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行业特征

电影行业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行业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行业特征

电影行业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声像技术 高职教育 专业教学改革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这些特征是我们现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它属性的具体化,是它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高职培养目标既是分析社会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端。所以它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与质量指标也不可能明确。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从目前实践的结果来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办出高职特色的有效培养模式之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六条基本特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再认识,观照当下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审视目前的电子声像技术专业,其目标定位和教学模式明显存在与高职特征的不适应,因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1.深度调研,聚焦行业指向,改革专业目标定位

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过去主要为传统电影技术放映行业培养人才,并且主要集中在中专层次。上世纪90年代初,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将近十年的低谷,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则开始趋于多元化,视听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非常迅猛,声像技术在社会其他各领域和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该专业将视野扩大至广播电视传媒业、现代娱乐业、现代教育中心、家庭视听设备等应用声像技术的行业或领域。但电子产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电子声像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日新月异,不同行业声像技术工作岗位的技术复杂程度高、综合应用性强。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不同行业背景情况、视听标准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切合不同行业实际岗位的应用实践不足,直接导致毕业生与声像技术需求岗位距离较大,适应性较差。同时,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外延过大,使教学体系构架只照顾到广度,却难触到深度;因就业指向闪烁不明,使学生学习目标茫然,自主性不强。因此,通过调研,分析不同行业声像技术的要求和需求,明确所要聚焦的专业指向,适应面向该行业的市场需求,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2.审时度势,找准切入口,错位有效发展专业

以电影行业为例,经过近十年阵痛后的电影,在上世纪末,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电影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影产业呈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在2008年许多行业受金融危机困扰时中国电影产业却逆势而上,电影票房30%年增长率、电影院线稳步扩大、数字化程度大幅提高等新局面,令人惊叹。电影产业链的五大环节,包括电影制片、电影制作、电影发行与营销、电影院线和放映、电影投融资等,无论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都呈现朝着健康、可持续性发展轨道运行的良好趋势。同时,综观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对电影产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人才培养分布并不完全,与电影业的现实发展很不适应。置于文学艺术类之下本科传统的电影专业主要涉及电影产业链中的制片、制作产业;而高职专业目录中广播影视类的10个专业中,与电影相关的专业只有摄影摄像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影视广告等四个专业,且主要涉及电影制作产业,对电影终端产业――影城建设、影院技术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没有专门指向的专业和相应院校培养,因而,面向现代化、数字化、产业化的新兴电影终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急迫,而且量大。

由此分析推断,无论从行业发展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围绕视听技术这个与对应门类艺术紧密结合、因行业检测标准而异、环节链众多复杂的领域,急待培养的是适应某一行业的、与实际岗位有效对接的电子声像技术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专业面向领域和环节、错位有效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声像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3.依托行业,从岗位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声像技术是视觉和听觉技术的综合应用,并通过画面和音响来表达内在含义的方法和设备。典型的声像技术应用就是电影技术和电视技术,电影和电视声像技术,科学地讲就是其影像与声音的拾取、记录、处理、传输和显示技术,尽管声像技术走到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影视技术有了许多共通的方法和工艺,但是两者的技术发展背景和整个系统的其他元素有着很大的差异。而电影或电视声像技术如果脱离了与之相互依存的整体系统环境,其声像技术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同时,电影和电视的视听标准体系不同,电影具有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而电视则有各国不同的技术标准;电影始终是国外电影技术、设备充斥的市场用户,代表着最新科技进步的设备很快就在我国的现代电影产业中应用。因此,高职教育的声像技术人才培养,要适应现代影视行业声像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使用与维护,就应有目的、有方向地紧密联系相应行业的整体系统,以明确的某一行业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模式,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满足该行业对电子声像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电子声像技术专业在明确了行业指向和产业面向之后,就要最大程度地满足面向产业发展对高职声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向转型升级的现代化声像产业市场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要实现这两个“满足”,电子声像技术专业需从以下六个方面实行改革。

1.改革专业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

通过专业办学定位的深入调研,结合声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点,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指向;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紧密围绕行业办学优势,进一步探索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已有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出与对应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相结合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改革并强化实践教学,增设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技顶岗实习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要为目标,不断强化特色专业适应对应产业发展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2.重构课程结构体系,打破旧有课程,建构模块课程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分别根据明确指向的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当前社会对产业人才的需求,研究岗位能力结构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从能力本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出发,按照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着力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领域模块和综合素养模块。其中包括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声像技术基础知识;确定指向的声像专业技能,如现代电影综合技术与影城经营管理专业技能,现代电视制作技术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新传媒技术专业技能,等等,以及艺术鉴赏和职业精神等综合素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积极开展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按“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加大教材建设力度,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加强实践指导和与职业能力鉴定配套的教材和题库建设工作。

3.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打造示范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专业技术实训、分类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从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验证到应用、由模拟到实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改善教学基础实验室、专业实训室条件,提高教学设施的效用,逐步建设起校内具有生产的声像技术实践基地,并能成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园地;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起综合性强、水平较高的,开放性、实践性、生产性、职业性的有示范意义的校外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作用,有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来精心设计顶岗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从根本上防止校内“以学代工”和校外“以工代学”的倾向,将重技能训练落到实处,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设计配套的岗位证书体系。

4.必须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紧密产教结合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满足高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教学的需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在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教学团队“双师结构”优化上采取有效措施,强调学校教师顶岗生产、行业技师课堂传授,使校内外教师在理念转换、知识更新、专业能力、执教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造就一支独特的“双师结构”高素质教学团队。校内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是提高现有教师适应现代声像技术和管理的业务水平,通过外出进修、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和加快知识的更新;二是花大力气引进或培养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熟悉产业发展轨迹及未来走向的双师型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及骨干;三是要补充年轻的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武装的高学历专业基础教师,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深入企业、业务培训、顶岗实践,拓展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技术精、管理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分类建立兼职教师库,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规范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真正建立产教结合、专兼结合、理论和实践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5.必须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将行业标准的融入、企业参与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以行业标准融入为突破,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新机制。根据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职业资格或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改革学生课程学习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专业技能大赛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有效与课程模块教学相接轨;采用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评价的质量评价方式,既是评价毕业生质量,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切实将社会的声音成为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方向;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和职业精神养成,凸显以育人为核心、素质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精心设计学生拓展领域学习和综合素养培养的教育模块,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6.必须主动服务社会,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开展培训与服务

发挥专业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展声像技术培训与服务。如电影行业,主动面向省内乃至全国电影终端系统的院线影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农村数字化电影发行、全国部队各文化总站电影技术与管理以及积极筹备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从而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一体化;通过服务引导我们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促进教学改革,带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实际应用水平和执教能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通过服务社会来提高专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水平,拓宽专业办学渠道,激发办学的生机和活力,有为才有位,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2).

[3]李念芦,李铭,张铭.中国电影史研究电影技术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行业特征范文第2篇

传统元素一直是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广泛运用的重要元素。我国当代的电影海报设计也积极的运用了这一元素,使我国电影的民族性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带有民族色彩的海报设计,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浓重的民族风格。但是这种民族性往往会受到文化背景与美学观念差异的影响,也会受到设计师成长环境与电影主题的限制。所以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民族性的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设计家们会不拘一格的在设计上运用各种民族艺术表现形式,比如国画、装饰、剪纸等。这些设计手法都会使我国的电影海报与外国的电影海报呈现明显的区别。我国的电影海报设计具有取材多样、形式丰富的风格特征。在题材方面可以结合电影主题,选择具有传统文化特点或民族特征的自然景物、真实人物或者意象手法等。无论选择怎样的设计风格,都与设计者创作思想和民族习惯有着紧切的联系。都是设计者民族情绪的根本体现。比如电影《花样年华》的海报中,将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旗袍进行突出展示,使东方女人的独特韵味在旗袍的烘托下,精美至极。再比如电影《凌凌发》的海报设计,使用了木刻版画这种传统的艺术,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效果,也提高了感染力。

注重色彩的表达

当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更加注重对色彩的完整性运用,使色彩成为富有意味的独立设计元素,也使电影海报更具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在电影海报设计时,设计者通常会注重对审美与创意的表达,画面的主色调会与电影的主题风格形成一个整体。比如运用明快的暖色调来体现轻松愉快的电影主题;运用深沉的冷色调来诠释影片的沉重感;运用一些明亮的颜色来阐释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等。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海报的主色调便以大红为主,但是在华丽柔美的色彩下,却呈现出一种暗淡的色调,从而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海报中女主人公身穿红色的旗袍,却是满面的倦容,目光中充满哀怨。身旁的大红灯笼发出迷离萧瑟的光晕,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紧紧相扣,使我们一看到海报更会产生一种沉思的情绪。

中国电影海报的设计趋向

1.强烈的时代特征

电影以记录历史、再现生活以及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因此电影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电影海报也是如此。不管电影的主题是什么,都应该在海报中体现出时代的影子。我国电影行业虽然已经进入到了繁盛阶段,但相对国外一些高制作、高水平的影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电影海报的设计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在制作技巧上,都应该与时代挂钩,以当代人的审美倾向为依据,充分的表现出当代文化、风尚、社会风貌等特征。

2.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我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艺术表现的一大主题,在电影海报设计方面,同样也应该体现出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汉字、民族图形纹样、传统色彩等,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运用元素,也应该是电影海报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在运用这些元素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电影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以电影的精神和感悟为依据,将两者进行完美的融合,既不显突兀,又明朗明晰,使中国电影海报由内及外的散发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这才是当代电影海报设计内外兼修的根本。

3.开放的国际视角

电影和电影海报都属于舶来品,所以在电影发展史上,人们的思想始终是开放与包容的。从不同时期的电影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深受国外电影海报的影响,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风格特征,都能找到一些先进电影海报的影子。中国电影海报应该以开阔的视角来接纳世界,但也应该采取合理性的融合态度,不能全部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在这一问题上,就应该让我们的设计者自己去衡定,自己去取舍,在开放的基础上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艺术鉴赏力与创造力。

结论

电影行业特征范文第3篇

进入新世纪,微电影的创作开始盛行。2006年初,自由职业者胡戈的视频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为是“微电影”的雏形,其内容重新剪辑了陈凯歌当年电影《无极》和法制频道《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将对白经过重新改编,滑稽的视频片段重新剪接,另类搞笑的广告穿插其中。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无极》本身,并引起陈凯歌导演的和中影公司的不满。此事件在当年引起的轰动效应一直延续至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商业定制的“微电影”是2010年吴彦祖主演的时长为90秒的《一触即发》,是“微时代”的产物,其实质是商业广告,也就是说微电影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利益推动的结果。这种微电影成为广告营销市场的新宠:如在网络上一夜走红的微电影《老男孩》,其背后是雪佛兰冠名;姜文的《看球记》也是与佳能合作……越来越多大牌的导演开始进入微电影领域。

新科技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新型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3G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移动电视,wifi(无线上网),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数字化的媒介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也使得微电影的创作和繁荣有更大的可能。就时间而言,数字化媒介打破了观众必须在某一时间观看的羁绊,可以在任何时间里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并且能无限重复;就空间而言,数字化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介地域性的局限,可以在任何地点都实现与任何形态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观众再不需要去电影院遵循规定的场次,大家一起在黑暗中非常专注地紧盯银幕了,“电影院里庄重的聚会”被“一代又一代生产影像符号的电子产品”代替。同时,数字化媒介的出现大大拓展了电影传播者的队伍,即使是普通受众也可以参与到各类传播活动当中,信息接受者又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这也成为微电影不断发展、被更多人群掌握和参与的重要原因。国家正在逐步规范和重视微电影的创作,并引导微电影产业更有效和健康发展。2010年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举行,包括“短片展览展映、新媒体产业论坛、短片交易市场、新媒体项目投融资”五大板块;面向海内外高校学子的2012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于2012年2月28日在南京大学拉开帷幕;播放微电影的网络平台有优酷网、V电影、微电影频道等专业网站,已经在受众当中形成很好的口碑。

二、新媒体平台下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微电影由于在数字新媒体平台里更为自由和互动的传播特征,使得电影艺术从曲高和寡的神圣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全民皆可参与的新电影时代。它的低门槛、广泛参与性和互动性贴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与新媒体的特征紧密相连。微电影所具有的新型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电影“电影院—观众”这样一种具有固定空间的传播模式,“电影院内部那种训导式的交流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冷淡”。相比传统的观影方式,观众可以运用新媒体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电影。在微电影中,观众不再仅仅是一个观看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电影创作者提供的艺术理念和“训导交流”,而可以参与到电影的策划、拍摄、后期反馈的全部过程中,从而成为了电影的参与者。这种主动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微电影在新媒体中的认知度和参与性。

从艺术爱好者到新媒体运营商,再到专业的电影制作公司,大家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到其中。虽然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极大丰富了微电影的数量和内容,真正达到了全民参与的传播特性。随着传统媒体开始考虑跨媒体;而新媒体面临不断的更新和换代,未来真正能够实现盈利、取得影响力的微电影还是专业团队制作出的作品,并不是那些个人随意拍出来的作品。微电影具有与商业联姻的天然优势,可以将品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影像来包装、传达,是一种相当高级的营销手段。大型的商业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为一些品牌创作的、旨在传递品牌价值的微电影,虽然相对来说投入成本稍高,但制作团队专业,影片在故事情节、画面质量上都有很强的可观性。像“天堂鸟影像”作为最早研究国外视频营销的专业制作机构,陆续推出了品牌微电影、品牌故事、系列网络剧等艺术与商业高度融合的微电影,使他们制作的产品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营销工具,逐渐为大品牌商家所青睐。相比电视广告,微电影营销的性价比非常高,其传播范围之广、接受度之高、传播成本之低,吸引了众多品牌商尝试和采用微电影营销。其中凯迪拉克汽车、周生生珠宝、梦洁家纺、网易等等各行业商家已经成功运用微电影营销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这些微电影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网络平台免费传播,点击率均在百万次以上。这些由专业团队有商业目的定制的微电影,提升了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和口碑,又达到了极大的商业利益。现在,甚至一些在院线上映的商业电影也制作出合适的微电影在新媒体上为自己宣传造势,为电影票房贡献力量。2012年上映的电影《寒战》,集结了郭富城、梁家辉、刘德华三位香港金像奖影帝,以及新生代男演员李治廷、彭于晏等强大演员阵容。与影片同时推出的微电影《唯一抉择》是《寒战》的官方前传,邀请影片的主要角色李治廷倾情出演。执导这部微电影的仍然是《寒战》的导演梁乐民与陆剑青,并用拥有魅丽拍摄体验的HTCOneX手机参与了微电影的部分拍摄,同时该手机更以秘密武器的身份在片中展现,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样大胆的尝试,极大程度推动了手机拍摄微电影的先河。在拍摄过程中,导演通过HTCOneX手机特有的“HTCMediaLinkHD功能、夜间微光快速连拍模式,让李治廷饰演的廉政公署首席调查科主任在HTCOneX手机的帮助下一步步接近所谓‘寒战’任务的真面目”。比如:其中有一场厨房戏,场地非常狭小,导演就利用HTCOneX手机体积小的优势,在特别的角度拍出了特别的画面。导演还利用手机边拍边录的功能,可以“轻松在摄像的同时抓拍清晰的图片,这样既能回顾检视录制的影像,又能同时得到最想要的剧照”,让导演在狭小的空间内保证了高品质的电影画面。因此,HTCOneX手机不仅是该片中推动故事发展的秘密道具,更是协助影片拍摄的锐利机器。这部微电影神奇之处就是把手机“广告”变成了故事“内容”,在新媒体上既为电影《寒战》做了很大的宣传,又为HTCOneX手机做了最大限度的广告营销,达到了商业利益最大化。另一种微电影强调个人的艺术表达,以短小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现实、感动观众、传递情感,用相对简陋的设备完成对这个纷繁世界的个性表达。简易设备带来低门槛,互联网又逐步延升到了各种移动设备,使得现今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权利、互动交流的很好地与传播学中全民参与、互动交流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微电影原本就兴起于草根阶层,取材于社会真实事件,相比于传统电影更接地气,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它没有更多的商业诉求和市场回报,可以表达更多个人感受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微电影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而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理念。微电影优势就在于创意。中国当下最大的微电影传播平台优酷网站上,绝大多数的微电影来自于年轻人在网络上的投稿,内容包罗万象,反映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优酷则通过在片头插入广告来实现盈利。这些不同创意形成的微电影主要的传播渠道是像优酷这样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各类媒体的相互联系互动,便可以将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种理念、任何一个热点,传播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微电影《洞藏酒的那些事儿》、《微电影再见理想》、《我们结婚吧》、《白色恋人》、《独立包装》、《岸边的记忆》、《誓不低头》、《我的城管女友》、《空巢老人》、《假如爱情》、《老男孩》等等,都在不同时间段引起了较为轰动的社会反响,使得草根阶层也可以引领时尚话题、关注社会热点、表达艺术主张,达到了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和相互交融。微电影的传播特性可以概括为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性、传播内容的广泛丰富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开放性,而这些特性又决定了微电影发展和繁荣有着商业性和自娱自乐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全民参与,在“眼球经济”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孕育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和产业前景;另一方面,由于微电影的门槛低和开放性,个人影像表达的权利更容易被容许,人们不用再艰难地寻找森严壁垒的展示平台,也规避了严格的影视审查制度。

三、新媒体状态下微电影的困境和解决对策

首先,与传统的电影相比,微电影发展有先天的劣势,特别是一部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间,因时间限制,所表达的内容和主体不易把握,因而对影片的制作要求更高,要求故事高度凝练,同时创意独特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在“移动”状态中“、超短时间”限度里和“休闲”特征的消费模式下,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有极具创意的剧本和主创人员队伍,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微电影。对于微电影的内容质量来说,“剧本”和“编辑”是重要核心。如何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达到“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是微电影首要因素。当今,由于投资少、门槛低,所以就导致了微电影作品的鱼龙混杂、粗制滥造,而低水平打造出来的作品必然会为微电影市场带来负面效应。随着微电影市场的逐步发展,那些不正规、不专业的制作将会逐渐被淘汰。因此,微电影在内容创作的质量上有必要及时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微电影是创意经济。创意就意味着有引领时尚的剧本和非常专业的制作团队,能设计出不同于传统的内容桥段和艺术手段,能满足和迎合“新媒体下消费者的种种欲望和要求”。创意经济作为文化产业一个核心要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乃至提升全体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拉动经济建设都会起到深远而长久的作用。所以,微电影的剧本(内容)质量是微电影能否更好发展和生存的生命线。第二,常规电影在宣传推广上需要大量的资金,甚至宣发成本高于制作成本。而微电影本身的投入并不大,在宣传推广上不可能投入过多资金。目前微电影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品牌广告植入和品牌赞助商鸣谢这两大方式,中国现阶段商业广告品牌有大约三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当下国家提倡文化产业的创新和扩张,品牌广告商对微电影平台传播影响也愈加重视,这些有利因素应当促使微电影产业通过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从这个新兴的市场中获取原本在传统媒介中才能获得的巨大广告收益。据专业人士推测:近两年,由专业团队制作的、有针对性地宣传品牌效益的微电影将释放出数十倍的产量空间。大量的微电影产品或许能够成就各类品牌宣传的商业目标,从而使得微电影产业逐步释放出巨大的商业能量。

微电影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科技进步,新媒体形态的不断丰富,随着手机的普及和通讯网络的升级,未来的微电影播放渠道的开拓应该集中于新媒体上,在这些方面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这也为微电影的产业前景指明了一个方向。微电影要真正良性发展还需要开创更新的盈利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微电影的盈利模式不会仅仅局限于投放广告。随着微电影产业的成长和不断成熟,微电影还将探索出一条收费观看和版权商业化的道路。在发达国家,视频行业的版权占整个行业收入的较大部分。据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的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约为一百多亿元,而且未来我们国家视频行业在国家鼓励文化产业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影视版权市场(包括视频版权市场)将更加活跃,特别是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肯定会在短时期内有较大规模的增长。未来几年,微电影版权销售应该大有可为,行业利润将可能呈现井喷状态。因此,版权资源的争夺将会是视频行业竞争的下一个突破口。总的看来,相对于传统电影营销或者声像媒体投放,微电影更能满足品牌传播的需求,适应当今社会快速节奏,抓住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由此,国内外的品牌客户对微电影这种能完成其商业目的视频产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而这种需求也将推动微电影产业链不断的拓展和延伸。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0“限广令”要求:广播电视广告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内容低俗的不良广告,严格依法经营和播出广告;2010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限娱令”提出:上星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调控和执行,对于微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刘东明亦称:“限娱令”、“限广令”促使微电影借助视频网站的平台成为了品牌内容的最佳接盘者。像国内最主流的乐视、优酷、土豆、奇艺等视频网站的收入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外很多大品牌广告商已经把更多的广告业务从传统媒介转投到以播放微电影为主的新媒体平台上了。国内知名视频网站的商业价值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空间,并大有与传统媒体平台并驾齐驱的态势。微电影的繁荣和兴旺将迎来又一个最有利的发展时机。

电影行业特征范文第4篇

不仅仅是线上互联网企业,如新浪、优酷、搜狐、腾讯、网易等都在推出和实施自己的原创网络视频计划,众多线下企业也加入到微电影的阵营中。凯迪拉克、三星、佳能、益达、潘婷、三菱汽车、英特尔……而更多的企业品尝到微电影以小博大的甜头后,这个名单会更长。

金融行业一向给人严谨死板的印象,但是现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融品牌不再只是冰冷的收益数字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有了自己的品牌个性。前不久,富国基金就将指数增强子品牌与新潮的微电影挂上钩,推出中国基金行业首部《超越》系列微电影,并以卡通代言人“超越哥”与基金持有人对话沟通。

“超越”看得见

企业介入微电影,其魅力是用完整的故事,赋予品牌情感和人性,告诉受众,原来品牌是有故事的。

《超越》系列微电影讲述了富国指数增强达人“李超越”的成长故事。《超越》系列电影共有三段,分别为学校篇、办公室篇、家庭篇。周星驰式的无厘头与“那些年”的小清新风格,成为《超越》系列故事的基调。伴随着主人公一次次的“人生超越”,通过塑造主人公李超越积极、乐观、有梦想并勇于追逐的性格,富国指数增强系列基金表达了自己的产品内涵,即在每一天的投资实践中,积少成多,以超越指数的稳定收益让投资人“看得见”。同时,《超越》系列故事强调,即便是追逐同一指数的指数基金,由于是否采用量化投资等方法进行指数增强,业绩差异也非常大。

富国基金副总经理孟朝霞表示,富国指数增强产品致力于追求超越指数的稳定收益。而作为资产管理者,秉承超越的理念,富国基金期望最终帮助投资人真正地、持续地、更多地盈利。“基金行业已经过了单靠IPO就能驱动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如何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发掘它们的价值,并通过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将这些产品推向合适的投资人,是我们关注的核心。”

孟朝霞说,在国际上,一些大的投资银行、金融集团都采用简短的但是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的短片,介绍公司的品牌、战略,将产品信息传递给客户。而国内金融行业,则过多聚焦于产品的规模增长上,对于品牌定位、产品细分等信息的传递却非常模糊。事实上,微电影只是一种形式,富国基金推出业内首部微电影,是希望“用更具辨识度、亲和力与社交性的形式,将合适的产品推介给合适的人”。

当基金遇上微电影

新媒体以其娱乐性与互动性,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的媒体使用习惯与认知行为。“在日常消费中,如今年轻人比父母一辈更加注重品牌。他们已经不习惯刻板、高高在上的教科书式的品牌传播模式。”孟朝霞认为,品牌知晓度与资产管理规模呈现高度相关性,但从国内基金行业的现状看,却是同质化程度高、辨识度低,品牌内涵模糊,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将指数增强系列产品与微电影结合,既是基于富国基金的发展战略,也是考虑到基金产品目标客户的特质。富国基金持有人数据显示,相对于传统的基金产品持有人,富国指数增强产品的投资人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更熟悉网络。另一方面,多数投资人表示,尽管了解指数基金,但对富国指数增强产品知之甚少。

“潜在客户与微电影的传播特质吻合。随着产品业绩的不断累积,A股估值重心的不断下移,我们有必要在此时与投资人分享富国指数投资的理念和心得。”富国基金表示将选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其官方微博与官方网站与持有人互动,推动《超越》微电影的品牌传播。

电影行业特征范文第5篇

看电影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娱乐方式,但对于与电影的工作者来讲它有不同的涵义。电影不仅是编剧和导演表达艺术思想的手段,它现今也已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之一。电影投资人通过投资制作电影牟利,电影是否能够卖座除电影内容的影响因素之外,其主要还是对电影作品的营销是否成功。人们把电影当成一种商品来销售,当然由于电影与其他商品具有不同的特性,也使它有了特殊的营销方式,档期营销就是其中之一。

2 电影档期

电影是个热门行业,这从现今大众对电影行业的关注程度就能看出。不断有人加入电影行业,成为电影人,这主要因为电影的高收益。但也要看到电影高投资,高风险的特征。制作一部电影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还伴有非常高的风险。所以对电影市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档期就是电影在市场作用下的产物。“电影档期”最先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产业,但是因为人们关注的重心偏向电视节目,美国电影也被迫进行改革。当1972年《教父》上映,发行商根据受众的需求,在特定的时间段安排特定类型的电影,以此来保证票房,由此“电影档期”一词便产生了。

降低风险,增加利润是每个电影人的最终目的,因此,他们对电影档期营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并努力开发利用,以备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档期其实质就是影片作为产品进入市场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它是从微观层面研究电影产业运行。对观影者来说,它指“何时观看某一影片”;对电影院来讲,它指“何时推出某一电影产品”;对片商而言,它指“获得票房的时机”。无论电影行业的哪一角色都看到档期的最电影票房的重要影响,它是增加票房的重要因素。

对电影档期的理解不应该仅指电影在某一时段上映,现今对电影档期的界定是根据某一时段的所有上映电影的数量、票房成绩以及影片类型划分的。美国主要的电影档期是“圣诞档”和“暑期档”,中国开始采用档期营销模式后可以说是直接引用美国,“暑期档”不变,“圣诞档”成为“贺岁档”。提到“贺岁档”,一定要提到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系列影片,中国“贺岁档”开辟,冯导可谓是功不可没。还有一些电影档期,如“五一档”、“国庆档”、“情人节档”等。

电影档期的成熟与否受许多因素影响。第一,“假日经济”的影响。从国内成熟的电影档期,如“贺岁档”、“暑期档”、“国庆档”等,可以看出这些电影档期,也就是电影票房的销售高峰多出现在节假日。消费者在工作日是没有时间观影的,同时娱乐消费的机会也少,节假日给了他们消费的时间和机会。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许多人会选择看电影。这就造成电影票房的高峰出现在节假日,使电影档期得以形成。第二,大片的影响。冷热档期是由票房的高低评判。往往一部大制作就能对影片的销售造成巨大影响。如刚上映没多久的《速度与激情7》,其紧张的剧情、火爆的场面、华丽的特性和对之前系列的好印象以及对演员保罗?沃克的怀念,使其上映一个月便席卷24亿的票房。第三,市场需求的影响。消费者在何时会观看电影,会选择何种类型的电影、电影受众的主要特征、消费习惯、消费水平这些都影响着电影档期的形成于冷热。

3 档期营销模式

电影制片商运用营销策略,引导观众去消费,从卖座的票房中获得盈利,这是浮于表面的电影销售过程。但其实电影的营销是非常复杂的,其贯穿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任一阶段与营销策略相脱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票房。档期营销作为电影产品的特殊营销手段,是非常有效的,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如果没有制定合适的档期营销策略,也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分析档期营销模式的关键点:

第一,电影档期的选择。保证票房,争夺市场份额,选择档期发行最是关键,同时也是电影发行策略的核心。电影管销在档期选择中需要关注的三大效应:“猛虎效应”、“群狼效应”与“秀鹫效应”。“猛虎效应”指某一极具影响的大制作影片在某个档期上映,相比在票房卖座方面,与其同期上映的小制作影片是望尘莫及,达不到预期票房。但同时,大片的上映也有其积极影响,可使这一档期增大票房容量,成为热档期,并可能扩大市场需求。“群狼效应”指多部类型、主题、制作成不相近的影片选择同一档期发行,因其差别不大会形成合围之势,对市场进行瓜分。但同时,这种效应有其弊端,激烈的竞争会造成几部电影不卖座的现象发生。“秀鹫效应”指某一大制作影片选择与自身差异很大的主题档期发行,用这种方式刺激观影人消费。在电影制作之前或是未制作完成之前就要考虑这部电影将选择在一档期上映。不同的档期有其不同的受众,受众在不同的档期的所关注的电影类型也有很大差别。并且,一些大的社会性事件会在某一时段应该该时段的档期。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电影最终的卖座。要针对不同的档期和这一档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如暑期档,暑期档是我国电影市场很成熟的一个档期,其主要受众是青少年。因为暑期就是指学生群体的暑假,成年人的工作情况是没有暑假的。因此要在这一档期上映的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就要考虑青少年群体的观影需求。还有如果某一年暑期正是举办奥运会或者世界杯的时间,那将会对电影的销售造成很大冲击。

第二,主题匹配与否。电影主题与这一电影所选择的上映档期的主题要想匹配。每一电影的内容各不相同,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也不相同,但会有所属类型,如喜剧、动作、科幻、悬疑等种种划分。电影档期因其形成过程也有所属的类型,如在“贺岁档”人们观影会选择喜剧,表达团圆,和谐,美好这些主题的电影。而“暑期档”则是惊险、刺激的影片受欢迎。其原因是,“贺岁档”临近新年,人们都有种美好的愿景,而“暑期档”由于消费者主要是青年学生,会选择搞笑可爱的动画片或是场面壮观的大制作电影。有些影片虽然制作前就选择了将要上映的档期,但主题与电影档期的主题不匹配,因此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票房。如《硬汉》选择在“贺岁档”,但影片场面血腥暴力,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票房。因此,要对影片有合理的定位。

第三,宣传工作。电影档期不是与电影同时产生的,而是电影长期发展形成的产物。电影档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在上文已经讨论过,有假期、大片和受众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是市场需求导致了电影档期的形成。市场需求有其自发性,但也受电影工作者宣传的影响。从电影的筹备、制作到完成,都是伴有宣传工作的。片商会利用电视,报纸,网络以及主题活动,会等传播媒介对电影进行宣传,挑起大众的观影欲望,刺激他们的消费需求。一些大片就是采取这样的策略,其选择的上映时间也不是那些成熟的档期,而是刺激消费,上映后自然取得佳绩。如《速度与激情7》选择在4月12日,这并不是什么热档期,但依然取得了24亿票房的惊人成绩。在这里还要着重强调明星效应,参演的明星会在电影后期通过会的形式宣传影片,这也是重要的宣传手段。

4 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