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就会认真地学好这门课程,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要把爱心、微笑和信任带入课堂,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棒?”“谁最聪明?”“谁能把老师问倒了” “你真了不起”“你真勇敢”“你的创意太好了”“老师很佩服你” ……来鼓励学生,把-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错了可以重答,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意见。有了这样民主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说敢想,这样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出创造的新芽。

二、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我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飞夺泸定桥》时,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开始审视题目,纷纷举手。有学生说课文为什么要用《飞夺泸定桥》做题目,而不用占领泸定桥或攻打泸定桥?有的说“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飞夺呢?也有人问,泸定桥什么样子?飞夺泸定桥有什么用……提出的问题大多很有针对性。我首先对同学们的爱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给予了肯定,接着问:同学们能否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解决刚才的疑问呢?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立刻进入了阅读状态,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答案,最后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又如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一生看到文中写着“乡下爷爷收”就产生疑问:“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我就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鼓励他们进行阅读,找出依据,组织小组讨论,最后了解爷爷有没有收到。这样,学生能逐渐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习惯。质疑成为学生深入思考的引线,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开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抓住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火花的环节,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天气没有如诸葛亮所料,他的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我给予了鼓励。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我们要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乌鸦喝水》一课,乌鸦能喝到水,主要原因是 “乌鸦把石子丢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这是这篇课文的关键点,我就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引导学生:“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乌鸦想想办法”,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倾斜,用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说:乌鸦找一根麦管瓶子就能吸到水;有的说:乌鸦找来一根布条,把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就能喝到水了…….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学生想出的有些办法值得商榷,但却能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第2篇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是“草船‘骗’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这位学生的提问很有价值的,老师表扬了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原因是有“借”才要“还”,暗示了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了诸葛亮的聪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因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三、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

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象: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想象。如学习《梦想》一文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填空:

(1)古时候,人们想飞到月亮上去,现在……

(2)古时候,人们想听到远方亲人的消息,现在……

(3)古时候,人们想到海里采宝,现在……

(4)古时候,人们想,现在……将来……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学生依据前三项练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

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

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第3篇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们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们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首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竞争水平。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学生们在知识方面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具有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学生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其次,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因为创新的来源就是思考,学生们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寻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最后,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其它科目的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学科,让小学生们养成创新精神,可以有效反作用于他们的日常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可以让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在其它科目的学习上也变得爱思考。这样学生们就会养成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们容易对外界的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兴趣,学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就会对问题积极进行思考和联想。这样学生们在思考跟联想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初步的??新意识。之后老师在通过合适的引导措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在家里》这一课的学习时,老师们可以率先展开提问,问学生们在自己家中都有什么有趣的东西,此时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奇怪,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讲课文中的内容。在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就成功被老师激发起来,之后学生们就会积极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说自己家里有电视和冰箱,有的学生会说家里有沙发和茶几。当学生们说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们可以这样将学生们引入课堂。刚才你们说的东西都很对,下面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刚才大家说的那些家中物品。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顺利的融入到课堂中来,积极进行思考,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兴趣,有效将学生们引入到课堂中来。

2.营造合适的创新环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因为小学生们的思维非常单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方法。老师们可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然后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游园不值》这篇古诗时,老师们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堵墙,然后在墙头上用红色的粉笔画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之后在图画的旁边写下古诗的原文。最后给学生们布置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副图画后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们肯定会非常好奇,老师画的画与古诗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就会自己去读古诗,然后进行思考。当读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很多学生就会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的意图,积极进行思考,在不知不觉间就锻炼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采用多媒体设施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普及。通过多媒体设施老师们可以将更多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们,这样既能够开拓学生们的视野,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设施可以将很多课外知识转化为动画或者图片性的内容,这样可以便于学生们对知识进行理解。学生们对这些课外知识进行了解后,就会形成自己的想法,为之后的创新打下基础。因为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很多的积累与思考,只有不断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们的灵感,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时,其中说道星星会眨眼睛。但是学生们的思维很单纯,不明白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学生们心中就会有疑问,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此时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来给孩子们拓展一些天文小知识,给孩子们演示一下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通过这些课外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们明白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增长见识,进而去思考为什么太阳不会眨眼睛。通过这样一个发散思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从而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4.做好有效的反馈评价

小学生们的思维都非常活跃,但是很多时候学生们的想法是非常没有根据的,然后就胡乱向老师进行提问。很多老师对此也是非常的苦恼,如果直接批评会扼杀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如果耐心回答会浪费很多宝贵的上课时间。因此老师们应该学会合理引导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及时肯定学生们的正确想法,并及时纠正学生们的错误思维。

例如,在学习《泉水》的过程中,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热情待人接物。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思考课文为什么通过泉水来讲述热情待人接物这一道理。此时老师们应该肯定这些学生们的想法,并告诉学生们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泉水比作人,可以更加有效的传递本文的思想。但是有的学生们就会思考泉水到底是不是人这一问题。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思维发散,老师们应该及时打断这部分学生们错误思维,并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们回归到课文的本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老师们注意,及时对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进行引导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因为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非常有限,老师们应该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孩子们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21世纪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涵。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培养

所谓创造性学习,即指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又指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它来自布鲁纳于1956年提出来的发现法,具有使“被动学习”变为“主要学习”,“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特点,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指出培养个体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不仅是发展其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且也是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智能基础。小学生创造性学习其特点表现为:(1)探究性强;(2)善于独立思考;(3)擅长发散思维;(4)着眼于创造;(5)发展不平衡。为使学生能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1.注意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提问,不管是否合理,均应持鼓励、肯定的态度,即使教师不要回答,也要表示欣赏。

2.引导学生课余学习有关语文知识,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独创性,鼓励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多解化。

3.在考试或测验中,要增加一些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

通过运用上述方法,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能经常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主动实践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是引导学生常规性思维还是创造性的发散性思维,取决于问题的情景需要,并非教材的节节、课课;这些方法只有因教材、因人、因问题的情景需要而灵活运用一种或同时运用几种,效果才能更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以营造思维环境为起点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乐。

(一)抓住教学活动契机,以议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其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求索。教师则成为学生解疑释难的导师。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由于浅层的诗意学生很容易领会,但诗人与汪沦那种独特的告别方式及所含的深情厚谊,学生是很难领会的。教师便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后,反复诵读这首诗。在反复咀嚼后,学生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将走时匆忙赶来送呢?送别的情景会是怎样?……学生的提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把自己投入到了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为了找寻合理的答案,学生们绞尽脑汁,竟然会有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体验的内在魅力,导中启思,引发积极思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有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沟通学生生活的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感到新奇。例如教《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段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瓜地刺猹的彩图,让学生观察,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现象,一个“英俊”、“能干”的少年闰土形象浮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然后讨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图?学生通过思、议,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闰土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在训练的同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 教师应富有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要不断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在科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自觉地把授课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积极发现和保护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改变“教师至上”、“教师核心”的现象,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有能力有潜力。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挤出时间倾听学生的见解,参与学生的讨论,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形成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小学教育核心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是教和学的永恒主题,在教和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所应做到的任务之一,对于农林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学生要通过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探索,去实现自己的创新,只有在实践当中不停地探索、追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

农林院校是培养农业方面具有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摇篮,针对农林院校的这种特点,我们在教学体系中,既要加强系统的创新教学理论,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农林院校,更应注意这一点,据调查了解,目前有一些农林院校的某些专业的创新教育改革已经在不断实施和完善,实践教学已具规模,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对学生提供了好的实践场地,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取得了很好效果。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认为农林院校的创新教育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1.对于现有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根据我们农林院校是培养科研型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分别编写,不要混为一谈,特别是许多农林专科学校,都选用本科院校的教材,理论性强、深奥、而实践环节薄弱,不适宜于专科学生学习。而应有针对性的编写专科生教材(有许多教材没有专科教材)。

2.对于农业类专业课的内容,不应根据我们所定的教材来讲授,应当针对学生的自身而有所变化(目前在农林院校当中的一部分学生是从农职业中专、职高中考来的,有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考来的,专业课底子有很大的差别,有一部分专业知识普高没学过,而职高生已学过),同时应当将本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纳入教材当中,作为很重要的部分来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科研发展的动态,了解相关的主流技术,使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展开。

3.在教学的实践环节当中,尤其是针对野外实践,除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内容外,要增添创新思维内容,改变一些陈旧的内容,采用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实践环节。

二、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1.针对农林院校的学生,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走理论和实践并进,让学生针对动、植物生产的养殖或种植特点,使其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周期。

2.在学生毕业实习设计时,要激发学生侧重创新教育,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设计实验。

3.在学生当中开展创新能力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对于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创新设计给予必要的验证。

三、突出农林院校的特色教学和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原则

农林院校的特色教育是建立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之上,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坚持这一原则,在专业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专业课设置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突出农林院校的教学特点,强调专业培养目标,实施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在培养目标当中要融入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未参加实践生产操作的要求,加大农林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四、树立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在农林院校中的培养理念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农林院校的特点,必须努力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建立一支稳定,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应从企业及社会上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2.培养学生的主动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挑战自己的强烈愿望,在日常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让其能自觉地感觉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3.要学生具有科学意识:通过各种教材学习和各种媒介,接受科学教育,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探索奥秘的乐趣,从事科学研究的志趣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4.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新世纪和未来创新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和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善出新点子,具有求异的思维方式,喜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给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加新的活力

发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首先,我们应改变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为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呈几何倍增,对很多学科来说,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即使一个很空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自已思考的时间,这样就压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和推行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实地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锻炼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已成为我们教育界所肯定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树立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再次,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权威性结论提出挑战。最后,要注意所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呈加速趋势,一个人的知识很快会老化,因此,应不断加强继续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

业科学,2008,(26).

[2] 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

[3] 金科学.创新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微[J].中国教

育高教版,2004,(4).

[4] 王雪莲.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林学本科人才[J].安

徽农学通报,2009,(13).

[5] 严建雯.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