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并购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危机 并购投资决策 特征 体系构建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来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是60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口需求缩小、国际收支能力下降和经济增长放缓。在这一形势下对企业的并购投资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企业投资并购决策概述
投资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资产或者生产活动投入到一项事业当中,以期在其中获得价值回报的经济活动。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中,投资活动是企业获得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并购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指一个公司吞并或者合并另一家公司成为一个新的公司,以扩大新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市场占有率。收购、并购和合并在实际操作中统一成为并购,是一项经济产权的交易活动。企业并购投资决策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市场调查、分析、确定投资或者并购对象,对一个投资或并购对象的可行性和未来的收益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查的过程。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选择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技术、拟定方案和做出最终判断等。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变的更为复杂,投资并购的风险加大,产生了很多新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在投资并购决策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在当前形势下对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特征和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究,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的特征研究
复杂性。复杂性增大是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首要影响,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并购预测就较难,投资并购的条件不明确,对未来的收益情况也受到过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预测。这就导致企业在在进行投资并购难以进行决策,控制力下降。
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的敏感性。从宏观的经济发展来说,经济是呈周期性发展的。在宏观经济较为稳定的时期,企业大多会采取扩张的发展方式,投资并购决策活动增多;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企业也会采取收缩的发展方式,对投资并购采取谨慎的态度。经济发展在大趋势中也会发生短时间的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但也存在着逆势操作的现象,如在经济环境稳定时期,虽然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并购,但成本较高,如果在经济低迷时期进行投资并购,所需的成本则较低,待市场好转后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因此,过于波动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的对投资并购的敏感性增强,对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是投资并购决策的关键。
投资并购决策的动态性。投资并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科学的决策机制指导下进行,包括有设计、收集信息、选择和审查四个步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这四个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返回前一阶段。投资并购决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市场信息进行持续的吸收,甚至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做出决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决策,需要在正确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对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动态观察,保证投资并购决策正确。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投资并购体系的构建
决策体系是指决策主体和决策规范等的综合,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推动者。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的投资决策系统构建包括有决策组织、决策目标、决策内容、决策信息、决策程序、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价。金融危机下,投资并购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决策组织。决策组织是企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和基础,包括企业各个部门和阶层的代表,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对投资并购的意志。不同的投资并购决策会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内部可以对投资并购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主题就是管理者和股东。企业的管理者在并购中追求公司管理水平提高的有利条件,而股东则追求公司价值的提高。投资决策组织是避免投资并购动机的有效措施,决策主体的增多,可以有效的避免决策过程的专制、主观性,平衡企业内部的利益和降低投资并购的风险。理想的企业投资并购决策组织包括董事会决策组织、管理者组织和外部专家组织。外部专家组织对投资并购进行监督,并负责对金融危机形势进行客观独立的判断。
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决策的目标、内容、执行和评价是投资并购决策的主要部分。决策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决策活动的前提条件;决策内容包括目标选择、时间、资金问题等。这一阶段需要对投资项目和被收购企业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并购和投资新建进行比较。决策的执行是指对目标、时间、成本等进行执行。评价是指决策完成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评价,作为企业决策的经验参考。
决策制度和方法。决策的方法,当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统计和运筹学基础上建立的统计决策,适合用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投资并购决策,其特点是通过模型将实际的复杂问题进行简化,以简化后的问题进行最优答案的决策。另一个就是现代决策理论,是建立在组织理论、社会性和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以决策组织的行为机制为重点,追求决策的满意解答。并购投资决策,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结合使用统计决策和现代策略两个理论,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决策方法。
四、总结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并购决策时需要对经济环境作出更多的观察,企业对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投资并购决策特征的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掌握其复杂性、动态性、敏感性等特征,完善决策体系,实现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资并购;企业品牌;品牌保护
一、 企业品牌的作用
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不同的品牌把不同的生产者、经营者区别开来, 有利于建立品牌声誉、促进企业竞争。有助于监督质量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质量是品牌声誉的基础,品牌又是质量的保证,能起到监督产品质量与相关服务的作用。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注册品牌受法律保护,享有专用权,任何人不得侵犯。否则,企业可依法提讼, 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当前我国企业品牌保护存在的问题
片面追求销量,忽视质量。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是品牌成名的内因。然而,国内有很多企业在品牌创立后为了短期局部的蝇头小利,不惜以次充好,把不合格的产品也贴上自己的品牌标签,使企业名誉扫地,产品无人问津。反观发达国家的世界知名企业,不仅重视企业品牌的开发,更加重视品牌的保护,视企业的品牌为生命,有完善的品牌保护预警机制,采取一切可能的保护措施来保护企业品牌。
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薄弱。我国的科学技术总体落后,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掌握的核心技术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而先进技术是企业开发国际品牌的原动力。
品牌的附加价值低,缺少文化底蕴。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将品牌做透,没有把品牌上升到文化的层次上,也就不能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国外的调查显示, 抽“万宝路”香烟的人,平均每盒香烟从口袋里掏出来 30 次, 其中有 1/3 是为了欣赏和向别人显示这个品牌。我国企业应该充分挖掘自身商品的文化特性,围绕这些特性进行品牌战略策划和品牌运营,注重增强品牌的社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品牌营销缺乏长远规划。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是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括产品的竞争更包括品牌的竞争。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认为,品牌营销就是设计好策划方案,只要广告做得好, 产品就卖得好, 所以比较注重短期的销售行为, 对品牌的长远规划,如品牌的国际化却很少考虑。品牌的国际化是指企业用相同的品牌名称和图案标志,开展跨国的品牌营销,而产品的国际化是指企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推出完全相同产品的行为,二者是不同的。企业在重视产品的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注重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三、企业品牌保护的对策
严控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象。产品的质量是品牌的灵魂,是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根本保证。正如松下幸之助的质量公式:1%=100%,即生产1%的次品,对于购买这件次品的用户来说,就是100%的次品。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品牌产品的质量,建立高水平的内控标准,坚持产品质量标准的两个转变:第一,以采用国内标准为主转向以国际标准为主。第二,符合商品内在的物化指标转变为以满足用户需要,使用户满意。只有尽快建立较高水平的管理技术和系统,才能与消费群体建立一种最佳从生产方面,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水平。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长远规划。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相当多的企业不重视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致使品牌被国外不法企业抢注的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现在约有1000个中国品牌已经被抢注,其中包括很多知名品牌如“五粮液”(在加拿大被抢注)、“康佳”(在美国被抢注)、“科龙”(在新加坡被抢注)、“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凤凰”(在印尼被抢注)等等。一个良好的品牌, 不仅需要去创建它, 也需要精心地去保护它, 最有力的保障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应完善各种保护措施,防范抢注行为的发生。同时,企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定位,建立品牌的长远战略规划,树立全球品牌意识,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加强品牌防卫,塑造品牌良好声誉。品牌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持好的声誉,也是关键手段之一。如果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消费者就会无所适从,品牌的声誉就会被破坏。声誉是品牌竞争力的综合基础,是一个品牌能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其“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的基本要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坚持重品牌、讲质量;重合同、守信用;重服务、树形象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品牌声誉,使企业不断地兴旺发达。
作者单位:张学雷, 石家庄经济学院;李海燕,石家庄经济学院;李世忠,石家庄铁路运输检察院
参考文献:
[1]周晓唯,李莉.企业品牌的开发和保护[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82-86.
[2]解艾兰.中国品牌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饲料,2006,(20):1-3.
[3]段瑞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J].知识产权战略,2006,(6):24-25.
[4]王娟.论企业的品牌战略[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1) :116-118.
关键词:企业并购;会计与税务处理;有效措施;分析
企业并购对于资本运行而言十分重要,可以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会计与税务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为企业并购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深入研究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界定研究
企业并购所指的就是实现不低于两个企业的合并,进而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现阶段,会计准则内容中对企业并购条件进行了明确,要求合并企业构成业务,同样还要确保企业可以获取其他合并企业的控制权利。结合企业并购的控制类型分析,可以将细化成两种,即同一控制的企业并购和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并购。前者所指的是参与到并购中的企业,在其合并之前会受到同一控制,最重要的是控制并非暂时。后者所指的是参与到并购中的企业,在其合并之前并不会受到相同且多方控制亦或是同一方控制的一种合并形式。
二、企业并购下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法解构
(一)基于同一控制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按照新出台的会计准则规定要求,针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必须严格遵循被合并方原账面的价值,将其当做入账的价值。若企业合并前,被合并企业和合并企业的会计政策不统一,则合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会计政策,适当地调整被合并企业的账面价值。若被合并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就一定要评估其账面价值,随后与合并企业完成合并。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合并过程并不会形成收益,也不会带来损失。在我国税法内容中明确指出,如果合并的过程与一般性税务处理的条件相吻合,则可以将公允价值作为企业计税的重要基础。但如果合并过程与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相契合,则需要将被合并企业原有的计税基础当做企业计税的重要基础。一旦原有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不统一,就会导致合并与被合并企业存在不同之处。
(二)基于非同一控制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在会计标准中明确指出,合并的资产与负债需要作为公允价值入账。在我国,税法详细地规定出:若并购满足一般性的税务处理条件,且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相同,应通过公允价值确定计税的基础。若并购过程当中,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相契合,则应当将原有的计税基础当做合并资产与合并负债计税的重要基础。
三、企业并购背景下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改进路径
(一)会计处理方法的正确选择
众所周知,企业并购是议价正常交易,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实行的过程中,即便未贯彻落实权益结合方法,但企业针对同一控制条件之下企业并购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权益结合方法的范畴。而非同一控制条件之下企业并购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则是购买法的范畴。对权益结合方法的使用,要保证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一致,所以,对企业并购成本予以计算的过程中,并不能仅根据账面的价值来计算。与此同时,并购企业价值重要是根据并购当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来确定,所以,区分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所存在的不同之处具有极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使用权益结合方法很容易影响到经济资源的配置效果。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监管与融资主要是将会计利润当做重要基础构建监控与财务评价机制并落实,若企业要获取上市资质且完成配股再融资,就一定要确保审计以后的会计利润。所以,在实际并购的过程中,企业选择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经济与会计后果。若针对同一控制背景下的企业并购,或者是无法识别与判断的购买企业,将权益结合法应用在会计处理中,就会致使并购过程存在漏洞。最重要的是,针对这一问题并未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规范要求。基于此,企业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并购双方的利益予以综合性考虑,严格遵循会计与税法准则要求,以保证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二)税收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
实现关于税收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十分重要,能够对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性征税问题予以有效地解决,进一步推动企业并购活动的进行,最终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规模的有效扩大,进而在竞争当中站稳脚跟,突出自身优势。现阶段,国内企业在并购交易方面,所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大,且现金流量偏小,问题诸多。若企业征税较多,不仅偏离了国家税收的方针与政策,同样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最终只会制约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当中所涵盖的资产收购、分立收购与股权合并等环节仍存在重复性征税的问题。基于同一控制企业控制并购,若股权收购双方选择使用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方法,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要更多,这就是重复税。针对以上情况,国家必须有效地调整并完善和企业税收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避免在并购当中引发重复性征税的问题。
(三)税收原则、意图与结果要统一
对税法研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若研究与企业会计准则偏离,所获取的研究结果也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处理税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不重不漏和中性等基本原则。借助特殊性税收处理方法的时候,很容易引发重复性征税的问题,这与为并购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的意愿严重不符,同样也无法满足企业并购双方的具体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必要保证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坚持税收基本原则、意图以及结果的一致。
(四)会计政策和税务处理结果应保持一致
同一控制的企业并购与非同一控制企业并购,不管选择哪一种并购形式,都需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合理分类。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税收政策中并不涵盖这种分类的方法,仅在特殊性的税务处理政策使用范围中对同一控制并购这一概念进行了使用。与此同时,税收政策当中也尚未准确地描述出企业并购这一概念,衔接性严重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始终不具备统一化的概念机制。即便税收政策相同,若处于不同的会计准则背景下,同样会形成不同的税务处理结果,将严重违背税务制度所遵循的公平性原则。为此,相关部门对税收政策制定前,应当进一步研究并分析企业会计准则,进而找出准则当中的关键内容。对税收政策制定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相关性规定,确保仔细地表述企业并购这一概念以及分类。与此同时,要注重和会计准则的有效衔接,以保证税收政策更具可行性与说服力。
(五)积极转变原有的“二元结构”
企业在实际并购的过程中,选择使用购买法就会对公允价值形成极大的需求,所以,为了有效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科学性,必须实现评估市场、交易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为此,通过对购买法的运用,实现了资本市场与评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与国内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是契合的。对于企业并购而言,商誉是其内在动力,而商誉最明显的价值就是企业并购过程中交易价格以及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存在的差距。然而,权益结合会计处理的方法忽视了商誉的重要性,甚至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当中会计核算客观性的基本原则。但购买法这一处理的方式却能够将企业的商誉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文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的并购活动能够有效地扩大其自身的经营与发展规模,在企业竞争力提高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与企业必须正确认知企业并购的重要作用,贯彻并落实并购过程中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深入地了解。基于此,科学合理地采取有效的改进路径,完成调整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并购活动的全面进行,对于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李丽碧.浅析企业并购中的会计以及税务处理问题[J].中国经贸,2014(13):232-233.
[2]王亚平.并购重组中的会计与税务问题处理实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179-180.
[3]宋英华,王宇.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与所得税政策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5):140-141.
[4]杨继红.企业并购中的会计和税务处理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7):229-229.
[5]胡怡宁.控股型公司企业并购贷款利息处理方式的探析[J].新经济,2014(34):71-72.
[6]汪永斌.企业吸收合并所得税的会计与税收处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0):31.
【关键词】并购 财务整合
一、企业并购的背景
企业并购是目前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先后发生了四次企业并购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性企业并购浪潮(即第五次并购浪潮),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并购的理性化程度提高,大多数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采取战略联盟、混合并购杠杆收购等各种形式,强化企业的战略定位,使并购成为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近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已经开始下滑,全球并购活动逐渐降温,投资者是否继续对并购保持极大的热情有待观察。
并购早已成为西方市场经济活跃的竞争手段和市场行为,而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结构的调整、国际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原因,必然形成以并购作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扩大企业规模的重要方式。我国的企业并购开始于19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经历了两次并购。从这两次并购的情况上看,总体上呈现出并购规模小、并购主要由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主导而缺少民营企业的参与、主要集中于资源型产业、政府干预并购过多从而导致并购主题错位。随着全球并购企业此起彼伏,我国的企业不断成熟以及我国加入WTO等背景下,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进入并购第三次浪潮。我国企业开始认识到了并购对于其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并购成为我国企业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其重点多是高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力图形成优势互补。例如易趣和雅宝的联婚、联想与赢时通结合、搜狐收购中国人、海信集团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合作,青岛海尔斥巨资收购海尔空调有限公司大部分股份等。从2002年起,陆续有一批中国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开始越出国界,参与国际市场的并购活动。例如2002年1月中海油斥资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2005年中国电脑业巨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个人PC业务等。2007年至今,全球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并购数量反而有增无减。
二、企业并购的意义
现今企业的发展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企业内部不断发展,积累资本,扩大生产经营;二是通过对外部的扩张,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扩张,实现企业在已有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的全面扩张,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因此并购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得规模效益
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从而实现经济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在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方面。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如通过横向并购能使企业在现有领域扩大规模,提高企业影响力,合理调配资源实现大规模产品单一生产,实现价格优势;通过纵向并购能减少企业采购成本及其他支出,实现一体化生产,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规模。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单位成本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同样企业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分摊也将下降,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样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将大幅度降低企业其他成本开支,实现规模经济,提升企业实力。
(二)取得战略机会
一方面表现为取得市场占用率。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兼并同领域的竞争对手,提升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和增强自身实力以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通过纵向合并获取对具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产品或业务,沿其经营链条延伸和扩展企业现有业务,有利于节约与上、下游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购买或销售的交易成本,控制稀缺资源和市场。另一方面能减少企业进入新行业的风险。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并兼并公司的资源,获取时间优势,减少企业前期筹备和研发工作,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同时也能减少竞争对手的报复和恶意的价格战。
(三)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通过合并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企业成长,通过规模经济和市场占有率来减少营业经营风险,在行业不景气时,能通过价格优势在竞争中生存,同时当行业衰退时可以通过其他行业来支撑企业生存发展,实现企业全面转型,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四)取得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主要表现为:营销与销售的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互补资源,通过技术转移或经营活动共享来实现,企业通过合理整合,扩大并购方在价值链环节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弥补企业短板,做到双赢局面,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三、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并购;权益结合法;购买法
【分类号】F275
一、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概述
(一)企业并购的含义
企业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均为对其形成权威且统一的概念。一般意义上而言,企业并购是指企业收购和企业兼并的总称,是指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经济形式获取其他企业产权或经营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
(二)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形式与动因
1、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形式:
(1)从并购形式上,企业并购分为善意并购、敌意并购。善意并购,是指并购双方相互配合及洽谈,签订并购协议。敌意收购,是指并购企业私下收购目标企业的股票,从而转移其经营控制权,达到其控股的目的。
(2)从行业角度上,企业并购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同属于同一个行业,在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如德国施耐德被TCL收购。横向收购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消除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生产规模,当然,容易引起市场垄断行为。纵向并购,是指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紧密相关的企业间的并购,如生产商与客户等,便于形成销一体化。纵向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对产品的销提供有效保障。当然,纵向并购会使其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市场垄断性。混合并购,是指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可以提高市场活力,分散经营风险。
2、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动因
(1)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通过企业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以此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配置,让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降低了材料成本的费用。
(2)提升企业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规模日益壮大,在提高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也为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确立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3)取得先进技术经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并购活动中,收获的除了目标企业的资产以外,还包括生产技术、人力管理资源及先进经验等等,这些对日后公司的发展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现状
1、企业并购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
企业并购已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债务危机、岌岌可危时,更青睐于被有实力的大企业兼并,由此,企业并购便成为中小企业得以生存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企业并购日益壮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的企业并购交易总额占亚洲地区近40%,比2010年翻了近4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仍以每年60%左右的增速继续增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地保证。
2、外资并购比比皆是
自中国加入WTO,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世界的经济舞台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国外重投资企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参与到中国的并购活动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西方元素,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并购方式多种并存
近年来,随着并购浪潮的愈演愈烈,并购方式也随其发生多样的变化。如间接收购、代为收购、控股、拍卖股权、吸收股权、承担债务等等。
(四)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作用和意义
1、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行业整合
时下,面对众多的中小企业的日益崛起,行业的整合就凸显的尤为关键。许多中小企业孤军奋战,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而濒临破产。对于处于劣势的企业而言,被收购无疑是其必然的选择。不仅对相同企业进行产业调整,也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2、降低交易成本,节约生产成本
企业并购,可以对相同的行业或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形成销一体化,节约生产成本,满足资本的增值,减少企业负担,巩固企业资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3、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国际竞争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孤军奋战的劣势小企业很快会被市场所淘汰。而相同的行业或企业并购为一家大型企业,可以扩大其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知名度,形成经济规模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二、中小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明晰
我国的中小企业中,由于并购活动的发生,形成新的企业,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界限划分不够明晰,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兼具多重身份,作为企业投资者、法人的同时,也在行使着经营者的权利,对于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混为一谈,挪用公款,导致企业会计日常核算难度加大,对企业并购活动及日后的经营活动带来极大不便。
(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存在差异
企业并购业务常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理论不同,它们的选择与使用也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同。权益结合法是按照账面基础进行计价,它的理论基础是持续经营假设,所以,权益结合法并未考虑账面价值的时效性与真实性,难以保证最终结果核算的准确,为最终的财务报表造成隐患,给信息使用者带来困扰。
(三)政府缺乏配套政策,未能发挥职能
随着企业并购活动的与日俱增,其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市场化与规范化难以实现,而作为特殊角色的政府,却在并购活动中并未起到相应的引导与监督作用,政府职能的缺少,导致并购活动的杂乱无章。我们的政府还应向西方先进国家借鉴经验,在并购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