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管理行业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有资产投入了个事业单位,为了使事业单位里的国有资产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就要求对现在行政事业单位采取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资产专项审核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措施
前言
现在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国有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我国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我国,不断变化的国内经济形势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要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1 现状与主要问题
1.1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未得到充分高效率的运用
在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购置部门相对比较冗杂,而造成的结果是产生了巨大的不必要的浪费,这就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行成本。另外,我国还没有国有资产配备的统一标准,这是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其严重流失,这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资金浪费。
1.2管理层未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部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资产管理与管理层脱节,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产生的不利的影响。由于管理上的疏忽,使国有资产的处置程序出现混乱,从而使资产出现了“账外账”和“有账无实”的现象。另外,国有资产在处理中,没有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单位中出现变卖国有资产的恶劣行为,还有些人利用管理漏洞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1.3缺乏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机制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其中有很多漏洞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例如,事业单位的领导擅自利用职权挪用国有资产进行个人投资,这种现象在行政单位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在国有资产的利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违规操作,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
1.4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
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中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与它的管理机制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完善其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完善的,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这主要表现在:1国有资产的运用并没有严格遵守相应的制度,在单位中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2在事业单位中,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脱节的现象,降低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
2.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管理措施
针对目前在国有资产运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完善的措施对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加强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浪费。
2.1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通过对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目前还有许多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国有资产管理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在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的管理的顺利实施。而且,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也能够减少国有资产的浪费,提高资产利用率。
2.2完善监督机制
为了使国有资产能够安全有效的运用,贯彻资金运行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势在必行。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和用款单位的监督。财政部门要对政府的采购过程,采购行为的真伪,所用的金额,收款人的基本信息加强监督。另外,还要对事业单位的收付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其次,要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的的监督制约机制。为了实现财政部门合法、合规、责任明确的目的,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相互制约机制;还要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加强对政府和其他一些预算部门的监督。再次,国库部门也要对银行加强监督,发挥央行对商业银行财政支付及清算业务的监察力度。
2.3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
第一,要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购置部门进行精简,改善部门冗杂现象,减少部门重叠现象,减少部门重叠造成的资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事业单位也可在经过慎重决策,充分评估后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但是对国有资产的运用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必须经财政部门及领导层的批准,签立资金外借合同作为档案材料,并及时上缴收入进行统一管理,最后要规范手续,派专人进行监督和登记,避免私自挪用公款的现象。第三,要对国有资产的大型固定资产进行财产保险,降低及转移风险。并对实物资产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国有资产管理走向专业化。第四,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来源的控制,保障购入的国有资产具有良好的质量,并且合理利用闲置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资产流失。
3.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提高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才能够促进我我经济社会的建设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江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2(3):34-35.
[2]李俊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2009.17(5):123-124
一、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内涵
另类投资属于非标准化的投资,一般来讲没有公开的交易市场,缺少流动性,投资定价多是投资双方基于谈判而定,这里体现出了流动性溢价,即流动性低的资产其预期收益高,因此相对于传统投资而言另类投资往往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
本文所说的保险资金另类投资是特指保监会批准的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的非标准化的工具和产品,即除了股票、基金、债券等可进行证券化之外的其它新兴的投资工具和产品。目前,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工具和产品主要有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具体包括股权类和债权类投资计划等。
二、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制度环境
保险资金由于其行业和资金属性,一直以来以追求稳定收益为基本目标,2009年以前投资形式通常以固定收益类投资和标准化金融资产投资为主。2009年2月,新《保险法》颁布,同时出台《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产品设立指引》等相关政策,对于保险资金的监管开始逐步放开。2010年8月,颁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再次明确保险资金投资于不动产、股权领域,丰富了投资组合,降低了配置风险,有助于保险公司解决资产负债错配问题。2012年,为增加保险资金投资运作空间,降低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放开政策陆续出台,直接引发我国保险资金另类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发展迅速。2013年2月,《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债权投资计划发起设立由过去的备案制改为注册制,债权投资计划发行门槛再次降低,进一步加快了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步伐。
(二)发展现状
保监会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4月,保监会初次公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细分数据时,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9775.71亿元, 其中其他投资(另类投资)7851.71亿元,占比11.25%。2013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76873.41亿元,其中另类投资余额12992.19亿元,占比已达16.9%;2014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93314.43亿元,较年初增长21.39%,其中另类投资余额已达22078.41亿元,占比提高到23.67%,同比增加69.93%,增幅远高于总体资金余额增幅。仅一年半的时间,保险另类投资规模增长14226.7亿元,占比增加12.42个百分点。
然而,监管放开使保险资金另类投资规模增加的同时,发行投资产品风险也逐步显现,监管重点也开始向风险管控转移。以债权投资计划为例,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共有12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注册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90项,注册规模2877.6亿元。但截至2014年2月,成功设立70项(足额募集48项,未足额募集22项),正在募集17项,发行失败3项,设立成功率77.78%;债权投资计划实际募集资金规模1495.45亿元,资金募集率51.97%。此外,投资项目过度集中于某些领域(如不动产),将使投资风险加大,也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三、保险资金另类投资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从政府监管角度,应放开监管界限,尤其是在投资限额和范围方面的监管,以市场调节为主
第一,监管的目的并不是替保险资金进行担保,而是以预防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为原则,不应过多干预。保险资金投资是保险公司作为法人主体进行的市场行为,其决策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均应由公司自身承担后果。第二,监管机构管得越多,将对保险资金投资束缚就越多,好的投资机会可能因监管限制而无法执行,将极大影响到保险资金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与目前简政放权的大势相悖。第三,应充分发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推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利用行业协会平台,使监管主体和市场主体实现良性互动。
(二)从保险公司角度,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对保险公司发展意义重大,应积极参与
第一,另类投资是保险资金投资品种的有益补充,是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保险资金投资提供更多的选择。第二,另类投资产品一般期限较长,3―5年甚至更长的久期,通过保险资金另类投资,投资于能够带来长期大额回报的战略性资产,体现保险资金的长期性优势,与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长久期投资的需求不谋而合。第三,另类投资,无论是股权、债权,一般都涉及具体的被投资企业,通过另类投资有利于深化保险公司与被投资企业的合作关系,提高与被投资企业的粘性,从而反补保险主业。第四,在国家大的经济政策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应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新投资等项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从而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从发展方向角度,应注重多元化发展,这将成为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目前,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不容乐观,军队医院作为现代卫勤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文将简要阐述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现状及对其评价。
(一)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现状概述
目前,军队医院成本核算总体上分为院级成本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大部分军队医院成本只实行了粗线条的院级成本核算,也有医院实行院、科两级成本核算。在院、科两级成本核算体制下,医院除了核算医疗及药品总成本外,还要对各科室的成本进行核算。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以医院的科室作为成本责任中心计算其成本,是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医疗成本核算的基础。医院级归集的医疗费用应与所属各科室归集的医疗费用之和相等;科室级归集的医疗费用,应与本科室的各项成本归集的医疗费用之和相等。
(二)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现状评价
目前,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医院现行成本核算还很落后,许多军队医院成本计算几乎处在最原始状况,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成本核算,而只是成本经费的费用核算。有的军队医院虽然已开始进行成本核算,但却是停留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上。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以职能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在计算产品或项目的成本时,把一定期间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全部包括在内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大多数医院对成本核算的概念认识不清,只是把核算重点放在大型医疗设备、药品和科室承包上,很多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停留在算收入、分奖金的水平上,院、科两极核算多是强调收入或收支结余,没有完全体现成本核算的意义,无法进行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二、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当前我国军队医院成本核算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我国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的因素较多,主要是由于对成本核算的概念认识不清、分配标准不合理、成本责任不清、传统分配方式的影响和缺乏实际操作性五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下面从我国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作进一步剖析。
(一)对成本核算的概念认识不清
对成本核算的概念认识不清,是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军队医院中,很多医院对成本核算的概念认识不清,没有真正认识到成本核算的概念,在处理医院财务管理上,对费用的处理只进行简单的归集和划分,无法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由于对成本核算的概念认识不清,管理思想混乱,现行的成本核算只是对报表上的费用分摊到科室,不利于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管理。
(二)分配标准不合理
分配标准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军队成本核算。在军队医院成本核算中,分配标准不合理,导致成本核算混乱、经济责任不清。长期以来,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受传统成本核算的制约,把重点放在算而不放在管理上,这样使得军队医院成本管理效率较低,在成本费用发生时,无法降低医疗成本、及时进行成本差异的核算。在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由于没有合理的分配标准,有的干脆统一计算而不进行分配,难以实现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使得医院成本核算的分配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有的人为地在医院各部门间进行多次迂回、不合理的分配。成本核算分配的做法计算繁琐,不仅耗费了成本工作人员劳动量,而且算出的成本也并不是各部门实际的成本。分配标准的不合理,容易造成成本核算信息失真,不具有可比性,从而失去决策参考价值,难以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三)成本责任不清
成本责任不清,也使得军队医院成本核算陷入困境。在传统的医院成本核算中,很多军队医院成本责任不清,单纯按全部支出情况来统一计算的成本费用,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医院经营状况,这样,奖惩制度也就无法真正与成本责任相联系。在军队医院成本核算中,很多医院部门片面地认为医院成本核算只属于财务部门的事情,事不关己。由于成本责任不清,使得医院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医院成本浪费严重。另外,管理费用的分摊也是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军队医院中,往往由于没有考虑到管理费用的分摊问题,使得成本不实和恣意浪费医院管理费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医院内部定价不合理,使得现有军队医院全成本核算探究的医院内部定价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其真实价格。
(四)传统分配方式的影响
传统分配方式的影响使得当前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着诸多弊端。长期以来,传统分配方式对军队医院内部成本核算的影响较大,在军队医院内部成本核算中,内部服务与保障缺少定价和成本意识,这都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的影响造成的。军队医院成本核算中,内部服务定价是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军队医院通过发挥内部定价的功能,采取内部定价的措施,可以完成医院内部成本转移,减少医院成本开支。军队医院在内部定价过程中准确、合理,可以保障军队医院内部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目前,医院的许多医疗间接成本收益增加,却没有认识到内部定价的重要性,仍然沿用传统的分配方式,容易造成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失真,最终导致医院公用费用越来越大。
(五)缺乏实际操作性
现行军队医院全成本核算缺乏实际操作性,造成现行成本核算制度与现实产生矛盾,使得军队医院成本核算不能有效运用到实践中。现行的军队医院成本核算制度是建立在医药分业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现实中军队医院医药分业的实际运行与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医药分业改革进展缓慢,使得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适应当前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另外,随着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军队医院成本制度在医疗保险付费方面还存在着缺陷,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三、我国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的具体设计
我国医院全成本核算程序应在实施初期即制定好整体结构,确定实施的跨度及精度,主要包括制定医院核算项目计划、成本核算准备、成本核算实施和成本核算终结四个阶段。
(一)制定医院核算项目计划
在对军队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制定医院核算项目计划。医院核算项目计划的主要内容应根据军队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而言,全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军队医院“军卫一号”系统和军队医院会计核算系统运行平台基础上,针对军队医院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发具有军队医院特色的物流管理、经费报销、固定资产管理等业务系统。从军队医院经济核算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定医院核算项目计划就是对医院整个经济运行中各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反映、监督、计划、控制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和方法。通过制定医院核算项目计划才能提高军队医院财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医院全成本核算准备阶段
医院全成本核算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核算前调研、编制核算实施方案、制发核算通知书等。另外还须确定医院全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准备阶段具有深远的意义,做好医院全成本核算准备阶段的工作可以为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奠定基础,还能为医院全成本核算确定发展方向。医院全成本核算准备阶段的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医院全成本核算目标。医院成本核算不确定因素多,确定医院全成本核算目标,便于医院进行更好的管理。就军队医院而言,军队医院成本核算涉及面较广且成本产生来源较为复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科学确定医院全成本核算目标是关键。对于军队医院成本核算来说,核算目标可分解为三个:(1)对被核算成本项目的使用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核算。(2)对被核算对象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机构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3)发现并分析核算对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绩效不佳的领域,以帮助其进行整改,并建立医院有效的运营数据,为医院以后实施临床路径及单病种收费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正确确立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的目标,才会在实际操作中对相关成本问题注意及进行深入研究并解决。
2.医院全成本核算对象的划分。我们实施医院全成本核算,主要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针对医院最小的“收益体”(主要由科室和主诊组构成),即通常所说的医院全成本核算单元。医院全成本核算单元的最小化建立对我们进行成本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各医院建立医院全成本核算单元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医院最小“收益体”,所对应的是医院管理构成的最末级。所以做好医院最末级科室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准确实施有着重大影响。另外,对于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内部服务成本、公用成本等支出的准确划分,也有助于医院完善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例如,原则上对于医院发生的医疗赔偿及鉴定等大额不确定性支出原则上不纳入成本核算,以防其影响费用科室的健康发展,对于这部分支出产生的影响应从考虑绩效方面予以纠正。总之,成本核算对象是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的基础,只有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划分确定,才能使得核算出的数据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3.成本核算成本构成的确定。就目前而言,在医院核算成本过程中,现阶段大部分公立医院对核算期间内全成本的认定与医院会计总账的支出保持一致。本文认为,医院财务总账上的支出数据仅代表医院在一个核算军队医院全成本核算探究期间内的财务成本,并不是实际支出,因为在医院最小核算单元(例如主诊组)中,总是会存在领取材料与使用材料不同步的情况,这样就与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要求相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在医院正常发展的基础上辅助建立二级库体系,建设并完善医院物流作为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基础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得出的数据,才能真正反映在一个核算期间内医院材料成本等重要实际成本使用情况。要完善医院的二级库管理。
(三)医院全成本核算主要实施阶段
医院全成本核算前的主要工作准备完毕后则可进入医院全成本核算具体实施阶段,因为进入本阶段前“科室字典”已经划分完毕,适合医院的核算方法业已确定,医院领导的行政支持也已到位,这时就可根据工作计划安排及成本核算小组对医院的综合认识进行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实际操作。
1.医院全成本核算费用的汇总。在军队医院中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把握好医院全成本核算费用的汇总是关键。在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实施过程中,核算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医院日常经营所产生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等,核算单元的成本消耗情况只有通过费用的合理设定与汇总才能真实反映,为我们寻找收支平衡线提供数据支持。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是成本核算费用数据的两大构成部分,根据二级库的记录与核算期间内的实际使用情况保持一致。
2.医院经济中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构成。医疗卫生行业属于国家公益性与非赢利性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为更好地实施医院全成本核算,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医院经营成本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虽然医院因地域及级别差异在成本明细上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成本构造却是基本一样的,明细成本构造有助于更好地分解医院运营成本。
(1)直接成本。在医院全成本核算中,直接成本是指直接在医院提供医疗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总和,又称为生产要素成本。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计入最小核算单元而不需要分摊的成本,这部分费用应直接计入最小核算单元成本,主要包含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人员成本、日常维修费等。
(2)间接成本。在医院全成本核算中,间接成本是指除直接成本以外的费用,这部分成本存在的意义是为医院总体服务,而不是针对某个个体,是医院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医院全成本核算的主要构成元素,主要包括公共固定资产折旧、公共管理费用、医疗辅助支出等。间接成本具体核算时,常用的方法有比例分配法、阶梯分配法等,实际操作中我们主要遵循“收支配比原则”并通过合理的分摊公式进行分摊。
(四)医院全成本核算终结阶段
医院全成本核算数据分析是军队医院成本核算的最终目标,通过它才能正确地反映医院存在的问题。在医院全成本核算终结阶段中,成本核算人员在成本核算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了成本核算结论,编写医院全成本核算分析。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构建医院经济数字框架,从而使医院领导层更好地把握医院脉搏,同时经过成本核算能发现医院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书写医院全成本核算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以能准确地反映并分析经济情况为准则。最后还要搭建好信息平台。要全方位推进成本录入和数据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军卫一号”工程与军财工程的互联互通,保证成本核算数据收集、传输、计算和分析的及时准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