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及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用户以及回收处理商,其目的是尽量使得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同时使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改善环境和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这种高能耗、高物耗以及对环境高污染的高增长与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长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回收处理五个方面全盘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环保问题,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我国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求。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越来越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其企业形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3篇

《供应链管理》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系统讲授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与方法,强调运用系统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够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系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对于一门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在规划课程目标时,需要科学把握该课程的主导思想与精髓,完整领会该课程知识体系与能力目标,才能科学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意义和重要作用,理解供应链体系结构、构建理论与策略,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形成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系统工程问题,领会供应链战略合作的思想和意义,树立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思想,培养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意义和重要作用;理解供应链结构、原则、步骤和策略,供应链运行优化等;掌握供应链管理概念、管理的内容,供应链构建内容等基础知识。了解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及制约因素,采购管理模型,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原理、意义,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发展趋势,供应链管理关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理解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委托机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方式、作用,库存与库存控制、库存优化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关系,电子订货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作用;掌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采购策略,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库存控制策略,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网络,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作用;熟练掌握联合库存管理策略。了解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基本原理和方法,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作用;理解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的方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基本原理;掌握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的方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熟练掌握供应链激励机制。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从供应链出发寻求系统工程问题最佳优化方案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讲授、分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深刻领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通过供应链战略合作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环节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环节,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体系内容多、覆盖面广、理解难度大,与系统工程相关课程衔接紧密等特点,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上,紧密结合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自身知识需求,精心进行了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

依据课程的教学对象特点和易具备知识结构情况,以及对学习课程的知识需求和兴趣情况,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选取。本课程依据教学内容共分为供应链管理基础、供应链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等内容。

教学环节安排。注重精讲与研讨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与方法应用的深刻理解与掌握;“精讲”贯穿教学全过程,由教员按单元统一组织;“研讨”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组织专题研讨,促进对知识点的拓展与深化。

全面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重点是,教学目标定位应聚焦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应着眼能力需求,教学过程方法应突出学生为主体。该课程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紧紧围绕教学转型,强化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倡导“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上,进一步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由灌输、讲授为主,向讲授、研讨、自主学习、创新提高、个人发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转变,实施有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当构建“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贯彻“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以供应链典型案例、著名企业供应链案例、知名品牌供应链案例为先导,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建议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经典案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目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研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教员与学生之间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课内课外的结合。课内教学注重对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的讲授,针对不同教学单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效果,合理运用精讲、案例驱动、研讨互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外组织学生围绕系统工程实践和经济管理领域等问题,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做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行学生学习策略调整。就是在角色定位上,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单纯讲授和学生被动听讲,教师由讲授者向设计者、组织者转变,学生由被动听讲向自主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重视自主学习。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衔接紧密,与此同时,供应链运作的实践性较强,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加强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归纳、总结、讨论的学习习惯,注重课堂学习的消化吸收;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中的网络课程、参考教材等渠道开展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研读经典案例。供应链管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经典案例多,认真学习研究经典案例,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的拓展深化。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有利于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实践中去。

关注供应链管理最新成果。要密切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研究和发展成果,把握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围绕系统工程实践和经济管理领域等现实问题,加强跟踪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研究能力。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 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商业运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国际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飞涨,许多矿产几近枯竭,国家环境法规制度的加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传统关税的降低、甚至取消,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正威胁着我国产品的出口……,面对各种来自外部的环境管理压力,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以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供应链管理列为企业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企业的集成化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这两方面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孤立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很方便地形成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形成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环境污染的加重,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是表现出了新的趋势。

污染控制的局限性

第一个趋势是污染物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如焚烧、垃圾填埋以及空气和水的处理,因为空气、水和土壤的排放是互相分开的,许多污染控制只是把污染进行了转移。

产品制造外包

第二个趋势是一些大的制造商把产品制造的主要工作外包给供应企业,外包会把一些环境问题转移到供应企业。

全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种趋势是人们日益关注环境问题的全球影响。科学实验进一步证明:地方问题可能会带来全球影响。如保护臭氧层、减少酸雨,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这三种趋势促进了企业在环境问题方面与供应企业之间的合作。环境管理也由最初的供应企业之间签订合同,扩展到要求供应企业积极追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了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经济、消费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供应链系统。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它不受节点所处区域的限制,强调信息的沟通和实施上的合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通过对供应商的利益驱动,引导其改善环境,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当单个企业变动或产品转型引起供应链调整时,供应链中相应节点很容易找到新的合作伙伴,组成新的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突出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管理趋势。

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与绿色供应链管理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有关“环境管理”的系列国际标准,这套标准的颁布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对国际经济贸易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将环境管理纳为重要战略的绿色供应链必然要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作为深化环境管理的工具。

ISO14000系列标准目前立项的有24项标准,内容包括7个部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估、术语和定义、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其中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分别与组织及产品的环保品质有关,是需要取得认证的两大部份,其它则属于辅技术工具。

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不仅可以将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作为自身环境管理的工具,还可以协助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或整个供应链成员完成系统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实施现状

最早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大规模、有意识地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9年以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在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不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先驱。

美国-亚洲环境伙伴组织US-AEP成立于1992年,该组织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和促进亚洲的可持续发展。US-AEP鼓励使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因为这种管理可以在不同环境法规要求的国家实现统一的环境绩效。US-AEP与美国及亚洲致力于供应企业高层培训计划的跨国公司紧密合作,把一些技术和培训项目推广到亚洲工业界,鼓励通过工作研讨会、专业人员互换和技术培训等促进绿色采购。类似的组织还有BSR(是一个非赢利组织的成员,由1200个环境管理和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领先企业组成)等,他们都在推行全球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的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具有重大社会效益,是解决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如下利益:

有利于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增加产品市场份额,扩大出口,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全面改善或美化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更好地把握未来机遇。

绿色供应链管理采用全新的生态设计,使企业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治理费用,如排污费,废弃物处理成本等。

降低了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最终消费者只需付出更低廉的价格就能得到更安全更环保的产品。

有利于推动一类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工具和软件行业。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社会价值观。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为了最终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应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将其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供应方的科学评估,在企业产品设计中,如材料选择,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另外,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当务之急。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所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各不相同的,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环保效益和企业声誉,最终增加利润并达到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环境管理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绿色供应链管理正是这样一种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管理模式,这种“双赢”将扩展到所有供应链企业,对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张余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科技与管理,2002.4

2.蒋洪伟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4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周边绩效

一、周边绩效的定义

周边绩效,又称关系绩效,是指与周边行为有关的绩效,周边绩效对组织的技术核心没有直接贡献,但它却构成了组织的社会、心理背景,能够促进组织内的沟通,对人际或部门沟通起作用。周边绩效可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促进和催化作用,有利于员工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团队和组织绩效的提高。

美国的Borman和Motowidlo两位学者提出两个方面来划分职务绩效: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任务绩效是和具体职务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与个体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及工作知识密切相关的绩效。周边绩效涉及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的有利于组织和他人的活动的心理、社会人际关系及意志行为,是工作情景中的绩效,和具体工作任务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当今企业运转间广泛的利益互动来看,以过程和行为为导向的绩效,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关系密切。

二、周边绩效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间的连接所组成的网络结构。供应链通过产品功能、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外部资源的集成,加强产、供、销的联系,达到消除部门间及企业间障碍的目的。供应链管理(SCM)是围绕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对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管理,以协调链上各个企业的活动,加强链上各企业的合作,避免和减少链上各企业的延误或浪费,达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最终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都能受益。

团队协作精神、创新与学习精神和自觉维护并尊重整体利益的行为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并推崇。周边绩效考核的人在工作中与本身任务没有直接联系的绩效。供应链管理是随着差异化、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在当前行各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供应链上的全体成员形成一个工作效率高、团结协作、信息畅通的整体,才能快速反映市场,获得效益。供应链管理工作是通过信息流和物流的反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效益水平和反映效率的控制依赖于各环节的主动配合,没有强制的工作任务分配,这是工作结果的监督与考核所不能完成的。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工作中引入周边绩效的概念,对于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操守、提升企业间协作热情都有深远的意义。

三、基于周边绩效的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正确认识周边绩效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正确地认识到周边绩效管理对企业间合作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周边绩效的肯定会带来企业对共同利益的追求的更强烈的追随、认可感。每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应对员工进行适时的周边绩效考核,可以对其的工作业绩、道德表现做全面的了解和公正的评价,为今后员工的任用、选拔、培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适当的周边绩效指导员工的言行,为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造条件,在协调供应链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支撑。

(二)通过周边绩效的管理,加强供应链上员工归属感的建立

周边绩效的内涵相当广泛,体现在主动地执行不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在工作时表现出超常的工作热情;工作时帮助别人并与别人合作工作;坚持严格执行组织的规章制度;履行、支持和维护组织目标。企业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利润。企业合作过程有种极端的倾向就是忽视员工的周边绩效。企业对绩效的考核采用单一的任务绩效模式,以效益目标为唯一评价标准,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周边绩效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弱化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了工作时帮助别人并与别人合作工作的热情,导致履行、支持和维护组织目标的信度的不坚定性。企业通过对周边绩效合理的管理,促使员工的情感、责任、理想的归属产生,有效地促进员工周边绩效的产生,而企业对员工的周边绩效行为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赞扬,可进一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也就创造出了一个同时提高员工归属感和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的优秀的文化氛围。营造出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员工参与问题解决,相互合作和信任。

(三)利用周边绩效的管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SCM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为基础,对市场、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以客户为中心”作为经营理念的商业模式。供应链战略管理的一个重点是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关键在于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连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各方面的协调。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以供给的进度、质量、效益影响着整个供应链与最终用户的满意度。这就要求参与其中的人员除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和沟通能力,以及在多方合作中积极提升自我业务技能和关注范围。因而对员工的个性也要有特殊的要求。在企业内员工个性特点的协调统一和相互补充,企业间兼顾共赢政策协调组织,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摩擦,形成良好的部门绩效衡量标准。利用周边绩效的外延性,在外部合作伙伴的选择、企业的建立和伙伴关系的管理等方面,会更易促使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并一起就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