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第1篇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市、省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保定市下辖21个县(市),无论从人口总量,还是经济总量,县域经济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保定市一直大力实施“强县兴市”战略,2012年5月,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又下达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实力的提升托起全市的整体发展的意见。

而在当前不断扩大开放的形势下,要实现保定市县域经济的腾飞,除了满足国内需求外,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条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发挥第三驾马车的作用也很有必要。

二、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交通十分发达。保定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 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纵、横、环合理分布的高速交通网。保津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和京石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保定大部分县(市)也即将进入环京津“一小时都市圈”。以上条件都为保定市通过陆、海、空等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2.外向经济资源丰富

根据赫克歇尔——额林的要素禀赋论,发展外向型经济时资源优势可能出现在任何方面。对于保定市来讲,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可以利用的比较优势首先就是相对于国外,甚至相对于国内尤其是周边的京津等地区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第二方面是附着于土地上,地域特征明显的资源优势,例如西部山区蕴藏的煤、铁、铜、铝、石墨、石棉、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东部平原埋藏着石油、天然气,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众多的旅游资源,如省级湿地保护区“华北明珠”安新白洋淀,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等。

第三方面是保定市各县域特色产品众多,很多驰名海内外。保定市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有白洋淀鸭蛋、阜平大枣等,已在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蠡县(麻)山药、荣城绿竹笋、唐县大枣、顺平桃、望都辣椒、涞水麻核桃、白洋淀咸鸭蛋、白洋淀皮蛋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全国乃至世界驰名产品如满城磨盘柿子、高碑店豆腐丝等。保定市众多的文化产品也会带来广大游客,如保定老调、满城寸跷、易水砚台、曲阳石雕、白沟泥人、驴肉火烧等,有很多京津甚至全国的顾客慕名而来。

3.技术支持有力

保定市内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省植保所、省畜牧所、省微生物所、市农科所,这些单位都为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三、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1.特色产业集群化程度低

保定市的特色产业是最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的,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除了个别地区的的个别产品如高阳的纺织、安国的中药材外,保定市绝大多数特色产业都属于小规模、低层次、分散化经营,导致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规模效益差、再投资能力弱。

2.外向型县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上看,保定市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水平。2011年,保定市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38.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824.9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499.39亿元。农业比重高、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县域产业结构不利于发挥外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

从各县看,县域间相同产业比较优势差异现象突出,例如,安国市的第一产业比较优势明显,满城县、涿州市的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保定县域中优势较大,此差异明显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制约着总体效益的扩大。

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保定市地理环境复杂,有平原区、半山区、深山区等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各县的资源分布差别很大,导致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好的涿州、高碑店等县市比之西部地区落后的唐县、阜平等县,无论是人均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等指数都要高出很多,这对于总体效益扩大,发挥优势地区在外向经济中外引内联作用的效果会降低。

4.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

县域特色经济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低,例如容城服装、高阳纺织、安国药材等。从人口构成来看,县域经济从业人员以农民为主,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来讲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人才素质不高可能体现在对国际商务和经济规则的陌生,使企业无法应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限额、汇率波动风险等国际贸易问题。此外人才素质不高还可能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等很多其他会影响外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5.产业链不完整

在县域经济范围内,产业关联程度较低,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与配合,专业化与协作水平不高,尤其是缺少一批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视野、行业整合能力、国际化经营水平的龙头企业,因而难以实现规模扩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优势,这种格局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抗衡能力。

6.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确实有政府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不到位。而有针对性的推动外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信息服务、有效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中介机构建设等才是最紧缺的。

四、保定市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的思路

1.做大做强特色产品

特色产品是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最适宜的选择。保定市不同县市在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上有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各自的优势产品,通过借助技术支持改进并创新特色产品可以不断做强。

保定市的各个县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上又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有着可借鉴之处,为保定市的特色产品扩大经营范围、充分利用品牌、提高规模效益提供了发展空间。例如阜平的大枣都是具备全国性地理标志的产品,而实际上是可以推广到唐县、曲阳甚至整个保定市的山区的。

发展特色产业还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培植和引进新的企业,延伸产品领域,拉长产业链,使特色产业形成更大优势,增强产业集群整体实力。

此外还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培养,找出每个产业集群中的关键性企业,支持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引导骨干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强化品牌营销,提高其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和外向型县域经济的发展。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要双管齐下。首先要积极引进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急需的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掌握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精通外贸操作流程、英语运用熟练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要做好现有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华北电力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驻保高高校的良好条件,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以解决发展外向型县域经济所需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的人才

3.要增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推动保定市外向型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减轻每个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负担。

第二是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应尽快建立和开办对县域企业风险担保基金贷款和企业发展基金,拓宽县域外向型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是搭建信息咨询服务平台,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管理以及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各县域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营销策略制定、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焦伟伟:《保定市县域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 业与科技》2009年第2期。

[2] 贾俊敏,王爱霞,于洁:《保定市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数字地方》2010年第4期。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第2篇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是中国梦在内蒙古的具体实践。用心落实好“8337”发展思路,就达拉特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立足旗情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交通、产业等优势,抓住自治区建设“五个基地”、扶持县域经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等重大发展机遇,坚持走好资源转换、城乡统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共建的路子,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富民强旗总体目标,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优势产业品牌化的发展要求,全力打造文化立旗、工业强旗、农牧富旗、生态兴旗、城镇建旗“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全面构筑古老的黄河文化、神奇的响沙文化、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高端的马文化、现代的工业文化、时尚的观光文化和丰富的旅游文化“八位一体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特色城市、现代农牧业、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创新“五大工程”,着力打造新型工业、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文明示范“五大基地”,努力建成呼包鄂经济圈和沿黄沿线经济带富有特色的中等城市。

我们的具体举措是:遵循依法、民主、科学的理念,在决策、规划、设计、论证、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为“八位一体”的建设进程中,精确把握好度、量、衡的有机统一,力求把握到“正好好”。

我们的具体方法是:既要有想法,想法要有国学思想;又要有说法,说法要有哲学理念;还要有办法,办法要有科学依据;更要有做法,做法要有技术和艺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定要把我们的想法变成说法,再把说法变成办法,然后把办法变成做法,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指导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用科学发展的做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9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500亿元,全旗整体发展水平和速度进入鄂尔多斯市中等偏上行列。力争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努力打造一个“五畜兴旺、五谷丰登、五业繁荣、五彩缤纷”的达拉特。

――加快推进“文化立旗”进程,打造呼包鄂地区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基地。围绕构筑“八位一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本着古今中外看历史、东南西北看世界、四面八方看文化、人类文明看文化的发展理念,支持非公经济,盘活民间资本,采取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模式,全力构筑文化达旗、文化大旗和文化强旗。文化建设既要依托传统文化,又要依靠生态文明文化,还要依赖科学技术文化支撑,更要依据人文环境和实力活力要素。着力培育和培养这几方面要素,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团队,围绕软实力打造硬实力,围绕硬实力强化软实力,提升品位,打造品牌,全力打造科技示范旗和优秀文化示范旗。坚持以文化充实旅游,以旅游助推文化,依托黄河、草原、沙漠,围绕水、沙、绿全力打造以恩格贝、响沙湾、银肯敖包为主的响沙群旅游风景带,以沿黄湿地、农庄经济为主的黄河风景旅游带,以银肯塔拉、邦成和万通为主的草原风情旅游观光中心走廊的“两带一廊”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区。开发利用好恩格贝、树林召和白泥井已有的温泉资源,力争建成内蒙古乃至西部最大、最优的温泉水世界,开拓四季旅游休闲度假市场,打造体现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天然氧吧和避暑之都。

――加快推进“工业强旗”进程,打造呼包鄂地区的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牢牢把握自治区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沿黄经济的新机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大园区支撑、大项目带动,全力构筑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围绕水煤组合、煤电铝和煤电化工一体化的循环产业体系建设,集中打造煤电、化工、冶金和建材为主导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经济。重点抓好22平方公里铝产业园区建设,确保鑫旺120万吨氧化铝年内投产,45万吨铝冶炼争取明年上半年投产;奇瑞、立中等铝后深加工将于明年开工建设;鑫旺二期也将于明年开工建设,计划2015年投产;力争到2017年,全旗400万吨氧化铝全部达产。新长江4.2万吨高纯铝已投产,二期6万吨电子铝箔、1.26万吨腐蚀化成箔已开工建设,将于明年投产。兖州煤业一期90万吨甲醇计划明年4月份投产,340万吨精细化工正在立项审批,确保明年开工建设;新奥60万吨烯烃已开工,将于明年投产,20亿立方米煤制气于明年开工建设;达电五期2×100万千瓦机组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力争明年开工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和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努力把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煤化工试验示范基地、非煤产业创新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生态文明文化示范园,力争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生态园、文化园、科技园和创业园。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认真落实上级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地区发展环境,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势产业搞延伸、重点项目搞协作、工业基地搞配套,加快培育一批优秀本土民营企业,引进一批大中型非公有制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出积极成效。同时,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加快推进“农牧富旗”进程,打造呼包鄂地区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围绕“三农三牧”,全力打造产学研、种养加、储配送为一体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持把扶贫开发、产业振兴、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风水梁产业园为依托,以万通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以真金种业和蒙祥羊肉为联动,以专业合作社为带动,以种养殖大户为互动,以农综、土地整理和水权转换二期项目为支撑,加大调结构、转方式力度,力争在年内将万通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园,争取到2017年把全旗优化发展区的200万亩土地全部建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基地。在保障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制种、花卉和乳肉等有机特色产业;将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效提高“三农三牧”的附加值,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步伐,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7200户,建成15个新农村试点。到2017年底,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水禽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新增生猪、肉羊等养殖园区70个,培育和扶持养殖大户300户;培育农畜产品品牌20个,建成呼包鄂地区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加快推进“生态兴旗”进程,打造呼包鄂地区的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秉承“天地与我们同根、万物与我们同命”之道,坚持保护环境是第一责任,依托黄河、草原和沙漠,围绕“水、沙、绿”做好绿色之梦文章,努力打造“两带一廊”的生态文明景观区。围绕黄河打造湿地公园、水产养殖和休闲农庄经济带,突出生态效益。实施好“211”生态工程,围绕库布其沙漠和十大孔兑治理,实施好200万亩沙棘种植基地,防沙固沙经济林沙柳100万亩;围绕沿黄一级公路和吉巴线等重要交通干线实施100万亩景观林。规划建设好树林召、恩格贝、邦成、白泥井、风水梁“五个森林公园”,黄河景观堤防、毛连圪卜、昭君蓄滞洪区“三个湿地公园”和恩格贝地质公园。重点打造休闲农牧业和草原生态农牧业,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整体推进的办法,把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特色城镇、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有机统一,互为补充、相互支撑,以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努力建成乔灌草、果经林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屏障,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旗。

――加快推进“城镇建旗”进程,打造呼包鄂地区富有特色的中等城市。按照依靠黄河、依托包头、融入包头,实现与包头跨河共建、同步共振、同城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城市建设与城乡统筹并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大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加快服务功能配套建设步伐,加速公园绿地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改造完成城市棚户区,突出城镇特色化,提高城市品位,提升文化品牌,努力将达拉特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滨河之城、沿黄特色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和谐幸福之城。力争到2017年,城市核心区面积达到40.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形成以旗府所在地树林召为城市核心区、周边中心城镇互为补充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50-01

1.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中观性质的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家行政区划中,县域行政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社等更小的基层单元,作为一级贴金基层的行政机构,县级政府起着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反映,我们可以把县域这一层面的经济,看作是整个国家的基层经济。如果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说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将十分巨大,关系到贫困县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关系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大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放在战略高度来抓。

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在全国中等水平徘徊,与县域经济强省差距很大

从全国情况看,河北省县域人口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发展水平位于中等略微偏上水平。虽然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全国部分沿海省、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形式很严峻。河北省的县域GDP及县域财政收入等都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县域平均财政规模只有山东省的二分之一,浙江省四分之一,江苏省的五分之一。

2.2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河北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逐年扩大,.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一长幅度,农民增收趋缓;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业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如果存在较大比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则无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何种水平,都不能说工业化取得成功,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体制障碍。

2.3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经验和经济理论都证明,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区域差距通常要经历先低一后高一再低的“倒U型”过程。主要原因是资源由效率低的地方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的结果,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问题,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应使人均占有量差距得到平抑。河北省的区域差距基本处于差距扩大的阶段,且由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

3.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有山靠山,有水吃水,有资源开采资源,有传统特产发展传统特产,依据这种比较优势理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执行的基本是“凭借优势,发挥特长,一县一业”的思路。有是什么发展什么的比较的比较优势发展思路容易被接受,便于操作和执行,但它可能抹煞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增加技术创新、产品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惰性;也会使经济发展停滞在市场学所讲的“生产观念”阶段,只关注产出,对市场重视不够,造成产销脱节,生产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它还会造成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不同而产生的极度不平衡,而且是落后者有所托词并甘居人后;另外,比较优势发展思路是一种传统的稳步发展策略,在大家都在努力发展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出众的速度和业绩,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既定经济发展目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在保证继续发扬现有优势的同时,更大力度地鼓励县域经济向符合时代需要的市场型和知识型转化,争取发展的先机。

3.2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是一个可选可不选的模式,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必须普遍强化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识,才能确立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大致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它是以农产品的种植为背景的。过渡阶段:形成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和服务。高级阶段:它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生产为内容。

县域经济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要素的功能会逐渐弱化,另一些要素的功能将得到强化。必定使一些产品或产业成长壮大而另一些产品或产业萎缩。这就是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3.3 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30强的县域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靠资源强县,即资源型县域经济。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域内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支柱产业是依靠资源的优势是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在生产总值中(GDP)中,资源的开发及销售所占比重较大的县域经济。邯郸的武安,唐山的迁安、承德的宽城等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增长的主动力。必须把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走科技兴县之路,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强县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创造更为宽广的产业平台,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全省、特别是县、乡、镇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较为坚实的社会公众认知基础。要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在资金配套和税收减免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耗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其次,走节约型道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县的最大劣势是容易受到市场需求萎缩的冲击,多数情况下靠出卖资源型产品获利,市场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不够,产业循环差,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无度开采,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如张家口的尉县、兴隆的煤炭生产,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生产单位都是靠提高煤炭产量和销售量来获取利润,这种粗放的产业,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资源供给方面都缺乏后劲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薄锡年,河北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13).

[2] 吴建民,丁疆辉,我国县域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J],世界农业,2010(9).

[3] 杨勇,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园区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第4篇

“五个着力”:促使新野县域经济亮点纷呈

一个县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其发展的路径是否科学、方法是否符合实际。在这方面,新野县就找到一条很好的发展路子和科学方法。

首先,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新野着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其实就是说新野找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新野作为传统农区,找准了这个切入点非常重要。同时,新野的这一做法事实上也是顺应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发展趋势。21世纪的产业创新方式就是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可以为农业增效、体制健全找到抓手并提供很好的路径。

其次,新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根据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研究表明,“产业若要有竞争力,首先要是集群发展”,他把竞争力分为四大要素,也就是著名的“钻石体系”,即资源条件、市场状况、产业关联和企业战略。只有产业集群发展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才比较低,进而才能享受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换句话说,技术创新在集群和企业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比较快的。所以,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讲,产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企业集群发展。新野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因此产业集群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这与新野对集群培育的重视密不可分。

第三,新野着力拉深产业发展链条。新野的全链条发展也为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良好条件。粮食发展了,一切都会应势而起,这也是产业发展的一个规律。毋庸置疑,新野不仅顺应了这一发展规律,而且也很好把握了这一规律。

第四,新野着力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的概念,具体讲就是产业生态集聚、产业生态系统。当然,要想让产业生态系统逐步完善,服务体系的完善很重要。产业要形成激励效应,关键在于服务体系是否完善,产业链条是否完善。比如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只有这样,产业的生态系统或者说是生态环境才能比较优良。在这方面,新野做得很到位,亦是新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

最后,新野着力厚植产业特色和优势。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讲,特别是县域产业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突出区域特色,另一个原则是突出区域比较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来自于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新野在这方面抓住了重点。比方说,无论是花生产业集群还是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或者是蔬菜产业集群,事实上新野都突出了本区域的产业特色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这就把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优势突显出来了。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

“五个有效”:助推新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新野县域经济发展的“五个着力”,大大推进了其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果明显,成效显著。

第一个有效是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形势下,转型升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不管哪个地方,都需要产业的转型升级,因为产业毕竟有生命周期,在这一情况下,无论是产业的链式发展、产业的集群发展也好,还是完善产业的生态体系、生态系统也好,或是厚植这种产业的优势也好,都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个有效是提升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国家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们从发展理念和模式方面讲,过去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现在我们追求的就应该是质量和效益。那么,产业发展的质量事实上就是产业的竞争力。比如,我们的农业就是弱势产业,效益比较低,我们就要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同时农业的产业竞争力也就会随之有效提升。另外,效益也会随之明显提高。这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三个有效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农业产业化本身就体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因为县域经济的一二三产业一般情况来说是比较容易脱节的。然而在新野,这种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效应却是很好地凸显出来了。新野围绕着农业去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来了再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事实上这就是产业发展中的规律性。

第四个有效是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现在“三农”最突出的是小农生产方式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比较低,抵御不了国外的粮食进口,根本原因就是国外的农业生产率比较高。事实上,这属于农业规模经营跟不上的问题。但是,新野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很好的。

第五个有效是破解了粮农征收难这一问题。现在的粮农征收难,是一个全国性难题。但是通过调研考察发现,新野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际上把这个问题有效地破解了。

“五个找准”:理清新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新野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为省内其他县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思路与方法,这主要得益于新野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切入点、着力点、支撑点和结合点。

一是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是什么,就是有一个符合新野县情的,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了产业发展趋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这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重要保障。

二是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事实上就是产业创新。产业要想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就要不断创新。这个创新就要像中央现在提的,它包括了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了产业的模式创新或形态创新。在调研中的几个企业,使我们深有感受,他们在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因此,可以说新野找准了县域经济的有效切入点。

三是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实际上就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另外,就是围绕农业上工业,这对县域经济非常重要。对于传统农区而言,它存在着工业化起点较低等问题,也就是我们怎么把工业化推进的问题。新野在这方面,着力点找得很准,就是围绕农业上工业,农业工业互动发展。同时,还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这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因此,谁找准了着力点,谁的县域经济发展潜能就可以释放出来。

四是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所谓支撑点就是产业支撑。把县域产业做大做强不是一句空话,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既要重视产业体系的培育,还要把这个产业里面的生态环境和体系优化。新野从这个方面讲,既重视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重视了培育新型产业,进而使得其主导产业明晰,产业轮廓清晰,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五是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基础单元,在这一情况下,县域经济要想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就是要突出一个协调。从这一点上讲,新野的结合点找的应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比如说,新野既重视了经济发展,又重视了民生建设;既重视了城,又重视了乡;既重视了“三化协调”,又重视了“四化同步”等,在发展过程中,“弹钢琴”的发展理念体现得比较充分。可以说,从县域经济发展角度看,新野县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复制价值。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第5篇

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县域工业化是实现区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县域经济是由三次产业构成,要实现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立足于合理的产业格局。合理布局县域经济,调整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好县域工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县域工业化重要作用

县域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格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工业发展落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要改变这样的格局,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形成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

县域工业化不能仅靠城市大工业来支撑,还必须发展小城镇工业。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导致县域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低下。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中城市出现了扩散效应,产业转移为县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拉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打破城乡在生产领域各自孤军奋战的封闭式发展模式。

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工业与农业各自孤立发展的二元模式,导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组织形式基本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状态。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过度平台,因为县域工业产品大多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产品大多为农业与农村所需要消费品与生产必须品。同时,县域工业担当起反哺农业,缓解谷贱伤农矛盾的重任。

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城市化的历史经验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县域的城镇化自然离不开县域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大国而言,县域工业化无疑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能仅靠大中城市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还得依靠县域第二、第三产业来吸收。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发展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是必经之路。同时,县域工业的发展,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弱化城乡差距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县域工业化发展趋势

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仅发挥规范与引导的功能。尤其是在多数工业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由市场来选择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才能使之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与壮大。

特色化。各县域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县域工业要形成县域特色与区域特色,才具备市场生存的能力。所以,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从县域比较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工业化发展道路。

集聚化。县域工业的发展应尽量集中布局,才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节约耕地、降低交易费用,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制定县域工业发展战略时,要从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考虑工业的布局,相对集中、功能互补,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

规模化。尽管县域工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也要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考虑,规模太小,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弊端。因此,在集聚化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规模化问题,通过规模的扩大,产生规模效益。

县域工业化发展重点

县域工业化水平低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使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基本路径就是走农业工业化之路。仅仅依靠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此,县域工业化发展战略要立足于县域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选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基本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县域民营工业发展,活跃县域经济市场主体。县域民营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民营经济、民营工业发展的差距。因此,若想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县域民营工业是重要的发展主体。对于欠发达县而言,民营工业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县域政府要为县域民营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氛围,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域外的资金加入到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来。

改善社会环境,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县域工业发展的关键,是现代竞争的核心。为加快县域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与氛围,积极吸纳高素质人才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活跃县域工业至关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