务进行核查,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积极找寻及妥善解决。企业应着重关注账款的收支相关问题,不能将经营管理的重点甚至是全部放置在生产及销售工作上。对于各经营款项的收取也应着重关注,以此确保账目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逐步增长发展使得企业的账务管理工作进行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增多。对企业账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风险成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将其作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账务控制对策措施的制定,才能够帮助企业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