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竞争合作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企业难以靠个体的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群公司或企业以地理接近性为必要条件,依赖互动的关系来增进各自的生产效率或竞争力[1],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具有网络化特征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产业集群理论也成为学者研究热点。

笔者从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趋势发现了其新的研究视角-供应链管理,分析了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在几个方面的互补性,指出实施供应链管理对产业集群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在进行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供应链管理是产业集群研究的必然趋势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都倍受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产业集群研究主要显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一)强调“合作中的竞争” 

随着产业集群理论的深入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尝试通过培育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由于资源有限和产品的较高同质性,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是必然的,甚至相当激烈的,但他们又必须加强合作关系,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共享资源以及提高整体竞争优势。Spinosa和Quandt强调了合作的作用,认为创新群和合作网络是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缩小空间和社会不均衡的主要工具[2]。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Cooke P N,2002)教授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包含了许多合作的思想,他指出,许多企业通过相互分包或加强和大型企业的联系等方式,建立密切的生产网络,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竞争战略[3]。Stamer提出,应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4]。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思路和方法,已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产业集群的动态研究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集群网络内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随时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交换以及关系的变化。此外,也会不断有新的产业加入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退出或者消亡,表现为网络节点不断变更的动态性。

(三)从网络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

一个组织想要在竞争中保持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周围的组织互相联系,以争取更多的信息和控制优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组成互相依存和促进的网络关系。近年来,许多学者将产业集群看作一种网络组织,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Gordon和McCann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考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获取[5]。

合作、动态与网络性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征,因此产业集群的研究趋势必然需要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三、供应链与产业集群的互补性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根据之一是两者之间密切联系,具有种种互补性。

(一)横向和纵向特征的互补

随着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的降低,生产沿着技术环节的结点不断的外部化,企业群在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上分解,关联产业在空间上聚集,引起中小企业的“扎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群相当于企业群垂直分解的空间结果,具有以横向规模化的特征。供应链具有和产业集群类似的空间网络结构,但它也可以有单链式供应链的简单形式,它主要强调的是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纵向整合的特征。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横向和纵向特征互补,正好能从纵横两个方面为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了全面的分析。

(二)地域集中带来的廉价交流和信息技术提供的快速交流之间的互补

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地域集中性的本地网络,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由于地理上的接近而降低成本。供应链网络则通常是跨地域的、分散的,主要通过EDI技术和互联网等途径来实现快速信息传递。前者的低成本沟通和后者的快速响应形成有利的互补,两者的结合能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三)生产灵活性与反应灵活性的互补

Piore和Sabel认为产业集群是以生产灵活和专业化为特征的“弹性专精”的区域[6]。产业集群中生产常常采取“量体裁衣”、“量身定做”的方式,弹性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代替了刚性生产和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使得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能够实现产品的快速转换,并在短时间内调节产量。而供应链管理借助物流标准化和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将弹性反应引入生产系统,使得不同生产环节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这种反应灵活性恰是产业集群生产灵活性的互补。

(四)竞争与合作的互补

产业集群中,企业多从事相同或相近的产业,生产较高同质化的产品。因此,质量、技术、人才的竞争均较外部竞争更激烈,并且越具活力的产业集群其内部竞争越激烈,因为这些竞争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潜能的发挥。而供应链网络上同一条单链供应链的主体为网络上分工明确的技术节点,链内竞争压力较小,其内部则以合作为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链外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为链间竞争。于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主导性和供应链的合作主导性形成了有利的互补,使竞争和合作共同存在、互相转换、协调发展,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供应链管理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供应链与产业集群具有互补的作用,因而进行供应链管理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高其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缓解产业集群内的恶性竞争

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横向联系特征,内部信息传递成本低,产品相似度高,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不进行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容易产生产品同质化、无差异的倾向,从而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供应链管理的纵向整合特征恰好弥补了产业集群的这一缺点,促使产业集群的节点企业专注于其核心领域竞争力,实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并以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获取更大的规模效应。

(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的专业分工,促进产业集群企业产品的异质化,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并且对合作伙伴的筛选十分严格,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创新的步伐。因此,供应链管理带动着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

(三)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为产业集群引入了基于信息共享的敏捷反应机制,使得生产和流通中的风险和库存大大减少,降低了产业集群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使产业集群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在供应链全局协调下,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明确,整合内外部资源,增强了整个产业集群网络的核心竞争力,使产业集群在本区域乃至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得以提升。

五、供应链管理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产业集群迫切需要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协调竞争与合作关系,解决搭便车思想和效率低下问题

供应链管理注重合作, 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来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库存、提升竞争力、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特点容易导致非核心企业产生 “搭便车”的思想,降低了供应链的创新活力。产业集群强调竞争多于合作的, 容易导致集群内部企业恶性竞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低下。因此,首要的是解决竞争与合作的协调问题。

(二)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

政府部门往往在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处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系统之中,当地政府需要破除封闭思想的禁锢,为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利的平台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在制度上,应制定并贯彻实施有利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行为,鼓励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引导企业间的合作。其次,应积极建设产业集群供应链内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再次,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鼓励产业集群供应链与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导创新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协同和双赢的商业运作模式,达到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合作伙伴组成的网络链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整体。

(四)坚持系统思想的指导

系统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产业集群也具有不同成员之间相互冲突的目标的平衡,信息共享,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问题,这就需要采用系统思想的指导和系统方法的综合运用。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也就是说,需要把产业集群的各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出发,来寻求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G.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1994,12(2): 26-32.

[2] Spinosa L M, Quandt C. An IT-based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networked organizations[J].E-Business and Virtual Enterprises,2000:371-380

[3] Cooke P 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general findings and some new 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cluster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33-145

[4] Stamer M J. Clustering and the creation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ware of overly optimistic expectations[A]. Revised draft paper,2002

[5] Gordon I R, McCann P. Industrial clusters: 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J]. Urban Studies,2000,37:513-532

[6] Piore M, Sabel C. The second industrial pide: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4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随着各类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举办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各个高校里,供应链管理课程也越来越受到推崇和重视,不管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都被列为必开课程。但是对于这门新生学科,各高校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则过于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教学效率,有必要对现阶段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研究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从事研究能力。作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联系研究生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颇受学生欢迎。但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几点整改意见,以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改革,已有的研究只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现有教育水平的分析,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亦提出改良改革方法来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试验教学,教学手段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实行案例教学;改革考核手段,全方位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将最终考试成绩与平时作业进行结合考核学生;运用“图钉式”教学理念,教学时候侧重于一个点的传授,并且在此点基础上发散教学。

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角度都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而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目前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不同产生的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教学问题,则没有任何研究。现阶段,高校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而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基本和本科阶段相雷同,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弊端亦愈来愈凸显。因此,对于研究生供应链管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目前在中国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教学阶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现阶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与本科大同小异

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教材都大同小异更没有任何专门针对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因此,硕士生教学很难跳出本科生教学的思维框架,教学培养方式与本科阶段学生教育培养方式几乎相同,教学内容很难创新。

由于该课程范围宽广,而且教材基本相同,因此不管是在研究生阶段还是在本科生阶段教学,所讲授内容都较为浅显,深度不够。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接受的知识大同小异,即使深度有所加深,亦无本质区别,导致研究生教学成为摆设。

2、教学任务单一

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已经完成,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侧重于研究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训学生研究方法,启发研究思维,体会研究的严谨性。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课堂教育偏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研究思维的培养。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课堂教育也是采用传统课堂知识传授教育方法,课堂上老师所讲知识较多,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任务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跟不上,跟大学生区别不大,亦没有体现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3、学生生源不同

在研究生教学中,供应链管理课程多开设在商学院,而商学院的研究生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特别是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有一部分本科阶段根本没有修习或者接触过任何管理知识,而另一部分本科则是管理类,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已经十分熟悉。因此,已有的管理学知识水平不一致。许多在大学阶段修习管理的学生对供应链课程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从工科、计算机或者数学等专业考过来的研究生对于供应链管理则十分陌生。学生已有水平差异较大,也增加了研究生阶段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难度。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要创新

对研究生教学不能像本科教学一样注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对于硕士研究生供应链的教学,教学内容应更为发散。管理学科中,各分支学科都彼此联系,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更应注重于发散知识传授。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联系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知识,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到管理学中的不同学科,将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设计部分教学时,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里系统设计的知识融入供应链管理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同时,能够与曾经所学管理信息系统知识想结合;在进行仓储管理教学时,可以与生产运作管理中库存管理相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回顾曾经所学知识,吸收现学知识,并能融入贯通,而且在发散思维后能引导学生思维回归于本课程,让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形成一个系统框架,并能收放自如。

2、教学任务多元化

针对上述提出的教学任务单一,供应链管理教学侧重于书本知识传授,对研究思维方法培训较少的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教学任务多元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穿插传授管理研究方法知识,启发学生进行研究的思维。供应链管理这一领域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对此研究还属于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时,更容易在课程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首先,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原理是这样的,以前的学者们是根据什么样的思路想法将原理理论概括出来的。在讲述为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顺着研究方向思考,让学生形成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的方法,在自己的研究中,学会用这样的研究视角发现研究问题。其次,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对于各类模型,在教授课程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样的模型方法,是否可以考虑将之使用到别的领域中,或者可以整合不同的模型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型。供应链管理中许多模型亦是通过以前的模型方法改进后,基于供应链管理思考,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模型方法来研究新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3、“差别”对待学生

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学生大学阶段修习的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整体满意度。

在实际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班上27名学生中以前学过或者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有7名,从来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学生有20名。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所讲内容过于简单详细,曾经学过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所讲内容复杂深奥,从没有接触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的学生则反映完全听不懂。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时可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对从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管理知识的20名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应予以较为详细的讲解重点和难点,给他们布置基础任务,让他们在课后予以自学;主要注重于基本框架的教授,让学生能很快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迅速入门,且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激发这一部分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的兴趣,积极督促他们在课后的主动学习并且进入状态。

而对于以前曾经学过或者对供应链知识有所了解的7名学生,则在讲课之初给其布置任务,让其自己查阅关于供应链管理方面较为新颖的文献,进行阅读,并且将文献整理,在课程的最后两节课上给全班讲解。通过这种方法,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接触了解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理念,最后跟全班同学分享时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沟通能力。

通过“差别”对待学生,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知识,且都满意,从而激发学生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新颖理念都能熟悉理解。

三、结语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由于其发展历程较短而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吸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目标和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角度,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改革视角。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注重于强调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手段等,且多注重于理论研究,提出大而广的改革手段,而本研究则从细微的角度,联系实际,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倡导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我们亦在硕士研究生教学时进行实践实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陈皓: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09(5).

[2] 张圆圆、邱荣祖:浅谈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J].中国市场,2009,5(19).

[3] 黄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4] 李壮阔:“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第3篇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库存控制模型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传统库存控制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库存控制问题成为热点。该环境下,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暴露出种种缺点。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近些年库存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者加快对这方面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黄培清等提出改善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几项措施:为供应链库存管理而设计;保证在供应链集成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组织激励,研究和建立供应链性能量度;加强理解不确定性。

徐贤浩等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了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

张得良等研究了供需双方在订货数量折扣下,如何运用连续价格折扣和非连续价格折扣的形势,确定经济订购批量问题。

通过对上述库存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库存控制研究有如下特点和不足:

(l) 对库存控制的研究逐步向复杂化、集成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间的协调。

(2) 研究只是针对各阶段库存进行成本优化,并未给出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库存成本。

(3) 模型忽视了不确定性因素(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需求)对库存成本的影响。

(4) 未能将JIT和供应链延迟等技术融入到库存成本控制模型中。

(5) 未能重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库存控制成本的价值。

三、供应链管理下常用的库存控制方法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是指由供应链上的少数生产商、批发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该方式下,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不再是被动地按照下游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下游要货方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一种更合理的发货方式,既满足下游要货方需求,同时也使自己库存管理和补充订货策略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

(二)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

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是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基于协调的、分担风险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者、各层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出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

(三)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简称 C P F R ,是建立在VMI和J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 ,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采取多赢原则,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中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管理,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准确度,最终达到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目的。

四、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基础理论

多级库存控制是在单级库存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系统根据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纯组装系统、树形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库存优化的目标。

2、明确库存优化的边界。

3、多级库存优化的效率问题。

4、明确采用的库存控制策略。

5、多级库存的控制方法。

(三)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主要是研究如何采取中心化控制策略对多级库存进行控制。中心化控制策略将控制中心放在核心企业上,有核心企业来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控制,协调上游与下游企业的库存控制活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能够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进行协调。

(四)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联邦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控制,而要进行供应链的全局性优化与控制,则必须采用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

五、结论

本文仅仅对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问题的复杂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l)多目标规划将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与优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2)库存优化的发展方向将趋向与计算机结合的集成化、网络化。

(3)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企业管理,2010

[2]张家善.论联合库存控制.现代商贸工业,2009

[3]沈佳.基于JMI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研究.内江科技,2010

[5]宋雅杰.MJO库存控制模型研究.企业活力,2010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 结构设计 定量研究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近年来,随着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供应链的研究已然成为热点。而供应链结构设计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日益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供应链结构设计理念研究现状

(一)精益供应链研究

“精益”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TPS),该系统专注于降低和消除企业的浪费。在需求相对确定、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环境下,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从而实现了零库存和较短的提前期。精益思想的三大支撑技术为:准时制造(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和成组技术(GT)。

1.对精益供应链内涵特征的研究。Christopher(2000)指出,精益供应链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其优越的地方,特别是需求可以被预测、产品多样性低以及数量较大的情况;Womack和Jones(1996)将敏捷供应链理解为一组在产权上独立的个体和功能的有机结合,其思想是通过精益技术将价值链上下游的独立公司联系起来,组成连续的价值流;Naylor等(1999)认为精益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消除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浪费,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分级调度。

2.对精益供应链应用领域的研究。Karlsson等(1997)将精益思想在规模较小的商业团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Abernathy(2000)对精益供应链管理在纺织和制衣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二)敏捷供应链研究

随着供应链内外部环境不稳定性的增加(诸如市场波动和顾客需求多样化的提高),企业意识到仅仅采用精益供应链难以实现更高的经营绩效时,敏捷供应链应运而生。而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也为实现敏捷供应链提供了技术支持。

1.对敏捷供应链内涵的研究。Jones(1999)将敏捷解释为在波动的市场里,使用市场知识和虚拟公司来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的能力;Christopher(2000)则将敏捷定义为供应链对产品数量和类型的需求改变作出应对的能力。将实现敏捷供应链的途径归纳为:市场敏感、虚拟供应链、流程整合、网络结构。

2.敏捷供应链评价与应用研究。Yusuf等(2004)做了一项涉及600家英格兰公司的调查后指出,客户的流动和技术需要促使制造商去发展敏捷供应链,以保持竞争优势;Hoek等(2001)认为,现有的文献中将敏捷当作是一种一般的管理理念或误解为一种制造概念,并没有将敏捷放在整条供应链系统中进行整体分析;Xun等(2009)开发了一个6维度、12项内容的工具来判断供应链的敏捷程度。国内学者也对敏捷供应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陈志祥、马士华(2005)对敏捷供应链的供应和需求协调绩效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綦方中等(2003)研究了敏捷供应链系统环境下的多人协同问题。

(三)弹性供应链研究

近年来,随着干扰事件发生的频度越来越强,理论界提出一种新型的供应链设计理念——弹性供应链。1973年,奥地利学者Holling首次将弹性这一自然科学名词运用于社会科学中,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Mallak(1998)则首次将弹性这一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中,指出组织应当提高弹性来应对内外部的变化。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弹性供应链进行了研究。

Christopher(2004)将供应链弹性定义为:在受到干扰后,系统能够回到最初状态或一个新的、更合理状态的能力。给出了弹性供应链结构设计的两条原则:一是制定多种方案的供应链战略;二是权衡效率和充足的关系。Sheffi(2005)指出供应链弹性不仅仅是处理风险的能力,而是在面对干扰时,能够比竞争对手处于更有利的位置,甚至能够在干扰中获益。国内学者李永红、赵林度(2010)利用供应链弹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描述供应链弹性系统,通过仿真实验表明,弹性驱动的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动态涨落、破坏成长的过程,需要成员企业共同营造供应链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保持竞争优势。

供应链结构设计定量化研究现状

(一)供应商选择研究

供应商选择是供应链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问题,一项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方案,不仅可以降低采购预算,还对于产品质量、供货保障等方面也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供应链管理研究热点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合同是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收入共享合同又是近年来供应链协调研究的热点模型。本文从供应链协调概念出发,重点讨论了收入共享合同概念及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供应链协调策略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对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收入共享合同 供应链协调 策略

现代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或组织,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行优势互补。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链结构。因此如何协调供应链的运作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合同作为供应链协调的一种有效方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收入共享合同(Revenue-sharing contract)又是近年来供应链协调研究的热点模型。本文重点讨论了收入共享合同的概念,以及它对供应链协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供应链协调的策略,对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供应链协调的内涵

供应链是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供应链协调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使链中各节点企业减少冲突竞争及内耗,更好地分工合作,发挥供应链的优势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企业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其整合和协调供应链成员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管理能力。Beamon BM(1998)将供应链协调定义为,供应链上的某个成员通过提供某种激励来试图改变另一个成员的行为。良好的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增进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如何改善供应链的协调性问题方面。

收入共享合同的概念及作用

(一)收入共享合同的概念

供应链合同又称供应链契约。供应链契约是经济学契约理论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供应链契约是指通过合适的信息和激励措施,保证买卖双方的协调、优化供应链绩效的有关条款(王迎军,2005)。常用的供应链合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收入共享合同、批发价合同、回购合同、数量弹性合同、数量折扣合同等。

其中收入共享合同是指卖方通过制定产品售价来与买方进行协调,同时分享买方的销售利润。即买方让卖方分享其部分的收益,作为获得批发价折扣的回报。在实施收入共享合同的案例中,最著名的是由Blockbuste录像带租赁公司与其供应商实行收入共享的策略。由于新发行的唱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以及每张唱片的进价很高,Blockbuste公司每次进货量就很有限,这样就导致有些顾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lockbuste公司和其供应商协商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每张唱片的进价由原来的$65降到$8,Blockbuste公司则将其出租唱片的收入的一部分分给供应商。在实施新方案的情况下,Blockbuste公司增加了其新唱片的进货量,增强了顾客服务水平。这种新的方案就是这里所提及的收入共享合同,合适的收入共享合同能使整个供应链达到协作状态。

(二)收入共享合同的作用

供应链合同作为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有效激励机制,具有非常现实的研究价值。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整体绩效可以通过有效合同的制定和实施而得到显著改善,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竞合关系也需要通过供应链合同来保证,即便供应链合同不能使供应链达到最好的协调,也可能存在帕累托(Pareto)最优,即保证每一成员的利益至少不比原来差(高俊俊等,2005)。

在收入共享合同下,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并且可以共担由需求的随机性导致的风险。供应链上的成员之间签订收入共享合同后,能够更有效消除重复、浪费与不确定性,使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程度得到提高,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库存成本,减少牛鞭效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另一方面,收入共享合同以书面的形式保证合作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使节点企业明确了自己在链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合作过程清晰明朗,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水平。

收入共享合同模型

收入共享合同和其他一些供应链合同一样,是一种促使供应链达到协作的手段。在收入共享合同的制约下,制造商以低于自身边际成本c的批发价将产品卖给销售商,销售商保留其销售收入的部分(这里,∈[0,1]),其余则返还给供应商。为了说明问题的简便,这里假设制造商的单位缺货费用g m和销售商的单位缺货费用gr均为0。在收入共享合同下,销售商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1)

为严格凹函数,可得到收入共享合同下销售商的最优订货量,满足式2。

(2)

令S(q)为在整个销售季节期望销售量,p是商品的销售价格,q表示订货量,c为是制造商的边际成本。整个供应链的期望利益函数为:

(3)

由于同样为严格凹函数,令q0为整个供应链的最优订货量,q0满足式4。

(4)

要使供应链达到协作,就要使销售商的订货行为符合整个供应链的利益要求。如果收入共享合同下销售商的订货量达到q0,我们就说收入共享能促合同使供应链达到协作。分布函数F(•)为严格单调增函数,令=q0可得到:

(5)

也就是说,在设置收入共享合同的参数中时,只要能满足式5就能促使供应链协作。此时,销售商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6)

从式6可以看出,合同参数中不仅仅代表销售商保留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而且代表销售商所获收益占整个供应链总收益的比例。所以,在收入共享合同的制约下制造商的期望收益为:

(7)

从以上分析得出,收入共享合同是一种比较好的促使供应链协调的合同。

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在收入共享合同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协调策略,以达到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高。

(一)通过核心企业建立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在建立供应链之前,企业首先应通过对现有模式的重组,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主动的选择有相当实力的战略伙伴,将不属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出去。供应链核心企业由于对关键资源的拥有支配权,使供应链企业群体具有了合作的规范和约束,保证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但这同时会导致链上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即某些企业的核心优势的存在将会影响到供应链所获整体利润在企业之间的分配。

这种影响的结果往往导致供应链上的优势企业在利润分配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从收入共享合同模型可以看出,核心企业运用权力使得从属地位的企业只能获得保留利润,而自己获得供应链所有的剩余利润,并且核心企业制定的利润分配参数能够使供应链达到最优利润水平。然而,如果核心企业放弃强制权力,不仅会使自身的利润受损,而且供应链整体也将低效运作。

(二)建立供应链中的信任机制

信任在供应链协调中起到的主要是软约束的作用,如果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缺乏这种粘合剂,也会对供应链的协调造成障碍。供应链中的信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核心企业对其他节点企业的信任,这主要是一种忠诚。这种信任可以通过签订约束性的合同,或加大其他企业寻找新的战略伙伴的机会成本来实现。另一方面是其他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信任,这主要是一种能力信任,即核心企业有能力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构建和领导现有的供应链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就需要建立信任机制,提高长期合作期望,减少短期行为发生。通过收入共享合同的签订,在能力保证的前提下,选择一家零售商作为自己的固定零售商,向其传达长期合作的信息,将自己的信任感传染给零售商,从而激发它对自己的信任。另外,构筑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两个长期合作的企业可以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由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经常性互访,解决供应过程、制造过程以及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广泛采用信息技术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倡导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掌握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并评价节点企业对供应链的贡献,以约束和激励节点企业的行为。从而,保证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广泛而即时的信息交流,使签订收入共享合同的双方都得到最真实的订货数据和销售数据,充分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供应链的协调。

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支撑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由标识代码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基础信息技术构成,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第二层面是基于信息技术而开发的相应的信息系统,包括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以及电子商务的运用。

(四)通过合同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般情况下,核心企业以其核心竞争力和整合供应链的能力,往往获得收益中较大的部分,而对于其他企业,则应合理评估其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和贡献,公平的分配收益,否则会破坏战略合作关系。因此,通过合同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供应链持久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是维持供应链联盟存在和稳定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例如通过收入共享合同的签订,供应商对给予零售商的折扣价格设计一个合同参数,使零售商能如实反映自己的成本,并用合同约定利润分配的比例,根据合同条款各司其职,共同承担风险,这样会使整个供需过程变得有章可循、井井有条,有效地降低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结论

合同是实现供应链协调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回顾供应链协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收入共享合同概念及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供应链协调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识别多种供应链协调合同的完备程度,以及鉴别多种供应链合同与交易成本之间的相依性;拓展供应链参与者的数目,考虑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等问题,值得开展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Beamon BM.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J].Internationa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8

3.赵天智,金以慧.供需链协调控制机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

4.王迎军.顾客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契约问题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2005.2

5.Shapiro,E.Blockbuster's return is on fast forward, says CEO with big plans for rentals. Wall Street Journa1,1998

6.高俊俊,王迎军,郭亚军,吕芹.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分类和研究进展[J].中国管理科学,2005(5)

7.张贵磊,刘志学.主导型供应链的Stackelberg利润分配博弈[J].系统工程,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