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值管理计划

市值管理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值管理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值管理计划

市值管理计划范文第1篇

1.1核心层

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指统计价值观、统计宗旨以及统计信念和统计愿景等,核心层是决定统计文化精神的最重要因素,是统计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促进统计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统计工作总有一定的工作目标,统计宗旨正是为统计工作指明了工作目的和工作内容,解决了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如何统计服务的重要问题。统计愿景则提出了全体统计人员为之奋斗的共同追求目标和愿望。总体来讲,统计文化的核心层是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1.2中间层

中间层是指统计理念和统计精神,对统计核心内容具有支撑作用,并使其具体化,更好的实现核心层发展目标。当前,在知识管理普遍应用于各种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统计事业发展中为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水平,把先进的统计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统计工作中来,共同构成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内容。

1.3保障层

统计文化的保障层是指统计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宣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需要行为规范来保障。统计文化的行为规范,需要发挥法律制度的作用,建立起六大保障系统即统计服务系统、统计指标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系统、教育培训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等,从而为统计文化的建设提供法律上的制度规范支持,保障统计文化核心内容落到实处。

2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的建设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统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时期,为了推动现代统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统计文化观念,改革创新,建立与统计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文化。下面,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知识管理视域下统计文化建设的路径。

2.1坚持制度建设为前提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制度,并且是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下,经过不断改革逐渐完善起来的。原先的统计管理制度多是金字塔结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目前,统计管理制度已经逐渐变为扁平的结构,赋予了统计工作者更多的权力,并且拉近了与企业领导的距离,增加了统计工作者与企业领导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为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领导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知识管理手段在企业统计部门的应用。

2.2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在当前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工作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在统计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重视和尊重知识型人才,善于吸纳和引进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人才到统计队伍中来,聘请专业统计人才开展统计文化讲座和宣教,全面提升统计队伍综合实力。其次,建立统计人才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依赖关系,尊重人才,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创建优秀的统计文化,在优秀的统计文化熏陶下帮助统计工作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2.3以学习型文化为导向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每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习是发展的生命力和源泉。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也在不断变革,以求获得新发展。然而,对于统计工作来讲,唯有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统计文化,让全体统计工作者在学习型统计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渐树立先进知识学习观念,才能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真正实现统计事业的长久发展,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当前统计部门要在统计价值观和统计目标的引导下,创造一个激励统计工作者持续学习、善于学习的统计文化,逐渐将学习系统化、制度化,把抽象的统计文化逐渐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不断促进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与时俱进,为统计事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在学习型统计文化的熏陶下,永葆新时期发展的知识动力。

2.4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内涵

市值管理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质量;控制及管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绿化渐渐成为人们生活及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园林绿化工程是多工种、多行业的综合体,涉及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值物繁殖、栽培以及绿地养护管理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必然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因此,做好绿化工程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科学性和景观效果的连续性。

1 园林绿化工程前期关键技术措施

1.1园林工程招投标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氛围,招投标制度是一种可行性而富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在园林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除了严格公平地执行招投标制度外,应当慎重选择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园林施工单位,避免陪标、承包单位转包、一味追求低价中标等现象导致施工队伍管理水平不足、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技术能力良莠不齐等间题的出现。只有施工队伍具备较高的园林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加准确地领会项日规程、工艺和质量要求,灵活处理现场间题,做好劳务调配工作,达到工程既定的质量控制目标。

1.2园林工程设计交底

园林工程设计交底是指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有技术依据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整个活动过程,是建设项目进行整体规划、体现具体实施意图的重要过程。园林工程设计图纸完成后,设计人员要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让施工单位准确地理解设计方案和设计意图,对工程的整体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土方量大小、树种类型和数量、种值方式、施工机械种类、景观石位置等。之后进行实地勘察,对照图纸,将设计内容轮廓性地落实到现场上,查看场地尺寸是否满足条件、树种选择与现有建筑物是否有冲突、值物配置是否科学、种值密度是否合理等问题,并积极与设计方进行沟通,做到事前粹制,以减少不必要的施工返工,保证工程的可实施性和美观性

1.3园林工程施工现场准备

园林工程施工现场应具备几方面的条件方可施工。一是土壤处理。施工前要分析、测试土壤的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持水性等理化性质,不合格的土壤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如消毒、施基肥、使用客土等。二是做到场地“三通一平”,即水通、路通、电通和场地平熬。做到水电到位,运输道路畅通,施工场地内没有垃圾、杂草、杂物等。二是要保证人员、工具、机械、材料、运输的来源和质量,以免人员物资不到位导致工程中断。

2 施工阶段关键技术措施

2.1苗木准备

(1)选苗。在绿化工程进行选苗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所规定的苗木种类及规格进行选择,选择长势健旺、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树形丰满的苗木。

(2)起苗、包装。起苗宜在春季苗木萌动前进行,提前2~3d灌溉苗圃,使苗木充分吸水,增强苗木的抗干旱能力,也有利于苗木根部土壤凝结而少伤根。起苗时,要保留一定数量的根系,过长的主根和侧根应切断,切忌强行拔出造成根表皮受伤,已受伤的根系要进行修剪。常青树和大规格苗木要带土球,并用草绳捆缚,以利于苗木栽后根系迅速恢复吸水能力,提高成活率。

(3)苗木运输。不论是长距离还是短距离运输,都应以苗木少失水为原则。短距离运输的苗木应在车厢底垫一层诸如湿草帘之类的湿润物,苗木装满后再覆盖一层湿润物;长距离运输的苗木,裸根苗要蘸泥浆或用草袋包扎,并喷水保湿,再覆盖湿润物。苗木堆放不宜太实,以防发热伤苗,压断树枝和树根。运输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包装内的温度和湿度,如不适宜则应采用通风或喷水措施。装卸时应小心轻放,不损伤苗木,不破坏土球。

(4)假值。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要求随起、随运、随栽,并将当天未栽完的苗木分散假值于背阴、排水良好的假值沟内,要求沟深30 cm、沟宽50 cm。然后用较细的湿泥土覆盖苗木根系和苗茎下部1520 cm处,踩实,一般覆土厚度20 cm左右。

2.2苗木种植

(1)定位放线。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局部”原则,根据施工图确定基准点或固定的地上物,作为定点放线的依据。再以此为基础确定种值点,以使树木栽值位置准确、整齐,种值效果达到设计意图。

(2)挖种值坑。种值穴开挖的尺寸一定要满足苗木根系或土球的直径大小,做到不窝根不担空土球,株行距要符合设计的要求。穴、槽须垂直下挖,上口下底一致。开挖时,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心土分开堆放。成片栽值的花灌木和地被物,应全面深翻30 cm,然后开沟栽值。

(3)栽值。苗木栽值宜在春季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后冰冻前进行。栽值时,一般先栽值主景值物,后栽稍矮的小乔木、灌木和地被值物。栽值时选择丰满完整、生长好、姿态美的树冠面朝主要视线;孤值树木的树冠要完整;丛值树木将冠幅完满面朝外向,并做到前低后高。栽值时,在种值穴内将树苗根系舒展,立正扶好,填表层土后稍稍向上提一提,继续分层回土,适当提苗,舒展根系,分层踩实至穴顶,沿树木外缘做浇水围堰。苗木栽值后的深度,应以苗木根颈与地面平齐或稍深为宜。

(4)支撑。大苗、大树栽植后应设支撑架,支撑点设在树干高1/3~1/2处,支撑杆应均匀分布,架设牢固,基部埋人地下40~50 cm,支撑杆与树干接触处垫软物保护,避免损伤树体。

(5)修剪。大苗、大树栽植后,应及时剪去断枝、枯枝,部分树叶,以防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其截口宜用乳胶或铅末涂抹保护。绿篱的灌木截植后,按设计要求,整形修剪。

(6)浇水。苗木栽植后24 h内,应浇足浇透定根水,以满足树木对水分需要,加快树木和土壤的结合。栽植后第2天,重复浇水1次,对于大树应注意保湿,每天定时用水喷洒树干、树枝、叶面,以降低温度,减少蒸腾量,提高成活率。

3 工程后期管护

苗木栽植后,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绿化工程的养护期一般为6一12个月,此期的养护是植物得以成活的关键。保持土壤水分是苗木成活的主要条件,除浇透定根水外,叶面要保持湿润,大苗树干可用草绳捆扎,减少水分流失,遇有积水要开挖排水沟。夏季要搭遮荫网,避免阳光灼烧;冬季要涂白防冻。

市值管理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集约化管理;治理;施工企业;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序言

近几年,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然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等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已经无法再凭借过去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张来提高企业效益。此时,施工企业所有者若想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将企业治理的理念引入公司管理。其中,集约化管理——这种以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便成为在施工企业治理中,可以进行研究与探索的方式之一。

1 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集约化是经济学的概念。《辞海》解释其本义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最早见于农业经济学中。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

杨思民,董庆华(2006)将集约化管理定义为企业对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的管理行为 [1]。王学亮(2010)将财务集约化管理定义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精管理、创效益”为核心理念,以手段网络化、业务流程化、核算标准化 资金集中化、预算模型化、监控实时化为特征,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集中、精益、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2]。

通过以上集约化或者其他相关概念,我们不难发现,集约化管理中的“集”不单单是指集中,而应将其理解为“集成”,即将一些孤立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加入“约束、节约”的思想。本文认为,集约化管理是指通过建立企业管理标准,同时运用信息技术,集中配置资源,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最终实现组织高效益的目标的管理方式。

2集约化管理模式综述

集约化管理方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实践,其中以电网、银行等行业发展较为突出。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理念,源于前苏联。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因此,本文主要对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等几个要素进行综述,并在第三部分对以上要素进行可行性分析。

2.1 财务管理集约化

企业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在这一根本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展开了通过改良技术、精益流程、培养人才、建立制度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将这些方式总结起来可归结成两类:增强盈利能力与节约成本。在集约化的财务管理中,公司总部应将企业资金更加集中管理,王学亮(2010)通过对国内外大型企业资金的集约管理经验的介绍,证明了财务集约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3]。在资金集约化的方式的选择上,叶友,王俊(2007)也在其论文中介绍了资金集中管理的三种形式:财务结算中心、现金池与财务公司,及其特点与分类[4]。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施工企业集约化资金是否集约化管理与集约化财务管理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支撑。

2.2 物资管理集约化

物资对于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成本的影响非常之大,与此同时,通过物资合理的调度与使用,便有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对于物资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将其定义为材料、机械与其他物资。在物资集约化方面,电力企业和施工企业遇到了同样的难题:由于项目的地域性、单独性等,使得物资过度分散,而且物资的调度不合理,会无形中增加企业多方面的成本。王海强,刘维民(2010)提出了在物资集约化管理中的7条具体做法,如物资计划的规范、物资合同的严格管理等[5]。但在物资集约化推进的过程中,其对监造过程与供应商管理仍然缺少相应的研究,不过,这也为施工企业中的物资集中管理提供了较为可贵的经验。

2.3 人力资源管理集约化

在推进集约化管理过程中,无论是人们的认识、组织结构还是工资与福利的变化等,都需要企业重新进行改革与重新整合,所以,在决定实施集约化管理之后,人力资源的部分进行集约型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无论是吕春泉(2010)对集约化战略实施的执行力的研究[6]还是王俊丽,李淑霞(2011)对电力企业培训集约化的探讨[7]。也都为减少企业变革阻力并保证电力企业集约化达到相应效果的一种尝试。

2.4 推动企业管理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认识到信息化能为各行各业提高生产力并且降低成本。对于建筑业信息化的研究也在这几年越来越多,其中,秦姣华等(2005)与毛志兵等(2007)都在其相关论文中提出了对于施工企业实现集约化或者说是“法人管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的想法与相关措施,并对相应系统的开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8][9]。硬件的配备是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将信息化与企业核心战略、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还有各个生产环节的做到无缝对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3 施工企业集约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3.1 施工企业集约化管理概述

对于施工企业是否需要引入集约化管理,各方观点不一。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集约化是施工企业做大后,还想更进一步的必经之路,如崔惠钦(2010)通过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相关经验说明了集约化管理的可能性,并提出信息化与规范化是集约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10]。与此同时,卢锡雷(2010)认为,实现集约化后,决策与执行的分离,权利高度的集中与项目经理权利的削弱等难题使得集约化的管理方式受到很大限制,并且他认为集约化不是未来的趋势[11]。

对于集约化管理方式是否可行这一问题,我们在讨论之初要弄清以下两点。首先,在本文最初提到的集约化中的“集”,并不应被简单的定义为“集中”,而是被认为是“集成”之意,这样以便将集约化管理与集权式管理区分开来。其次,我们还需明确集约化管理的适用范围。在集约化综述部分,我们参考的都是电网、银行等都是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所以,本文所提到的施工企业,主要为大型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与较为雄厚的资本。之所以需要界定施工企业的规模,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很高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有相当的实力方可推动。在弄清概念并界定范围之后,我们通过财务、物资、人力资源、信息化四个方面分析施工企业集约化管理的可行性。

3.2 财务集约化

在明确了治理目标为大型施工企业后,本文首先分析财务集约化的可行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资金总量大且较为分散,使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此时粗放的资金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如何利用好闲置资金,如何使投入的资金能够高效发挥其作用,是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集约化模式下的财务管理,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势:第一,企业决策的财务信息及时准确,便于其战略管理;第二,企业管理模式统一;第三,企业监控力较为到位。与此同时,在集中整合企业资金后,企业资源集中的优势便逐步显现出来。这便于令以分散在各地的项目为主要盈利方式的施工企业重新整合现有资源。但是,选择财务集约化之后,切不可忽视集约化财务的缺点与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其他问题,施工企业相关管理者应对集约化财务管理制度同步进行动态管理,保证集约化的财务管理方式与企业战略同步。

3.3 物资集约化

由于机械与材料的所引起的成本占整个施工企业运营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且无论是大型机械、周转材料、建筑材料等的用量都是庞大的。而由于项目的分散性,机械、材料供应势必无法集中,这也使得企业对于物资的整体调配变得困难重重,而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更容易造成资源的不均衡配置,这无疑增加了企业成本。

选择集约型的物资管理方式,可以改善物资管理模式,优化物资管理流程,不但有利于降低机械与材料所需的费用,也降低了相应的其他相关的成本,还有利于施工企业达到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等要求。此外,由于财务集约化已经成为了大型企业的必经之路,物资作为施工企业所占成本较大比例的一部分,集约化也是必经之路。否则,企业财务集约化也无法得到实现。

3.4 人力资源集约化

由于现在施工企业管理项目仍然采用项目经理来主管项目,而由于企业制度不健全,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这种责权不对等的情况也是施工企业需要推动集约化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当财政与物资进行集约化管理时,人在企业变革中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当新的管理体系开始推行的时候,难免遇到阻力,而其中,企业管理者对集约化管理认识不足和项目经理的激励问题是企业集约化必须要迈过的坎。此时,人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优势便可缓解甚至解决该难题。由企业总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变革产出的负面效果,并且可以将人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这会有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而在当员工有了动力且人力资源使用得当的情况下,更是能为企业带来难以预计的效益并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3.5 信息化对集约化的作用

若想实现集约化的“集成”效果,信息化的思维与信息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随着企业运行的时间不断增加,内部积累的资料也将成倍增长。而对于施工企业,与项目相关的资料同样随着企业业务能力的加强而同向迅猛增长。此外,当企业选择集约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时,财务、物资、人员档案等的信息的集中,令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控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是集约化的基础,没有了信息化的支撑,集约管理就会变成“集中管理”,这样很可能达到“一松就散,一抓就死”的两难局面。所以,建筑企业信息化在其集约化管理中是基础且必需的。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进行集约化管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在博弈论的“智猪博弈”中有这样一个衍生的结论,对于行业的改革,一般都是由大企业推动,小企业跟随,这样才能使得所有企业从中获益。所以,对于整个建筑行业集约化的推进,仍需要由大企业开辟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并且这一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由此可见,对于施工企业集约化的治理方式的适用对象,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本文中仍有一些不足,如没有关于要素管理的具体做法,对于实行集约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的研究仍然空白,项目经理的激励问题也缺少相应的思考等。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将在之后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 杨思民,董庆华. 集约化管理模式在施工企业中的运用[J]. 公路. 2006(3):225

[2] 王学亮. 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J]. 能源技术经济,2010,22(11):53-57

[3] 王学亮.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11):53-57

[4]叶友,王俊.迈向企业集团资金集约化管理之路——结算中心、现金池与财务公司[J].财务与会计,2007(08):10-12

[5] 王海强,刘维民.ERP下的物资集约化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08):26-28

[6] 吕春泉.基于执行力的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研究[J].陕西电力,2010(05):16-19

[7]王俊丽,李淑霞. 北京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全面推行集约化管理模式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7:27-39

[8] 秦姣华,向旭宇,宋迎清. 建筑施工企业“ 法人管项目” 信息化管理研究与实现[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4):63-65

[9] 毛志兵,崔惠钦,杨富春. 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J]. 施工技术,2007,12(36):27-32

市值管理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虚拟组织;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

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虚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虚拟组织结构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对智力资本进行获取、考核、付薪和开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总体而言,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应更加战略导向、更灵活、更高效和更好地满足需求的要求所导致的结果。具体而言,直接导致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原因有虚拟组织的出现、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一)虚拟组织的出现

虚拟组织也叫虚拟企业,是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它是一种开放式的组织结构,可以在拥有充分信息的条件下,迅速形成各专业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主要特征有精华集成,技术先进,合作型竞争,反应迅捷,学习型组织。

虚拟组织由于借助信息网络,形成了一种力量强劲、运作灵活、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组合,它大大降低了组织的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服务范围,缩短了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进而为各个公司提供了发展的力量和广阔天地。

(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惊人进步,使得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可能。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移动电话、寻呼机、电子邮件、语音邮件及视频远程会议等通信媒介都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外包及促进虚拟组织内外部协作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对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Lepak和Snell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Virtual HR: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切入研究,在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二、虚拟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虚拟组织作为开放系统以各种方式如联合、委托、购买等借用企业外部力量(Outsourcing,在本文中统称为“业务外包”),对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诸如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具体的职能,但却不一定拥有与上述职能相应的实体组织,而是通过外部资源力量来实现其功能的,即将上述职能“虚拟化”。这样的转变同样发生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领域,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战略目标,很多人力资源部门日益变得虚拟起来,它们更多地依靠外部资源来推行各种人力资源活动。

(一)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原因探析

虚拟人力资源的出现是组织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对人力资源部门不断提出新要求的结果,这些要求主要有四方面,即战略性、柔性、效益和顾客导向性。

1.人力资源部门必须更注重战略性

一项1050家企业调查显示:美国人力资源从业者用于战略性工作(比如寻猎优质人才)的时间不到1/3,大部分时间缠绕在对组织贡献不多的“循规蹈矩”事务上。正如爱尔法斯在《人力资源的业务》中强调:“人力资源的根本业务必须是输送与开发人力资本,使组织更富竞争力、效益最大化以及实现经营战略。”战略研究者比帝主张,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基于能力的战略相结合,贯穿在战略构思、规划和执行的全过程。

2.人力资源职能必须赋予更多柔性,体现在人事政策、计划、实践和服务上

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工作逐渐从“稳定适宜”过渡为“变化管理”。一项对1700名人力资源从业者调研发现,“参与变革、涉入高阶经营决策”对组织的贡献远远超过“行政工作”,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变革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素质。

3.实现人力资源功能要有成本限制

根据美国《1997年雇员福利计划评价》,一个典型组织每年花费在每一雇员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为1500美元,对于管理水平较差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会更高(如2倍甚至3倍)。这些费用的一部分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的建立和落实,而大部分却用于日常开支。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安排这些资金,使时间、才智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设法削减费用。

4.人力资源职能的顾客导向性要求越来越高

人力资源职能永远面向管理者和员工提供服务(Mobley,2000),无论发生何种变化。毋庸置疑,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仍然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所有工作的基础都是对雇佣关系的双方负责。

与传统的层级制组织的做法不同,当今的组织为了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通过网络系统与其他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以扩大其战略范围、增强适应性形成所谓的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注重的是其核心竞争力,而将核外业务转移给其他组织,这为人力资源的虚拟化打开了大门。

(二)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决策模型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们应该将哪些人力资源子职能(HR Sub-functions)和活动(HR Practices)进行外包呢?在对Lepak和Snell的模型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作为在该问题上帮助组织决策的工具:(见图1)

图1 人力资源子职能和活动虚拟化(外包)的决策模型

该模型有两个基本维度:价值和独特性。(1)价值:如果一项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有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或增强核心竞争力,那么它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适宜保留在组织内部,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施行;反之,适宜将这部分业务外包给外部组织和专家。(2)独特性:如果一项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是该企业所特有的,或是在外部市场上难以获得的,那么它就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因此适宜由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施行;反之,适宜将这部分业务外包。

当我们把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考察时,可以大致将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分为四种类型:(1)核心类,它们的价值和独特性都较高,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多将它们交由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施行;(2)类,这些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为企业贡献附加值的能力有限,并且外部市场上标准化的服务就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比如工资发放、退休金管理等事务性职能),把它们外包当然比自己施行更有效率;(3)传统类,那些虽然有助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人力资源软件和数据库的功能升级而日益标准化,因此可以从组织外部很方便的得到;(4)独特类,指那些虽能满足企业的特殊需要但并不直接创造附加值的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由此分析,位于上图右上三角形范围的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适宜由组织自身的人力资源部门来执行,位于左下三角形范围的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适宜以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亦即业务外包来施行。

(三)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实施形式

1.联合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招聘并留住优秀的员工,企业往往可与其他企业,甚至与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AT&T等30个大型企业组织人才联盟,人才联盟采取标准化人才评估方法,为加盟企业选聘合格的员工。

2.购买

位于弗吉尼亚亚历山大的职业安置登记公司,将求职者的履历编制成数据库,然后放到一个计算机信息公司的网络上,所有同该网络连网的企业、服务性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可以查询这些信息,已经购买了这种网络服务的企业大约有50000家。

3.委托

过去,几乎所有的公司评测员工“业绩”的标准都一样―产品卖得好不好,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从2000年11月1日开始,惠普公司启用新的评测标准。比如全面客户体验模式的一个指标是这样制定的:惠普委托一个顾问公司,在每个国家调查大部分客户,询问客户对惠普公司的总体感觉,并从1分到10分选择打分。这是一种全面的评估,而不是分别评估销售、产品或者服务。

在采用以上模型决定某一项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是否应该虚拟化(业务外包)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要与组织的实际相联系,一项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可能在甲公司属于核心类,在乙公司就属于类,还可能在丙公司属于传统类;此外不同公司在对待同属于一种类型的某项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时也会采取不同的决策,如对于同属传统类的子职能员工选聘,微软不惜代价地自己实施招募、测试、面试、录用等一系列活动,而思科公司则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猎头公司选聘,现有员工中有40%是通过这一渠道网罗进来的,与大多数公司仅仅利用猎头公司招聘高层管理人员不同,思科利用猎头公司招人从上到下不分职位。

(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影响

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积极地转变自身角色:

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日益虚拟化,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点需要由以往对活动的管理逐渐转变为对过程的管理。例如过去自己管理具体招募活动,而现在委托就业介绍机构就需要监控外包过程(包括提供工作描述、限定选拔工具、定期审阅候选人员的材料、与一到两家就业介绍机构建立长期性关系)。

2.随着独立组织日益成为与其他公司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虚拟组织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应该由某领域的专家转变为开阔战略视野的通才,他们应掌握大量信息,和内外部资源拥有者建立有良好关系,与掌握Know-What(理论原理)与Know-How(技术专长)方面的知识相比较,掌握Know-Where(资源所在)与Know-Who(由谁提供支持)方面的知识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他们自己都会更为重要。

3.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联系虚拟组织各个组成企业与整合各项外包的人力资源子职能或活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迅速适应、掌握IT技术并深入开掘其在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巨大潜能,将是摆在人力资源部门和人事经理面前的艰巨任务。

三、结语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未来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动向,它能够在员工招募录用、绩效评估、薪酬管理和培训发展等方面迎接虚拟组织结构与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组织运用自身最强的优势和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变得更加具有弹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David P.Lepak,Scott A.Snell. Virtual HR: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8,(Autumn):215.

[2]Gary Dessler.人力资源管理[M],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39.

[3]张明辉.试论虚拟人力资源及其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8).

[4]赵春明.虚拟企业.浙江人民出版社[M],1999年:277-289.

[5]徐小军.虚拟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实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301-380.

市值管理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