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范文第1篇

一、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进一步深刻理解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内涵,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创设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要。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在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方面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全面推行“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途径。“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它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教育观念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以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生活性、发展性为基本特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不同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校企双方的联合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抓思想观念的转变,深刻领会“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

1.素质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一般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与心理条件下,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化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品质,是从事特定工作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道德操守与专业技能的集合。职业素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要求不同的职业素质,不同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有时也不相同,这是由基本职业素质与个体职业素质的区别导致的。二是应用性。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来获得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内在性。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职业人员通过知识学习、技能提高、经验积累等,逐渐将职业需求有意识地内化为职业素质。四是综合性。职业素质不仅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还包括职业业务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等。五是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动态的更新,职业人员为了适应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推动本身职业素质的发展。

坚持素质基础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形成学生的健全性格,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生动、主动发展。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一致矩阵

一、引言

经过数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家长和考生对教育消费的期望值进一步增强.显然,高职院校“外延式”发展的阶段已基本结束,正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阶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高职院校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所难免.只有那些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发展.因而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利于高职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优势.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并首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我国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将“核心竞争力”概念迁移到高职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从多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1,2,3].此后有人研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基于不同的切入点构建了层次模型并用AHP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排序向量[4,5].但上述运用AHP研究方法研究“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张吉军教授指出AHP研究方法不足之处是[6],判断矩阵是否一致的判断标准CR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基本内涵及构成

自从“核心竞争力”引入我国教育界,很多学者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进行探讨,如王前新、丁言训等给出相应的概念表述.他们表述虽有差异,但基本内涵一致.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深深融合与高职院校内质中,是难以被他人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它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学校在行业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和掌握进一步发展的整合能力.

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分为“显性”竞争力和“隐形”竞争力,其构成要素是四个方面:领导班子顶层设计竞争力、中层的决策执行竞争力、教师团队的教研创新竞争力、学院的社会影响竞争力.顶层设计竞争力体现了领导群体的综合素质,它决定了学院发展目标、发展进程.决策执行竞争力反映了管理团队执行决策的效度. 教研创新竞争力,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社会影响竞争力,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

四、FAHP法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中的运用

1、FAHP法原理简介[6]:在层次分析法中运用模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构造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由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求元素(因素、指标、方案)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排序(权重值、优度值)的一种方法.AHP法中非一致矩阵调整与检验相对困难,而FAHP法不需要进行调整与检验,从而评价操作易行.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考虑到评价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结合高职教育“应用性”的特点,构建如下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一

3、算法步骤

(1)建立模糊互补判断矩阵.以每一层次中的元素相对上层元素的重要性构建模糊互补矩阵.模糊评价语言采用0.1~0.9数量标度;两元素相比较,同等重要,标度为0.5;一元素比另一元素稍微重要,标度为0.6;一元素比另一元素明显重要,标度为0.7;一元素比另一元素重要的多,标度为0.8;一元素比另一元素极端重要,标度为0.9。

(2)将运用文献[7]定理1将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改造为模糊一致矩阵。

(3)排序,运用公式,计算因素在目标下的权重,进行单层排序.

(4)在此基础上,计算T层各因素对F的综合权值.

(5)用,进行待评判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排序.由单项与综合排序提出工作努力的方向.

五、应用实例

以A省高职院校为例,请5名高职教育专家组成评判组,以C校、G校、L校、T校为样本构成待评组即P层,并由专家组依据相关资料给出四校按表一T指标的排名:

C校(3,4,3,3,3,3,4,4,3,4,3,4,3,4)

G校(4,3,2,2,2,4,2,2,4,3,4,3,4,1)

L校(1,1,4,1,4,2,3,1,1,1,2,1,2,3)

T校(2,2,1,4,1,1,1,3,2,2,1,2,1,2)

按照步骤2(1)由评判组对指标体系中每层因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出模糊评价即得出模糊互补矩阵.S-T层共有S1-T、S2-T、S3-T、S4-T四个矩阵,T-P计十四个矩阵,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S-T层矩阵全略)

表二 F-S层

F S1 S2 S3 S4

S1 0.5 0.6 0.4 0.7

S2 0.4 0.5 0.3 0.6

S3 0.6 0.7 0.5 0.8

S4 0.3 0.4 0.2 0.5

表三 T-P层:列出T1-P

T1 P1 P2 P3 P4

P1 0.5 0.365 0.77 0.635

P2 0.635 0.5 0.9 0.77

P3 0.23 0.1 0.5 0.365

P4 0.365 0.23 0.635 0.5

按照步骤2(2)将模糊互补矩阵转换为模糊一致矩阵.(S-T模糊一致矩阵略)

表四 F-S模糊一致矩阵如下

F S1 S2 S3 S4

S1 0.5 0.55 0.45 0.6

S2 0.45 0.5 0.4 0.55

S3 0.55 0.6 0.5 0.65

S4 0.4 0.45 0.35 0.5

表五T1-P模糊一致矩阵如下

T1 P1 P2 P3 P4

P1 0.5 0.433125 0.634375 0.5675

P1 0.566875 0.5 0.70125 0.634375

P1 0.365625 0.29875 0.5 0.433125

P1 0.4325 0.365625 0.566875 0.5

按照步骤2(3)计算出各模糊一致矩阵中各因素的权值,取。

S层相对于F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

T层相对于S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共四个):

,… ,

P层相对于T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不一一列举,计十四个)

,…,

按照步骤2(4),T层相对于F层的各因素权重值为:

按照步骤2(5)将权值归一化,可计算出四个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结果。

由此可得,四个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为:C校G校T校L校。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62.

[2]宋文光.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素及培育路径 [J]. 教育与职业,2008(8);37.

[3]朱长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7(7);22.

[4] 余霞,张智光.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1(12);12.

[5]丁训言,任爱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2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核心竞争力 内涵

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之中,而且存在于一切从事竞争性活动且具有竞争需要的组织或地区等结构化的实体之中。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使高校对竞争概念的认识有了质的升华和提高。全球化所引发的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核心是生产力、科技水平和高级人才的竞争,而其实质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大学是竞争的主角。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等口号的提出,大学排行榜的涌现,都表明竞争意识已深入人心,各高等院校之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已逐渐形成,我们能够窥见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竞争能力的提高。不可否认,竞争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国内许多高校正在积蓄力量,调整战略,决意在竞争中成为赢家。

传统上认为,大学是纯粹的教育组织,而企业是纯粹的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大学的组织性质正在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新的研究表明,大学具有经济的属性,而企业也具有教育的属性。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就认为:“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械(包括各类学校在内)可以视为一种工业部门。”[1]而对大学类企业特征的研究认为大学和企业均属功利性组织,因为两者都是在适用的技术、人的因素和规则的约束下,追求适度的收入和成本的差异。只是更贴近地来分析,企业是纯盈利性组织,高等学校是准盈利性组织,准盈利性组织追求适度利润[2]。大学类企业行为的假设与分析给大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借鉴平台。在繁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在市场经济中经受摸爬滚打的企业要比大学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类企业行为分析允许我们移植企业中成熟的理论和制度,而目前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正是基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方法与模式的一种移植和借鉴。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管理者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于高校战略管理,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但高等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引入概念、嫁接模式、借用方法和对核心竞争力结构、要素的初步设计阶段[3]。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起步晚,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欠缺时代感,缺乏实证研究。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较不太容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在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的众多探讨性描述中被引用较多的有以下两种观点: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武向荣在他们2002年发表的《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4]。孟丽菊指出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大学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收益并为其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能力[5]。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赖德胜、武向荣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从规范的核心竞争力概念移植而来,强调技术能力的核心地位,突出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在宏观上把握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但在实际高校战略的制定中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成本高[6]。国内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我国大学办学历程和现实国情出发,结合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实践,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要素)角度赋予高校核心竞争力更丰富的内涵,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模型,增强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同时从不同侧面去揭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模型

核心要素论――如陈传鸿认为构成一流大学整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学科建设水平[7];张晓琪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8];刘一平认为学科建设就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9]。

双要素论――张卓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应包括学术核心和管理外壳两个构成要素,其中,学术核心由学科和专业构成,管理外壳是指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10]。

三要素论――罗红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技术、文化和制度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11]。别敦荣、田恩舜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12]。

四要素论――宋东霞、赵彦云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影响和决定高校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包括四个核心因素:学生素质(生源质量、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学术梯队的建设状况)、科研活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其中学生素养和科研活动是高校的最终产出,师资队伍是重要资源,学科建设是发展核心[13]。张书华、张正义认为科学定位、创新能力、大学管理、大学文化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4]。

五要素论――李景渤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由五个要素构成:人、技术、管理、信息、创新。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15]。

七要素论――马士斌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有七个层次: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16]。

全要素论――王继华、文胜利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17]。

2.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上述构成要素模型的阐释和对众多相关文献资料的检阅,我认为,目前研究者们在对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理解认识上还不尽统一,但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理解,归纳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共性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核心的本质是其无与伦比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而这主要来自于该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是一个高校建设的核心,某一学科建设失败或学科建设跟不上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步伐,将会影响高校的整体建设和学科声誉;而一个学科建设的成功有可能改变一个高校的整体格局或学术地位”[18]。学科发展水平始终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一所高校只有在一定的学科或学科群中占据绝对或相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塑造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功能强大的产出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点学科或一流学科建设本身就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主要指教师的才能或素质,包括整体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技能等。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人的能力。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名校必有名人、名师,高校的竞争优势往往显性地表现为人力的实力,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是引领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源动力,一个名副其实的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有大师级人物的引领,这是高校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这也正是很多高校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的原因。实际上,谁有了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致胜的源泉。

(3)高校基础结构资产,包括制度体系、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和文化体系,是高校得以运行的基础和环境支撑。高校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遵循其特殊规律并在相应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下才能健康可持续。人本管理比集中管理有更高的资产价值,它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组织的人才资源,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本管理下的高校才能建立起指挥便捷、高效灵活的大学组织系统以实现大学体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为高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发达的信息系统比发展中的信息系统凝聚了更多的无形资产。校园文化更是高校难以计量的精神财产,体现着高校的软实力,它不仅为高校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促进高等教育深化和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是高校经过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反映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和高校群体的智慧与意志,因而成为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一个高水平状态的校园文化体系必然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来承载精神文化,且建立起与精神文化相适应的制度文化,以发挥校园文化在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和核心能力(学科建设)为轴心,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具体实施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它是高校在竞争中取得显著竞争优势和获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复合性、整合性、复杂的能力体系,它隐含在高校内部从教育教学到管理等各个环节,是诸多竞争性能力中最能实现高校价值的核心能力,是高校内存的支撑力。因为高校核心竞争力以人才和学科为核心,高校更体现为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学术资源的配置;因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高校各种能力构成的能力集合体,在这个能力集合体中,各种能力相互有机联系、有机融合,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能力的显示,更是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相互整合、协调、交融、互补而形成的整体性的竞争力。不能将高校核心竞争力与高校中某一单方面能力,如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资源能力等同起来。它是高校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经常是以知识为特征的高校战略性资产,体现在高校活动的各个层面,渗透到高校所有组织和全部活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书馆,1999.

[2]黄小平,唐力翔.大学类企业行为与大学经营理念的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5,(6):7-8,13.

[3]杨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新华文摘,2004,(21).

[4]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42-46.

[5]孟丽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3):59-60.

[6]李叔涛,李向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4):1-4.

[7]陈传鸿.着力改革重在建设促进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J].中国大学教学,2000,(4):9-11.

[8]张晓琪.面向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J].湖南社会科学,2002,(2):24-25.

[9]刘一平.牢固确立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念[J].求是,2003,(12):50-52.

[10]张卓.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和评价体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49.

[11]罗红.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EB/OL]/homepage/jiaoyuii/-11k.

[12]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55-60.

[13]宋东霞,赵彦云.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41-44.

[14]张书华,张正义.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93-95.

[15]李景渤.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如何发挥地域特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16]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163-166.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体育,是一项能使人身体、心理都得到锻炼的运动,体育中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可以激励中学生努力奋斗,不断完善自己。所以,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内涵与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要素等,提出体育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 体育 中学生核心竞争力

一、体育的内涵

体育的类型分为几种,比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等,英国教育学专家洛克指出,体育就是指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体育,而竞技是离开工作休闲娱乐的意思,与体育无关,因此,不是“体育”[1]。在国外,“竞技”被称之为“sport”,而不是身体教育。男矶喾矫胬纯矗体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体育概论》是一本体育院系的通用教材,这本书对体育的解释是:“体育(从广义上说)是增强人民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社会活动”[2]。体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及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它的含义已经涵盖甚广,不管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它都有着体育的意义,只是代表的体育内容有些许区别。学校体育,它是一种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发育,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以及道德、意志品质的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是供人欣赏、战胜对方以夺取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和比赛;大众体育是一种群众体育运动,它是一种以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愉悦身心的身体活动。

二、体育的作用

(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体育,是一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太极、打羽毛球等运动,这样可以锻炼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各项身体机能水平,预防疾病[3]。

(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意志

体育,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需要人们拥有勇敢、坚毅、果断的心理品质,尤其是一些激烈而紧张的运动竞赛,在面对严峻考验时,需要运动员及时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困难和挑战,通过比赛,可以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心理品质。

(三)学会一定的运动技能

体育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每种运动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征。我们参与一项体育运动,首先得学会这项运动的基本技能方法。做任何事都要讲究其方法,参与体育运动也不例外。有些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易会,必须通过专业的指导与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掌握其精髓。

(四)增加生活趣味,具有娱乐性

体育运动是一项欣赏美的运动,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比赛,欣赏优美的体育动作;可以通过跑步、呐喊加油等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得到精神和神经方面的释放感、愉、成就感和舒畅感。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打发闲余的时间,增强与外界交流,以球会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生活的充实感。

三、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形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国家或个体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确定一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要素,它也是在竞争过程中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国家或个体在竞争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内部整合的结果,是中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素质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的独特的并且使中学生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大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小至一个企业、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这里主要讲个体核心竞争力的类型,并且着重讲述的类型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形成可以包括四大要素:个体的人生定位、资源、能力、个体的行动力。

四、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与启示

(一)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通过对体育及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可以看出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意义。当代中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活跃思维,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核心竞争力讲求的就是在竞争过程中能使自己脱颖而出,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放松情绪,释放自己,增强个人的表现力。

学习体育的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立判断能力都比较强,面对困难挫折时会冷静思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也有清醒认识,从而对自己有了奋斗的人生方向,这对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引导作用。体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运动也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与社会交流的媒介,为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供资源储备。体育可以增强人的实践能力,社会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因此,体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的功能意义。

(二)启示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体育也成为人们生活交流的方式。当代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需要全面发展,为了使自己能拥有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培养中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育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参与体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增强创新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体育的功能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体育沉思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教授和伦敦商学院的G・海默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及“核心竞争力”一词。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独有的技术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一系列企业相关事务,使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校方所安排的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最终形成特有的、对学生自身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使其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能使自身在毕业后的择业竞争和未来工作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完胜其竞争对手,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

这里的独特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竞争对手想要复制这种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较大;二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具有独特性。

2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整合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在学校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形成的。这种知识、技能和能力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整合才能形成高职学生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整合的过程、环境以及途径均是难以复制的,最终形成高职生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3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创造性

通过对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拥有相应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价值创造性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要放眼全球,审时度势,不断积累、学习,与个体优势相融合去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第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职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主动占据核心位置的需要。在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中反馈出一些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譬如,团队协作能力欠佳、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等,这些缺陷潜伏在高职生的人生发展中,导致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陷入被动状态。归根结底,这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个体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就越能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抓住机遇,处于主动核心的位置,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成功。

第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目前,在大力倡导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势在必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其毕业后的就业层次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最终能够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以及该院校在社会中的声誉。

第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接受大学教育就是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 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所要做的职业进行预测和计划。因此,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对自己择业的主客观条件有充分认知,其次要综合分析个人的兴趣和能力,并且与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

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自身的优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对其职业需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进而培养创业能力和自主规划能力。促使高职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保持就业竞争的持久力,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就与价值。

(二)职业生涯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促进全人发展。当前,部分高职生存在缺失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就业竞争力弱化等问题,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给高职生的全人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感知职业领域,分析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制定出实现自我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二,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职业生涯教育所关注的就是对社会、行业、职业以及职位条件的认知,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引导,对自我的全面认知,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一)思想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高职生的职业发展是构建在其职业理想的基础上的,而高职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均是环绕着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就是确立其职业理想,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柱,同样也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有效途径,促进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个性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起着引导作用,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的差异导致了构成此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再者,职业目标的不同也会导致个体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差异,因此,构成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在培养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好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评价,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明确和发挥学生的优势竞争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践层面

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加强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实效性。培养高职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培养的效果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一方面加快建设相关专业社会实习实训基地,激励学生到相应的岗位去锻炼;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教育模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在促进高职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业学习、职业发展以及终生教育的理念上的影响,在学习、实践、提升、发展等方面形成自我管理的氛围。只有培养和塑造好高职生的个人竞争力,使其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最终才能实现自我发展,让生命更为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汪翠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2).

[2]杨克林,吕卫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

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3]王德广.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功能

及其内容构建[J].高教探索,2012(4).

[4]窦而立.浅析提高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当代

职业教育,2011(9).

[5]孙小娅,宋悦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取

向的影响[J].高教研究,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