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教学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刘道玉先生今年77岁。他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随后又师从曾昭抡教授从事化学研究。“”结束后,他担任过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在恢复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制度上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1981年,他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武汉大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该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深圳”。后来,他被迫离开校长岗位,选择了“不当教育家,就当思想家”的人生道路。20多年来,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从未间断过。由于刘道玉熟悉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又能参照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所以他的研究成果总是鞭辟入里,他的批评也往往发聋振聩。
刘道玉认为,当前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大家对教育有“四个不满意”:一是学生不满意,二是教师不满意,三是家长不满意,四是用人单位不满意。这与创造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有很大关系。对此,刘道玉开出了三剂“药方”:一是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二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三是摒弃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谈到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时他分析说,教育包括“教”和“育”两个方面:“教”是“上施下效”的意思,“育”是“培养成长”的意思。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前者以被动接受为主,后者有很大的主动成分。因此,教育就是一个由被动变主动、最终完全摆脱被动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学校只强调“教”而不重视“育”,那就只能培养出人云亦云、上行下效、毫无创造能力的庸人。古代的科举考试与当代的应试教育,都是这样的教育模式。
刘道玉指出,这种教育模式有一个源头,那就是“塑造”的理念。所谓“塑造”,“就是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模具中,然后出来的就是流水线上规格相同的批量产品”。他认为,如果“国家教育部门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塑造大学”,就会导致“千校一面”;如果“各个大学又按照统一的要求塑造学生”,就会导致“万人一格”;如果“学生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塑造子女,要求他们‘成龙’‘成凤’”,就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理想”……总而言之,“塑造这个理念已经渗透到一切领域,成了教育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丧失了创造性”。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理念的源头则是“成长(growing)”。“所谓成长,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条件下,任其自由生长,由幼小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在英语中,‘grow’一词包含有生长、发育、增长、长大、逐步变成等意思,它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西方国家自由教育的理念。”
刘道玉的说法与我国老一代学者的看法如出一辙。已故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丰子恺先生也曾画过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有一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非常认真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旁边摆着一个个从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叶圣陶看到这幅漫画后曾感慨地说:“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就肯定是无疑的。”现在看来,如今的应试教育与制造泥人没有什么两样。
刘道玉还说:“成长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贯穿于从幼儿到研究生的教育全过程中。在西方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明的,是顺应自然发展的,他们几乎从不干预幼儿的兴趣,更不会强迫孩子应当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他们倒是十分重视对孩子自身的锻炼,要孩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到了中学和大学,学生选择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什么时候毕业、从事什么职业,都由学生自己作出决定,没有什么人可以干预他们的自由选择。”为此,他提出以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为内容的创造教育模式,希望为中国的教育找到一条出路。
此外,这套书系还就教育的其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讨论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也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创造:一流大学之魂》书摘――
论大学精神的重建
怎样才能重建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反映时代精神的大学精神呢?首先,要认真地学习、研究教育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精神的建设。其次,必须选拔具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当校长,由他们设计与培育大学精神。最后,必须锐意进行教育改革,新的大学精神绝不能闭门造车,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总之,中国大学精神的重建,虽然不是深奥莫测的,但也不能一蹴而就。大学精神的重建,必须在有创新思想校长的领导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经过持久的努力,这样才可以形成体现我国各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只有当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涌现出一批大无畏的教育改革实验者,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在这种改革实践中形成我国各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
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
大学校长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并不是一般学者可以企及的。一名大学校长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如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富有理想与激情、革新与开拓精神,儒雅的风度,亲民的民主作风,较强的决策与管理能力等。虽然这些条件是必须的,但最核心的一条是他必须是教育家,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教育家的校长。对于这一点,我国在选拔大学校长时是常常忽视的,而看重的是他们的职衔和研究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大学校长出身理工科的居多的原因。
严峻的教育形势呼唤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这是振兴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带有战略性的任务,且不可等闲视之。当然,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的任务,唯有制定开明的政策,营造民主、自由的环境,提供教育改革实验良好的条件,经过持久的努力,才能形成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家型的大学校长队伍!
中国高校怎样进行功能定位
大学功能定位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既不能由长官意志拍脑袋确定,也不能允许学校靠搞关系去争取。首先,要确定我国大学定位的原则。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大学现实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定位应当遵循五项原则:实事求是、多功能化、全国一盘棋、独立创新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次,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中国高等学校系统结构模式。从类型来看,我国高等学校应该分为五类:一是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肩负着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以提高为主。二是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肩负着出人才和出成果的双重任务。三是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就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只能授予学士学位。四是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三年,主要培养应用型和职业型的人才。五是民办职业教育学院,这类大学以培养职业型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从结构体系来看,我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应该是金字塔模式,也就是一种基础大而尖端小的结构。最后,关于大学功能定位的权威性问题。美国大学的定位、分类、认证、排名次等工作,都是由独立的非政府民间学术机构来开展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我国虽然也有一些民间的评估机构,但是商业习气太重,可信度较差。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由教育部组成一个专门的专家组,提出高等学校定位的原则、分类方法、结构模式和大学分类的名单,经过论证后交由国家立法机构审订,然后颁布《中国高等学校功能定位与分类法案》。各大学只能按法案行事,不得违反法案自行其是。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功能定位的问题,既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各大学的类型与功能,又要大力整顿浮夸的风气。相比较而言,制定硬性的大学功能定位规定只是治标,而从思想上端正学风才是治本。因此,只有真正地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才能自觉地按照本校的功能定位,把自己的大学办成有特色的和高水平的大学。
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
现在,中国需要的是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而不是小敲小打式的改良。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呢?什么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本源呢?我认为,本源就是“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要改革就要从教育部简政放权开始,彻底转变教育部领导部门的职能。要坚决给大学松绑,消除或减少“婆婆”的干预,赋予大学足够的独立自主办学的权力。实际上,教育工作和经济工作一样,管得越少搞得越好,统得越死越没有活力。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机制
关键词: ESP教学 现状剖析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缩写为ESP),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科技英语、法律英语、财经英语、工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它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其重要性已日渐凸显。外语界专家认为:“将来的英语教学会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刘润清);“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刘法公)。然而,要让ESP教学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每一门ESP课程做起,认真研究ESP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经验,找出对策。
一、国内ESP研究教学现状
和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相比,国内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起步晚了近20年。进人21世纪,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直线上升,而探讨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有效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数量也开始激增。不仅发表的研究文章数量较以前有了激增,国内ESP的研究领域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多元:有评介ESP最新发展的(严明等,2007);有分析ESP性质、范畴的(秦秀白,2003),有讨论ESP与大学英语关系的(蔡基刚),有专门研究ESP教学方法的(曾文雄,2002),有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的(刘慧高)。
秦秀白(2003)教授就认为,我国高校的ESP教学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未进入成熟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未解决好专门用途英语(ESP)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问题;(2)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和教学原则理解不一;(3)对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ESP教学的评价和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二、国内ESP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ESP认识不统一,不重视。
国内部分高等院校认为ESP课程教学可有可无,因而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分计算、考试成绩诸方面不甚重视。这些学校只抓基础英语教学(EGP)和四、六级考试(CET),甚至把四、六级证书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学生的毕业证书挂钩,给教师、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师生根本无暇顾及ESP教学。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就彻底地放松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没通过的同学要么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要么埋头做四、六级考试模拟试卷,一门心思地准备下一次考试。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相对不足。
1999年推出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专业英语(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5—7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8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从而确保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但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安排ESP的教学活动。开设专业英语课的系部,每周课时为2学时,但往往只安排一个学期的课,总共累计也未超过40个学时,距大纲所规定教学时数应不少于100个学时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所在的学校及周边几所高校均是如此。
3.ESP教材使用混乱,质量不高。
教材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国内ESP教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至今,尚无统一的ESP规划教材。各高校在ESP教材的选取上大都各自为政,有原版引进的,也有自编或联合编写的。这种教材没有练习,缺乏明晰的教学目标,课文之间缺少连贯性,学生使用这种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4.ESP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大多采用的是“语法一翻译”教学法,以教师在台上讲解课文为主,分析专门用途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比较单词或短语的用法,再逐句翻译成汉语。任课教师确实很卖力,也很累,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实现。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可以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均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应用。这种惯性思维和教法对学生帮助甚微,也对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模式和教学评估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5.ESP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师大多属于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或“英语和文学相结合”的人才,其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胜任《大纲》一、二类课程不成问题,但大多数并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但ESP课程的实践性很高,针对性极强;若教师仅仅是科班出身,仅有理论和所谓的科研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双师型”背景。目前,85%的ESP授课者都是在原有的框架内任课的教师。进行ESP相关课程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专业知识方面的先天不足并不能通过简短的专业培训而消除。因为新课程已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内容及难度,具有了时效性、背景知识、教学方法、实践经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等诸多因素,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普通英语教师的质量本来已状况堪忧,加上较少或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及教育政策上重科研、轻实践的导向,很多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
6.教学评估的缺失。
学科评估体系的建立的目的在于:证实该课程教育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反思教学效果及人才对社会的实用价值。遗憾的是,目前的ESP教学评估系统,在教材、师资、结果三个方面都有很多盲点。教育部组织的对各院校的教学评估注重的也多是各种量化和程式化了的形式、数据、项目数、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等等,而对于ESP类的课程、教材、发展方向、成果等,迄今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各学校及校际也没有建立专家评审/评估机制或组织,对ESP课程建设资质、教材、师资、目标、结果和社会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估,缺少横向的、权威的学术认同。学院想开什么课程就开什么课程。
三、出路与对策
要解决目前ESP教学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规范教学资源、资质。
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最高权力机构,应全面行使政府部门崇高而又神圣的职能,严厉整顿教育市场。在不具备ESP教学条件和资源的情况下,不允许各类学校在招生广告中滥用一些热门专业进行名不符实的欺骗行为或自行其是设定有关学科发展方向、开设ESP商务类、师范类、法律类等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具备相关资质鉴定,它包括学生生源、师资学历、经验、职称、数量、实施教材、教学硬件条件、网络多媒体等内在条件;还包括有无学位授予权和省、市等级考试认证资格等外部条件。
2.建立评估认证机制。
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良好完备的制度,尽快建立相关社会学科/专业学科资质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会应由社会力量、专业学术团体、民间组织、知名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和机构组成,科学制定学科标准,评审教材,构建和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套质量监控、评估制度。它可以对学习相关方向课程的毕业生进行一年一度的自由性、开放性的考核和认证,即任何人都可申报参加考试。目前,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口译资格证书等都是由社会力量认同相关资质最好的范例,只是这种范例现在还太少。
3.大力推广双学位制。
这一点,目前的部属重点大学做得较好。拿双学位很难,正因为如此,它才可以抑制ESP的滥用。现在还有一种极其肤浅而又有害的观念,就是认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了几门商务类的相关课程或法律、金融类课程,法律专业或贸易类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教材上课,毕业后,搞贸易的就能直接用英语参加商贸谈判,当律师的就能用英语出庭辩护。这样的想法太过简单,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任何一门专业,从学习到应用,从认识到熟练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学中急功近利的投机行为必须及时制止。
4.强化ESP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送出去——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派年纪轻,外语基础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老师去国内或国外的ESP教学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二是请进来——定期邀请国内外的ESP专家学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和培训;三是推广校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同外语教师的合作尤为重要。这一点,在国外,尤其是英国已有很多收效显著的实践,我们可以积极借鉴。
5.加快ESP教材的开发编写。
从2002年开始推出的由陈教授和陈建平教授任总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系列教材”,是国内第一套全国性的、面向英语专业的、比较系统的教材。今后,还需进一步组织、论证和编辑出版此类权威的、国家级别的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材。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可以采取国际通行的方式运作,即通过招标、竞标、立项完成,也可以在精选的基础上从国外引进适合我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原版ESP教材。
四、结语
尽管目前国内高校ESP课程建设中问题多多,但令人欣慰的是专家学者都已认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认真做好以上5项工作,国内高校差强人意的ESP教学现状一定能得以改善,从而达到其设置的目的,实现其设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阮红缨.我国ESP的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王恒.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4).
[4]刘慧莉.试谈ESP的课程设计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5]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仁[J].外语教学和研究,1996(2).
[6]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关键词]数据分析;大数据;智慧校园;决策支持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现状与趋势
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思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又一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阶段之后,“智慧校园”将是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最重要的发展思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迅猛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是指数据结构比较复杂、数据规模大的数据集合。其数据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数据管理工具可以承受的处理时间以及数据处理及存储管理能力。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及数据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为高校决策分析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基于大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系统。
1.2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综述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基于大数据开展的高校校园数据分析与应用逐步受到重视。对大数据的定义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维基百科对大数据(Bigdata)的定义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加特纳(Gartner)于2012年修改了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大量、高速、多变的信息资产,它需要新型的处理方式去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力与优化处理。而在高校学生数据的分析应用方面,国内外高校均有开展相关的研究。纽约州波基普西市玛丽斯特学院(MaristCollege)与商业数据分析公司Pentaho合作发起开源学术分析计划,旨在一门新课程开始的两周内预测哪些学生可能会无法顺利完成课程,它基于商业分析平台开发了一个分析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线上阅读材料、论坛发言、完成作业时长等数据信息,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干预帮助问题学生,从而提升毕业率。上海财经大学基于校园信息化数据基础,开发了校务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人才培养、内部管理、科学研究和师生服务等方面开展决策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利用校园信息化基础数据,开展了校车人数与载客分布分析,提升了校车使用率;利用一卡通数据开展了贫困生的特征确定、潜在贫困生分析、后续跟踪验证,有效提升了帮困扶贫的工作效率。
2需求分析
结合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海量的数据积累,建立“智慧校园”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此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从而在大数据中获取数据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有效提升校园管理的决策效率,提升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通过调查走访各部门,了解教师、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相关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各分院、招生办、教务处等部门对于招生、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分析。二是生活服务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图书馆、后勤等部门对于学生的消费行为即图书借阅、网络行为、资源利用等项目的分析。三是财务、人事、宣传等部门对于全校的资产、师资力量、宣传效果等项目的分析。四是研究发展部门对于全校科研项目与成果完成情况的分析(见图1)。
3系统方案设计
3.1框架设计
结合需求情况,开展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初步将系统分为三大板块,包括数据监测、决策支持和查询定制(见图2)。
3.2系统方案
系统总体架构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引擎、数据挖掘、数据库解决方案和交互平台。数据引擎部分将集成校园WIFI、固网、一卡通、教务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源,数据挖掘将通过分布式计算架构和数据分析平台对潜在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通过数据库建立本系统的分析数据库,最终通过PC、手机等客户端向用户进行呈现(见图3)。
3.3典型应用研究内容
3.3.1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属于高校定期必须完成的任务,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发掘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大数据运用到高校教学评估系统之中,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用性。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高校的教学部门带来非常科学的决策信息,同时让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3.2教师教学能力分析以往的教学缺乏大量数据支撑,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靠教师自我度的把握。现在,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等技术,搜集大量课堂情况信息,比如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教师课堂测试的成绩、学生课堂纪律等。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了解教师熟悉教案的程度、课堂氛围等,改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表现,从而发现课程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从而让教师能够进一步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善,提升教学质量。
3.3.3个性化课程分析个性化学习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过去的班级制教学中无法很好达到这一点,通过把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指导学习者规划学习发展方向,制订学习规划,实现个性化学习功能。通过评估个人情况,根据分析结果推荐可能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方案。首先获取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然后从已毕业学生的成绩库中找到与之成绩相似的学生信息,分析前期成绩和待选课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学生选择的课程中可能取得的成绩,最后综合权衡预测学生成绩和各门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推荐一份专业课程清单。
3.3.4学习行为分析通过一卡通门禁信息、网络信息、课程信息、在线教育系统等相关数据,可以把学生到课堂时间、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自习情况等学习信息记录下来,进行变量分析。当一些与学习行为有关的因素(如旷课、纪律问题、课堂表现)发生变化时,对学生提示并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系统分析,可以很好地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技术创新点
4.1大数据环境下提升数据挖掘范围
相比于传统常规环境下的数据获取渠道,大数据环境下,校园数据的获取更为广泛和准确。常规环境下的数据主要以经费收支、课程建设、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来源,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事件数据、舆情数据、一卡通、日志搜索等数据的抓取与分析,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校情。
4.2可视化技术展现数据分析结果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地呈现大数据特点,同时能够非常容易被使用者所接受,就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智慧校园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的各类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与图表展现,让用户只管了解数据分析的结果。
4.3数据质量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本项目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建模与可视化展示技术,系统存储数据主要是从校内外各种数据源中获得最原始数据,并对该部分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层,然后将数据层中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装载进入数据仓库从而形成支撑层,在支撑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构建决策层。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类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培养出来学生需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相比较而言高职类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比非营销专业更胜一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行性明显高于非营销专业学生。所以高职院校营销学生要起创业示范引领作用。
(一)创业教育利于社会的发展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鼓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一方面自主解决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一批就业;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波及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特别严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鼓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业教育利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通常本科院校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经过三至五年的历练一般会成为专业管理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过一两年历练大多数会成为合格的基层员工。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管理经验和比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其中还有些学生具备强烈的开拓意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打造学生的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创业引导
不少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创业有强烈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市场定位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明了,融资无方法,团队组建结构不科学,甚至从理念构想到产品表现路径都不甚清晰。大多数高职院校甚至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创业意识引导。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实践能力的实战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的局限性有意无意的强调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养成。往往忽视实践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此匹配的课程结构自然不尽合理。
(三)就业观念落后
家长认为学生既然选择进入高等学校,就是希望他们毕业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就职。创业在家长和学生方面难以得到响应和支持。
(四)缺乏创业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将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同时,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也将找到合适单位就业当成首选。创业之难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有区域营商环境的不理想,创业项目选择的局限性,社会融资的重重困境,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不健全等等。目前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的创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学科设置中体现专业特色
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实践训练环节及其管理。必修课程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在实践中,应开设市场调研、创业方案制定、团队项目培训、风险评估及相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要求的课程。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建立一定的创业思维和积累一定的实践经历,从而为学生构建创业方法能力。
(二)形成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探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时,要从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配备实用型又受过高学历教育的企业型教师。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营销专业整个培养环节,使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封闭链条,使学生能在产业链和相应的创业思维模式中充分研习相应课程。
(三)改革教学评估
大多数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学评估体系过分偏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实践环节,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考查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或直接忽略。特别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指导中,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评价内容结构,调整评价主体组成,将创业实践环节的实绩评价作为关键绩效指标,较大比例的增加创新和创业能力的考核权重,凸显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双创能力。邀请企业参与,赋予企业一定的评价权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学生参与企业锻造与创业能力评价的依据和参考。以其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完善各项扶持政策
当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支持政策则相对较为薄弱。从经济层面、税收减免优惠层面、创业公司的证照办理方面、技术支持方面等多种层面同步配合,帮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创业。技术难题可与企业相关项目形成对接。资金方面也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BOPPPS;移动课堂;诊断学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对学生的前期课程掌握度、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均较高,但传统教学法课时数有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BOPPPS模型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DouglasKerr提出的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型,它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在加强教学反思和师生互动方面效果良好[1]。将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课堂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2016级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2016级学生共74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2017级学生共81人为实验组,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二)实施方法。教材统一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第九版),授课教师相同,均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实验组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分为:1.B-Bridgein:通过视频病例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2.O-Learningobject: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临床病人时有什么用。3.P-Pretest:在问卷星设计线上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根据预习作业所反馈的数据再次备课,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度调整。4.P-Participatorylearning:课堂教学中,通过集体提问及个别提问,加强与学生互动;课后,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诊断学学习微信群,及时为学生答疑,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全天候课堂,增强学生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5.P-Postassessment:课后让学生完成问卷星线上课后作业,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形成性评价。6.S-Summary:课程总结,在微信群中授课部分相关的病例分析,一方面进行课程总结,明确每一章节在诊断过程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明确临床中,诊断一个疾病的基本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理论结合实践,及时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三)评价方法。教学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主观评价实验组教学方法。问卷回收率为100%。两组学生均进行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试卷题型一致,难度相同。(四)统计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学生成绩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期末成绩。经统计分析,实验组期末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笔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实验组操作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二)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的主观意见调查问卷表明:在知识点掌握、学习兴趣提升、理论结合实践、师生交流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组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见表2。
三、讨论
传统的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繁多,课时数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时间疲于讲解知识点,师生互动不够充分。(2)学生畏难,缺乏学习兴趣:以应试为目的被动学习,难以真正理解及掌握所学内容。(3)理论联系实践不足:课堂上很难有时间设计临床病例的教学场景,学生难以学以致用。(4)教师为主导,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微信和问卷星建立的移动课堂与传统课堂进行有机结合,首先,有效解决了课时不足,师生交流不足,理论结合实践不充分的问题。其次,加入移动课堂,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再次,问卷星线上作业可以自动批改,学生能及时得到成绩反馈,教师也可以减少部分工作量,将更多精力放在成绩分析、教学优化上。按照BOPPPS模型设计教学环节,从教学组织实施层面,遵循“学习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学习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1],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BOPPPS模型结合移动课堂教学法,诊断学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1)通过课前视频病例引入,问卷星预习复习作业,微信群讨论、答疑,将知识点反复巩固强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同时,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2)通过视频病例使学生感同身受,课后微信群临床病例讨论增强学生参与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加强了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课后微信群推送学科相关前沿知识,可以避免教材更新不及时所带来的弊病,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开放式接纳知识、主动求索知识的能力。(4)课前预习作业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二次备课[2],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后复习作业可以实时反馈教学效果,及时查缺补漏,进行形成性评价[3],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的期末操作考试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临床操作技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必须多动手,勤练习才能准确掌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尝试引入微格教学法[4]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训练,让学生分组互相拍摄技能训练视频,把视频置入移动课堂,让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这将是Postassessment环节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朱翔贞,高静芳,陶明,等.BOPPPS教学法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108-109.
[2]刘齐晋.二次备课: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7):218-220.
[3]高怡,郑金平,张文平,等.基于“微信-问卷星”平台的形成性评价在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