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教学的重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人民大会堂”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结构、功能、宏伟和建设者的品格,再利用具体文字和图片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大会堂建设艺术既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伟大劳动人民精神的体现”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它要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
2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写作欲望,就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感恩节”时,以《感恩我的妈妈》、《妈妈,我感谢您》为题写作文,笔者让学生听着阎维文的《母亲》,观看有关母爱的感人影像,那动人的音乐及真挚感人的画面强烈地冲击着每个学生的感情,他们的写作欲望瞬时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作文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使“巧妇”成为“有米之炊”。
3运用多媒体技术 易于学习古诗词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人机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60-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改革增加了新的创新元素,使课堂教学摆脱了单一的方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为教学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度,使多媒体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又不能让其主控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从而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丰富。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运用集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到积极思考的状态,认真分析课件中的问题。随着问题的难度逐渐加深,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多媒体教学中,把课文中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情境,可以构架学生思维和课文内容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能更好地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通过文字传递的情感,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趣味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可以直观生动地把课文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究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深入到课文情境中进行分析,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语文教材中包括一些古诗,古诗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分析古诗内容,掌握古诗的含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进行配乐朗读。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在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对古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古诗的内容。在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和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利用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教材内容,使他们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思考,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实现高效率的教学。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探究课文重难点内容时,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在思维深入的过程中理解重难点内容,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在《草原》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时,对于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很难表达清楚。此时,运用多媒体将美术中的勾勒和渲染的画图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进行探究,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中这两个词的巧妙之处,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宽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探究高效率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促进他们的语文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在知识积累过程中,要让学生将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成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使他们在探究课文内容时,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把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加强人机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多媒体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从繁重的板书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逐步深入分析课文,使他们有效解决问题,实现良好的人机互动,促进教学的高效进行。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六、结束语
总之,多媒体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活跃他们的思维。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中,学生能快速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发挥多媒体的促进作用,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一、在诗歌教学中,老师的“教”往往会有这些问题
1.教学过程简单,教学方式呆板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重点设计为:扫清字词障碍,翻译诗句,理解诗句大意。在教学中总是想法设法地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要说什么。教法单一且随意性较大,过于重视分析诗句。学习过程中少了赏析,没了感悟。这种重程式而轻感悟的教学忽视了诗歌本身极具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动机纯粹,缺乏个性解读
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有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把眼光局限于教材仅有的几首诗歌上。教师为考而教,动机纯粹,功利性强。还有一些教师用一己之见来取代学生的多元解读,用统一标准的答案来扼杀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做法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3.教学理念落后,创新能力缺乏
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当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理念的缺乏。诗歌教学需要发现,需要激情,更需要陶醉。有些教师虽然本身确实有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过于理性,缺少了教学诗歌的激情,缺少了诗的意境赏析和联想的训练。而教师本身如果古诗文底蕴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的话,会使得诗歌教学的重难点难以真正落实,就更不必说辅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了。
二、学生“学”诗歌的现状
为了对现今的诗歌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以便更有效地改进诗歌教学, 笔者曾作了几份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诗歌学习的态度“无所谓”。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年代久远,理解有难度
古诗词距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学习难度较大,而且古诗词文字含义存在着不确定性,诗词意境极具含蓄意味。这些都需要学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正当花季的学生生活经历尚浅,缺少必要的诗词储备,是很难理解古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情怀的。
2.读面窄,兴趣不够高
客观地讲,目前的诗词教学相比过去的教学有一定的改观:教师更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学生在作文时引用的古诗词篇目也在不断地增多……可是有一点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大多数的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阅读诗词作品还只是停留在粗糙、肤浅的程度。一个人若没有内在动机需求,而让他去做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是很难持久努力下去的。
3.动机单一,创新性不强
学习诗歌的主要目的是学会鉴赏美,更好地体验社会、感悟人生。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上分析,大部分的学生阅读诗歌的目的很单一,那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考试中不出现诗歌阅读,那很多学生可能就不会去读古诗词,那更谈不上鉴赏和创造了。
诗歌是联想力和想象力结合的智慧成果,诗歌的世界迷雾重重,需要欣赏者立足于作品的文字,从内容出发,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咀嚼感受一段生活。这种感受和体验所凭借的是自己真实的人生经验,靠的是自身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欣赏者只有拥有这种生活联想还原能力,才可以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准确地把握住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而要做到这点,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改变这些情况对一线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相信只要我们的教师结合课堂现状,立足学生的学情,分析原因,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保有教学的热情,一定可以让学生进入宝山,拨开迷雾,获得宝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误区
古诗词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文化财富,因此大量的古诗词作品被编入了现在语文的教材中。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传播做人的传统美德,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在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为了完成应付高考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了盲目性和限制性,学生为了应付高考,而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何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希望对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能够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1不重视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我国古代古人最传统、最有效的读书方式,古人流传下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非常直观的体现了诵读对古人的重要性。在我们现代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了“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教学建议。古诗词的优美之处在于读者对它的阅读与朗读,朗读是读者精神“复活“的一种精神寄托,要用声音中的真情实感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出来,要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立体的声音。古诗词中的语句和韵律大多都是非常简练和和谐的,节奏也非常鲜明,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细细品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不重视古诗词的诵读,而是只重视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和理解,是否能够干巴巴的翻译全文,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消解了古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学生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同嚼蜡,毫无兴趣可言。比如在经典古文《离骚》的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来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而是直接翻译全文,生硬地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体会不到作者屈原的飘逸与潇洒。
1.2不重视古诗词的文本:
古诗词作品的阅读,要求高中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能够理解古诗词文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观点,能够对全文有自己的理解,文本的教学是高中语文进教室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工具。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往往会忽视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离骚》的教学前,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文中内容的意思,硬是把文中的语句变成了四字短语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那还需要文本做什么呢?老师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文本的最大特点,架空了文本的意义,使这篇《离骚》没有了应有的“骚味”。
1.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古诗词全文的背诵: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是希望学生能够整篇背诵文本的,这样可以中整个作品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境与精神。然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了应付高考而仅仅让学生背诵一些在试卷中会出现的个别语句,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诵几句简单易考的语句,无法把握文本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意境,背离了古诗词学习的最终目的。
1.4淡化古诗词本身的意境,不重视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周围环境,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但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通过字面上的意思来分析文本,通常都不会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使得古诗词失去了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意境,使其支离破碎,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比如《锦瑟》这篇古诗词,如果只能字面上来分析的话,就很难体会出李商隐那种长达四年的深沉及其雕琢文字的魅力所造,学生没有了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对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2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
2.1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诵读: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药培养学生良好的有感情的诵读习惯,激发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可以看出诵读的重要性,学生要通过加强诵读来学习充满意境的古诗词,使学生能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2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全文的背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加强对全文的背诵,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而产生共鸣,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
2.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其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可以把古诗文想要表达的意境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作品中受到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2.4因材施教:
我国主要的教学方式是集体授课,所以要调节好集体授课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不论学校是什么形式的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能够学到知识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不管怎么改进教学方式都是没有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的集体教学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实现了教学知识和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学友所长、学友所成的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对教师为了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如何引领学生走出教学的误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指出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诵读和全文的背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等多项建议,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1]廖新雯.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10-111.
[2]邓德刚.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3):7.
[3]郑菊芬.探析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J].中国校外教育,2012,(8):41.
[4]许振渊.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及建议[J].学周刊,2014,(25):50-51.
一、利用多媒体,巧激趣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成功的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我常用以下几种方式去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化抽象为形象情景创设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我先用投影仪把一幅图景显示给同学们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农户家前,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着……" 然后在图景的感染下,学生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感的共鸣,很快就理解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等九种事物,从而为理解文章的主旨、领悟散曲悲凉的意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音乐导入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古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来演唱的。传统教学所采用的所谓声情并茂的诵读,其实不能真正展现古诗词节奏魅力,而给古诗词的配乐演唱的多媒体课件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诗词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同我一起一边观看课件为之配置的视频背景,一边随着节奏击打着拍子,一边跟着轻轻地哼唱,这样学生激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地想要学习这首词,理解这首词,并用美妙的歌声唱出来,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把课堂气氛引入。
二、利用多媒体,巧点拨
1、设疑问,启思维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要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感情,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还要启发学生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如古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文,我利用了多媒体再现边塞的风光。对于诗文的赏析,我也不按照陈旧的教学方法逐句讲解,而是通过电脑荧屏画面上的一个个场景,设计一些有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场景去边思考边品味。
图像中的景色,诗中用哪两句来展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里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象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怎么认为?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电脑荧屏上画面的展现和变换,使他们的感知处在兴奋状态,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拓宽了思维的闸门,既抓住了线索,又欣赏了画面,也充分感知了诗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以诗句的语言材料为依据,用自己的语言内化诗文,具体描述出诗中的景象,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于形象画面的描述之中,进而深刻地领悟诗的意境。
2、扣重点,破难点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利用教学常规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可以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的形、色、声、动感的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的突破。在学《游子吟》一诗时,师说: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观看课件,配乐播放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有了以下一番所得。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
最后再结合古诗的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较好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化诗篇,为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