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规划设计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的前提,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好设计,实现科学设计是高水平规划的前提。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设计。
(1) 园林景观规划模型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设计人员运用专业的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对地形,花草,树木,建筑,园路等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的行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进行科学的园林设计对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实现科学设计的前提。在设计阶段要坚持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的概念。
(2)景观规划设计图
(一)为人民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主要指的是园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居住水平。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把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要通过科学规划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园林设计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经济适用功能,二是美观功能。经济适用功能是园林设计的第一个功能,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二是要服务于对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功能,要做好经济设计的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按照投资限额设计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美观是园林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注重美观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提高园林的欣赏价值,要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
(三)在园林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原理。生态学理念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是人们对工业化浪潮下造成污染反思的结果。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优化生态环境,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园林设计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园林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长远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要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 园林规划的具体措施
上文提到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在探讨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之后,我们就来详细论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进行科学设计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其次是要增加绿地面积;最后是要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绿地绿量。
(一)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生态保护,而生态保护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等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减少环境污染。
(二)要增加绿地面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用地面积,要增加绿地面积。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在园林规划中要把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两者要同步实施,这样可以保证城市绿化的顺利完成。
(3)绿地系统规划图
(三)要合理配置植物资源,绿地中的绿量要有显著提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进行不同配置,要结合建筑物自身的功能,营造景观的要求来进行配置,要加强绿地中的绿量,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这样可以使得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既美观又环保。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成为了城市建设者的必然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园林规划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而后又对城市园林规划的具体策略提出了一点建议。笔者认为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城市园林设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园林设计中要高度重视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植物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 景观原则 规划原则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形象工程,是一个城市在积极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正确认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学习、探讨,不断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使我们的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和谐、美丽。
2、规划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现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的推进,城市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使得人民对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解决人民生活与环境关系的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追求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不仅是在人的理性需求上更是在人的感情需求而进行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2.2城市人文精神原则
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要遵循的规则,在注重景观规划符合城市发展的进程之外还要注重一个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城市的人文精神很多时候是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和认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不断加入城市发展的其他元素,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把人文精神的涵义引进规划与设计当中,规划设计出有城市特色的景观环境,为人民的生活服务。
2.3生态性原则
新城市建设中,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城市的发展现经济增长,也要满足人民居住环境的生态性原则。在生态型原则的指引下,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注重城市的发展,更是把生态性结合于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的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就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2.4效益协调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效益协调原则就是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协调可能出现的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因素,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服务。
2.5“人”参与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的主导,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人民规划设计更好的居住环境,我们在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人参与到规划设计当中,通过人的参与及时吸取人的具体要求,把现在进行时的人们的需求作为景观规划设计良好参照原则,适时吸收一些好的建议,为人的参与和社会的整体规划做好准备。
3、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城市的建设中,大气,水,土地,动物,植物等,这些环境中的要素都是在环境担当着自己的角色,在大的环境中,他们这些要素都是有承受污染物数量的最大容纳量,一旦超过了最大的容纳量,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将遭到破坏,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建设是重要的,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更加重要的,只有将城市的发展和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在考虑到我们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交通条件等,才能把我们城市建设规划好。
4、绿色植物的规划原则:
4.1景观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遵循景观原则,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新城市建设就是现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上,对部分区域或者新规划设定的区域进行建设而设计。而新城市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在城市建设当中引入景观规划的概念,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中国的园林景观规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城市建设中,我们要遵循景观设计原则来对我们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尊重人的需求,自然地和谐发展,文化的积淀和继承,把景观规划原则用到我们的新城市建设中。
4.2乡土树木
乡土树木是在本地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对周围环境有了高度的适应性,因此,乡土树木对当地来说是最适宜生长的,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主要因素,它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来源。
4.3经济适用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运用手段,一般情况下要遵从经济适用原则,在注重城市具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减低应用成本,运用新的科技和材料使得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化,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重复建设,为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做好储备。
5、城市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美丽,城市的特色体现,不仅仅是具有优秀的公共建筑,宽阔的道路,风景秀丽的公园,和谐的小区,更加重要的是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美的体现,它要遵从自己的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城市大的人文景观当中的形式美,注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对比与统一的关系,和谐与韵律的关系,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道路,公园,小区,公共建筑,公共设施规划成具有美感但又有城市本身的人文特色,这样体现出来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有生命的,具体的,是可以让人民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当中去体会生活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易,城市建设中可继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现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70-02
1 前言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嬗变中闪出思辨之光。适逢世纪更迭,时尚与传统缠绕交织,东西方文化融合,城市景观日新月异而又返朴归真,使当代人产生一种莫名而深刻的历史感与危机感――中华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感;当代中国的人地关系的危机感。我们应从景观范式出发,加强和完善景观历史和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进行文化价值批判与重构性创造,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新路。
2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内外动态
2.1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9世纪中叶从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如图1)拉开了西方现代景观发展的序幕,20世纪30年代,经过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洗礼,现代景观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羁绊,走上了现代主义景观的康庄大道。
哲学和美学给西方现代景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不断碰撞和渗透,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波谱艺术、极简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过程艺术、大地和场所艺术、新意象艺术、新表现主义、新抽象艺术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现代景观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科技和人的异化,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的恶化,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它以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的、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逐渐关注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西方景观规划设计呈现精彩纷呈的面貌。
2.2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国景观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显示中华博大厚重文化的古典园林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西方的大地艺术景观、波普艺术景观、极简主义景观、后现代主义景观等,渗透到了国内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形成多元风格格局。然而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景观设计创作出现了目标混乱、价值失范现象,从“形式借鉴”走向“形式照抄”,“城市美化”运动这一来之古希腊与罗马废墟的幽灵带着18世纪的欧洲广场和20世纪初的美国的景观大道,出现在大江南北大小小的城市,异域风情盛行一时。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景观破碎化,景观生态规划日益显示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深深的困境。
3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设计一种景观格局,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土地生命系统的结构,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地保障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文化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给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3.1 满足景观感受层面,塑造景观环境形象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从景观空间形态要素的点线面体、形、色彩、肌理等4个方面出发,从现代景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构成人手,探求景观空间的视觉形象表现手法。通过人对景观环境内容中“尺度”的视觉感受,把握好景观构成各要素的尺度问题,力求表现景观环境空间上的层次性、有序性与变化性,为人们营造一个视觉宜人的景观环境。
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一种是如画美学范式。强调突出视觉性美学特点,强调其视觉、静态、单调、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视景观的图画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观的表面价值,重视“视觉质量”;另一种是生态美学范式,不仅重视视觉性特点,也强调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注重景观设计审美体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开启了一个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
3.2 基于低碳的景观生态规划,确保城市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将低碳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方式、设计内涵及设计效果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低碳景观,保护环境,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协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
俞孔坚设计的秦皇岛市汤河公园,可谓是绿荫里的红飘带,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程,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如图2、图3)。
3.3 满足场所精神,坚持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
任何场所都具有明确的外部特征与文化特征,这种特征构成了一套特殊的存在含义,也就是“场所精神”,将进行到设计领域,呼唤城市和景观设计的白话运动,建设“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在空间上,全球性大一统的文化被城市无数文本、文明族性与差异化景观所取代;在时间上,历史不再具有线性进化论的意义,传统的文化重新具有了当代的意义,“前现代”与后现代视野相遇,产生新的视野融合,以各种方式存在的文化正在零碎化,片段化,复合化。景观设计的各种方法粉墨登场,解构主义设计,人性化设计,高技术派设计,孟菲斯设计,绿色设计,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设计,未来风格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各领,多元共生的格局已经形成,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的视野,才能与国际的先进思潮和理论进行对话,因此,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理论还是国外的景观设计理论,都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上,以批判的态度,弃其糟粕,取之精华,重构基于中国文化的景观设计理论,从而在自身继承传统文化时,作
一个自身的调整过程,创造出适应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具有民族自尊精神的优秀景观作品。
3.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感测技术(如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航测等)、通信技术(包括网络、无线电通信、多媒体通信等)、分析处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数据库管理、CAD、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控制技术等。特别是GIS在分析和诊断问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反映在其可视化功能,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三个方面。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株洲神农城概念方案设计
株洲神农域营造以神农文化为主题的当代太阳谷,将各类建筑与景观化整为零,以聚落的方式渗透其间,以神龙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来诠释和提升城市格调,引爆城市地块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以现代的生态体系来组织株洲市新的城市中心区,通过生态水系,城市慢行系统将各种城市景观设施串联起来,在新城市中心区形成流动变化的,与自然相映成趣的生态城市空间。打造具有远古与未来时空交融的神农情境,营造五大主题园区,体现时空交织变幻、生态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共生的城市气质(如图4)。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我们共同的、惟-的家园-地球-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11,143,153-154
[2]俞孔坚,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科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2
[3]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
[4]李静,黄华明,现代园林景观空间中视觉形式美的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8448-18450
[5]郭宏斌,苟平,景观环境塑造中的视觉美设计研究[J],重庆建筑,2009,8(9):13-15
[6]黄柏青,美学范式视域内的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解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24-128
植物是景观的核心部分,中央提出任何建设项目都要将生态和环境放在首位,植物景观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出来。在高校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更是如此。本文阐述了植物配植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高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特点,总结出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及配植模式,旨在为高校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提高人们对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重视,促进高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植物配植 景观规划设计 高校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2-0126-02
十九世纪美国风景园林学奠基人、著名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首先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这一概念,它涵盖了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同济大学刘滨谊老师在其著名的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中指出,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涵盖三大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关注生态与环境,造景植物的合理配植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随着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高校作为主流文化的导向,它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缩影,如何利用植物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景观,如何促进植物与人、植物与建筑、植物与环境的融合,已成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一 植物配植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各类文化激流交汇的场所,作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组织,应借助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的优势,在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师生建设生态园林式高校的意识,让高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力量。
高校的任何建设项目均要求将生态和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这样,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硬质景观是高校景观规划中所必须的,它可以改善环境,服务师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它并不具备生态效益,若硬质景观过多反而会增加热岛效应,使高校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硬质景观的规划应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高校的景观规划建设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应重视环境的改善,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景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维持着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有降温、增湿、减尘、涵养水分等作用,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占有尽量大的比例,这也是评价高校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
园林植物是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材料,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规划利用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要充分了解高校整体或局部的绿化任务,了解师生的需求,以近期为主,远期结合考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绿化植物的选择,做好景观规划方案,避免盲目。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可遵循以下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气候带,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不同区域适宜生长的植物不同,不同的海拔也有着不同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规划的核心就是“师法自然”,即在进行植物配植时悉心请教大自然这位老师。
我国各个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在对高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域生长的植物进行造景。体现造景植物的适用性,选择高校所属区域的优势种,首先勾画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外轮廓线条。如低纬度高海波地域可选用冷杉、水杉等杉类植物,处于热带、亚热带的高校可选用榕属植物等。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不能单纯地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植物的习性要求。
2 科学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的科学性要求规划者根据高校的性质特点、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深入了解适合上述因素的植物资源,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兼顾各高校的类型及性质,满足绿化植物的综合功能,适当的选择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以增添校园特色,注重乔灌花草、攀援植物的搭配为所营造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常绿、落叶、速生、缓生树种的合理搭配以体现高校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时要充分挖掘植物的内涵,结合校本特色在打造良好景观观赏度的同时构筑深刻的人文意境,突出高校校园文化。
3 艺术观赏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同样遵循着绘画、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
统一原则可体现在高校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的规划。在对高校植物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时,首先应确定几种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的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基调。如电子科技大学普遍选用银杏树作为行道树,四川师范大学则主要选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同属树种的选择同样可体现高校景观基调的统一,因同属植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能产生统一感,它们的合理搭配可以既生动又和谐统一,基调树种的选择可凸显一个校园的特色。而高校的各个区域因其功能的不同也可选择不同的主景树种,如武大的樱园、梅园等。高校景观规划中的一般树种则表现在种类多但量少,色彩斑斓,起变化的作用,在变化中求统一,可体现一所高校的活力。
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协调,也要用差异与变化产生对比效果。调和的植物景观使人平静、舒适,如教学区域内宜采用该种手法造景,而对比的手法让人形成兴奋、热烈、奔放的感受,适合高校的学生活动区域。在对高校建筑物周边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重体量、重量、视觉等比例的协调。如在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等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四周可用冠径较大的树木与其协调,林下可用矮的色彩不同的灌丛形成色块,体现变化的节奏。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参照色彩构图,红、黄、蓝为色彩三原色,它们中任何一种与其他两色搭配都能组成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鲜明的例子,这样的植物配植可产生跳跃、新鲜的对比效果。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搭配植物色彩,可突出造景主题,突出校园特色。
均衡原则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采用均衡原则进行植物配植的校园景观可显得稳定、顺眼。如高校各主道上树形、高度一致的行道树,校园广场上整齐的树阵都是规则式均衡的植物配植,而在学生休闲活动区域的园路两旁分别种植大乔和数量较多,单株体量小的花灌则是自然式均衡的植物配植。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是指在对高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植物的配植上有规律的变化,产生韵律感。如校园中灌丛色块高低不同的配植,行道树中落叶与常绿的重复运用,这样延径行走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会感到有韵律的变化。
三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几种模式
在高校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将学校分为几个功能区,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造景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1 整体、开放模式
整体、开放的植物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入口景观中。高校入口至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往往是人流、车辆集散地,入口景观因突出校园风格、文化特色,高校的入口景观对所在城市形象都影响甚远。因此,基于这些特点,高校的入口的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自然、烘托主题,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围。若高校入口所在位置比较宽敞,入口处应设重要景点为主景,避免一览无余,所植植物应注重横向与竖向的对比,配植植物应低矮、整齐。
2 简洁、大气模式
简洁、大气的植物配植模式适合于高校的主体建筑物区域、如图书馆、体育馆等。高校的主体建筑一般位于中心景观的中轴线终点,是景观中的焦点,而这些区域的植物造景使主题建筑“隐”于其中或其上,与主题建筑相融合。故该区域的植物选择不易太复杂,以简洁为主,植物群落简单,层次分明,若要种植行道树或树阵,则应选择高大、冠幅较好的大乔,以烘托主体建筑物的大气。
3 优美、安静模式
高校的教学科研区域的景观适用优美、安静的配植模式。该区域的植物造景应营造优美、安静的环境,不能影响室内的采光。植物配植采用自然式布局,可运用水景、修建花架、亭廊、坐凳等,各种园林小品与植物景观相结合。以紫藤、三角梅等攀援植物或较高大的腊梅围绕花架以创造幽静的环境;以雀舌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冬青等常绿灌木高低配植形成半封闭的的学习空间;以高大香樟、大叶女贞、天竺桂等乔木与校园大道、运动场等区域连接过度,形成防尘、防噪的空间。
4 简单、有序、流畅模式
学生生活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的植物配植易用简单、有序、流畅的模式。该区域环境安静、卫生,硬质铺装比较多,人流较为集中,学生活动频繁,对该区域的管理强度较大,所以该区域不易配植珍稀植物。易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配植方式,可砌筑花池,其内种植低矮修剪整齐,形状统一的花灌木,较宽敞的区域可种植冠幅较大的落叶乔木,这样在提供大量绿色的同时也不影响建筑物内的通风透光,学生在大树下活动时还能遮阳、乘凉。
5 整齐、开敞模式
体育馆馆、运动场的景观规划可采用整齐、开敞的模式。可以大量的草坪及高大乔木形成区域的基调,突出该区域的特色,起整齐统一的作用,周边配以四季能交替开花的小乔或矮灌以寻求景观的变化,这样能为体育馆、运动场创造出热烈、运动的氛围,具有内涵的模纹花坛的配植亦能赋予景观意义深刻的情感。
四 结语
关键词: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是公路的主要功能,也是其建设的初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的城市道路建设已经由原来舒适、安全、快捷并适当注重美观向舒适、安全、美观、快捷转变。这一建设原则上的转变也标志着社会在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和公路建设都要求进行相应的景观设计,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的需求。如何依据不同公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
一、公路景观特点概述
公路景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包括生态特点、形态特点、空间特点、工程特点、视觉特点及受众特点六个方面。第一是公路景观的生态特点。公路作为环境基质当中的廊道,对区域环境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对于公路景观的营造。同时区域内的环境生态也会作用于公路,对其产生影响,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将会很好地促进公路景观建设;第二是公路景观的形态特点。公路本身具有线形结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整体上呈现出线型景观。但是由于联接跨越的区域不同,公路景观周边的人文、生态基质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连贯的变化当中;第三是公路景观的工程特点。公路是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同以城市为背景的构筑物相比,其周边视域下自然环境的比例要更大,并且同自然环境密切相连。公路景观本身具有两种选择,或强调工程之美,或弱化自然同建筑物间的边界;第四是公路景观的空间特点,这一特点则是由公路所经区域当中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第五是公路景观的视觉特点。公路桥、边坡、隧道等结构物,交通服务区、收费站房、安全设施等附属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的形状尺度、位置、色彩、比例、亮度、机理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影响到行为心理,关系到行车安全;第六是公路景观的受众特点。公路的受众主要是驾乘人员,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自私的交通功能。但是另一部分的受众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公路周边的居民,他们的视野范围内,公路是视野景观之一,因此,公路景观的的视觉朝向是双向的或立体的。
二、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原则、内容探讨
(一)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公路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个方面。人文景观指的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的需要,运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建的各种交通设施、建筑物、村落、城镇、庙宇等社会艺术文化景物。自然景物指的是天然形成的地物、地貌、地形等,如山区、平原、湖泊、河流、草地等。
(二)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从整体上来说,动态的交通流决定了其是在动态中欣赏景观的,但是由于交融手段和交通目的的不同,胡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规律特性,因此,以人为本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第二,对于公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区域的整体规划,也要求同各种景观元素相协调,同区域内的历史文物、自然景色及附近建筑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公路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景观来考虑,应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在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防止造成视觉污染。造成公路视觉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视距得不到满足、视线不同产、平纵线配合不当等,此外不规范的交通标志、此言的广告、道路上的垃圾也会影响人的舒适感和愉悦感,存在了交通隐患,影响着公路服务水平和使用质量的发挥。
(三)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首先,是对于道路平、纵、横的设计。公路的平纵横设计作为景观设计中关键的的核心内容,在整个公路的设计中对于交通是否安全和通畅的影响最大。如果对于道路的平纵横的设计是不合理的,那么即使绿化设计做得再完美,也会给人以不协调之感,更别说带来美的感受。
其次,是对于公路绿化的设计。如果将对公路的平纵横设计看作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那么其绿化设计则是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外在表现。现代对于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要求层次分明、简洁明快,作为慢速景观要求则更应该色彩丰富,同周围的环境相一致。
最后,是对于公路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设施作为交通安全通畅的必要保障,其与景观设计是一个相矛盾的统一体。对于交通设施的设计不应当是孤立的,而应将其纳入到公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当中,置于这样,才能满足功能和景观设计的双重要求。
三、公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上存在的误区
(一)对于平纵指标过于看重
从我国已经建成的山区高速公路看,公路过于追求指标,采用的平纵横线形指标普遍较高,导致大挖大填现象比较严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较为剧烈,因此,缓解这种继续恶化情况已迫在眉睫。
(二)过分强调工程化,而对设计的灵活性相对缺乏
我国公路防护景观初期,在工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将重心放在工程结构上,加上土地资源紧张,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边坡放缓坡率有限,对不稳定边坡较多采用高大的挡墙、锚固、抗滑桩等强支挡措施,与周围环境协调性较差。如边沟设计大多采用矩形边沟,并且不考虑流量大小,均采用统一的型式与大小。
(三)绿化设计方面十分盲目
在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下,路侧绿化较为刻意,无论城市绿化还是乡野山岭绿化,均多采用模纹栽植,且在山岭地区大量采用城市绿化树种,成行成列栽植,与周边环境十分不协调。
(四)对于文化展示过分看重
构筑物景观兴起之初,不考虑公路特点而将城市构筑物景观乃至建筑景观的营造方式照搬到公路景观中,过分追求文化展示,景观设计琐碎复杂,甚至分散了驾驶人员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四、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分析
(一)保证公路道路的畅通和安全
保证道路的畅通与行驶安全, 避免对司乘人员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 恐惧感、 威胁感及视觉上的遮挡、不可预见、 弦光等视觉障碍是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与前提。
(二)线性景观设计应着重对于“势”的把握
早在汉晋之际, 我国古代环境设计理论中出现的“形势” 说, 恰可用于公路景观设计。在 “形势” 说中,“形” 有形式、 形状、 形象等意义, “势” 则指姿态、 态势、趋势、 威力等意义。而 “形” 与 “势” 相比较, “形” 还具有个体、 局部、 细节、 近切的涵义; “势” 则具有群体、 总体、宏观、 远大的意义。线性景观的观赏者多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 看到的只能是整体与轮廓。因此, 线性景观设计应力求做到公路线形、 边坡、 分车带、 绿化带等连续、 平滑自然且通视效果好, 与环境景观要素相容、 协调。
(三)点式景观设计应着重对于“形”的把握
公路通过村镇、 城乡段及公路立交、 跨线桥、 挡墙、收费站、 加油站、 服务设施等处的景观, 其观赏者除一部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外, 还有很大部分处于静止、 步行或慢行状态。因此, 这部分景观的设计应放在 “形”的刻画与处理上。如路体本身体态、 形象设计; 绿化植物选择与造型; 公路构筑物的形态与色彩; 交通建筑与地方建筑方格的协调; 场所的可识别性、 可记忆性强调; 甚至铺地、 台阶、 路缘石等均应仔细推敲、 精心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