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范文第1篇

对市值管理创新作了一个简略的归纳,提出了推进市值管理4个行动方案,建议上市公司应从科学评估市值、合理规划市值、有效提升市值、恰当维护市值等四个维度形成预案并积极实施推进。并根据多年的操盘经验,提出了两种有较好实战价值的方法,建议重视仓位管理,并提出笔者独创的三高三低法。

关键词:

市值管理;资本运作;金字塔加减仓;三高三低法

市值规模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制空权,不管资本市场怎样发展下去,市值管理才是王道。市值大小成为上市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上市公司的名片。福建省目前在A股市场上有100多支股票。对这些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意义重大。

一、市值管理内涵

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运用价值经营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与战术运作,不断追求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市值管理可分为主动管理策略和被动管理策略两种,主动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进行主动的市值管理;被动管理是指持有上市公司的参股小股东及散户在合法合规项下进行的增减持行为与高抛低吸的仓位管理活动,如表1.

二、市值管理理念

市值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即维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保持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一致,建立长期的发展战略,依法运用各种资本工具来支持长期发展,创造内在价值,使市值反映公司真实内在价值的所有的行为。市值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经营碎片化,价值实现最优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以夯实市值做大做强的基础。市值是决定上市公司融资成本高低、决定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强弱的一个新标杆。当股本不变的情形下,市值越大股价自动就高起来,再融资时原有股东以较小的股本稀释让渡就可以获得相对更大的资金;同时,市值高的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会变得更强起来,更容易得到更高的资信评级,这样融资成本和资金利率可以获得最优价格。管理目标其实就是要实现在二级市场有质量地做大市值。加强对能够影响利润整合和市盈率的因素进行内因和外因的管理。内因管理就是上市公司价值管理,首先抓住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创造公司内在的投资价值,这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外因管理就是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打造公司平台,推进市值管理战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等手段,将公司创造的价值充分表现在股市上,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充分了解,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有序地向市场公众揭示公司价值,最大限度取消信息不对称。

三、实现市值管理3种重要工具

在经济转型期间,传统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去产能、去杠杆的新常态下,资本运作与重组并购已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实现公司的外延扩大,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高。资本运作的核心就是不断买卖企业,企业不是做大,而是买大的,通过外延扩张做大规模,实现业务转型和产业布局。我们知道,产品经营是做加法,是爬楼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资本运作是做乘法,相当于坐电梯,几天就能快速完成。资本运作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股权变动来实现市值做大;公司治理是最重要的管理与决策,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外部协调恰恰成为市值管理的外生变量。三者协同运行与平衡,才可形成“三位一体”的资本工具与财务手段,推进市值管理的良好成长。

四、市值管理价值体现在4个行动方案

市值管理可以从科学评估市值、合理规划市值、有效提升市值、恰当维护市值四个方面来积极展开,旨在强化市值管理的内在质量与结构优化,科学找到市值管理环节当中最为关键的要点。

(一)科学评估市值

对上市公司评估市值,一定要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市值水平、影响市值大小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重大瑕疵,同时按照评估结果去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有效改善。如何去清晰估计公司市值和各类因素,其实就是在市值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要建立一个公正客观、实用有效的市值评估体系:运用定量模型,分析评价公司市值水平,通过对成长评价、收益评价、溢价与折价因素评价等的多重考量,对影响市值波动的因素加以深度研究,对涉及市场波动趋势、行业波动趋势、投资者偏好等宏观与中观变量,要加强专业地精准对接,以获取市值的合理规模,至少要与发展阶段相匹配;在评估时,要将发展前景、核心竞争力、管理效率、盈利能力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度科学评估,实现合理市值管理规模,求得合理市值区间。

(二)合理规划市值

上市公司规划市值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值可持续增长方案,其中包括市值管理理念、市值管理目标、市值管理策略等内容,要全面把握行业机遇和时代机遇,明确发展路径。由于上市公司的主体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对于市值规划的重点要求各有侧重:对于上市公司属于集团公司下属机构,集团公司作为实际控制人,其市值规划需要在行业分布、资产布局等多层面体现;如果上市公司无上级机构,其市值规划就要更偏重于盈利模式创新、业务扩张、资本运营、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市值如果规划得合理,企业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实业与资本运作,就会相得益彰。

(三)有效提升市值

上市公司提升市值,必须要做到模式创新,使得业务经营系统和股份经营系统相辅相成。在实际提升时,业务经营系统是基础,股份经营系统成为重要支柱。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推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期提高业务盈利能力。紧紧围绕主营业务优化投资组合、开展并购重组,实现资金和项目的轮转,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规模,增强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公司就能获得市场和各类投资者的认可,市值稳定而又健康地增长下去。

(四)恰当维护市值

上市公司维护市值是指在规划市值的项下,开展常规性的、可持续的市值维护措施,它被分为直接维护和间接维护两种方法。直接维护是上市公司根据内在市值进行自我评估,旨在分析出自身绝对价值,以及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匹配度,区分出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来。在公司认为股价出现低估情况时,就相应地采取公司回购、管理层增持等多种市值维护措施,来支持股价稳定。而间接维护则是指公司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财经公关体系,如危机公关、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等,在大多数时候,危机公关处理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而处理不当,则会满盘皆输。所以搞好投资者关系,加强信息披露,是市值维护的重要剂,它使得公司的正当价值体现为市场的合理价格,价格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有助于实现公司稳健经营的品牌来。

五、两种有较好实战价值的方法

市值管理方法中最核心、最灵活的高级技法就是炒股方法,在捕捉股价波动中有较好实战价值的方法,包括5321仓位管理法和三高三低法,二者相辅相成。就市值管理核心来看,形成市值、提升市值、实现市值、利用市值、关注市值的诸多手段与方法,最后均会集中于股价的稳健提升,才是关键。所以,利用好市值管理方法,在增发、配股、并购重组等方面改变市值预期成为重要的因素。就价格与数量(P*Q),价格上升与数量增减,成为股票高抛低吸的重要因素。股票的载体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为股价高启的内在因素,而有效的股票增减持方法,成为股票市值与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实战中,股票投资与价值体现就是高抛低吸,总体原则:一是业绩非常好的股票,下跌,就是给你机会;二是持仓一定要讲究立体性,投资和投机结合,短线和中长线相结合等。

(一)重视5321仓位管理法

我们在股市长久生存的核心法则就是股价越低仓位越重,股价越高仓位必须越轻。股票真正赚到钱80%是由恰当的仓位管理创造的,而赚不到钱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和运用合适的仓位管理。不管是基本面、技术面、还是趋势分析、行情分析,均只对股票行情进行了单方面的分析,即只分析涨跌方向。但可悲的是,许多投资者将行情分析当作炒股的全部,似乎只要判断对了涨跌的方向就可以决定胜负了。实际上行情分析和判断涨跌方向只是投资过程中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从长期来看,真正决定胜负的正是仓位管理工作,即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此处给出一个最简单易学的方法:金字塔仓位管理模型的运用5:3:2:1买卖法。比如第一次买入500股,每上涨一段合适距离就增加少于500股的仓位,比如首次加仓300股,第二次加仓200股,第三次加仓100股。如果资金多的话,可同比例放大。

(二)三高三低法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绩效与行业;并购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为了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获得海外市场份额,掌握较新的科学技术,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然而并购企业的并购计划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分析原因发现,除了国内并购制度不够规范,并购手段不够成熟外,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恰当也是导致很多并购案例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和研究各行业内的最优并购策略,以此为依据为各行业内的企业并购实施和行业监管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文献对于上市公司长期并购绩效的计量及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主要基于股票市场),会计研究法(主要基于公司的财务经营业绩),访谈调查研究(主要基于对公司管理层的采访结果)和个案研究(主要基于管理咨询界专家的研究分析经验),其中前两种研究方法使用范围更广,是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现在国际上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Jensen等人认为实施并购后,目标公司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其超额收益在15%-30%,然而并购的实施方并没有获得显著超额收益。Gregory总结发现实施跨行并购的企业在发生后的两年时间段内的平均超额收益为-11.33%,而同行业并购在同样情况下的并购实施方实施的平均超额收益为-3.48%。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件相关时间发生起步较晚,相关学者一直在参考国外的文献研究理论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关注市值交易量变化的事件研究法和基于财务管理效率的会计研究法。张新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分析了十九世纪末的十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1216起并购事件,运用市盈率和利润增长率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对被收购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而对收购公司产生了负的利润影响。朱滔依据时间长短比较研究了1998-2002年间的一千四百余起并购事件,研究发现,实施企业并购会在短期内为并购行为的收购方带来超额收益,但长期则会使收购方遭受显著的财富损失。

(三)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

本文没有采用传统的变量分析指标研究并购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而是将企业并购的数量作为自变量,研究并够数量对企业中长期发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并结合对应的市值增长率的变化来研究在十年的时间里,企业并购为上市公司带来的中长期绩效。虽然在所选取的时间企业并购行为受到其他因素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但数据分析结果依然能够明确的对并购策略进行评价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该文中的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价数据来雅虎财经2005-2015历史价格中的年末复权收视价。2005-2015年上市公司并购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数据库。全文中选取的上市实体为上交所、深交所中流通的A股中在2005年之前上市并且历史数据完整的股票,共计1103支;全文中使用的并购数据是以并购完成日为基准依据,共计23070起并购。

(二)分析方法

传统的企业并购案例中,绩效考核的测量单纯依靠资本市场对于并购的反应作为杠杆,用来计算企业并购的绩效,不客观的高估了某些大型交易(超过股票现有市值3096的交易)的并购效果,从而对应的低估了小型并购交易的绩效,也就低估了那些运用多交易并购策略的小企业的并购绩效,同时也低估了那些运用多交易并购策略的小企业的并购绩效。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本文研究了2005至2015十年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并购数量统计数据,按并购数量划分不同类型行业分析并购数量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虽然市值变动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但不妨碍我们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数据间的联系较为清晰明确。

使用并购数和市值增长率两个变量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按照并购数量和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市值增长率接近,而第三类市值增长率相比较高。进一步研究数据发现,第三类中的案例与聚类中心的距离普遍更大,即第三类中的案例更分散。根据聚类结果分析,我们按照并购数对市值增长率的影响划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虽然上述研究仅依据行业采购数量对行业分类研究,找到恰当的策略和实现价值所需的执行能力。但对于确定行业在不同时间是否实施采购计划未得到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对行业进行细分,找到不同行业,不同采购数据下对并购后市值增长率影响,从而找到最优策略。虽然个体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但是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聚类分类特征。

本文根据CSRC行业分类进行行业划分,字母沿用《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分类代码进行标识。13个类别分别为:A农、林、牧、渔业;B采掘业;C制造业;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交通运输、仓储业;G信息技术业;H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J房地产业;K社会服务业;L传播与文化产业;M综合类。我们将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效果按上述行业标准划分得到结果如表2:

表中空白项目表示该项研究参数案例少于五件,为减少误差所以舍弃。根据以上行业市值增长率,可以发现部分行业适合采用的行业采购策略类型和对中长期绩效的影响。其中市值增长率超过50%则认为存在最优策略,如果少于50%则认为该行业不存在最优策略。

三、实证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以及综合业的采用冒进型策略获得较大的市值增长率提高浓林牧渔业、采掘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采用保守型策略获得市值增长率提高;制造业的最优并购策略为规划型策略;其他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最优并购策略。进一步研究发现,以特定策略作为行业最优并购策略的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于各行业的最优并购策略的原因分析如下。

冒进型:使用冒进型策略的公司往往实施了大量的并购行为,但股票市价增长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尽管如此,并购仍然为企业扩大发展的重要策略。使用这一策略作为最优策略的行业中,一个典型代表是信息技术业,因为这一行业为新兴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需要不断的吸收各大公司先进的技术平台和管理方式促进发展。另外一个选择冒进型策略为最优并购策略的行业是房地产业,由于房地产资本中占有主要份额为土地和在建工程,并购使企业获取资本的最优方案。

保守型:应用这一类型的企业较少地进行采购行为,缺少完善和积极的并购策略。因此,我们很难将采购数量与中长期采购绩效寻找直接的联系起来。因此增长缓慢的,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行业是采用保守型作为最优采购策略的主要行业,例如资源采购类行业、采掘业。这类行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审批和技术扶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地域性。相比较信息技术产业,更适合采用保守型策略。

规划型:采用规划型并购方案获得成功的较少,主要为个别成熟企业制定的成功的战略,其高市值增长率与并购并没有直接联系。制造业作为各国的经济命脉,有着雄厚的发展背景和成熟的产业链,担心总体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更新缓慢,制药业的发展更多依靠营销手段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率。因此制造业适宜采用规划型采购策略。

四、结论

(一)行业最优并购策略总结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本文将沪深A股上市公司依照并购数量与市值增长率划分为三类,冒进型、保守型和规划型。其中,冒进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对技术革新要求高的行业,如信息技术业威需要不断通过并购来保持在业内竞争力的行业,如房地产业。保守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已经发展成熟并处于稳定缓慢增长的行业,如采掘业、农林牧渔业以及运输仓储也。规划型的并购策略适用于发展迅速且对企业并购依赖性不大的行业,如制造业。根据行业分类结果,本文得到各行业的最优并购策略如下:房地产、网络软件、社会服务行业最适宜采用冒进型并购策略,资源类和依靠政府管理的行业最适宜采用保守型策略,制造业最适宜采用规划性策略。

因此我们给出建议,当企业进行投资时,现根据市值和行业发展类型判断自己适合的并购策略,发现适合的方向要及时调整。即使对于刚进入市场的公司,也根据本文的行业类别进行分析再进并购判断。同时并购方也可根据此研究选择适合的并购方案,来拟补自己的不足,寻找共同发展的并购方。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范文第3篇

军工概念在春节后延续了2016年底的势头,继续成为A股市场中颇为热门的板块之一。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对此较为乐观,一是认为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国防建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二是中央高层再次明确了军民融合的战略,军民融合意味着军工企业在思想、产品乃至资本等多个层面将与“民”结合,无疑为资本市场留足了想象空间。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重工(601989.SH)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将军工资产注入的上市公司,如今市值高达1337亿元;而随着2016年完成资产重组,中船重工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国动力(600482.SH)注入集团7大动力业务后,也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动力最为齐全的企业。

根据中国动力最新披露的2016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收入207.41亿元,同比增长15.5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10.73 亿元,同比增长 16.23%,截至发稿前,公司市值规模557.2亿元,市盈率仅为51.92倍,而军工板块平均市盈率约在100倍左右。

因此,有券商研报分析指出,中国动力作为军民融合并持有军工核心制造、研发资产的上市公司,企业估值想象空间较大。不久前,《英才》记者专访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他认为,虽然目前市值并未完全达到预期,但中国动力成为千亿市值公司也“指日可待”。而中船重工副总经理、中国动力董事长何纪武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市值突破千亿的目标并不遥远。

管理层的自信与军民融合的大潮相得益彰,中船重工旗下打造出第二家“千亿市值”公司,底气何来? 优质资产注入

中国动力的前身是风帆股份,主营业务为研制、生产、销售军民用汽车蓄电池,其在行业内已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5月,中船重工管理层决定启动风帆股份的重组工作,以发行股份+现金的方式,共计总金额约139.5亿元,从中船重工集团、五家科研院所以及中国重工、中船投资、风帆集团等单位,购买广瀚动力等16家公司的股权、土地等资产。

至2016年7月,此次资产重组正式完成,当时市场将此次重组看作具有历史突破性意义的案例。

彼时资本市场环境并不理想,2015年6月发生“股灾”,大盘指数一落千丈。中国动力5月27日停牌,10月22日复牌,股价并未“补跌”,随后的两个月内却不降反升,从38元左右一路上涨至52元。

“这是超出我们预期的,但这也说明我们在重组过程中给市场传递的信号是非常正面的。”何纪武说。彼时,资本市场分析认为,风帆股份的此次重组在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方面做到几个“第一”:最引人关注的便是首次将科研院所的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研究所军工资产的证券化,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何纪武表示。

此次重M涉及到中船重工旗下五家研究所:703所、704所、711所、712所和719所。尽管此次科研院所资产并没有全部注入上市公司,中国动力方面称,产业化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了。根据重组方案,5家研究所已经注入中国动力的业务收入、利润占研究所对应项目比重情况如下:

中国动力方面介绍称,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预研、试验基本上保留在研究所,保留国防军工研究的原有有效体制,接受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任务,保留保障条件通道、经费投入的通道,保留研发纲领,这是体制上的优势。

“研究所是上市公司股东,上市公司利用融资平台及资源整合平台的作用,加快产业发展,创造利润后分红‘反哺’研究所,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在谈到研究所和上市公司协调发展时,对方认为应该在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证券化策略,“研发项目成功后,进入工艺化、产业化的阶段,我们择机注入上市公司,加快科技研发的资产证券化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由于多方面政策的原因,军工科研院所的资产证券化虽非“一帆风顺”,但也已进入清晰化的阶段。

近期,在全国“两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建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各军工集团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已基本确认,但是由于税收、人员处置等配套政策还没落地,所以目前各单位尚未开始操作。他还预计,配套政策完备之后,军工事业单位大概可在两年左右完成改革。

无疑,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科研院所的优质资产将对市值提供最为有利的支撑,其原因在于,背后的技术储备和科研能力将为公司构建最深最宽的护城河。

另外,此次资产重组公司首次结合重组推出了股权激励政策。

天风证券的一份研报统计,中国动力本次激励计划作价每股32.4元,向包括公司部分董事、中高管及核心业务技术骨干共计860人授予1739万份期权(对应占总股本1.0%,已达国资委限制最大比例)。激励计划有效期5年,等待期24个月,等待期过后开始分3次匀速行权。“其中授予对象中核心技术人员与业务骨干占比高达98.19%,体现出公司对于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

“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我们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且使这些因素在一起提升效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不同方的利益共同体,这对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股权激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何纪武评价说。 专业化整合

春节前,何纪武曾与其他央企的高层去德国考察工业4.0,他发现在当地有很多“创新中心”――既不同于研究所也不同于公司,而是能够有效地将这两类机构连接起来,形成应用技术的突破。

“技术的研究到产业化,中间有一个断层,而创新中心就是能够把这个断层填平。”何纪武向《英才》记者介绍说。

反观中国动力的资产整合,研究所相关资产注入意味着有机会将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打通形成更有效地科技创新,而研究所毫无疑问是高度专业化的机构,因此在产业端,进行专业化的整合也在所难免。

“我们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将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产业结合、厂所结合,整合市场销售、品牌、技术、生产要素,重新布局,实现有机融合。”

中国动力重组后从单一的化学动力,再加上燃气动力、蒸汽动力、热气机动力、核动力、全电动力、柴油机动力六大动力,形成七大动力的平台级公司。

在专业化整合方面,重组方案中显示,大连船柴、陕柴重工、大隆机器厂、龙江广瀚、潍坊天泽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存在竞争的业务将在实现相应业绩指标后注入上市公司。

根据公司2016年财报显示,原有的化学动力板块营业收入90.47亿元,占总营收44%,为最主要收入来源;而全电动力营业收入12.39亿元,虽只占6%,但增速为各动力板块之最,达79.76%。

有行业分析师认为,科研院所与产业进行有机整合后,中国动力的七大动力板块将受益于军民融合,在军品民品两端实现增长。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范文第4篇

据中注协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3月10日,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共为沪、深两市262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审计报告,其中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50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9份、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份、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份。

公司年报于2006年1月19日开始披露,到2006年4月30日前完成披露。而截至3月13日,沪深两市共有274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了2005年年报,年报披露逐步进入高峰期。

年报年年看,今年又与往年有何不同呢?

2005年年报五大看点

股改公司仍受追捧。去年股改启动后,市场也掀起了多次的寻宝,各路机构纷纷争抢准G股,这一趋势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以G柳化为例,截至去年12月31日,包括博时精选、德盛小盘、泰和、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以及东方证券在内的多家机构仍然重仓持有,并未因其变身G股而大幅减仓。去年12月初启动股改程序的G阳光,在此之前也获得了包括社保基金一零六组合、申万巴黎新动力股票型基金、申万巴黎盛利精选基金的抢购。G诚志也在股改启动前获得了深圳市鼎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长江证券等机构的青睐。

股改承诺严格遵守。去年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在股改方案中制定了各种承诺事项,年报显示,相关承诺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如G华泰,就推出了10股转增6股并派3.44元(含税)的分红方案,派现部分占当年净利润的31%。而该公司大股东华泰集团在股改中的一项重要承诺就是:若本次股权分置方案获准实施,则华泰集团将在公司2005年、2006年、200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分红议案并投赞成票,保证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30%。G华泰目前的分红预案显著超过了当时承诺的分红比例。

岁末分红值得期待。尽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平平,但在分红方面却普遍出手大方。

原材料涨价压力显现。2005年资源价格的持续攀升令不少下游行业备感压力,这在目前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中已初显端倪。深中冠在主营业务收入微增2.9%的情况下,反而出现3744万元的亏损,净利润较上年度下降了4321.4%,年报显示,加工成本上升、销售毛利下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股东占款正有序偿还。自去年管理层提出“重点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速度明显加快,大股东资金占款总额也呈逐渐下降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月底,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总额已从2002年的最高峰967亿元,下降至365亿元,占款数额下降一半以上。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现象的上市公司从676家下降至234家,下降幅度明显。

截至2005年末,G诚志4家关联企业占用上市公司经营性资金5578万元,公司制定的还款方案显示,在2006年中期偿还40%的占款,年底全部还清。

春天看股改进行时

披露年报的沪深两市274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有125家已经完成股改,有50家已经进入股改程序,其余99家未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按要求公布了股改进程,其中有73家公司宣布将在今年上半年进行股改,更有47家公司宣布将在3、4月进入股改程序。由此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股权分置改革将加速推进。

据深沪交易所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所有上市公司须在年报全文和摘要的“重要事项”部分披露股改计划安排或披露承诺事项及其履行情况。

《通知》规定,2005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公司,应于2006年4月30日前完成2005年年报披露工作,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的披露时间最迟不得晚于2006年1月25日。《通知》要求,未进入股改程序或股改方案被否决的上市公司应询问相关股东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计划安排,并在年度报告全文和摘要“重要事项”部分的承诺事项里进行披露。对于已实施股改方案的上市公司,则要求在前款规定的承诺事项里披露相关承诺事项及其履行情况,以及违反相关承诺事项的情况说明。

目前,披露拟股改时间中最晚的是ST万鸿,拟在明年1月份进行股改,也是目前为止惟一明确表示将股改放到明年进行的公司。有些公司,在披露股改进程时,解释了股改进展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上市公司“好当家”预计在今年4月向交易所报送股改方案,但由于涉及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在证监会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协调结果未出台之前,股改工作可能会顺延。

就在记者发稿之日,第24批股改公司名单亮相。股改市值占总市值比重因此达到60.76%,首次突破六成大关。但权威人士称如果以此来确定“新老划断”并不准确。

此前市场普遍预期,股改市值占比突破六成,意味着“新老划断”将正式启动。但据现在情况看,实施“新老划断”的前提条件现在并不成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明确表示,实施“新老划断”有三个前提条件:一看股权分置改革进展情况;二看市场预期;三看相应配套政策的推出情况。显然,现在的市场情况并不符合。

而市场对“过半”的看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出于传统心理的对某些时间点的习惯好。从管理层的角度,应该视之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有目的的时间性安排。证监会负责人近日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在年内基本完成。无论就时间进度还是市场现实需求,“过半”似乎都暗示着一个重大变革即将到来。由此,对股改某个时间点的期待,不妨看作是对一个崭新的证券市场的期待――管理层希望由此一个浴火重生的证券市场能够出现,上市公司则希望解决迟迟未决的资金缺血问题,而深受边缘化之苦的流通股股东希望中国股市能在解决根本制度问题的基础上,分享经济发展与周边股市兴旺的好处。

据了解,中国证监会今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无论是进度上的推进,还是配套的改革,其实都面临相当艰巨的任务。而股改需要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草率实施“新老划断”有可能妨碍股改进程。“新老划断”最重要的是制度划断,让完成股改的公司生活在新制度下,这样才能显示出股改的意义。要抓住股改的机遇进行创新。改革效应显现不出来,增强股改对后续公司的吸引力就将落空。制度的完善比新股发行更具有“划断”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纵然股改市值比重过六成,但在目前的市场大环境下,在相应配套政策并没有出台的前提条件下,实行‘新老划断’尚需时日。不过为鼓励股改公司的积极性,再融资可能会先于IP0推出。”市场人士如是

认为。

相信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合理定价机制正逐步形成,曾经被扭曲的内地证券市场也将转入正轨。随着将来“新老划断”的实施,优质和规范治理的上市公司将逐步成为A股市场主流。

分红将会创出历史新高?

每年的年报,上市公司的业绩分红总是惹人注目。“股改+高分红”有望成为年报公布期的重要主题。而这也正是2005年年报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计划分红的公司越来越多。

且有些公司的分红承诺基本都在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50%以上。拿G韶能为例,公司在股改时承诺,2005年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按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向全体股东10送1股,按2005年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进行现金分红,分红比例不低于80%。可以说,这样的分红承诺是相当有分量的。

分析人士认为出现分红潮的原因,一是市场理念转变,上市公司重视回报投资者的结果;二是配合股改或者备战再融资所致。从2003年开始,市场掀起价值投资理念,管理层也从前年开始引导上市公司要重视投资者回报,这两年来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正在逐年提高,分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这更要求上市公司考虑回报投资者问题。

不过,本次分红潮的出现还有现实情况的因素。一方面,不少公司在股改时为了增加方案的吸引力,推出了分红承诺,目前逐步开始兑现。另一方面,2004年底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将分红和再融资资格直接挂钩,对上市公司分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两大原因外,也不免让人有些担心,那就是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恶性”分红,为大股东股改做准备。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经营不善或者不想降低持股比例,但又没有支付对价的能力,就先由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向大股东输送资金,再进行股改。

大股东占款正有序偿还

清欠――这一困扰中国证券市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到2005年6月30日,沪深两市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占款金额累计近480亿元,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一半。占款金额高于1亿元的公司超过一百家,彻底解决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去年11月,国务院转发了中国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指出,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速度,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完毕。一些存在大股东占款问题的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均列出了相应的还款计划。

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在2005年年度报告全文“重要事项”部分的“关联债权债务往来”中,增加披露大股东及关联企业非经营性占款余额和占用形成原因,以及具体的清欠方案。对于困扰某些公司的这一“老大难”问题,投资者将从年报中得到更充分的信息。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股东明目张胆占款”的行径,更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及时了解从而约束股东占款、迫使股东尽快还款,作用斐然。这一明确的时间进度表,也使得广大投资者们通过阅读该公司年报即可了解到公司的最新资金动向,对于已然存在的资金问题的解决可以获得“定心丸”。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股利分配 再融资行为 关系

2008年初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一度引起市场的恐慌,关于提高再融资准入门槛的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10月,证监会新规提高再融资门槛,规定再融资公司近3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政策制定者从股利人手调控公司再融资行为,那么股利分配方式、股利支付率等因素到底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融资成本及融资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有怎么样的内在联系,本文以辽宁上市公司连续4年的(2005-2008年9月)财务数据为依据,共选取有效样本41家,通过对比其股利分配方案和融资方案,寻找特点并分析关系。本文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分为三种:派现、送股(含转增股本和送股)和混合股利分配方式(同时含派现和送股)。再融资方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种,股权融资包括配股、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在债务融资中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含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等融资方式。

一、辽宁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与再融资行为关系分析

综合表1、表2、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辽宁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与其再融资行为之间关系表现为:

(一)辽宁上市公司的融资方案并不符合股权融资偏好论,2005年-2008年9月辽宁上市公司很少运用股权融资,其配股和增发的比例很低,平均来看。只有0.5家公司进行配股,3家公司进行增发,除去2005年(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再融资基本停止)。平均只有4家公司进行增发。与此同时,其债务融资比例相当高,不管净资产收益率处于哪个区间,企业短期融资的使用较多。由于辽宁上市公司普遍用的是派现分红,进行股利分配的企业比例相当高,使得企业的内源融资(留存收益)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的外源融资成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这种情况会使公司面临以下困境:(1)上市公司没有充分发挥股权再融资功能。股本规模过小会影响企业竞争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沪深股票总市值12.99万亿,总股本15410.39亿。而辽宁上市公司在2008年9月的总市值为1642.47亿元,约占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24%,股本额254.14亿。约占全国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69%。以上数据可知,辽宁上市公司没有很好的利用配股和增发两个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渠道。(2)债务融资过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和财务风险,虽然2008年第3季度辽宁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1%,流动比率平均为61.8%,显示企业偿债能力不强。2005―2008年净利润增长率平均数为-77.94%,平均每股收益从2005年的0.16下降到2008年的0.08元,盈利能力逐年下降。由此可见,企业偿债能力不强:一方面是企业自身负债率较高所致另一方面也受盈利能力下降所限。

(二)为了达到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门槛,上市公司通常会采用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从而使企业顺利地实现再融资。本文中统计,辽宁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方式上,主要采取派现方式,并且随着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采取派现方式的公司比例也在上升。现金股利的发放会减少企业的净资产,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使上市公司可以轻易达到证监会规定的再融资资格,实现企业配股或增发的愿望。虽然辽宁上市公司2005_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再融资资格线的企业平均为18家。占44%。但文中数据表明企业并没有因为派现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而广泛的运用股权融资方式。一方面说明辽宁上市公司并没有出现“配股热”或“增发热”,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债券融资方式仍然是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辽宁上市公司并不是为了取得再融资资格而分红,而是为了投资者带来实际的利益。

二、辽宁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与再融资现状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无论哪一种再融资方式,证券监管部门均对相关的资格条件作了严格的规定,尤其在盈利能力的要求方面。但从前文数据可以看出,辽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并不如意,2005―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在配股和增发资格线下的公司平均有21家,约占51%,说明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因为净资产收益率无法达到再融资基本线,导致上市公司无法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

从企业的盈亏情况与净利润的增长率来看,虽然每年有超过80%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且连续3年盈利的上市公司有35家,约占85.4%。但其4年的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一77.94%。可见,辽宁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利润增长缓慢,无法为其直接再融资提供保证,从而使其再融资受阻。

(二)获取融资的难易程度

融资成本是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债务融资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有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笔者认为2005年――2008年辽宁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融资偏好,除了考虑融资成本及上市公司自身盈利能力以外,以下因素也对其融资方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1 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上市公司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了东北地区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就辽宁而言,国家大力支持重工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在辽宁的41家上市公司中有近22涉及到这些产业,国家的金融信贷支持对辽宁上市公司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 上市公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市公司往往是本行业的龙头,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因为这样上市公司往往受到当地金融机构的睛睐,成为金融机构争相贷款的对象。并享受很多的优惠政策,信贷资金向上市公司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