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效 教学 环节
“高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是我们的教学理想。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教学,学生以高效率的学习获得了高效益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情感融洽。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呈现多元化趋势,教学高效愈加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教师应当怎样实施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这已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本文的主题就是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一、 重视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所以做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环节设计得好,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非常重视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
案例1(片段)“有理数的乘方”新课导入
笔者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
古希腊伟大数学家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的故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对国王说: “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颗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每一个格子中都是前一个格子中麦子数量的一倍,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讲完之后马上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此时学生正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愤”的状态,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于是老师开始引入新课,结果这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二、 重视知识探究环节,深化学生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对知识的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个能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练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应该只是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和归属地,而要把教材中的例题、公式、定理、习题等知识进行加工改造,编成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2(片段)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探究
在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有这样一道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个问题学生不难证明,但笔者接着安排了下面的数学探究活动来深化学生的思维
问题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线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发现条件改变后结论是成立的。紧接着,笔者出示第二个探究活动
问题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即“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可能不同,所以高线的位置不同,从而得出命题是假命题的结论。笔者顺势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3: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命题2成立?学生得出下面三个命题:
命题1:如果两个锐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2: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3:如果两个钝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分类以后,三个命题肯定正确。对命题3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画图发现结论不成立,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时笔者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出示以下探究活动:
问题4:把命题3的高线变为中线或角平分线呢?还有类似结论吗?
学生继续探究后可以发现命题3的高线变为中线或角平分线后,都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上述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们经过相互交流合作,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拓展了自己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学习有效率。
三、 重视解题教学环节,提高解题效益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序言中说:“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我们进行解题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解题联想,寻找习题间联系。当我们面临的是一道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陌生题目时,通过联想把问题和曾经解过的或比较熟悉的题目联系上,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解题模式,顺利地解出原题。就是所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案例3 (片段)轴对称的应用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点E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连接P′E、P′C,求P′E+P′C的最小值
学生读完这道题后,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实际上这种具有动态和探究性质的题目,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感到困难的。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学过类似的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进过大家共同回忆想到了八年级上期轴对称一章中的一个例题:
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燃气管线最短?
这个题目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方法、背景进行思考。本题的核心模型是在已知直线上确定一点,使它到直线同侧两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小,解题的关键是找到A或B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和另一个点连接,实质是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把BC与AC之和转化成了B′A的长,实现了“折”线转“直”线的转化。笔者引导学生,例题和这道题有什么联系?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发现:如果把图1中的对角线BD视为图2中的燃气管道L,图1中的E、C两点视为图2中的两镇,P′点视为在管道上建的泵站。那么此题可以转化建泵站的问题。几分钟后,他们利用图形中所蕴涵的基本模型图快速获得解题思路:把E点(或C点)关于BD的对称点做出来就解决了。接着笔者提示大家:“ABCD是正方形,A、C两点是关于对角线BD对称的,即A点就是C点关于BD的对称点。”于是笔者在图上连接AE,与BD的交点就是所求P点。随后告诉大家,要求P′E+P′C的长,只需用勾股定理在RtABE中求出AE的长就行了。笔者进一步强调,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来代替此问题的背景图形——如等腰梯形、圆、抛物线等,其解法都一样。此时学生十分兴奋,感觉收获很大。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和实用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刚开始,教师如果运用精彩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则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将集中于课堂,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适时引入课堂,并作适当铺开,并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其兴趣的维持;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回顾总结,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持久。
2.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3.用心预设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教学;联想法
英语新教材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新课程标准对词汇的要求分了几个等级。五级要求:理解和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七级要求: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的搭配。九级要求: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二十世纪末我国旧大纲的要求是1800~2300,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达到七、八级的词汇量。而2009年高考词汇要求由2008年的2000左右提高到2500个左右;对于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词汇更加重视;考查了在语境中综合运用词汇的能力,语篇中的生词按考试大纲严格控制在3%以内。单项填空语言真实地道,语境完整可信,采用了一些以口语交际形式出现的语境化句子时代特征明显,既有很强的典型性,有灵活多样,所有这些题目中,词汇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出现了如recommend,reliable,access,adapt等。
单项中有八题考查词义辨析,占40%。阅读中还出现了新生代的词汇如e-nose(电子鼻),也就是说,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凸显重要性。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农村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词汇教学,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前进。DavidWilkins在1972年就提出:Withoutgrammarvery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anbeconveyed.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和激励教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了学生中的一些共同现象。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比较差,特别是英语。我们县的招生政策是这样的:第一批的学生是进宁海中学,第二批学生进知恩中学,第三批学生进柔石中学,最后这一批在普高线上的学生才轮到我们学校招生。总体上学生成绩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语。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英语正是那块绊脚石,妨碍他们进入知恩及柔石中学。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词汇。记好单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在听写英语单词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老师在报一单词,学生写出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单词。
这到底是为什么?最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读音规则。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在初中音标学习中,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所以在进行高中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先进行音标教学,如48个音标如何发音,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规律,五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及闭音节的发音,以期待学生能悟到一些规则,结合自己的基础能在记忆单词上得到些帮助。笔者认为根据音标来记忆单词是一种最牢固准确的方法。
二、有效扩大学生词汇量
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这时需要教师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学生拓展词汇量,但又不能太多。这时笔者往往以某一单元的单词为基础,利用英语常见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及转换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
三、充分利用课文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词汇,在每一单元中会出现了大量常用的词汇,因为现行高考中往往考查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而我们的教材又是教育专家从大量的文章中精心选择改编的,在这些文章中都体现了英语基本词汇的运用。笔者往往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下这些常用词汇,并要求学生熟记这些词组,熟读课文。每一单元的阅读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两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充分利用合适的教学辅助资料
我们学习给学生订了比较适合学生特点的资料,如《黄金讲义》,《学英语》及让学生自行购买英语字典如《高考必备》、《牛津字典》等等。如在《黄金讲义》第四单元中,对turn进行了拓展了:turnon/off,turnup/down,turnto,turnagainst,turnout,turnover,turnaway,turnback。这本资料对于许多常用词的同根词进行拓展,如课文中用到了动词succeed,《黄金讲义》中就提到了success几个常用的同根词,名词success,形容词successful,副词successfully,而这几个词的拼写及词性的误用又是学生常犯的错误,需要教师时时提醒。
五、词汇表达上中英文化差异和惊人巧合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中英表达词汇的文化差异。如中文表达“吃了没有?”英语为“Howareyou?”这两者均为常见的打招呼时常见用语。“您干得真好!”“Youdidagoodjob.”“慢点走”“Takecare.”“我浑身上下摔得青一块紫一块”“I''''mblackandblueallover.”这里的blue不能解释为常见的蓝色,而为紫色。
六、科学记忆
我们也要教会学生要科学记忆,循序渐进,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注意遗忘曲线,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遗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明的遗忘曲线表明,在记忆后短期遗忘率相当高,而以后逐渐缓慢。所以教师应注意这种遗忘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地把新学的相关知识在脑海里建立牢固的联系,尽可能减少所有知识“回生”。
因此复习是最有效的防止遗忘的办法。可分为间时复习和过度学习。前者指讲学的知识每隔一定时间复习一次,而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学完了所有规定的材料后继续学习的情况。就单词学习而言,必须过度学习,为了达到长期的记忆保持。所以对于单词学习,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经常性读写背,达到熟能生巧。
七、适当编制适合学生的词汇练习
由于学生总体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应编制适应我们学生的练习。如笔者在教学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时,就根据课文内容编制了一段课文内容缩写。同时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笔者利用《学英语》上的课文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汇短语填写,借此,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词汇短语在课文中的运用,并在学习完单词短语后,布置相关练习,即根据括号里的单词、单词首字母或汉语提示,用单词的正确形式完成句子。
八、利用brainstorm及联想法学习巩固新旧单词
如笔者在将高一必修二第五单元及“Usinglanguage”中,就以文中的主角Freddy为例,问了学生一个问题:WhatwillcometoFreddywhenhehasbecomeafamoussinger?Justbrainstormwithyourclassmates.学生就能够马上联想到以下单词和短语:
fame,money,expensivecar,alotoffans,alargehouse,beautifulgirls,performancesonTVoratthetheatre,travelallovertheworld,fame,busy。而在这些单词短语中,像fame,performances为新单词,其它均为已学过的单词短语。所以这种brainstorm方式对于学习使用词汇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英语的词汇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就像房子,词汇就像造房子的红砖,没有红砖,房子是无法成形的。所以教师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词汇教学,把“房子”的基础打好。
初中数学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思维方式)。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不是特别强调深度理解,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背公式、背定理甚至是背题目),但到了初中,再依靠死记硬背显然难以应对变得复杂和抽象的数学题目,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转变解题思维,即从“感性经验答题”转变为“理性思考解题”。但“理性思考”很抽象,不好理解,怎么办?笔者认为思维可视化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将不可见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更易于理解。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数学解题策略的研究与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数学教学效能。
何为“确定必可求”的解题思想
一些相对复杂或综合性的数学题目,由于条件较多,图形复杂,学生做题时往往会心理慌乱,思维无序,解不出来。如果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确定必可求”的解题思想,则能够较轻松地应对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确定必可求”呢?
要搞清这个思想,我们首先要理解“确定”这个概念(如图1)。所谓“确定”即明确的、肯定的意思。在数学解题中,“确定”是指确定一个宏观的解题对象。在几何中,这个对象可能是一个确定的、具体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图形,我们称之为“定形”。在代数中这个对象可能是一个确定的、具体的方程、函数等代数关系,我们称之为“定性”。这里要强调的是它必须是一个确定的、具体的图形或关系,而不是一个“类”的概念,如果是一个“类”的概念,就会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无法解的。在初中数学题目中,所有的对象都是确定的、具体对象,所以才一定是可解的。
其次,还要知道如何“确定”?也就是说根据什么条件证明这个解题对象存在或成立呢?答案是“满足这个对象存在的一切条件都可以”。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必可求”:哪些是必可求的呢?答案是“跟这个解题对象有关的一切未知条件都是必可求的”。用什么来求呢?并不是用题目中所给的那些条件直接求,如果能直接求的那就不是“难题”了。而是要用给的那些条件去“确定”解题对象,再根据解题对象所具有的特性去解决问题,这就是“确定必可求”。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
例如,解一道有关三角形的证明题,首先要确定三角形的成立,用什么条件来确定呢?一般用全等思想(结合特殊图形)来确定,既然能满足与另外一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存在,若题干中给出了三条边,那么就可根据“SSS”的全等思想来确定这个三角形;如果是特殊三角形,若条件给出了高和斜边长,那么就可根据“HL”来确定直角三角形。一旦确定了这个具体的三角形,那么此三角形的特性及相关要素就都是可求的,如三角形的边长、周长、面积、角度、角平分线、高线、中线、中位线等都可求了。既然所有的都是可求的,那么要求的条件肯定在可求的之列,所以解题时只要按照“确定必可求”的思想先确定解题对象,然后再根据这个对象的特性去推导出要求的就可以了。
“确定必可求”的解题思想按照华东师大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六种思考方式”来分类属于“转化思维”,所谓转化思维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落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考过程。把这种思想运用在数学解题中(如图2),就是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条件A1、A2来确定A(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题对象),再根据A所具有的特性,推导出A3、A4、A5。这种思维模式在数学解题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称之为数学解题“第一思维”。
如何应用“确定必可求”的解题思想
下面用一道初中数学综合题(函数与三角形相结合)来举例说明如何在具体的解题实践中运用“确定必可求”的解题思想。
例:如下页图3,已知,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的两个交点,求的面积。
这道题的解题步骤比较繁杂,很多学生遇到这类题时要么感觉无从下手,要么就会思维混乱,乱中出错。但是按照“确定必可求”的思想并结合思维可视化中的鱼骨图(如图4)来解题就容易多了。
关键词:地理概念;本质;有效策略
一、教学反思,多么痛的领悟
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态度是从不重视,甚至还有一丝不屑。我认为那就是记记背背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体现不出教师的水平,更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去考查学生。所以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处理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上画画线,最多让学生填填空。长期下来也没出过什么“乱子”,于是乎,我心里还有点得意,觉得自己对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处理比较到位。这种肤浅的认识被两节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打醒了,那是在高考前一个半月左右的样子,我们有幸去听了杭州两位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按照我的想法,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肯定在讲解题方法或应试技巧吧。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居然都在梳理高中地理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好的学生,每年的重点本科率至少在95%以上,为什么这时候不利用习题训练提能力,教师反而花大力气去复习地理概念?一个也就算了,两位名校的名师同时都在这么做。课后我和两位名师进行了交流,终于若有所悟。这两节高三名师的公开课我收获的是经验,而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1~2题带给我的是惨痛教训: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表1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这是一道组合题,第一题如果错误,会影响第二题的作答。考试考完,学生感觉良好,答案一出,先是怀疑答案错误,后来经证实答案没问题后,骂声一片。后来听说这道题目正确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连一线的地理教师也大加口诛笔伐。学生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一线的地理教师为什么也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和反应呢?当然这道题正确率如此之低,是不是过偏,值得商榷。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组高考题打中了教师的痛处:为了应试,我们在复习备考中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复习城市化水平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成绩,常会给学生这样的结论:经济水平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学生正是在老师教的这种结论的指导下去解第1题的,因为经济水平由高到低是英国、日本、沙特、泰国,所以第1题选D,第2题选B。但这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吗?如果去除功利化的结论,回到本质的地理概念上,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这组问题,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事实上日本逆城市化比较严重,再加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等原因,城市化水平只有66%,而沙特盛产石油,再加上气候干旱,不宜大规模发展农业,所以8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第1题答案选C,第2题答案也就不难选择了,为D。那一年的高考,我校的文科重点本科上线仅3人,为近年来的历史新低。我想,地理应该负上部分责任,我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应该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概念的教学。
二、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地理概念
1.高中地理概念及其特征
要了解高中地理概念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地理概念的“概念”。关于地理概念的定义界定,不同学者所下定义各有不同,陈澄在《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一文中指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褚亚平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提出:地理概念就是在意识中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专家学者对地理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地理概念具有三层含义:(l(1)地理概念是概念中的子概念,属于人脑的反映。(2)地理概念涉及的范围包括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3)地理概念在人脑意识中的反映是本质属性,不同于地理表象,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地理概念是将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特征用更加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的本质属性。例如,地球上的湖泊,有内流湖、有外流湖、有淡水湖、有咸水湖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湖泊的本质特征与属性: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那么,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抽象性。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很强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地理现象概念的空间想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中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宇宙天文概念,这也属于高中地理概念,这部分地理概念的理解相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②系统性。每个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梳理概念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不仅了解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例如黄赤交角这一概念,不仅要知道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更要借助图形理解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以及五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地球公转的概念系统。
2.高中地理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中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关键
许多高中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作为基础。高中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高中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另外,学习高中地理概念时培养的各种初步能力,可迁移至地理课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是培养未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起点。
(2)地理概念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用简洁、科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为基础。例如,向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山岭,科学的表述是“向斜槽部因受到了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学生的表述有:“向斜部分,由于位置较低,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不断堆积,从而形成山岭。”这段回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如“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二是表达不科学。其中还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向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向斜槽部”;向斜成山并不是周围的物质在此堆积而形成的,而是向斜槽部受到的侵蚀比较弱,而周边的物质受到的侵蚀比较快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差异侵蚀。由此可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建立在准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的基础之上。
(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可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常缺乏信心,半途而废。如果学生有了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就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视学习为内部的需要,把解决问题作为一种享受。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良好品格。例如,在讲授“方位”概念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为发明指南针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目标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绝不是让学生去背背那么简单。那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我认真钻研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中有了一些感悟。新课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角度进行构建,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目标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学生经过准确的理解掌握、深化巩固、迁移运用、反馈改进概念等过程,最终实现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一课程目标。(2)高中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的养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可以归结为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即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3)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育审美化的实现。
三、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上述的教学反思之后,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摸索一些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概念的过程离不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绝不是简单、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教学案例去谈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
高中地理概念,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能依据概念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
(1)具体概念――概念获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获得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假设、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地理概念的方法。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材料。
石油、汽油、野菜、煤炭、金矿、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棉花、雷电。
步骤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有生命的;能卖钱的;能提高人类的福利;物质和能量。
步骤3: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判断上述材料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判断。
石油――是、汽油――否、野菜――是、煤炭――是、金矿――是、石灰岩――是、花岗岩――是、大理岩――是、棉花――否、雷电――否。
步骤4: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判断,修改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有生命的(删除);能产生经济价值(口语变为地理术语);能提高人类的福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
步骤5: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做出反馈,引导学生确认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归纳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抽象概念――图示法
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懂,通过图示法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更为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的属性,并通过提炼地理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解读得出地理概念的特征,从而归纳出地理概念。例如,对于低压槽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先给出定义“低压槽,是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随后在图1中,找到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图中的槽线),然后做出切线(黑色虚线),提炼出低压槽的关键属性,即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处的气压低于两侧的就叫低压槽。进一步挖掘:低压槽的西侧为偏北风带来的冷气团,东侧为偏南风带来的暖气团,冷暖气团在低压槽相遇,之后一起继续逆时针(北半球)向中心辐合,所以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图中低压槽处形成冷锋。还可以分析冷锋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高压脊、山谷、山脊等涉及等值线弯曲的问题。简单、直接,即可避免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
(3)建构概念网络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单个概念的教学,更是组织结构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概念网络,而概念地图是建构概念网络的重要途径。概念地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式来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例如,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为例,这一章的地理概念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我采取了建构概念网络的方法:步骤1:给出如图2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在这些概念之间画线或箭头,以表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拿到之后一头雾水,好一点的学生能连几条线就不错了。步骤2:鉴于学生难以完成步骤1的任务,我引导学生去抓这一章的核心概念,简化如图3。步骤3:根据步骤2,再去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如图4的概念网络: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能学会分析概念。在分析概念时,学会比较概念尤为重要,这是认识概念本质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极昼区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高度的关系时,我就引导学生画了图5来落实地理概念并比较相关概念:
图中O为地心,AOB为赤道,EF、DH、CJ为三组太阳平行光线,EF的延长线经过地心O,为太阳直射光线,F为太阳直射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FO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复习地理纬度的概念),设为α;由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可知:DFBK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CA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00;CD纬线上出现了极昼现象,∠AOC=∠DOB且为该地的纬度,设为X;分别过C和D点做出其地平面(圆的切线)CI、DG,∠GDH为CD纬线上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复习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设为H,∠ICJ为子夜太阳高度,设为h。
∠FOB=α,∠AOC=X
∠FOK=α+X
COCI(地平面的定义)
∠JCO=90 o+h
太阳光线EF∥CJ
∠JCO=∠FOK (同位角相等)
90o+h=α+X ①
又H=90o-(X-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②
联合①②解方程组,不难得出结论H+h=2α。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在图中落实了以下地理概念:直射光线、纬度、(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地平面,同时比较了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三组地理概念。更为重要的是,结论浅显易懂,推理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和比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地理概念学习的终点。学生对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进行实际运用,即运用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只有在实际情景中对地理概念进行运用和反思,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地理概念的本质,并将其构建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除一些功利化、复杂化的结论,引导学生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以往有关坡度的教学中就归纳了很多结论:(1)同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2)不同幅,若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则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这样的结论看似为学生着想,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结论越多,学生越容易乱,越容易去死记硬背。所以我用坡度的概念对结论进行了瘦身: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导出上述结论,简洁明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解决上述两个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图6中各点为相对于同一基点的实测高程,单位为米,其中M为该区域的最高点。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坡地中,坡地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分析:两题都是考查地理概念的运用。第1题,如果用我以前归纳的判断坡度的结论根本无从下手,只要抓住坡度的定义就简单了:图上①②③④四处的图上距离一样,又在同一幅图中,比例尺相同,故四处的实际水平距离一样,很明显,四处的相对高度顺序为①>②>④>③,而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故坡度的顺序为①>②>④>③。第2题,小溪(河流)发源于山谷,抓住山谷这一概念的本质:两侧海拔高,中间海拔低。从图中获取信息:ACE三点距M点的距离一样,C点两侧的AE海拔高于C点,同理BF两点的海拔高于D点,故①两侧的海拔较高,中间较低,所以①处为山谷,可能有小溪发育。同理可以判断出②③也为山谷,④处为山脊,故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3处。
当然,上述地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从地理概念出发,以地理概念为核心和主线,去除功利化的思想,返璞归真,回到原点,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本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以地理概念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程序流畅,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例如,我在设计《湖泊》这个课题时,抓住了湖泊概念中的“洼地”和“积水”两个关键词,以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1)展示有代表性的湖泊,学生据图归纳湖泊的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洼地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地质作用和湖泊的分类:构造胡、火山湖、冰成湖、堰塞湖、泻湖、牛轭湖。
(3)积水从何而来?到哪儿去了?从而分析湖泊水的收支状况,并以青海湖和鄱阳湖为例比较内流湖和外流湖的不同点。
(4)用材料从湖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分别去归纳湖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河流的进出除带有盐类物质外还带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哪儿来?如果它们的量异常偏多就会产生什么问题?
(6)湖泊环境问题探究:外流湖和内流湖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内流湖盐度越来越大的原因?外流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原因?
(7)分析方法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忽视地理概念,以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原点,不断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去除教学功利化,教学简单一点,效率高一点,师生更加快乐点!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J].地理教育,2006(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