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恩教育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恩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回首这些年的语文教学课改之路,感慨万千。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感恩教育给老师、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下面,谈一谈自己走进感恩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最深刻的感受。我就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谈几点看法。
一、练好内功,吸引学生
学生是否喜欢上你的课,跟老师自身的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感恩心。首先,师生之间的友好相处有利于形成课堂上和睦愉快的氛围。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去理解学生的苦衷,给予他们真挚的爱,这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样,他们就会自然地爱上我所教的语文。其次,注意语言表达,增强形象性。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语言的清晰流畅、幽默有趣、抑扬顿挫等等,是让学生听得懂,听得高兴,听得有趣的有力保证。再有,老师的知识结构、广度与深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寓抽象的知识于有趣的事例中,学生就会学得轻松,从而引起学生共鸣,吸引学生学习,让学生带着兴趣、感恩之心学习,学习效果会得到大大提升。
二、激发兴趣,鼓励引导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带着感恩的心去聆听未来,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引发学习动机。用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行赏识教育是很好的选择。人都有被欣赏被重视的欲望,更何况是天真烂漫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表扬赞赏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因而,恰当中肯的表扬能在他们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作为老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并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那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也会因此而慢慢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是激情飞扬的世界,是彰显人性的舞台,是闪现灵性的广场,更是张扬个性的天地。 营造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轻舞飞扬,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课上,只要学生敢于站起来说一句话,唱一首歌,画一幅画,就应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大加赞赏。学生是在一种自信、尊重、鼓励、放松、和谐、感恩的环境中学习语文,那么敢于自我表现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整个课堂就会成为“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场所。
三、以人为本,转变教法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应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我们转变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的新方式。教学最主要的东西不是只要读出学生们要学的东西就可以。如你教体育的,如果你一味地去叫学生跑步,那学生会喜欢你吗。如果你把跑步换成一种游戏,跑来跑去抓同学,学生们觉得老师都在玩,那我也不走了,多玩几次,学生们就会积极地去跑,那你的锻炼目的也就达到了。语文也是如此。
感恩教育教学带来的语文课堂不再“唯课本”,而是以课本为基本依托,进行多方面的延伸。其中既有内容的延伸、知识点的扩展,也有过程的演示、思维的发散。让学生读课文一遍还行,再多读,有的学生便纯属应付公事。学生不愿意多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语文课堂的学习活动才变得丰富多彩。
我尝试着通过分层达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收获幸福感,也让学生对自己一节课的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也能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有了这种新体验,以后的每节课我都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也乐意去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我想对老师说:不要怀疑我们学生的能力,只要我们“放开学生,再放开学生”,你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学生相信自己再相信自己,你就会创造奇迹。
四、开放氛围,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积极地感受、体验和认知。当我们走进教室,我们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欣赏者。如果一节课只是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这样给学生的知识面会比较窄。所以一节课贵在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拓展。学生只有读透了文章才会大胆的质疑,教师的拓展更是对文章的总结和升华。
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们真的“活”起来了,课堂里充满着浓浓的学习气氛,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更应承认学生基础的差别,因材施教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分层作业,让优、良、差学生都能吃得好、吃得饱。
要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刚领悟到的知识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过程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学知识按照重点、难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归纳,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或小组成员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回答,所表述的内容可以是本节学习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习心得体会。这样不仅使知识得到巩固,而且情感上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收效甚大。在这种气氛中结束新课,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和学生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被他们那一次又一次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每一节课,从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歌声中都能学到很多知识,我也在课堂中不断成长。所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就有一种新生的感觉,感受着课改还给我们的希望,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品味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着;以教人者教己,和孩子们,和感恩教育教学一同成长。
学校感恩教育教学符合历史的潮流,教师如果不能成为这浪潮中的“学生”,必然会被时代所摒弃,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恩心的人,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的自然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学习才将得到顺利实现,学生的个性也将得到充分张扬。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多年来,学校感恩教育教学改革给我们的教育生涯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走在“感恩教育”的路上,我感受颇深,收获颇丰;走在“感恩教育”的路上,我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 刘新跃. 高校德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感恩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西方文明的精髓。《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存有感恩之心,能够对身边的人与物怀抱感激之情,那么将会唤醒学生的善良本性,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阶段对孩子做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我们所使用的英语教材里面就充满了感恩教育元素,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合理地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教导学生如何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教材是德育教育的载体,依据教材发掘德育素材是实施德育的前提。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日常教学之中。根据我校提倡的“礼、义、仁、智、信”的德育教育理念和牛津教材的特点,我们英语教研组筛选了8个中外传统节日,与现有的的教材相整合,“将中西方节日与英语教W相整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研究”,旨在以英语课堂为载体,通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等方面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怀,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我就以“母亲节”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将感恩教育融入英语课堂的体会。
二、课堂实践
在今年母亲节过后,我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以母亲节为主题的英语课。母亲节这个话题在两年级时已经有所涉及,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只能融入我们要爱妈妈的情感教育。五年级学生的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我定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在西方通常人们是如何过母亲节的,通过学习讨论激发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
本节课是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的:
1.儿歌引入,渲染氛围:英语儿歌,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朗朗上口,简单易学,深受学生的喜爱,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方便。在准备阶段说唱英语儿歌能促进学生迅速地作好上英语课的心理准备。我让学生朗读的是二年级时与母亲节有关的儿歌,“Dear Mummy,I love you. I love your smile. I love you so. A big hug and a big kiss. Mummy,Mummy,I love you so. Happy,happy Mother’s Day. I hope you’re happy everyday. Mummy,Mummy,I love you so. ”这首儿歌整体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直接跟着flash说一说,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在这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注意力便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也能意识到今天的主题就是母亲节,在此基础上就能自然地引出本课主题母亲节,母亲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人,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为我们做了什么,复习已学过的形容词和动词词组,感受母爱的伟大。
2.结合教学,体会母爱。五年级这一学期的教学重点是一般过去时态,而妈妈为我们所做的很多动词词组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所以我们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掌握“cleaned the room,cooked food”等做家务有关的动词过去式词组,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母亲操持家务是非常辛劳的。
3.开展活动,感恩母亲。在活动环节我先让学生阅读一段围绕两个人如何过母亲节展开的对话,在阅读后的练习中运用和巩固了一般过去时,并进一步感知了他人是如何感恩母亲的。在这段对话的最后两人提到应该天天过母亲节,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如果同意的话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小组讨论后结果是一致的,同意每天过母亲节,因为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母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人是非常辛苦的,而自己也已经能做很多家务了,就应该主动帮母亲分担些家务,减轻母亲的负担,回报无私的母爱。课后的作业我要求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是如何渡过母亲节的,用上新学的过去式词组与句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了母爱和感恩的情怀,更明确了要回报母爱,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三、体会
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运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新授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的母亲来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让学生用一般过去式说说在母亲节做了什么,通过这两轮讨论来真实的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语言文化知识,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经过中考的洗礼,能考入东山中学,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份荣誉。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方法得当,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初中的知识相对高中来说,较为简单、直白、容量小,高中知识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仅靠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应付高中的知识是远远是不够的。不少学生对高一知识不够重视,认为可以像初中学习一样,高一、高二简单应付,高三拼一年考重点大学没问题,殊不知高中知识衔接性很强,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紧密,高一知识掌握不到位,令许多学生在高一以后的学习饱受失败和挫折,后悔不已,感慨初中的学习方法完全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因此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后,学习方法需要调整,学习观念需要转变。
二、新时期下高一学生的主题班会开展策略
东山中学作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全市七县一区统一招生,学校正取生源相比全市其他学校来说,学习水平层次较为优秀,这为学校德育管理顺利开展带来许多便利,但是少数的择校生源学业成绩不够突出,纪律观念、道德水平、行为习惯存在明显缺陷,这也为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鉴于对高一学生行为特点的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高一年级主题班会开展策略可围绕五方面展开:
1.新环境下适应性教育
高一学生入学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变化,主要源于对新高中环境的准备情况和心理预期。一般来说,步入高中的学生们开始时都踌躇满志,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信心,也坚信前方是一片坦途,但是随着时间的深入,心中的高中理想与现实脱节,发现高中的学习生活与自己预想的不一样的时候,便会颓废丧气,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骤减。再加上住宿在学校,远离了父母和家人,缺少了父母的唠叨和呵护,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同学之间感情不够深厚,学生内心的烦恼和困惑得不到宣泄和释放,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为防止学生出现类似问题,在高一学年里面,学校德育部门组织适应新环境主题班会,给学生打“预防针”,让学生预知高中适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做到未雨绸缪;通过组织学生交流会,加快他们熟悉高中生活环境的过程,还可以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借鉴,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力量,使得学生更加顺利地融入东山中学大家庭中来。对于大多数住宿生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住校,会有一种寂寞空虚感,产生恋家心理,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在宿舍生活中,学会宽容、理解、真诚,舍友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营造融洽的宿舍氛围。
2.新角色下心理健康教育
高一学生入学后表现出来的不同心态变化,主要归结为“优越感带来骄傲心理”“压抑感带来焦虑心理”“失落感带来自卑心理”“竞争感带来嫉妒、保守心理”。为防止学生出现类似心理,在高一学年里面,学校德育部门组织开展有针对性主题班会进行心理调适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对那些有骄傲心理的学生,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让其明白过去的成绩只能属于过去,只有谦虚谨慎,不断努力,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对那些有焦虑心理的学生,告诉他们高中学习并非一帆风顺,不能自暴自弃,要以顽强的意志来承受挫折,变压力为动力,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才能走出困境。对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引导学生摆正心态,缓解压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重塑学生的信心,争取“再现辉煌”。对那些有嫉妒、保守心理的学生,则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圈子,以宽广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
3.新制度下习惯养成教育
高一是高中教育的起始阶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步入高中生涯,在新的环境下、新的制度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中心。东山中学坚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各方面得以健康发展。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包括:①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利用军训及学前教育时间,给学生介绍学校的各项校规校纪,教育他们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逐步适应学校的新环境;通过主题班会及宿舍内务的整理及时间的安排等进行有序的生活习惯教育;通过到班到岗时间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通过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等方面进行良好的校风、班风教育。②以班级常规为载体,培养人人为集体的意识:开展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树立人人为集体的意识。
4.新身份下感恩励志教育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之后,思想认识上发生很大的转变,作为高中生的他们,身份悄然发生了变化,成人化思想逐渐形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这个时期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主要突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老师教诲之恩”“感激社会关爱之恩”“感激他人帮助之恩”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使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通过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使感恩、自励的精神理念成为学生终生的精神底蕴,不断激发其珍惜拥有、知恩图报、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人生的理想。
5.新知识下学法指导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式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同于2000年初的那种教育模式了,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聪明,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所做的事就是应该在学习上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告诉学生成绩并不是关键,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学会通过身边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书法教学本是枯燥的,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制作一些精美的PPT,将所讲的知识点呈现在PPT上,这样学生在听课时能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播放动画版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比赛、小组合作教学等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二、树立学生对书法的认识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法
书法的教学和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毛笔,让学生很好地继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审美来鉴赏身边美的事物。从上课开始,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些书法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最基本的理念和基础的笔画入手,讲解有关书法的知识和历史,让学生不要觉得书法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学生只有正确地树立对书法的观念,才会从心底接受这一门学科,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才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接下来的教学。
三、在书法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传承下去
百善孝为先,知恩、感恩不仅是做人之根本,而且还是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且还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然而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感恩教育在部分高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少数大学生因感恩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言有感恩之词、心存感恩之心、行有报恩之举。
二、我国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笔者征询了数位专家的意见后,围绕“感恩常识”制定了调查问卷,然后随机抽取了自己所在市区的五所普通高校15个不同院系的大学生150名,对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后统计结果让人堪忧,虽然主流是好的,但在有本次调查中,有29人感恩常识欠缺,感恩认知模糊,占总数的19.3%,接近于五分之一。同时运用了访谈法,拜访了社科院的15位专家,围绕“感恩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概括,总结如下:
(一)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排在首位,15位专家共识为:“社会是一所没有院墙的综合性大学,对人的影响全面而且最为深刻。”进一步指出,在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地完善。现实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也在所难免。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通过网络流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洇散于纷扰复杂的社会。此类的社会负面影响,误导了社会大众心理,无形之中也误导着少数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走向。
(二)家庭原因
访谈中,有13位专家认为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家庭原因。专家进一步指出,大学生多数出自独生子女家庭,个别大学生在围城般的溺爱环境之中成长,过着“蛮横娇惯”和“唯我独尊”的寄生虫般生活。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知恩、感恩思想的缺失,不知感恩父母,也不懂得要感恩他人与社会,甚至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出生而存在的。
(三)学校原因
有10位专家指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于就业市场人才竞争惨烈,部分高校为使本校毕业的大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心,已转轨到就业的方向,沉酣于对大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不仅感恩教育被忽略,甚至常规的思想教育工作都成了较为薄弱的环节。
(四)个人原因
有9位专家认为大学生个人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源于他们自身,是个别大学生个人的素质使然。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应该做力所能及之事来回报他人与社会对自己的恩惠。但是个别人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甚至迷失了自己。从《丛飞事件的反思》中可见冰山一角,在丛飞癌症住院期间,其所无偿资助的学生竟然无一人去探望,社会媒体评论认为小学生可以囿谅,大学生的做法实为欠妥,丛飞需要的不是鲜花和钱物,而是探望者一个感恩的眼神、一句感恩的问候,丛飞泽被后世的义举行为,就显得情有所归、物有所值了。
三、我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视域
(一)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利用好这个平台,先从理论教学上发挥出思想教育与渗透的优势。从知恩、感恩的重要性、价值取向、方法与途径等视阈将知恩、感恩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普遍认同的知恩共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可将传统课堂只有教师一人讲述的教学模式打造成研讨课、辩论课等能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模式。同时,在信息时代,要利用好网络,结合古今中外的知恩、感恩事例,将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用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为师者在解说的同时,要及时加强沟通、疏导和交流,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要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身教更胜于言传。例如教师在公交车上的一次让位、向灾区的一次捐款等,都是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之举,学生看在眼里,就会牢记在心中,然后效仿,避免了知与行的脱节。
(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研究也证明,感恩教育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能促进大学生了解身边的社会、增长才干与能力,还能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笔者认为,校方可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要开展好尊师重教和孝亲等活动。以此来落实感恩教师培育、父母养育。值得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不能表面化和程式化,“外化于行”,首先要“内化于心”。例如对教师的感恩,不能只是表现在教师节那天,从日常课堂上的表现中,要反詰自己是否尊重了老师的劳动?对父母的感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父母的辛勤劳作,理解父母对自己“高期望、严要求”中的良苦用心。知恩、感恩不仅是大学生在读期间应具备的,而且毕业后还要继续坚持弘扬下去,将其看成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踏入社会,成为知恩、感恩的践行者、引领者。
(三)加强感恩课程建设
感恩教育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为使大学生能深入地认识感恩文化的内涵和要义,必须加强感恩课程方面的建设,做到有纲可依,有书可用。笔者为此调查了部分高校本科思政教材,认真查阅了高教版、人教版及部分高校自己编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人生观与道德观通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等教材,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感恩的相关理论教学并没有系统地体现在大学的“两课”教育体系中,知恩、感恩等知识点也只融合在其他章节之中。其次,走访发现,部分思政教师所选用的感恩教学课件,多数是通过搜集、归纳、整理而来的,教学方法也大多停留在讲台上的说教上,收效甚微。据大学生反映,甚至高薪聘请的个别专家学者所进行的“感恩教育专题讲座”,也形式单一、内容浮浅、泛泛空谈而已。综上可见,为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当务之急是加强感恩课程建设,整合资源,编订出感恩教育的相关教材,或在当前思政学科教材中,设置独立的感恩章节,有助于科学系统地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四)营造知恩、感恩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