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核心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家老大小时候也游过泳,上过50—200多元一节不等的亲子课程,四个月起就采用杜曼教学法进行数学、文字、图片训练。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没指望这些课程或训练能提高孩子什么,只是带着调研及实验的心态在做所有的事。后来想想,既然是个全职工作就应该做得有模有样,于是看了大量关于幼儿教育的国内外专业书刊,对于早教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0—3岁幼儿教育是教育什么?
1。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2。 充分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充分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4。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5。 充分锻炼孩子的体能。
那么这些教育应该由谁、用什么样的方法提供?
1。 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包括:独立睡觉能力,健康饮食习惯,游戏结束收拾房间等只能由父母来培养,这些好的行为习惯都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2。 探索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也是需要父母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好的环境是指:孩子游戏的环境很安全,安全的标准是孩子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进行探索而不会发生意外,环境中有简单的玩具,并且是孩子全程主导游戏的过程而不是父母指导。
3。 孩子的语言能力几乎是由父母跟孩子的交流多少决定的。
4。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父母创造孩子与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同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参与孩子之间游戏的过程,让孩子们学会自己解决冲突和矛盾。
5。 体能的锻炼也是需要父母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
看出来了吧!早教的核心还是父母。让父母学会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起游戏,如何与孩子交流等其实是早教的关键。
美国早教专家认为,孩子早期教育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父母及家庭,亲子培训课程只是一个辅助,不参加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美国有些早教专家强调,孩子在3岁以前是大脑快速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让孩子开始识字,数数等反而会阻碍大脑的充分发育。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取决于3岁之前学会多少东西,而取决于3岁之前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
为什么早教课程在中国那么泛滥?那么具有中国特色?我想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邻居家孩子已经认识300个字了,我们家的才100个”“朋友家孩子已经会加减法了,我们这个还数不到10”;“别的孩子都去上亲子课程了,我们这个不去肯定不如他们了。”另一部分原因也是父母替孩子着急,竞争这么激烈,将来孩子混不好怎么办?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能上的课程都上。父母们忽略了家庭本身教育的重要性,而开始盲信各种根本不是幼儿教育专家开设的早教课程。为人父母不易呀!
关键字:教学方法 可持续发展 社会需求 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rchitecture specialize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general teaching materi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Not only proposed the foreig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to be supposed the church student to appreciate various times, various local construction essence, sharpened their esthetic ability and the artistic percipient, had to let ability which the student had learns from history. In this foundation, indicated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to be supposed to walk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should be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and in the social demand both union.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demand,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史的教材特点和常用教学方法
(一)外国建筑史的教材特点
当前我国建筑学科开设的建筑史课程主要是《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一直沿用梁思成先生著的《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系统的按历史发展顺序详细讲述了中国各种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墓、宗教、民居、园林乃至城市规划等等)的技术、结构、审美等等方面,系统明了。外国建筑史教材最权威的版本是由陈志华先生所著的《外国建筑史》与罗小未先生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这两本教材主要收录和讲解了代表较高水平的欧洲建筑史。
从广义上来讲,外国建筑史应该是包括除中国以外各个国家的建筑历史,但狭义到单纯为我们的建筑学科教学服务,就涉及到篇幅与相应的学时数所限,所以由陈志华先生所著的《外国建筑史》与罗小未先生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内容主要是收录了代表较高水平的欧洲建筑史。而欧洲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地的气候差异也较大,所以不同的国家由于受各自的经济、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原因的影响,又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所以作为教材内容也只能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成就片段,而不象中国建筑史那样完整和系统。
在外国建筑史里,除了欧洲建筑以外,简单介绍了亚洲印度的宗教建筑与伊斯兰国家建筑和日本建筑;非洲主要讲了古埃及;美洲也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所以,外国建筑史教材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学内容的先天缺陷,这就对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外国建筑史教学常用方法
外国建筑史基于上述特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大多是片段性的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比如古埃及的陵墓、两河流域的王宫、古希腊的圣地建筑群、古罗马的拱券技术与公共建筑、中世纪的拜占庭建筑与哥特建筑,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古典主义的法国宫廷建筑以及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个国家的代表性建筑。对于近现代部分,也是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现代建筑理论探求及其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包括各个时期的各种建筑思潮与代表人物。
这样的教学只是给学生罗列了一些片段,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系统性的激励学生去思考“将来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所以学生就缺少更多的更深入的创新思路和方向。针对这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是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二.建筑史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以史为鉴
(一)建筑史学科的教学目的
外国建筑史的教育对于非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往往可以认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开拓学生的视野,但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论语》里也讲到了历史的作用,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等等。所以讲述并明晓历史的目的是要知未来,而不仅仅是知过去。所以对于建筑史的教育方法和目的主要是要探索并进一步知道将来的建筑发展方向,而不仅仅限于了解或熟悉一大堆的历史性建筑。
(二)建筑史的教学方法和重点创新
所以,在外国建筑史的教与学中对于古代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具有很高技术与艺术成就建筑的介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明白经典的建筑经典在哪儿,为什么能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成为历史的见证,从而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把握正确方向。对于近现代部分应该教会学生有鉴别的去学师的作品,教会他们解读隐藏在大师作品表象下的深层内涵,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大师的作品,而不是迷信大师,而且要籍此指明建筑发展与革新的方向。
比如讲到戈地的塑性建筑,要讲明那些作品只代表戈地的个人风格,只适用于部分建筑类型,而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建筑类型;对于密斯的贵金属与玻璃幕墙结合的建筑形象,只是代表了密斯对于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那些建筑都是用来印证他的新建筑理论论点的论据,而不见得就是完美的、适用的建筑。对于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与马赛公寓等等,也都是投石问路的探索,而不是尽善尽美的结果。
其次,还应该让学生知道现代建筑大师之所以成为了大师,是因为他们在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社会需求方面作的不懈探求,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设计的某些单体建筑形式。而学生在认识大师时,往往是从他们的作品入手,认为大师的作品就是尽善尽美的,因而盲目的崇拜大师,并模仿其作品。动不动就在无论什么性质的建筑上加大片的玻璃幕墙,不管其适宜否,这样往往会使学生的创作思想走上斜路还不自知。
再次,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这在古罗马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出来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但在当前的建筑实例中由于开发商、政府官员或建筑师自身的原因往往忽视前两点,而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美观,所以给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要知道建筑毕竟是一种供人使用的适用品,而不是单纯的雕塑、壁画等纯艺术品。过分强调形式的后果就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与当前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低碳原则背道而驰的。
三.建筑设计的创新应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与社会需求两者的结合上
现代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柯布西耶、阿尔托等之所以在建筑领域作出了超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恰如其分的利用了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解决了当时的一大社会需求――批量化的建筑生产,提出了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办法,并付诸实践。而他们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也是与他们的扎实的建筑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不开的。要知道,这些大师们都曾先后到过希腊、罗马实地考察与测绘古代建筑遗迹,并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足以证明他们主观上对建筑问题的重视与深入钻研的敬业精神,还有他们胸怀天下的大志向和社会责任感。
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却往往是急功近利的,理论、技术、文化基础不牢,却过分的要强调自己的风格和形式,这与大师们相比是何等的浅陋!当然对于这样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们这些为师者也是一大考验。如何引导学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解这道难题,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对此,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引导:
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毕竟不管在什么行业,一炮打响的人只是少数的幸运儿,而且这些幸运儿的成功往往都是建立在他们平时兢兢业业的勤勉之上的,这些人的成功也是永恒的。否则,一夜走红后也是昙花一现。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学生都应该踏踏实实、勤勤勉勉的刻苦钻研,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
对于社会责任感问题,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一员,有义务有责任爱护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人类只是地球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伤害和践踏其他成员,更不能破坏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建筑师充其量只是开发商或者某个机构雇佣来为其服务的,你没有权利浪费任何资源,而是有义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服务,为保护家园服务。只有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捆绑到一起,甚至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干,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专长,成为历史的中坚。
3.2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教育
要知道,建筑除了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外,还具有独特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环境生态性。建筑创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工程技术知识和艺术修养,还需要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与建筑的关系,了解建筑心理学、建筑行为学及城市社会学,甚至历史学、民族学、哲学等。也就是说,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加艺术,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任何只重视功能或只重视形式的建筑都是简单的,没有深层社会根基的,是不成功的。就象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师应当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
所以,在学生阶段或者工作后的初期阶段,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方方面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坚持下去,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3.3进行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21世纪定义的世界建筑范例将集中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1972年罗马俱乐部麦道斯(D.L.meadows)的《增长的极限》从全球和长远的角度,把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个世界模型,通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指出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粮食生产、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指数增长,最终全世界将面临物尽财绝的境况。而且目前全球的能源短缺、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而这种威胁恰恰来自于人类自身!
这些问题也促使业内人士对地球上的大型人工建筑物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估,结果显示引起全球变暖的有害物质中有50%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能源也占能耗总量的1/3。对此,建筑师们不得不将人类自身的活动纳入到生态系统中,重新评价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鉴于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未来建筑人们提出了功能建筑、智能化建筑、绿色建筑等等。作为建筑史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建筑师的学生们,我们应作何感想?这时候你还单单考虑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吗?只有将当前的“无所不能”的建筑技术应用到生态的、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上,才是建筑设计创新的突破口。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生态、建筑与地貌等等都是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的,我们只有将建筑创作纳入到地球这个全人类的家园中,并考虑这个大家庭中各成员的各自特点与喜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给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就要解读学科优势,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小目标,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从理想转变为现实。如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养成。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错误。在人们看来,语文知识最好学,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可事实上,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既可以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可以传递人类的精神文明。再如,语文知识需要学生锤炼语言技能。因此,学生要能够通过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活动积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便处理语言信息,并积极地反馈。当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将习惯养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展现语文知识的魅力、教师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欣赏到文字之美,让学生生成积极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有助于传播文化智慧,帮助学生拥有综合素养[2]。由此可见,在解读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内容时,“应试”内容只是选择之一。文化元素、情感元素、思想元素、生活元素都应该融入其中。
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时,笔者建议,要将听、说、读、写四项最基本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充满了活力,他们的潜能正等待教师的挖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通过与教师的能力整合,促使中职语文教学自然化、本色化。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将语文素材资源以舞台剧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将更多的学习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与课文中的角色对话,将自己的视角与专家的视角整合,使人物演绎更为丰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会为学生提供展示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地反馈,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如中职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好,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词句积累、读读背背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就将二者整合,让学生借助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完成资源的收集,再将他们认定的好词、好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然后,通过记忆竞赛的方式,将死记硬背转变为一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竞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迫于压力完成记忆背诵,而是成为了最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不满足于他人展示的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展示的内容,会动用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地获取更多的资源,被我国的文化所感染,被时尚文化所触动,进而形成文化素养、学习能力[3]。
关键词: 高职英语;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54-02
1 职业核心能力及项目学习基本内涵
1.1 德国学者梅腾斯于1972年首先提出“核心能力”这一概念,认为“核心能力与职业流动性和职业适应性紧密相联,是劳动者‘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世界工具’”。概念提出之后,在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国通过报告、法令等对“核心能力”做出了规定。
对于非英语类高职学生而言,其能力构成的主体是专业能力,英语能力是为其专业能力的服务的。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仅仅学习基础英语,满足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是不够的,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当前,已有研究偏向于从英语的某项技能教学,如口语、写作等,探讨核心能力的培养,而且都指出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而项目教学被认为是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这一点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别突出。
1.2 项目学习基本内涵 项目学习就是对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学习掌握。
项目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参与了一个长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通过工作,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就像成人工作一样。他们常会遇到社区或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使用科技手段研究、分析、协作和通信。他们会在社区与专家或社区成员一起工作。学生接触各个学科领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明白不同学科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
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学是被决定的。现在高职公共英语改革理念,教师已从传统课堂的绝对主体地位转为走下讲台,以一种平等的协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和共同活动,在学习基础英语的过程中,以项目教学策略为手段,引入职业英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2 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项目教学法设计单元,要求教师在设计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化成若干分目标,把学习内容细化成学生容易掌握的小项目,从而通过这些小项目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本文以公共英语课程为案例进行项目教学。
2.1 计划准备阶段—产品导入主题 在项目化课程实施前,首先进行教学准备工作,如实训设施、实训耗材、训工具、量具、各类工具书等硬件资源配置。该阶段要求教师拥有很强的项目整合能力。在项目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把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提炼出来。项目的选取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项目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导入显得尤其重要,他对于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导入,有利于课堂的有效组织和教学。导入的方式可以通过提问、故事、实物、图片和视频等来实现。
为了引入“Marketing Mix”-营销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实例的方式进行导入。教师在课堂上手持一罐王老吉凉茶向学生提问如表1所示。
2.2 组织实施阶段
2.2.1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项目教学相结合 在组织实施阶段,教师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进行铺垫,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当中所出现的生词,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对于课堂提问发现问题,教师讲解。将课文当中出现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讲解。
例如:Structure Analysis: “that many marketers…the industry” is an attributive clause, modifying the antecedent “definition”.
e.g. The shirt that Peter bought yesterday afternoon is very expensive. 皮特昨天买的那件衬衫很贵。
通过阅读文章内容,逐步使学生归纳出完整的“4 P”概念—“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2.2.2 项目实施——核心环节(将所学4p概念引入产品当中) 项目确定后,进行项目实施动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任务、项目活动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应先期完成该项目,一方面对项目有个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当项目提出的时候就能拿出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
以“4 p”为例:教师做好活动组织:①科学划分活动小组。②确定组长公布成员名单。③制订活动机制:集体讨论轮流发言。④明确成绩考核办法如表2所示。
2.3 检查评价阶段 当一个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进行项目总结和交流,找出在共同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成员配合是否良好,各成员是否及时完成各自的任务,完成率是否理想,项目产品是否达到理想效果,对于该项目还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等。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他人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中得到提高。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后,让学生展示各组的成果。项目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图片、报告或PPT展示等。
2.4 成绩处理阶段 重视调查测评环节,有利于对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的更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提高。通过实施项目活动教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4.1 小组活动成绩评价 项目教学中,学习的成果是多元化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因此评估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而论。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应该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小组成员的活动成绩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对学生参与度,贡献率,努力程度,进步及演讲几个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如表3所示。
2.4.2 学期活动评价 每个单元结束以后,对每个单元这个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学期结束以后,对每个单元进行相加然后除以单元数,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项目教学的组织,提高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表4所示。
3 总结
项目教学和高职英语相结合,不是简单的采用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对目前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且感觉学习公共英语用处不大等问题,公共英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面必须改革。教育内容应当突出高职英语的特点,但是又不能取代专业英语,应该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建构一座桥梁,使得学生能够感觉学有所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项目教学法,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围绕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学生自我管理,教师监督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Beckett Gubahar H. Teacher and student evaluations of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J]. TESL Canada Journal, 2002,19(2).
[2]Beckett G. H, Miller P.C. 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 Greenwich, Connecticu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6.
[3]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一、牧区寄宿制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1 住校适应问题,表现为适应环境能力较弱。学生从住在自己家里,到入住寄宿制学校,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而牧区有些孩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自理能力很差。一旦离开家长的呵护,他们就不知所措。住校对他们来说,从自然环境到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这一切都构成了新住校学生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学生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大多表现为: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2 学习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厌学或逃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重,会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思维迟缓、厌学现象。
3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冷漠、孤僻。由于牧区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成长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4 人格障碍,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我行我素。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更需要亲情的帮助,而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家,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家教与亲情。所以,在许多寄宿制学生身上存在性格柔弱内向的特点。
5 意志障碍,表现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
二、牧区寄宿制小学生常见心理困扰的教育对策
1 学校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的环境,应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应该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3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