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

在我国甚至其他国家,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随着城市中轨道交通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样问题,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风险,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有些地区受地质结构的影响,对于施工条件较差的地段,不仅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还会增加工程的建设周期。根据我国城市轨道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风险的管理,必须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安全管控,而且必须全员参与。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建设中,对安全风险进行管理不进可以有效减低施工中的风险,还能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

1国内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地铁建设规模很大,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而轨道交通建设施工的环境比较复杂,所处的环境也比较恶劣,他工程存在明显的区别,规模大、风险高是主要特点,而地铁工程主要是在地下空间进行施工,所以,隐蔽性大、不可预见的因素也比较多,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会导致工程的质量难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地铁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施工中,主要是在城市中心区域进行,周边建筑物比较多,地形条件也非常复杂,地下管线埋设比较复杂,影响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因此,地铁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期要求紧张、会影响比较大,因而导致其风险极高。因为存在这些因素,加上很多单位对于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或管理方式比较差,造成安全事故问题比较普遍。结合目前的地铁工程安全管理实际情况,传统的事后管理方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因此,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促进总体安全水平的提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2国内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某些项目的研发深度不能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

目前,全国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是大势所趋,但参与轨道交通项目开发的设计机构不多,设计种存在拖延,随机套用,缺乏地方适应性和创新性等问题。有的设计不够完整,不够深入,无法在适当的情况下对高风险项目进行专项的专家论证,并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和隐患缺乏考虑。由于地质条件困难,调查出的详细数据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从而导致工程在后期的正常运行,进而给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影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质量,最终影响工程在后期的正常使用。

2.2 建设单位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应该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比如,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监管部门要实现全面的安全管理和控制。但当前企业在人员配置方面欠缺,导致一些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岗位,也有很多没有设置安全管理人员的情况,使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都不能有效地进行,从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在安全管理上,缺少安全管理方法。

2.3 施工技术不足和建材质量差

建筑材料在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建筑材料的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项目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选择的建筑材料不合适,则就会对建筑轨道交通的整个工程产生很大影响。由于所用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带来许多安全隐患,轨道交通施工中的施工技术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条件,这与施工风险密切相关,必须加以保证。通过选择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从而有助于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管控的有效措施

3.1 要在工程设计钱对施工区域进行实地勘测

想要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进行,就要在工程设计前对施工区域进行实地勘测,只有做好这项基础工作才能为工程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不仅如此,还要对轨道交通工程的地下管道、周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及地质土壤的内部构造和稳定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整个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使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交通的使用。

3.2 安全标准化的应用

安全风险管理中,安全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标准化主要包括各项管理标准化、质量标准化、文明施工标准化、岗位检查标准化以及教育培训标准化等。第一,各项管理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主要是指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统一的标准和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依,包括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设备及材料管理、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岗位检查制度、岗位考核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质量标准化。质量标准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方案、产品质量标准化控制措施、施工方案和方法等方面的质量进行全面监督与控制。第三,文明施工标准化。文明施工标准化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来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施工作业环境,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第四,岗位检查标准化。岗位检查标准化主要是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标准检查制度和表格,对基层施工岗位人员进行标准化控制。第五,教育培训标准化。参建单位需要定期开展质量安全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借助标准化的培训方式和模式来提升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经验和技术。

3.3 对安全风险进行管理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工程建设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使工程建设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遵守相关的职责。为了全面加强对常识轨道交通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还可以利用施工监测和第三方有资质的施工监测单位相结合的方法,对施工中的各个标段和环节进行管控。在对项目进行归规划的时候还要对规划方案的风险进行调查和评估,要对重大关键节点的工程进行专项风险评估[2]。在调查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工程影响范围内的交通流和地面道路和建筑物进行调查,还要对所涉及范围内的文物、以及特殊性建筑和地下管道、线和障碍物等进行调查。除此以外还要对附近的铁路、水利设施以及军事基地和地下文物古迹等进行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安全风险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影响。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安全管理要点,相关管理人员应当要借助信息技术、安全生产标准化等方式方法来加强安全风险的管理,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为整个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永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地产,2019(24):69.

[2]王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2):148.

[3]周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9):42-43.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1.1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面积不足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院所承载的项目及课题不断增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断增加,相当部分的科研院所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仪器设备摆放密集,有限空间变得更加拥挤,水电等公共设施负荷加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缺少仪器布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后由科研人员随意摆放至实验室内,缺少安全、环境的综合论证。

1.2科研工作量大,夜间实验增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是科研院所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没有捷径,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工作为基础,这就促使科研人员要加大精力投入。时间有限情况下,部分实验室出现了连续运转的状况,过夜实验增多,夜间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操作等情况,急需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夜间实验的安全性,如夜间实验操作需最少两个人,加强相互督促等。

1.3实验室分散,药品信息难掌握

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一般以课题组为主体,课题组人数不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空间,实验室较为分散,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基本由课题带头人来安排,不会经过处室或研究所等上级部门审核,以至研究所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监管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实验药品购买基本上都是课题组自行购买,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到药品信息,对于一些剧毒药品的购置和管理也容易出现疏忽和漏洞。

1.4实验室开放共享,人员流动性大

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发展的核心目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基本都列入了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共享目录》,科研院所实验室普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外及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部分设有环境、健康和安全部门,有浓厚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文化,高效安全的管理组织构架,硬性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保护人员、财产的安全、建设优美环境开展大量工作,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各种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服务[6]。

2.1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不会单独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是将所有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统一管理,包括建设许可论证、空气质量管理及动力工业车辆管理等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设施投入较大,但行动综合管理效果显著,事故处理能力强,行动能力强[7-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安全和健康有关的各项事务[9],高校一般都有一套以职业健康和安全操作为准则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部,由校长直接负责,各学院院长兼任职业健康与安全主任,学院的各研究室主任对下属的实验室安全负总责[10],实验室管理非常细,普通工作日、周末及假期、过夜实验操作都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11];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各安全领域,包括防火安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加工安全、放射性安全、生物安全、常规安全、特殊工种安全、意外防护安全等[12];日本高校非常重视环保安全工作,每所大学都设有环保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这种浓厚的安全、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的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13];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一般建有2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大学内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学校安全部门的认证和许可才能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14]。

2.2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中国香港高校在成立初期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转的重要元素,用定量的指标数据反映实验室安全状况,开展实验室安全状况的评估,掌握情况,对危害与风险做出预测,各部门、各级别的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做绩效考核,安全职责能否达到标准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5-16]。中国台湾高校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设立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是学校安全卫生与环保委员会,二是学校安全卫生及环保中心,三是科、系、所安全卫生及环保小组,四是各实验室安全卫生及环保责任人[17]。另外,香港及台湾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际之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使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6]。

3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院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院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院领导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院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院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各研究所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院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18]。(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2)结合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是对仪器设备安全操作及维护的保障措施。科研院所仪器设备一般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购买,购买人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比较熟悉,仪器购入后,资产录入购置人名下,通过建立仪器资产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督促相关人员对仪器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管,为仪器安全操作增添一份保障。(3)建立实验室安全自检档案制度,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关键措施。安全排查,定期自检,并形成安全自检报告,存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自检内容包括水电线路老化排查、实验药品放置、废弃物处理、压缩气瓶使用及防护等。为督促自检制度的定期实施,各级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例会、检查通报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一位安全管理专家说过,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9]。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20-21]。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烘托一种文化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无辜渲染,实际上实验室的安全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安全意识,改变科研院所的整体安全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传播功能,来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抓好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3.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实验室平台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作机制。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要以熟知安全问题具有极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技术人员为主,组织体系内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管理过程中问题,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及时修正调整。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院所安全管理部门与市级环保局、消防局及公安局形成联动,定期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药品库、放射源、压缩气瓶等危险物品进行检查,对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4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1 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现状

1.1实验室的布局不合理 由于实验室建成年代较早,实验室的设计缺少经验,实验室分级建设存在滞后现象,导致现有的布局不合理。比如: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气体排放通道不齐全。

1.2生物安全的设备不齐全 医院对于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投入不尽人意,比如生物安全柜、洗眼装置、喷淋装置等配备不全。

1.3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不够强 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实验室人员在病原体检验操作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职业素质与专业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验的质量与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一部分检验科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生物专业意识不强,没有完全认识到生物安全在自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对安全知识掌握程度有限,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实际的生物安全防护需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进行必要的规范化。

1.4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实验室里的生物安全体系起步较晚,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构建,进行了人事安排与设置,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责任不够明晰,有时不能落实到个人。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但大部分工作人员并不能够非常熟悉其内容,从而无法保证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性。

2 如何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

2.1加强检验科实验室布局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针对于检验科生物安全工作的实际需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国家规定,按照生物安全等级,对各级实验室的设计方案与安全防护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调整。通过在实验室内设置专门的实验仪器清洁区、安全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通过这种方式对实验室不同区域进行必要的分隔,提升各个区域的独立性。借助于实验室的科学布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检验科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与病原体外泄的危U,并且通过设置墙壁、试验台等结构设备,对非实验室人员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增加其出入的难度,提升实验室的安全属性。在实验室布局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在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相关方面的资金与设备投入,节约开发维护成本,需要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硬件设施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要求,进行不同设备的引入与安装,例如在二级检验科实验室布置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生物安全柜和洗眼装置等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在实验室设备布置完成之后,需要定期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运行状态与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控,以便于能够及时地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2]。

2.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措施 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依据现阶段检验科实验室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相关管理文件,提升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同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调整与优化的同时要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国家相关指标,对实验室的安全等级进行评定,对检验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对方案的制定,实现突发事故的快速高效解决[3]。同时要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严格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每一项操作实验都应该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2.3加强检验科标本和废弃物的管理 检验科实验室在进行检验标本处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标本处理的质量与水平,相关工作人员要将样本当做感染性标本进行对待与处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进行实验标本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检验技术操作,并且要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病原体的性质以及特殊性进行记录、汇总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要对实验标本的存储机制进行完善,对样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登记处理与安全保管[4]。在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由于废弃物中含有较多的细菌与病毒,有些细菌与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在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灭菌处理,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进行消毒液的配置,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5]。

2.4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卫生习惯 工作时严禁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如会客、接听手机等)。培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良好洗手习惯,严格六步洗手法[6]。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是确保实验室人员不受生物危害因子的伤害,努力实现实验室零感染。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与事件的发生,是医院和检验科长期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刘小平,肖平.临床实验室获得性感染[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1):1050-1052.

[2]王保龙,苏虹,伍佳玲.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学的思考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l0,5(5):561.

[3]毛远丽,曲芬.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科学管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4):302-303.

[4]梁建群,宾利.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21):148-149.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HACCP是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缩写,称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个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为最有效地食品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其强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预防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HACCP具有预防性、安全性、动态性、非零风险及全过程控制几个特点。

HACCP的应用优势

(1) HACCP体系建立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对终产品的检测仅作为验证体系的有效性;

(2) HACCP体系可以进行预防性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

(3) HACCP体系可以进行自行控制,使加工者具有自检、自控、自纠能力;

(4) HACCP体系可以追溯加工及控制记录,使政府检查或产品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

相比传统食品安全控制方法,HACCP具有的独到之处

HACCP不是零风险体系,是用来将食品安全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并持续改进的体系。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一般建立在集中观察、最终产品的测试等方面,通过“望、闻、切”的方法去寻找潜在的危害,而不是采取预防的方式,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举例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食品加工工作,靠直觉去预测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最终产品的检验方面代价高昂,并且为获得有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在搜集和分析足够的样品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在HACCP管理体系原则指导下,食品安全被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因而,HACCP体系能提供一种具有预防作用的体系,并且更能经济地保障食品的安全。部分国家的HACCP实践表明实施HACCP体系能更有效地预防食品污染。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水产加工企业中,实施HACCP体系的企业比没实施的企业食品污染的概率降低了20%~60%。

HACCP应用现状

HACCP自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至今,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FAO和WHO在80年代后期大力推荐。目前HACCP推广应用较好的国家有:加拿大、泰国、越南、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丹麦、巴西等国,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强制性推行采用HACCP。HACCP体系逐渐被美国官方机构认可,美国FDA和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署先后要求在低酸罐头、水产品、肉禽类产品、果蔬汁的生产加工中建立HACCP体系。同时,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也对HACCP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应用。1996年,加拿大食品检验署提出了食品安全促进计划(FSEP),制定了HACCP教程和通用模式。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局也把HACCP应用到肉类加工上,了肉类安全质量保证体系(MSQA)制定指南。欧盟在93/43/EEC和94/356/EC指令中明确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以HACCP为原理的“自我检查系统”。日本厚生省在“食品小六法”中颁布了食品加工厂实施HACCP体系的认可管理制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食品卫生总则》的附件中也制定了“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HACCP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推广。

在我国,从HACCP引入到应用至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控制食品原料安全性、食品生产、食品与原料流通过程、餐饮等方面。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这一规定表明HACCP在食品安全控制及管理过程中将被作为一项长期的手段得以更深层次的应用。

我国食品企业HACCP体系主要特点

1. 不同类别产品生产企业HACCP体系各具特点

中国2008年了GB/T 27301~27307肉及肉制品、水产品、罐头、速冻方便食品、速冻果蔬、果汁及蔬菜汁、餐饮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2009年了《乳制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要求》,这些标准都是在CAC公布的通用HACCP体系基础上,考虑中国国情和具体生产企业HACCP体系特点,建立的专业HACCP体系要求。食品生产企业按照不同的专业标准建立体系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更有针对性。

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中,对肉制品原料;宰前检验;宰后检验;粪便等可见污染物的控制;生产加工、储运过程中的温度;物理及化学危害的控制等提出了要求。

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中,规定了捕捞、养殖、进口、双壳贝类等不同来源的水产原料卫生、储运要求;对加工过程温度时间的控制、不同加工工艺水产品加工条件特殊要求、终产品储运等与水产品安全管理特殊要求给予了规定,成为建立HACCP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餐饮业要求中,识别了不同餐饮食品加工方法,包括粗加工、热菜加工、凉菜加工、面点加工、冷加工糕点、鲜榨果汁、生食海产加工等应实施的环境卫生及关键点控制内容。

乳制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标准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制定并的,这一标准在HACCP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乳品原料标识和追溯计划、产品召回计划、应急预案和产品防护计划的要求,以全面保障乳品安全。

在中国食品企业发展尚不平衡的今天,在HACCP发展仅10年历史的中国,在HACCP基本原理及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一系列针对不同食品的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专业标准为建立实施HACCP体系的企业提供了专业方向。当前,企业建立的HACCP体系已逐步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相联。

2. 前提计划与HACCP计划共同实现对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控制

HACCP计划仅是通过关键控制点实施对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不能对所有面临的危害施加控制。前提计划,即在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为保持卫生环境提供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活动,可对未由HACCP计划控制的危害实施预防。前提计划与HACCP计划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对危害分析识别出来的所有食品安全危害施加全面、有效的预防控制。在中国提出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前提计划包含基础性前提计划和产品类别性前提计划,基础性前提计划针对食品生产环境中的一般潜在危害,产品类别性前提计划针对食品生产线中与生产工艺相关的特定潜在危害,HACCP计划针对生产线上的显著危害,前提计划与HACCP计划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危害预防控制体系,两者共同实现对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控制已得到当前中国食品企业的共识,并在企业建立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3. 危害识别与控制逐步深化

危害识别预评估是HACCP应用的关键步骤,是HACCP体系的核心之一。在中国HACCP体系建立初期,识别各生产过程食品安全危害时往往只停留在对食品安全危害类别的识别上。10年HACCP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重视科学研究和各类资料、标准、文献的使用,对各类生物、物理、化学性危害的识别已逐步深入和具体。危害评估的方法也更具科学性,制定和建立的控制措施相应也对控制特定危害具有更好地针对性。

4. 重视原辅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及控制

保证食品的安全须从源头开始。食品加工原料,尤其是种养殖过程的化学危害难以由后续的生产环节消除,成为重要的风险来源之一。中国食品生产企业重视对食品生产源头原辅料的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多数企业将种养殖过程的管理纳入HACCP体系的建立,用HACCP计划实施相应食品安全的控制,降低了原料风险的引入。

5. 标准卫生操作程序及关键控制点监控系统的可操作性逐步增强

在HACCP体系引进之初,企业在建立标准卫生操作程序(SSOP)文件时经常照搬标准要求,关键控制点的监视系统也难以明确规定如何实施监控活动、如何实施关键控制点验证,体系文件规定的内容框架性强,实施的可操作性差。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体系运行后,特别是中国提出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了“卫生条件”和“潜在危害”概念后,逐步认识到将通用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转化为本企业具体的卫生指标要求,对建立可操作性强的SSOP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明确潜在危害的机理情况下,可以更加有效预防潜在危害,更加可靠地在关键控制点上控制显著危害,一个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管理。近年来,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可操作性体系文件的建立。HACCP体系文件一方面更满足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逐步接近企业的实际运行。

我国HACCP研究及应用的不足

(1) 企业对HACCP投入研究的精力和财力不足;

(2) 对产品安全危害的基础研究投入匮乏;

(3) 我国对HACCP的研究较国外的科研相对落后;

(4) HACCP研究成果转化慢,效果不明显;

(5) HACCP推进的保障措施效果与预期有所差距。

小微食品企业实施HACCP体系的困难与建议

1. 存在的困难

(1)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主要管理者HACCP知识匮乏,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对建立HACCP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管理能力不强,对实施HACCP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些企业虽然编写了HACCP计划,但未严格按照要求有效运行,有些企业没有建立质量否决制度,实验室对检验结果不做判定,致使不合格品出厂;高素质人才短缺,缺乏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足,原料质量控制不严格;产品不能适时升级,达不到进口国要求;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个别企业唯利是图。

(2)外部因素给出口初加工食品企业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企业成本提高,利润压缩,企业用于质量安全控制投入降低,HACCP计划难以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国外市场需求下降,资金周转困难;招工难,员工队伍难以稳定;HACCP体系不能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实施;小微食品企业产品种类繁多,我国现有规范不能满足所有需求,且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标准过高,很多小微食品企业无法达到要求。

2. 建议

(1)政府和监管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将食品企业实施HACCP体系纳入地方食品安全法规要求;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要求并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既能提高准入门槛及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又适用于我国食品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引入分级分类理念;大力发展认证认可服务业,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HACCP认证,帮助企业提升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保证原料质量安全;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安全文化属于意识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财产状况不受损失,尊重人、实现人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文化。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针对高校来说,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能促进学校在教学、科研等相关方面的发展,能使得广大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以有利保障,同时也能确保国家物资财产的安全。校园安全文化是为了维护师生、保障学校、促进发展而存在的。[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高校安全文化相关制度跟不上高校发展,同样也为高校安全埋下了隐患。此外,高校后勤服务也是日趋社会化,学校中社会闲散人员混杂较多,使得校园内潜藏着诸多不安全因素。打架斗殴、盗窃、诈骗、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死亡事件等时有发生,各种高校安全事故也发生得较为频繁,作为全国高等素质人才汇集的地方,各种安全事故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其潜在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更应该提上日程,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正在日渐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仍然与国外高校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局限于各高校自身因素,高校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之所以会出现高校安全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

1.发展与安全脱节。随着学校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日渐复杂和庞大的高校建设。部分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安全意识淡薄,随着学校对科研实力的重视,使得大多数领导一心抓科研建设,无形之中就忽略了安全文化建设。另外,许多高校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餐厅以及宿舍常年缺乏维护,制度陈旧、管理措施缺乏等等,使得原本轻微的安全问题逐年累积,由此造成严重后果。更多的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只处理表面现象而不去探究问题本质,使得安全隐患继续得以长存。

2.安全意识淡薄。首先,很多高校负责人都认为高校发展的基础是科研和教学,他们对安全管理则不置可否,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试问,当一个实验室研究出来世界一流的专利产品,结果却在一次安全事故中导致整个成果全部报废甚至相关研究人员生命安全也遭到影响,那这样的科研有意义吗?很多高校负责人认为,只要安全不出问题,或者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就可以,不用专门搞什么安全文化建设。其次,广大师生对安全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安全事故发生时不能采取相应的安全避险措施减轻损失,甚至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采用错误的措施加重损失。最后,由于相关院校领导安全意识的缺乏使得安全管理部门分配不合理,安全管理人员和物资力量分散,而且在实际的安全建设中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无形中成了潜在的非安全因素。

3.安全投入不足。第一,安全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使得相关部门控制安全管理队伍规模,招聘低学历人员弥补高素质人才的空缺,这样就使得安全管理队伍良莠不齐,只有少数成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资格。第二,由于资金不足,使得安全设施的配备缩水,很多陈旧设备不能及时更换,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第三,资金的缺乏使得相关部门不得不削减安全教育活动,甚至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由此使得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很难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使他们无法在接受安全教育的同时也能身临其境,体会安全事故的严重性。

4.制度保障缺乏。从制度保障这一方面来说,国内很多高校都没有出台过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来指导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很多时候都是依靠一些简单的规定和建立在个人意识上的“安全规范”来指导安全职能部门开展一些零星的安全文化教育活动以实现相应的目的,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很难实现构建和谐安全文化氛围的目标。当然,也有的学校制定了安全管理相关的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措施保障执行的可靠性,使得空有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很多不利于建设和谐安全文化氛围的消极影响。以上四方面造成当下高校安全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不受重视,基础薄弱。这与我国在新时期大力发展高校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是不相配的。因此,建设高校安全文化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全校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只有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做好做实,才能使得高校在教育、科研等各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而在建设和谐高校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建设和谐高校安全文化而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1.强化理念意识建设。理念意识教育是安全文化教育的核心,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的安全意识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也只有提高学校管理者、师生、安全管理队伍等人员的安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安全文化建设有生长和发展的根基,也才能更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应重视师生员工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培训环节,采用多途径、多手段、多形式来大力推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安排特定的部门定期组织相应的安全演练,也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构建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深入师生心中。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关系着安全文化建设能否系统地开展,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从长远角度来看,建设和谐高校安全文化关系着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高校安全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时刻牢记自身职责,开展切实可行的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比如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使得安全文化知识得以普及,并潜移默化地提升师生对安全文化的重视程度。此外,高校也应该为建设安全管理服务体系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安全管理部门人员培育成为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并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引进足够的设备方便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开展工作。

3.强化预防体系建设。高校应该把校园安全检查作为一项日常的工作来抓,并且要做好。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并维修更换损坏的设备,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还要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预案,并需要经过探讨研究后公布实施。高校中,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定期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学生密集场合进行消防紧急疏散演练;通过安全教育进课堂,增强安全技能的培训;将高校安全贯穿到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这样,硬件的预防体系与软件的预防体系结合,构筑高校安全预防体系。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